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温小温差下的分离式热管换热器充液率研究

合集下载

不同充液率平板热管性能实验

不同充液率平板热管性能实验
[24]设计了一种 V 形槽道的平板热管,并通过化学
腐蚀的方式对槽道表面进行处理以此增加毛细力,
结果表明处理后热管毛细力是未处理热管毛细力的
2.07 倍。
上述热管的研究主要是带有蒸气腔的平板热
管,该类型热管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以及良好的均
温性,但不具备较长距离热传输及造价较高且外形
单一,热管任何部位出现工质泄漏,将会导致热管
Characteristic of flat plate heat pipe with different filling ratios
WANG Gang,ZHAO Yaohua,QUAN Zhenhua,WANG Hongyan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Green Built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fficient Technology,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北京工业大学绿色建筑环境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24)
摘要:搭建了平板热管测试实验台,对不同充液率下热管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以最佳充液率的热管为研究
对象,分析了加热功率、冷却水温及冷却水流速对热管性能的影响。实 验 结 果 表 明 : 充 液 率 为 20% 和 30% 时
热 管 在 各 加 热 功 率 下 展 现 了 良 好 的 性 能 , 最 小 热 阻 为 0.18℃/W 和 0.19℃/W , 热导率为 8158W/(m · ℃)和
ratio of 20% and 30% presented a good performance. The minimum thermal resistance was 0.18℃/W and

液-液热管换热器试验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液-液热管换热器试验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tr n h a p x ha g ri i u d t—iui e te c a g s a ay e e so e tpie e c n e n lq i —o l q d h a x h n e i n l z d.
Ke r s: h a i e; y wo d e tp p
的表面 传热特 性 几乎 不 受 内热 阻 的影 响 , 就 可 以 这
把热 管换 热器 设想 成在 连续 的折算 传热 面上 串联 热
集 系统 主要包 括 转 子 流量 计 、 温度 传 感 器 。热 管换
热 器 的外 壳 为开 式 , 可更 换 热 管 , 壳 覆 盖 绝热 层 , 外
fr h a r n frr l sc re t d b i he e p rme a t .Th n u nc ft e sr t r lpaa — o e tta se u e i o r ce y usngt x e i ntldaa e i f e e o h tucu a r me l
热 回收 、 空气 预热 、 阳能利 用 、 太 电子芯 片散热 、 风 通 空调节 能等 方 面

减 少热 损耗 , 提高 试验 精度 。试验 系统 流程 见 图 1 。

。主要 应 用 于气 一气 换 热 、 气
液换热 , 液 一液 换 热 领域 应 用 比较少 。但 热 管 在
种可能 , 因此 研究 液 一液 热 管换 热 的特 性 及影 响
具 备 的优 点使其 在 液 一 换热 方 面的广泛 应用 成 为 液

因素很有 意义 。本文 对液 一液热 管换 热器试 验研 究 及影 响 因素进行 分析 。
1 试 验 方案 设 计
液 一液 热 管换 热 器 的 试 验 装 置 包 括 高 温 水 系

成都理工化工原理实验四 套管换热器液-液热交换系数及膜系数测定.

成都理工化工原理实验四 套管换热器液-液热交换系数及膜系数测定.

本科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学院名称专业名称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实验地点实验成绩二〇年月二〇年月填写说明1、适用于本科生所有的实验报告(印制实验报告册除外;2、专业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3、格式要求:1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2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2.54cm,左右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

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3具体要求:题目(二号黑体居中;摘要(“摘要”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隔行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小4号宋体;关键词(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三字,提炼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小4号黑体;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第1章××(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0.5行1.1×××××小三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1.1.1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参考文献(黑体小二号居中,段前0.5行,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参照《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

实验四套管换热器液-液热交换系数及膜系数测定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传热过程基本原理的理解;2.了解传热过程的实验研究方法。

