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运动和意志

合集下载

体育锻炼与意志品质的培养

体育锻炼与意志品质的培养

体育锻炼与意志品质的培养坚强的意志是人宝贵的心理品质,意志坚强的人,能战胜任何困难,能在逆境中成长,在坎坷中创造奇迹。

体育锻炼与学生的意志品质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呢?下面就跟着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1、意志与克服行为中的困难相联系人为了实现目的必定要采取各种行为,在行动过程中常常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能否克服困难,坚持行动,以达到目的,正是意志是否坚强的表现,困难有时产生内心,叫做内部障碍,当一个人在行动中发生了被此矛盾的愿望和要求,或者产生情绪波动和失去信心,就构成行为上内部障碍。

例如一场排球赛,当第一局失利后,如果队员产生恐惧,信心不足,就会影响技术的良好发挥,妨碍着取胜目的达到,队员如果能立即把恐惧情绪控制下去,增强信心,鼓足勇气,就能充分发挥技术水平,克敌制胜,坚强的意志就表现在这种努力抑制消极的情绪和动摇的信心上。

困难有时产生于外部条件,叫做外部障碍。

当一个人在行动中遇到恶劣的自然环境缺乏必要的劳动工具以及外界的干扰等等因素,构成了在行动中的外部障碍。

例如某足球队,远涉重洋到外国去比赛,有时会遇到时差、气候、场地、观众等很多不利的客观因素,会给队员造成预想不到的困难,如果运动员能够冷静地分析情况,选择适当的对策,努力使自己适应由于时差及恶劣环境所带来的不利条件,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就会增强信心,取得胜利。

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就是顽强不断克服各种各样的外部障碍,又能不断地克服各种各样的外部障碍,坚持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

2、意志的心理机制人的意志行动,是由一系列的随意运动实现的。

而随意运动是由大脑皮质的联系活动所产生,因此人的意志,正如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一样,都是人脑的机能。

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大脑皮质各区暂时联系,对随意运动起着主要的作用例如将一个球向着一个会打球的人投来。

从表面上看,作为外界刺激物的球只是引起大脑皮质视觉区的兴奋,但是可以通过暂时联系的通路,同时引起位于皮运动区神经细胞的兴奋,从而引起手的反射性动作,这时就会作出一个见球立即伸手把球接住,实现了一个“视;;动”的随意运动。

陈国宁《学前心理学》第10章-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动作的发展

陈国宁《学前心理学》第10章-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动作的发展
◈ 儿童动作的发展笼统地说比小动物晚。
◈ 人的动作和动物动作的主要不同,在于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儿童 心理发展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意志行动。
二、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 每个孩子动作的发展顺序是遵循着客观规律的。 ◈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一)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由粗到细)
◈ 最初的动作时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 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
一、幼儿的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 研究证明,1岁半至2岁的儿童,已经出现坚持性的萌芽。 ◈ 2岁儿童已经能够接受坚持性任务。 ◈ 从2岁到6岁,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二、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
◈ 3岁幼儿坚持性发展的水平是很低的,他们坚持的时间极端。在 实现目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小小的困难,或者任务比较单调 枯燥,一般会失去坚持完成任务的愿望和行动。
(二)认识过程有意性也是意志过程的成分
◈ 所谓有意的感知(观察)、有意记忆、有意想象等,这些“有 意性”,是认识活动中的意志成分。
三、意志行动与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 意志和情绪有密切的联系。 ◈ 一方面,在意志行动中,无论是遇到外部障碍还是客服内部障
碍,以及目的能否实现,都会引起人的情绪反应。
◈ 另一方面,情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既鼓舞人的意 志行动,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
(一)有意运动在无意运动的基础上发生 ◈ 有意运动又称随意运动,它是意志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意运动
是在无意运动(即不随意运动)的基础上发生的。 ◈ 无意运动的特征:
1.天生就会的
2.被动的,人没有意识到的
(二)有意运动的特点 ◈ 有意运动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去支配自己的肌肉运动。 ◈ 有意运动有两个特征: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十章 动机、需要与意志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十章 动机、需要与意志

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一、动机概述(选择、简答、简答)二、需要(选择、简答、论述)三、意志(选择、简答)一、动机概述1. 动机的含义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在的过程,因而对动机不能进行直接地观察,但可以通过个体对任务的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达等外部行为进行间接的推断。

2. 动机的功能(1)激活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推动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2)指向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3)维持和调整动机的维持功能体现在行为的坚持性。

