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声的利用教学设计2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 第2章声现象 第3节《声的利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 第2章声现象 第3节《声的利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第2章声现象第3节《声的利用》一. 教材分析《声的利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应用,知道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了解声音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后,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2.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2.声音的传播条件。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和图片。

2.准备实验器材,如声源、接收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生活中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实例,如电话、广播、超声波清洗等,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传播过程,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4.巩固(5分钟)针对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传播的条件,并通过抢答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声纳、超声波医疗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以及声音的传播条件。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声音应用的实践作业,如调查身边的声音应用实例,了解其原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点,方便学生复习。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为: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3节《声的利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3节《声的利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3节《声的利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的利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和利用,以及声波在科技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速度等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实验现象有较强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适当简化理论知识,使其更容易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速度等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声波在科技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声波在科技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法:讲解声音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声波的传播原理。

3.讨论法:学生讨论声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声音传播实验装置、多媒体设备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应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声音传播的实例,如电话、广播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传播现象。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过程,同时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速度等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声音的传播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针对实验现象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声波在科技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超声波、声呐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实际应用。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声音传播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理八年级第2章第3节《声的利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理八年级第2章第3节《声的利用》教学设计
2.重难点二:声音的利用及影响
声音的利用领域广泛,影响深远。学生对声波测距、声波清洗等实际应用了解有限,对噪声污染的认识也不够深入。教学中应着重讲解这些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认识。
3.重难点三: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较弱,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与声音相关的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建议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4.关注噪声污染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3.设想三:实验演示,直观教学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以及声波测距、声波清洗等应用。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4.设想四:案例分析,深入理解
分析生活中的噪声污染案例,让学生了解噪声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此外,通过讨论声音利用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理八年级第2章第3节《声的利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掌握声音的利用方式和应用领域。
2.学会使用声波测距、声波清洗、声波医疗等实际应用中涉及的物理知识。
3.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体的影响,提高对噪声污染的认识,培养环保意识激发兴趣
通过播放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雷声、电话铃声等,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从而导入新课。同时,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教学设计)声的利用

(教学设计)声的利用

2.3《声的利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的分类及在两个方面的应用。

2.了解次声波、超声波应用的具体事例。

3.了解超声波传递能量的具体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观看图片、视频资料,了解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声的两个应用、了解生活中利用声的事例,回声定位中相关的计算问题。

难点:声的两个应用的区分,回声定位中相关的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展示图片,观察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声音使玻璃杯破碎视频教师:利用声可以震碎玻璃杯,声还有哪些应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声的利用。

声的分类:声分为次声波、声音、超声波;二、进行新课(一)声音与信息、能量展示问题:声音传递信息的事例有哪些?阅读教材第38、39页,找出声传递信息的具体事例,标画出来,除了教材提供的事例,你还能想到哪些事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标画事例,思考生活中声现象的其他应用。

声音传信息事例概括:①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②铁路工人敲击钢轨检查问题;③医生通过听诊器诊断病情;声音传能量事例概括【实验室爆炸视频】:拓展提问:声传递信息与传递能量之间的区别关键是弄清楚声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对于传递信息,声对物体不起作用;对于传递能量,声对物体产生了物理作用,物体发生了诸如形状、状态、外形等物理变化。

学生笔记:1.声分为次声波(频率小于20HZ),声音(频率为20HZ-20000HZ),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2.声传递信息与传递能量之间的区别关键是弄清楚声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对于传递信息,声对物体不起作用;对于传递能量,声对物体产生了物理作用,物体发生了诸如形状、状态、外形等的物理变化。

3.声音传递信息:敲击铁轨检查螺丝是否松动,医生通过听诊器诊断病情;设计思路:学生朗读1遍,然后再记笔记。

鲁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节声的利用》教案2

鲁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节声的利用》教案2

《第三节声的利用》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了解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声音的利用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使命感与责任感。

2、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放弃和修整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通过课本,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三、教学难点了解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的有关知识,那么学习声现象有什么用呢?新课讲解:一、声与信息【板】声的利用教师提问:想一想,生活中我们利用声干什么呢?(答:交流、挑西瓜、彩超、声控灯、声纳、超声波清洗等)听诊器的使用介绍,和铁路工人是如何检查松动的螺栓的。

生活中,我们常用声音交流,那么,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的聋哑人他们用什么交流呢?(答:手语)我们发明了什么来帮他们听到声音呢?(答:助听器)我们现在可以帮助他们听到声音,那我们能不能发明一个设备,帮助他们把手语的意思“说”出来呢?(犹豫一会儿答:能,即使现在没有,将来一定能。

)【问】蝙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答:蝙蝠飞行是发出超声波,根据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判断障碍物和昆虫――回声定位。