二、实验原理冷热流体通过固体壁所进行的热交换过程,先由热流体把热量传递给固体壁面,然后由固体壁面的一侧传向另一侧,最后再由壁面把热量传给冷热流体。

热交换过程即给热---导热---给热三个串联过程组成。

若热流体在套管换热器的管内流过,而冷流体在管外流过,设备两端测试点上的温度如图所示。

则在单位时间内热流体向冷流体传递的热量,可由热流体的热量衡算方程表示:(21T T C m Q P s -=(1就整个热交换而言,有传热速率基本方程经过数学处理,得计算式mT KA Q ∆=(2(('222'111T T T T T T -=∆-=∆(3平均温度差可按下式计算:2, 2 , 22121212121T T ΔT T T T T ΔT T m m ∆+∆=<∆∆∆∆∆-∆=>∆∆(4由(1和(2联立,可得传热总系数计算式:m P s T A T T C m K ∆-=(21(5就固体壁面两侧的给热过程来说,给热速率基本方程为:(('''21T T A Q T T A Q W W W W -=-=αα(6根据热交换两端的边界条件,经数学推导,可得管内给热过程的速率计算式:'1W W T A Q ∆=α(7热流体与管内面之间的平均温度差可按下式计算:2(( , 2/(ln((( , 22211'221122112211'2211W W m W W W W W W m W W T T T T Δ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ΔT T T T T -+-=<-------=>--(8由(1和(7联立可得管内传热膜系数的计算式:'1211m W P s T A T T C m ∆-=α(9同理可得到管外给热过程的传热膜系数的公式。

热管的换热原理及其换热计算

热管的换热原理及其换热计算

热管的换热原理及其换热计算一热管简介热管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高导热性能的传热元件,热管最早应用于航天领域,时至今日,已经从航天、航天器中的均温和控温扩展到了工业技术的各个领域,石油、化工、能源、动力、冶金、电子、机械及医疗等各个部门都逐渐应用了热管技术。

热管一般由管壳、起毛细管作用的通道、以及传递热能的工质构成,热管自身形成一个高真空封闭系统,沿轴向可将热管分为三段,即蒸发段、冷凝段和绝热段。

其结构如图所示:严deTn , adiabatic section^vaporationvapor flowouiwick structurecontainerliquid flow热管的工作原理是:外部热源的热量,通过蒸发段的管壁和浸满工质的吸液芯的导热使液体工质的温度上升;液体温度上升,液面蒸发,直至达到饱和蒸气压,此时热量以潜热的方式传给蒸气。

蒸发段的饱和蒸汽压随着液体温度上升而升高。

在压差的作用下,蒸气通过蒸气通道流向低压且温度也较低的冷凝段,并在冷凝段的气液界面上冷凝,放出潜热。

放出的热量从气液界面通过充满工质的吸液芯和管壁的导热,传给热管外冷源。

冷凝的液体通过吸液芯回流到蒸发段,完成一个循环。

如此往复,不断地将热量从蒸发段传至冷凝段。

绝热段的作用除了为流体提供通道外,还起着把蒸气段和冷凝段隔开的作用,并使管内工质不与外界进行热量传递。

在热管真空度达到要求的情况下,热管的传热能力主要取决于热管吸液芯的设计。

根据热管的不同应用场合,我公司设计有多种不同的热管吸液芯,包括:轴向槽道吸液芯、丝网吸液芯和烧结芯等。

基于热管技术的相变传热原理、热管结构的合理设计以及专业可靠的品质保证,多年实践证明,我公司生产的热管及热管组件正逐渐迈向越来越广阔的市场。

(1)产品展示(2)产品参数说明⑶产品性能测试图例长厘7懐跡的真空退火管杲大传祸功率測试700SOO4003W2001W 图1长度700mm勺真空退火管最大传热功率测试图2热管等温性测试曲线二热管技术的原理应用与发展热管传热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致冷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通过热管将发热物体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热源外。

热管及热管式换热器的研究

热管及热管式换热器的研究

热管及热管式换热器的研究文章来源:中国换热器网添加人:admin 添加时间:2008-12-10<DIV><FONT face=Verdana>热管及热管式换热器的研究</FONT></DIV><DIV> </DIV><DIV><FONT face=Verdana> 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余热回收是合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不可忽视的问题。

热管是一种具有高效传热性能的元件,它可利用很小的截面积远距离传输大量热量而无需外加动力。

热管式换热器具有输热能力大、均温性能优良、传热方向可逆、热流密度可变、适应环境能力较强、阻力损失较小等优点,所以热管式换热器能较大限度的回收利用低品位余热。

< BR> 1热管及热管式换热器的发展<BR> 1.1热管工作原理及特点<BR> 热管是依靠自身内部工作液体相变来实现传热的元件,一般由管壳、吸液芯、工质组成,管壳通常由金属制成,两端焊有端盖,管壳内壁装有一层由多孔性物质构成的管芯(若为重力式热管则无管芯),管内抽真空后注入某种工质,然后密封。

