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音乐第二课

合集下载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唱支最美的歌-伴奏》教案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唱支最美的歌-伴奏》教案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唱支最美的歌-伴奏》教案一. 教材分析《唱支最美的歌》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的一首歌曲,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歌曲的学习、演唱、伴奏等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乐理知识掌握不扎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此外,学生们的演唱能力、伴奏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唱支最美的歌》的旋律和歌词。

2.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提高演唱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简单的伴奏,增强音乐表现力。

4.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旋律的掌握。

2.歌词的理解和表达。

3.伴奏的演奏技巧。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和伴奏,学生跟随模仿。

2.互动法:学生分组进行演唱和伴奏,相互交流学习。

3.情境教学法: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表达音乐。

4.游戏教学法: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歌曲《唱支最美的歌》音频、视频资料,乐谱。

2.教学用具:钢琴、吉他、鼓等乐器。

3.教学场地:音乐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唱支最美的歌》,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引导学生谈论歌曲的特点,如旋律、节奏等。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乐谱,讲解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演唱歌曲,注意纠正发音和音准问题。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针对不同组别的学生,侧重于解决各自的音乐问题,如旋律、节奏等。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歌曲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演唱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歌词的表达,使歌曲更具感染力。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一. 教材分析《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人音版五年级上册第二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朗朗上口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放牛郎王二小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王二小放牛的情景,第二部分表现了王二小在日本侵略者面前英勇不屈的精神。

整首歌曲旨在教育学生珍惜和平生活,学习王二小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歌曲的演唱、理解和表现都有了一定的能力。

但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英雄人物的了解有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旋律,能够独立演唱。

2.让学生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事迹,感受歌曲的英勇精神。

3.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尊敬英雄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演唱技巧,如音准、节奏、表情等。

2.对歌曲背景和人物事迹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引导学生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感受英雄王二小的勇敢精神。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歌曲中感受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练习演唱,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歌词、图片、视频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背景音乐等。

3.乐器:钢琴、吉他等,用于伴奏和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

通过讲述王二小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2.呈现(5分钟)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

分组进行演唱,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对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4.巩固(5分钟)让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军队和老百姓(二胡与乐队)》教学设计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军队和老百姓(二胡与乐队)》教学设计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军队和老百姓(二胡与乐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军队和老百姓(二胡与乐队)》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的一首曲目。

这首曲目以二胡与乐队的合作为主要形式,展现了军队和老百姓的友好关系。

通过学习这首曲目,学生可以了解二胡与乐队的合作技巧,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二胡这种乐器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可能对乐队合作的形式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对乐队合作的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军队和老百姓的关系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音乐来感受这种关系的课程较为少见,因此学生对此充满好奇。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二胡与乐队的合作技巧,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

2.通过学习《军队和老百姓(二胡与乐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引导学生理解军队和老百姓的友好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二胡与乐队的合作技巧,能够欣赏并理解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军队和老百姓的友好关系,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二胡与乐队的合作技巧,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示范法:通过演奏《军队和老百姓(二胡与乐队)》,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3.讨论法:引导学生谈论对军队和老百姓关系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二胡与乐队的演奏视频,用于课堂演示。

2.准备相关音乐理论知识资料,用于讲解。

3.准备军队和老百姓的相关话题,用于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二胡与乐队的演奏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二胡与乐队的合作技巧,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跟随老师的示范,尝试演奏《军队和老百姓(二胡与乐队)》。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2课《歌唱二小放牛郎》|人音版(简谱)(2023秋)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2课《歌唱二小放牛郎》|人音版(简谱)(2023秋)
总体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措施如下:
1.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2.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观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创设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音乐素养。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听过长辈们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歌曲背后的历史故事和音乐魅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4.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歌曲学唱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பைடு நூலகம்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歌唱二小放牛郎》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八分音符、休止符的运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歌曲相关的问题,如歌曲的背景、情感表达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歌曲学唱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嘎达梅林》教学设计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嘎达梅林》教学设计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嘎达梅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嘎达梅林》是一首五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材,属于人音版。

这首歌曲以嘎达梅林为主题,歌词描绘了嘎达梅林的英勇形象,旋律激昂,富有感染力。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嘎达梅林的故事,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色,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表现手法和基本技巧有一定了解。

然而,对于蒙古族音乐特色和嘎达梅林的故事,他们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嘎达梅林的背景,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嘎达梅林的故事,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色。

2.能够用正确的音准、节奏和情感演唱《嘎达梅林》。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嘎达梅林》的旋律和节奏。

2.正确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激昂情感。

3.了解蒙古族音乐特色,感受嘎达梅林的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嘎达梅林的背景,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色。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分组练习法:学生分组演唱,互相交流学习。

