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空调用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全文

合集下载

热管换热器计算

热管换热器计算

热管换热器计算(2009-02-20 22:50:45)转载标签:热管换热器计算德天热管亚洲热管网热管换热器计算可用热平衡方程式进行计算,对于常温下使用的通风系统中的热管换热器的换热后温度,回收的冷热量也可用下列公式计算,由于公式采用的是显热计算,但实际热回收过程也发生潜热回收,因此计算值较实测值偏小,其发生的潜热回收可作为余量或保险系数考虑。

本文选自【亚洲热管网】热管换热器的计算:1. 热管换热器的效率定义η=t1-t2/t1- t3 (1-1)式t1、t2——新风的进、出口温度(℃)t3——排风的入口温度(℃)2.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一般已知热管换热器的新风和排风的入口温度t1和t3,取新风量L x 与排风量L P相等。

即L x = L P,新风和排风的出口温度按下列公式计算:t2=t1-η(t1-t3) (1-2)t4=t3+η(t1-t3) (1-3)t4——排风出口温度(℃)回收的热量Q (kW), 负值时为冷量:Q(kW)= L xρX C x(t2-t1)/3600 (1-4)式中L x——新风量(m3/h )ρx——新风的密度(kg/m3)(一般取1.2 kg/m3)C x——新风的比热容,一般可取1.01kJ/ (kg ·℃)。

3.选用热管换热器时,应注意:1)换热器既可以垂直也可以水平安装,可以几个并联,也可以几个串联;当水平安装时,低温侧上倾5℃~7℃。

2)表面风速宜采用1.5 m/s~3.5m/s。

3)当出风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或热气流的含湿量较大时,应设计冷凝水排除装置。

4)冷却端为湿工况时,加热端的效率η值应增加,即回收的热量增加。

但仍可按上述公式计算(增加的热量作为安全因素)。

需要确定冷却端(热气流)的终参数时,可按下式确定处理后的焓值,并按处理后的相对湿度为90%左右考虑。

h2=h1- 36Q/ L×ρ (1-5)式中h1, h2——热气流处理前、后的焓值(kJ/kg);Q ——按冷气流计算出的回收热量(W);L ——热气流的风量(m3/h );ρ——热气流的密度(kg/m3)。

(完整版)气气热管换热器计算书

(完整版)气气热管换热器计算书

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1 确定换热器工作参数1.1 确定烟气进出口温度t 1,t 2,烟气流量V ,空气出口温度t 2c,饱和蒸汽压力p c .对于热管式换热器,t 1范围一般在250C ~600C 之间,对于普通水-碳钢热管的工作温度应控制在300C 以下.t 2的选定要避免烟气结露形成灰堵及低温腐蚀,一般不低于180C .空气入口温度t 1c.所选取的各参数值如下:2 确定换热器结构参数2.1 确定所选用的热管类型 烟气定性温度: t f =t 1+t 22=420°C+200°C2=310°C在工程上计算时,热管的工作温度一般由烟气温度与4倍冷却介质温度的和的平均值所得出:烟气入口处: t i =t 1+t 2c ×45=420°C+152°C×45=180°C 烟气出口处:t o =t 2+t 1c ×45=200°C+20°C×45=56°C选取钢-水重力热管,其工作介质为水,工作温度为30C ~250C o o ,满足要求,其相容壳体材料:铜、碳钢(内壁经化学处理)。

2.2 确定热管尺寸对于管径的选择,由音速极限确定所需的管径d v =1.64√Q cr(ρv p v )12根据参考文献《热管技能技术》,音速限功率参考范围,取C Q 4kW ,在t o =56°C 启动时ρv =0.1113kg/m 3p v =0.165×105pa r =2367.4kJ/kg因此 d v =1.64√Q cr(ρv p v )12=10.3mm由携带极限确定所要求的管径d v =√1.78×Q entπ∙r(ρL −14⁄+ρv −14⁄)−2[gδ(ρL−ρv ]14⁄ 根据参考文献《热管技能技术》,携带限功率参考范围,取4Q ent kw 管内工作温度 t i =180℃时ρL =886.9kg/m 3 ρv =5.160kg/m 3r =2013kJ/kg4431.010/N m因此 d v =√1.78×4π×2013×(886.9−14⁄+5.16−14⁄)−2[g×431.0×10−4(886.9−5.160)]14⁄=13.6mm考虑到安全因素,最后选定热管的内径为m m 22d i管壳厚度计算由式][200d P S iV式中,V P 按水钢热管的许用压力228.5/kg mm 选取,由对应的许用230C 来选取管壳最大应力2MAX 14kg/mm ,而2MAX 1[] 3.5/4kg mm故 0.896mm 3.52000.02228.5S考虑安全因素,取 1.5S mm ,管壳外径:m m 25.51222S 2d d i f . 通常热管外径为25~38mm 时,翅片高度选10~17mm (一般为热管外径的一半),厚度选在0.3~1.2mm 为宜,应保证翅片效率在0.8以上为好.翅片间距对干净气流取2.5~4mm ;积灰严重时取6~12mm ,并配装吹灰装置.综上所述,热管参数如下:翅片节距:'415f f f S S mm 每米热管长的翅片数:'10001000200/5f f n m S 肋化系数的计算:每米长翅片热管翅片表面积22[2()]14f f o f f f A d d d n每米长翅片热管翅片之间光管面积(1)r o f f A d n每米长翅片热管光管外表面积o o A d 肋化系数:22[2()]1(1)4f o f f f o f f f rood d d n d n A A A d22[0.5(0.050.025)0.050.001]2000.025(10.2)8.70.0252.3 确定换热器结构将热管按正三角形错列的方式排列,管子中心距S ′=(1.2~1.5)d f 取S ′=70mm 。

