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中部城市群生态保护与发展——以武汉“1+8”城市圈为例
湖北省碳市场的发展现状研究

湖北省碳市场的发展现状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碳排放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自然也成为了全球碳市场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
湖北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大省,其在碳市场发展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本文将对湖北省碳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湖北省在碳市场发展中的角色及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一、湖北省碳市场发展的背景及现状1.碳排放情况湖北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大省,其碳排放总量居全国前列。
据统计数据显示,湖北省的碳排放约占全国总量的X%,是一个重要的碳排放大省。
随着湖北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碳排放总量也在不断增加,这给湖北省的环境保护和碳减排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碳排放减排工作的开展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和减缓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湖北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减排政策和措施。
制定了碳排放强度减排目标,实施了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工作,推广了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等。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湖北省的碳排放增长势头。
3.碳市场的发展随着全球碳市场的兴起,我国也开始逐步建立碳交易体系,并逐步推进碳定价机制。
湖北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碳排放大省,其在碳市场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湖北省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快了碳市场的发展进程,推动了碳交易机制的建设,鼓励企业主动参与碳交易和碳减排工作。
二、湖北省碳市场的问题与挑战1.碳定价机制不完善目前,湖北省的碳市场尚处于初始阶段,碳定价机制尚不完善。
由于碳价格波动大、市场不成熟等原因,碳交易的风险相对较大,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市场交易活跃度较低。
2.碳减排技术需进一步提升虽然湖北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碳减排政策和措施,但是碳减排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对企业的碳减排压力较大。
特别是一些传统能源企业和重化工企业,其减排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这给湖北省的碳减排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3.碳统计和监测体系仍然不完善碳交易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碳统计和监测体系做为依托,目前湖北省的碳统计和监测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产业优势分析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产业优势分析摘要: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未来的城市竞争将不是个体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城市联动的竞争。
在这一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的提出是非常适时的。
然而,通过区位商分析发现,武汉城市圈除了武汉以外,其他城市的优势产业大都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产业内部结构如农林牧渔、轻重工业等都在低水平上雷同,各城市产业分工不明确,整体竞争力弱。
武汉城市圈应该依托自身的产业优势建立具有集聚效应的产业链,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促进自身发展。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区位商;区域优势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曾被誉为“九省通衢”的武汉总体聚集能力呈下降趋势,城市竞争力也在日趋下降。
为此,2003年11月,湖北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
武汉城市圈又称“1+8”,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了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
武汉城市圈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资源条件、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智力密集的科教和人才资源等优势。
但也存在各个城市间产业缺乏明确的分工、联系不紧密、整体的竞争力较弱的问题。
如表1所示,2004年除武汉第三产业比重略高于第二产业外,其他城市均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说明现阶段圈内城市经济多处于工业化初期,在第二产业内部,又多以机电、纺织、食品、建材为主。
各城市现状主导产业由于受行政区划的限制,结构多有雷同,重复建设严重。
对于区域产业分工及产业比较优势问题的研究,很多学者都是通过对区域产业区位商的测算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区域的比较优势产业。
唐磊、曾国平通过区位商分析法,运用西南、西北地区的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行业产值,与全国水平进行区位商测算,发现两个地区相对于全国水平在第一产业及建筑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第三产业则发展落后;并提出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注重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改造传统工业,发展地方特色;发展新型第三产业的政策建议。
推动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困境和路径优化

2024年4月第21卷 第4期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Apr.2024Vol.21 No.4推动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困境和路径优化李 博(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殷汝婷(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摘 要:本文系统梳理推动湖北自贸区绿色低碳发展所具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认为推动自贸区绿色低碳发展仍面临产业绿色转型障碍、绿色物流体系不完善、绿色贸易发展水平偏低、绿色低碳发展管理体系不健全、绿色金融支持作用不足等现实困境,并提出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先行先试、借鉴推广其他自贸试验区先进经验、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积极建设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绿色流通体系、深入推进绿色贸易发展等路径优化策略。
关键词:自由贸易试验区;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作者简介:李博(1982- ),男,湖北宜昌人,湖北经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低碳经济与数字经济;殷汝婷(2002- ),女,湖北孝感人,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自贸区改革创新。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毛涛,202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史宝娟和汪萍萍,2022)[2]。
