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后汉书-郑玄传-郑玄对应劭》阅读答案翻译

《后汉书-郑玄传-郑玄对应劭》阅读答案翻译

《后汉书?郑玄传|郑玄对应劭》阅读答案翻译郑玄对应劭身长八尺,饮酒一斛⑤,秀眉明目,容仪温伟。

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说异端⑥,百家互起。

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时汝南⑦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⑧太守应中远⑨,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⑩,回、赐⑾之徒不称官阀⑿。

”劭有惭色。

(选自《后汉书?郑玄传》)[注释]①袁绍:东汉末年大豪强。

②总兵:总领兵马。

③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

④玄:郑玄:当时著名儒学大师。

⑤斛(hú):量器名。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

⑥异端:此指与儒学格格不入的观点。

⑦汝南: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⑧太山:泰山。

⑨应中远:即应劭,字中远。

⑩考以四科:讲学四科;“四科”是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⑾回、赐: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

⑿不称官阀:不按官职相称。

[文化常识]“尺”及其他。

“尺”是古代的度量单位。

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0丈为l引。

古代的尺要比现代的短,据考证,周朝的1尺,约合今天6.5寸左右,到汉朝,约合今之7寸左右。

上文说郑玄“身长八尺”,按现代度量计算,约为1.85米,算是个高个子。

如果不了解上述情况,将古今尺寸视为相同,那么郑玄身高便为2.7米左右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要②会③竞④归2.翻译:①乃延升上坐③咸出问表④莫不嗟服 3.理解:为什么郑玄最后的一番话会使“劭有惭色”?【参考译文】42、郑玄对应劭当时大将军袁绍统兵冀州,派使者邀请郑玄,大宴宾客,郑玄最后才到,便请到上座。

郑玄身高八尺,能喝一斛酒,眉目清秀,仪容温和高大。

袁绍的客人中有许多豪爽俊杰之士,且很有口才。

他们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竞相设置奇异的问题,百家交替提问。

郑玄依次辩论答对,都出乎问者的意料之外,都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他们全都惊叹佩服。

当时汝南应劭也归顺袁绍,自我夸赞说:“从前的太山太守应中远,做您的学生怎麽样?”郑玄笑着说:“仲尼之门考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回、赐等人不自称官职。

郑玄文言文翻译对照

郑玄文言文翻译对照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玄以经学见称,遍注群经,号为经圣。

时人语曰:“天下之学,莫若郑玄。

”【翻译】郑玄,字康成,是北海高密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郑玄因精通经学而闻名,对众经进行了广泛的注释,被誉为经学大师。

当时人们说:“天下的学问,没有比得上郑玄的。

”【原文】玄少孤,家贫,受业于马融。

融,北海人,当世大儒,玄从之游,受业三年,遂成大儒。

【翻译】郑玄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曾跟随马融学习。

马融,也是北海人,是当时的大学者,郑玄跟随他学习,历时三年,终于成为大儒。

【原文】及融卒,玄归北海,聚徒教授,弟子千余人,皆成大儒。

【翻译】马融去世后,郑玄返回北海,聚集门徒进行教学,弟子有千余人,他们后来都成为了大儒。

【原文】玄博学多才,通经史,明阴阳,善草隶,又能射御,兼通天文,无所不通。

【翻译】郑玄博学多才,精通经史,通晓阴阳五行,擅长草隶书法,又擅长射箭和骑马,还通晓天文,无所不通。

【原文】玄所著书,凡百余万言,号曰《周礼》、《礼记》、《周易》、《尚书》、《春秋》五经注,及《论语》、《孝经》等,皆传于世。

郑玄所著之书,共计百余万字,被称为《周礼》、《礼记》、《周易》、《尚书》、《春秋》五经注,以及《论语》、《孝经》等,这些著作都流传于世。

【原文】玄之学,深得圣人之意,而其说又多与经文相合,故世称“郑学”。

【翻译】郑玄的学说,深刻理解了圣人的意图,而且其解释又多与经文相符,因此世人称之为“郑学”。

【原文】玄虽居乱世,而以道自守,不随俗浮沉,故能保全其身,而名传后世。

【翻译】郑玄虽然生活在乱世之中,却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不随波逐流,因此能够保全自己的名声,而名垂后世。

