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与健康
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doc

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doc
健康和疾病一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
健康指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交方面的良好状况,而疾病则是指身体或心理上出现的一种异常状况。
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首先,健康和疾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健康是指全面的身体健康,包括心理和社交方面。
疾病是指身体或心理上的一种异常状况。
身体的健康可以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而
疾病又可以影响身体的健康。
例如,一个持续健康饮食和运动的人通常拥有更强壮健康的
身体,而长期抽烟、饮酒过量、压力大的人则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如肺癌、酒精中毒和抑
郁症等。
其次,健康和疾病之间也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疾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健康,而健康可
以对疾病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抗力和防御机制。
例如,在某种感染性疾病流行的时候,身体
强壮健康的人更容易对其产生抵抗力,而反之则比较容易感染。
此外,一些疾病也会影响
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从而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
最后,健康和疾病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身体正在恢复和保持健康状态的人,如
果持续遭受高强度的压力、过度工作及其他疾病等影响,就容易出现身体健康退化的情况。
相反地,病人通过积极治疗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可以逐渐恢复健康。
总之,健康和疾病是彼此相互关联的,互相影响。
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与预防疾病的控
制息息相关。
我们要注重平衡自身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诱发不
同的疾病,提高身体适应疾病的能力,保持身心健康状态。
疾病和健康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疾病和健康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健康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健康和疾病是人类健康生活的两面,二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那么,疾病和健康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解。
一、疾病是如何影响健康的?疾病是身体机能异常的表现,它不仅严重地影响了身体健康,而且还会引起心理上的疾病,例如焦虑、抑郁等等。
疾病会降低身体免疫力,导致身体无法抵御各种病菌和细菌,从而产生各种疾病。
此外,慢性疾病的发作还可能让人长期处于悲观、消沉的情绪中,进而影响到生活的品质和乐趣。
二、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平衡怎样保持?要保证健康,就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平衡点也就是能够预防疾病的养生方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养生方法和生活方式与疾病是相连的,因为只要掌握了健康的养生方法和生活方式,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各种疾病。
例如,科学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睡眠,都是维护健康的养生方法。
此外,养成积极阳光的心态,也是维持健康的重要保障。
三、不良态度是导致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人们不良的生活态度和习惯也是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和疾病的根本原因。
不良的饮食习惯、熬夜、缺乏运动等等,都是导致身体亚健康和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此外,压力也是健康问题的诱因。
如果长时间承受过高的压力,就很容易导致一系列身体健康问题,进而促使身体发生各种疾病。
四、预防胜于治疗疾病和健康之间的联系是绕不开的。
只有平时注重生活品质、保持健康的养生习惯,才能更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因此,预防胜于治疗,这是维护健康的最好方法之一。
五、结语总而言之,疾病和健康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保持健康的养生习惯及生活方式,能够帮助人们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我们应该秉持“预防为主,维护健康”的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身体健康、心理愉悦、幸福快乐。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社会适应良好:
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当时复 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所理解,为大家所接受。
(一)影响健康的因素
1.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s)
(1)生物性致病因素 (2)遗传因素
如:糖尿病、血友病、地中海贫血、色盲等 遗传倾向较大—肿瘤、心血管疾病
(一)影响健康的因素
1.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s)
(1)生物性致病因素 (2)遗传因素 (3)其他:年龄、性别等因素
* 社会政治体制
* 社会经济因素
* 社会文化因素
包括立法和社会支持系统,全社 会资源分配制度,就业和劳动制 度、劳动强度等
* 生活方式
*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经济发展对健康的影响——有利亦有弊
(2)社会环境
* 社会政治体制
经济 贫穷 对健 康的 影响
经济 发展 对健 康的 危害
* 社会经济因素
* 社会文化因素
年龄--动脉硬化多发生于成年人,百日咳多见于儿童。 性别--女性胆囊炎、胆石症、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率高。 男性疝气的发病率高。
(一)影响健康的因素
1.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s)
2.心理因素(psychology factors ):
如:甲亢、肿瘤、 高血压、胃十二 指肠溃疡、月经 失调等。
⊙最初是社会学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
J.K.Calbraith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
健康与疾病名词解释

健康与疾病名词解释
健康(Health)是指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层面的良好状态。
健康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身体的健康状况、心理的平衡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在身体层面,健康表示身体器官的正常功能、生理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并且没有明显的疾病或疾病风险。