自贸试验区作为我国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的最高水平开放平台,承担着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的历史使命,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张国庆,2023)[3]。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让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高质量建设湖北自贸区升级版。
低碳城市建设与运营

低碳城市建设与运营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的背景下,低碳城市建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低碳城市的建设和运营旨在减少城市对能源资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低碳城市的定义、建设和运营策略以及实施的挑战和机遇。
1. 低碳城市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交通运输、能源利用等方面减少碳排放的城市。
它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改进交通系统等手段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 低碳城市建设策略(1)新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从规划和设计阶段就兼顾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原则。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建筑设计和绿地建设,最大程度地减少碳排放,并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2)推广清洁能源利用:低碳城市应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利用力度,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
通过建设和推广可再生能源设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3)改善交通运输体系: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
建设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
此外,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和步行街,也有助于降低碳排放。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低碳城市需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通过智能电网、能源管理系统和智能家居等技术手段,实现能源的智能化控制和减少能源的浪费。
3. 低碳城市运营策略(1)建立碳排放监测与管理系统:建立城市的碳排放监测与管理系统是低碳城市运营的基础,可以追踪城市的碳排放情况,制定相应的减排策略。
(2)鼓励居民参与低碳生活:通过宣传教育和奖励措施,鼓励居民减少能源消耗和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骑行或步行代替汽车出行等。
(3)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在城市建设中,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是实现低碳城市运营的重要手段。
通过采用节能材料和技术,降低建筑能耗,并且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4. 低碳城市建设的挑战和机遇低碳城市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财政投入不足、技术创新的难度以及社会意识的不足等。
中心城市服务业与城市化相关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从 12一 17 年间 的劳 动力转移情 况 , 发现 , 9O 90 结论 这些劳动 力
— —— — — — ● — _ _ ■ — — — _ _ — — _ _ _ — _
蝌》 _ ● ● ■ ■ ■ ■ — ■ — — — I
CO N TEM PO RARYECO N O 忖℃ S ● ■■ ■■ _
【 摘要 】工业化初 、 中期阶段 , 市的发展 主要 依 靠工业 , 城
提高的同时, 城市资源、 环境、 交通、 贫困、 犯罪等问题也接踵而 至, 并对经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相当程度的制约, 城市问
题与城 市发展一样受到广泛关注 。改 革开放 以来 , 中国进入持
续稳定 的陕速城市化阶段 。 17 年底到 2 0 从 98 0 7年底 3 0年时间 里, 中国城镇 人 口增长了 4 . 2亿人 , 城镇化率年均增 长 09 百 .个
展 已经 接近后期 阶段 ,而服 务业 发展还 处于 中期 阶段 的前半 段 , 市化 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服 务业 发展的速度 。值得注意 的 城 是 , 汉市 的服 务业发展是否能在城 市化高速 发展 阶段得到 了 武
很好地促进呢?针对这一 问题 , 仅通 过定性的分析 和统计数据 的判断是不够的 , 因此应通过计量 方法研究服 务业 和城市化之
二 、 关 文 献 回顾 相
本文通 过研 究服 务业与城市化 相互关 系的 计量方法 , 对武 汉 市一 中部崛起 战略重 点城市 和“ 两型社 会 ” 试验 区 的数 据 进行实证研究 。
第二章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学案

选必2.2.1.大都市的辐射功能第一课时学案班级:姓名: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1.大都市概念:大都市是规模庞大、众多、发达、具备强大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城镇化发展到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2.集聚与辐射作用的发展历程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起主导作用的是,然后才是作用。
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随之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进而,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相互、相互的良性互动关系。
3.集聚作用阶段表现集聚增强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增长后,会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的集聚集聚受限产生排斥其他企业的推力;单位产品的逐渐上升,经济利益开始下降集聚衰退促进集聚的有利条件逐渐,难以吸引更多的企业、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集聚衰退显著阻碍集聚的不利因素会日渐凸显,例如、环境污染、地价、生活质量下降等4.辐射带动作用(1)概念: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与经济发展的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2)表现:大都市以高水平的业如金融、物流、商务以及高科技为主,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形成、各展所长、紧密合作的区域经济格局。
(3)联系模式:通过、信息网、关系网来完成,其作用与距离和关系紧密相连,距离越近,关系越密切,辐射带动作用就越充分。
【课中探究】疑难知识,能力提升,交流讨论,思维撞击一、完成P37探究:1、2题1.分析上海能够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条件。
【参考答案】:①上海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点和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②水、陆、空运输发达,是我国重要交通枢纽;③拥有广阔的腹地,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
2.议一议,上海大都市经济辐射的主要区域可能包括哪些地区?【参考答案】:上海大都市经济辐射的主要区域包括与上海邻近的、浙江、安徽等周边省区以及其他长江地区。
【课堂小结】选必2.2.1.大都市的辐射功能第二课时学案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1.地位:上海位于太平洋岸,亚洲大陆东缘,我国海岸带与长江的交会处。
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中开放与创新的作用机制——以京津冀区域为例

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中开放与创新的作用机制——以京津冀区域为例刘媛媛;杜伟航【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24(44)8【摘要】“双碳”背景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社会共识,开放与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现阶段关于中国重要经济增长极碳排放的研究不多,且关于开放与创新的交互作用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较少。
