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阳气与疾病的关系是怎样的

合集下载

人体阳气与疾病

人体阳气与疾病

人体阳气与疾病——《田原对话大医李可》之李可语录(2010-11-04 16:15:02)转载▼分类:中医知识标签:李可扶阳金匮肾气丸四逆汤杂谈阴和阳是事物的两个相对属性。

一般来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为阳性。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阴性。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先生,在其著作《格致余论》中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两篇中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重要性,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则。

滋阴学说,至今对临床医师仍有深远影响。

明朝张景岳则是折中派,在《类经附翼》,把阴、阳关系理解成半斤八两、平起平坐的关系。

根据《黄帝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说,在《大宝论》中写道"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强调了"阳虚多寒,宜补而兼温;阴虚有热,宜补而兼清"。

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亦不能小觑。

历经52年的从医生涯后,78岁高龄的李可老先生语出惊人:"阴虚有热宜补而兼清",这个是沿袭多年的错误。

《内经》中"阴虚出盗汗,阴虚生夜热"两条,"阴"指的不是阴、阳,而是指五脏。

头一个"阴"指的是手太阴肺脏,应理解为肺气、阳两虚,卫外失固。

第二个"阴"指的是足太阴脾脏,土壤不能敛火,虚阳外散,当温之敛之,"甘温可除热"是也。

而朱丹溪、张景岳都错了。

影响所及从金元明清一错错到今天。

祸及千万患者,太可怕了!试想,脾、肺阳虚的病,怎么可以用"清"热滋阴?甚至是沾唇必殆!……"李可经典语录:1、中医在这方面(急救方面)有好多特长,但这个东西基本上失传了,这是中医的一个强项。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三)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三)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三)现代人导致阴盛阳衰态势的原因所谓“病是自家生”,大多数的疾病都是由于我们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

火神派为什么说现代人大多是阴盛阳衰,适合使用回阳救逆的附子呢?请先检讨一下,你有没有自己创造下面的生病条件:(一)内外受寒科技的发达,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前所未有的享受,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身体受寒机会。

张景岳曰:“寒之为病,有寒邪犯于肌表者,有生冷伤于脾胃者”。

寒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

首先是空调(寒邪犯于肌表)。

在夏天,气候炎热,人的毛孔常常都是处在开放出汗的状态。

外在的寒邪最容易从表面的肌肤入侵。

人们常常是在30多度的室外环境,一步进入到室内空调(大多数在20多度),温差至少在5度以上。

现代所谓的空调病,其实是外感风寒了。

人体早已经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有了一套适应四季的生存规律。

毛孔的收敛开放,也是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现在人为的调控了温度,使到身体毛孔的开合混乱了。

忽冷忽热,就像气候反常的年份,生病的人会增加一样。

空调的普及,也使患病的人增加了。

其次是过食生冷(生冷伤于脾胃)。

冰箱也给我们带来了反季节的享受。

雪糕、酸奶、冰镇饮料、冰镇水果、凉茶,所有让你从内而外凉快的东西,在夏季都卖疯了。

同时,我们增加了古人没有的从内受寒机会(除了贵族以外,所以有句话:财多身子弱)。

冬天吃冷饮,更是雪上加霜。

冷饮损伤的是我们的脾胃,脾胃功能主控着身体吸收营养。

就像粮草对于一支军队(体内的阳气、正气)的重要性,没有粮草供应,军队哪里能抵抗外敌(病邪)。

脾胃受冷,表现为脾胃虚弱,消化和食欲差,或者是胃强脾弱,食欲虽好,但不长肉,只是造粪而已,身体不能在食物中吸收到营养。

从大便可以看到未化的食物。

在中医来说,保脾胃是很重要的,不但是为了吸收营养,而是药物的吸收也要靠强健的脾胃。

药物吸收的好,药到才能病除。

(二)睡眠不足睡眠不足,同样会造成阳气受损。

这也是有赖于电灯和发电机的发明。

古人都是顺应太阳的出入而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此乃天人合一。

保健之道:阳气是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

保健之道:阳气是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

保健之道:阳气是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2015-08-10 11:04:26 来源:全球医院网[摘要]现在很多人就开始注重养生,其实养生就是在养阳气!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具体了解下吧。