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的动机维持下继续;反之行为动机就会下降。

3. 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1)生理动机生理动机也称驱力,它是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包括饥饿、渴、性、睡眠等。

(2)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权力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识性动机等。

兴趣和爱好也都是社会性动机。

4.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动机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的曲线,这就是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行为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趋势。

5. 动机的理论(1)动机的早期理论①本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决定的。

詹姆斯: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动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社交、同情、诚实等。

麦独孤(本能论最著名的鼓吹者):他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认为人类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体、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他认为人类有18种基本本能。

洛伦茨:本能是由遗传决定的、受特异能量驱动的物种特有的固定动作模式;个体的经验可以转化成本能行为,行为是本能与学习交互作用的结果(印刻现象)。

【精品课件】 高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全一册 体育与意志品质的培养 课件1

【精品课件】 高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全一册  体育与意志品质的培养 课件1
不良的意志品质包括:依赖性、动摇 性、寡断性、冲动性、懦弱性等。具有 不良意志品质的人通常称为意志薄弱的 人。
(1)自觉性
• 自觉性是指个人对行为目的和动机有清楚深刻的认识,并受正确信念 和世界观的调节支配。能坚持原则,积极主动地区完成各项任务,并 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完成的任务上,以达到既定目的。
• 自觉性特点
• 学习目的比较明确,自觉性高,对行动目的机器后果的认识清晰; • 能正确对待自己,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修正错误,同时敢于坚持
真理; • 支配自己的行动,不受外界影响,自觉地排除干扰和诱惑,独立
完成任务; • 不避艰险,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不灰心,不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奋
斗。
(2)、果断性
• 果断性是及时,坚定地采取有根据的决定,并毫不 迟疑的执行该决定。
(二)、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 1、通过参加运动负荷较大,具有挑战性的体育项目,锻炼抗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品 质的坚韧性。
• 意志的坚韧性是在与困难做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只有在困难面前付出最大的 意志努力,才能取得锻炼意志的最佳效果。
• 2、通过球类运动或其他体育比赛,锻炼意志品质的果断性。 • 体育比赛的特点之一是竞争性。为了在比赛中取胜,必须全力以赴,最大限度地发
• 果断性特点
• 对新事物和新情况反应快。 • 发现问题能及时解决。 • 在紧急情况下能快速地采取坚决的措施。 • 虽然内心充满复杂,剧烈的矛盾,但在需要行动时,能够当机立断,决
3)、坚韧性
• 坚韧性是指能不断地克服困难,把所采取的决定贯彻到底, 直至达到既定目标。
的行为,锻炼自制的意志品质。
思考
• 如果你对在篮球比赛中,比分一直落后,你应如何 保持良好的自制能力,请举例说明。

人教版高中体育与健康《体育与意志品质的培养》教学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体育与健康《体育与意志品质的培养》教学PPT课件

(3)体育活动中所需的意志品质的方法



竞赛提高法 条件限制法 疲劳负荷法 自我强化法 挫折挑战法
测一测:意志品质简易自测量化表
• 下面20道题目,请你逐题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是否同意
题目所说,如果你觉得很同意,该题就选择A,如果觉得 比较同意,该题就选择B,如果觉得处在可否之间,就选 择C,如果觉得不太同意,就选择D,如果觉得不同意, 就选择E。 A——很同意 B——比较同意 C——可否之间 D—— 不太同意 E——不同意
(2)体育活动中所需的意志努力

A.克服生理非常态时的意志努力
长跑运动中的极点出现时,就必须靠意志努力克 服机体的惰性和抑制现象来维持运动状态。 B.克服心理紧张的意志努力 C.克服与危险有关的意志努力 如单杠,跳箱,跳水等 d.遵守纪律,规则的意志努力 体育中的“规矩”就是指教学中的纪律,常规; 比赛中的规则,要求。
善于自制—自制力
优柔寡断、草率从事
鲁莽冲动、消极气馁
百折不挠—坚韧性
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坚强的意志--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同特点。
体育活动培养意志力的特殊性分析 (1)体育活动中的困难
由于体育学科和体育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特殊 性,使得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困难 也具有特殊性。困难包括内部困难和外部 困难。内部困难是来自个体自身的障碍。 比如身高,体重,体形,肌肉类型,协调 性,灵敏性等针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个 体,都会对从事某项运动造成一定程度上 的困难。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设计
《体育与意志品质的培养》
“有成效组”与“无成效组”的区别: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一千多名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长达 五十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其中有些人后来在事业上获得了很 大的成就,声明显赫;有些人却一事无成,默默无闻。心理 学家根据被调查者成就的大小,把他们分为“有成就组”和 “无成就组”,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那些获得较大成就的 人,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忘我的献身精神,执着地追求自己 认定的目标,即使遇到重大挫折仍毫不动摇;而那些一事无 成的人,在困难面前都畏缩不前,只是消极地等待良好环境 和机遇。