因此,为科学识别京津冀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因子以及作用机制,促进其更好地实现区域碳减排,基于京津冀13个城市2010—202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开放、创新与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并引入开放与创新的交互项,进一步考察其对京津冀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的作用机制。
结果发现:FDI会引入高碳排放产业,显著促进碳排放强度增加;贸易开放对碳排放强度有抑制作用,但会受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创新与碳排放强度呈显著倒“U”型非线性关系,只有达到门槛值1.78,创新促进碳排放降低的作用才会显现,其中2021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创新水平均超过了该拐点值,处于创新碳减排阶段;FDI、贸易开放与创新的交互作用可以抑制碳排放强度,但效果有差别,FDI、贸易开放对创新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分别具有削弱效应和增强效应的调节作用。
最后,从优化吸引外资政策体系、加快贸易开放进程,重视高素质人才培养、提高创新投入水平,以及协调好开放与创新之间关系、更好发挥FDI技术溢出外部效应等方面,提出促进京津冀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总页数】8页(P206-213)【作者】刘媛媛;杜伟航【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21;F124;F224;G301【相关文献】1.区域低碳协同发展评价:京津冀、长三角r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比较分析2.“双碳”愿景下京津冀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测评与分析3.基于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功能分析框架的京津冀低碳创新协同发展思路4.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协同创新的绿色经济溢出效应研究5.微观创新驱动下京津冀城市群低碳经济转型模型构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乡规划设计与理论(E080201)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至今),共计175项

城乡规划设计与理论(E080201)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至今),共计175项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1278075/E080201面向交通结构优化的支路网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蔡军大连理工大学77201301-201612 51208121/E080201基于文化进化算法的民族乡土聚落更新规划评估研究——以侗族为例蔡凌广州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202/E080201“形动”耦合视角下的城市开放空间服务能力研究邓昭华华南理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136/E080201城市历史街区环境再生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董慰哈尔滨工业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137/E080201基于寒地气候条件的低冲击城市开发策略研究董禹哈尔滨工业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106/E080201基于视觉感知的城市俯视景观分析与控制--以南京为例高源东南大学24201301-201512 51208025/E080201山西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改善对策研究郭海北京交通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526/E080201基于决策网络和风险约束优化的城市增长边界调控模式研究韩昊英浙江大学80201301-201612 51278211/E080201四维城市理论及应用研究何依华中科技大学80201301-201612 51208417/E080201西北地区城市传统回族聚居区适宜性人居环境营建模式研究黄嘉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413/E080201绩效视角下的西北地区大中城市新区开发强度"值域化"控制方法研究黄明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80201301-201612 51278343/E080201城镇地区慢发性技术灾害的规划控制与修复黄怡同济大学80201301-201612 51208327/E080201大都市外围地区土地配置机制与优化模式研究--基于空间绩效评价视角雷诚苏州大学27201301-201512 51278412/E080201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集约化转型模式研究雷振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85201301-201612 51278319/E080201社会空间视角下的苏南乡村空间转型与规划调控研究李广斌苏州科技学院56201301-201612 51208312/E080201基于可吸入颗粒物扩散模拟的城市街区规划应对策略研究李绥沈阳建筑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530/E080201西南地区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与特色重构研究李旭重庆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162/E080201基于GPS技术的小学生放学路径与城市空间结构协同优化策略研究李早合肥工业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243/E080201基于历史空间信息系统的河西走廊传统村镇形态变迁研究刘奔腾兰州理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68007/E080201基于碳排放计量分析的低碳工业园区规划控制机理与方法刘丽荣桂林理工大学50201301-201612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1208074/E080201面向城市规划的道路交通噪声预估与住区声环境保障技术研究路晓东大连理工大学25201301-20151251208138/E080201珠江三角洲城市边缘社区的空间演变规律与内源性的城市空间整合策略马航哈尔滨工业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115/E080201基于犯罪预防的居住环境规划设计与管理研究毛媛媛复旦大学22201301-201512 51268039/E080201内蒙古草原城镇公共设施适宜性规划模式研究荣丽华内蒙古工业大学50201301-201612 51208423/E080201基于城市物质代谢视角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例沈丽娜西北大学24201301-201512 51208343/E080201基于空间句法研究街区形态与活力的相关性--以京津地区为例盛强天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421/E080201城乡统筹背景下成都市农村生产方式与聚落形态的耦合性研究舒波西南交通大学77201301-201612 51278344/E080201TOD模式下步行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及交通的耦合模型研究孙彤宇同济大学80201301-201612 51208119/E080201城市外围生态服务用地空间结构低碳化规划研究覃盟琳广西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503/E080201基于步行行为的主动式健康干预的住区环境研究谭少华重庆大学80201301-201612 