2018-2019学年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扫描(2021年整理)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扫描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扫描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扫描版)的全部内容。
2018-2019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考)Word版含答案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7月3日8:00—9:30】2019年重庆一中高2021级高一下期末考试历史测试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魏晋时期有人主张收荒地为国有,不准“大家”乱占,但准许贫苦农民自肯;各州郡置田官,发展军屯和民屯。
这些主张A.目的是为恢复井田制度 B.蕴含国家干预的思想C.体现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D.利于土地私有和买卖2.唐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围之内,禁止“材力强壮、技能工巧”的工匠通过缴纳金钱免去劳役。
这一规定意在A.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 B.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C.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 D.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3.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
其变化趋势说明这一时期A.政府收入明显减少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4.据考古发现,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
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
这反映出当时A.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B.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C.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D.传统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5.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这一现象表明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大量人口流向城市C.市镇经济趋向繁荣 D.租佃关系日渐发展6.下表为18世纪后期中国对外贸易变化简表。
这些变化说明A.清政府海禁政策的松弛 B.中国传统经济优势犹存C.清朝丧失海关自主权力 D.中国外贸逐步转为入超7.福州船政局创办经费47万两,初由清政府拨款,自1866年11月起经费常年由福建省提供。
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

重庆大一中高一年级下期第一学月考学科: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有学者评述某项制度的实施:由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常驻于若干要地,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来控制广袤的“面”,从而建立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
该制度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统治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D.有效地控制了诸侯国2.西周、春秋时期狱讼中有“代坐”制度,即贵族不亲自坐狱,坐狱之时命其僚属或子弟代之。
这说明西周、春秋时期贵族A.享有特权,免于诉讼B.享受保护,等级森严C.集权专制,无视法律D.地位高级,免于处罚3.公元前489年,田恒自立为齐相,掌握齐国国政。
八年后,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后来田恒的后代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先秦诸侯斗争激烈B.宗法制遭到破坏C.周王任命各国官吏D.礼制的不断发展4.西周,以姬姓与姜姓封国迁移的路线来看,均由河南移往更东方或南方的新领土,为周王室建立新的藩屏。
分封A.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权力B.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C.推动了地域经济的开发D.推动了西周政权建立5.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
此规定是为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6.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
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
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变迁A.加强了君主专制B.拓展了中国疆域C.实现了国家统一D.推动了官僚政治7.西汉宣帝时曾颁布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精编文档】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主要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2.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3.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
鱼鳞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所有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具体情况。
该制度旨在A.保障政府赋役征调B.促进小农经济成长 C.巩固大土地所有制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4.下表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它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B.百姓赋税负担日益沉重C.纺织业中心的林立D.手工业区域性分工明显5.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
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
这说明A.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B.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C.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D.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6.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B.统治者的偏好 C.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D.商品经济的发展7.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出现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A.民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8.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以后,他们又相继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等,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
重庆市一中高一10月月考(历史).doc

秘密★启用前重庆一中高月考试题历史试题卷 .10历史试题共4页。
满分 100分。
时间8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最主要原因是A.为了补偿虎门销烟的损失B.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C.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D.为了向中国输出资本2.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但最终以英国获胜,中国失败而告终。
这反映了①社会制度先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之一②战争的性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惟一因素③英勇无畏的精神不能完全抵抗先进的军事技术④战争结局与战前指导直接有关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 D.②③3.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不包括A.白银不断外流,人民负担过重B.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C.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渐解体D.产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4.在《南京条约》的下列条款中,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的是A.割香港岛给英国 B. 开五口通商口岸C.英商进出口关税由双方协定D.赔款2100万银元5.下列哪些事件突出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①清朝统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②国家领土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③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得到发展;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A.①④ B.②③C.②④ D.①③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回答6——8题:年份茶(万磅)丝(包)鸦片战争前年平均5000 50001845年8019 132201851年9919 230401853年10122 628966.未能正确说明表中统计数据含义的选项是A.中国的茶、丝加工技术高,深受外国青睐B.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C.中国土特产品出口量持续增长D.开埠通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茶、丝的生产7.关于表中中国土特产品大量出口的叙述,不.正确的判断是A.表明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土特产品出口的价格因受外国操纵而被任意压低C.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继续向前发展D.说明中国已沦为外国列强的原料掠夺地8.鸦片战争后,中国土特产品出口数量的增长之所以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的程度,是因为A.当时中国土特产品非常丰富 B. 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差大C.当时出口贸易是平等互利的D.出口贸易符合商品经济开放性的要求9.见下图,1860年清政府被迫割让给英国的九龙司地方一区是10.英国在华攫取的下列侵略权益中,不.是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取得的是A.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B.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C.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D.兵船在通商口岸自由出入11.美国专使顾盛所说:“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是指①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②在通商口岸设立医院、教堂③在通商口岸自由贸易④清政府要负责保护教堂及其坟地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①③12.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先后顺序是①天津②南京③上海④重庆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②①④D.②③④①13.英国割占香港岛到香港回归祖国,其间经历了A.155年B.137年C.1 D.99年14.中国最宏伟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焚毁于A.鸦片战争前期B.鸦片战争后期C.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D.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15.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相同的内容不包括A.割地 B.开埠通商 C.赔款 D.准许华工出国1843年,洪秀全创办拜上帝教。
