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精准操作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最新可视化技术在麻醉领域中的应用

可视化技术在麻醉领域中的应用
可视气管插管主要应用
气管切开术
➢ 监测整个手术过程,预防意外发生 ➢ 通气没有变化 ➢ 不需要使用纤支镜 ➢ 容易进行气管切开操作
可视化技术在麻醉领域中的应用
可视气管插管和堵塞器配合使用
➢操作简便,无需经特殊训练,创伤小
➢术中持续监测球囊位置
➢容易进行重新定位
➢操作过程中气道阻力小
➢术后进行持续的监测
➢减少纤支镜的使用,减低消毒和设备损耗。 据国外统计减少300美元/次
➢对于一些没有纤支镜的基层医院也可以开
展肺隔离术
19
可视气管插管和堵塞器配合使用
可视气管插管监视下堵塞器球囊充气情形
球囊充气前
球囊充气后
可视化技术在麻醉领域中的应用
目前有3个型号: ID 7 mm, OD 10mm ID 7.5 mm, OD 10.5mm ID 8 mm , OD 11mm
可视化技术在麻醉领域中的应用
可视气管插管的气流阻力分析
通过对比测试,可视气管插管的气流阻力和普 通的插管基本一样
可视化技术在麻醉领域中的应用
可视气管插管主要应用
麻醉科/手术室
目前型号:37FR左
可视化技术在麻醉领域中的应用
可视双腔支气管插管监测情形
可视化技术在麻醉领域中的应用
小结
• 可视化技术在麻醉中的应用是一种趋势和 潮流!
• 各种可视技术都可以延伸或改变我们的视 角,都有它设计上的缺陷!
• 直接视频插管技术有它的优点,但目前从 型号上还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麻醉的需要。
• 可视喉镜、光棒、纤维气管镜→气管插管 • ,C型X光机、CT、硬膜外镜→疼痛治疗 • 超声技术→外周神经阻滞(和小儿中枢神经
超声可视化技术在临床麻醉的应用

超声可视化技术在临床麻醉的应用很多人在医院做手术时都需要麻醉,麻醉是麻醉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麻醉学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及历史的沉积,迄今为止,已发展成为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机能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诊疗的科学,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二级学科。
麻醉科作为手术的枢纽科室、平台科室,其学科水平将体现医疗机构的整体学科水准。
21世纪以来,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医学技术也迅猛革新。
超声可视化技术异军突起,在快速康复外科和精准医疗领域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超声技术在麻醉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促进了该领域的创新与变革,也推动了我国医学事业的进步。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超声在临床麻醉的多种应用途径吧!一、超声在区域麻醉中的应用在百年的麻醉发展历史中,区域麻醉逐渐成为麻醉学科极其重要的一项核心技术,并在临床麻醉中发挥了及其重要作用。
如何提高区域麻醉的准确性,降低区域麻醉并发症或神经损伤的风险,是临床麻醉工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
自从有了超声用于引导区域麻醉穿刺的报道,随着超声技术自身的飞速发展和麻醉工作者不断的探索,超声引导区域麻醉在短短30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预见超声技术未来会成为麻醉科关键核心技术之一。
麻醉医师对于学习和掌握超声引导区域麻醉技术的热情也很高。
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了采用超声引导区域阻滞能使麻醉效果更确切,也能明显减少麻醉并发症和神经损伤的风险。
在临床区域麻醉工作中,我们主要将超声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超声引导上肢不同入路的臂丛神经、以及臂丛神经分支阻滞;2、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包括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股神经阻滞、闭孔神经阻滞、股外侧皮神经阻滞,股后皮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等。
3、超声引导腰骶部神经阻滞,包括腰丛神经、腰神经根、骶神经阻滞、阴部神经阻滞、骶管阻滞等。
特别提到的是超声引导在腰段椎管内穿刺的应用。
腰段椎管内阻滞在麻醉镇痛和慢性疼痛治疗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可视化技术在麻醉中的应用及意义

可视化技术在麻醉中的应用及意义我们都知道,麻醉技术是医学手术中非常常见的诊疗操作技术,旨在通过阻断痛觉信号在神经内传输从而抑制大脑皮层接收信号产生痛觉,以达到无痛手术的目的。