51278265/E080201基于中日法比较的转型期城市规划体系变革研究谭纵波清华大学80201301-20161251268024/E080201“一五”时期苏联援华新兴工业城市规划史研究:以穆欣指导的兰州市1954版城市总体规划为重点唐相龙兰州交通大学50201301-20161251208344/E080201基于模型评价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优化策略研究滕夙宏天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304/E080201一种基于"碳排放"框架下的规划评估模型研究汪军上海中科高等研究院24201301-20151251278112/E080201低碳时代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城乡配置规划与土建设计研究——以江苏地区国家电网典型设计为例汪晓茜东南大学75201301-20161251208203/E080201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站点用地优化机理与规划调控研究王成芳华南理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091/E080201大型保障性住房空间模式和综合实效研究王承慧东南大学25201301-20151251208493/E080201基于小流域生态系统保护的农村城镇化生态调控方法研究王大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4201301-20151251208244/E080201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碳减排增汇效应定量评价方法研究魏书威兰州理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239/E080201基于CAS-CA建模的山地城市适应性规划分析方法研究徐建刚南京大学80201301-201612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1208264/E080201基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开放空间形态研究:以南京为例徐振南京林业大学25201301-20151251278416/E080201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的城市空间整合机制研究许健西安交通大学74201301-201612 51208345/E080201滨海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生态线索与健康度评价研究许熙巍天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329/E080201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集约化居住模式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研究闫凤英天津大学80201301-201612 51278504/E080201基于水环境效应的山地城市用地布局生态化模式-以重庆市为例颜文涛重庆大学80201301-201612 51278113/E080201基于系统耦合与功能提升的城市中心再开发研究阳建强东南大学80201301-201612 51278114/E080201特大城市中心区多核空间结构模式的定量研究:基于亚洲高密度城市的中心区案例杨俊宴东南大学70201301-201612 51208256/E080201历史城区交通空间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方法研究叶茂南京理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308/E080201多尺度耦合模拟在高密度城市街区风环境评估中的应用——以深圳为例袁磊深圳大学80201301-201612 51208346/E080201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城镇街道网络地域特征认知研究苑思楠天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330/E080201低碳理念下基于人工智能的城市空间结构的热岛效应模拟预测研究运迎霞天津大学80201301-201612 51208362/E080201城镇化转型时期人口高输出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张立同济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385/E080201基于可持续发展三要素的廊道式TOD土地利用优化研究张明武汉大学80201301-201612 51208335/E080201基于社会网分析的转型期传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张楠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5201301-201512 51208330/E080201基于空间绩效的城市空间增长模式选择与结构优化研究:以苏南地区城市为例张振龙苏州科技学院25201301-201512 51208139/E080201水敏性城市空间形成机理与调控研究--以深圳为例赵宏宇哈尔滨工业大学24201301-201512 51278417/E080201适宜“老有所居”的城市社区居住环境体系研究周典西安交通大学80201301-201612 51278411/E080201耦合于分形地貌的陕北能源富集区城镇空间形态适宜模式研究周庆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80201301-201612 51208466/E080201基于混合功能增长的“产住共同体”演进、机理与导控研究:以浙江为例朱晓青浙江工业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345/E080201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对常规公交客流量的影响--上海浦西地区巴士线路的实例研究卓健同济大学80201301-201612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1178480/E080201基于GIS的重庆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与意象研究:1911-2011——以渝中半岛为中心杨宇振重庆大学45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479/E080201西南山地城镇文化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李和平重庆大学58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372/E080201西北典型城镇区(带)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及规划方法研究张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58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371/E080201基于空间绩效评价的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空间扩展及结构优化研究陈晓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357/E080201中部地区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规划布局的互动关系研究周捷武汉大学55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318/E080201轨道交通站点区域人车路径与空间使用的协同效应-以上海为例庄宇同济大学44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317/E080201城市产业遗存的再利用及其生态效应于一凡同济大学5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316/E080201基于低碳城市目标的住区模式选择研究——以上海曹杨新村为典型案例王伟强同济大学5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315/E080201城市规划实施评价及方法研究孙施文同济大学5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97/E080201基于动态信息模拟下的历史建筑密集区综合安全体系研究夏青天津大学55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96/E080201中国生态村落中零排放建筑的MSA方法研究——关于适用指南的综合策略罗杰威天津大学55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95/E080201基于生态与水文过程的沿海低地城市形态生成系统及适应性设计研究龚清宇天津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88/E080201基于因子生态分析的乡村空间结构理论研究史津天津城市建设学院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74/E080201基于动态释氧效应场的城市绿地空间布局研究石铁矛沈阳建筑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70/E080201城市低成本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的配置特征研究陈燕萍深圳大学55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36/E080201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动态地理模拟模型及其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中的应用周文生清华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35/E080201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源碳汇的影响机制及低碳城乡空间规划方法研究毛锋清华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00/E080201中部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式及空间组织研