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及设计说明

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及设计说明

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及设计说明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及设计说明1.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范围2.设计要求2.1 传热需求2.2 材料选择2.3 设计参数①换热面积②压降限制③管子尺寸④工作温度3.热管换热器基本原理3.1 热管换热器工作原理3.2 热管换热器的优点和应用领域4.设计计算4.1 换热器传热计算①热传导模型②热阻计算4.2 管子尺寸计算4.3 热管液体填充计算4.4 压降计算5.设计方案5.1 热管换热器结构设计①整体结构②管板结构③热管布置5.2 材料选用及制造工艺6.工程图纸6.1 总装图6.2 管板图6.3 管子图6.4 附件图7.安装与使用注意事项7.1 安装步骤7.2 操作须知7.3 维护保养附件:1.热管换热器结构设计图纸2.材料选择与使用说明书3.设备运行参数记录表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设计要求:设计过程中必须满足的相关要求和标准。

2.传热需求:根据工况和热流量确定的需要传热的要求。

3.材料选择:根据工作条件和传热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设计和制造。

4.设计参数:在设计过程中使用的相关参数,如换热面积、压降限制等。

5.工作温度:换热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温度范围。

6.热传导模型:用于计算热管换热器传热效果的数学模型。

7.热阻计算:通过计算换热管道和外界之间的热阻来评估传热效果。

8.管子尺寸计算:根据传热需求和阻力要求,计算管道的尺寸。

9.热管液体填充计算:根据液体性质和工作温度,计算填充液体的数量和性质。

10.压降计算:根据流体流速和管道尺寸计算流体流经换热器时的压降。

11.设计方案:根据1.2节的目的和设计要求,提出符合要求的热管换热器结构设计。

12.制造工艺:制造热管换热器时需要采用的工艺方法。

13.总装图:热管换热器的整体结构图。

14.管板图:热管换热器中管板的结构图。

15.管子图:热管换热器中管道的结构图。

16.附件图:包括安装附件和连接管件的结构图。

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1. 1. 1 声速极限的管径
热管中从冷凝段回流到蒸发段的液体的一部 分 ,由于蒸汽流的流动将被携带到冷凝段 ,因而造成 蒸发段干枯 ,引起蒸发段过热 ,这一极限称为热管的 携带限 。 对重力式无吸液芯热管 , 携带极限的管径可用 下式计算 :
dc =
1. 78 Q ent
- 1/ 4 - 1/ 4 π γ(ρ ) + ρV L - 2
L经 = L1 = L2 K2 K1
饱和温度 , K; T1 、 T2 — — — 分别为热流体和冷流体的温度 , K。 安全长度比主要用于验证计算确定的长度比是 否安全 。 1. 3 工质的选择 工质的选择要满足与热管材质相容性和热物理
( 4)
2001 年第 3 期 王 磊 : 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1. 5 翅片效率与翅化比 1. 5. 1 翅片效率
G
单位 kg/ m2 ・ s
流动方向上的管排数
8 2. 4~2. 7
热管在气体侧传热时热阻较大 , 常采取加翅片 的方法来强化传热 。加翅片后 ,随翅片高度的增加 , 其温度与热管壁温有一个梯度 。当以热管光管面积 计算给热系数时 ,即存在一个翅片传热效率问题 ,即 η=
( 见 2. 3 中定义) ,W/ m2 ・ K;
M1 、 M2 — — — 分别为热流体和冷流体的质量流
单管传输功率 (kW)
<1 <3 <7
管径 d o ( 外径) (mm)
16~25 25~32 32~60
量 ,kg/ h 。 在计算时 , 需先确定 L 经 , 再根据传热原理求 K1 、 K2 。为此 , 可先估计 K1 、 K2 值 , 估算出 L 经 , 再进 行精确的传热计算 。 K1 与 K2 值可按表 2 估计 。

