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答案生物【学案导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生物必修三步步高导学案第1章第1节(含答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
2.概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结合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说明内环境所起的媒介作用。
方式一观察下图,草履虫和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答案相同之处:都是液体环境。
不同之处: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血细胞生活在生物体内的血浆中。
导入多细胞生物与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直接环境不同,我们将血浆等多细胞生物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
方式二联系实际导入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
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入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开始了为期30天的太空驻留生活。
航天员的航天服的作用至关重要。
它具有防止微流星体撞击,保暖隔热,保压供氧等多种功能,以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那么,你知道人体细胞需要怎样的环境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吗?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及比例特别提醒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尿道等有孔道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外界环境,故其中的液体如消化液、泪液、尿液等不是体液,不属于细胞外液。
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内环境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3)适用范畴:内环境是针对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或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3.将下列细胞与其生活的内环境连接起来①组织细胞a.组织液、血浆②毛细血管壁细胞b.组织液、淋巴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c.淋巴、血浆④血细胞d.组织液⑤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e.血浆答案①—d②—a③—b④—e⑤—c归纳总结内环境各组分的不同点成分项目血浆组织液淋巴存在部位血管组织细胞间隙淋巴管来源①组织液渗透进入毛细血管;②淋巴回流①血浆渗透出毛细血管;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毛细淋巴管吸收部分组织液生活于其中的细胞各种血细胞绝大多数的组织细胞大量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例1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①胆汁②胰液③血浆④淋巴⑤原尿⑥细胞质基质⑦组织液⑧核液⑨细胞液⑩胃液A.③④⑥⑦⑧⑨B.③④⑤⑦⑨⑩C.②③④⑤⑦⑨D.①②③④⑤⑦答案 A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胆汁、胰液、原尿、胃液既不属于细胞内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步步高》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学案+作业第十一单元学案54生物技术实践.pptx

处理编号
处理方法
显色结果
①
37℃放置 0 min
紫色
②
37℃放置 10 min
加入等量
?
③
37℃放置 120 min
双缩脲试剂
?
④ 100℃加热 5 min 后,37℃放置 120 min
紫色
实验中,加入双缩脲试剂 A 后,样液的颜色将
不 断加深,所以时间控制在 15 min 比色较好。
2. 乳酸菌、乳酸、亚硝酸盐的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
3.泡菜腌制过程中,乳酸菌、乳酸和亚硝酸盐的变化
发酵时期
乳酸菌
乳酸
亚硝酸盐
发酵初期 少(有 O2 乳酸菌活动受抑制)
少
增加(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
发酵中期
最多(乳酸抑制其它菌活动)
积累、增 多、pH 下
酸?说明原因。
。
(6)在酒精发酵时瓶内温度一般应控制为
。醋酸发酵时温度一般应控制为
。
题组二 腐乳的制作
6.(2011·江苏卷,3)下列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腐乳制作所需要的适宜温度最高
B. 果醋发酵包括无氧发酵和有氧发酵 C. 使用的菌种分别是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 D. 使用的菌种都具有细胞壁、核糖体、DNA 和 RNA 7.腐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大豆食品。下面是腐乳制作 的流程示意图:
题组三 泡菜的制作
9.(2009·浙江高考自选模块,17)下面是有关食醋和泡菜制作的实验。请回答:
(1)食醋可用大米为原料经三步发酵来制作:
第一步:大米经蒸熟、冷却后加入淀粉酶,将原料中的淀粉分解成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22-2021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一作业与检测:第一、二章检测卷

第一、二章检测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5分)1.人类的下列疾病中,与生物无关的是()A.流感B.腮腺炎C.疟疾D.缺铁性贫血答案D解析缺铁性贫血是由于缺少铁元素引起的,与生物无关。
2.下列是争辩生物学问题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步骤是()①推论②结论③问题④试验⑤观看⑥假设A.③⑥①④⑤②B.③⑥④⑤①②C.⑤③①⑥④②D.⑤③⑥①④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试验程序。
生物科学试验的第一步是观看,观看后发觉问题,经过思考提出假设,进而推论,之后设计试验加以验证,得出相应的结论。
3.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所以人体不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症B.每种大量元素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的含量都是相同的C.依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D.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碳元素在细胞鲜重中的含量是最多的答案C解析微量元素也是生物体的必需元素,其缺乏时也会导致相应的病症。
各元素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的含量是不同的。
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4.某同学将一株玉米幼苗放到缺镁养分液中,然后放到暗处进行培育,结果幼苗很快变黄,这说明() A.镁是玉米的必需元素B.镁不是玉米的必需元素C.无法确定镁是不是玉米的必需元素D.肯定是缺少光照引起的叶片变黄答案C解析由于缺镁和黑暗都会导致幼苗黄化,所以无法推断是哪个因素在起关键作用。