究--以湖北省为例黄亚平华中科技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199/E080201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网级空间效率优化研究---以中部地区为例耿虹华中科技大学58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168/E080201基于GIS和RS技术的城市群紧凑度研究何韶瑶湖南大学56201201-201512面上项目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1178163/E080201西北主要城镇区域与PREE的动态模拟、空间整合研究段汉明河南工业大学55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155/E080201遗产性村落保护与更新的可视化技术方法研究——以西递、宏村为例吴永发合肥工业大学5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097/E080201"就业-居住"共轭视角下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模式研究——以苏南地区为实证吴晓东南大学3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096/E080201基于空间历史信息系统(SHIS)的城市形态变迁研究董卫东南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091/E080201城市开放空间结构演化与居民行为互动机理研究庞瑞秋东北师范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067/E080201基于RS/GIS的成都城乡人口、资源与经济协同演化和模拟研究何新东成都理工大学34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08478/E080201快速城镇化地区社会结构的灾变过程研究--以三峡库区为例黄勇重庆大学24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477/E080201基于“拟合”理念的历史村镇区域保护研究——以巴蜀地区为例戴彦重庆大学28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427/E080201生态城市建设的区域响应机制及空间规划调控——以京津冀北地区生态新城建设为例李浩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8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405/E080201基于社会选择的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吴一洲浙江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403/E080201基于挤出效应的云南旅游古镇传统文化景观演化与重构研究赵敏云南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394/E080201基于精神家园重建的羌族聚落景观价值体系研究文晓斐西南民族大学28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352/E080201基于GIS的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支持方法研究窦凯丽武汉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326/E080201功能转型期历史文化村镇适应性发展研究肖建莉同济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325/E080201基于多维视角的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田莉同济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324/E080201中国当代城市规划体系与思想的形成研究:以苏联专家和"一五"时期为切入点侯丽同济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309/E080201开埠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与动力机制的CA模型研究侯鑫天津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308/E080201中国近代大学校园规划思想研究冯刚天津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290/E080201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郊区村民生活模式转变研究--基于不同空间类型的微观主体视角范凌云苏州科技学院27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199/E080201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运行及其机理研究——以鄂豫湘三省为例彭翀华中科技大学24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1108184/E080201全球化进程中珠三角城市区域的多中心网络组织赵渺希华南理工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147/E080201基于区位差异的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空间组织模式研究——以合肥市为例徐晓燕合肥工业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107/E080201西部民族地区村庄集聚研究冀晶娟桂林理工大学22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073/E080201政策分析角度的苏南乡村空间集约化规划研究王海卉东南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018/E080201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和整合利用研究卢源北京交通大学20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003/E080201转型期控制性详细规划运作机制与制度优化研究汪坚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68019/E080201云南民族乡村地区旅游小城镇形态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车震宇昆明理工大学48201201-2015122011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263/E080201滇中高原湖泊区城市景观格局生态安全研究李志英云南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002/E080201城市生态减灾的空间组织及规划调控研究——以深圳为例林姚宇北京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260/E080201历史文化城镇的综合防灾规划与灾后重建体系研究刘弘涛西南科技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160/E080201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下的应急车辆配置模式与布局问题研究刘杨南京农业大学18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187/E080201居住满意度、迁居意愿与迁居行为—转型期上海市旧住区空间变迁研究刘勇上海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213/E080201面向城市空间规划的微观模拟研究毛其智清华大学4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68009/E080201循环经济建设下民族传统村落景观转型与保护对策研究毛志睿昆明理工大学25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363/E080201基于能值分析的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评价研究谭少华重庆大学36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003/E080201城市记忆研究及其在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中的应用汪芳北京大学37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073/E080201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封闭住区研究王彦辉东南大学33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186/E080201适应地域文化心理的小城镇“紧缩空间”规划模式研究——以广东潮汕地区为例王英姿汕头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246/E080201基于跨域治理的不同空间尺度城市群规划体制机制研究王勇苏州科技学院26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214/E080201基于生