4.音乐欣赏法:欣赏蒙古族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嘎达梅林》的乐谱和歌词。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准备蒙古族音乐的相关资料,如音频、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嘎达梅林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嘎达梅林的故事。

同时,播放蒙古族音乐,让学生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色。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嘎达梅林》的乐谱和歌词,向学生介绍歌曲的结构和特点。

然后,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互相交流学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演唱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单独演唱,教师评价学生的演唱效果,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学生欣赏蒙古族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唱支最美的歌》教案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唱支最美的歌》教案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唱支最美的歌》教案一. 教材分析《唱支最美的歌》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节奏明快,第二乐段旋律舒展,整个歌曲充满了热情和活力。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的感知能力较强。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但对于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仍需加强。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音乐,但对于如何欣赏和分析音乐作品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演唱《唱支最美的歌》,把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体会歌曲的美感。

3.通过学习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一些特殊节奏和音准的把握。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感受歌曲的美感。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互动法:学生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心得。

3.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4.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节奏、旋律等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乐谱、音响设备等。

2.提前让学生熟悉歌曲,听唱歌曲。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唱支最美的歌》。

2.呈现(5分钟)教师播放《唱支最美的歌》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把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美感和音乐素养的重要性。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军队和老百姓(二胡与乐队)主题1》教案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军队和老百姓(二胡与乐队)主题1》教案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军队和老百姓(二胡与乐队)主题1》教案一. 教材分析《军队和老百姓(二胡与乐队)主题1》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二胡与乐队的演奏形式,展现了军队和老百姓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材以民族音乐为主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族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音乐欣赏和二胡演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二胡与乐队的形式,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热爱音乐的兴趣。

3.通过学习《军队和老百姓(二胡与乐队)主题1》,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二胡与乐队的基本演奏技巧,学会欣赏民族音乐。

2.难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入理解和热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音乐的魅力。

2.示范教学法:教师亲自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二胡与乐队的演奏技巧。

3.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练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教材。

2.教学设备:二胡、音响设备、投影仪。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二胡与乐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师简要介绍二胡与乐队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演奏《军队和老百姓(二胡与乐队)主题1》,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节奏、旋律等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二胡演奏技巧,学会演奏《军队和老百姓(二胡与乐队)主题1》。

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别指导,确保他们能够正确掌握演奏技巧。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二胡演奏,相互观摩、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军队和老百姓(二胡与乐队)主题2》教学设计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军队和老百姓(二胡与乐队)主题2》教学设计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军队和老百姓(二胡与乐队)主题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军队和老百姓(二胡与乐队)主题2》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二胡与乐队的演奏形式,展示了军队和老百姓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材以人民军队为主题,展现了军队与老百姓的鱼水情,通过音乐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军队与老百姓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善于模仿和感知,对于音乐的表现形式有较强的兴趣。

但同时,学生对二胡与乐队的演奏形式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二胡与乐队之间的配合。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二胡与乐队的演奏形式,感受军队与老百姓的深厚感情。

2.学生能够跟着音乐演唱歌曲,体会音乐中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能够跟着音乐演唱。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二胡与乐队之间的配合,理解音乐中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聆听和观看二胡与乐队的演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引导学生跟唱。

3.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音乐的感受,分享彼此的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二胡与乐队的演奏图片和音乐片段。

2.音响设备:准备音响设备,播放歌曲和二胡与乐队的演奏。

3.乐谱:准备歌曲的乐谱,方便学生跟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二胡与乐队的演奏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二胡与乐队的特点。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二胡与乐队之间的配合,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播放《军队和老百姓(二胡与乐队)主题2》的音乐片段,让学生聆听并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在播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二胡与乐队之间的配合,体会军队与老百姓的深厚感情。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旋律,让学生跟着音乐演唱。

在演唱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跟上音乐的节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足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雨花石,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革命烈士为了人民利益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2、能用优美柔和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学习掌握休止符,在歌唱中,能体会休止符的作用,能正确演唱前倚音。

教学重难点:1、学唱歌曲,把握好相似乐句,休止符的演唱与运用,以情感为线,以感受音乐形象为主,引导学生用深情的歌声表达歌曲的情感。

教具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小石子教学安排:一学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出发!(南京雨花台图片)这里就是南京市有名的雨花台。

刚才我们通过镜头所看到的画面就是雨花台美丽的瞬间,然而,就是这么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却成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