5.当生物体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快速时,生物体内()A.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与此无关B.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会上升C.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会降低D.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会不变答案C解析生物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快速时,其体内自由水含量高,结合水相对含量低,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降低。
6.2022“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粮食平安”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探究外星空间是否存在生命的过程中,科学家始终把查找水作为关键的一环,这是由于生化反应必需在水中进行B.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C.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及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D.一个由m个氨基酸构成的二环多肽,水解需要m-2个水分子答案D解析环状肽中所含肽键数=氨基酸数,因此一个由m个氨基酸构成的二环多肽,水解需要m个水分子;自由水与结合水可相互转化。
高一必修2生物《步步高》习题与答案

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训练24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基础过关知识点一 杂交育种1.用纯种的高秆(D)抗锈病(T)小麦与矮秆(d)易染锈病(t)小麦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高秆抗锈病小麦×矮秆易染锈病小麦――→①F 1――→②雄配子――→③幼苗――→④选出符合要求的品种。
下列有关此种育种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过程①是杂交B .过程④必须使用生长素处理C .过程②是自交D .过程③必须经过受精作用2.用杂合种子尽快获得纯合子的方法是 ( ) A .种植→F 2→ 选不分离者→纯合子 B .种植→秋水仙素→纯合子C .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D .种植→秋水仙素→花药离体培养→纯合子3.下图为利用纯合高秆(D)抗病(E)小麦和纯合矮秆(d)染病(e)小麦快速培育纯合优良小麦品种矮秆抗病小麦 (ddEE)的示意图,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进行①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B .②过程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 .实施③过程依据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细胞增殖D .④过程的实施中通常利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4.用杂合子(DeEe)种子获得纯合子(ddee),最简捷的方法是 ( ) A .种植→F 1→选双隐性者→纯合子 B .种植→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C .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D .种植→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纯合子 知识点二 诱变育种5.下列几种育种方法,能改变原有基因的分子结构的是() A.杂交育种B.诱变育种C.单倍体育种D.多倍体育种6.不属于诱变育种特点的是() A.具有不定向性B.频率较高C.多数有害D.多数有利7.诱变育种一般不使用以下哪项作为诱变因素()A.X射线B.硫酸二乙酯C.亚硝酸D.抗生素8.下列不属于诱变育种实例的是() A.一定剂量的γ射线引起变异获得新品种B.X射线处理得到高产青霉素菌株C.激光照射获得动植物新类型D.人工种植的马铃薯块茎逐年变小能力提升9.可获得无子西瓜、青霉素高产菌株、矮秆抗病小麦和无子番茄的方法分别是()①诱变育种②杂交育种③单倍体育种④多倍体育种⑤生长素处理A.⑤①②④B.④①②⑤C.②①③⑤D.④①③②10.育种工作者从纯“南特号”品种的稻田中偶然发现一株矮稻,并由此培育出“矮秆南特号”新品种。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生物必修第一册【步步高】学习笔记(人教通用版版)

内容索引
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二、结果分析
梳理网络 要语必背 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课时对点练
01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梳理教材知识 夯实基础 1.显微镜的结构及成像原理 (1)显微镜的结构(如图)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目镜
物镜 反光镜 镜座
显微镜
光学结构 机械结构
目镜:放大物像 镜头
②观察时,两眼自然张开,_左___眼观察标本,_右___眼观察记录及绘图, 同时左手调节焦距,使物像清晰并移动标本,右手记录、绘图。 镜检时应将标本按一定方向移动标本,直至整个标本观察完毕,以便不 漏检,不重复。 光强的调节:一般情况下,染色标本光线宜__强__,无色或未染色标本光 线宜__弱__;低倍镜观察光线宜__弱__,高倍镜观察光线宜__强__。 ③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随后调节_细__准焦螺旋,即可使物像清晰。
第1课时 观察细胞
学习目标 素养要求
1.学会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2.归纳所观察细胞的异同,并对实真核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2.科学探究:运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提高观察、 提问的能力。
3.科学思维:通过对真核细胞的比较,养成归纳概括 的科学思维方式。
物镜:放大物像 _平__面__镜:光线较强时使用
反光镜 _凹__面__镜:光线较弱时使用
《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苏教版生物选修三全套备课精选同步练习4.2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第16课时关注生态工程的实例目标导航 1.了解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过程。
2.举例说出我国生态工程的实例——治污生态工程、生态农业工程、生态恢复工程等。
一、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过程1.遵循原理:既要遵循______原理,也要遵循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原则,即在强调________的前提下,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整体与功能。
2.基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其中____________是整个生态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
3.设计方法(1)________________:连接平行的原本不相连接的种类,形成互利共生网络,提高效率,促进物质的良性循环。
(2)________________:在食物链(网)中增加一些环节,以充分利用原先尚未利用的那部分物质和能量,促使物流与能流的路径畅通,发挥生产潜力,提高生态和经济效益。
