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常考主题分类试题6
初中语文试卷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分类汇编及解析

初中语文试卷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分类汇编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乙】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
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踪前贤者未有三四人。
古之人岂皆能书,独其人之贤乾传遂远。
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
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
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
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
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
(选自《书学集成·汉宋卷》,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②宴酣之乐________③字法中绝将五十年________④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________(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至于负者歌于途/其节见于艰危B. 醒能述以文/属予作文以记之C. 禽鸟知山林之乐/食之末必不佳D. 泉香而酒洌/而追踪前贤未有三四人(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②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
(4)欧阳修的“为人”之道,既体现在为官之时,又体现于书法之论中,请根据两个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重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从整体上看,文言文阅读难度加深,课外文言文的比例逐步提高。
考查的文段、内容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除了常见的单篇(或节选)文言文外,诗文联读、两篇(段)对比阅读以及群文阅读、试题最后一题中链接文言材料的形式逐渐增多。
从具体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断句是必考的。
实词的理解注重引导学习及解题方法,融入查字典法、语境推断法、成语助记法、课内外迁移法等;断句一般会提示断几处,降低错误率;句子翻译则给出关键词助记,提醒考生重视关键词与采分点,也有的结合文意理解、句子赏析考查;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或与其他篇目链接探究,或融入情境,或跨学科考查。
一些试卷还会将文言文阅读整体设置为专题任务群,在真实情境中解决所有任务,注重问题的解决。
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考点一、词语(实词、虚词)(一)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考查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活用。
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3.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1)语境推断。
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2)联想推断。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释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初中语文试卷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初中语文试卷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分类汇编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西湖美景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字标注读音。
①浅草才能没马蹄________②天与云与山与水________(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是日更定矣/明辨是非B. 见余大喜曰/喜出望外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别具匠心D. 余一小舟/不遗余力(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大雪下了三天,________。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
(4)同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看到的风光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
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白乐天________满怀喜悦赏美景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________【答案】(1)mò;yǔ(2)B(3)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4)春日(或“初春”“春季”等);遇知音(或“思故国”“寄幽思”“游西湖”等)【解析】【分析】(1)“没”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
本句诗的含义为: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
故读音为mò。
“与”也为多音字,有三个读音。
2017年广东省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第一类人物品评[2015、2014、2010、2009、2008]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9分)何岳得金不昧秀才何岳,号畏斋。