【原文】郑玄,真经学之宗师也。

其学博而精,其行高而洁,其言简而明,其才通而达,其志坚而毅,其德厚而纯,其为学也,可谓无古无今,无中无外,无亲无疏,无大无小,无不至矣。

【翻译】郑玄,确实是经学的宗师。

他的学问博大精深,他的品行高尚纯洁,他的言辞简洁明了,他的才华通达广博,他的意志坚定刚毅,他的德行深厚纯粹,他的学问涵盖古今,不受地域限制,不分亲疏远近,不分大小事务,无不触及,可以说是无与伦比。

郑玄传原文翻译

郑玄传原文翻译

《郑玄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讲述了汉代著名学者郑玄的生平、学术成就及其对汉代学术的贡献。

以下是《郑玄传》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郑玄字子产,东海郯人也。

以文学进士,为乡官,过以孝行,人称郑孝子。

博通经籍,贯通《五经》、百家之书。

当时诸儒互相攻讦,争辨天地阴阳,而郑玄意深究微旨,与众不同。

以《周易》卦义及《诗》、《书》、《礼》、《春秋》义例,注旁引证,为经义之精义。

自广成以来,孔子门人十传,诸子百家之学,罔不究之。

尝论《易》之难,久不解其义,晝夜勤苦,忽见书后有“姤”字,而亦乘“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之义,遂得其要。

曾自言:“得此一字,脱生罔(Wǎng)受,梦中所学,忽然而会。

”其博学之识,尤尽于经籍。

翻译:
郑玄,字子产,出生于东海郯县。

他通过文学考试成为进士,担任乡官,因其孝行而被称为郑孝子。

他通晓经书,熟悉《五经》和百家之书。

当时,各位儒士互相攻讦,争辨天地阴阳之学,而郑玄意深究微旨,独具慧眼。

他通过对《周易》卦义及《诗》、《书》、《礼》、《春秋》义例的注解,引证注释,成为经义的精髓。

自孔子门人广成以来,包括诸子百家之学,无不被他所研究。

他曾经探讨《易经》的难点,长期无法理解其意义,但他白天黑夜勤奋不懈,忽然看到“姤”字,即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含义,终于理解了其要义。

他曾经说:“得此一字,如脱生死,像是在梦中学到,忽然就明白了。

”他的博学之才,在经书领域尤其突出。

郑玄传

郑玄传

马融有门徒四百余人,而能够进 入厅堂听他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马融平素 骄傲自负,郑玄拜在他门下,三年都不能见他 一面,马融只是让自己的高材生给郑玄授课。 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 有一次遇上马融召集门生研讨图纬,听说郑玄 善于计算,于是在楼上召见他。郑玄趁机向马 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 马融很有感触地对学生们说:“郑玄现在离开 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
译文:
郑玄传
《后汉书》
译文 :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
郑玄年轻时,在乡里做掌管诉讼和收赋税的 小吏,每逢休假回家,常常到学校里读书, 不喜欢做官吏。父亲为此多次发火,也不能 制止他。郑玄于是到京城太学去学习,拜京 兆人第五元先为师,开始掌握《公羊春秋》 、《九章算术》。后又跟从东郡人张恭祖学 习《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 等。因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 往西人关。通过涿郡的卢植,拜扶风人马融 为师。

《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原文:译文:郑玄字康成,是北海郡高密县人。

郑玄年轻时任乡啬夫,辞官回家后,便常常到当地的学校去学习,不愿意做官吏,他的父亲多次为此恼怒,也不能阻止他。

后来就到太学跟随老师学习,尊奉京兆的第五元先为师,又随从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

由于在崤山以东地区没有值得求问的人了,郑玄便西行进入关中,通过涿郡卢植的介绍,尊奉扶风郡马融为师。

郑玄独自游学,十多年后才回到乡里。

家庭贫困,便在东莱郡租种别人的田地,跟随他的学徒已有数百甚至上千人。

等到发生党锢之事,郑玄竟和同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限制活动,于是就暗暗地修习儒家经籍,关闭门户不再外出。

当时任城何休喜好公羊经学,就著述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郑玄却针对这三本书都提出了辩驳。

何休见到这些后感叹地说:“郑康成走进了我的房室,操起了我的长矛,来讨伐我啊!”起初,光武帝中兴汉朝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这些人为古文、今文经学争辩不休,后来马融回答了北地郡太守刘,加上郑玄与何休的对答,文言翻译与考据都通达精深,从此古文经学便彻底兴盛起来了。

灵帝末年,限制党籍人士活动的禁令被解除后,大将军何进听说了郑玄的贤名便派人前去征召他。

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极有权势的外戚,不敢违抗他的意旨,于是便迫胁郑玄,郑玄迫于无奈而去拜访他。

