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

合集下载

李大钊资料

李大钊资料

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字守常,河北省乐亭人。

1907年夏至1913年夏,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求学。

1913年8月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在校期间与同学郭须静一起加入中国社会党,毕业后到北京参加中国社会党活动。

同月中国社会党领袖陈翼龙被杀,社会党被查封,李大钊逃离北京,避难于家乡乐亭县的祥云岛,后得到天津绅士孙洪伊的资助,赴日本留学。

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后,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

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

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

1916年5月回中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

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任经济、历史等系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并和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推动共产主义。

1920年,和陈独秀酝酿组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同年10月,和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等一同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中共建党后,任二、三、四届中央委员。

1922年,李大钊根据共产国际指示,赴上海会见孙中山。

1924年,参与“国共合作”,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

李大钊曾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演说:“本人原为苏联党员、第三国际共产党员……。

”李大钊代表中共立场,公开向北京政府请愿,要求正式承认苏联政府,并且支持苏军驻兵外蒙古。

据北洋政府外长顾维钧回忆李激昂地声称“即使把外蒙置于苏俄统治下,那里的人民也可以生活得更好”。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与赵世炎等人在北京组织5万余人的示威。

李大钊因“假借共产学说,啸聚群众,屡肇事端”而被北洋政府下令通缉,遂逃入东交民巷俄国兵营。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参加了北京“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

李大钊

李大钊

李大钊的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他们下令通缉 李大钊。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 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 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北洋 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 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 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 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共产党 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在全国解放前,李大钊同志 的一部分著作虽曾由他的亲属编集,由鲁迅先生作序,但在反 动统治下一直没有能发行。直到一九五九年,人民出版社才出 版了重新编辑的《李大钊选集》。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学出版 社又出版了经过增订的《李大钊诗文选集》。一九八四年,人 民出版社出版了一百一十多万字的《李大钊文集》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 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 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 历史地位。
生平事迹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 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读书时的李大钊,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 学政治本科学习。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 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1915年,日 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 学生的抗议斗争。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 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1 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 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 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 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 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 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 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李大钊简介

李大钊简介

1927年志在北京被捕入狱。他受尽各种严刑 拷问,始终反动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惨遭 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主要文章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再论问题与主义》 《新纪元》 《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 《青春》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 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 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 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变化运动,成为 新变化运动的一员主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 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同志 对李大钊的评价
李大钊的壮烈牺牲,毛泽东为之悲痛,并始终对他深深 地敬仰与怀念。 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时曾谈到他。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又谈到他:五四运动中, 李大钊和陈独秀是代表左翼的,“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 生”。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即将抵达北平时,心中不胜感慨, 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30年了!30年前,我为了寻求救 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不少苦头,在北平遇到 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 一个马列主义者。可惜呀,他已经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是我真正的好老师。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 在哪里呢!”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 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 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 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 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 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李大钊的资料

李大钊的资料

李大钊的资料1. 简介李大钊(1899年10月14日-1927年4月28日),字季莫,河南省开封府开封县东冯村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

2. 早年经历李大钊于1899年10月14日出生在河南省开封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在家乡读完私塾后,进入开封县立中学就读。

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并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8年,李大钊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

在大学期间,他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参与进步学生组织,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 共产主义理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批判性思考,他提出了一系列对于中国革命的理论观点。

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党的作用以及农民群众革命性的认识,对于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大钊强调无产阶级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他在《破带人》一文中阐述了思想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他积极倡导工农联盟和土地革命,认为革命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

4.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李大钊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工作。

他积极倡导建立一个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政党,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领导力量。

1921年7月,李大钊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大会上,他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社会状况及革命任务。

5. 革命和逝世李大钊积极投身革命斗争,他多次参与并组织工人、农民的抗争行动,为改变中国社会秩序的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他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警觉,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上海被逮捕并遭到残忍酷刑迫害,最终牺牲在革命事业的前线。

6. 李大钊的影响李大钊的思想和贡献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和推动,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牺牲和革命精神激励了许多革命者,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的榜样和旗帜。

李大钊

李大钊

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字守常。

河北省乐亭县人。

1907年夏至1913年夏,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求学。

1913年底东渡日本留学。

在日期间,曾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卖国的斗争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遭到段祺瑞政府的通缉,遂避入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兵营,继续坚持斗争。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一视同仁一清二白大义灭亲大公无私义无反顾正气凛然正直无私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冰清玉洁克己奉公严于律己两袖清风忍辱负重奉公守法表里如一斩钉截铁忠心耿耿忠贞不渝贫贱不移高风亮节涓滴归公虚怀若谷堂堂正正深明大义童叟无欺谦虚谨慎廉洁奉公毅然决然豁达大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襟怀坦白舍己为人舍生忘死舍生取义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

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王愿坚(1929--1991.1.25)男,中国电影编剧、小说家。