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
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曾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何利.此数金乎/兵革非不坚利.也C.俟.他日来取/俟.其欣悦D.因.托以寄去/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3.选文最后指出何岳是“一穷秀才”,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拓展试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
(2)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何岳捡到银子后,不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担心家里人会劝他把银子留下。
B.由于丢银子的人对数目和封存标识的回答全都符合,所以,何岳把银子还给了他。
C.何岳听说那官员有别的事到南方来,就把箱子交给了他。
D.何岳在官员家教书,官员去京城时,把箱子寄存在何岳处。
参考答案【参考译文】秀才何岳,号畏斋。
(他)曾经在夜间走路时,捡到二百多两银子,不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担心家人会劝他把银子留下。
第二天早晨(他)带着银子回到拾银子的地方,看见一个人回来寻找,(何岳)问那人银子的数目和封存标识,(那人)回答全都符合,于是就把银子还给了他。
那个人想要分一些银子给他来表示感谢,何岳说:“我拾到银子别人也不知道,(要是想要的话)银子全都可以归我个人所有,又怎么会贪图你给我的这些好处呢?”那个人感谢了他,然后离去。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及解析(课外文言文分类训练)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分类训练)第一类人物传记名人故事一、(江苏泰州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5题。
(14分)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
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
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
”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
②事:侍奉。
③迨(dài):及。
④辟:征召。
⑤辞:推辞。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每小题1分,共4分)(1)未尝离左右左右:________________(2)或以语话稍多稍:________________(3)尽言方养亲方:________________(4)必持以遗老母遗:________________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A. 可以调素琴(《陋室铭》)B. 皆以美于徐公(《曹刿论战》)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D.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3.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2分)虽名医不迨也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1)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
(2)魏公太息而许之。
5. 《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
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6题。
(16分)(一)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
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中考语文总温习——真题试题分类汇编之课外文言文阅读含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总温习——真题试题分类汇编之课外文言文阅读(含参考答案)(二)(2021·镇江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
(共13分)太祖微行至田舍,见一村翁,问其生庚。
翁告之某年月日时,皆同上。
太祖曰:“尔有子乎?”答曰:“否。
”“有田产乎?”曰:“否。
”“然则何以自给?”日:“吾恃养蜂耳。
”曰:“尔蜂几何?”曰:“十五桶。
”太祖默念曰:“我有两京十三省,渠有蜂十五桶。
此年月日相合之符。
”太祖又问曰:“尔于蜂,岁割蜜,凡几回?”翁曰:“春夏花多,蜂易采,蜜不难结,我逐月割之。
秋以后花渐少,故菊花蜜不尽割,割十之三,留其七,听蜂自啖为卒岁计。
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量人为出,以糊其口;而蜂亦有馀蜜,得不馁。
明岁,又复酿蜜。
我行年五十,而恃蜂以饱,盖若此。
他养蜂者不然,春夏割之,即秋亦尽割之,无馀蜜,故蜂多死。
今年有蜜,明年无蜜,皆莫我若也。
”太祖叹曰:“民犹蜂也,君人者不务休养,竭泽取之,民安得不贫以死?民死,而国无其民,税安从出?是亦不留馀蜜之类也。
蜂丈人之言,可以传矣,可为养民者法矣。
”(选自明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注释】①太祖:明代建国皇帝朱元璋。
②微行:帝王或高官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
③两京十三省:两京指南京、北京;十三省指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十三省。
④渠:他。
⑤听:听作则,听凭。
⑥啖(dàn):吃。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多少⑴尔蜂几何..⑵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互换⑶得不馁.:气馁(停止)⑷竭泽取之:舀干..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5分)⑴然则何以自给?既然这样,你是靠什么生活的呢?⑵割十之三,留其七,听蜂自啖为卒岁计。