第十章 意志

第十章   意志

与果断性品质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决,一直处于动机斗争状态而迟疑做不出决定。 特征:思维分散,情感矛盾,在各种动机,目的,方 法之间摇摆不定,时常对自己已作决定的正确性有怀 疑。 不考虑主,客观条件,也不考虑行动后果,选择的目 的只是想尽快摆脱由此带来的不愉快心理状态。 特征:赖于思考而轻举妄动。
六,意志行动的过程
动机斗争
采取决定阶段
确定行动的目的
意志行动
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执行决定阶段
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
(一)采取决定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 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以及意志行动的 动因。 1.动机斗争 2.确定行动的目的
(二)执行决定阶段
1.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选择行动方法和策略是在目的确定之后由实现目的的愿望所推动。它是 一个人根据欲达目的的外部条件和内部规律,适当地设计自己行动的过 程。
1.优柔寡断:指在做决定时忧虑重重,犹豫不
2.草率决定:指对任何事情总是不加思考,既
(三)坚韧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坚韧性:指对行动目的的坚持性,能在行动
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毅力的意志品质。 具有坚韧性意志品质的人,一方面善于克服和 抵制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做 到目标专一,始终不渝,直到实现目的;另一 方面能在行动中做到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勇 于克服各种困难。
九,意志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
一,意志规律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 1.以知促意,以对学习目标,意义何结 果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意志行动 2.以情促意,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 生的意志力量 3.设难砺志,以学习任务锻炼意志,在 锻炼意志中促进学习
二,意志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 1.树立远大的理想何健康的人生观 2.向自己明确地提出锻炼意志的任务 3.要有系统地去从事一些自己不感兴趣 的(即缺乏直接吸引力)但却富有意义 的工作 4.充分利用意志行动中的理智成分和情 感成分,帮助自己坚持和完成意志行动 5.采取一些自警自戒,自律自砺的具体 方法

第十章 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

第十章 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是儿童有意动作发生的主要 标志,也是孩子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 芽。 1.动作混乱阶段
手动作 的发生
2.无意抚摸阶段 3.无意抓握阶段 4.手眼不协调的抓握 5.手眼协调的抓握
二、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萌芽
(一)最初的习惯性动作 最初的习惯性动作,似乎有了目的,实际上只是一
有意运动是在无意运动(即不随意运动)的基础上发 生的。 无意运动的特征: 1.天生就会的 2.被动的,人没有意识到的
(二)有意运动的特点
有意运动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去支配自己 的肌肉运动。
有意运动有两个特征: 1.后天学会的 2.自觉意识到的主动的运动
(三)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
(一)反射动作阶段 (二)最初动作阶段 (三)基础动作阶段 (四)专门化动作阶段
四、学前儿童基础动作的发展
幼儿期在最初动作发展的基础上,进入基础动作发展 的阶段。
(一)基础动作的模式 基础动作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1.基础的移位动作,如走、跑、跳等等。 2.基础的操作性动作,如投掷、接住、踢、击等等。 3.基础的稳定性动作,如静态平衡,动态平衡,轴心
第六节 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在体格发育上,遗传因素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体型在相当程度上与遗传有关。而体型又影响动作
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如,体型肥胖的儿童,动作的 灵活性不如一般儿童。 遗传带来的身体个别部位的特征或缺陷,对相应动 作的发展也有影响。如,下肢过短影响赛跑速度, 手指过短不利于弹钢琴。
萌芽。 2岁儿童已经能够接受坚持性任务。 从2岁到6岁,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二、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