阳气是反应人类体质的一种元素,是维持内脏的的动力的源泉,阳气越足,内脏的工作能力越强,如果人体阳气不足,就容易生病,甚至死亡。

人的身体好比银行,阳气就是我们使用的货币。

今天透支一点明天透支一点,日积月累,银行就不干了。

当健康不断被透支时,身体就会告诉你哪不舒服了,腰疼、背疼、落枕、感冒等,都是身体在提醒你:阳气不足了,货币透支了。

补足阳气也像理财那样,需要开源节流。

80%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

人体血液、津液在体内的运行循环,都需要阳气为之敷布运行而血液、津液需要通过阳气的汽化作用,才能营养全身而产生精神活动和一切的脏腑机能活动,如此才能生生不息。

人体正常的体液都需要阳气来养护推动,体液占人体70%阳气不足,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人体湿邪过重。

正常的体液是滋润人体肌肤和运行五脏六腑必不可少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人体的病态反应。

少了就是火,多了就是痰湿。

现代人大部分的慢性病或疑难病症都是由阳气不足引起的体内阴液失调造成的。

有的朋友会想,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怎么好端端的阳气就跑掉了呢?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伤害我们阳气的不利因素,只是被我们忽略罢了。

那么什么消耗我们的阳气最多呢?是精神。

从中医角度讲,人体阳气五种外在表现的神、魂、魄、意、志,与人体器官有着紧密的联系。

神属心,魂属肝,魄属肺,意属脾,志属肾,精神上的不调和,也会引发脏器的病变。

这种无形的阳气,随时左右着人体的健康,这也是养生最大的秘密。

如果在夏天经常喝冰镇饮料,吹空调,露宿雨淋,很容易患伤阳之病,比如感冒、拉肚子、风湿等。

同样的道理,如果在冬天衣着太厚,久居温室,大汗淋漓或过用辛热,多患伤阴之病,如咽喉肿痛、食欲不振、腹胀等。

很多时候,这些细节容易被人忽略,第二年得了病也不知因何而起。

阴阳应象大论3 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

阴阳应象大论3 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

3 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

“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阳盛则热,阴胜则寒。

重chong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

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

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与寒,春比瘟病。

春伤与风,夏生飧泄,夏伤与暑,秋比痎疟,秋伤与湿,冬生咳嗽。

”阳胜则阴病--病:受到损伤。

重热:热而又热。

转化问题。

热极必反(一定条件下的转化)。

也是是人体内的情况,也可理解为用药问题。

寒伤形---形:形为阴,气味阳,精液一类,热邪伤人阳气。

气不通畅,气阻滞了,虚了都会痛,不通则通,不足它也痛。

虚痛,空痛。

精液受伤了,不能正常代谢,水液不能正常化了(停留),寒邪所伤,水液不化,就会肿(浮肿)。

同气相求!阳邪伤人体之阴,阴邪伤人体之阳。

邪气伤正气。

正确,但寒为阴邪也伤人体之阴。

所以它有寒伤形之说,热伤气之说。

清暑益气汤!!!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风伤卫,寒伤营。

风--阳邪,寒--阴邪。

卫--阳,营--阴。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伤与湿者,下先受之。

湿为阴邪,下为阴。

先痛后肿,是先伤了气后伤了形,不是气把形伤了。

五气:外邪,风暑湿燥寒。

风邪胜则产生动的症状,动---动摇,抽搐,头晕目眩,动摇不定的症状。

热邪则肿,肿--红肿热痛的肿。

热邪侵入血脉,导致血脉逆乱而产生臃肿。

“营气不从,逆于奏理,乃生臃肿”营气--血气。

营血淤而化热,所以应当清热,毒气导致逆乱,热毒,所以解毒。

但清热解毒并不完善。

因为血气不正常运行。

因为没有活血,理气。

所以治疗臃肿,痈疮-当清热解毒活血理气。

所以有的人就是疮下去了(清热解毒)但没有活血理气,就会留下一个结(可能一生无法下去,或者再从这里长疮)。

浅谈中医理论中阴阳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

浅谈中医理论中阴阳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

浅谈中医理论中阴阳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众所周知,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之分,自古以来,为了化繁而简,先辈们对万事万物都做了系统的阴阳之分。

其中也包括中医理论,因为生理病理本就是个很复杂的认知总结,但是有了阴阳之分,所以就容易理解,便于掌握了。

今天,我们就粗浅的通过中医的阴阳理论来了解一下人体的生理及病理。

中医喜欢化繁而简,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所以把身体看成一个大的系统,从整体上来认识生理功能和病理,这个系统间和谐平衡了就是健康,反之就是病态。