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重庆大一中18-19学年下期高2021届半期测试试题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主要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2.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3.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
鱼鳞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所有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具体情况。
该制度旨在A.保障政府赋役征调B.促进小农经济成长 C.巩固大土地所有制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4.下表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它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B.百姓赋税负担日益沉重C.纺织业中心的林立D.手工业区域性分工明显5.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
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
这说明A.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B.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C.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D.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6.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B.统治者的偏好 C.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D.商品经济的发展7.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出现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A.民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8.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以后,他们又相继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等,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
2018-2019学年重庆大学城一中高一(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重庆大学城一中高一(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1.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说文》中说:“耕,犁也。
从耒,井声。
一曰古者井田,谓从井,会意。
(注:人耕曰耕,牛耕曰犁。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古代先民早期使用的松土工具是耒耜B. 牛耕在春秋时期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 早期“耕”的动力是人D. 耜耕不能代表奴隶社会最高的生产水平2.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
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
”文中描述的工具是()A. 筒车B. 桔槔C. 水排D. 翻车3.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如图所示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 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 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4.“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A. 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B. 控制农民人身自由C. 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D. 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5.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 地主阶级掌握政权C. 广大农民生活困苦D.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6.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
”该诗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A. 男耕女织自然经济B. 开垦荒地逐渐增多C. 政治腐败民不聊生D. 租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7.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这主要是因为()A. 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 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 资本主义的萌芽D. 商业经济的发展8.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
最新--重庆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精品推荐
重庆一中高2018级高三下期第一次月考文综题卷(历史)2018.3试题共12页。
满分300分。
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最早“使儒家的伦常政治纲领有了一个系统论的宇宙图式作为基石……完成了自《吕氏春秋·十二纪》起始的、以儒为主、融合各家以建构体系的时代要求”的思想家是A.荀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夫之2.当代史学家喻大华认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前者以繁琐考据的方法把维护封建制度的经学论证为‘伪经’,后者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形象,以作为维新变法的护符,并把今文经学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结合起来,说明历史的进化。
”以下关于康有为变法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形式上是新颖的 B.方法上是激进的C.学术上是科学的 D.思想上是落后的3.近代学者徐兆玮在其《棣秋馆辛亥日记卷》中记载,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
《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为《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据此,我们得到的最准确的认识是A.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B.民国初期城市知识分子中共和观念盛行C.辛亥革命推动了报刊杂志的发行D.辛亥革命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4.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2018-2019学年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A. 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 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 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 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答案】C【解析】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错误;材料与奖励作战无关,故B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错误。
2.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355462 32.54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 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 3.56A.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B. 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 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答案】B【解析】表格反映的信息是人口越来越多,而人均土地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提高粮食产量,故B项正确。
A项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C项与材料无关,铁犁牛耕在汉朝已经推广到全国,故ACD三项错误。
3.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
鱼鳞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所有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具体情况。
该制度旨在A. 保障政府赋役征调B. 促进小农经济成长C. 巩固大土地所有制D.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明朝土地登记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土地所有权,以保障政府赋役征调,故A 项正确;促进小农经济成长并非其主旨,故B项错误;明朝土地登记制度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与巩固大土地所有制无关,故C项错误;该制度保护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A. 农耕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 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3.《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管理度量衡的“质人”。
