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阳气与疾病

合集下载

先天精气宝冬养阳气,百病不侵

先天精气宝冬养阳气,百病不侵

先天精气宝冬养阳气,百病不侵冬季最易损人阳气。

冬者,天地闭藏,水冰地坼。

从自然界万物生长规律来看,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自然界阴盛阳衰,各物都潜藏阳气,以待来春。

冬季之风为北风,其性寒。

所以此时的养生要特别重视阳气潜藏,敛阴护阳,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阳气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

《皇帝内径素问》里说:“阳者卫外儿固也”,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

在中医里又叫“卫阳”、“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

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他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

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就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

所以天地运行,必须要有太阳。

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入侵。

《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则折寿而不彰”,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

阳气在体内温煦气化、推动血行之功,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活动作用。

阳气者,正气也,阳气是抗击任何疾病的都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更是生命之所以存在的根本。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充足,人体的功能旺盛,气机通畅,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就能正常地运转。

诸如血液的循环,脾胃的运化,肾水的温煦等,都不能缺少这种阳气。

阳气充足,流畅通行,则精神慧爽;反之则无神或失神。

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

中医阴阳学说中,阳常居于主导方面,“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随着年龄老化,脏器功能也逐渐衰退、老年人脏腑功能衰弱,阳气不足可以出现各种疾病。

虽然病势错综复杂,虚实夹杂是老年病特征,但阳气虚损是老年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阳气虚损尤以心、肾之脏最为多见:心主血脉,心脏推动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作用,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所谓“夏气”、“太阳”、“阳中之阳”都是指心脏中存在着一种阳热之气,所以古人用“火”来形容它,这种具有火热性质的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人体阳气与疾病--------和李可老中医对话[整理版]

人体阳气与疾病--------和李可老中医对话[整理版]

人体阳气与疾病--------和李可老中医对话[整理版]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能够成为一名中医~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奇遇。

我16岁初中学业未竟~毅然从军~西北全境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

23岁蒙冤~50岁后平反昭雪。

所幸28年时光~未敢虚度。

逆境中学习中医~并终生矢志不悔~可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46年来的中医生涯中~闯过重重难关~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用为中医师~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任院长近9年。

我一生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

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

为解救病人疾苦~我苦练针灸~搜集简便验廉的中医治法~力求使农民少花钱而治大病。

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情极可悯。

推出去于心不忍~接下来则力难胜任~只好现买现卖~急用先学~白天诊病~夜晚挑灯翻拣资料~读书明理~辩识病机~寻求有效治法~以解患者燃眉之急。

故一生所学甚杂~内、外、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均有涉猎。

自迈入医门~常为破解一则医学难题~弄得焦头烂额~废寝忘食忘食。

至今虽年近古稀~仍不敢稍懈。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正是这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患者群~以及身处逆境奋发苦斗~锻炼、造就了我攻克多种疑难病的能力。

更由于农村患者~非到危及生命~不敢言医。

一发病就成九死一生之局~因不及救治而死者~屡见不鲜~人间惨事~莫过于此。

为救危亡于顷刻~我被逼上急症攻关之路~殚心竭虑探索仲圣先师六经八纲辩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的针灸、救急要方,自针穴位~亲验针灸感应,亲尝毒药及研制速效解毒诸法~参与中毒急救~以积累经验~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

在自学中医的第6年~终于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及多种危重急腹症~竟获成功。

擅治急症~是中医学的固有传统~历代中医名家大师~人人都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何以现代中医退出急症阵地,时下世人视中医为"慢郎中"~这是中医的奇耻大辱:我呼吁老中青三代中医起而雪耻~不要自卑~不要妄自菲薄、自甘附庸。

保健之道:阳气是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

保健之道:阳气是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

保健之道:阳气是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2015-08-10 11:04:26 来源:全球医院网[摘要]现在很多人就开始注重养生,其实养生就是在养阳气!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具体了解下吧。