麻醉能够消除患者的痛觉,减少应激反射为手术操作创建了良好的环境。
近年来,麻醉技术正朝着精准化,智能化,信息化,可视化发展,其中可视化技术已经深入麻醉操作,辅助治疗,麻醉监测与诊断等领域。
然而在传统临床麻醉中,许多麻醉技术都是靠经验和解剖标志操作,如有变异,则可能不成功,甚至出现损伤周围组织,因此操作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其安全和效率。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及各种影像、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迭代,可视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医疗领域。
现在众多患者也对各种医疗操作的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凭经验盲探穿刺手法已经不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
在可视化麻醉技术中,医师可以在实时,精准掌控患者的生理状况,并在无死角无盲区的条件下进行诊疗,极大地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近年来,许多医院引进了麻醉可视化设备和技术,实现了精准操作和精准镇痛,只需要在手术目标组织的小范围内进行麻醉。
现代可视化技术在麻醉中主要可以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纤维支气管镜技术纤维支气管镜是麻醉领域最早使用的可视化技术,在以前一般用于解决困难气道的插管。
在传统的胸外科手术中,通过双腔气管插管实施单肺通气的麻醉往往依赖于听诊、临床经验来预判插管及组织位置,所以定位的准确性难以保障,可能导致肺隔离不确切。
近年来纤维支气管镜定位技术在常规手术中普及,大大提高了双腔气管插管成功率及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技术保证了有效的肺隔离,避免了手术过程中健侧肺被渗入血液、脓痰,造成肺污染,从而避免了一系列因影响呼吸而危及患者生命的症状。
2.可视喉镜气道管理技术对于很多需要快速构建人工气道的急诊危重症患者,往往处于极度缺氧状态,需要立即缓解。
因此气管插管对高效的抢救至关重要。
与传统喉镜不同,可视喉镜在喉镜前设置高清防雾的摄像头以及稳定可靠的光源,在光源照明下摄像头能够捕获清晰的图像并将信号放大到LCD屏上。
可视化技术在麻醉教学及精准医疗中的应用

基金项目:新疆医科大学科研创新基金项目“三种不同的镇痛方法对肺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项目编号:XJC201383)。
作者简介: 姜晓阳,男,汉族,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麻醉教学;通信作者:胡建军,男,汉族,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
可视化技术在麻醉教学及精准医疗中的应用姜晓阳,胡建军(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摘 要:可视化技术运用于临床麻醉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样也符合精准医疗以及精准医疗教学的要求,为了提高临床麻醉教学效果,同时使患者获益,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应该在临床麻醉教学中普遍推广。
关键词:可视化技术;临床麻醉;精准医疗;教学目前临床麻醉操作中常用的可视化技术包括:超声可视化技术、气管插管的可视化教学等。
可视化技术应用于临床麻醉是符合精准医疗的要求,而将这些技术用于临床麻醉教学也是精准医疗教学的要求。
一、超声可视化在麻醉教学中的应用在临床麻醉中,有些患者需要进行动脉穿刺、深静脉穿刺和神经阻滞等操作,在以往,这些操作都是在按解剖标志下盲探进行的,盲目穿刺会增加不必要的损伤,带来各种并发症,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准确把握操作的细节和技巧,可能反复观摩教师操作仍不能掌握。
近年来超声可视化技术引入临床麻醉以后,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直观清晰地看到穿刺的目标动脉、中心静脉、部分神经及周围结构等图像,尤其是超声引导下的深静脉穿刺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反复穿刺带来的损伤,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安全性。
教师示范操作演示时,超声可清晰地显示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的图像,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的解剖有更直观的认识,利于其理解和掌握这项操作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神经阻滞技术是临床麻醉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但不易学习掌握。