先后有近10万革命先烈在此惨遭杀害,新中国成立后,为缅怀先烈英灵,在雨花台修建了烈士陵园。

走进陵园,首先印入我们眼帘是一座巨型烈士群雕。

看!那戴着镣铐,蔑视敌人的工人;横眉冷对的知识分子;怒目圆睁的农民;临危不惧的女干部;咬紧牙,抿着嘴的小报童,身陷囹圄却充满胜利希望的女学生……我们知道,他们是成千上万革命先烈的代表,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此时此刻,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才能表达我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我想到了一首歌,我要把这首雨花石献给这些可敬的英雄烈士!孩子们,请用你的掌声给老师加油吧!(伴奏音乐+教师范唱)二、学唱歌曲1、节奏练习同学们,革命先烈没有离我们远去,他们化作一颗颗美丽的雨花石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两颗漂亮的雨花石,请听……老师刚才用雨花石敲的就是这条节奏,(出示节奏课件)你会吗?请拿出你们的雨花石,学老师敲敲这条节奏。

1.2/4 X X X X X XOX X X--(指出休止符的地方,教师示范,学生模仿)2、处理难点1=c 2/46 3 6 545 3 0 203 321 2—静静地躺在泥土之中。

(1)教师弹唱示范,学生学唱(2)指出休止符处,学生跟琴声唱请仔细听老师弹唱下边这句旋律,跟我们刚才唱的这句在音高上有什么区别?1 62 176 5 0 403 2312 5—深深地埋在泥土之中。

跟着琴声学一学。

师:孩子们,无数的雨花石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请听,雨花石的心愿是什么?(教师弹唱)……你知道雨花石的心愿吗?看到歌曲的第一乐段,在这一个乐段中,又出现了一种装饰音,她是用一个小音符表示的,写在需要装饰的音的左上方,你找到她了吗?我们把她提出来(出示课件)她的名字叫前倚音,她和上波音有着一样的本领,也能够把旋律装饰得更加好听,也难怪,她们都是装饰音嘛!我们把她放到旋律中来唱一唱,(教师唱有无两种,让学生分辨)3.学唱歌曲第一乐段(出示第一乐段课件)(1)学生跟老师的声音和琴声哼唱(2)小声跟琴声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大声跟琴声唱学生深情演唱第一乐段。

4.学习歌曲的第二乐段,先听老师唱一遍,然后请你说说这个乐段的情绪是怎样的。

(1)教师范唱(确定情绪:激动,激昂)(2)学生跟教师声音和琴声小声唱(3)学生跟琴声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学生带着激动的情绪演唱+教师唱结束句(5)学生跟着琴声完整演唱歌曲(6)让学生带着深情,激动的情绪,完整演唱。

(7)分形式唱(女生前两句,男生后两句,齐唱第二乐段,结束句)三、教师小结“我愿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孩子们,让我们记住这优美的旋律,记住雨花石美好的心愿,努力学习,好好生活,做一名像雨花石一样无私奉献的好孩子!第二课时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目标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能忘记过去。

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能积极参加音乐活动,生发对抗日英雄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勇敢地革命精神,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

教学过程:一、情感激发学生在《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音乐中进教室,像参观革命纪念馆一样,安静有序地绕教室一圈。

你们了解红缨枪、红军帽吗?引出王二小的生活年代,以及抗日英雄王二小。

二、歌曲学习将歌曲进行分段处理。

第一段:叙述性段落1、听音乐故事2、说一说3、学一学(1)模仿演唱。

(2)学唱歌谱。

4、唱一唱全班随音乐演唱歌曲第一段。

第二、三段:故事起因1、师生探究,讲故事师:二小到哪儿去了呢?在熟悉的音乐中谈我们来听听他的同伴怎么说的。

背景音乐:《歌唱二小放牛郎》。

2、唱一唱,比一比全班一起演唱歌曲第二、三段。

第四段:二小机智斗敌人1、剧情设想师:二小被敌人抓住了,情况十分危急。

如果你是王二小,被敌人抓住要你带路的话,你会怎么做呢?2、歌曲学习(1)说情节:(2)身势创作,激发情绪3、歌曲表演(1)表演设计:学生分组讨论,填写表演策划表,安排演员角色;教师巡回指导。

(2)表演故事4、唱一唱全班随音乐演唱歌曲第四段。

第五段:二小牺牲1、激发情感2、进一步激发情感3、唱一唱第六段:怀念二小1、朗诵动情2、跟唱歌曲3、完整地演唱全曲课堂拓展师:从歌声中,我们感受到了大家对英雄王二小的无限崇敬和怀念。

其实,在我们新中国成长的道路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有被烈火烧死的邱少云,还有……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三、课堂小结第三课时《我怎样长大》教学目标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