阳气是反应人类体质的一种元素,是维持内脏的的动力的源泉,阳气越足,内脏的工作能力越强,如果人体阳气不足,就容易生病,甚至死亡。

人的身体好比银行,阳气就是我们使用的货币。

今天透支一点明天透支一点,日积月累,银行就不干了。

当健康不断被透支时,身体就会告诉你哪不舒服了,腰疼、背疼、落枕、感冒等,都是身体在提醒你:阳气不足了,货币透支了。

补足阳气也像理财那样,需要开源节流。

80%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

人体血液、津液在体内的运行循环,都需要阳气为之敷布运行而血液、津液需要通过阳气的汽化作用,才能营养全身而产生精神活动和一切的脏腑机能活动,如此才能生生不息。

人体正常的体液都需要阳气来养护推动,体液占人体70%阳气不足,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人体湿邪过重。

正常的体液是滋润人体肌肤和运行五脏六腑必不可少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人体的病态反应。

少了就是火,多了就是痰湿。

现代人大部分的慢性病或疑难病症都是由阳气不足引起的体内阴液失调造成的。

有的朋友会想,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怎么好端端的阳气就跑掉了呢?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伤害我们阳气的不利因素,只是被我们忽略罢了。

那么什么消耗我们的阳气最多呢?是精神。

从中医角度讲,人体阳气五种外在表现的神、魂、魄、意、志,与人体器官有着紧密的联系。

神属心,魂属肝,魄属肺,意属脾,志属肾,精神上的不调和,也会引发脏器的病变。

这种无形的阳气,随时左右着人体的健康,这也是养生最大的秘密。

如果在夏天经常喝冰镇饮料,吹空调,露宿雨淋,很容易患伤阳之病,比如感冒、拉肚子、风湿等。

同样的道理,如果在冬天衣着太厚,久居温室,大汗淋漓或过用辛热,多患伤阴之病,如咽喉肿痛、食欲不振、腹胀等。

很多时候,这些细节容易被人忽略,第二年得了病也不知因何而起。

跟着《内经》学养生之——阳气损伤,疾病丛生

跟着《内经》学养生之——阳气损伤,疾病丛生

跟着《内经》学养生之——阳气损伤,疾病丛生作者:贺娟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0年第11期俗话说“ 万物生长靠太阳” ,生命的存在是以太阳为根本的。

我们把太阳产生的这种温暖、明亮的光照,而生命又赖以存活的东西称为“阳气”。

宇宙大自然,人身小天地,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活动需要依靠阳光的照射一样,我们人身体内的脏腑、经脉、气血等的功能活动,或者人类生命的维持,同样也依赖人体的“阳气”。

这种阳气的温煦,是生命存在的前提。

而人体的这种阳气,又是很虚少、很脆弱的,稍有不慎,就会受到损伤。

人体阳常不足,而非有余《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一句话,言道“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意思是,人体的阳气,就像天空中的太阳一样,如果运行或功能失常,人体生命就会折损而不能长寿于世。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明代有一个非常伟大的中医学家叫张介宾,他作了一个比喻,说明人体阳气的重要性以及虚弱易损,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你看自然宇宙如此博大,所有的生命所依赖的太阳,也不过象一个小小的药丸般大小,以“一丸红日”,来说明自然界阳气的珍贵;而我们人体所依赖的阳气,只有一息,亦足见其小、其量少,来说明人体阳气的不足。

所以,人体阳常不足,而非有余,为了保证健康、长寿,就要好好呵护身体中的阳气。

阳气损伤,百病丛生阳气损伤后,可以导致人体所有的系统、脏腑、经脉、肢体等发生各种各样的病证。

这里说一些最常见的——1.脾胃虚寒证:由于寒性食品是从口而入,进入胃肠道,所以,饮食寒凉最先见的是脾胃虚寒证,表现为胃脘疼痛、胀满、堵塞感、呃逆、腹痛、泄泻等,饮食日渐减少,身体消瘦。

2 .肺阳虚证:多见于过敏性鼻炎。

这类患者往往受不得一点寒气,晨起一打开窗户,出门吹一点凉风,都会喷嚏不断、清涕涟涟;甚至有的患者,过敏性鼻炎继续发展,变成过敏性哮喘等。

这类患者,一些人除了先天禀赋所致以外,很大部分是由于受寒凉引起。

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

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

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
人们都说阳气足百病除。

可以见的阳气对我们人体多么的重要。

人身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

假如阳气不能发挥他的重要作用,那么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出现病症,生命机能暗弱不足。