热管可分为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三个部分,当热源在蒸发段对其供热时,工质自热源吸热汽化变为蒸汽,蒸汽在压差的作用下沿中间通道高速流向另一端,蒸汽在冷凝段向冷源放出潜热后冷凝成液体;工质在蒸发段蒸发时,其气液交界面下凹,形成许多弯月形液面,产生毛细压力,液态工质在管芯毛细压力和重力等的回流动力作用下又返回蒸发段,继续吸热蒸发,如此循环往复,工质的蒸发和冷凝便把热量不断地从热端传递到冷端。

<BR> 由于热管是利用工质的相变换热来传递热量,因此热管具有很大的传热能力和传热效率。

热管的换热基本知识及其换热计算

热管的换热基本知识及其换热计算

热管的换热原理及其换热计算一热管简介热管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高导热性能的传热元件,热管最早应用于航天领域,时至今日,已经从航天、航天器中的均温和控温扩展到了工业技术的各个领域,石油、化工、能源、动力、冶金、电子、机械及医疗等各个部门都逐渐应用了热管技术。

热管一般由管壳、起毛细管作用的通道、以及传递热能的工质构成,热管自身形成一个高真空封闭系统,沿轴向可将热管分为三段,即蒸发段、冷凝段和绝热段。

其结构如图所示:热管的工作原理是:外部热源的热量,通过蒸发段的管壁和浸满工质的吸液芯的导热使液体工质的温度上升;液体温度上升,液面蒸发,直至达到饱和蒸气压,此时热量以潜热的方式传给蒸气。

蒸发段的饱和蒸汽压随着液体温度上升而升高。

在压差的作用下,蒸气通过蒸气通道流向低压且温度也较低的冷凝段,并在冷凝段的气液界面上冷凝,放出潜热。

放出的热量从气液界面通过充满工质的吸液芯和管壁的导热,传给热管外冷源。

冷凝的液体通过吸液芯回流到蒸发段,完成一个循环。

如此往复,不断地将热量从蒸发段传至冷凝段。

绝热段的作用除了为流体提供通道外,还起着把蒸气段和冷凝段隔开的作用,并使管内工质不与外界进行热量传递。

在热管真空度达到要求的情况下,热管的传热能力主要取决于热管吸液芯的设计。

根据热管的不同应用场合,我公司设计有多种不同的热管吸液芯,包括:轴向槽道吸液芯、丝网吸液芯和烧结芯等。

基于热管技术的相变传热原理、热管结构的合理设计以及专业可靠的品质保证,多年实践证明,我公司生产的热管及热管组件正逐渐迈向越来越广阔的市场。

(1) 产品展示(2) 产品参数说明项目技术参数热管长度> 100mm主体材料铜管毛细结构槽沟/烧结芯/丝网管工作介质冷媒设计工作温度30~200℃设计使用倾角> 5°传热功率50~1000w (根据实际产品规格型号) 热阻系数< 0.08℃/W (参考值)传热功率测试原理测试总体要求1)加热功率有功率调节仪控制输入;2)热管保持与水平台面α角度(根据具体应用定);3)管壁上监测点的温度变化在5min内小于0.5℃认为传热达到稳定状态,记录此时传热功率为最大传热功率。

热管实验报告

热管实验报告

《空气热回收测试实验》实验报告指导老师:学生:学号:日期: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已超过一次能源消耗的四分之一,采暖和空调能耗占到了50%以上。

由于空调系统能耗所占比例较大,也就同时具备了较大的节能潜力。

新风负荷占空调总负荷的20%~30%,采用热回收装置,回收排风的能量,对于减小建筑能耗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实验目的学生分别对模拟冬夏两季的空气热回收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增强对热回收技术的整体认识、对热回收技术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立即,初步掌握空气热回收装置的工作原理和一般设计过程,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三、实验装置本实验装置的主要部件由新风模块(水系统、管式换热器、风机、风道)、排风模块(水系统、管式换热器、风机、风道)、直流电源、温度传感器、风速测试仪器、风压测试仪器、数据采集装置等组成。

