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教案
汉英翻译(上)教案

汉英翻译(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汉英翻译技巧和方法。
2. 提高学生的汉英表达能力,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3. 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翻译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词义翻译3. 句子结构翻译4. 表达习惯翻译5. 文化背景知识翻译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翻译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汉英翻译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翻译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翻译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汉英翻译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汉英翻译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讲解:讲解词义翻译、句子结构翻译、表达习惯翻译和文化背景知识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汉英翻译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翻译技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翻译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5. 实践:让学生进行汉英翻译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翻译实践:评估学生的汉英翻译作品,检查他们的翻译水平和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汉英翻译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检查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汉英翻译教材,如《汉英翻译教程》、《现代汉英翻译》等。
2. 案例资料:收集各类汉英翻译案例,包括文学、影视、新闻、广告等不同领域的翻译实例。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翻译论坛、专业博客、在线课程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4. 辅助工具:提供翻译软件和在线词典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提高翻译效率。
七、教学环境2. 网络环境:确保教室网络畅通,方便学生查阅在线资源和进行汉英翻译实践。
3. 设备设施:准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设备,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
汉英翻译(下)教案

汉英翻译(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汉英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2. 加强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能够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翻译。
3. 培养学生对翻译工作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汉英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2. 汉英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3. 汉英翻译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4. 翻译实践:汉英翻译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英翻译的基本原则、标准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汉英翻译的案例,解决翻译中的实际问题。
3. 实践法:学生进行翻译实践,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汉英翻译教程》或其他相关教材。
2. 案例材料:汉英翻译的案例文章或段落。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案例和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讲解汉英翻译的基本原则、标准和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汉英翻译的案例,解决翻译中的实际问题。
4. 翻译实践:学生进行翻译实践,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教学评估1. 平时作业:布置汉英翻译的练习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翻译实践的表现。
3. 期末考试:设置汉英翻译的考试题目,评估学生的翻译水平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翻译讲座:邀请专业的翻译人员或翻译学者进行讲座,分享翻译经验和技巧。
2. 开展翻译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翻译实践,互相讨论和交流,提高翻译能力。
3. 推荐翻译相关书籍:向学生推荐一些汉英翻译的经典书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改进建议。
九、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汉英翻译案例和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2. 翻译软件:介绍一些翻译软件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性。
3. 参考书籍:向学生推荐一些汉英翻译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发展。
小学课文英汉互译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汉互译技巧和方法。
2. 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概述2. 词汇讲解3. 句子结构分析4. 互译练习教学步骤:一、导入1. 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二、课文内容概述1. 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课文结构,总结主要内容和观点。
三、词汇讲解1. 教师挑选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进行讲解。
2. 引导学生分析词汇在句子中的含义和用法。
3. 进行词汇拼写和用法练习。
四、句子结构分析1. 教师分析课文中典型的句子结构,如简单句、复合句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句子成分,理解句子含义。
3. 学生进行句子翻译练习。
五、互译练习1. 教师给出一段英文,学生将其翻译成汉语。
2. 学生相互检查翻译,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3. 教师给出一段汉语,学生将其翻译成英语。
4. 学生相互检查翻译,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词汇和句型。
2. 学生尝试将课文中的段落翻译成英语或汉语。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2. 词汇卡片3. 句型练习册4. 翻译练习题5. 课件或黑板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练习情况。
2. 翻译准确性:检查学生的翻译练习,评估其翻译水平。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汉英翻译教案

汉英翻译教案【篇一:翻译教案】使用教材:张培基等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讲翻译原则简介教学目标:了解基本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研究的问题教学方法:理论讲授、课堂讨论、翻译练习讲评相结合重点:1.翻译的定义和内涵(translation is an n art/science/craft?)2.中国几位翻译家的理论:严复、傅雷、钱钟书、刘重德3.中国翻译史上的论争:鲁迅—宁信而不顺;梁秋实、赵景深:宁顺而不信难点:1.直译与意译2.归化与异化:归化派代表人物尤金.奈达,异化派代表人物韦努蒂课时分配:课堂讲授60分钟;课堂小节10分钟;课堂作业20分钟教学内容:1.翻译的定义和内涵:(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translation is an art/ science/craft?2.中国几位翻译家的理论(influential translation principles):严复:信达雅---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 the “three character guide” is regarded as a plumb-line of long standing to measur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ranslating.傅雷:神似---spiritual conformity. emphasizing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flavor of the original.强调原作神韵再现。
钱钟书:化境---sublimed adaptation. focus on the translator’s smooth and idiomatic chinese version for the sake of the chinese reader.刘重德:信、达、切---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closeness.阅读本讲全文课后练习:p.6 第三大题第二讲翻译的过程教学目标:怎样去理解和表达;学会表达的基本策略教学方法:理论讲授、课堂讨论、翻译练习讲评相结合重点:理解与表达a.理解语言现象b.理解逻辑关系c.理解原文所涉及的事物难点:切不可望文生义.特别注意;习惯与表达课时分配:课堂讲授55分钟;课堂小节5 分钟;课堂作业30分钟教学内容:1.理解与表达:he found them pushing needles, thread, pots, pans, ribbons, yarns, scissors and buttons to house wives.他发现他们在向家庭主妇推销针头线脑,锅碗瓢盆。
汉英翻译技巧教案