)根据蝙蝠的回声定位原理人们发明了声纳、彩超、超声波探伤。

(学生观看录象)像这样,我们可以根据生物的特点,来发明或完善我们的设备,这就是现在经常【问】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次声波能不能传递信息呢?(学生犹豫)次声波一般什么情况下产生?(答:海啸、地震、火山喷发)二、声与能量【课件】超声波清洗的录象、超声波加湿器的录象。

(学生观看录象)【问】超声波能不能振碎结石?(答:能,医学上已经使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四)小结学生总结本节知识点,到黑板上把刚开始上课时举得例子分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 第2章 第3节 声的利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 第2章 第3节 声的利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第2章第3节声的利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声的传播和声源的产生原理;2.掌握声音在生活中的利用;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声音的传播和声源的产生原理;2.声音在生活中的利用。

三、教学重点1.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2.掌握声音在生活中的利用。

四、教学环节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声音的产生原理。

•提问:声音如何传播?•学生回答:声音通过介质的振动传播。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的应用?2. 探究(30分钟)•设计实际操作:利用测速仪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确定探究问题:声音在空气、水和金属中传播速度是否相同?•分组讨论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

•进行实验:分别用测速仪在空气、水和金属中进行测速。

•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结果。

•总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金属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3. 拓展(30分钟)•介绍声音在生活中的利用。

•分类:声音的传递、声音的放大、声音的记录和声音的控制。

•举例:电话、扩音器、录音机和降噪耳机等。

•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思考并列举更多的声音利用实例。

4. 归纳总结(10分钟)•听取学生的回答,根据他们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

•总结声音的传播原理和声音的利用。

五、课堂讨论1.为什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2.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声音的例子?3.如果要在一间大教室中放音乐,你会如何利用声音来实现?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上的实验报告。

2.思考并写下你自己能够想到的利用声音的例子,做好记录。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并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拓展环节,学生了解了声音在生活中的利用,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和实例列举。

课堂中穿插了互动讨论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整体而言,本节课设计合理,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2章第3节声的利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2章第3节声的利用

第3节声的利用【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2.了解声音可以传递能量.3.知道什么是超声波和次声波.4.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5.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重点】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了解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难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知识点一声与信息【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8-39,完成以下问题:1.声波可以传递信息.2.蝙蝠通过回声定位的方法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3.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捕鱼时渔民可以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4.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这就是平时说的“B超”.【合作探究】演示一声波能够传递信息隆隆雷声过后的一场大雨;铁路工人利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丝;医生通过听诊器了解病人的心跳的情况;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蝙蝠靠超声波绝技在夜间捕捉昆虫.这些现象都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教师点拨】蝙蝠的超声定位系统在确定目标方位的精确度、抗干扰能力等方面都远优于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深入研究动物身上各种器官的功能和设备,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叫做仿生学.可以引导学生注意由仿生学的角度打开技术创新之门.【跟进训练】下列不属于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C )A.响起的门铃声B.战场上吹响的冲锋号声C.用噪声炸弹使敌人暂时失去听力D.比赛场上发令员的枪声知识点二声与能量【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9-40,完成以下问题:1.声波可以传递能量.2.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3.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合作探究】演示二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实验一:如图所示,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1.当播放音乐时,火焰的运动情况怎样?答:火焰会摇动.2.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答:说明了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实验二:在水槽中装水,一片树叶漂在水中,用木棍戳一下水面,会看见树叶随水波起伏.1.木棍戳水面的能量传给了哪个物体?答:传给了树叶.2. 是通过什么传递的?答:水波.3.超声波在本课中都有哪些应用?答:声波传递信息方面:蝙蝠回声定位、“ B 超”等;声波传递能量方面:超声波除去结石、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等.【教师点拨】1.在理解声波传递能量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采用水波来类比.2.在分析声波传递能量的事例时,应着重抓住“动”这一关键词.【跟进训练】如图所示的事例中,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C )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1.超声波的应用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的物体,质量和密度都不变的是A.矿泉水喝掉一半后放入冰箱冻成冰B.密闭容器内的冰熔化成水C.一支粉笔被老师用去一半D.“神七”从地面带入太空的照相机2.我国研制的“全碳气凝胶”是目前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态材料,其密度仅为0.16 kg/m3,则 ( ) A.该材料体积越大,密度越大B.1 m3的该材料质量为0.16 kgC.该材料制成的物品带到太空,质量减小D.该材料适合作打桩用的重锤3.下列关于光现象及其形成原因的说法,错误的是()A.黑板反光﹣﹣光的漫反射 B.水中倒影﹣﹣光的反射C.树下光斑﹣﹣光沿直线传播 D.雨后彩虹﹣﹣光的折射4.小强看远处的某点时,其光路如图所示,则正确的是A.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凹透镜做成的眼镜B.小强的眼睛正常,无须配戴眼镜C.小强的眼睛是远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D.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的冰比0℃的水冷B.﹣6℃读作“零下6摄氏度”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约为25℃D.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6.对下列物理现象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进行了判断,你认为正确的是A.春天,冰雪融化——凝固B.夏天,刚从冰柜里拿出的冰镇矿泉水的瓶壁“流汗”——液化C.秋天的夜晚,小草上出现露珠——升华D.冬天,人口里呼出“白气”——汽化7.如图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A.手挡住了声音,锣声无法传播B.锣面停止振动C.声音被手传走,空气中无声波D.锣面振动变小8.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40m/sC.人耳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 HzD.深夜跳广场舞时音乐对周边的居民来说是乐音而非噪音9.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总是沿直线传播B.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C.光能在真空中传播D.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调节的方法是()A.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B.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C.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D.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二、填空题11.向某烧杯中逐次加入某种液体,每次加入10cm3的液体时,同时测量液体与烧杯的总质量,直到装满烧杯,并将体积与质量的数据绘制成图像,如图所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2章第3节 声的利用(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2章第3节 声的利用(2)