其具体组成与测点分布如下图所示。

测点分布4.5.6 1.2.310.11.12 7.8.9图1 实验装置与测点分布四、实验步骤根据设计标准,室内最小新风量是30m3/(h·人),针对2~5个人的新风量对换热器进行了测试。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前期工作:按照所设计的实验系统将实验设备连接好,做好准备工作;热管换热器的准备,利用真空泵将热管换热器抽到所需的真空值,并灌入所需的充液量,最后将管口封死;将换热器装入实验台内,启动风机,通过调节直流电源的电压控制风机的转速,从而控制风速,找出所需要的风速对应的直流电源的电压值。

测出热管换热器两侧的压力损失;通过风机使风量达到一定值,保持风速恒定;(2)通过调节恒温水浴来控制通过换热器空气的温度,测量新风的温度;(3)调节恒温水浴的温度,测量排风的温度;(4)调整风量,稳定后重复(2)、(3)步骤;(5)实验完成后,拷贝数据,关闭所有实验设备、切断电源,整理实验台。

热管式通风换热器热回收的实验与研究

热管式通风换热器热回收的实验与研究

热管式通风换热器热回收的实验与研究摘要:针对普通住宅日常通风换气的特点设计出一台小型热虹吸管式通风换热器的样机,并利用热虹吸管换热器对房间通风系统中的冷量(热量)进行热回收实验研究。

通过实验测试了该换热器在不同风量和新、排风温差条件下的热回收效率,以及新、排风的压力损失随风速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新风的温降(升)随着新、排风温差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风量的增大而减小;该样机的最大热回收效率在夏季可达70%,冬季为63%,新、排风的最大阻力损失仅为25Pa,节能效果显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在享受空调带给我们的舒适环境的同时,却也让我们付出了许多代价。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空调带来的电能消耗让国家能源吃紧,拉闸限电在各大城市频频发生;另一方面,空调所带来的“空调综合症”又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为了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最普遍的做法就是直接开窗通风换气,但这势必会增加空调负荷和采暖能耗。

现阶段,随着我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步伐,各项节能措施也相继出台。

关于建筑能耗大户的空调和供热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如果能将房间通风换气时的余热进行回收并预热新风,则在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同时,也能使室内空调负荷和采暖能耗大大地降低。

在众多热回收方式中,由高效传热元件热管组成的热管换热器因其具有结构简单、耗材少、新排风之间无交叉污染、换热效率高、压力损失小以及动力消耗少等优点,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

但目前利用热管换热器直接在普通建筑进行通风换气和热回收的应用性研究[2-3]相对较少,缺少较为真实全面的实验数据。

如果能利用热管的优点,将其应用在普通住宅通风换气时的余热回收,将能克服和改善现有的新风换气机普遍存在的换热系数不高、辅助动力过大、配套设施过多、成本过高等问题。

鉴于市场上还未有此类成型产品,本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加工出一台适合于进行普通房间热回收的样机,通过实验测试其在不同的风量和室内外温差条件下的热回收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温度随燃气燃烧过剩空气系数、空气和燃 气加热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同一燃烧设备当燃 用燃气种类发生变化时, 在满足燃烧设备加热温度 的条件下, 根据燃烧温度的变化规律, 通过调整过 剩空气系数、空气和燃气加热温度能够满足燃烧设 备加热温度的要求。
3 结论
钢铁企业炼钢过程中产生数量众多的各类燃 气, 各种燃气的燃烧温度受燃气燃烧的过剩空气系 数、空气和燃气的被加热温度等因素影响很大。当 过剩空气系数 1 2、空气和燃气均不预热时, 焦 炉煤气 ( COG )、转炉煤 气 ( LDG )、天然气 ( NG )、 COREX煤气 ( CRG) 四种燃气燃烧温度比较相近, 燃烧温度变化范围为 1800 ~ 2000 , 高炉煤气燃 烧温度比较低为 1200~ 1280 。当空气和燃气温 度均被加热到 400 时, 各种燃气的燃烧温度显著 提高, 对于低热值高炉煤气 ( BFG )燃烧温度提高约
器入口的管内工质干度为 0, 蒸发器出口、上升管 和冷凝器入口的管内工质干度相等 ( 对应充液率 下限, 此干度值为 1)。
蒸发器和冷凝器均设为恒热流密度条件, 有:
q = const.
( 2)