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及设计说明

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及设计说明

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及设计说明设计说明书目录1.引言2.设计目标3.设计计算3.1传热需求计算3.2材料选择3.3热管尺寸计算3.4换热面积计算4.设计结果4.1热管尺寸4.2换热面积5.结论1.引言2.设计目标本设计的目标是设计一个能够满足热量传递需求的热管换热器。

具体设计目标如下:-传热效率高,热量损失小;-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安装和维护;-耐腐蚀,使用寿命长。

3.设计计算3.1传热需求计算根据所需传热功率和热传导方程,可以计算出所需的换热面积。

传热功率的计算公式如下:Q=U*A*ΔT其中,Q为传热功率,U为传热系数,A为换热面积,ΔT为温度差。

根据具体的应用条件和需求,可以确定传热系数和温度差。

3.2材料选择根据工作温度和压力,选择合适的材料用于热管换热器的制造。

常见的材料有不锈钢、铜、铝等。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材料的导热性能、耐腐蚀性能和成本等。

3.3热管尺寸计算热管的尺寸设计主要包括直径、长度和分段数等。

热管的直径与流体的流量有关,需要根据实际流量计算得出。

热管的长度与传热效果有关,需要根据传热需求和热管材料的导热性能计算得出。

分段数的选择主要考虑热管结构的复杂度和制造成本。

3.4换热面积计算根据传热功率和传热系数,可以计算出所需的换热面积。

换热面积的计算公式如下:A=Q/(U*ΔT)其中,A为换热面积,Q为传热功率,U为传热系数,ΔT为温度差。

根据具体的应用条件和需求,可以确定传热系数和温度差。

4.设计结果4.1热管尺寸根据具体的传热需求和热管材料的导热性能,计算得出热管的直径为XX mm,长度为XX mm,分段数为XX。

4.2换热面积根据传热功率和传热系数,计算得出所需的换热面积为XXm²。

5.结论本设计通过计算得出了一台满足特定条件下的热管换热器的尺寸和换热面积。

这个设计可以满足传热需求,并具有高传热效率、小体积和耐腐蚀等特点。

换热器设计计算详细过程

换热器设计计算详细过程

换热器设计计算详细过程序号名称单位数值流体流向1有无相变01流体名称冷却水壳程流体名称进口温度t 1℃20进口温度T 1出口温度t 2℃40出口温度T 2定性温度℃30定性温度比热CP 1J/(kg·K)4174比热CP 2 黏度μ1Pa·s 0.000801黏度μ2导热系数λ1W/(m·K)0.618导热系数λ2密度ρ1kg/m 3995.7密度ρ2管程压强降Pa30000壳程压强降流量W 2计算过程&输出结果:热负荷QkW 376.83冷却水流量W 1kg/h 16250.60按逆流计算的传热温差℃49.71按并流计算的传热温差℃#DIV/0!传热温差输出值ΔT ℃49.71计算温度校正系数S 0.17R5查图得到温度校正系数ψΔT 0.85实际的传热温差ΔTm ℃42.25初选总传热系数K KW/(m 2·℃)395换热面积 Sm 222.58参照换热面积选取列管换热器结构参数换热器形式浮头式壳体直径 D mm 300列管数n 根40列管外径d 0mm25参照GBT 28712-2012 换热器型ΔTm=ΔT*ψΔT经验值,假设K值为固定值S=Q/(K*ΔTm )管径有25或19两种规格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输入参数当温度校正系数值小于0.8时,合理,此时应增加管程数或壳程数,或者用几热器串联,必要时可调节温度条件。