第3节声的利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传递能量.2.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通过声音可以获得信息,利用声波获得的信息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中的应用.2.认识声能传递能量,声传递能量的性质可以应用在许多方面.难点:回声定位原理的理解,利用回声测距.【教学准备】教师: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实物投影.学生:碗或盆,气球,一端扎有橡皮膜另一端开口的可乐瓶,蜡烛,火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第3节声的利用1.声波是一种波动.2.声与信息——声能够传递信息.3.声与能量——声是一种波动,能够传递能量.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的物体,质量和密度都不变的是A.矿泉水喝掉一半后放入冰箱冻成冰B.密闭容器内的冰熔化成水C.一支粉笔被老师用去一半D.“神七”从地面带入太空的照相机2.甲、乙、丙三个正方体,边长之比为1:2: 3,质量分别为3g、24g、36g,已知它们是同一材料制成的,但有一个是空心的,则空心的正方体是:()A.甲B.乙C.丙D.无法判断3.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cm处时,在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如果将物体放在此凸透镜前8cm处,所成像的特点是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放大的实像4.如图所示是几种光学器材的示意图,其中能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是A. B. C. D.5.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再经过红色玻璃射到白屏D上,则射到D上的光的颜色是()A.白光B.红光C.黄光D.蓝光6.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流传着许多朗朗上口的诗句,其中蕴含着不少的物理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 节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回声定位和回声测距。

【教学难点】
(1)区分声和声音(2)理解声传递能量。

【教学准备】①多媒体课件。

②实验器材:扬声器、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2.3 声的利用
一、声与信息:回声定位、回声测距、B 超二、声与能
量:
声清洗、声击石、次声武器
附件1:
第3 节声的利用达标检测题
1.声既能传递______ ,也能传递_________ 。

2.超声清洗及超声碎石是利用声能______ 的性质工作的,而回声定位则利用了声能________ 的性质。

3.在一个两端开口的纸筒的一端蒙上橡皮膜,用橡皮筋扎紧。

对着火焰
敲橡皮膜,火焰会____ 。

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

4.以下实例中不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 A.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检查螺栓是否松动B.医生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工作状况
C.牙医用超声波洁牙
D.利用声呐测海深5.蝙蝠夜间出来活动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蝙蝠的眼睛有夜视功能
B.夜晚有月光
C.蝙蝠的嗅觉很好,可以嗅出前面是否有物体
D.蝙蝠发出超声波可以在物体上返回,根据回声就可以判定物体的位置和距离
6.下列现象或做法中不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 A.蝙蝠靠超声波捕食
B.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的结石
C.用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
D.人突然暴露在150dB 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
答案:1.信息能量2.传递能量传递信息3. 摇摆声可以传递能量4.C 5.D 6.A
附件2:
【教学反思】
1、新课引入。

先从幽默新奇的“狮吼功”到引起学生惊叹的《声音击
碎玻璃
杯》再到医学上的《超声波碎石》,既让学生感到新奇,又让学生信服,自然
感受到声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运用,使学生认识到必须要对耳熟能详的声要做深入的学习。

2、大量新奇视频资料的使用,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眼球,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课后还津津乐道。

3、灵活运用教材,突出重点,突出能力培养。

(1)把幽默新奇的“狮吼功和能引起学生惊叹的《声音击碎玻璃杯》前置;(2)把声和声音的区别放到学生自学“声与信息”中去思考发现,不作为知识点独立学习,这样既注意了易混点的辨析,又没冲淡重点知识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3)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对声传递信息进行分类,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分析归纳能力。

(4)加上一个回声定位的计算题既强化了重点知识,又范了解题行为(新修订的教材对解题规范性要求提高)。

(5)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增加可信度。

注意:(1)了解视频时间,把握好课堂节奏。

(2)扬声器要用大功率的,放大声音,离烛焰距离要小于5 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