2011年第 1期
26
EN ERGY CO N SERVA T ION
(总第 342期 )
2 2分离式热管充液率计算 式 ( 1)中的充液率也可表示为:
qm = q D l /r
( 5)
设蒸发器出口干度为 xL, 蒸发器总长为 L e, 则
蒸发器汽液总的质量流量为:
qm = ( q D Le ) / ( xL r)
( 6)
则在 l 处的干度为:
x = qm /qm = ( l xL ) /L
( 7)
由式 ( 7 )可见蒸发器中 x 沿管长 l呈线性变
2 分 离式 热管 的充 液率
分离式热管的充液率 R 定义为充入液相工质 的体积与蒸发器管内容积之比值 [ 3] , 有:
R = V l /Ve
( 1)
式中: V l 充入液相工质的体积, m 3;
Ve 蒸发器管内容积, m 3。
充液率是影响分离式热管传热效果的重要因
素之一, 也是热管设计和应用中必不可少的参数。 充液过多, 液态工质将会被气体夹带进入蒸汽上升 管, 甚 至到冷凝器, 降低系统 的传热性能; 充液过 少, 则会使加热段上部管内壁无液膜覆盖, 引起传
( 12)
式中: A e、A c 蒸发器、冷凝器管内截面积, m 2;
A v、A l 上升管、下降管管内截面积, m 2;
v 、v 饱和蒸汽、总工质比体积, kg /m 3;
L e、L c L v、L l m e、m c m v、m l
蒸发器、冷凝器管总长度, m; 蒸发器、冷凝器管总长度, m; 蒸发器、冷凝器的工质质量, kg; 上升管、降液管的工质质量, kg。
28 7
26 5
g
25 8
27 6
27 0
26 1
25 2
h
24 5
27 6
26 8
25 9
25 2
i
24 5
27 4
26 7
25 8
25 0
g
24 4
27 1
26 7
25 8
24 9
k
24 1
26 8
26 5
25 7
24 7
l
23 9
26 7
26 3
25 3
24 2
图 3 在不同充液率下蒸 发器与冷凝器表面温度分布
[ 3] 项凌. 燃气燃烧过程效率的热力 学分析 [ J]. 城市燃气, 2006, ( 3) : 13- 16.
[ 4] 钱申贤. 燃 气燃烧 原理 [M ]. 北京: 中 国建 筑工 业出 版 社, 1989.
[ 5] 宋鸿鹏, 周屈兰, 惠世恩, 等. 过量空 气系数 对燃气 燃烧 中 NOx 生成的影响 [ J]. 节能, 2004, ( 1): 12- 13.
当热管工作温度为 30 时, 按式 ( 12) 可算得 充液率下限值为 71 2% 。
3 试 验结 果及 分析
在蒸发器入口风温为 40 , 室外环境温度为 20 的试验条件下, 测试了 41% 、65% 、82% 、98% 和 113% 等 5组充液率下的蒸发器和冷凝器管的 壁温分布, 如表 1和图 3所示。