在心理层面,健康涉及个体的心理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平衡。
在社会层面,健康表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和适应,包括良好的社交关系、社会支持和社会角色的履行。
疾病(Disease)是指身体或心理上的异常状态,导致个体的生理或心理功能受损。
疾病可以由各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遗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疾病可以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和生理异常,如疼痛、发热、肿胀等,也可以是潜在的、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疾病的严重程度可以因个体和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有些疾病可能仅对个体的生活质量产生轻微影响,而其他疾病可能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总结来说,健康是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层面的良好状态,而疾病是身体或心理上的异常状态,导致个体的生理或心理功能受损。
健康和疾病是相对的概念,保持健康需要积极的健康管理和预防措施,对疾病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以维护个体的整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疾病、健康与亚健康的区别

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主要区别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1.健康与疾病是相对立存在的,但没有疾病不代表健康,有可能处于第三状态—亚健康。
2.健康一定是躯体和社会心理上的同时完好状态酗酒,卖淫嫖娼,赌博是社会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社会心理不健康可导致躯体疾病。
3.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权利:社会政府有责任提供摆脱疾病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维持健康,参与保健活动也是社会成员的责任。
而疾病则是与健康相对立而存在。
疾病是机体在内在和外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自稳态紊乱的生命活动障碍状态。
在此过程中,机体组织细胞产生病理变化,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的异常。
机体存在病理变化,宏观表现为症状和体征。
疾病一旦发生,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及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就会受到破坏,机体便进入了与健康状态完全不同的失衡运动态势。
亚健康指处于健康(第一状态)与疾病(第二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也成人体的第三状态,亚健康着重体现在人体的代谢、功能、形态从健康到疾病这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或长或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往往自觉全身
疲乏无力,情绪低落,肌肉关节酸痛,消化功能减退等。
也就是可以说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力降低的共同作用结果,是疾病的亚临床状态的更早期形式。
如:衰老,慢性疲劳综合症,经前期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
人类健康与疾病演讲稿

人类健康与疾病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人类健康与疾病。
健康是人类最
宝贵的财富,而疾病则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人类的健康与疾病之间,是一场永恒的较量,它关乎着每一个人的生命和幸福。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健康。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还包括
心理和社会的健康。
一个人只有身体健康,心理才会健康,社会才
会和谐。
健康是人类幸福生活的基石,是实现个人梦想的保障。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健康,注重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不
良的生活方式,让自己始终保持健康的状态。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疾病给我们带来的威胁。
疾病是一种不
可预测的灾难,它可以让人瞬间失去健康,甚至失去生命。
疾病无
情地袭击着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痛苦不堪。
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
坚强勇敢,积极治疗,不放弃希望,战胜疾病,重拾健康。
在人类健康与疾病的较量中,医生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
他们
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为我们排忧解难,让我们重获健康。
因此,
我们应该尊重医生,相信医生,听从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让医生的良苦用心不致白费。
最后,让我们共同呼吁,珍惜健康,预防疾病,关爱生命。
让我们为了健康而努力,为了战胜疾病而奋斗,让我们的生命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谢谢大家!。
人类身体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人类身体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健康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而疾病则是人体在某些方面发生异常反应的一种体现。
因此,人类身体的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探讨人类身体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如何维持身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
身体健康是基础,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
身体上的不良状况,如疾病或疼痛,会影响到人的情绪和行为,导致抑郁和社交障碍。
同样地,心理上的问题也可能导致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如头痛、肌肉疼痛和消化问题等。
因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彼此关联的,必须注意维护。
疾病是身体发生异常反应的一种表现,它们可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也可以是由细胞生长和分裂异常导致的肿瘤,还可以是由环境因素引发的慢性疾病。
疾病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损害,使病人产生痛苦和不适,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预防和治疗疾病是人们生活和健康保障的重要方面。