何进为他准备了坐几和手杖,对他的礼遇很是优厚。

郑玄不接受何进所赐予的朝服,而是头戴幅巾去见何进。

住了一宿便逃奔而去。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军队,派遣使者邀请郑玄,以盛大的规模招待宾客,郑玄最后到达,袁绍便延请他就上座。

袁绍的宾客有很多是豪俊之士,都很善才辩,见到郑玄是儒者,并不认为他是学识渊博通达之人,竞相提出种种不经的说法,各家纷纷起身向他发难。

郑玄依照儒家经籍进行申辩对答,每一对答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并且都是以前没有听说过的,座中没有谁不嗟叹心服。

《郑玄对应劭》原文及译文

《郑玄对应劭》原文及译文

《郑玄对应劭》原文及译文赏析郑玄对应劭时大将军袁绍①总兵②冀州③,遣使要玄④,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身长八尺,饮酒一斛⑤,秀眉明目,容仪温伟。

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说异端⑥,百家互起。

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时汝南⑦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⑧太守应中远⑨,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⑩,回、赐⑾之徒不称官阀⑿。

”劭有惭色。

(选自《后汉书•郑玄传》)[注释]①袁绍:东汉末年大豪强。

②总兵:总领兵马。

③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

④玄:郑玄:当时著名儒学大师。

⑤斛(hú):量器名。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

⑥异端:此指与儒学格格不入的观点。

⑦汝南: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⑧太山:泰山。

⑨应中远:即应劭,字中远。

⑩考以四科:讲学四科;“四科”是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⑾回、赐: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

⑿不称官阀:不按官职相称。

[文化常识]“尺”及其他。

“尺”是古代的度量单位。

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0丈为l引。

古代的尺要比现代的短,据考证,周朝的1尺,约合今天6.5寸左右,到汉朝,约合今之7寸左右。

上文说郑玄“身长八尺”,按现代度量计算,约为1.85米,算是个高个子。

如果不了解上述情况,将古今尺寸视为相同,那么郑玄身高便为2.7米左右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阅读练习]1.解释:①要②会③竞④归2.翻译:①乃延升上坐未以通人许之③咸出问表④莫不嗟服3.理解:为什么郑玄最后的一番话会使“劭有惭色”?参考答案1.①同“邀”②集合③争着④依附2.①于是请(郑玄)登上大堂并上座;②不认为他是知识渊博的人;③都出于问题之外(意为知识渊博);④没有人不感叹佩服。

3.嘲笑应助连儒家的基本规矩都不懂。

附【注释】①袁绍:东汉末年大豪强②总兵:总领兵马③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④玄:郑玄:当时著名儒学大师⑤斛(hú):量器名。

郑玄对应劭文言文翻译

郑玄对应劭文言文翻译

郑玄对应劭文言文翻译【译文】当时大将军袁绍统兵冀州,派使者邀请郑玄,大宴宾客,郑玄最后才到,便请到上座。

郑玄身高八尺,能喝一斛酒,眉目清秀,仪容温和高大。

袁绍的客人中有许多豪爽俊杰之士,且很有口才。

他们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竞相设置奇异的问题,百家交替提问。

郑玄依次辩论答对,都出乎问者的意料之外,都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他们全都惊叹佩服。

当时汝南应劭也归顺袁绍,自我夸赞说:从前的太山太守应中远,做您的学生怎麽样?郑玄笑着说:仲尼之门考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回、赐等人不自称官职。

应劭脸上带有惭愧之色。

【原文】郑玄对应劭时大将军袁绍①总兵②冀州③,遣使要玄④,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身长八尺,饮酒一斛⑤,秀眉明目,容仪温伟。

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说异端⑥,百家互起。

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时汝南⑦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⑧太守应中远⑨,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⑩,回、赐⑪之徒不称官阀⑫。

劭有惭色。

(选自《后汉书郑玄传》)【注释】①袁绍:东汉末年大豪强。

②总兵:总领兵马。

③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

④玄:郑玄:当时著名儒学大师。

⑤斛(hú):量器名。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

⑥异端:此指与儒学格格不入的观点。

⑦汝南: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⑧太山:泰山。

⑨应中远:即应劭,字中远。

⑩考以四科:讲学四科;四科是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⑾回、赐: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