如何开展外周神经阻滞教学培训,降低学生对此技能的心理恐惧感,一直是麻醉学教师关注的问题。
可视化技术在临床教学考核中的应用

表 1 2009 年度及 2010 年度实习生麻醉学考核结果
带教对象
带教失败病例 学生操作失败病例 临床考核成绩
(n)
(n)
(x±s ,分 )
2009 年 度 实 习 生
5
25
2010 年 度 实 习 生
0
11
注:与 2009 年度实习生比较,aP<0.05。
78±6 82±5a
3讨 论
麻 醉 专 业 的 临 床 操 作 充 满 了 风 险 [4]。在 目 前 现 实 条 件 下 , 临 床 教学目标仍然是希望学生掌握传统的根据体表标志解剖定位的 盲探操作。因此,如何保障临床实习中患者的安全,如何提高临床 带教成功率和如何在有限的患者资源中提高带教效率都是麻醉 专业临床带教面临的现实问题。
1 对象与方法
1.1 教 学 对 象 2010 年 7 月 至 2011 年 7 月 对 在 本 科 实 习 的 两 批共 20 名麻醉专业实习生采用可视化技术进行临床教学和实习 的情况。 1.2 教学方法 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首先进行临 床 相 关 知识的摸底考试。考试通过后进行约 1 周的短暂模拟化训练[3]。模拟 化训练完成后进行临床可视化教学。 1.3 气管插管训练 气管插管技术是麻醉专业学生必须 掌 握 的 专业技术。教学中教师直接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可视喉镜等进行 教学。让学生了解使用喉镜所能看到喉咽等部位的解剖结构和喉 镜的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学生使用普通喉镜进行气管插管的临床 实习。学生掌握普通喉镜处理非困难气管插管基础上可适当给予 学生机会使用可视喉镜或纤维支气管镜进行困难气管插管。 1.4 神经阻滞技术的训练 麻醉学专业学生要求在实习 期 间 掌 握常用神经阻滞如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操作前首先由教师采用超 声探头为即将接受麻醉患者进行拟阻滞神经周围解剖结构进行 检查,以确认是否有解剖变异,保证成功率和带教效果,同时也可 以使学生在操作之前了解患者个体化的解剖特点。学生在实习初 级阶段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是在教生超声探头监督下进行,当发现 进针方向指向血管等危险部位时及时提醒。学生基本掌握臂丛等 神经阻滞技术训练过关后可按照解剖定位和异感等传统教科书 方法进行盲探操作,但在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之前进行超声定位确 认针尖位置正确安全和采用超声技术监测药物在神经周围扩散 过程。 1.5 教 学 考 核 每 名 学 生 采 用 可 视 化 技 术 进 行 考 核 和 评 价 。学 生按照传统非可视化方法进行麻醉相关临床操作,考核教师采用 可视化技术检查学生临床操作结果,进行点评和改进方向。 1.6 教学成果评价 记录可视化训练实习学生掌握临床 技 能 的 程度和时间,并统计可视化教学中教学失败病例和学生失败操作 病例数量,与以前传统言传身教带教成绩相比较,统计有差异性。
可视化技术在麻醉专业的应用进展

2 0 1 3年 2月 第 2 5卷 第 2期
・ l 25 ・
行连续无创 H b 监测可指导输血输液的治疗, 但S k e l t o n 议, 该测量方法能否在临床上大量使用及改进设备 等的研究显示该方法用于择期剖宫产患者时精确度较 以 提高其精确度 , 还需要做更多进一步的研究, 也势
视频技术主要应用于气管插管和困 难气道的处理。 缩短插管 时间。目前国内常用 的纤维光导硬镜包括 1 . 1 光索 实质上是 一根可弯曲的管芯, 前端装有 视可尼硬镜、 L e v i t a n 硬镜 以及 B o n i f l s 纤维硬镜。 灯泡, 后端连接配有电池和开关的把柄 。将气管 导 1 . 4 Up s h e r纤 维光 导喉镜 度取决于插管 中患者头部的位置。
. 3 纤维光导硬镜 与 F O B相 比,其具有两大优 手术或重大手术心脏监测的食管超声, 称为超声技术。 1
本文就近年来可视技术的应用及未来前景作一述评。 点:( 1 ) 插管 时可以提拉舌根 以保持患者呼吸道通
l 视频 技术
畅; ( 2 ) 可以 使镜干头端在喉咽部按所需方向任意移 动进退, 很容易寻找和进入声门, 明显提高成功率,
到1 9 9 4年 , 才第 一次 完成真正 意义上 的超 声 弓 l 导 下 和前中斜角肌。垂直进针, 声像图上可见进针轨迹。
可视 化技 术在 麻 醉 专 业 的应 用 进 展
陈骏 萍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1 — 0 8 0 0 . 2 0 1 3 . 0 2 . 0 0 3
【 中图分类号】 R 6 1 4 【 文献标 志码 】 C
【 文章编号】 1 6 7 1 - 0 8 0 0 ( 2 0 1 3 ) 0 2 . 0 1 2 5 . 0 3
可视化技术在麻醉中的应用

临床技能培训可视化
临床技能培训可视化
通过高清摄像头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手术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和 呈现,帮助学员和医生更好地观察和学习手术技巧和操作细节