1929年生,山东诸城人。

1945年参加八路军。

曾任报社编辑,记者。

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

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

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

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

《党费》、《粮食的故事》、《妈妈》等短篇小说。

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暗室逢灯、补阙灯檠、吹灯拔蜡、灯蛾扑火、灯火辉煌灯红酒绿、灯火万家、灯尽油干、灯烛辉煌、挂灯结彩黑灯瞎火、黑灯下火、黄卷青灯、黑漆皮灯、黑漆皮灯笼酒绿灯红、绿酒红灯、青灯古佛、青灯黄卷、石火风灯水晶灯笼、帷灯箧剑、帷灯匣剑、万家灯火、雪案萤灯悬灯结彩、匣剑帷灯、萤灯雪屋、油干灯草尽、油干灯尽张灯结彩、张灯结采、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1 黑灯瞎火暗淡无光。

李大钊

李大钊

(1889年—1927年)
•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李大钊为主要创始人 1924年底,任党的北方区执行 委员会书记 • 1925年,在京组织5万余人示威 • 1926年,领导并参加了北京人民反日、 英帝国,反军阀的斗争 • 1927年4月28日,英勇就义,时年38岁
英雄的气节
•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 无人道的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 指甲。但他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 审讯和严刑拷打无济于事,张作霖变换手法企图以高官厚 禄进行收买,但遭到李大钊的严词痛斥! • 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 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 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 • 1927年4月28日《晨报》报道:李大钊受审问时,“态度 甚为从容,毫不惊慌,”“着灰布棉袍,青布马褂,俨然 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 • 同日《顺天时报》也报道:李大钊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 为镇静,自称为马克思学说崇信者,对于其他之一切行为 则盖不知晓。
主要文章
• • • • • • • 《国耻纪念录》 《国民之薪胆》 《警告全国父老书》 《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 《平民主义》 《社会主义经济下的组织》 《李大钊文集》 198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
主要影响
•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 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 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特点等一系列论述, 为中国共产党开创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 相结合的光辉先例。 • 引进和传播现代化意识形态最高层次马克思主义,并培 养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成为推动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的 时代精英。 • 创建新的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为其在政治领域中占 有一定地位创造条件而努力。 • 促成、巩固和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共合作的北 伐战争。 • 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李大钊的故事六则

李大钊的故事六则

李大钊的故事六则李大钊同志从小读书异常勤奋、刻苦。

在幼年时,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诗着称于乡里。

他当时辛勤好学的一些故事,至今还在家乡传为美谈。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李大钊的故事六则,希望你喜欢!四岁认字李大钊出生前7个月,父亲李任荣就病逝。

出生后16个月,母亲周氏因感伤过度也相继去世,襁褓中的李大钊只能由年近七旬的大祖父李茹珍悉心抚养。

李大钊4岁时,李茹珍就教他背诗、认字。

他用硬纸做成二寸见方的认字卡,让李大钊在玩耍中,学得语言和文字知识。

开始,每天有计划地让李大钊认一两个字,再到五六个字,后来发展到一二十个字。

由于严格的家教和早期的智力开发,李大钊到了五六岁时,就能熟读和背诵私塾里的启蒙书籍《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了。

6岁就能在门口的老母庙前读布告,被村里人喻为神童。

(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是否也应有计划?)专心学习李大钊在少年求学期间,就养成了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

他家里有一只花猫,天真活泼,很惹人喜爱,他在空闲时常常逗它玩。

可是当李大钊做作业时,任凭小花猫在他身边“喵、喵、喵”直叫,甚至有时还伸出小爪子抓他,他却连看也不看一眼,仍旧做他的作业。

后来时间一长,小猫也习惯了,只要看到李大钊俯下身子看书或做作业,就躲得远远的,从不打扰他。

还有一次,李大钊正在聚精会神地做作业时,突然从窗外飞来两只麻雀,“唧喳、唧喳”地叫着,在窗台上打起架来,你啄我一下,我啄你一下,还不时在窗台上打起滚。

此时,如果李大钊急忙伸手去抓,便可轻而易举地把它们逮住。

可是他动也不动,就像根本没看见似的,始终埋头写自己的作业。

由于刻苦学习,李大钊15岁时就中了秀才。

18岁时又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

1913年冬,他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让孩子们劳动一年冬天,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院子里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棉絮。

李大钊对儿子和女儿说:“雪下得多大啊,你们快拿着扫帚到院子里去扫雪吧。

李大钊

李大钊

李大钊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

七岁起在乡塾读书,1905年入永平府中学,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青年时代,目睹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激发了爱国热忱,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夺后,开始发表文章,揭露军阀官僚的统治只是加深了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

1913年,含愤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

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亡国条件后,在日本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告全国父老书》。

