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八个重点虚词ppt课件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ppt课件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ppt课件

二以
(三)1.固以怪之矣。 2. 受任以来夙夜忧叹 (《陈涉世家》)
(三)作副词1.表示时间,译为:已,已 经。
2.表示时间或地点的界限,相当于现代汉 语“以来”
(四)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四)动词,译为:以为,认为。常与 “为”结合用作谓语。(注:此处作实 词)
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表疑问、感叹、祈 使语气。相当于“呢”“啊”等。
29
十一、哉 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 表疑问、感叹,可译作“呢”“啊”等。
哉?止增笑耳!(《狼》) 2.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
30
十二、虽 1.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二)连词
1.表示目的,可译为: 来。
9
二以
2.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 ①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②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表结果,可译为: 以致。
3.表修饰,相当于 “而”。译为“着” 或不译。
10
6.固定结构“于是” ①译为:在这(时、情况下、
这件事上) ②与现代汉语“于是”用法
相同
20
五、其
1.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 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其一犬坐于前(《狼》)

文言虚词(完整版)PPT课件

文言虚词(完整版)PPT课件

CHENLI
6
1.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HENLI
7
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3.若欲死而父。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CHENLI
10
⑶而况:“何况”,更何况。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况石乎! 2.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而况大軱gū乎! 3.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CHENLI
11
⑷既而:不久,一会儿。 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2.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
CHENLI
15
①却看妻子愁何在。 ② 豫州今欲何至? ③ 何由知吾可也。 ①子恃何而往?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HENLI
16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 今日之中国! ③作计何不量!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CHEN,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CHENLI
26
1.孰为汝多知乎!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5.而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HENLI
27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3.日食饮得无衰乎?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 5.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中考第一轮复习_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中考第一轮复习_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八)文言虚词“然”
1、 “然”主要用作形容词词尾,是“… …的样子”的意思,同 其他词素组成形容词。如: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杂然相许。
2、可以作指示代词,译成“这样、那样”。如:虽然,受地于 先王,愿终守之。 河东凶亦然。 3、作动词,可以译成“是的、对的、认为… …是对的”。如: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1.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的意思) 2.然得腊之以为饵 (介词,“把”的意思) 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连词,“而”的意思) 4.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根据” 的意思)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5.以塞忠谏之路 (连词,“以致”)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作连词,“因为” 的意思) 7.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介词,拿) 8.所以动心忍性 (介词,“用”的意思) 9.夫不能以游堕(huī)事 (因为)
(二)、文言虚词“其”
1、作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她”或“他们、它们、她们”“他 他们的”。
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作指示代词。可以译成“这、这些、那、那些”或“其中、其 中的”。如: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那)
3、作副词,表示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语气。译为“恐怕、 大概、难道、可要”等。
2、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如:予尝求古仁人之 心。
3.作动词,相当于“到、往… …去”。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5.表示语气停顿或音节助词,起舒缓语气作用;或作助词,无实义。 如:公将鼓之。 顷之。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 凭借。)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初中文言虚词汇总全PPT优秀课件

初中文言虚词汇总全PPT优秀课件
• 2、语气助词,与“也”搭配 组成“……者,……也。”或“……者也” 的判断句。译为“……是……”
2021/6/3
17
九、虽 •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2021/6/3
18
十、然
•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 此”。
•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 是”等。
• ②顺承关系。表示“而”前后 的分句或词语有动作的先后。 “而”可译作“就”“接着”, 或不译。
2021/6/3
5
• ③并列关系。“而”连接前 后并列词语,一般不译,有 时可译为“又” “和”。
2021/6/3
6
• ④修饰关系。“而”前面的词语 在句中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
时间、情态、方式、方向等,可 译为“地”“着”,或不译。
2021/6/3
13
六、乃
•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 “才”、“就”
• 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 然”。
•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 “是”“就是”。
• 4、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
可译为“于是”。
2021/6/3
14
七、则
•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 ①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2021/6/3
7
• 2、跟其它词构成复音虚词。 有以下几种情形:
• A“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 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B“而后”,相当于“然后”。 • C“既而”、“已而”,相当于“不
久”,“一会儿”。
D“而或”,相当于“有时”。
2021/6/3
8