。
临床技能培训可视化
可视化技术可以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视角,帮助学员和 医生更好地了解手术过程和操作技巧,提高技能水平。
临床技能培训可视化
可视化技术还可以对手术过程进行回放和慢放,帮助学员 和医生更好地分析手术技巧和操作细节,提高技能水平。
02
可视化技术在麻醉监测 中的应用
麻醉深度监测可视化
总结词
通过可视化技术,可以实时、直观地监测麻醉深度,帮助医生判断麻醉状态,及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确保手术 安全进行。
详细描述
可视化技术可以通过脑电信号、血流动力学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反映麻醉深度,使医生能够实时掌握患者的麻醉 状态。通过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麻醉深度是否合适,并及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避免麻醉过深或 过浅对手术造成影响。
可视化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现状
医学பைடு நூலகம்像技术
可视化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应用广泛,如CT、MRI等影像的重建和显示。
手术导航
可视化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在手术中实时导航,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康复治疗
可视化技术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等。
临床决策支持
可视化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临床决策支持,如病情监测、诊断辅助等。
05
可视化技术在麻醉研究 中的应用
麻醉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可视化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通过可视化技术,可以深入了解麻醉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 、代谢和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麻醉科新技术应用报告

麻醉科新技术应用报告在现代医疗领域中,麻醉科的作用日益凸显,其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对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患者的痛苦以及改善医疗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将重点介绍麻醉科的一些新技术及其应用情况。
一、可视化技术在麻醉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可视化技术在麻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过去,神经阻滞往往依靠解剖标志和医生的经验来进行定位,准确性难以保证,而且可能会出现阻滞不全或损伤周围组织的情况。
而超声引导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通过超声图像,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神经的位置、粗细以及周围的血管、肌肉等组织结构,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目标神经周围,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
例如,在肩部手术中,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可以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术中及术后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降低相关副作用的发生风险。
同时,对于一些肥胖患者或解剖结构变异的患者,超声引导更是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使原本困难的神经阻滞变得可行且安全。
此外,可视化技术还应用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
传统的盲穿方法可能会导致气胸、血胸等严重并发症。
而在超声引导下,医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血管的位置、走行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大大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二、监测技术的新发展麻醉过程中的监测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除了传统的生命体征监测,如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等,一些新的监测技术也逐渐应用于临床。