2011年第 1期
24
EN ERGY CO N SERVA T ION
(总第 342期 )
常温小温差下的分离式热管换热器充液率研究
洪 光, 张春辉, 罗 晴, 张新铭 ( 重庆大学 动力工程学院, 重庆 400044)
摘要: 分离式热管散热器具有小温差下的高效传热能 力, 可 在一定条件 下替代室内 空调系 统, 以 达到 节能减排的目的。针对分离式热 管散热 器的应用 之需, 根据两 相流理 论和 R22工质 的热力 学性质 , 建立了最佳充液率的理论模 型, 进行了最佳充液率的计算及实验研究, 分析了不同充液率下蒸发器和 冷凝器管壁温度分布的实验 结果, 讨论了在常温小温 差条件下水 平布置分离 式热管散 热器的最 佳充 液率范围。 关键词: 分离式热管; 常温; 小温差; 充液率 中图分类号: TK172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7948( 2011) 01- 0024- 04 do:i 103969 / .j issn. 1004- 7948. 2011. 01. 007
[ 6] 彭世尼, 黄蓉, 黄 山. 过剩 空气系 数与 富氧 燃烧 对理 论 燃烧温度影响的数值计算 [ J]. 能源技术, 2007, 28( 1): 17- 18.
作者简介: 任 建兴 ( 1961- ), 男, 江苏 海门人, 博 士, 教授, 从事能源高效利用与污染物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10- 11- 24; 修回日期: 2010- 12- 15
引言 电子设备的运行对温度、湿度及空气洁净度有
一定的要求, 因此通常在电子设备机房中装有空调 装置。热管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换热设备, 利用工
基金项目: 重庆大学 211工程 三期建设 项目 ( 项目编号: S - 09101)
质的相变吸放热原理, 传热系数高, 且结构简单、布 置灵活, 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 1- 2] 。在我国大部分地 区, 冬季和春秋过渡季节多数时间的户外气温低于 20 。当室外环境温度低于电子设备机房的要求 温度时, 利用分离式热管散热器的小温差高效传热 性能, 可停用或部分停用常规空调系统, 有效降低 能耗, 减少机房运行和维护费用, 以达到节能减排 的目的。
表 l 换热器管壁温度分布
测温点 41
充液率 /%
65
82
98
113
a
28 9
28 1
27 3
26 2
25 3
b
29 1
28 5
27 8
27 2
26 2
c
29 8
28 9
28 1
27 3
26 4
d
30 2
29 1
28 3
27 3
26 4
e
32 2
29 2
28 5
26 1
26 5
f
33 7
31 6
28 7
2011年第 1期


( 总第 342期 )
EN ERGY CO N SERVA T ION
27
使局部传热性能降低。 可以看出当热管在 41% 充液率 工作时, 蒸发
器的管壁温度变化剧烈。测温点 a、b、c、d处的温 度变化不大, 其平均温度为 29 5 。测温点 e、f处 的温度与 a、b、c、d测温点温度突然间升高很大, 其 平均温度是 31 2 。由此可以看出该热管工质的 饱和温度是 29 5 。蒸发器上部在测温点 d处时 温度开始异常上升, 表明管内工质已经开始过热。 管内已经无液态工质存在。所以在 d 测温点之后 蒸发器已经无相变吸热状态。同理在 65% 充液率 的实验中, 同样出现了蒸发器上部温度异常升高的 现象。这同样表示了在蒸发器上部有部分的非相 变区。表明在蒸发器出口附近的管内工质全部气 化。这是由于较低的充液率造成了传热效率的低 下。
200 达到 1580 。因此, 燃气种类改 变时, 通过 调整过剩空气系数、空气和燃气加热温度能够满足 燃烧设备加热温度的要求。 参考文献
[ 1] 同济大学, 重庆建筑大学, 哈尔 滨建筑大 学, 等. 燃 气燃 烧与应用 [M ]. 北京: 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 2000.
[ 2] 王秉铨. 工 业锅炉 设计 手册 [M ]. 北京: 机 械工 业出 版 社, 2000.
分离式热管散热器试验装置由室内蒸发器和 室外冷凝器两部分组成, 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通过 蒸汽上升管和液体下降管连通, 形成一自然循环回 路。图 1所示为分离式热管试验台。冷凝器入口 高于蒸发器出口 0 8m, 以克服管内工质的流动阻 力损失。共布置有 15个测温点, 其中蒸发器和冷 凝器壁温各 6个, 另 3个为蒸发器进、出口和冷凝 器出口的风温。采用 级铜 - 康铜热电偶与 1台 A g ilent 34970A 数据采集仪将温度信号接入 PC 进 行记录与处理, 测温精度为 。冷凝器入口高位和 下降管低位装有排气阀, 用以排除管内不凝气体, 其中下降管低位的排气阀也作为充液口。蒸发器 出口装有压力表。
可以看出, 在低充液率下, 蒸发器管壁温分布 较不均匀, 接近出口处的壁温分布较陡, 表明蒸发 器管内工质并不完全是相变吸热, 而存在过热段, 使局部传热性能降低。
同样, 在高充液率下, 蒸发器管壁温分布也不 均匀, 在入口附近壁温分布也较陡, 表明蒸发器管 内工质并不完全是相变吸热, 而存在未饱和段, 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