初中语文文言虚词整理ppt课件

初中语文文言虚词整理ppt课件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的,如: 2.用在句末,与“何”等词相应,表示疑问语气的。 3.表示感叹语气的。 4.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引起下文或舒缓语气。
最新版整理ppt
11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然则何时而乐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出则无法家拂士
4

1·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其真无马邪?(《马说》)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1. “他”(们)、“她(们)”、“它(们)” 2. “我(的)”、“自己(的)”。 3. “难道”、“怎么”。 4. “那” “这”之类的词。 5 . “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1、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为“又”“而且”“也” 2·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最新版整理ppt
2
以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最新版整理ppt
8
⑴然,胡不己乎?

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也。
⑷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等死,死国可乎?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2·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呢”
3·同“于”。
4·表感叹语气,译为“啊”、“呀”
最新版整理ppt

中考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课件

中考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课件
文言文虚词讲解
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 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 作实词用。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明辨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 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 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 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哪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如: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如: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产生了细微的变化
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用在句中,不译
常见文言虚词——也
四、表感 叹语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常见文言虚词——也
五、表祈 使语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译作“虽然”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译作“即使”
常见文言虚词——乎
连词
表并列:“和、 又”可不译
表承接:“就、 表转折:“但 然后”,或不译 是、却、然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夺而杀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常见文言虚词——而
连词
表递进:“并 且” “而且”
表修饰:可译为 表因果:“因 “地”“着”, 而” 可不译

文言文虚词优秀课件

文言文虚词优秀课件
1、整理“之”的用法和意义 2、指出下列“之”的用法和意义(见“学案”) 3、收集九年级上册古文中“而”的句子,整理出“而”的用法
初中重要的虚词有:
之、以、而、其、则、乃、然、于、 为、焉、乎......
近几年来,成都中考语文试题选择题第六题:
2019年
下车引之 介胄之士不拜
2018年
若脱笼之鹄 何陋之有
(2017年)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之:
2016年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无怀氏之民欤
2015年
卒之为众人 将军岂愿见之乎
2014年

7、作一般代词(动词+之) 代人代事代物,译为: 他(们)、它(们)、这件事

8、指示代词(之前后两个事物从属关系)这(些)、那(些)
动词(之+地点/处所名词,且句中无谓语动词):去、到、往等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谓间,取独
2、箬篷覆之
代,船舱
3、母命之
代女子
4、求闻之若此
定语后置的标志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我知之濠上也 辍耕之垄上
的用法
前人之述备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结构助词“的”
宋之丁氏
①结构助词“的” (一般是修饰限制语 +之+中心语)
鹏之徙于南冥也
之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主谓之间,取独,无义
虽我之死
②助词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可不译。
何陋之有