活圈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武廷海清华大学36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1008317/E080201市场转型期中国大城市门禁社区研究:机制、效应与管控-以重庆市为例徐苗重庆大学21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126/E080201转型期我国中部地区城市与商业空间新结构模式研究叶强湖南大学4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004/E080201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水适应能力建设的景观途径俞孔坚北京大学4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256/E080201基于信息技术的滨海城市高密度人口集聚区综合防灾理论研究曾坚天津大学36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268/E080201基于城市空间增长绩效分析与蔓延控制的开发区转型研究张艳浙江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005/E080201基于城乡制度变革的乡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赵之枫北京工业大学36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138/E080201基于区位适应的城市用地空间结构优化决策模型研究郑斌华中科技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152/E080201珠江三角洲城乡统筹规划机制研究周剑云华南理工大学35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061/E080201面向交通效率提升的旧城中心区疏解与再集中更新模式研究周文竹东南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0908200/E080201基于决策网络的城市用地扩展管理模式研究韩昊英浙江大学20201001-20121250978012/E080201基于社会结构变迁的乡村整合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范霄鹏北京建筑工程学院32201001-20121250978252/E080201历史街区地下空间供需平衡与风险评价研究陈志龙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33201001-20121250908043/E080201夏热冬冷地区城市空间规划的节能策略研究顾震弘东南大学20201001-20121250978186/E080201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与交通耦合发展模式研究潘海啸同济大学36201001-20121250908162/E080201长三角乡村家庭剩余空间公共使用的设计类型研究娄永琪同济大学22201001-20121250978225/E080201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评价的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增长边界研究李咏华浙江大学32201001-20121250908225/E080201城市生态空间结构调控下的矿业废弃地再利用规划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罗萍嘉中国矿业大学20201001-20121250978187/E080201中国人居型世界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邵甬同济大学35201001-20121250978038/E080201基于分形网络连接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地区集约开发研究孙晖大连理工大学30201001-20121250978065/E080201应对特殊气候变化的寒地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徐苏宁哈尔滨工业大学25201001-201212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0978052/E080201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机理和优化控制王建国东南大学36201001-20121250978101/E080201城市规划作为空间管制政策的技术逻辑研究王世福华南理工大学30201001-20121250908238/E080201山地安全城市设计多因子关联及动态控制研究左进重庆大学21201001-20121250978188/E080201城市住房建设的空间绩效理论与规划对策研究赵民同济大学36201001-20121250908191/E080201汶川地震灾区城镇安居环境重建追踪及评价研究赵炜西南交通大学21201001-20121250978153/E080201]喀什文化区聚落遗产保护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张杰清华大学36201001-20121250808112/e080201我国大城市地区基于空间绩效视角的可持续形态研究杨东峰清华大学20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08155/e080201大城市空间系统的中观组织结构优化研究韦亚平浙江大学20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08082/e080201中国大城市低收入住区发展演化及规划管治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刘玉亭华南理工大学21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m0825003/e080201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生态移民搬迁项目宝音奈曼旗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60200809-2009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045/e080201后工业化时期城市老工业区转型与更新再发展研究阳建强东南大学34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046/e080201我国城市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量化研究杨俊宴东南大学32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029/e080201高速公路条件下的城市区位与城镇体系规划研究蓝万炼长沙理工大学30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086/e080201城市形态研究及其在城市历史保护规划中的应用:以广州为例田银生华南理工大学35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091/e080201中部大城市簇群式发展机理及空间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以武汉、长沙为例黄亚平华中科技大学34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176/e080201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空间构形模型库基础研究李昌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33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160/e080201面向政策的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宋小冬同济大学32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161/e080201大规模城市开发项目的风险评估与调控研究夏南凯同济大学34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8076/e080201城市非正规性视野下的旧城空间演变模式探讨龙元华中科技大学27200801-2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8137/e080201基于gis技术和遗传算法的城市空间生长模型研究于卓武汉大学30200801-2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0778124/e080201面向城市流域生态改善、水旱减灾的多尺度空间规划对策与关键指标龚清宇天津大学30200801-2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8126/e080201应用dea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集合能效研究吴志强同济大学30200801-2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08048/e080201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动态监测体系研究赵勇清华大学20200801-2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