自然界的正常运行是因为太阳光的普照而显现出来的。

同样人的阳气也应在外在上,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人体阳气一天中的活动规律:
人体的阳气,白天主司体表,清晨的时候阳气开始活跃,并趋向于外。

中午的时候,阳气达到一个旺盛的阶段,太阳偏西时体表的阳气逐渐虚少,汗孔也开始闭合。

所以到了晚上阳气收敛,拒于体内。

这个时候不要扰动筋骨。

容易使阳气难以收敛而耗散;或置身于雾露之中,则寒湿之邪易侵袭人体,损伤阳气。

养生者不可不知。

如果违反了一天之中的这三个阳气活动的规律,形体被湿邪之气侵扰而感到困乏。

人体的阳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使筋骨柔韧。

汗孔的开闭失常,寒气就容易入侵体内,损伤阳气。

以至筋失所养造成身体俯曲不伸。

寒气陷入经脉中使气血不通而淤积久而成为疮瘘。

从腧穴侵入的寒气内传迫及五脏损伤神志,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的特种。

由于寒气的遗留,阳气不能正常运行,阻碍于肌肉之间就会发生臃肿。

汗出未止的时候形体与阳气都会受到消弱。

若风寒入侵,腧穴闭阻就会出现风疟。

只要人体保持着精神的安定和劳逸适度等养生的原理,肌肉腠理就会密闭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

养生最好的大医——阳气旺盛 百病不侵

养生最好的大医——阳气旺盛 百病不侵

养生最好的大医——阳气旺盛百病不侵人体自身是有抵御外邪的能力的。

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

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

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腠理),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

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现代人生点小病的时候,比如感冒,一般是不轻易找中医的。

很多人,久病体虚,在述说各种病情的时候,往往都会问我:“我这些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说:“你以前和现在所生的病,根源只有一个,就是阳气虚弱。

”人生天地之间,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六淫邪气”。

一年四季,春有风邪,夏有暑邪、湿邪,秋有燥邪,冬有寒邪。

它们侵入人体后,有的很快就发病,有的则要潜伏相当长一段时间,转化成各种形式的其他病变。

然而,同在六淫邪气之中的包围之中,为什么有的人会生病,有的人不生呢?原来,人体自身是有抵御外邪的能力的。

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

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

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腠理),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

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人生天地之间,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六淫邪气”。

一年四季,春有风邪,夏有暑邪、湿邪,秋有燥邪,冬有寒邪。

它们侵入人体后,有的很快就发病,有的则要潜伏相当长一段时间,转化成各种形式的其他病变。

然而,同在六淫邪气之中的包围之中,为什么有的人会生病,有的人不生呢?在六淫邪气中,阳气旺盛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把邪气拦在身体之外,所以,不管环境如何恶劣,不管外面流行什么样的病菌,他都不会生病。

为什么有的人能逃过瘟疫,还是因为他的阳气非常旺,而阳气虚的人就不同了,邪气在体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长驱直入,直伤人体。

所以,那些身患各种疑难杂病、重病或慢性病的人,基本上都是卫阳不固、腠理不密的,都是由于阳气不盛,以致外来的各种邪气陆续占领人体并日积月累而成。

对人体阳气和气血的认识(二)

对人体阳气和气血的认识(二)

对人体阳气和气血的认识(二)四、什么是阳气不足、气血两虚俗谓“生命在于运动”,强调了运动对人生健康长寿的重要性。

实际上,不管是锻炼还是机体内各种形式的新陈代谢,只要是维持生命不息的,都属于“运动”的形式,亦即中医所说的阳气的作用。

当阳气不足时,人的健康也将缺乏维持之正常运转的动力,各种疾病就随之而来。

所以,在强调养生的今天,对阳气的重视无疑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疾病原因:阳气不足的原因即在于人体消耗的阳气超过了补充的阳气量,致使人体阳气总量低于维持正常运转所需。

临床症状阳气不足最直接的表现为身体不能维持恒温,常态下表现为基础体温下降,致使气血运行速度变慢,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下降,一些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结石等)及外来物质(如风、寒、湿气等)不能及时排出而瘀积成疾。