基础心理学第9章 意志

基础心理学第9章 意志

3、自制性
意志的自制性指个体善于根据预订目的或既定要 求,自觉地调节与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 意志品质。
意志具自制性的人,善于控制不良情绪和排除外 界诱惑的干扰,忍受各种痛苦和灾难。
3、自制性
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与怯懦。 任性:经常感情用事,为所欲为。 怯懦:胆小怕事,遇事惊慌失措或畏缩不前。
迟延满足实验
•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 实验。 • 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 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 就给吃两颗。 •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通过 克制自己的欲望、迟延满足而获得了更丰厚的回报。
3.挫折行为:伴随挫折认知产生而产生的情绪与行为反应。
常见的挫折
高考失利(挫折情境)、我的未来一定很糟糕(挫折认知)、 复读、接纳现实、自暴自弃(挫折行为)
失恋分手(挫折情境)、我不够好所以ta才离开(挫折认 知)、难过、暴食、重新社交(挫折行为)
• 挫折产生的原因
• 1.环境起因 由外部原因引起,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自然条件:自然灾害、亲人的生离死别、环境嘈杂等 社会条件:人际系紧张、找不到工作价值感等
• (二)随意运动——基础
• 随意运动是指由人的意识调节和控制,具有一定的目标要求和目的指向性 的运动,如长跑、写字等。
• (三)克服困难——核心
• 一个人的意志水平是以克服困难的性质、对待困难的态度和努力程度来加 以衡量的。 • 内部困难、外部困难
• 三、意志与认知、情绪、情感的关系
• (一)意志过程与认知过程的相互关系
机和行为,不断审视既定的计划,以便及时修正计划,保证 目标的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微电极电生理学研究发现,初级运动皮层的神经元 单位活动有两种类型,一类神经元存在着自发的单 位发放;另一种只在某项动作进行之前才开始发放 神经冲动。后一类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加入锥体 系。
❖ 锥体系的神经纤维主要来自初级运动皮层的大锥体 细胞,也有些纤维来自额叶与顶枕颞的联络区皮层。
❖ 锥体交叉造成了一侧大脑运动皮层与对侧肢体运动 相关
❖ 平滑肌、腺体和心肌接受植物性神经支配。植物性神经末梢和它们之间 的接点统称为神经效应器接点(neuroeffector junction),无论是形态上 还是功能上神经效应器接点、神经肌肉接点和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都不同, 各有自己的特点,神经元之间突触可以存在多种神经递质,突触后神经 元接受数以千计的突触前成分,即一个神经元可与大量其他神经元形成 突触,这些突触的突触后点位可能是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它们之间发生 时间或空间总和导致单位发放。神经肌肉接点中的每个肌纤维只能接受 一个神经元的有髓鞘的轴突末梢,且只释放一种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因而只能引起一种兴奋性终板点位。乙酰胆碱引起终板点位以后很快受 到接点附近的胆碱酯酶作用而分解。
去大脑强直、颈紧张反射和迷路反 射
❖ 这3种反射现象表明,去大脑控制 以后脑干网状结构和红核、前庭核 等功能亢进。
❖ 去大脑皮层动物(间脑动物):将两侧内囊切断使大 脑皮层与间脑和基底神经节之间的联系中断。
❖ 事实表明:高一级脑组织对低一级脑结构运动功 能的控制作用大多是抑制的;但红核、桥脑网状 结构、中脑网状结构和前庭神经核对脊髓运动功 能却实现着兴奋作用。这些结构脱离它们各自高 一级脑结构的控制,就会引出亢进的脊髓反射活 动。这些结构的兴奋性下行通路分别是红核脊髓 束、网状下行易化通路、桥脑网状脊髓束和前庭 脊髓束。
❖ 锥体外系的组成复杂,包 括大脑皮层、纹状体、苍 白球、丘脑底核、黑质、 红核和脑干网状结构。
❖ 锥体外系的纤维联系比较 复杂,不仅包括许多下行 性联系,还包括许多返回 性纤维联系——包括丘脑 皮层纤维、丘脑纹状体纤 维和黑质纹状体纤维。