S=(t2-t1)/(T1-t1),冷流体温R=(T1-T2)/(t2-t1),热流体温备注:比热、粘度、导热系数、密度均为两流体在定性温度(t1+t2)/2和(T1+T2)/2 下的备换热器中两流体的流向,并流管子的排列方式,正三角形为1,正方形为2热流体无相变,0;热流体有相备注热流体无相变:Q=W 2/3600*C p2*(T 1-T 2);W 1=Q/(Cp 1*(t 2-t 1))*3600ΔT=((T1-t2)-(T2-t1))/LN((T1-t2)/(T2-t1壳程流体参管程流体参数(P)列管内径d i mm20列管长度L mm8000折流板间距mm150列管材质及导热系数W/(m·K)45设计的换热面积 m296管子排列方法正方形斜转45度管程数Np2串联的壳程数Ns1管间距mm32结垢校正因子Ft 1.4管子排列方式对压降的校正因子F0.4管程n值0.4流体被加热取0.4,被冷却取0壳程n值0.3管壁内侧表面污垢热阻(m2·℃)/K0.00058管壁外侧表面污垢热阻(m2·℃)/K0.00017换热管壁厚 mm 2.5换热管平均直径mm22.5采用此传热面积下的总传热系数W/(m2·℃)92.90592116(1)核算压力降①管程压强降-P管程流通面积 Ai m20.006283185管程流速ui m/s0.721536817管程雷诺数Rei17938.43217取管壁粗糙度 mm0.1相对粗糙度0.005查图求得摩擦系数λ0.035直管中压力降Δp1Pa3628.637123回弯管压力降Δp2Pa777.5650977管程总压力降ΣΔPi Pa12337.36622判断合理性cs_tj10②壳程压强降—S通过管束中心线的管子数n o8折流板数N B52.33333333壳程流通面积 A o m20.015壳程流速u o m/s0.116959064 Re o3743.635819壳程流体摩擦系数f o0.766053436流体横过管束的压力降Pa849.5112828流体流过折流板缺口的压强降Pa850.119125壳程总压力降Pa1954.574969合理性判断cs_tj20(2)核算总传热系数①管程对流传热系数流体被加热取0.4,被冷却取0查污垢热阻系数表得到查污垢热阻系数表得到管子按正三角形排列no=1.1*(排列no=1.19*(n)^0.5N B=(L列管长度L/折流板间距-1) Ao=h(D-n c d o)按壳程流通截面积Ao计算的流Δp2=3*ρu2/2ΣΔPi=(Δp1+Δp2)Fg NpΣΔPo=(Δp1’+Δp2')FsNsRe=ρdu/μ,湍流输入值当Re>500时,fo=5.0Reo^(-0正三角形、正方形、正方形斜计算值查摩擦系数与雷诺数和相对粗Δp1=λ*L/d*ρu2/2ΣΔPi=(Δp1+Δp2)FtNpA i=π/4*d i2*n/Npu i=W1/(ρ1*A i)K=Q/(S*ΔTm)DN25管子取为1.4,对DN19管子正三角形为0.5,正方形斜转4接近但不小于1.25倍的换热管Pr-管程5.409990291管程雷诺数Re017938.43217管程对流传热系数(湍流)W/(m2·℃)3531.770673低黏度湍流W/(m2·℃)3531.770673高黏度湍流W/(m2·℃)3519.429449管程对流传热系数(滞流)W/(m2·℃)340.5404362管程对流传热系数(过渡流)W/(m2·℃)3485.069082管程对流传热系数输出值W/(m2·℃)3531.770673②壳程对流传热系数Pr—壳程9.753848837流体流过管间最大截面积A㎡0.00984375根据管间最大截面积计算的流速u0m/s0.178223336当量直径 d e m0.027151892 ReS6195.614142φμ=(μ/μw)^0.140.95壳程对流传热系数as W/(m2·℃)563.8014636③总传热系数总传热系数k校W/(m2·℃)324.2192582此换热器安全系数%248.9758824合理性判断cs_tj31低黏度液体(μ1<2*常温下水的黏度),a0=0.023(λ/di)Re0.8Pr n高黏度液体,a0=0.027(λ/di)Re0.8Pr1/3φμ强制湍流,Re0大于10000A=hD(1-d0/t)u0=Vs/Ad e=4(t2-π/4d02)/πd0强制滞留,Re小于2300过渡流,Re=2300~10000对气体取1.0,加热液体取1.0安全系数介于11.5~12.5,初选需另设K值植物油℃140℃40℃90J/(kg·K)2261Pa·s 0.000742W/(m·K)0.172kg/m 3950Pa 30000kg/h6000104.7611114方法二:根据流速经验值计算换热器内参数管道内流体流速m/s 0.75列管外径mm 25列管内径mm 20计算单程管传热管数根20热器型式与基本参数值.8时,换热器的经济效益不加管程数或壳程数,或者用几台换时可调节温度条件。

(完整word版)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及设计说明书

(完整word版)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及设计说明书

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及设计说明书第一章热管及热管换热器的概述热管是一种具有极高导热性能的新型传热元件,它通过在全封闭真空管内的液体的蒸发与凝结来传递热量,它利用毛吸作用等流体原理,起到良好的制冷效果。

具有极高的导热性、良好的等温性、冷热两侧的传热面积可任意改变、可远距离传热、温度可控制等特点。

将热管散热器的基板与晶闸管等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管芯紧密接触,可直接将管芯的热量快速导出。

热管传热技术于六十年代初期由美国的科学家发明[1],它是利用封闭工作腔内工质的相变循环进行热量传输,因而具有传输热量大及传输效率高等特点。

随着热管制造成本的降低,尤其是九十年代前后随着水碳钢热管相容性问题的解决,热管凭借其巨大的传热能力,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造纸、冶金等领域的余热回收系统中.热管气—气换热器是最能体现热管优越性的热管换热器产品,它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