08017/e080201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空间研究:演化、特征与整合吴晓东南大学20200801-2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78088/e080201面向数字城市规划的空间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模式研究党安荣清华大学28200701-200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78138/e080201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低收入阶层社会化住宅空间环境研究周婕武汉大学26200701-200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78147/e080201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生长型”规划方法研究黄明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8200701-200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78111/e080201城市保护的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张松同济大学25200601-200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78088/e080201特大城市地区的规划制度与环境研究吴唯佳清华大学25200601-200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78165/e080201市场导向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李和平重庆大学25200601-200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08009/e080201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整合及规划调控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王兴平东南大学24200601-200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08043/e080201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cbd)形态与功能发展量化研究杨俊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8200601-2006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478076/e080201高速城市化期城市更新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阳建强东南大学21200501-200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468001/e080201内蒙古草原生态聚居模式与生态民居体系研究刘铮内蒙古工业大学24200501-200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468004/e080201怒江流域中段景观生态规划模式的研究李晖云南大学24200501-200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中部城市群生态保护与发展——以武汉“1+8”城市圈为例周婕蒲向军摘要:随着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两型试验区的设立,在中部地区的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的武汉城市圈正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从低碳经济视角分析了城市圈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部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生态保护与发展;生态足迹1 研究背景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构想,并指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该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中部六省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客观上加快了中部地区的城市发展步伐。
由此可见,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发展速度日渐放缓的客观背景下,中部地区将成为未来20年我国重要的城市增长点,将对我国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发挥重要的影响。
1.1 中部地区城市群中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总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0.7%;总人口3.6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1%。
2007年,中部6省GDP 5.19万亿元,占全国的21.03%;地方财政收入3585亿元,占全国的7.25%[1]。
“十五”期间,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中部各省纷纷提出应对之策,并在崛起路径上不约而同地将城市群作为发展重点;中部地区各省还争相把各自的城市群作为实现崛起的“龙头”,培育出以下五个主要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1]。
1.2 武汉城市圈概况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市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
2004年,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被确立为重要战略支点[2]。
目前,武汉城市圈经济总量占湖北省GDP总量稳定在60%左右,武汉城市圈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经济发展质量,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其中武汉市地处中部地区的中心位置,是中部6 省中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其经济总量、生产规模、发展质量和体制基础,在中部 6 省省会城市中均具有明显优势,综合经济实力在中部地区城市中居于首位[3]。
以武汉为龙头的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地区的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1.3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2007年,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意味着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将以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保障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生态保护与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
2 武汉城市圈基本情况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省东南,以武汉为中心,包括周边100公里内的鄂州、黄冈、黄石、咸宁、孝感、天门、仙桃、潜江等8个中小城市及所辖区域(见图1)。
武汉城市群区域总面积5.80万平方公里,占该省面积的31.1%,人口2994.6万。
(各城市基本情况见表1)表1 武汉城市圈2008年主要经济指标图1 武汉城市圈构成示意图3 武汉城市圈生态保护与发展现状及分析随着武汉城市圈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武汉城市圈普遍存在资源短缺、资源浪费和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资源、环境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发展不协调。
3.1 城市生态足迹分析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的消费需自然生态系统供给,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人群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 吸纳。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就是将人群生活需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供给和吸纳能力以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大小来表示,是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