其此之谓乎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下列各项中那一项是“主谓间取独”的用法:(D)
A、以径寸之木
B、其答之
C、已而之细柳 D.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的.四、之
(一)代词 ⒈代人 例:①或置酒而招之 ②借旁近与之③公与之乘 ⒉代物 例:①渔人甚异之 ②录毕走送之 ③策之不以其道
④故克之 ⒊代事 例:①闻之,欣然规往 ②属予作文记之 ③弗之怠
④吾既已言之王矣 ⑤肉食者谋之⑥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二)动词“去、往、到” 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③辍耕之垄上④送杜少 府之任蜀州
错意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亦抑人谋也
⑤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七、而 1、表并列,不译,相当于“和、又、并且” 例: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坐而喧哗者③饮少 辄醉而年又最高④国险而民附⑤修八尺有余而形 貌失丽 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⑦蔚然而深秀承 ⑧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表顺承(承接),不译,相当于“就、然后”例 :①日出而林霏开 ②既醉而退 ③强饮三大白而 别 ④夺而杀尉⑤挟天子而令诸侯 ⑥呼尔而与之 ⑦长跪而谢之 3、表修饰, 不译 例:①朝而往,暮而归 ②杂然 而前陈者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执策而临之 ⑤佣 者笑而应曰⑥面山而居 .⑦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⑦往来而不绝者 ⑧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⑨肉食者谋之 ⑩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⒒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⒓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㈡放在主语后,表示停顿,引出判断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③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
㈢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
①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
(三)连词 表因果关系,译为“因为” 例: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语气助词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不译。
例:夫子何命焉为 (五)名词 例:或异二者之为(两种心情)
.
二、以
(一)介词
⒈“把、拿、用”
例:①以衾拥覆 ②徐喷以烟
⒉“凭借、靠、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 界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④何 以战
C、副词,可译为“都、全”,例:号令召三 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D、助词,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或感叹。例: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
六、者
㈠指示代词,指代人、物,可译为“的人、的 东西”
①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以君为长者,故 不措意也 ③卜者知其指意 ④或异二者之为 ⑤得道者多助 ⑥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B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样、那、
那样的”例:①父利真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其,起指示作用,指乡人花钱
或请父亲做客以求仲永题诗这种情况,相当
于“这” 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 然。——那
C、如果“其”后面跟的是数词,那么其就译
为“其中的”,作定语。例:①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②不能指其一端③蜀之鄙有二 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其中
⒊译为“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⒋译为“是”例:①知之为知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天下为公 ④中轩敞者为舱 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为
与此同类
⑥此为何若人. ⑦若为佣耕
㈡介词wèi ⒈译为“替、给、向、为了” 例:①愿为市鞍马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④不足为外人道
也⑤为楚造云梯 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⑦为天下唱 ⒉译为“被”例: ①二虫尽为所吞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 山峦为晴雪所洗 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⑤士卒多为用者 ⑥. 贤能为之用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⒊引对象: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过于诸侯 ②安陵君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③胡不见我于王 ④生于忧患⑤万钟 于我何加焉 ⑥未尝不叹息痛. 恨于桓、灵也
㈢表被动“被” ①受制于人②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
B、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跟、同” 等。例:①吾与汝毕力平险②及鲁肃过寻阳, 与蒙论议③与臣而将四矣
⑵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③莲之爱
⑶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马之千里者 ②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⑷凑足音节 例:①久之,目似. 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 ③怅恨久之 ④公将鼓之
五、于
A、介词 ㈠表比较:有“超过、比”的意思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③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㈡引出时间、地点、对象“在、到、向、从、对于” ⒈引时间: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试用于昔日 ⒉引地点:①躬耕于南阳 ②战于长勺
3、“从、由”例:然操遂能克绍,以弱
为强者。
.
(二)连词
⒈表目的,可译为“来”例: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属 予作文以记之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河曲智 叟亡以应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⑥杀之以应陈涉 ⑦俯身倾耳以请
⒉表修饰,可译为“而”或不译 例:①高祖因之以 成帝业②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⒊可译为“因为”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 奉不若人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③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于 ④勿以善小而不为 ⑤不以千里称 也 ⑥徒以有先生矣 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 兵 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
文言文常见八个虚词 意义与用法
执教:阮兴刚
.
文言文常见八个虚词 意义与用法
为、以、其、之、 于、者、而、则
.
一、为
㈠动词wéi
⒈译为“做”例:①并自为其名 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器皿 ③为我为云梯之械 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行拂乱 其所为 ⑥好为《梁父吟》 ⑦行拂乱其所为
⒉译为“作为、当作、成为”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 ②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③以丛草为林 ④武陵人捕鱼 为业 ⑤以牒为械⑥全石以为底
(三)动词,可译为“认为” 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③皆以美于徐公 (四)副词。通“已”,译为“已
经”。 例:固以怪之矣
.
三、其 1、副词 ①、语气副词,表期望语气,可译为“一定”例: 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表示反问,可译为“难道”例:其真无马邪? ③表推测,估计语气,可译作“恐怕”例:其真不 知马也 2.A、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 (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 例:①屠大窘,恐前后受真敌(《狼》)——它们 的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他 们的③方其远处海门,仅入银线
.
(三)助词 ⒈结构助词“的” 例: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虽有千里之能 ③醉翁之
意不在酒 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⒉无义,不译 ⑴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大道之行也 ④甚矣,汝之不惠⑤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 ⑥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⑦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