这反映出西周时期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C.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4. 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根本因素是A.皇权专制 B.等级观念 C.自然经济 D.社会习俗5.中国古代有谚语说:“千年田,八百主。
”清人钱泳说:“俗语云‘百年天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D.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6.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农民地位不断降低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土地兼并得到认可7.《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说文》中说:“耕,犁也。
从耒,井声。
一曰古者井田,谓从井,会意。
(注:人耕曰耕,牛耕曰犁。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古代先民早期使用的松土工具是耒耜 B.牛耕在春秋时期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早期“耕”的动力是人 D.耜耕不能代表奴隶社会最高的生产水平2.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
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
”文中描述的工具是A.筒车 B.桔槔 C.水排 D.翻车3.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4.“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B.控制农民人身自由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5.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C.广大农民生活困苦 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6.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
”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 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7.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这主要是因为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品经济的发展8.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
鱼鳞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所有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具体情况。
该制度旨在A.保障政府赋役征调B.促进小农经济成长C.巩固大土地所有制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9.古代工匠对高超生产技术或技艺的继承,往往实行“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的规制。
以下对这一规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保证工匠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B.易导致某些技术或技艺失传C.反映了古代传统家庭伦理观念 D.体现了农耕经济的生产特征10.《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11.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
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
这说明A.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 B.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C.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D.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12.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诗句反映出当时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B.坊市界限被打破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 D.商品经济的繁荣13.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从这句诗中,我们能获得的最有效的信息是A.作为乡村集市的草市出现于宋代 B.宋代的草市已具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C.宋代的草市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督 D.陆游所说的草市位于东京汴河两岸14.《史记·货殖列传》载:“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这反映了司马迁A.主张农工商并重 B.主张“工商食官” C.坚持“重本抑末”D.肯定“重义轻利”15.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
这说明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16.“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
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
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17.《清史稿》记载了晋商捐赠白银给清王朝,清王朝则用“赐产”“入籍”“赐职”以及特许经营和贷给资本等方法予以回报的史实。
可见,晋商的发展A.折射了清朝统治的腐败没落 B.得益于与政治力量紧密结合C.标志着政府商业政策的转变 D.使商人与政府经济利益趋同18.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19.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③会馆的出现与商帮密切相关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20.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21.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出现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A.民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22.“在货币机能上,金属货币可以由别种材料造成的记号或象征来代替”。
纸在北宋最早成为金属币的“记号或象征”,是因为A.纸价昂贵,与金属币价值相当B.交通便捷,纸币更便于流通C.经济繁荣,票证信用得以发展D.政局动荡,政府进行货币改革23.史载,宋朝湖州(地处今浙江省北部,北濒太湖)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位于今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流域)“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今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东、西洞庭山)“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宋代A.经济结构变动 B.经济重心南移 C.小农经济衰落 D.农产品商品化24.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
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
”由此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A.农耕经济的落后 B.西方国家的侵略 C.人口压力的沉重 D.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24分,26题16分,27题1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4分)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材料三自春秋战国至唐代(中期)……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中唐以后,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扬州最繁华的街道“十里长街市井连”,到了晚上,“夜市千灯照碧云”,一派繁华景象。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唐代自然经济的主要特点。
(6分)(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简要说明这一政策的实施目的。
(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代“市”的基本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1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材料一在古代海外贸易中,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铜钱等。
进口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犀象、珠玉等,未经加工或技术含量较少,在中国消费范围和消费量有限。
唐代以前,活跃在印度洋至中国的航线上的主要是波斯和阿拉伯商船。
宋代时,中国海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海船的地位,贸易活动远达东非沿岸,奠定了古代中国海上贸易的基本范围。
该时期港口众多,海外贸易规模空前扩大。
明代前期二百年,朝贡贸易成为唯一合法的贸易,排斥民间贸易,海外贸易下降。
此后虽然有所回升,但远未得到充分发展。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材料二据统计,1864年中国的洋货进口额为4621万海关两(近代中国海关曾经长期使用的一种计算银两的单位),1880年为7929.4万海关两,1894年为16210.2万海关两。
进口货物以鸦片、棉纺织品和棉纱为大宗,其中棉纺织品和棉纱自1884年后逐渐在进口总额中占据首位,其销售市场由华南沿海口岸逐渐推广到华北、东北和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
在出口货物中,以茶、丝为大宗,棉花、大豆、烟叶、皮毛等出口数量也在持续增长,这使得棉花、蚕桑、茶、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
——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形成原因。
(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变化。
(6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一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材料二明代徽州商人余文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
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
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族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