我割三成的蜜,留下七成的,让蜜蜂自己吃,以保证它们一年都有吃的。
11.太祖得知自己与蜂丈人生庚相同,发现民与蜂相当,最后联想到取蜜与税收相似。
12.文中的太祖具有哪些特点?答:太祖亲民,体恤民情;太祖擅长学习,接地气。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外单篇分类训练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外单篇分类训练第一类人物轶事(12年6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亮以微①不闻人语,于坐上与书曰:“服闻德行,饥渴历时,清浊异流,无缘咨.觎②。
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
朝廷主公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爱德下士。
天下之人思慕汉室,欲与君因天顺民,辅此明主,以隆季兴之功,着勋于竹帛③也。
”微自乞老病求归,亮又与书答曰:“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④刍狗⑤之有名也。
欲与群贤因其邪伪,以正道灭之。
怪君未有相诲,便欲求还于山野。
今因丕多务,且以闭境勤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
君但当以德辅时耳,不责君军事,何为汲汲⑥欲求去乎!”其敬微如此,拜为谏议大夫,以从其志。
(节选自《三国志答杜微书》,有删改)【注释】①微:杜微,字国辅,梓潼郡涪县人。
②觎(g。
:遇见、看见。
③竹帛:指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引申指书籍、史册。
④土龙:古代用来求雨的土制的龙。
⑤刍狗:古代供祭祀用的用草扎成的狗。
这里用土龙刍狗比喻曹丕的有名无实。
⑥汲汲:形容急切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亮以微不闻人语. ()(2)服闻掩行()(3)无缘咨觎()(4)不劳而天下定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 分)()A .欲斗君因天顺民吾与徐公孰美B .以隆季兴之功去以六月息者也C.以待其挫日喜洋洋者也D .然后伐之然后能自强也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其敬微如此,拜为谏议大夫,以从其志。
4.选文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形象?(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日: “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日:“君子用人如器③,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 ④一世之人! ”德彝惭而退。
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
广东省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分类汇编6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解析)

广东省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分类汇编6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解析)2020年广东中考语文模拟卷(一)(二)(9分)太宗①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②,突厥侵扰,州县骚然。
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
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
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③,莫不自安。
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
其得人心如此。
(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②踊贵(yǒng guì):指价格上涨。
③嗟怨:嗟叹怨恨。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帝志.在忧人恢弘志.士之气B.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手自.笔录C.饥馑尤甚.急湍甚.箭D.咸.自归乡咸.来问讯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3分)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11.文中唐太宗是如何“得人心”的?生活在衣食无忧的今天,简要谈谈你对太宗崇尚节俭的看法。
(3分)(二)9.【答案】D(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A项中的“志”,前者译为“心意”;后者译为“有志,立志”。
B项中的“自”,前者译为“从,由”;后者译为“亲自”。
C项中的“甚”,前者译为“严重”;后者译为“甚于”“比……还快”。
D项中的两个“咸”,都译为“全,都”。
10.【答案】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3分)【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根据句意来划分即可。
11.【答案】示例: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
看法: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更是先贤的谆谆教诲。
如今,尽管物质丰富,衣食无忧,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前人的教诲,不能铺张浪费。
(3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 考 主 题 分 类 演 练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 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一珠 价万缗 得之能蹈火赴水 实 ∣ 至 宝 也。
4.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崔枢是个怎样的人?
常 考 主 题 分 类 演 练
5.文中插入崔枢“游丐亳州”的生活境遇有何 作用?
常 考 主 题 分 类 演 练
常 考 主 题 分 类 演 练