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就是其中之一。
BIS 监测可以反映患者的麻醉深度,帮助麻醉医生更精确地控制麻醉药物的用量,避免麻醉过深或过浅。
研究表明,使用 BIS 监测可以降低术中知晓的发生率,提高麻醉质量。
肌松监测技术也有了新的进展。
传统的通过观察肌肉反应来判断肌松程度的方法不够准确。
现在,利用定量肌松监测设备,可以实时、准确地监测患者的肌肉松弛情况,为麻醉医生调整肌松药物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患者术后更快地恢复肌肉功能,减少因肌松残留导致的呼吸抑制等并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视化精准操作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改进及高分辨率探头的应用,超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越来越为广泛。
经食道麻醉超声,麻醉医生可以通过超声可视化技术对患者心室的充盈状况及心脏前后负荷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对患者的心脏功能做出科学的评估;另外,经食道超声可视化技术还能够对患者的心脏手术效果进行评估,从而影响医生的手术决策。
另外,超声可视化引导下的动静脉穿刺置管及外周神经阻滞不仅临床成功率较高,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患者的不适感。
标签:超声可视化技术;经食道超声;动静脉穿刺置管;外周神经阻滞随着临床麻醉学的不断革新和超声技术、计算机科学以及三维图形技术学等学科在医学领域中的不断革新,可视化精准操作应运而生[1]。
尤其是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超声技术的应用逐渐广泛,其在麻醉学中的应用便是重要的应用之一。
随着麻醉学可视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已经成为可视化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超声的可视化技术在麻醉界再次得到飞速发展。
关于超声可视化精准操作在麻醉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2]。
因此,本文主要对超声可视化精准操作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1 超声在术前评估中的应用随着我国老年化现象的日趋严重,很多老年患者常常并发多种疾病,临床麻醉和手术时会出现很多不可预料的危险因素,因此术前充分准备及术前评估,对确保患者围术期的安全性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麻醉师会对患者的心血管状况给予充分的关注,二维超声及常规M型心动图能够准确地测量心腔大小、室壁厚度、室壁运动方向、幅度和速率等,从而有效地评估患者的心室局部以及心室功能[3]。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够精确地测量出血流速度、大血管内和心腔血流方向及血流量,从而准确地计算出心输出量;另外,局部心室内压力及心室功能的变化可以对患者心功能进行完善与评估。
近年来,随着三维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成像、超声造影、血管内超声成像、彩色室壁动态技术、心室功能评价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麻醉师在术前能够对患者状况作出科学、准确的评估[4]。
2 经食道超声可视化技术在围术期中的应用超声可视化技术在麻醉中的应用潜能,是麻醉医师进行心脏麻醉时总结探索出来的,根据心外膜超声心动图可以更为准确地测出心排出量。
目前,经食道超声技术已经成为了心脏麻醉时的重要技术[5]。
现在,经食道超声技术已经在麻醉临床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麻醉医师主要的监测手段。
经食道超声(TEE)由于会避开骨组织及肺组织等因素的干扰,并且受检结构与探头之间的距离较近,通过使用高频探头,并与胸超声心动图进行对比,可以产生高品质图像,这对于二尖瓣、肺静脉及左心房等偏后方心脏结构都能提供清晰的观察结构[6]。
利用超声观察大血管和心脏,可以及时地分析出心脏前后负荷、回心血量、大血管及心室充盈状况,从而让麻醉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作出对应的处理。
2.1 经食道超声在心脏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术中TEE的应用让心脏外科医生及麻醉医生通过利用TEE技术,不仅对心肌缺血状况进行临床诊断,还可以对瓣膜置换手术及其他心脏外科修复手术进行评估,以对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况进行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一些术前无法确诊的信息[6]。
