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
【历史】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附解析)

【历史】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附解析)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大型发电设备等。
材料二这个计划规定……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材料三下图是1952年和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的经济状况?(2)材料二中的“计划”指什么?除这项“计划”外,材料二还提到了哪一社会变革?(3)材料三中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发生了变化。
请写出这期间我国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业方面的成就各一例。
(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我国1957年取得的工业建设成就有何历史意义?【答案】(1)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2)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
(3)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型歼击机)。
(4)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大型发电设备等”可知:这表明,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这个计划规定……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可知:这个计划是第一个五年计划。
还有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即三大改造。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可知:工业化建设成就巨大,例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型歼击机)。
【历史】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分析题专项练习(含解析)

【历史】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分析题专项练习(含解析)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1)A.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城市B.我国在长江建立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的城市(2)仔细观图,说说一五计划中的重点是什么?【答案】(1)AB(2)重点发展重工业【解析】【详解】(1)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完成,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它是连接长江南北交通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题干中给出的“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
1956年底,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故上框为A;下框为B。
(2)1953年到1957年编制实施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2.材料一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1)上述材料中宪法的名称是什么?(2)小明认为,这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错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因此小明的说法错误。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新⼈教版⼋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答案)部编⼋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答案)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中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民经过⼀百多年的英勇⽃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中国真正成为独⽴⾃主的国家;中国⼈民从此站起来了。
请回答(1)中国真正成为独⽴⾃主的国家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中国⼈民⼀百多年的英勇⽃争”是从何时开始的?(3)为了推翻三座⼤⼭的统治,中国⼈民进⾏了哪些英勇的⽃争?(⾄少举出三个事例)(4)“中国⼈民从此站起来了”你得到最深刻的感悟是什么?参考答案:(1)中华⼈民共和国的成⽴(2)1840年鸦⽚战争(3)天平天国运动、⾟亥⾰命、北伐战争、抗⽇战争、解放战争等(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它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得到了⼟地,成为⼟地的主⼈。
这使⼈民政权更加巩固。
⼤⼤解放了农村⽣产⼒,农业⽣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请回答(1)材料所描述的重要事件是什么?(2)中国何时彻底摧毁封建⼟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3)为了摧毁封建⼟地制度,中央⼈民政府颁布了哪部法律?(4)此后中国建⽴起何种⼟地制度?(5)通过这件事,你得到什么感悟?参考答案:(1)⼟地改⾰的完成(2)1952年底(3)《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4)农民⼟地所有制(5)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切实解决农民的⼟地问题,是真正代表⼈民利益的党。
3、它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的⼈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极⼤地增强了中国⼈民的民族⾃信⼼和⾃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请回答:(1)材料所评价的是什么事件?(2)这件事是何时开始何时结束的?(3)这场战争结束的标志是什么?(4)这场战争中涌现出⽆数的英雄⼈物,请列举出其中的两位。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答案)

请回答:
(1)信中提到改变中日之命运的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
(2)谈谈对以上材料的感悟?
【答案】(1)甲午战争。
(2)第一层:能从某一方面简述认识;第二层:能从某一方面围绕论点进行一定议论;第三层:既能围绕论点充分论述,又能联系现实提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行文流畅,逻辑严密,文字表达准确。
──选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
材料二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 ──选自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1)依据所学可知,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农民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的原因是1950年,全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2)图1反映的事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部法律文件的指导下进行的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事件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2)根据材料二可知,1978-1992年广东经济发展明显高于全国发展水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东省较早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使广东经济快速发展。
(3)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从图中你能概括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吗?
历史八年级下册课后活动材料研读标准答案(2020年春季最新部编版)

历史八年级下册课后活动材料研读标准答案(2020年春季最新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课后活动材料研读标准答案(2020年春季最新部编版)第一部分:课本问题汇总P6课后活动: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哪些准备?2.结合《开国大典》《建国大业》等影片,谈谈你对“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理解。
P9材料研读:结合这段文字,思考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P12课后活动:1.选择题:A2.请你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对彭德怀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抗美援朝胜利的伟大意义。
3.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被称为“最可爱的人”?P14材料研读:结合这段文字,思考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P16课后活动1.1√ 2√ 4√2.想一想:土地改革给农民带来什么变化?想一想:我国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的?P20问题思考:你怎么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P21材料研读: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P22课后活动:1.列举至少3项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家建设成就。
2.结合这些资料,谈谈你对“两会”的认识。
P26问题思考: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课后活动:1.C2.结合这段话,谈谈三大改造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P32课后活动:1.结合课文知识和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时期的理解和认识。
P36材料研读: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史实,你能说说为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吗?P37课后活动:1.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或意义。
2.结合历史知识,谈谈材料中这一认识的重要历史意义。
结合材料,思考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P41课后活动:1.选择题:3√ 6√ 7√2.分析上表,你能说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吗?P45课后活动结合邓小平这段话,谈谈经济特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了哪些作用。
P47材料研读:结合材料,谈谈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改革开放的影响。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分析题专项练习(含解析)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分析题专项练习(含解析)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探究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材料二“一五计划”是我们党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
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才结束,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1954年10月才全部确定,这些因素使计划编制受到很大制约,且中国共产党首次编制中长期建设规划,没有经验,材料缺乏,国家大,情况复杂,又处于新旧社会变迁、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我国“一五计划”编制过程长的原因。
【答案】(1)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大对内地的建设投资;注重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2)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缺乏认识;缺乏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资料不全;基础设施薄弱等。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加大对内地的建设投资;根据“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引进苏联技术的同时也注重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2)根据材料二“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才结束,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1954年10月才全部确定,这些因素使计划编制受到很大制约”可见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根据“中国共产党首次编制中长期建设规划,没有经验,材料缺乏,国家大,情况复杂”可见当时缺乏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资料不全;根据“又处于新旧社会变迁、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可见当时处于建国初期,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缺乏认识,再结合所学知识,还有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以下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的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知识梳理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中国现代史主要事件: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美建交、改革开放等中国现代史历史意义2. 重点知识点土地改革的意义: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抗美援朝的意义:保卫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稳定了新中国的政局,为开展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大改造的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中美建交的意义:结束了中美两国长期对立的局面,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
改革开放的意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 难点解析如何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和人民民主专政等,在三大改造完成后,这些特征在中国都初步具备了。
【历史】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附答案)

