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取景的基本知识(全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拍摄取景的基本知识作者:郭云鹏

本章要点:取景时应考虑的基本问题——五种景别、拍摄角度、横竖画面的确定、画面结构中心、突出主体的方法、前景与背景的运用、陪体的作用;光线在造型上的作用;摄影的形式法则

有人把绘画和摄影进行比较,把绘画称作加法的艺术,把摄影称为减法的艺术。

绘画是由画家在“胸有成竹”之后,一笔一画地把景物描绘出来的。

摄影则是拍摄者面对广大的自然界和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千变万化的人类社会和人生百态,用摄影镜头和取景器从中选取有限的空间,用数十(数百或上千)分之一秒的速度通过照相机和感光片记录下来。无论是从空间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摄影是从大中取小,从长中取短的减法来选取和记录影像。

“摄影是取景的艺术。”取景,从大的方面看,决定着拍摄者对于主题和题材的选择;从小的方面看,则决定着画面布局和景物的表现。

第一节取景时应考虑的基本问题

一、拍摄点的选择

拍摄点是指拍摄者所处的位置,严格地讲应当是相机的机位,也是受众的位置。

“移步换景”,因为人的视点直接影响观景的距离和角度。每移一步,视点改变了,视野范围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也发生变化。在拍摄中,相机的机位移动,取景范围就会发生变化。

摄影记者拍摄的第一步是选好拍摄点。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对拍摄点加以研究。

(一)拍摄距离

拍摄距离的改变能引起主体与环境的关系的变化,对被摄景物的表现有着重大的影响。

拍摄距离的改变,能形成各种不同的景别。

不同景别不仅说明取景范围的大小,而且表现出主体与背景及其他陪体之间的关系的改变。

人们常把摄影的景别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五种。

(1)远景。

拍摄到的最大的场面,拍摄距离最远。摄影表现的远景,常是自然景物或比较大的场面及人文景观。图片表现的重点是场面的浩大,视野的广阔。画面中没有十分具体的主体和陪体的区别,表现的是一种总体的效果,给人一种宏大气势的视觉效果。

(2)全景。

其范围比远景小,拍摄距离与被拍摄景物更近了。全景用于描述事物的全貌,让人产生一种对景物的全面的印象。被表现的景物充满画面。

在人物摄影中,全景表现的是人的全身,对人物有全面的整体印象。

(3)中景。

中景拍摄的是人物的半身,其重点表现的是主体本身,也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主体和环境的关系,环境退居次要地位,是对主体的说明和陪衬。

在拍摄中,为了说明主体和环境的关系,常用中景来表现。

拍中景画面,应分清主次,切忌主次难辨或前景、背景、陪体喧宾夺主。注意将主体和陪体放在画面不同部分,使主体与陪体错开。

在新闻摄影中,拍摄新闻人物可以用中景,这样既可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

又可交待其所处的典型生活或工作环境,以增加图片的信息量。中景更适合表现动作、情节。

在新闻摄影中,中景运用更多一些,既能突出主体又能适当表现环境,符合新闻摄影的信息量原则。

(4)近景。

近景的表现对象是主体本身。画面里只有主体本身,没有陪体,也没有前景、背景。其作用是描述和表现主体本身,让人产生对主体的强烈印象。

人物摄影中,近景拍摄人的面部和头部,用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揭示人物思想感情。

在新闻摄影,近景主要表现对象就是新闻主体本身,不必考虑其他因素,要求画面简洁集中,主体形象丰满、充实。

在影视中,近景画面的作用就是刻画人物或事物本身。

(5)特写

以人物作为参照,特写表现的是人的肢体或局部。

特写注重表现的是景物的局部和细节,用以细致描绘、刻画被摄对象,从细微处揭示事物的特征。

从拍摄距离看,特写是离被摄对象最近距离的拍摄,给观众以逼近的视觉效果。被摄体的局部得到突出强化的表现,能强化视觉效果,让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心理效应。

新闻摄影中的特写性新闻摄影图片,以细致描绘人或事物的局部面貌,从富有特征的部位和角度对事物加以揭示,使读者对新闻人物或事物有细致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