二、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实例1.治污生态工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处理,生物肥料的研制与试用,____________的生态治理,塑料的再生利用等方面。
____________就是利用藻类和细菌等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处理污水的一种生态系统。
2.生态恢复工程:____________则是生态恢复工程的第一步。
如西部的生态治理。
3.生态农业工程(1)依据:________理论。
(2)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点:____________地规划、组织和开展多层次、多功能的____________。
(4)主导思想:保持生态系统内的____________。
(5)目的:促进物质在系统内________________,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章末过关

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章末过关章末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自然选择是指()A.生物繁殖的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B.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D.遗传使微小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答案C解析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具有有害变异的个体容易死亡。
这样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在于()A.不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B.不能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C.不能解释生物现象的统一性D.不能解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特性答案D解析由于受当时遗传理论知识的限制,达尔文只是从个体水平和性状水平上,对遗传、变异现象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不能解释其本质。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②④⑤⑥⑦B.②③④⑥.①②③⑤⑦D .①②⑤⑥C.答案C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4.在某一使用除草剂的实验田中,选到了能遗传的耐除草剂的杂草X,将它与敏感型杂草Y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后代中耐药后代中敏感杂交亲植株比(%)(%)植株比♀耐药0100敏感♂C♀×敏感型5347 耐药型♂D .耐药型基因可以突变为敏感型基因A B.除草剂对杂草的耐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耐药型基因在接触除草剂之前就已产生C100% D.A和B 杂交子代群体中耐药基因频率占D 答案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突变是不定向的,耐药型基因和敏感型基因可以解析互相突变而成,耐药型基因在接触除草剂之前就已产生,而除草剂对杂草的耐药杂交后,其子代的和性起了选择作用。
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 2017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章末

章末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在红粒高秆的麦田里,偶然发现一株白粒矮秆优质小麦,欲在两三年内能获得大量的白粒矮秆麦种,通常用的育种方法是()A.自交育种B.诱变育种C.人工嫁接D.单倍体育种答案A解析小麦为高等被子植物,花小,为两性花,可利用自交育种进行选育新品种,自交育种省去了人工去雄、授粉等复杂的操作工序,是最简单常用的方法。
小麦一般无法用人工嫁接方法。
由于白粒矮秆性状已出现,不需要诱变育种。
2.育种的方法有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下面对这五种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A.涉及的原理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B.都不可能产生定向的可遗传变异C.都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操作D.都不能通过产生新基因从而产生新性状答案A解析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为基因重组,单倍体、多倍体育种的原理为染色体变异,诱变育种的原理为基因突变。
3.下列有关育种说法,正确的是()A.用杂交的方法进行育种,F自交后代有可能筛选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品种1B.用辐射的方法进行诱变育种,诱变后的植株一定比诱变前的具备更多的优良性状1C.用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进行单倍体育种,所育的种自交后代约有为纯合子4.D.用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进行多倍体育种,所育的种和原品种杂交一定能产生可育后代答案A解析用辐射的方法进行诱变育种,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和有害性,诱变后的植株不一定比诱变前具有更多的优良性状。
用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进行单倍体育种,得到纯合子,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
用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进行多倍体育种,所育的种是四倍体,和原二倍体品种杂交产生的后代是三倍体,高度不育。
4.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不一定是纯合子B.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脱毒苗,筛选培育抗病毒新品种C.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频率,加速新基因的产生,从而加速育种进程D.为了避免对三倍体无子西瓜年年制种,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答案B解析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不一定是纯合子,如杂交水稻;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的脱毒苗没有病毒,但不一定能抗病毒;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频率,加速新基因的产生,从而加速育种进程;三倍体无子西瓜不能产生种子,所以必须年年制种,为了避免对三倍体无子西瓜年年制种,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答案生物【学案导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学案”是指教师依据教学任务、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学法特点、心理特征等设计,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供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的学习方案。
其本质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指导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的作用。