热管气-气换热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气—气换热器.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节能已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大量的工业锅炉和各种窑炉、加热炉所排放的高温烟气,用热管气—气换热器进行余热回收,所得到的高温空气可用于助燃或干燥,因此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据有关报道称,我国三分之二的能源被锅炉吞噬,而我国工业锅炉的实际运行效率只有65%左右,工业发达国家的燃煤工业锅炉运行热效率达85%,因此,提高工业锅炉的热效率,节能潜力十分巨大。

如果我国锅炉的热效率能够提高10%,节约的能耗则相当于三峡水库一年的发电量,做好工业锅炉及窑炉的节能工作对节约能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6].利用热管气—气换热器代替传统的管壳式气—气换热器,一方面,能够大大提高预热空气进入炉内的温度,降低烟气温度,从而大大提高锅炉的热效率;另一方面,热管气—气换热器运行压降非常小,有时甚至不需要增加引风机等设备,从而使得运行费用大大降低. 1。

1 热管及其应用热管是一种具有极高导热性能的传热元件,它通过在全封闭真空管内工质的蒸发与凝结来传递热量,具有极高的导热性、良好的等温性、冷热两侧的传热面积可任意改变、可远距离传热、可控制温度等一系列优点。

热管换热器毕业设计计算

热管换热器毕业设计计算

烟气余热利用热管换热器设计一.原始数据1. 烟气侧:流量 10V •=50000Nm ³/h (标况) 入口温度 t'₁=300℃ 2. 空气侧:流量 20V •=49000Nm ³/h (标况)⒊ 热管采用正三角形叉排,沿流动方向,其横向中心距T S =0.065m ,则纵向中心距L S =0.057m 。

光管外径 0D 0.025m = 光管内径 i d 0.02m = 热管全长 t l 2.5m =带翅片的热管长度 l 2.5m = 翅片高度 f l 0.0125m = 翅片厚度 f δ0.001m = 翅片间隙 f S =0.007m 翅片节距 S =f δ+f S =0.008m 单根热管长度之上的翅片数 f n =1S=125个 翅片管外径 d f =0.050m热力计算1. 工艺参数的计算热管换热器的工艺参数包括流量及进出口温度。