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回顾从潘冬子、王二小到“小萝卜头”的英雄足迹,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

通过对歌曲创编歌词,说说自己应该怎样长大,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教学重点有感情演唱歌曲,并能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音乐拍手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用lu哼唱《苹果丰收》三、节奏练习出示一组3/4拍变化节奏四、表演唱《我怎样长大》1、生听录音,谈感受。

2、这是一首几拍子的歌曲?复习3/4拍含义。

3、学习歌曲节奏。

先学习前两句节奏,再以小组为单位自学以后的节奏。

4、小组汇报。

5、教唱歌谱,学生跟琴视唱全曲第一声部。

6、加词演唱,纠正错误的地方。

7、分组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8、指名领唱,其他学生合唱。

9、以小组为单位,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10、小组合作为歌曲伴奏。

五、编创歌词1、回顾从潘冬子、王二小到“小萝卜头”的英雄足迹。

对歌曲创编歌词,说说自己应该怎样长大。

2、唱一唱自己的歌词。

六、小结下课。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认识马头琴、欣赏《嘎达梅林》教学目标:1、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2、了解《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及《嘎达梅林》多种音乐题材的表现形式。

3、初步了解蒙古的风土人情。

教学重点:认识马头琴及其音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与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有很多家长来到我们班,希望咱们大家好好表现,咱们一起度过欢乐的“音乐四十分”。

我给大家带来的见面礼是: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并回答问题:1. 乐曲的名称是?(板书:嘎达梅林)2、多媒体所展示的画面表现的是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3、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是什么?(板书:马头琴)二、新授部分:(一)蒙古族风土人情。

你能谈谈你所了解的蒙古族吗?蒙古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族自治区,地处高原,地哉辽阔,平均海拔在一千米以上。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

蒙古族自称“蒙古”。

其意为“永恒之火”。

别称:“马背民族”。

吃:以肉食为主,多吃肉块、炖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

奶食以马乳为主。

穿:四件套(首饰、长袍,腰带。

靴子。

)住:主要居住在蒙古包。

圆形为主,冬暖夏凉。

易于拆建。

语言:使用本民族语言学家规范的蒙古文。

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蒙古笔举行那达慕“娱乐游戏”之意。

包括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

歌舞:传编的有马刀舞、盅碗午、鄂而多斯舞。

民歌:分长短调两种。

乐器:马头琴。

宗教信仰:喇嘛教。

(二)认识马头琴1、刚才乐曲演奏的主要乐器是什么呢?(马头琴)2、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马头琴:(课件展示)3、它为什么被称为马头琴?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乐器,因为琴头上刻有马头而得名。

4、谁知道马头琴的传说?5、简介马头琴:追溯马头琴的历史,非常久远。

元朝初期,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1275年5月就到了内蒙古多伦县。

仕元十七年他回国时,把马头琴带到了欧洲,对西洋拉弦乐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马头琴一般为独奏乐器,有时也用于民乐队演奏。

演奏方法和其它拉弦乐器不同,弓子不是在两根弦中间演奏,而是在两弦的外面演奏。

6、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马头琴独琴,体会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马头琴的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宽阔低沉,富有草原风味。

)(三)欣赏《嘎达梅林》认识了马头琴,我们不得不提到,用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1、《嘎达梅林》是什么意思?“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

还有一种解释是: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

“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

2、《嘎达梅林》既然是英雄的名字,那《嘎达梅林》这首有名的蒙古民歌,为什么代代相传?(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4、人们怀念英雄,就把这一动人的故事编成了民歌,在草原上代代流传。

请同学们猜猜由这故事改编成的民歌最早有多少段歌词?(500多段)。

现在我们所听到的四段,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改编的。

5、请同学们认真欣赏民歌《嘎达梅林》,谈谈你对歌曲的感受?(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三、拓展延伸:1、为了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人们还用各种形式表达着对嘎达梅林的赞美与追忆。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电影《嘎达梅林》。

就是我国著名的导演冯小宁根据这动人的故事而创作的。

整个电影获得了极大好评,并获得了中国“优秀故事片奖”。

2、你还知道《嘎达梅林》的哪些音乐表现形式?3、作曲家辛沪光,以《嘎达梅林》这首民歌为素材,用音乐中的一个大型形式来全面而深刻的反映这一历史事件。

交响诗《嘎达梅林》就这样诞生了。

3、简介交响诗这首交响诗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草原主题;第二部分斗主题(包括第一次战斗和第二次战斗);第三部分民歌主题。

我们欣赏音频:[草原主题]:乐曲一开始仿佛把人带入那一望无垠的内蒙古草原,紧接着双簧管吹出了一段抒情而优美的草原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