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八篇

《雨巷》教案八篇《雨巷》教案八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雨巷》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巷》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感悟诗歌意象,把握思想情感。
2.朗读、背诵全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学习诗歌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导入】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跟随日本著名作家青冈卓行披文入里,从独特的视角欣赏到了维纳斯雕像的神韵之美,也学会了如何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欣赏艺术的美;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审美眼光,走进戴望舒先生朦胧优美的诗境,沐浴诗的光辉,接受诗歌艺术的陶冶吧!【教学目标】(多媒体展示)【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戴望舒1.请一位同学根据预习简要介绍戴望舒,另一位同学予以适当补充2.教师精要简评(屏幕显示)二、走进“雨巷”—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情调,理清思路,1.教师明确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重点字音检测(课件展示)2.个性化朗读(1)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安排两位同学读全诗)(2)阅读评议学生讨论交流朗读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3)学生在评议感悟的基础上再次朗读,展示阅读。
3.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学生观看视频,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诗歌4.交流视听感受,学生结合预习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1)从诗文中看到了什么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我”、姑娘)(2)从诗文朗诵及视频画面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调?(朦胧、忧伤、凄婉动人)(3)理清诗文思路[找出体现思路的语词](教师依次逐步屏显下列内容)我希望逢着丁香姑娘走近我(追求)飘过我身旁到了篱墙(照应)走尽雨巷……我希望飘过丁香姑娘(继续追求)思考讨论诗歌意象虚幻性。
问题:诗中的情境意象是以怎样德方式出现的?[学生答问]:“希望”一词自始至终,表明诗中情境只是作者在迷茫状态下的虚幻追求“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
语文课文《雨巷》教学设计(精选5篇)

语文课文《雨巷》教学设计语文课文《雨巷》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文《雨巷》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课文《雨巷》教学设计1一、导入在江南水乡之中,有一条悠长而寂寥的小巷,在这条小巷里,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心声。
他的心声到底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这位青年的诗人,与他一道去领略那江南小巷的风景,去追寻那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师:请同学们一起欣赏这首诗歌的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看看这首诗歌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划出这首诗歌的节奏)(播放《雨巷》的朗读音频)师:欣赏了这首诗歌的朗读音频,有谁能来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感受?它是欢欣喜悦的呢?还是忧愁哀怨的呢?生:忧愁哀怨。
师:没错,这首歌从头到尾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说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为忧伤、哀怨。
既然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忧伤哀怨的,那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也应该读出这种情感。
下面就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这首诗歌,注意读出忧伤哀怨的感觉。
雨巷……师:同学们很有朝气,但缺乏点忧怨的感觉。
我们再来一遍,希望大家在这次朗读的过程中把语速放慢一点,语调低沉一点,读出诗中忧愁忧怨的感觉。
师:好。
大家这遍朗读得特别好。
由此呢,我们也可归纳出一条规律:就是我们在朗读一些表达忧愁哀怨情感的诗歌时,应该语速放慢,语调低沉。
事实上,在诗歌朗读中,我们除了要注意语速语调之外,还应该注意一些节奏与停顿。
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比如第一节中的两个“悠长”就可以拖长一点,更体现时间延续;第二节中三个丁香,第一个丁香是表姑娘的外表美,可以读得轻快一点,第二个丁香是表姑娘的芬芳和高洁,所以我们可以把声音拖长一点,让声音在空中回荡,读出那种心驰神往的感觉,第三个丁香既是表姑娘的忧愁,则要把声音压得低沉,表现心中的愁绪;在第五节中有两个“远了”,第一个应读重一点,而第二个则应读轻一点,读出姑娘虚无缥缈地走远的感觉。
《雨巷》教案(最新8篇)

《雨巷》教案〔最新8篇〕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篇一一、师生共读,导入新课〔男生〕: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苦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透明闪亮的双眸,那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灵,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空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
要我怎么形容你的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
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寻你,用我色彩的笔于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箫,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精美的诗篇是轻盈的蝴蝶飞跃万年的光阴,是圣洁忧郁的丁香飘过无边的烟雨。
呵,丁香般的女孩,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二、听视频诵读我们都知道,鉴赏诗歌有读、品、悟三个环节。
诵读是我们鉴赏诗歌时的一个必要的环节,也是首要的环节。
通过诵读我们可以更充分地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下面,我们来欣赏本诗的视频朗诵,进入情境。
留心下边三个问题:①这首诗的根本内容。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③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随着那深情的诗句、舒缓的音符、沉郁的音调,我们的思绪似乎也飞到了江南悠深、寂寥的雨巷之中,充满了忧伤与哀怨。
第1节:“我〞单独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第2-6节:想象中的丁香般的姑娘从雨巷穿过,从“我〞身旁飘过。
戴望舒《雨巷》教案5篇