冷热流体的放热量及吸热量应满足如下的热平衡方程:Q =p m c t •∆△=p V c t ρ•∆△ 其中:Q ——放热量或吸热量,W ;m •——质量流量, /kg s ;p c ——定压比热,/()J kg ℃; t ∆△——进出口温度,℃; ρ——流体密度,3/kg m ; V •——流体的体积流量,3/m s考虑到露点腐蚀的问题,烟气的出口温度取为1''t 150=℃,空气的入口温度取为2't 20=℃, 标况下,烟气的物性参数为: 密度 10ρ 1.295= 3/kg m定压比热 10p c =1.10×10³/()J kg ℃假定热损失为10%101010()'''11p Q V -c t t ρ•=放 =1.295×(50000/3600)×1.10×10³×(300—150) =2967.9kWQ 吸=0.95Q 放=0.95×2967.9=2819.5kW''',202220=()20p Q V t t c ρ•-吸其中20ρ——标况下的空气密度1.293 3/kg m20V•——标况下的空气体积流量,490003/ms2m •——空气的质量流量, /kg s,20p c —工作状况下空气的定压比热,1.013×10³ /()J kg ℃代入数据:2819.5×10³=1.293×(49000/3600)×1.013×10³×(t 2”-20)得:t 2”=178.2℃烟气的平均温度 由1m T=12(1't +1''t ) =225℃ 得烟气的物性参数: 密度 1ρ=0.7218 3/kg m ;定压比热 1p c =1.12×10³ /()J kg ℃; 导热系数 1λ=0.0418 /()w m •℃; 运动粘度 1v =3.541×10ˉ5 2/m s ; 普朗特数 1r P =0.661;由空气侧平均温度2m T =12(2''t +2't ) =99.1 ℃ 得空气的物性参数: 密度 2ρ=0.946 3/kg m ;定压比热 2p c =1.009×10³ /()J kg ℃; 导热系数 2λ=0.0321 /()w m •℃; 运动粘度 2v =2.313×10ˉ52/m s ; 普朗特数 2r P =0.6882. 热管的工作温度v T 及热管的长度选择工作温度T v =(T 1m +T 2m )/2=162.1 ℃热管的总长度为2.5 m ,取12 1.25m l l == 其中 1l ——烟气侧的热管长度,m 2l ——空气侧的热管长度,m3. 热管换热器的流速选择及迎风面宽度B 的计算透过系数02()T f f f TS d l S S n ϕ=--⨯=0.336取烟气侧的迎风流速 10u =5/m s 由11010B u l V •= 得迎风面宽度10110B V l u •==(50000÷3600)/1.25×5=2.22 则横向热管数,即列数33.53TBn S ==,取n=34 则 340.065 2.18T S B n =⨯==⨯m 烟气侧的最大流速:101u u ϕ==14.9 /m s空气侧的迎风速度:20202BV u l •==(49000÷3600)/1.25×2.18=4.99 /m s 空气侧的最大流速:u 2=u 20/0.336=14.85 /m s4. 单根热管的总热阻及总热管数:烟气侧的雷诺数:1011e R u d v ==(14.9×0.025)/3.541×10-5=10520空气侧的雷诺数:0222e R u d v ==(14.85×0.025)/2.313×10-5=16051由无因次方程:130.63380.137e u r N R P =得106338300.137e rh R P d λ=烟气侧的换热系数:111110633830.137e r h R P d λ== 0.137×0.0418/0.025×105200.6338×0.6611/3 = 70.57 /()w m ⋅℃ 空气侧的对流换热系数:2222106338300.137e r h R P d λ== 0.137×0.0321/0.025×160510.6338×0.6881/3 = 71.66/()w m •℃ 翅片管的翅化比:00022[2]1(1)4()f f f f f d d d n d d δδπππβπ-+-+=⨯⨯⨯223.14[2(0.050.025) 3.140.050.001]143 3.140.025(10.001)43.140.025⨯⨯-+⨯⨯⨯+⨯⨯-⨯== 5.9翅化效率表示实际传热能力与翅片在根部温度时传热能力之比:()f fth ml ml η=其中,m =45w λ=/()w m •℃为翅片材料的导热系数则烟气侧的翅化效率 :1η== 0.863 空气侧的翅化效率:2η== 0.8615 单根热管的总热阻为:1220010112021111lnln 22i i w w R d d h d l l d l d h d l πβηπλπλπβη=+++ 110.025ln3.1467.750.025 1.25 6.80.87932 3.1445 1.250.02=+⨯⨯⨯⨯⨯⨯⨯⨯10.0251ln 2 3.1445 1.250.02 3.1436.590.025 1.25 6.80.9302++⨯⨯⨯⨯⨯⨯⨯⨯ = 0.058/w ℃对数平均温差为:△T m =(300-178.2)-(150-20)/㏑(300-178.2)/(150-20)=126.2 ℃单根热管的传热效率:q =△T m /R =126.2/0.058=2176总热管数:333230.7102.31010'Q N q ⨯⨯===1295.7取20%的富裕量,则实际需要热管数 1.2'N N ==1554最终取列数为n=34,排数m=46排 设备的基本尺寸为: 长:46×57=2622 mm 宽:34×65=2210 mm高:2500 mm5. 两侧的壁温及压力损失 烟气侧的平均壁温: 111101m m QNT T h d l πβη=-=173.5 ℃ 空气侧的平均壁温: 222220m m QNT T h d l πβη=+=149.9℃热管换热器的净自由容积:2220044()f f T L f d NFV S S d d n ππδ=---2223.140.0253.140.0650.057(0.050.025)0.00114344⨯⨯--⨯-⨯⨯==3.03×10-3 3/m m容积的当量直径:4NFVD A=其中A ——流体的总浸润表面积,2m烟气侧的容积当量直径:311447.34103.140.0251.256.8NFVD A -⨯⨯⨯⨯⨯===0.021m空气侧的容积当量直径:322447.34103.140.0251.256.8NFVD A -⨯⨯⨯⨯⨯===0.021m 烟气侧的雷诺数:511118.930.0444.450910e u D Rv -⨯⨯===8837空气侧的雷诺数:522224.690.0442.54510e u D Rv -⨯⨯===13483烟气侧的能量耗散系数: 110.1451.92e R ξ-==1.92×8837-0.145=0.5142空气侧的能量耗散系数: 220.1451.92e R ξ-==1.92×13483-0.145=0.4837 烟气侧的压力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调用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西安工程大学 王晓杰 黄翔 武俊梅 郑久军摘 要: 热管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空调领域热管技术也逐渐受到重视,除了理论研究热管技术在空调领域的应用外,设计出合适的换热设备对热管在空调领域的应用也及其重要。

热管换热器的计算内容主要有热力计算和校核计算。

其中热力设计计算大致可分为常规计算法,离散计算法和定壁温计算法。

空调用热管换热器一般为气-气型换热器,文章主要针对气-气型热管换热器的常规计算法进行介绍,并给出了一个具体实例的计算结果,以进一步促进热管换热器在制冷空调领域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 热管 空调 热力计算1 引言[1][2][4]热管换热技术因其卓越的换热能力及其它换热设备所不具有的独特换热技术在航空,化工,石油,建材,轻纺,冶金,动力工程,电子电器工程,太阳能等领域已有很广泛的应用,制冷空调领域冷冷热流体温差小,因此热管技术也逐渐受到重视。