汉英翻译技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汉英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掌握一些常见的汉英翻译技巧;
3.培养学生翻译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汉英翻译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2.如何提高翻译质量。
三、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谈论学生对汉英翻译的看法和困难。
2.知识讲解(20分钟):
a.汉英翻译的基本原则:忠实、准确、规范;
b.汉英翻译的常见问题:语法结构、词汇选择、文化差异等;
c.汉英翻译的技巧:
i.借助工具和资料:词典、翻译软件、语料库等;
ii. 分析句子结构和语义:找出主谓宾关系、并列关系等;
iii. 注意文化差异:适当调整语言表达方式;
iv. 学会使用代词和连接词:使句子结构更清晰。
3.练习活动(3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汉英翻译练习,以应用所学技巧。
4.小组讨论(2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检查和修改彼此的翻译作品。
5.总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汉英翻译技巧,并提出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教学资源:
1.教学PPT;
2.汉英词典和翻译软件;
3.汉英翻译练习材料。
五、教学评价:
1.学生在练习活动中的表现;
2.学生对翻译技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延伸:
1.学生可以继续进行汉英翻译练习,加强应用能力;
2.学生可以开展小组或个人的翻译项目,提高翻译质量和水平。
《英汉互译》教案与讲义

《英汉互译》教案与讲义第一章:英汉互译概述1.1 英汉互译的重要性1.2 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1.3 英汉互译的难点与挑战1.4 英汉互译的技巧与策略第二章:词汇与短语的互译2.1 词汇的直译与意译2.2 词汇的借用与创新2.3 短语的固定搭配与转换2.4 专有名词与地名的一般译法第三章:句子的互译3.1 句型的转换3.2 语序的调整3.3 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的互译3.4 从句与并列句的互译第四章:时态与语态的互译4.1 一般现在时与一般过去时的互译4.2 进行时与完成时的互译4.3 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互译4.4 虚拟语气与实际语气的互译第五章:文化与语境的理解5.1 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5.2 语境的理解与运用5.3 语言习惯与表达方式的差异5.4 跨文化交流的技巧与策略第六章:翻译标准与原则6.1 翻译标准的历史演变6.2 忠实原则与达意原则6.3 等效翻译与功能翻译6.4 翻译中的创译与意译第七章:翻译技巧与策略(上)7.1 词义选择与词性转换7.2 修辞格的翻译7.3 成语与谚语的翻译7.4 诗歌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与翻译第八章:翻译技巧与策略(下)8.1 幽默与讽刺的翻译8.2 商务与法律文本的翻译8.3 科技与医学文本的翻译8.4 翻译中的校对与润色第九章:实践案例分析9.1 英汉互译案例分析9.2 翻译错误分析与避免9.3 翻译实践与反馈9.4 翻译作品的评价与赏析第十章:翻译软件与辅助工具10.1 翻译软件的种类与功能10.2 翻译辅助工具的使用10.3 语料库与在线翻译资源10.4 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英汉互译概述难点解析: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如语序、句型、时态和语态的使用,以及文化背景和语境的理解。
二、词汇与短语的互译难点解析:不同语言中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根据语境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句子的互译难点解析:不同语言的句子结构差异,如主被动语态的转换,以及保持原意的调整语序。
汉英翻译(厦门大学课程)教案