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 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生态足迹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在生产端,以生态承载力为指标,度量研究区拥有的生物生产空间的多少;在消费端,以生态足迹为指标,度量人口消费所需要的生物生产空间的面积。
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值——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准确地反映了不同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态阈值。
它通过相同的单位比较人类的需求和自然界的供给,使可持续发展的衡量真正具有区域可比性。
生态经济学家Ress教授、Wackernagel教授和Wada博士于1992年提出“生态足迹模型”,并被成功运用于国家层面和地区。
张可应用该模型测算了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
本文结合其研究成果将2008年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生态足迹状况整理如下(见表2)并加以分析:表2 2008年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生态足迹表2数据表明,2008年武汉城市圈生态足迹超过生态承载力,城市圈整体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2008年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生态足迹差距明显,生态足迹排序依次为武汉、鄂州、黄石、孝感、潜江、仙桃天门、黄冈、咸宁,生态足迹值区间为0.8049—2.0707公顷,生态足迹最大值(武汉)是最小值(咸宁)的2.57倍。
原因在于武汉城市圈是重化工业密集区,尤其是武汉、黄石和鄂州三市,均为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钢铁、冶金、石化、建材等为支柱产业,不但对矿石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性很强,而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大。
况且湖北能源相对短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均需外采,省内现有矿山大多进入中晚期,资源逐渐枯竭,危机已经显现。
其次,圈内不少企业资源利用方式粗放,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
目前,企业资源高消耗现象仍较普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较高[2]。
3.2 经济发展与生态代价分析表2显示2008年城市圈各城市万元GDP生态足迹最小值(武汉)为0.467公顷,其次为潜江、咸宁、仙桃,依次为0.540公顷、0.562公顷和0.589公顷;黄石、鄂州万元GDP 生态足迹则高达0.751公顷和0.733公顷。
可见生态足迹并不是随着GDP的增加而增加;相对而言,传统工业城市黄石、鄂州的万元GDP生态足迹甚至高于传统农业大市咸宁、潜江的万元GDP生态足迹。
武汉市的万元GDP的生态足迹在所有城市里最低,这说明武汉市的经济发展质量较好,在城市圈里经济发展付出的生态代价最小。
这得益于武汉市实施的产业调整战略,重点发展高级形态的第三产业和关联度、附加值较大的光电子等高新产业。
4 武汉城市圈生态保护与发展建议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重工业和制造业集中的老工业基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武汉城市圈同样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为此,要充分考虑城市圈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实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高速发展。
4.1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旅游业、科技产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可以逐步改变武汉城市圈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比重中偏重的现象,并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与优化升级[4]。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武汉城市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着力注意科技水平的提高,做好科技与产业的相结合,开展区域间产业协作,促使经济向循环经济发展,促使城市圈经济可持续发展[4]。
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生态与经济,生产与环保持续协调发展武汉城市圈可利用国家对环保产业的大力扶持政策和现有的环保产业及技术在环保产品的研发和环境监测上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扶持新兴的环保咨询业,推动环境信息业的起步与发展,同时,大步提升环保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环保产业高速发展,改变武汉城市圈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偏重的不合理产业结构比重,为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提供一种示范[4]。
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红色旅游经济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武汉城市圈中多数城市农业仍然为当地的基础性产业,要尽快转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空间集聚度,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以县和中心城镇为单位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同时依托黄冈等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一条鄂东红色旅游产业,实现第三产业的提升[3]。
4.2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中心集聚,轴向辐射,成片开发,功能突出”的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域:各市中心城区,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长江—沪渝高速公路、杭兰高速公路以及京九铁路沿线部分县、市、区、城区。
发展方向: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承接国际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创新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限制开发区域:一个国家级限制开发区域,两个省级生态型和农业型限制开发区域。
在保护和发挥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旅游业、农林特产品、物流、医药产业等其他生态产业。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
实施强制性保护,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同时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环保投资,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建设大区域生态系统确立“一环两翼”的区域保护格局,强化武汉城市圈的自然山水特色,调控区域生态结构,形成武汉城市圈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总体格局(见图2 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规划)。
图2 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规划一环,即距离武汉主城50公里左右的环状地带,是梁子湖、斧头湖、西凉湖、刁汊湖、野猪湖、王母湖、涨渡湖等主要生态区域,以水系、山体、林地等为主,加强生态培育,建立环状生态廊道,形成一条环绕武汉的生态环。
两翼,即以大别山脉和幕阜山脉为基础的生态区域,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生态屏障。
在水土涵养、资源保护、气候调节和区域生态稳定性维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必要的生态补偿性建设和人口容量控制,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演化,严格控制各类生产性开发活动的形式、强度、规模和范围,必要时可建立特定生态功能保护区以强化其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