如果阳气稍有不足,人体功能基本能维持,但人会有肥胖、手脚冰凉、腰酸背痛等各种不适症状。

如果阳气不足程度加剧,人体基础体温就会进一步下降,在一些原有旧疾、旧伤或先天缺陷处瘀积堵塞现象更为严重,致使这些部位生理功能明显失常,因其堵塞部位与程度的不一样而外在突出表现为某一部位的病变。

癌症只是堵塞程度更为严重。

如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脉象上均显示肝部有堵塞,只是堵塞程度逐次加深。

癌症则可称为“寒凝重症。

”男女的不同表现症状阳气不足、或者说气血不足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有体现,一般来说,男人气血不足主要是影响肾气,男人气血不足的症状表现主要是肾气不足,身体病变情况、亚健康较多。

此外,面色也是气血的“晴雨表”。

面色苍白代表肾气不足,面色萎黄是肝气不足。

女人气血不足的症状则会表现在其他更多的方面上。

女人气血不足的症状表现,主要看皮肤光泽、弹性和皱纹。

皮肤与肺的关系密切,皮肤白里透着粉红,有光泽、弹性、无皱纹、无斑,代表肺的气血充足。

反之,皮肤粗糙,没光泽,发暗、发黄、发白、发青、发红、长斑都代表身体状况不佳。

女性生活作息不规律、月经量过多、饮食不足、脾胃虚弱、饮食不足等都可以导致气血不足。

人体阳气的运行规律

人体阳气的运行规律

人体阳气的运行规律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在阴阳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

其中,阳气是人体内部的活力之源,它的运行规律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本文将从阳气的概念、阳气的运行规律和调节阳气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阳气的概念阳气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内部的生命活力和能量,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因素。

阳气的存在和运行可以使人体保持健康状态,如果阳气不足或者失调,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阳气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天地之气,二是人体内部的营养物质。

天地之气可以通过呼吸、饮食等途径进入人体,而人体内部的营养物质则是通过消化吸收的过程产生的。

阳气的产生需要有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因此,呼吸和饮食是维持阳气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二、阳气的运行规律阳气的运行规律可以分为日、月、年三个层次。

1. 日循环阳气在一天中的运行规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

早晨阳气最旺盛,此时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都处于高峰状态,适合进行体育锻炼和大量的思考工作。

上午阳气逐渐衰退,此时适合进行轻度的体育锻炼和思考工作。

下午阳气开始回升,此时适合进行一些需要动脑的工作。

晚上阳气逐渐消退,此时适合进行放松和休息。

2. 月循环阳气在一个月中的运行规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一至初七、初八至十四、十五至二十一、二十二至三十。

初一至初七是阳气逐渐升起的时期,适合进行身体锻炼和思考工作。

初八至十四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期,适合进行大量的体育锻炼和思考工作。

十五至二十一是阳气开始衰退的时期,适合进行轻度的体育锻炼和思考工作。

二十二至三十是阳气最弱的时期,适合进行放松和休息。

3. 年循环阳气在一年中的运行规律可以分为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春季是阳气逐渐升起的时期,适合进行身体锻炼和思考工作。

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期,适合进行大量的体育锻炼和思考工作。

秋季是阳气开始衰退的时期,适合进行轻度的体育锻炼和思考工作。

冬季是阳气最弱的时期,适合进行放松和休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能够成为一名中医,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奇遇。

我16岁初中学业未竟,毅然从军,西北全境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

23岁蒙冤,50岁后平反昭雪。

所幸28年时光,未敢虚度。

逆境中学习中医,并终生矢志不悔,可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46年来的中医生涯中,闯过重重难关,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用为中医师,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任院长近9年。

我一生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

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

为解救病人疾苦,我苦练针灸,搜集简便验廉的中医治法,力求使农民少花钱而治大病。

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情极可悯。

推出去于心不忍,接下来则力难胜任,只好现买现卖,急用先学,白天诊病,夜晚挑灯翻拣资料,读书明理,辩识病机,寻求有效治法,以解患者燃眉之急。

故一生所学甚杂,内、外、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均有涉猎。

自迈入医门,常为破解一则医学难题,弄得焦头烂额,废寝忘食忘食。

至今虽年近古稀,仍不敢稍懈。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正是这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患者群,以及身处逆境奋发苦斗,锻炼、造就了我攻克多种疑难病的能力。