术中TEE还会对外科决策造成影响,让外科医生对手术效果及方式进行重新评估。
学者Kihara等[7]的研究发现,通过TEE可视技术发现了心脏手术中11.4%的异常状况,还对5.8%的外科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 经食道超声可视技术在非心脏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TEE不单单在心脏麻醉手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非心脏麻醉手术中也意义重大。
在非心脏麻醉手术中,TEE可以通过对心肌缺血进行临床中诊断,从而对患者心脏功能做出评价。
另外,麻醉医生可以通过TEE技术来分析血流动力学变化[6]。
在手术室内心电图为监测心肌缺血的主要途径,但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临床症状时,患者心室的舒张及收缩功能已经发生改变;学者Eltzschig 等[8]的研究发现,TEE可以提供肺动脉导管、心电图等无法获取的重要信息,例如室壁异常运动,这对冠状动脉患者在行非心脏手术及心脏手术时具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3 经食道可视化超声技术在器官手术移植麻醉中临床应用随着器官临床移植手术的发展,临床器官移植手術患者逐渐增多。
如肝移植器官手术十分复杂,且患者在术中会发生血流动力学变化,给临床麻醉医生术中治疗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麻醉医生需要应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对患者的病症实施检测。
传统医学认为肺动脉漂浮导管为右心功能及心输出量临床检测的主要参考指标。
然而,肺动脉漂浮导管无法科学地体现出左心功能状况及异常状况的形态结构,且无法为医生提供全面科学的治疗信息。
可视化超声技术能够清晰地分辨出患者的心脏形态结构,能够科学、准确地反应出患者心室充盈及心脏功能信息[9]。
肝脏移植患者在疾病终末期其新陈代谢、生理功能已经发生紊乱,且常合并于各种心血管类疾病。
现在,可视化超声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患者心脏功能的评估及血流动力学的监测中,并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临床研究发现,超声可视化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应用于肝移植患者,还可以对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状况进行检测,能够对患者的疾病状况进行科学地评估,以准确地分析患者的病况,这会对患者的术中管理方法产生重要的影响[10]。
若实施肺移植术患者并发肺动脉高压,在对患者进行麻醉时,患者极易出现心源性休克;另外,由于患者本身疾病的复杂性及肺移植手术的复杂性,术中可视化技术为麻醉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干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外,应用可视化超声技术患者具有较好的耐受性,手术风险相对较小;但也存在着下咽部穿孔、食管黏膜撕裂伤及口咽部损伤等潜在损伤风险。
3 超声可视化技术在动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分析在临床麻醉中术中中心静脉置管为麻醉医生一项重要的工作。
临床医生需根据体表解剖标志来确定和指导穿刺点位置,但不同患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抗凝状态患者、小儿、肥胖者、解剖异常者,这给麻醉医生的临床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和挑战[11]。
超声技术可以协助麻醉医生对穿刺静脉进行准确定位,能够清晰的分辨出周围解剖结构,从而准确地消除了对血管神经造成的损伤。
超声可视化技术可以提高围术期的手术成功率,避免其对周围组织及动脉造成的损伤。
放射科医生可以利用TEE技术引导穿刺或置管,以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及治疗[12]。
麻醉医生于1987年首次利用二维超声来指导静脉导管,此后麻醉医生对二维超声来指导静脉置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英国国立临床优化研究所于2002年指出超声指导下的中心静脉置管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超声可以协助麻醉医生对要穿刺的静脉进行定位,能够清晰的对血流宽度及情况、静脉走行状况进行分析,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动静脉周围的解剖结构,这能够有效地避免对血管神经造成的损伤[11-12]。
超声可视化技术可以显著地提高动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降低对动脉及周围组织造成的损伤。