❖ 近年研究发现,锥体外系的这些纤维联系 中,包含着多种神经递质的化学传递环节。
事实证明,正常情况下,脑对脊髓运动功能具有控制调节 作用 ,脱离脑的控制就会出现脊髓运动功能的亢进状态。
❖ 在中脑水平上横断脑,横断以下部 分称脑干动物标本又称去大脑动物, 横断以上部分称孤立大脑标本。
❖ 研究运动功能,应用去大脑动物标 本,观察脱离大脑以后脑干对脊髓 运动功能的作用。此时可观察到3 种特殊反射亢进现象:
❖ 大脑皮层运动区和锥体系的运动功能主要 是发动随意运动,其次是调节和控制各级 脑结构的运动功能。
❖ 无论是大脑皮层运动区的损伤、内囊的损 伤,还是脑干以下锥体束的损伤,都会影 响随意运动的正常进行。
❖ 锥体系受伤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症状,是锥 体系调节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障碍, 统称为锥体系症状。
❖ 在初级运动区皮层中,不仅类 似初级感觉区与躯体点对点的 空间对应关系,还有类似感觉 功能柱一样的结构-运动功能 柱。
❖ 初级运动皮层区内存在着与躯 体运动功能的空间对应关系。 功能复杂、运动精细的头面、 唇舌以及手在皮层中的运动代 表区很大,而躯干部的运动代 表区就非常小。
锥体外系
❖ 神经解剖学将锥体系以外 的脑下行性纤维统称为锥 体外系
❖ 平滑肌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能产生自发性节律运动的单一单位平滑肌, 能自发形成缓慢变化的终板点位,通过它激发可传导的动作电位,产生 肌肉的收缩。这种平滑肌主要分布在肠道、子宫和小血管。另一类是多 单位平滑肌,分布在大动脉、毛囊和眼的瞳孔散大肌、括约肌等。只有 受到神经兴奋或激素作用时,这种平滑肌才收缩。植物性神经支配和调 节两种平滑肌的功能。
三、锥体外系的运动功能
❖ 锥体外系的纤维通过中间神经元或脊髓γ—运动 神经元的功能间接影响和调节脊髓α运动神经元 的功能。
❖ 锥体外系在维持适度肌张力、姿势和随意运动 的准确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大脑皮层-纹状体-丘
脑-大脑皮层环路,丘脑-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环路以及黑 质-纹状体-苍白球-黑质环路等更为重要。)
总之,脊髓运动神经元作为各种传出效应的最 后共同公路,存在这样多的生理现象,说明在 脊髓运动中枢内,对运动功能进行多样性的调 节与控制。
第三节 脑对运动功能的调
节与控制
一、脑对运动功能的节段性控制
在实验生理学实验中,常常应用不同动物标本,对比观察 脑运动功能的节段性控制机制。脊髓动物标本(或称孤立 头标本)、脑干动物标本(或称孤立大脑标本)以及健脑 动物标本(或称去大脑皮层标本)都是这类研究的著名动 物模型。 ❖ 单突触反射和多突触反射这两类脊髓运动反射研究都是在 脊髓动物标本上完成的。 ❖ 脱离脑控制的脊髓运动,单突触和二突触反射活动十分亢 进,往往照成全身肌张力增强,呈现出一种经典的硬性瘫 痪状态。
第10章 运动和意志行为的生理学基 础
第一节 神经肌肉装置与运动功能
一、肌肉的分类特点
❖ 根据形态学和功能特点不同,将肌肉组织分为3大类:参与随意运动的 横纹肌,参与内脏、腺体与血管活动的平滑肌以及维持心脏跳动的心肌。
❖ 横纹肌又称骨骼肌,因为除眼部和腹部的某些横纹肌以外,绝大多数横 纹肌的一端或两端都通过肌腱固定在骨骼上。肌肉的收缩带动骨骼在关 节上的位移。骨骼肌收缩造成的运动形式可分为许多种:伸、屈、摆动 或节律运动以及序列运动与导弹式运动。伸肌收缩导致四肢关节伸直, 屈肌收缩导致四肢关节弯曲,伸肌与屈肌交替地轮流收缩就会形成节律 性运动或摆动。
谢灵顿提出,在多突触反射的中枢内,实现着兴奋的 空间总和和时间总和机制,使多突触反射比单突触反 射复杂。
三 最后共同公路
在分析脊髓运动反射的基础上,谢灵顿认为, 脊髓运动神经元是各种传出效应的最后共同 “公路”,它不但接受各种感觉神经传入的神 经冲动,还接受脊髓中间神经元以及脑高位中 枢发出的神经冲动。脊髓运动神经元发挥最后 共同“公路”的功能时,存在着许多生理现象: 聚合、发散、闭锁、易化和分数化等。
❖ 心肌的形态类似横纹肌,但其肌纤维较短而多分支。心肌的功能类似单 一单位平滑肌,有自发的节律收缩能力。植物性经肌肉接点与接点传递