崔曰:“倘窀穸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 遂剖棺得其珠。 (选自《唐语林· 德行》) 【注释】①崔枢:唐顺宗时曾任中书舍人, 充东官(皇太子李纯)侍读、秘书监,以品学兼 优著称。②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 么样,此处可译成“我”。③番人:古时对 我国西部及西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④脱: 倘使,如果。
常 考 主 题 分 类 演 练
说:“我作为一个进士,往来于各州县以此 供给自己,为什么忽然收藏起异宝来了?” 探查到没有人看见,就把它放在灵柩里边, 而后一并埋在田野路边。过后一年,崔枢游 历乞讨到亳州,听说有一个番人从南方来寻 找死去了的丈夫,一并探查宝珠的下落,禀 陈到了公府,并且说宝珠必定是崔秀才所占 有。公府便差人到亳州来追捕崔枢。崔枢说: “倘若商人的坟墓不被盗贼发掘,宝珠一定 不会落在别处。”于是破开棺材得到那颗宝
常 考 主 题 分 类 演 练
(一)汪汝达损俸守穷 (明)郑瑄 国朝汪汝达令黄岩,损俸筑城,寇至而民不 惊。历官二十余年,清操皎然。去浙之日, 属吏致罚锾①,曰:“此例所应得。”汝达 惊曰:“居官自常俸之外,尚有应得者耶?” 竟不受。家甚贫至无以供朝夕举栖身数椽鬻 之②。黄岩士民知其贫,醵③八十金闻于官, 邮致之,适遇病卒,遂以为殓。 (选自《昨非庵日纂》) 【注释】①罚锾(huán):罚金。②椽(chuán): 支架屋顶的木条,此指房屋。鬻(yù):卖。③ 醵(jù):凑钱,集资。
常 考 主 题 分 类 演 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 D ) A.损俸筑城 /斟酌损益 . . B.寇至而民不惊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 . . C.醵八十金闻于官 /闻寡人之耳者 . . D.适遇病卒 /而此地适与余近 . . D(恰巧)(A.减少/除去;B.敌人/入侵的人; C.报告/使……听到)
常 考 主 题 分 类 演 练
【注释】①乐羊:魏将。安乐氏之庶子。② 中山:战国时小国名。③县:通“悬”。④ 遗(wèi):送给。鼎:三足锅。羹(gēng):汤。 ⑤循:抚摸。⑥已:语末助词,表示断定语 气。⑦忍:强行改变意志。
【参考译文】 崔枢应进士科考试,旅居汴州 半年,和一个海外商人住在一起。那个商人 得了病,病势已经很重了,便对崔枢说: “承蒙您照顾我,并不因为我是外族人而看 不起我。如今我的病势不会好转了,我们番 人看重土葬,假使我死了,您能够用开始对 我那样的笃诚来料理我的后事吗?”崔枢答 应了他。那商人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 万贯,得到它能够蹈火赴水而不受伤害,这 可是珍宝中最好的珍宝。现在我冒昧地将它 奉献给您。”崔枢接受了这颗宝珠,
常 考 主 题 分 类 演 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 B ) A.崔许之 . /一百许里 . B.崔受之 .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 C.乃于亳来追捕 /乃不知有汉 . . D.遂剖棺得其珠 /得无异乎 . . B(接受)(A.答应/左右;C.便/竟然;D.得 到/难道)
常 考 主 题 分 类 演 练
2.对画横线句子“居官自常俸之外,尚有应得 者耶”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 A.做官除了日常的奉承之外,还有应得的钱 财吗? B.做官除了日常的俸禄之外,还有应得的钱 财吗? C.做官除了日常的俸禄之外,应该还有应得 的钱财吧! D.做官除了日常的俸禄之外,还有应得的其 他东西吗?
常 考 主 题 分 类 演 练
(三)乐羊啜子羹 魏将乐羊①攻中山②其子执在城中城中县③ 其子以示乐羊。乐羊曰:“君臣之义,不得 以子为私。”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 之鼎羹④与其首。乐羊循⑤而泣之曰:“是 吾子已⑥。”为使者跪而啜三杯。使者归报 中山曰:“是伏约死节者也。不可忍⑦也。” 遂降之。 (选自《淮南子· 人间》)
常 考 主 题 分 类 演 练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 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家甚贫 至无以供朝夕 举栖身数椽鬻 ∣ ∣ 之。 4.文章写汪汝达告老还乡后卖屋度日以及士 民集资邮寄给他有何用意? 突出他的清正廉洁以及人们对他的尊 敬和拥戴。 5.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汪汝达是个怎样的官 吏? 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为民着想的父母官。
常 考 主 题 分 类 演 练
2.对画横线句子“倘窀穸不为盗所发,珠必无 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 A.倘若商人的坟墓不被盗贼发掘,宝珠一定 不会落在他人之手。 B.倘若商人的坟墓不被盗贼发掘,宝珠一定 不会落在别处。 C.倘若商人的金库不被盗贼发现,珍珠一定 不会落在别处。 D.倘若他们的坟墓不被盗贼发掘,宝珠一定 不会落在别处。
常 考 主 题 分 类 演 练
【参考译文】 明朝的汪汝达在黄岩做县令, 减少自己的俸禄,把钱用来修筑城墙。因此, 敌人来了百姓也不慌乱。他做了二十几年官, 清正廉洁。汪汝达离开黄岩的时候,手下的 官吏送来平日收缴的罚金,说道:“这照例 是应该归你的。”汪汝达吃惊地说:“做官 除了日常的俸禄之外,还有应得的钱财吗?” 汪汝达家很穷,以至于连饭都吃不上,他只 好把住的几间房子卖了维持生计。黄岩县的 百姓知道他穷,凑集了八十两银子报告给官 府,然后邮寄给他,恰好遇上他病死了,于
常 考 主 题 分 类 演 练
(二)崔枢助人却异宝 崔枢①应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 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君见②顾, 不以外夷见忽。今疾势不起,番人③重土殡, 脱④殁,君能终始之否?”崔许之。曰: “某有一珠价万缗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 敢以奉君。”崔受之,曰:“吾一进士,巡 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伺无人,置 于柩中,瘗于阡陌。后一年,崔游丐亳州, 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 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于亳来追 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