【历史】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附答案)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1)两幅图共同反映哪一历史事件?(2)对工商业改造的形式是什么?(3)谈谈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答案】(1)三大改造。
(2)公私合营。
(3)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解析】【分析】【详解】(1)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幅图共同反映的事件是三大改造;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经济已经取代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
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材料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
请回答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2)材料二中1952年到1957年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这一时期我国工农业主要产量增幅的大小,分析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解析)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母亲!——中国历史八年级教材材料二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质,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
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请回答:(1)材料一歌词中的“MACAU”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什么?(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出“MACAU”是在什么时候回到“母亲”怀抱的?它的回归利益于什么方针?(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香港能够顺利回归,除了上述提到方针的指导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答案】(1)指澳门;指中国。
(2)在1999年12月20日;得益于“一国两制”方针(3)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歌词出自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歌词中的“MACAU”是指澳门,“母亲”是指中国。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1999年12月20日,我国正式从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收回澳门主权。
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澳门回归是按“一国两制”方针回归的。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
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运用这一伟大构想,中国政府分别在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使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依据材料“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和所学知识概括可知,香港能够顺利回归,除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外还有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等。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摘自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材料二: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材料三:1954年,某次会议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60多年前为实现全国人民的工业化梦想,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举措?(2)请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方面所取得的两项建设成就?(3)这部宪法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答案】(1)一五计划。
(2)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答出其中2点即可)(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60多年前为实现全国人民的工业化梦想,党和政府实施第一个一五计划。
(2)依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成就巨大,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交通方面取得的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同时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依据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体现了两大原则。
即人民民主原则与社会主义原则。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这部宪法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材料二: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什么大事?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司令员是谁?(2)材料二中“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是指什么协定?这个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什么?(3)请写出一名在此战争中出现的英雄人物。
(4)中国人民志愿军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答案】⑴、抗美援朝。
彭德怀。
(2)《朝鲜停战协定》。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3)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解析】(1)据材料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可知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依据材料二“‘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可知,1950年6月,爆发朝鲜南北战争,美国乘机发动侵朝战争,想以朝鲜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
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入朝作战。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半年内,就五战五捷,把美国军赶回“三八线”附近,至1953年,美国与中国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可见,材料二中“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是指《朝鲜停战协定》,这个协定的签订标志着战争以中朝人民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3)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如上甘岭战役中勇堵枪眼的黄继光和严守潜伏纪律的邱少云,罗盛教冰下救少年,他们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4)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称之为最可爱的人。
点睛:解答本题需了解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认真审题,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识记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如解答本题第三问,可以直接根据识记的基础知识得出答案。
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当代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起步并首先取得突破的。
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推广开来。
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扇面形辐射的对外开放大格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材料二改革在前,开放在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呈现出改革与开放交互进行的新局面。
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借助开放的动力;开放越是扩大,越需要改革的支撑。
改革开放相互联运相互促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合力。
----摘编自葛努力《善于改革与开放关系的深层探析》材料三改革与开放,无论从哪个维度比较,2013年都与30多年前惊人地相似。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1979年,我国决定成立深圳特区,中国经济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2013年,中国(上海)自贸区挂牌启动,被赋予深圳特区同等的历史地位。
----张小平《开放与改革再出发》(2013年12月26日《中国经济导报》)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率先进行“包干到户”、成为我国农村改革典型的地方是哪里?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材料二认为,我国改革与开放的相互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3)根据材料三回答,2013年“与30多年前惊人地相似”的含义是什么?(4)综上,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地方: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或者小岗村)(1分)特点:全方位多层次、扇面形辐射。
(1分)(2)由改革在前、开放在后到交互进行、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合力。
(2分)(3) 2013年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和开放。
(1分,意思相近即可。
)(4)认识: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和开放;既要搞好改革,又要搞好开放;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等。
(1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同等给分。
)【解析】【分析】【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阅读分析能力。
率先进行“包干到户”、成为我国农村改革典型的地方是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或者小岗村),他们在最早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依据材料一的内容看,我国对外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扇面形辐射的对外开放大格局。
由此可知,它的特点是全方位多层次、扇面形辐射。
(2)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
依据材料二,我们可知,材料二认为我国改革与开放相互经历了由改革在前、开放在后到交互进行、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合力的过程。
从“改革在前,开放在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呈现出改革与开放交互进行的新局面”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
材料三中的2013年,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似,设立中国(上海)自贸区,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相似。
由此,我们可知“与30多年前惊人地相似”的含义是2013年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和开放。
(4)本题主要考查运用能力。
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我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展,并且不断深化,并且形成促进生产力的合力,使中国不断融入世界,由此,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和开放;既要搞好改革,又要搞好开放;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等。
(1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同等给分。
)5.邓小平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观察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写出1985年前开放的4个经济特区(2)概括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3)2005年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在天律设立的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是什么?(4)结合生活的实际,谈谈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答案】(1)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2)格局: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发区一内地,全方位、多层次领域。
(3)滨海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