这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他在一文中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他积极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当时抬出孔子来维护自己统治的反动势力展开猛烈的斗争。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大钊同志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发。

他逐步明确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

时年尚不足三十八周岁。

为纪念李大钊同志,发扬他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中共中央于1983年3月18日将他和他的夫人赵纫兰同志(1883年——1933年)的灵柩移葬于新建的李大钊烈士陵园。

艰苦奋斗、先人后己每天清晨上班,从西城到东城,李大钊教授都要步行一大段路,不乘人力车。

中午他经常不回家吃饭,在北大红楼图书馆办公室里,有时一张大饼,有时两个馒头或窝头,就白开水下肚。

人们对他的生活归纳成十六字:“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

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起初月薪120银圆,后增加到240块银圆。

但他把三分之二的钱用在公共事业上,剩下三分之一也不完全用于家庭生活,还要拿出一部分接济贫困学生。

李大钊夫人常因生活费不够而发愁。

北大校长蔡元培得知后,曾关照会计科说:每月发薪时要先扣除李先生一部分,亲手交给李夫人,免得李家中“难为无米之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

在人们回顾那些风雨如磐的岁月时,首先当追念当初开天辟地、相约建党的创始者,即“南陈北李”中的李大钊同志。

■陈独秀来信问党名,李大钊一锤定音:“叫共产党!”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人氏。

1889年生,少年入私塾,熟读四书经史,1905年清末入新政中开办的永平府中学,两年后考入刚刚开办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辛亥革命的爆发,使他深受影响,开始有忧国忧民之心。

毕业后于1913年赴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入政治本科。

在日本三年,李大钊认真阅读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河上肇、幸德秋水的著作,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不过头脑中还兼容其他思想。

他回国后投身新文化运动,先期办报,又到中国新思想策源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

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比较检验,并得知俄国革命胜利的消息后,终于从1918年起在思想上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并认为只有这一真理能够救中国。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自发举行爱国游行,李大钊演讲鼓动并奔走营救被捕者。

翌年初他与陈独秀商讨了建党事宜,并支持北大学生邓中夏等组织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外称“亢慕义斋”(英文Communism,即共产主义的谐音)。

同年春,陈独秀来信询问党名是否称“社会党”,李大钊回信一锤定音:“叫共产党!”
1921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在沪召开,李大钊因校内同仁生计需他解决,未能赴会。

翌年8月李大钊赴上海拜见孙中山,代表中共提出加入国民党的建议并得到同意,成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牵线人。

在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有“跨党”身份的李大钊成为主席团五成员之一。

同年亲驾马车率同志越出东北边境,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并参观五个月。

随后他回北京任中共北方区委书记,被军阀称作“北赤”的首要而遭通缉。

1926年3月18日,他不畏风险,主持反帝大会后率群众游行赴段祺瑞政府请愿,遭军警开枪屠杀。

走在队伍前列的李大钊头部和手负伤,脱险后率北方区委机关避入苏联大使馆旁边的兵营,在那里领导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奉系军阀使用进口绞刑机对李大钊“三绞处决”,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
旧中国每逢战乱,下野军阀和政治家避入外国使馆是常例。

西方列强对中共领导人进入苏联使馆却实行两重标准,鼓励奉系军阀张作霖破坏国际惯例闯入搜捕。

事先曾有人报警,李大钊毕竟出身书生,对形势险恶估计不足而未转移。

1927年4月6日晨,北京军警被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国守军放入,突袭苏联大使馆,捕去李大钊等人。

在狱中李大钊身受剥指甲等酷刑,仍坚不吐实。

面对各界谴责及社会名流呼号营救,奉系军阀竟于4月28日使用新从西欧进口的绞刑机杀害被捕的二十人,对李大钊特别使用“三绞处决”法以延长痛苦。

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

时年李大钊38岁。

李大钊是遗腹子,三岁丧母,既无兄弟,也无姐妹。

这位著名的共产党人临刑前留下一张照片:宽阔的额头很干净,浓黑的双眉下神情若然,方形的脸上一片平和,只是,在他那满是皱褶的灰布棉袍下,挂着又黑又粗的铁链……
■“南陈北李”发起创建中共党组织,从一开始便是国内最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代表
时势造英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我们这个既有灿烂历史又苦难深重的国度里,才诞生出李大钊这样为长夜难明的赤县拨云破晓的人物。

先进思想从来产生于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而不可能出自太平天国、义和团那样落后的土壤中。