而这个庞大系统最核心的功能便是能量的分解、合成及利用,这就是阴阳理论基本内容。

由于人体具有强大的自调节能力,整体保持健康,局部的问题就由人体器官自行可以调节恢复了。

而西医就不同了,喜欢化简而繁,把简单的问题细则归类,检查检查再检查,只有通过精密仪器的反复检测,才能有最终的定论。

如此一来,就把人体这个整体拆分成了一个个零件,哪里有问题就注重哪里。

这样一来,就忽视了机体相互间协调的关系,虽然说对病变部位能准确施治,但无疑对其他器官埋下了隐患。

这样也就产生了中医治本,西医治标的结果。

中医理论中,生命与阴阳存在于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在此关系的基础上,相互协作。

有了功能活动才可称之为生命,生命各项功能活动都是由能量推动的,按中医说法也即是阳的推动。

如心脏推动心的搏动以助血液的运行,需要心阳;脾脏的消化吸收机能依赖于脾阳,肝脏主管筋膜的收缩与舒张功能便是肝阳;肾脏蒸腾水液便是肾阳。

而这些能量的物质基础,就血、精、津液等,而这些都统称为阴。

所以人的健康就依赖于阴阳间的平衡和谐,也就是功能水平与物质基础消耗保持和谐。

这种平衡并不是阴和阳对等而完成的,假如各占百分之五十的话就是一种完全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保持不动,所以生命就是静止状态,这个状态就是死亡了。

阴阳间的消长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只有相互波动了,才会形成动态,如此一来阴阳就会寻求动态平衡来调节生命体的健康状况。

就如白天身体各项机能比较活跃,所以阳气比较旺盛,阳气是由阴被燃烧转化而来的,体内分解和消耗阴也就比较明显。

从中医角度看人的生老病死,阴-阳-寒-热

从中医角度看人的生老病死,阴-阳-寒-热

从中医角度看人的生老病死,阴-阳-寒-热慧福生命文化2022-01-10 14:10导读:上医治未病,预防大于治疗。

学会在颜面和舌头的望诊中,读出健康状态、趋势和隐患,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以中医的视角看待生命的始末中医的阴与阳中医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呢?生和死在中医上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是阴,什么是阳?什么是寒?什么是热?为什么中医诊病的时候啥都问?问那些问题有什么意义?中医说,生命起源于阴阳交合,但最重要的是那一股先天之阳这是一股决定人的寿命多少的阳气。

从小孩阶段,先天之阳最足,阳主动,阴主静,所以小孩子最喜欢活动,而且眼睛非常明亮,很有神采,这些都是阳气足的体现。

《黄帝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在给予生命动力的同时,还担负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身体免受外邪侵入。

但是小孩子阳气足这个论断似乎与小孩子经常发烧感冒这个事实不相符。

为什么小孩子经常发烧感冒?这个我们要这么看,一方面,小孩子的身体发育不成熟,体内能容纳的阳气较少,先天之阳就如同木柴点燃的火焰,但火焰较少如果加上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或者长期间暴露在风寒或者风热很重的地方,邪气就容易打破这火焰,进入皮肤腠理,导致小孩子感冒发烧。

另一方面,其实小孩子发烧时一件好事,小孩子发烧证明孩子阳气足,现在很多大人想发烧都烧不起来,结果一去体检,却很多其他疾病,而且都很严重的疾病,这就是身体阳气不足,无法发烧,连外邪入侵都无法用高烧抵抗的后果。

并且,通过多次的感冒发烧,孩子会激发体内阳气更加充盈,从而起到增强防御力的作用。

为什么青少年通宵玩游戏看小说都不累?到青年时期,体内先天之阳的柴火烧得正旺,而后天脾胃发育良好,从食物中汲取的后天之阳也非常充盈,所以体内阳气充盈,很多中老年人都很怀念自己的青年时期,因为在青年时期精力充沛,不怕苦,不怕累,不像老年那样,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

为什么说青春期和童年是人生的最好时期,因为那是人的精神最为充沛,体力也最为充沛,其实,人内心深处是怕累,恐惧疲倦的,所以很多人在疲倦时喝咖啡提神,在累时打打游戏,看看小说,希望得到刺激而重新焕发出精神。

中医认识疾病的三个原理

中医认识疾病的三个原理

中医认识疾病的三个原理一、阴阳平衡原理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是对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的描述。

阴阳的变化和相互作用在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而阴阳失衡则是疾病产生的根源。

如果人体的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气血运行原理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血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