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出合理的热管换热器对于空调领域来说也极为重要。

同常规换热器计算一样,热管换热器的计算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热管换热器的热力计算和校核计算。

在这里主要对热管换热器的热力计算做个介绍。

热管换热器的热力设计计算目前大致可分为三类:常规计算法,离散计算法,定壁温计算法。

常规计算法将整个热管换热器看成一块热阻很小的间壁,然后采用常规间壁式换热器的设计方法进行计算。

离散计算法认为热量从热流体到冷流体的传递不是通过壁面连续进行的,而是通过若干热管进行传递,呈阶梯式变化,不是连续的。

定壁温计算法是针对热管换热器在运行中易产生露点腐蚀和积灰而提出的,计算时将热管换热器的每排热管的壁温都控制在烟气露点温度之上。

从而避免露点腐蚀及因结露而形成的灰堵。

空调系统要处理的对象一般为室外新风或是室内排风,都属于气态介质,因此空调用热管换热设备为气-气热管换热器。

本文将对空调用气-气热管换热器的常规计算法的热力计算做个简要介绍,文中的一次空气是待处理室外新风,二次空气可以是室内排风或室外新风。

2 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3][4]2.1已知设计参数一次空气质量流量M h , 进出口温度T 1,T 1’,二次空气质量流量M c , 进出口温度T 2,T 2’。

一般六个已知量中,只要给定5个即可,另一个参数可由热平衡方程算出,如需要,还需给出一、二次空气的允许压降,二次空气出口温度未知时的计算过程为:①一次空气定性温度T h=2'11T T + (1)查定性温度下的一次空气物性参数:定压比密度h p C 导热系数h λ粘度h μ 普兰德数hr P②一次空气放出热量)('11T T C M Q hp hh-= (2)③二次空气吸收热量h c Q Q )1(η-= (3)其中η为热损失率④由一次空气温降可假设二次空气出口温度'2T⑤二次空气定性温度T c=2'22T T + (4)查定性温度下的一次空气物性参数:定压比密度cp C 导热系数cλ,粘度c μ 普兰德数c r P⑥校核二次空气出口温度cpc c C M Q T T +=2'2(5) 2.2 基本选择 2.2.1工质选择热管工质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热管的工作温度,热管工作温度nnT T T V ++=121 (6)n 的取值见表1表1 n 的取值气-气型热管换热 当两侧流体和管长接近时 n=1 气-液型热管换热 当液体为水时n=3-4当液体为有机液体时 n=2-3 气-汽型热管换热 当相变流体为水时 n=4-5当相变流体为有机物时n=3-4所选工质的主要要求为:①应适应热管的工作温度,并有适当的饱和蒸汽压 ②与壳体,吸液芯材料应相容,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③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热物理性质④其它(包括经济性,毒性,环境污染等)空调用热管多采用氨作为工质。

2.2.2 壳体管材选择壳体的作用是把工质与外界隔开,因此要防漏、耐压,并能向工质传热以及把工质的热量传出,且价廉易得。

对壳体的要求主要为:①与工质有良好的化学相容性,以免产生不凝结气体和腐蚀,影响热管的船传热 ②导热系数高③承压性能好,机械强度高,易于机械加工 ④与工质有良好的浸润性空调用低温热管换热器的管材多采用铜、铝做原料。

2.2.3 放置形式和吸液芯的选择根据需要选用分离式,重力式和水平时,水平式需要吸液芯,吸液芯的作用是产生毛细力,对吸液芯的主要要求为:①与工质和壳体有良好的化学相容性 ②导热性能好③与工质有优良的浸润性④易于加工,与内壁能很好的吻合吸液芯类型多采用的材料为不锈钢、铜、铝、镍等。

2.2.4 管外扩展表面的选择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翅片结构,具体参数见表2(单位mm )。

表2 管外扩展表面参数光 管 内 径 d i 光管外 径d r 翅片外 径d f 翅片厚度δ 翅片间 距 t 翅片高度H2.3 结构设计①热管迎面空气质量流速G 的确定G h ,G c 的范围可在2.4-3.6kg/m 2s,对于气-气型换热器,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两端质量流速应满足c h G G =538.1)(ch M M (7)在任何一侧流体的G 值确定后,可由上式确定出另一侧流体的G 值。