近代想救亡图存的中国人用旧的思想武器奋斗屡遭挫败,纷纷向国外寻求真理。

八国联军的野蛮入侵,使清朝旧有体制接近崩溃,20世纪初科举被废,中国大地上出现以新学为主的洋学堂,李大钊恰恰成为第一代学生。

当时国人见日本学西方能迅速富强,在日俄战争前后有数万青年赴东瀛求学,李大钊也在其中。

虽然日本侵略中国为祸最烈,不过中国留学生在那里接触到先进的文化,并萌
发了最早的理性的反帝革命思想。

中国的新思想先驱最先看到的马列主义著作,也是日文的译本,李大钊又是其中最光辉的代表。

李大钊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度的所见,与神州故园的悲惨境遇形成强烈反差。

归国后他完全有条件跻身上层享受荣华,却甘心舍弃一切,宁愿奉献自身,也要点燃革命烈焰改造旧有的一切,如同希腊神话中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

从时间表看,李大钊要早于陈独秀,堪称在中国播种共产主义思想的第一人。

他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疾呼科学、民主,向陈腐的旧制度冲击。

“南陈北李”发起创建的中共党组织,从一开始便是国内最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代表,并向后人昭示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

■在北大红楼的名人中,起初惟有李大钊、陈独秀对毛泽东的态度是例外
1918年10月,李大钊在北大的同事杨昌济教授(杨开慧之父)领着一位高个儿青年来到位于红楼(位于东城区沙滩)的图书馆,想找份工作。

首次交谈,李大钊就感觉这位姓毛、名泽东、字润之的青年言谈、见识不平凡,同意安排他当助理员,月薪8块大洋。

毛泽东此后一面工作,一面旁听哲学和新闻课,并总想找名流请教。

可是据他后来向斯诺回忆说,“大家都不理我”,“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在北大红楼的名人中,起初惟有李大钊、陈独秀对毛泽东的态度是例外。

已是学界权威并已名满天下的“守常先生”一向愿意提携有志青年,他对这位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属员经常登门请教,不仅有问必答,还经常推荐新书,并介绍了胡适等名师。

经过接触和深谈,不少学者也感到这个操浓重湖南乡音的图书馆助理员的志向见解非同常人,此后便乐于倾心与之交流。

李大钊长毛泽东四岁。

刚到北京时,毛泽东通过李大钊的介绍和提供学习条件,开拓了视野,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并掌握了对各种流派比较鉴别的方法。

后来李大钊长期主持中共北方工作,身边汇聚着党的建党之初的第一代有为青年如邓中夏、陈乔年、高君宇、何孟雄、陈毅等,尽管年龄相差并不很大,大家都将李大钊视为忠厚长者,平时都愿意接受他的教诲,有了内部争论和矛盾也请他排解。

将李大钊称为中国革命导师的导师,应是当之无愧。

■李大钊化装成车夫护送陈独秀出城,两人在京津路上商议建党
自古燕赵多慷慨豪侠之士,李大钊也受此风熏陶。

对亲友、同志乃至身边工友重信诺,遇困相助不惜解衣推食。

妻子是年长他几岁的家乡妇女,没有文化,留学归来后李大钊身为文坛名流,有人劝将此糟糠之妇下堂,他断然不肯,始终相敬相爱。

社会上有不少仇视李大钊的军阀政客和反动文人,却无人攻击他的私德。

1919年6月,被公认为五四运动领袖的陈独秀被北京军阀政府逮捕,李大钊联络各界群起营救。

同年秋,陈独秀表面上获释,却被软禁在家。

李大钊与志同者研究,决定送他到上海发挥领导作用。

因陈独秀不会北方话,又受警探监控,很难出城,李大钊决定亲自护送。

翌年1月,他化装成赶车夫,拿出少年时在乡下学来的本领,到陈独秀寓所接其上了带篷马车。

遇城门盘查,从容应对,随后沿小路直奔天津码头。

李大钊在路上一面赶车,一面与陈独秀商议,应该建立一个共产主义政党,两人取得共识,并决定在南北分头着手。

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篇,就在京津路上的马车中写成。

1920年3月,共产国际派远东局局长威金斯基来华与中国革命者联络,首先到北京找到李大钊,他们经交谈,就建立共产党取得一致意见。

随后,李大钊介绍威金斯基去上海与陈独秀相见,为正在筹划中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了国际联系。

同年5月1日,李大钊率北大师生、工友五百人举行纪念国际劳动节大会,并在会上慷慨讲演。

会后又用两辆汽车插上红旗,到市内散发传单,党的革命旗帜从此在中国大地上开始飘扬。

李大钊奔走活动,常被暗探跟踪,却总是轻蔑地斥之为“狗”,毫无畏惧。

他在北大月薪高达250块大洋,除维持简单家用外,都用于党的经费或在身边扶贫。

遇难时家无余财,妻女靠各界友好接济。

1933年清明节后,李大钊灵柩由北大师生送往西郊万安公墓下葬,虽有如虎似狼的国民党宪兵三团镇压,甚至向送殡队伍开枪,市内各界自发参祭者却越聚越多,所举花圈挽联在西长安街连绵达一公里。

可见李大钊品格风范长留人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