提倡特写性新闻摄影图片的拍摄,有助于加强新闻摄影的揭示性。特写性新闻图片所具有的特殊视觉效果,能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感受,使读者产生强烈印象。

(二)拍摄角度

1、相机的高度或俯仰。

人们在“看”的时候,最常采用的是眼睛高度的平视,这是长期的视觉经验培养成的一种视觉心理。

不管是拍仰角还是拍俯角,被摄景物的影像都会出现变形现象,除非有特殊需要,应避免拍俯视或仰视效果的画面。

我们对水平视角、仰角、俯角的视觉效果分别加以研究。

(1)水平视角。是人们最常采用的视角。以水平视角拍摄景物,不会出现变形现象,景物形象自然。

从传播学角度看,要想获得理想的视觉传播效果,就要用平视角度拍摄影像,让接受者用水平视角来观看影像,这是人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共同要求。(2)仰角。仰角拍摄会夸大景物的高大形象,容易出现近大远小和倾斜畸变现象。

在需要用夸张手法来表现被摄对象的高大时才用仰角拍摄。常用仰角来夸张英雄人物、高大凶猛的动物及高大的建筑和自然景观;仰角也可用来表现人物高视阔步的心理或夸张跳跃动作。

(3)俯角。俯角拍摄与仰角拍摄的视觉效果相反,能将景物压缩得看起来更加矮小。

新闻摄影常用俯角来拍摄大的场面,因为俯角能取得较大的取景范围。

2、从被摄对象的哪个角度拍摄?即是从正面、侧面或背面拍摄?

侧面又有正侧面和反侧面之分。在摄影实践中,人们最常采用的是从主体正侧面拍摄。

正面拍摄的景(人)物表现全面,但画面平淡、缺乏变化。

背面拍摄难以表现被摄对象的本来面目。

正侧面拍摄既可以使画面有立体空间感,富于变化,影像也更加生动,线条往往表现更突出、流畅。

拍摄人物,正面会使人物面部器官变得扁平,画面缺乏立体感;侧面可将人物面部线条表现得生动,画面有立体感。

反侧面和背面常用于表现人物心理的刻画,通过人体的动作而不是面部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横竖画面的确定

横竖画面的选择,主要应根据被摄对象的特点来确定。同一景物画幅形式不同,视觉效果不同。

(一)被摄景物的形状。

对于横向铺展的景物,常用横画面来表现:如江河、湖海;桥梁、堤坝等。

对于上下矗立的景物,常用竖画面来表现:如高山飞瀑、树木修竹;楼、塔、亭、阁等。

人像摄影常采用竖画面。竖画面又被称为“人像式画面”,横画面又被称为“风光式画面”。

(二)画面中主线条对视觉刺激力的强弱。

被摄景物形状非典型横型或竖型,或画面线条呈多样分布时,应以确认主线的形式来确定画面的横竖。

三、画面结构中心--视觉中心点

1、人的两眼是对称平列分布,水平视角为50°左右。人的视觉偏爱长方形画面形式,画面的结构中心则应分布在长方形中对称的两侧,而不是长方形的几何中心位置。

2、根据中外古今的画家、科学家的结论:画面的结构中心,应当是明视中心的位置--假如把人的两眼拍成一个对称的横画面,两眼所在的位置应当是画面结构中心的位置。位于两眼所在位置的景物最引人注目,主体位于视觉中心位置的画面,最生动而富于变化。

画面的结构中心应不止一个。

3、在拍摄中,主体不应位于画面的几何中心的位置,而应位于结构中心上。如果画面中只有一个主体,则放在结构中心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如果画面有一个以上的主体,则应注意尽量让它们都位于画面结构中心的位置。

四,突出主体

突出主体是摄影艺术表现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新闻摄影表现主题的最基本要求。

主体是艺术创作中主题思想的体现者,是新闻摄影图片中最主要的新闻信息载体,应在画面中占据突出的地位。

摄影如何突出主体?

(1)利用画面结构中心的理论,把主体置于画面的视觉中心位置;

(2)利用主体和陪体对比的方法,如形态、大小的对比,动静对比,影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