预防疾病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预防疾病的最好方法是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这对于预防慢性疾病如肥胖症、冠心病和中风等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及时接种疫苗也可以预防感染性疾病。
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和疾病风险因素,从而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的疾病,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治疗方法因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有的疾病需要手术治疗,如癌症和心脏病等;有的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
同时,身体的恢复和康复需要良好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
为了维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我们需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均衡的饮食和健康的膳食搭配,适量的运动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和减少压力和焦虑。
这些生活方式对于身体和大脑的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人类身体健康和疾病之间有密切联系。
维护身体健康,预防疾病是人们保持健康和幸福生活的重要前提。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是值得的。
(护理)健康和疾病的动态、连续过程

(护理)健康和疾病的动态、连续过程
健康和疾病都是人生命过程中最令人关注的现象,对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有以下几种观点:
1.过去大多认为两者各自独立且相互对立,即为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
2.20世纪70年代,有人提出健康与疾病是连续统一体的观点。
如果将人的健康与疾病比作一根轴,轴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个体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表现,轴的一端是最佳健康,另一端是死亡,健康和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在健康与疾病轴上的位置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
如某人某日感觉身心舒畅,精力充沛,其健康状况偏向于最佳健康;另一日因熬夜出现头晕目眩、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则其健康状况为健康不良;经过休息和调整,不适症状消除,精力恢复,则为健康良好。
健康与疾病轴示意图
3.现在大多认为健康与疾病可在同一个体身上同时并存,即一个人可能在生理、心理、社会某个方面处于低水平的健康甚至疾病状态,但在其他方面却是健康的,如某些残疾人,经过康复治疗和护理,充分发挥其尚存的功能,成为残而不废的有用之人,仍能达到他们最
高的健康水平。
另外,健康和疾病之间有时很难找到明显的界限,存在过渡形式。
因此,对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时只能使用相对性的词语,没有绝对的健康或疾病状态。
护理的工作范围包括健康的全过程,即从维护最佳健康状态到帮助濒临死亡的人平静、安宁、有尊严地死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节基因与人体性状——生物的变异一、教学目标:1.在了解遗传现象的基础上,了解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其普遍性。
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是本小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引言: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
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
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
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
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
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叫做什么?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
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
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
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
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
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
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二)变异的原因1.外界环境的影响: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
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
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
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
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
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请同学们再分析两个例子。
(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
(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
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
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提出问题:是否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变异?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若环境影响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样产生的变异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
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改变而制造出能遗传的变异为人类所用。
所以,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提出问题:变异对生物个体、对生物界会产生什么影响?(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我们看两个例子。
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
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
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
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两类: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四)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变异对进化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环境复杂多样,不断变化。