更由于农村患者,非到危及生命,不敢言医。

一发病就成九死一生之局,因不及救治而死者,屡见不鲜,人间惨事,莫过于此。

为救危亡于顷刻,我被逼上急症攻关之路,殚心竭虑探索仲圣先师六经八纲辩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的针灸、救急要方;自针穴位,亲验针灸感应;亲尝毒药及研制速效解毒诸法,参与中毒急救,以积累经验,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

在自学中医的第6年,终于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及多种危重急腹症,竟获成功。

擅治急症,是中医学的固有传统,历代中医名家大师,人人都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何以现代中医退出急症阵地?时下世人视中医为"慢郎中",这是中医的奇耻大辱!我呼吁老中青三代中医起而雪耻,不要自卑,不要妄自菲薄、自甘附庸。

要充满自信心与豪情,走中医自身发展的道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

本书初稿曾蒙邓铁涛老前辈审阅,抱病约见,并亲笔题词,嘉勉后学,不胜感激!有生之年,当铭记邓老鼓励教诲,为中医事业克尽微力。

感谢原山西省卫生厅蒋天佑副厅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郭博信总编辑,在落实中央抢救老中医经验的工作中,多次屈尊下访,给我以多方面的关怀、鼓励与鞭策。

感激之余,反思一生医事的成败得失,凑成了这本医学杂录,自知先天不足,根底浅薄,一得之见,难免偏颇。

除了一点为救人命甘担风险的赤子之心外,别无所求。

复兴中医,任重道远,原与青年一代共勉,尚望前辈及同仁不吝斧正。

人体阳气与疾病阴和阳是事物的两个相对属性。

一般来说啊,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为阳性。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阴性。

中医学理论素来讲究调整阴阳的关系,正如引文中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但对于怎样算是"阴平阳秘"这个问题,历代医学各抒己见,众说纷纭。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先生,在其著作《格致余论》中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两篇中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重要性,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则。

滋阴学说,至今对临床医师仍有深远影响。

明朝张景岳则是折中派,他在钻研《黄帝内经》30余年后,著成了《类经附翼》,把阴、阳关系理解成半斤八两、平起平坐的关系。

根据《黄帝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说,在《大宝论》中写道"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强调了"阳虚多寒,宜补而兼温;阴虚有热,宜补而兼清"。

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亦不能小觑。

……孰是孰非,未有定论。

而今,历经52年的从医生涯后,78岁高龄的李可老先生语出惊人:"阴虚有热宜补而兼清",这个是沿袭多年的错误。

《内经》中"阴虚出盗汗,阴虚生夜热"两条,"阴"指的不是阴、阳,而是指五脏。

头一个"阴"指的是手太阴肺脏,应理解为肺气、阳两虚,卫外失固。

第二个"阴"指的是足太阴脾脏,土壤不能敛火,虚阳外散,当温之敛之,"甘温可除热"是也。

而朱丹溪、张景岳都错了。

影响所及从金元明清一错错到今天。

祸及千万患者,太可怕了!试想,脾、肺阳虚的病,怎么可以用"清"热滋阴?甚至是沾唇必殆!……"说"阳",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太阳、春日、阳光、温暖、明亮?美好的词汇如泉纷涌。

欧美有一首经典老歌《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ife》: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ife. That's why I'll always be around……中国亦有一首广为传唱的革命歌曲《毛主席是各族人民心中的红太阳》:毛主席呀毛主席,各族人民心中的红太阳!千山万水向您欢呼……太阳,是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崇拜。

光热,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温暖。

甲骨文之"阳",左边是"阜",表示升高的意思;右边是一盏明灯;明灯升高,光明至极。

小篆之"阳",与甲骨文基本相似,灯下增加了三撇,表示灯光四射。

历朝历代的人们如何解释"阳"字呢?《诗经?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

(浓茂的露水啊,不出太阳就不会干。

)阳,指太阳升起。

《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春日,天气和暖,黄莺处处欢鸣。

)阳,指温暖。

东汉的许慎先生在《说文解字》中说:阳,高明也。

从阜,昜(yáng)声。

(从阜,与山有关。

)战国时,鲁人谷梁赤注解春秋,在《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中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