学案导学模式,是以“自主、合作、探究”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任务为主线,以发展为目标”解放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教室变成“开放的学堂,自主的舞台”,构建一种以学习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通过学案导学,学生不仅知道“我要学”(自主性),而且明白“学什么”(任务)、“怎么学”(方法)、“学得怎样”(评价)。
它是新课改理念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有机统一。
通过“师在教中学、生在学中教”的互动,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1 学案编制应包含的体系1.1 目标体系学案应包含有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好的本课三维学习目标。
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该达到的程度,即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清楚自己需要实现的目标的权利,教师要将学习的知情权还给学生,这样才能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师与学生这一学习的共同体齐心协力去完成任务。
如“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的三维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和场所;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能力目标:能够独立完成“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的实验并推测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2 问题体系这是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根本,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使之形成一个个学习任务。
这些问题是用于引导学生到达学习目的,前后问题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并具有层次陛。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及解答,能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教师用问题的形式呈现知识,能避免以结论式呈现知识所造成的“外植式”的不相容。
由于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经过了主动的思考,所以知识的获取是“生成式”的,容易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现代教育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而思起于疑,没有问题的引导,学生也就不会去主动思考,也就缺乏主动学习的使命感。
如上例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串:叶片的颜色对光合作用有影响吗?如果同一叶片具有两种颜色,那不同颜色的叶肉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吗?叶绿素分布在哪儿?光合作用的场所可能在哪儿?1.3方法体系这是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学案是供给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方案,必须具有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
如上例可以这样提示学生:利用检验植物叶片是否进行光合作用的方法来探究这些问题。
这样,学生才能在没有教师的引导的时候,依据学案的引导开展学习活动。
学校教育的最终使命是让学生离开学校后能够愿学、会学、学得好。
学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征提供方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如果学案失去了学法指导,那学案就成了变相的练习。
1.4 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指学案中设置的用于检测评价的试题。
学生通过对学案中的检测评价的完成,可以清楚自己的自学效果,达到激励的作用;而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学案完成情况,能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及结果。
这对于那些厌学学生来说,起到了督促的作用,受到学案的任务驱使,学生不得不学。
这样的转变必然会提升其学习能力,进而增加学习成功的概率,增强学习的兴趣及信心。
同时,教师也能根据学生对学案的完成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也即是常说的“课中备课”、“课后反思”。
2 学案实施的基本原则2.1 提前性原则学案要发挥其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就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按照学案的引导进行学习,而课堂时间有限,只在课堂中使用学案是不现实的。
如在初中每周只有2个生物学课时,七年级生物每册的参考课时是42节,由于整个学期的总课时与参考课时相冲突,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而课堂教学内容的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必然加重,学生如果不去预习,就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将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能发挥学案的导学功能,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
同时,学生清楚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来,并将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带到课堂,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质疑解难的场所。
如果教师在上课时才发学案,学生在课堂的紧张学习中,根本不能进行充分的思考。
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特点、思维方式不同,如有的笔记速度慢,有的思维速度慢,有的表达能力弱,有的善于书面表达等,只有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时间,才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参与。
以往在教学时,只有部分优秀学生能回答课堂提问,在实施学案导学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了。
学案的提前性原则体现了“先学后教、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2.2 开放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逐一交流学案的问题,对于学生明白的问题,教师可以一并带过,对于疑难问题,则要着重讲解,还可补充相应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提供帮助:如果学生对学案的问题已经掌握,那教师就要及时地提高要求,提出稍微深些的问题,去挑战学生的智力,也可由学生提出质疑,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