多种多样的生物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此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变异对进化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下一章将继续学习。
(五)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远古时就开始注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遗传变异的现象加以利用,特别是在农牧业生产中。
如春秋时代的《楚辞》中记载“马母驴父,生子曰赢”,意思就是马和驴的后代——骡子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人类在农业上利用变异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1)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变异,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育,获得新的品种,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杂交的方法,将不同生物个体的性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性状组合的新品种。
如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产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麦杂交,让两种小麦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产生变异,可以培养出高产同时抗倒伏的新的小麦品种。
(3)为培养新的品种,也可以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遗传物质,使生物产生变异并对变异进行选择,培育出新品种。
如用射线照射或用药物处理植物的种子,种子产生变异后进行选择,选出有利于生产的变异培育成新品种。
应用以上方法,人类曾经培育出许多品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使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改变生物的基因从而改变生物的性状创造新的生物。
如将决定人的生长激素的基因、决定人的胰岛素的基因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植入大肠杆菌的细胞内,让大肠杆菌发生变异,合成人所需要的生长激素或者胰岛素,造福于人类。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什么是变异,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生物产生的变异选育适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
科学的发展可以造福于人类,但若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也会带来灾难。
所以,我们在创造新的生物品种和物种时必须慎重。
第三章健康与疾病第一节认识健康——新的健康观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世界卫生日2、形成健康新概念。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健康定义,理解生命自我管理。
2、教学难点:如何利用资料说明健康新概念重视预防与保健,理解生命自我管理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一)什么才算健康1、创设情景导课。
说说看,你知道人类历史上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的疾病,由此引入人类对健康的认识。
2、展示1950-2006世界卫生日主题学生活动:讨论世界卫生日主题提出背景以及关注的内容说出自己的感想.教师总结:通过2005年世界卫生日主题.背景介绍,说明世界卫生日关注人类健康。
3、学生活动:讨论健康的新概念。
总结:健康新概念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4、阅读教材信息库,了解健康标准。
学生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
是否知道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了什么健康的新标准?教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结束了“无病就是健康”的旧健康观,而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具备,才是完全的健康。
师生活动: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只有使健康经常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才能保持和促进健康。
健康和疾病往往可在同一机体内共存,仅从主观上判断健康可能失误(如恶性肿瘤),应用客观指标(如生理、生化、免疫及生物技术等指标)往往可在机体主观感觉仍是“健康”状态下明确揭示疾病的存在。
健康和疾病在同一机体内此消彼长的关系是二者共存的特点;随着疾病病情的好转,健康逐渐康复;反之,随着疾病病情的发展,健康状况也必被削弱。
影响健康失衡的因素主要是环境中的危害因素以及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当影响健康失衡因素强度不大,作用时间不长情况下,机体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修复系统可以成功地进行调节使机体恢复健康,否则将使失衡发展进而导致疾病。
2005世界卫生日传递的信息:第一个信息每年有太多的母亲和儿童遭受痛苦和死亡每年数百万的母亲死于妊娠、分娩,儿童在婴幼儿早期夭折。
更多的母亲和儿童受到疾病和和营养不良的折磨。
新生儿(0-28天)的死亡危险最高。
几乎所有这些痛苦和死亡都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而在这些国家中,又是贫穷和弱势人群受害最大。
而造成这些痛苦和死亡的原因却是一些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每分钟都有一位母亲死于妊娠和分娩并发症。
这就意味着每天有1400位母亲死亡,每年有超过50万母亲死亡(WHO,2004a)。
更有高达数百万母亲残疾。
每分钟都有20个五岁以下儿童死亡。
这就意味着每天有近30 000儿童夭折,每年有近1060万儿童死亡(世界卫生报告,WHO,2005)。
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死亡危险最高。
每年儿童总死亡中,将近400万是新生儿(Lawn et al,2004)。
在全球,相对于交通事故造成的每两例死亡,就对应有1个母亲和20个儿童死于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病因(WHO,2004b)。
大约99%的孕产妇死亡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特别是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和南亚。
在每个国家,来自最贫穷家庭的母亲和儿童最有可能死亡(Vitora et al., 2003; Graham et al., 2004)。
70%的孕产妇总死亡是由于五个因素造成的:大出血(24%)、感染(15%)、不安全流产(13%)、高血压(12%)和难产(8%)。
尽管如此,贫穷、社会排斥、教育程度低下和针对妇女的暴力是造成孕产妇死亡和残疾的关键因素。
低龄妊娠、多次生育的妇女、患有疟疾、结核病和日益增多的HIV感染和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以及营养不良或贫血的孕产妇最容易死亡。
HIV感染/艾滋病对母亲和儿童构成日益增大的威胁。
妇女目前几乎占成年HIV感染和艾滋病患者的一半(UNAIDS, 2004)。
这不仅损害了妇女的健康,而且增加了HIV母婴传播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