❖ 神经系统怎样引起或调节肌肉的收缩功能呢?这主要是通 过类似突触结构的装置——神经肌肉接点的功能而实现的。 神经肌肉接点由神经末梢一再分支并膨大而成为终板(end plate),终板与肌纤维膜以一定间隙相连接。神经末梢兴奋 时终板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扩散到间隙后的肌膜上与受 体结合产生终板点位(end plate poten-tial,EPP)。终板点 位的性质类似突触后电位,是缓慢的级量反应,但它却比突 触后电位强很多。所以,终板点位总能激发肌纤维发放动作 电位并沿它的全长传导,引起它的收缩。肌纤维膜的去极化 使膜上的钙离子通道门开放,因而钙离子大量进入肌纤维的 细胞质内,启动了能量供给机制,使肌纤维中的肌球蛋白和 肌动朊之间的横桥发生变化,两者发生相对位移,产生肌纤 维运动。
三、肌梭与小运动神经元
❖ 肌梭由一个梭囊包围着,囊内有两种特殊的多核肌纤维:念珠状多核肌 纤维和荷包状多核肌纤维。肌梭两端附着于梭外横纹肌纤维上,这些梭 外肌纤维接受大运动神经元支配,产生随意运动。肌肉收缩变短粗,分 布在梭外肌纤维之间的肌梭受挤压力增高;而肌肉舒张变长时,肌梭受 挤,压力降低。肌梭所受挤压力,分别由绕在梭纤维多核部位之外的螺 环状感觉神经末梢和分布在两种梭内纤维一端的花枝状感觉末梢加以感 受,并沿两类不同的感觉纤维将神经冲动传入脊髓感觉神经元。螺环状 感觉神经末梢和花枝感觉神经末梢的传入神经冲动既决定于梭外肌肉的 长度变化,也决定于肌梭中两种梭内纤维的张力。如果梭内纤维张力很 低,为引起肌梭传入冲动变化,必须使来自梭外肌的挤压力很强。换言 之,梭内纤维的张力太低,它对梭外肌长度变化的敏感性就低。小运动 神经元在两种梭内肌纤维上形成的神经肌肉接点调节它们的张力,因而 也就调节着肌梭的感受性。小运动神经元单位发放频率越高,引起肌梭 梭内纤维的张力也越高,则肌梭对梭外肌纤维长度的变化也越灵敏。一 般而言,小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是反射的,梭内纤维张力低,小运动神经 元兴奋;而梭内纤维张力高,则小运动神经元抑制。通过小运动神经元 的功能调节肌梭的适宜张力以对梭外肌长度保持较好的感受性。所以, 就小运动神经元活动的最终结果而言,它实现着对大运动神经元随意运 动的反调节作用,是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的信息保持灵敏的感受能 力。
一 单突触反射
反射弧结构中,只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形成单个突触的反射。谢灵顿证明了肌张力迅 速增加的现象是一种单突触的反射活动。他认 为单突触反射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是人体功 能肌张力产生的最基本机制,也是姿势和步行 等运动功能得以实现的生理基础。
二 多突触反射
谢灵顿用实验说明腹痛时的卷曲姿势是泛化了的屈反 射,是腹部以下全部屈肌同时参与的屈反射。屈反射 是节律性步行运动的基础,谢灵顿对于如此生理意义 的屈反射进行了实验分析,指出这是一类多突触发射, 除感觉和运动神经之外,还是大量中间神经元参与反 射活动,故称为多突触反射。
❖ 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轴突一再分支,与许多肌纤维形成神经肌肉接点,该 神经元兴奋发出神经冲动就可以使这些肌纤维收缩。每个脊髓运动神经 元及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纤维称为运动单位。根据结构和功能特点,可将 运动单位分为三大类:大单位、小单位和中单位。运动单位越大,则它 的神经纤维越粗,神经冲动传导速度越快。肌纤维越大,收缩速度也越 快;反之,运动单位越大越容易疲劳。大运动单位肌纤维中的肌球蛋白 浓度低,毛细血管少,血流量较低,直接从血液得到葡萄糖的能量不多。 虽然它自己存储的肌糖原较多,糖酵解酶较多,但应用起来需要一定的 代谢过程。一块骨骼肌肉内往往含有多种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各运动单 位的肌纤维以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收缩。
第二节 脊髓运动反射
所谓脊髓运动反射,就是其反射中枢位于脊髓 的简单运动过程,它是其他复杂反射活动的基 础。谢灵顿经典神经生理学派对脊髓运动反射 的实验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将脊髓运 动反射分为单突触反射,二突触反射,多突触 反射,还把脊髓运动神经元看成是高位脑各级 中枢活动的最后传出“公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