戴望舒《雨巷》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戴望舒的经典诗作《雨巷》,出自教材第三章《现代诗歌的鉴赏》。
内容包括对《雨巷》的深入解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韵律等方面,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雨巷》的基本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雨巷》的意象、情感、韵律特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雨巷》诗歌、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雨巷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雨巷的氛围,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雨巷》,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内容解析:详细讲解《雨巷》的背景、意象、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4. 例题讲解:分析《雨巷》中的关键句子,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的雨巷”,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教材中的其他现代诗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韵律特点,分享各自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雨巷》2. 板书内容:诗歌背景意象分析情感解读韵律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首现代诗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并写一篇鉴赏文章。
示例答案:我选择了一首名为《夜》的现代诗歌进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神秘,通过对比白天的喧嚣,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2. 答案要求:内容完整,观点明确,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现代诗歌鉴赏的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现代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诗歌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的分析。
《雨巷》教案模板六篇

《雨巷》教案《雨巷》教案模板六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巷》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雨巷》教案篇1【学情剖析】关于现代诗篇,高一重生并不生疏,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现已触摸过,朗诵上有有必要的语感,但在读出情感、品尝意象、领会诗情等赏识实践上仍有欠缺。
特性是对《雨巷》这种标志主义诗篇,他们是第一次触摸,怎么引导他们在情感形象的详细描绘中了解其标志优点,怎么引导他们凭借幻想入情入境,领会诗人情感,与之共识,是课堂教育中需予以重视的问题。
【教育方针】1.常识与潜力:吟诵诗篇,引导学生在情感形象的详细描绘中了解其标志优点,凭借幻想入情入境,领会诗人情感。
2.进程与方法:在练习朗诵和揣摩诗句的活动中培育学生阅览赏识诗篇的潜力。
3.情爱心情与价值观:感触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逐步养成良好的审美情味。
【教育难点要点】难点:感悟“丁香姑娘”、“雨巷”终究有何喻指或标志优点。
要点:练习朗诵,揣摩词句,感触诗中形象和情感。
【教育课时】2课时。
【教育进程】一、眺望雨巷煽情激趣1、导入语:在细雨如丝的江南,一条悠长寂寥的冷巷里,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相同的姑娘静默地彳亍而行……这秀美的画面,就出此时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这天咱们就随戴望舒一齐走进这《雨巷》。
2、作家著作: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端遭到法国标志派的影响。
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造现代诗篇,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祸的岁月》。
前期的诗篇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味较重,因受西方标志派的影响,意想模糊,含蓄。
后期诗篇体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激烈爱情和完美未来的火热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戴望舒的《雨巷》,主要针对教材中现代诗歌欣赏的章节进行详细讲解。
内容包括:对《雨巷》的背景了解、词句分析、意境把握、情感体验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雨巷》的主题思想。
2. 通过对词句的细致分析,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雨巷》意境的把握,以及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教学重点:对诗歌词句的赏析,以及对现代诗歌欣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雨巷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雨巷的想象,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3.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词句分析:对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详细解读,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等。
5. 意境把握:引导学生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在雨巷中的孤独与期待。
6.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
7. 例题讲解:以一首与《雨巷》意境相近的现代诗歌为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欣赏。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并欣赏一首现代诗歌。
六、板书设计1. 《雨巷》2. 内容:(1)戴望舒(2)词句分析:撑着油纸伞、悠长、寂寥(3)意境:雨巷、孤独、期待(4)情感:忧郁、哀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以“雨巷”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中的雨巷。
(2)分析并欣赏一首现代诗歌,不少于300字。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现代诗歌,提高自己的诗歌欣赏能力。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优秀10篇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优秀10篇雨巷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3,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难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好处。
时间: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的回顾五四运动以前的诗,多表现诗人对民族苦难的忧伤和心中疾愤,格调哀婉低沉;五四运动以后的诗,爱国主义成为中心主题,诗风变得雄浑豪放。
《女神》(郭沫若新诗的代表作)表现出对旧社会彻底的叛道精神,对未来布满殷切期盼,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和奔放豪迈的自由诗体为新诗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
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貌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这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齐走进这条《雨巷》(板书)三:新课讲解1,作家作品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完美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2,《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修改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十分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雨巷》教案集锦六篇