②迎风面积A h=h h GM (8) A c =c cG M (9)③热管长度根据用户需求可先确定出热管一端的长度,再根据经济长度比确定另一端热管长度。

L 经=c h LL =538.0)( c h M M (10)④迎风面高度E E h=h h LA (11) E c =c cL A (12)⑤迎风面管子根数B= ThS E (13)实际迎风面高度E ’=BS T (14) 实际迎风面积 A h ’=E ’L h (15) A c =E ’L c (16)实际迎风质量流速G h ’='h h AM (17) G c ’='c cA M (18)2.4 传热系数的计算① 最小流通面积NFA h =[(S T -d 0)-2(H ×δ×n f )]L h ×B (19)NFA c =[(S T -d 0)-2(H ×δ×n f )]L c ×B (20)②流体最大质量流速G maxG max h=h h NFA M (20) G max c=cc NFAM (21) ③以翅片管外表面积计的一、二次空气两侧换热系数计算对叉排环形翅片管且气流垂直绕流翅片管的换热器的换热器管束外的对流换热系数推荐按下式计算(标准误差在5%左右) 对低翅片管束rf d d =1.2—1.7 d r =13.5——16mmα’=075.0164.031667.0max)()()())((1057.0δμλt H t P G d d r r r(22) 对于高翅片管束rf d d =1.7—2.4 d r =12——41mmα’=296.031718.0max)()())((1378.0Ht P G d d r r rμλ(23) ④翅化后以光管为基准的换热系数α与以翅片管外表面积为基准的换热系数α’之间的关系为α=α’βη (24) 其中β为翅化比,定义为翅化后热管的外表面积与光管外表面积之比A A A fb +=β (25)其中: A b ———翅片间光管面积A f ——翅片的外表面积 A 0———翅化端光管外表面积η为翅片效率法一 直接计算得出ff w T T T T --=0η (26)T w ——翅片表面温度平均值 T f ——流体温度T 0——翅片根部温度法二 查表法[5]求出rf d d ,H cw ⨯δλα2值 查传热学中相应的表即可得出w λ——翅片材料导热系数 c δ——翅片平均厚度⑤总传热系数计算(以光管外表面积为基准)热管的传热热阻主要包括外部热阻和内部热阻[6]。

外部热阻:一、二次空气与热管两端管外表面的传热热阻;内部热阻:热管两端管壁径向导热热阻,热管两端吸液芯径向、轴向导热热阻,管壁轴向导热热阻,与工质移动有关的蒸汽轴向流动热阻、蒸发段和冷凝段汽液交界面热阻,污垢热阻。

其中与工质移动有关的蒸汽在管内传递和流动热阻相对较小,可忽略不计。

热管的等温性能好,它的一个突出优点就是具有很小的内部热阻,因此在实际工程计算中,可根据需要忽略不计管内热阻,若污垢热阻较小,也可忽略不计。

因此以一次空气侧光管外表面计的总传热系数为k 为:k=c h c h L L αα111+ (27)2.5 热管数目计算由传热方程计算出热管传热面积mhT k Q F ∆∙= (28)m T ∆——传热平均温差k ——以一次空气侧光管外表面积计的总传热系数 所需热管数目 hL d FN 0π= (29)2.6 阻力计算ρ22maxNG f P ∙=∆ (30) 515.0211316.0max))(()(86.37S S d S G d f r r -=μ(31) 一次空气侧阻力为hhr h h r h h hhG N S S d S G d G N f P ρμρ2)())(()(86.372)(2max 515.0211316.0max 2max ∙=∙=∆- (32) 二次空气侧阻力为cc r c c r c c ccG N S S d S G d G N f P ρμρ2)())(()(86.372)(2max 515.0211316.0max 2max ∙=∙=∆- (33)3 应用实例根据以上的设计过程,我们与无锡某热管生产企业合作,设计出符合我们要求的实验用的热管换热器。

已知条件:新风量与排风量都为3000m 3/h ,新风进口温度为34℃,出口温度为28.5℃,排风进口温度为24℃,通过计算,排风出口温度为29.4℃。

热管管内工作温度为1/2(34+29.4)=31.7℃,按各种工质的工作范围,选氨工质合适。

铝与氨相容,故选铝为管材,因实验中要求在不改变管道布置的情况下,可在夏季与冬季分别进行实验,因此要求采用带有吸液芯的水平热管,吸液芯采用与氨相容的不锈钢网,热管两端气流都是气-气换热,因此两端都需带翅片,管外扩展表面具体参数见表3(单位mm )。

表3 管外扩展表面具体参数光 管 内 径 d i 光管外 径d r 翅片外 径d f 翅片厚度δ 翅片间 距 t 翅片高度H 1621380.31.88.5计算后的热管换热器结构设计参数见表4表4 热管换热器结构设计参数计算出的热管冷凝段与加热段迎面风速都为2.45m/s ,此流速在合理范围内,对应的阻力较小,都为135P a ,总传热系数为24.2w/m 2℃。

4 结论文中以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过程为基础,给出了针对制冷空调用热管换热器的基本设计过程,并给出了一个实际设计实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