正常情况下,气血应该顺畅运行,保持平衡。

如果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调整气血的运行状况,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气血运行不畅的原因可能是气虚、血瘀、气滞等。

针对不同的原因,中医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等,来调整气血的运行状况,促进健康。

三、脏腑功能调节原理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功能。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如果某个脏腑的功能出现问题,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调节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针灸、中药等不同的方法,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健康。

总结:中医认识疾病的三个原理是阴阳平衡原理、气血运行原理和脏腑功能调节原理。

这些原理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的临床实践中。

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中医可以有效地治疗疾病,促进人体健康。

中医的治疗方法独特而细致,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中医的价值逐渐被重视和认可,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治疗疾病的选择。

人体阳气与疾病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体阳气与疾病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体阳气与疾病的关系是怎样的人体阳气与疾病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相信很多朋友对人体阳气与疾病的关系都不怎么了解。

那么人体阳气与疾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人体阳气与疾病的关系,仅供大家参考。

想要了解相关知识的朋友可以接着往下看哦!中医认为,人体阳气主要有三大作用:一是生化作用,人体靠阳气生化气血、精血津液;二是宣化作用,人体的气血、津液主要精微要靠阳气输送、散布;三是卫外作用,阳气有防御和卫外作用,即抵御疾病。

1、肺阳不足人易外感主要症状:肺阳虚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感冒、咳嗽,且病的时间也较长。

肺阳不足的小孩,常会面色晃白,容易外感。

调理要点:中医认为“形寒食冷则伤肺”,因此肺阳不足的人调理最关键的地方,张静认为是,“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咸”,也就是说饮食要根据自身状况,不宜过食五味,并要随着气候变化来添减衣服。

2、肾阳不足,泌尿系统多疾患主要症状:肾阳不足的表现多样,主要有两大类表现,一是表现为肾气化滤水功能失常,即表现为小便频多或小便排不出;二是表现为生殖功能异常,如男性的阳痿、女性的月经不调。

调理要点:平时饮食宜多吃温补食物如羊肉,傍晚及秋冬季节避免剧烈运动,冬天阳气闭藏的时候,尽量早睡晚起,使阳气得到很好的储藏。

3、心阳不足人体血运则差主要症状:血液的运行主要是靠心阳的推动,一旦心阳不足,人体血液循环就会变差,心血容易淤堵,人就会出现后背寒冷、胸闷、心痛、胸痛等症状。

临床上,不少冠心病病人存在心阳不足的现象。

调理要点:要补心阳,张静建议用桂枝甘草汤。

具体用量要根据实际病情,临床上对于病情一般的病人,张静会以桂枝10克、甘草6克这么一个方子来调理;对于病情较重的,甘草则增至30克,桂枝用10~15克。

以上就是关于人体阳气与疾病的关系是怎样的相关介绍。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知,人体阳气弱的话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让自己的阳气变弱,如果阳气变弱的话,就应该好好调理,这样才能增强免疫力,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人体阳气与疾病的关系是怎样的
导语:人体阳气与疾病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相信很多朋友对人体阳气与疾病的关系都不怎么了解。

那么人体阳气与疾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接下来,
人体阳气与疾病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相信很多朋友对人体阳气与疾病的关系都不怎么了解。

那么人体阳气与疾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人体阳气与疾病的关系,仅供大家参考。

想要了解相关知识的朋友可以接着往下看哦!
中医认为,人体阳气主要有三大作用:一是生化作用,人体靠阳气生化气血、精血津液;二是宣化作用,人体的气血、津液主要精微要靠阳气输送、散布;三是卫外作用,阳气有防御和卫外作用,即抵御疾病。

1、肺阳不足人易外感
主要症状:肺阳虚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感冒、咳嗽,且病的时间也较长。

肺阳不足的小孩,常会面色晃白,容易外感。

调理要点:中医认为“形寒食冷则伤肺”,因此肺阳不足的人调理最关键的地方,张静认为是,“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咸”,也就是说饮食要根据自身状况,不宜过食五味,并要随着气候变化来添减衣服。

2、肾阳不足,泌尿系统多疾患
主要症状:肾阳不足的表现多样,主要有两大类表现,一是表现为肾气化滤水功能失常,即表现为小便频多或小便排不出;二是表现为生殖功能异常,如男性的阳痿、女性的月经不调。

调理要点:平时饮食宜多吃温补食物如羊肉,傍晚及秋冬季节避免剧烈运动,冬天阳气闭藏的时候,尽量早睡晚起,使阳气得到很好的储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