在上例中,教师提出如下问题: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呈现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谱,你能设计试验研究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吗?这样教学既立足于学案又高于学案,知识的上限没有封闭,学生的能力不会受到抑制,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
当学生带着问题来学时,就是教育的最佳时候,此时,学生已做好准备,是有目的的学习。
这些问题是教学中宝贵的资源,通过课堂的加工处理,就上升成了学生的知识。
学案虽然包含了教学的主要问题,但并不排斥师生互动而产生的新知识。
因此学案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开放的、发展的,教师通过对学案的实施而不断地调整学案,使之趋于完善。
2.3 主体性原则“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已成了现代教育的共同理念,给予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地位,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将学生置于一旁,自己占据主要地位,讲、板、演一人包干,要让学生去做老师,让他们在小组中教、在班上讲,让他们去评价同学的发言,检查同学的学案,也就是常说的“兵教兵”。
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谦虚和勇于担当重任的品质。
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时,就会产生为荣誉而奋斗的意识,进而推动其走向成功。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抹杀教师的主体性,但在参与方式上,教师主要在于引导,通过教师的引导去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3 学案实例: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第二课时)3.1 学习目标(1)描述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全过程。
(2)说出平静时与运动后呼吸频率的不同,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
(3)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联想,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初步认识人体系统的协同关系,深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2 问题导入想象并思考:为什么远远地就可以闻到食堂里的饭香味?如果把一滴红墨水滴到一盆清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上述现象说明物质分子的运动方向有什么特点?3.3 学习肺的换气阅读P54“肺的换气”相关段落,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气体扩散?(2)什么是肺的换气,该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呢?(3)经过肺的换气,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思考并讨论:(4)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它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相适应?(5)肺的换气时,气体需要通过的屏障有哪些?3.4 学习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阅读P54“气体在血液的运输”相关段落,思考以下问题:(1)在第九章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中,血块为什么表层呈现鲜红色,而内层呈现暗红色?(2)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红细胞有什么功能?(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怎样完成的?3.5 学习组织气体交换阅读P54“组织内气体交换”相关段落,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组织气体交换?(2)组织气体交换的过程是如何完成的?(3)经过组织气体交换,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思考并讨论:(4)比较细胞、血液、肺泡的氧气和=氧化碳的浓度大小?3.6 检测评价(1)(设想自己是氧气分子或二氧化碳分子)尝试说出氧气到达脑细胞以及二氧化碳从脑细胞排出体外的全过程。
(2)(讨论)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有什么关系?(3)请你联系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关系,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呼吸频率和脉搏都会加快。
(4)图1所示为人体某结构的血管结构和血液流动方向示意图,请看图分析填写相应空格。
如果b为肺泡外的毛细血管,那么a内流动的是______血,c内流动的是______血;如果b为组织内的毛细血管,那么a内流动的是______血,c内流动的是______血。
4 实施体会4.1 学案有利于实现全员参与传统教学方式虽然也强调学生的预习,但都属于规劝行为,对学生没有约束力,因而能主动预习的学生较少,多数学生都是在上课时才学习教材。
这样必然会造成学生听课负担过重,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进而滋生厌学情绪。
在实施学案导学的过程中,上课前和课后,由学习组长检查同学对学案的完成情况并做好记录,将不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名单上报班主任,班主任将据此扣除其操行分,同时责令其采取补救措施。
因而学案不仅能较好地起到促使学生预习的作用,还能促进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教学中,促使每个学生都进行学习。
与以往相比,实施学案导学后的生物课堂变得活跃了,课堂上睡觉、打闹、玩手机的现象消失了,课后学生自主探究生物现象的活动多了。
4.2 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主要指学习的方法与技巧,用以下指标来衡量:学习专注力、学习成就感、自信心、思维灵活度、独立性和反思力。
由于课前学生已经预习,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目标明确,因而能做到上课时注意力集中。
而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发现自己能解决许多问题,而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也得到了解答,由此获得成功的快乐。
随着成功次数的增多,学生自信心也逐渐加强。
由于学生在课前都进行过独立的思考,在课堂上就容易做到一点就明。
又因每个学生对问题都有了自己的观点,课堂上能做到真正的互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深刻性、逻辑性。
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学会阅读、思考、表达,在没有教师的时候也能自主地学习。
实施学案导学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之前提高了不少。
4.3 学案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师通过将探究性学习的内容编入学案中,并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学案的提示完成探究方案的编制并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