相比较于传统解剖定位,超声可视化技术为静脉穿刺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
可视化超声技术指引下的静脉穿刺,可以对血管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及观察出血管位置变异,发现血管中是否有血栓形成。
临床研究证明,超声可视化技术可以显著地减少静脉置管操作时间,降低穿刺次数及并发症出现风险[12-13]。
完成置管后,还可以筛查血管中是否有血栓生成。
超声还可以分析出水肿患者及肥胖患者的外周静脉,以分析患者血管中是否有血栓生成。
4 超声可视化技术在椎管内麻醉及神经阻滞中的应用分析4.1 超声可视化定位技术在椎管内的麻醉应用椎管内麻醉为麻醉科的一项重要麻醉技术,也是麻醉医生的主要技能。
传统临床穿刺常采用盲目操作方法,麻醉医生依靠阻力消失和体表标志来分析导管位置,其临床失败率高达2%~3%[13]。
对于孕妇和肥胖患者来说,传统穿刺定位难度较大,失败率极高。
最近几年来,超声可视化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硬膜外穿刺定位当中。
高分辨率的超声定位技术可以协助麻醉医生精确迅速的对硬膜外间隙进行定位[14]。
并引导穿刺针及导管穿入硬膜外隙,以降低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感及降低穿刺次数,增强患者治疗满意度。
学者Chin等[15]利用可视化超声技术对非产科肥胖患者的解剖标志实施定位,极大地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此外,可视化超声技术在产科分娩镇痛以及小儿硬膜外麻醉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4.2 超声可视化技术在神经阻滞中应用分析传统神经阻滞麻醉手术常根据寻找异感、体表解剖标志及神经刺激器探查来进行定位,但这对麻醉医生实际操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医生要具备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扎实的解剖学知识;但局麻药注入血管,以及引发的神经损伤所导致的后遗症及并发症风险仍旧较大[14]。
超声具有的高分辨率可以为麻醉医生提供局部麻醉剂和神经扩散的实时图像[15]。
现在,超声可视化技术指导下神经阻滞应用十分广泛,如锁骨下路坐骨神经阻滞、下肢采用腰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等。
临床研究证明,超声可视化技术引导下的周围神经阻滞不仅耗时少、起效时间短,而且临床成功率较高,并且患者所需的局麻药用量少,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15]。
学者张煊[16]的研究发现,超声引导下的区域神经阻滞进行,根据超声成像特征以及在区域麻醉中的应用优势,给临床麻醉及临床疼痛治疗带来了治疗优势。
学者夏德国[17]对开胸手术全麻患者采用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患者对麻醉效果较为满意、临床操作准确性较高,且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术后V AS评分,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感。
5 可视化超声技术在气道管理中的临床应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有学者采用超声影像技术对儿童声带运动状况进行观察,以诊断儿童声带麻痹情况。
目前,超声引导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双腔管的插管、喉罩置入位置判断、气管插管前评估及位置调整、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拔管后有关并发症等方面气管导管的放置[18]。
可视化超声可从下颚顶端至气管中段、肺泡及膈肌均会成像,在气道的临床管理中正得到越来越为广泛的应用;另外,还有助于喉部囊肿,气管、喉部狭窄,前纵隔肿瘤等呼吸道乳头状瘤等困难气道的临床评估,从而为患者正确的气道管理提供临床指导。
可视化超声技术能够有效地测量出咽外侧壁厚度、舌体宽度,这能够有效的评估患者的呼吸暂停綜合征发生状况及严重程度;超声技术通过对气管直径的测量,为气管导管的临床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定位环甲膜及气管实时指导患者环甲膜穿刺和气管切开;通过指导患者喉上神经阻滞来不断地完善气道的表面麻醉作用、实时对气管导管的位置进行确定等。
另外,超声检查能够清晰的观察出患者声带、喉、咽等组织结构,能清晰地展现出食道位置,从而判定出食管插管的位置。
另外,超声技术还可对双肺对称肺滑动征进行诊断,以分析患者是否存在单肺通气症状;在对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术前要检查患者气道前组织是否存在动静脉变异、较粗血管等,以为患者临床治疗提前准备治疗方案,这样有助于减少大出血风险,降低损伤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