(如衡阳-衡山之南,洛阳-洛水之北)相传为秦汉时所作的《尔雅》中载曰: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

由此一析,山之东、南、西三面皆阳。

……人们在选购房屋的时候传统来说,是要讲究一个好风水,但风水学说流派繁复,规矩众多,往往让人无所适从。

但是,有一个标准是得到公认的。

那就是房屋首选坐北朝南的,最好还要有可供晾晒的向南阳台。

为什么呢?太阳,在我国来看,每日都要沿着"东-东南-西南-西"的方向,延一线划过天空,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和温暖。

朝南,房间的采光才会好,温度才能有保证,这样一来,人们平时积累在衣物、被褥等起居用品里的湿气才得以燥干,不会发潮,不会积湿伤人。

潜在的健康影响因素被消除或减少了,人的心情自然而然愉悦起来,房间也会显得生气盎然。

长年卧病在床之人,病态怏怏,其人往往给人以晦暗阴冷的感觉……在物资不足的年代,肉类、脂类等供应不足,小孩子们,常会患上"佝偻病":胸骨前突呈"鸡胸"状,走路时出现两下肢向内或向外弯曲的畸形,呈"O"型腿或"X"型腿。

病因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进而导致钙磷代谢障碍和骨样组织钙化障碍。

而维生素D的缺乏除了摄入量不足以外,还有可能是紫外线照射不足,也就是俗话说的晒太阳晒得不够,皮肤基底层贮存的7-脱氢胆固醇未经日光中紫外线照射不能顺利转化为胆骨化醇(即维生素D3)。

南方日照时间长,佝偻病的发病率低;相反,北方日照时间短,佝偻病的发病率就较高了。

春夏时分,天和日暖,草长莺飞,繁花争妍,人们都走到户外来,踏春、远足、登山、旅游、慢跑、练拳、游水……阳光下,大千世界热闹、活跃、律动。

秋冬时分,天凉日冷,草凋莺藏,落叶纷纷,人们都躲到室内去了,厚装厚裹,以避寒气。

阳光变得稀薄,世界也渐渐安静。

而亚热带的雨林里,五颜六色的树蛙还在欢腾跳跃,千姿百态的植被为一争头顶阳光而使劲地拔高……北极的冰天雪地里,只剩下零星出动的北极熊,形单影只。

环境严酷,大多植物难以存活,地衣紧抓地表,在冰雪覆盖下静延生命。

我们看到,活力的来源--光和热。

属阳。

然而,在同一个环境下的人们,也表现出不同的活力。

是为什么呢?外界之阳仅仅是一方面。

人的体内乃另有其"阳"。

一般认为男性以阳为本,女性以血为本,故而常见男性的活力尤其是运动活力或运动意向一般来说高于女性。

孩童为稚阴稚阳之体,生机蓬勃向上,手足常温,不觉冬寒。

老人年事渐长,阳气渐虚,冬日喜在阳光下静坐,汲外温,补内暖。

回赏诗词,一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尽道美人的娇艳,唐朝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一诗也因而流传千古。

桃腮、粉面、红粉佳人,是怎样一幅赏心悦目的画卷?唐代张裕又言:"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斜过翠云中。

"……樱桃小嘴、点绛唇、纤红指……流行至今,受到现代女性的挑战,涂脂抹粉,非红粉不可吗?偏不!个性时代,不少人已有描灰黑唇彩、染褐色指甲、打蓝紫粉底的大胆尝试。

但试问有多少看官觉其美艳?为何唇、颊、指,非红不美呢?那是气血的象征,是健康活力的外在表现啊!化妆为何?为美。

美为哪般?为健康模样罢了。

为了生命的活力,人们逐"阳"息居,犹未自知而已。

千言万语,亦道不尽简单的规律,一朝翻阅古书,古人三言两语已尽诠其意:"寒热者,春夏之暖为阳,秋冬之冷为阴。

当长夏之暑,草木昆虫,咸苦煎炙,然愈炙愈繁,不热则不盛。

至一夕风霜,即僵枯遍野,是热能生物,寒无生意,热无伤而寒可畏,非寒强于热乎?此寒热阴阳之辨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