《雨巷》教案《雨巷》教案集锦六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雨巷》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雨巷》教案篇1一、师生共读,导入新课(男生):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苦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透明闪亮的双眸,那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灵,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空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
要我怎么形容你的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
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寻你,用我色彩的笔于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箫,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精美的诗篇是轻盈的蝴蝶飞跃万年的光阴,是圣洁忧郁的丁香飘过无边的烟雨。
呵,丁香般的女孩,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与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二、听视频诵读我们都知道,鉴赏诗歌有读、品、悟三个环节。
诵读是我们鉴赏诗歌时的一个必要的环节,也是首要的环节。
通过诵读我们可以更充分地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与音韵美。
下面,我们来欣赏本诗的视频朗诵,进入情境。
留心下边三个问题:①这首诗的基本内容。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③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随着那深情的诗句、舒缓的音符、沉郁的音调,我们的思绪似乎也飞到了江南悠深、寂寥的雨巷之中,充满了忧伤与哀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教学目标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教学难点、重点1、学习象征的用法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一、导入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
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介绍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
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第三个是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
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
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
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
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
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
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艺术特色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
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
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
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雨巷》的音节特色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
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押韵《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
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
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
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
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3.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评论我始终分不清到底是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走进了自己的梦,还是自己走进了那个水墨重重、铺着青石板、潮湿、阴冷而又幽香浮动的雨巷。
梦里氤氲、斑驳的湿气,水和光交织的色彩,连同千姿百态的和声的曼妙都终结于戴望舒的那首《雨巷》。
雨巷,早已超脱了原本的意义,升华为一种低回而迷茫的境界。
想起雨巷,不自觉地闭上眼,耳边仿佛残存着雨打芭蕉的轻灵,然后,在那条幽静,深邃而孤寂的古巷,一个裹着一身轻愁和哀怨,如同丁香花一样高洁的江南女子,就那样娉娉娜娜地踏雨而来。
然后又那样风姿绰约地与巷口的那名男子错身而过。
唯美的意韵缘于一个愁字。
丁香本是愁品,“丁香空结雨中愁”,“芭焦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对着丁香易伤春。
雨本是愁思,“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巷本是愁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班驳脱落的城墙,勾起人是物非的叹息。
若隐若现地,矛盾和彷徨透过丁香的忧伤,透过雨丝的哀愁,透过小巷的寂寥,泄露了出来。
失望和希望碰撞着,幻灭和追求推斥着,惶惶然的迷惘弥漫在字里行间。
就是这样一种间杂着希翼的感伤召唤了灵魂底部的共鸣。
象征化的意象和着意象组合,吟唱着爱情和人生的朦胧的情伤。
丁香的素雅,丁香的高洁,丁香的易碎,似乎就在暗示生活理想的圣洁和飘摇。
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莫不带有浓郁的苦苦追求却始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
诗人就以他自己的方式宣泄着追求完满理想的执着却又徒劳失意的那种孤苦无奈的心迹。
在《雨巷》里,姑娘的形象和抒情主人公--那个彷徨的独行者,都写满了悲剧的色彩。
他的迫求带着理想化的感觉,他所期待的姑娘,有着像洛神一样纯洁的心灵和美丽的容颜。
所以在理想的期望面前,他注定是受困于迷茫,怀有一种气质性的悲剧感。
而“雨巷”,被凄风苦雨笼罩着的狭窄破旧而又阴暗潮湿的断篱残墙,恰恰传达了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氛,“风雨如磐”的社会面影。
诗歌本身抑扬顿挫的音乐感,如同二胡流泻而出的旋律,低沉而悠扬,应和了诗体哀愁的基调,细腻的表述了诗人灰暗沉郁的心境。
“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
他译过这一派的诗。
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也有颜色,但不是像冯乃超氏那样浓。
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
”(朱自清先生如是评议着此诗的韵律美。
)借戴望舒自己的评价来结束这段文字吧。
“那时候,我们差不多把诗当作另外一种人生,一种不敢轻易公开于俗世的人生。
我们可以说是偷偷地写着,秘不示人,三个人偶尔交换一看,也不愿对方当面高声朗读,而且往往很吝惜地立刻收回去。
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底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秘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地朦胧的。
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术语地来说,它底动机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半抱琵琶犹遮面”,或许这恰恰是《雨巷》感人的魅力。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