⑿不称官阀:不按官职相称。

【郑玄】郑玄(127年8月29日-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

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

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

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

后汉书·郑玄传详解

后汉书·郑玄传详解

• 就 (1)v.本义:到高处去住 (2)v.靠近;走近;趋向
不就利,不违害。——《庄子· 齐物论》 金就砺则利。——《荀子· 劝学》
又如:就书(前往从学);就利(趋利,求利);就第(归回宅 第;回家);就和(接近) (3)v.归于
处工就官府,处商就井市。——《国语》 又如:就化(归顺,向化);就班(按次序归位);就款(归顺臣服)
居数月,漠然无所事。——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无所事事;不事生产;事本(从事本业);事力(从事体力 劳动);事行(做事;行事) (3)v.使用;役使
坐事国人过律。——《史记· 傅靳蒯成传》 因为役使吏民违反规定获罪。 尚安事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还要宾客干什么呢
又如:事役(劳役);事智(运用智慧);事用(使用;应用) (4)v. 奉行(5)v. 治理;办理 (6)v.任用 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墨子》
• 公车署征召他任大司农,赐给他一辆四马 安车,所经过地方的郡县都派长吏接送。 到朝廷后,郑玄就以生病的理由自求回家。 这时袁绍正和曹操两军在官渡僵持不下, 袁绍让他的儿子袁谭派遣使者逼迫郑玄随 从军队。郑玄迫于无奈,带病来到元城县, 病情危重而无法继续行进,这一年六月病 逝,享年七十四岁。留下遗嘱要求薄葬。 从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披麻 戴孝参加丧会的有一千多人。
病自乞还家。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渡,令其子谭遣使
抵挡,抵抗 跟随军队[行动]
逼玄随军。不得已,载病到元城县,疾笃不进,其年六
病沉重
月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縗
在古代缞和绖是就是丧带和丧服,缞绖和在一起说就指 整套丧服,后来渐渐引申出服丧,所以也缞绖也指服丧。
绖shuāi dié赴会千余人。(节选自《后汉书· 郑玄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译文:
郑玄字康成,是北海郡高密县人。

郑玄年轻时任乡啬夫,辞官回家后,便常常到当地的学校去学习,不愿意做官吏,他的父亲多次为此恼怒,也不能阻止他。

后来就到太学跟随老师学习,尊奉京兆的第五元先为师,又随从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

由于在崤山以东地区没有值得求问的人了,郑玄便西行进入关中,通过涿郡卢植的介绍,尊奉扶风郡马融为师。

郑玄独自游学,十多年后才回到乡里。

家庭贫困,便在东莱郡租种别人的田地,跟随他的学徒已有数百甚至上千人。

等到发生党锢之事,郑玄竟和同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限制活动,于是就暗暗地修习儒家经籍,关闭门户不再外出。

当时任城何休喜好公羊经学,就着述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郑玄却针对这三本书都提出了辩驳。

何休见到这些后感叹地说:“郑康成走进了我的房室,操起了我的长矛,来讨伐我啊!”起初,光武帝中兴汉朝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这些人为古文、今文经学争辩不休,后来马融回答了北地郡太守刘,加上郑玄与何休的对答,文言翻译与考据都通达精深,从此古文经学便彻底兴盛起来了。

灵帝末年,限制党籍人士活动的禁令被解除后,大将军何进听说了郑玄的贤名便派人前去征召他。

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极有权势的外戚,不敢违抗他的意旨,于是便迫胁郑玄,郑玄迫于无奈而去拜访他。

何进为他准备了坐几和手杖,对他的礼遇很是优厚。

郑玄不接受何进所赐予的朝服,而是头戴幅巾去见何进。

住了一宿便逃奔而去。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军队,派遣使者邀请郑玄,以盛大的规模招待宾客,郑玄最后到达,袁绍便延请他就上座。

袁绍的宾客有很多是豪俊之士,都很善才辩,见到郑玄是儒者,并不认为他是学识渊博通达之人,竞相提出种种不经
的说法,各家纷纷起身向他发难。

郑玄依照儒家经籍进行申辩对答,每一对答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并且都是以前没有听说过的,座中没有谁不嗟叹心服。

袁绍于是便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他任左中郎将。

但他都没有接受。

公车署征召他任大司农,赐给他一辆四马安车,所经过地方的郡县都派长吏接送。

到朝廷后,郑玄就以生病的理由自求回家。

这时袁绍正和曹操两军在官渡僵持不下,袁绍让他的儿子袁谭派遣使者逼迫郑玄随从军队。

郑玄迫于无奈,带病来到元城县,病情危重而无法继续行进,这一年六月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留下遗嘱要求薄葬。

从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披麻戴孝参加丧会的有一千多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