汉英翻译(厦门大学课程)教案第一章:翻译基本概念与理论1.1 翻译的定义与历史1.2 翻译的种类与标准1.3 翻译的基本原则与策略1.4 翻译的过程与步骤1.5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第二章:语言与翻译2.1 语言的本质与特征2.2 语言的分类与翻译2.3 语言的层次与翻译2.4 语言的变体与翻译2.5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与翻译第三章:词义与翻译3.1 词义的概念与特点3.2 词义的分类与翻译3.3 词义的变化与翻译3.4 词义的转移与翻译3.5 词义的翻译策略与技巧第四章:语法与翻译4.1 语法的基本概念与特点4.2 词类的分类与翻译4.3 句子的结构与翻译4.4 语态与语气与翻译4.5 语法错误的翻译与修正第五章:修辞与翻译5.1 修辞的基本概念与作用5.2 常见的修辞手法与翻译5.3 修辞的翻译原则与策略5.4 修辞的适应与调整5.5 修辞的翻译案例分析第六章:文本类型与翻译6.1 文本类型的分类与特征6.2 不同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6.3 文学文本的翻译6.4 学术论文的翻译6.5 广告文本的翻译第七章:翻译技巧与策略7.1 直译与意译7.2 忠实与通顺7.3 归化与异化7.4 省略与增译7.5 词类转译与结构调整第八章: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8.1 CAT工具的基本原理与使用8.2 常见CAT工具的介绍与比较8.3 术语管理器与语料库的使用8.4 网络资源与在线翻译工具8.5 CAT工具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第九章:实践与案例分析9.1 汉英翻译案例选编9.2 翻译批评与评价9.3 翻译错误分析与避免9.5 翻译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第十章:翻译与跨文化交流10.1 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的关系10.2 文化差异与翻译10.3 跨文化交流中的翻译策略10.4 翻译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10.5 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限制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翻译基本概念与理论翻译的定义与历史:理解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
汉英翻译(上)教案

汉英翻译(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汉英翻译技巧和方法。
2. 提高学生的汉英翻译能力,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进行基本的汉英翻译。
3. 培养学生对翻译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翻译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汉英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汉英翻译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4. 翻译实践:各类文体的汉英翻译。
5. 翻译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翻译的基本概念、原则、技巧和方法。
2. 实践法:翻译实践和案例分析。
3.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汉英翻译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用于展示翻译案例和进行分析。
3. 练习册:用于学生课后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翻译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引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汉英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翻译实践:让学生进行各类文体的汉英翻译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汉英翻译案例,讲解其中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5. 课堂讨论: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6. 课后作业:布置翻译练习,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平时成绩。
2. 期中考试:设置期中考试,测试学生的汉英翻译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
3. 期末考试:进行期末考试,全面考核学生的汉英翻译水平,包括翻译理论和实践操作。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汉英翻译比赛或活动,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和竞争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翻译教案I 提示·原文来源林庚、冯沅君主编,1980年,《中国历代诗歌选》(下编二)。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文来源< 1 >译文1为翁显良译,选自翁显良,1985年,《古诗英译》。
北京:北京出版社。
< 2 >译文2、3选自吕俊、侯向群编著,2001年,《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译文4为Schlepp译,见黄国文《从<天净沙• 秋思>的英译文看“形式对等”的重要性》。
《中国翻译》2003年第2期。
<4>译文5为丁祖馨&Burton Raffel译,见黄国文《从<天净沙• 秋思>的英译文看“形式对等”的重要性》。
《中国翻译》2003年第2期。
·语体特征与翻译策略< 1 >篇章本单元为一首曲,作者马致远(1250-1323)是元代戏曲家,但散曲更著名。
《天净沙•秋思》不仅是他的代表作和元朝散曲小令中的杰作,也是脍炙人口、历代传诵的名篇。
全曲描写一个秋暮行人的见闻与心情,情景均嫌衰飒。
< 2 >句式曲,源于民间,属于可以合乐歌唱的长短句,是诗词发展到元代的新的文学形式。
曲和诗词的区别是:曲没有字数限制,而诗词是有字数限制的。
不过在句式结构上,曲与诗词一样,句式结构多为名词或名词词组,很少使用完整的简单句或复合句,这是因为在短的篇幅中“要舒展相当丰富的想象,不能不力求简洁,凡可以省去而不至于影响语意的字,往往都从省略。
”(王力.2002:261)由于多种原因而省略去主语、谓语或其他成分,或是介词或是连词,但是所省略的部分究竟是什么,往往又是很难确定的;即便如此,诗句的大意还是容易猜着的;诗人以大意的表达为满足。
(王力.2002:270)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汉语的意合性在诗/词/曲的运用中达到极至。
汉语是一种诗歌式语言。
< 3 >语义散曲是一种吟唱,用韵密,几乎是句句押韵,而且不准换韵,一韵到底。
散曲用词也比较口语化,整体上的语言都是朴素新鲜的。
< 4 >翻译策略传统的翻译研究中有这样一种倾向,即重内容而轻形式,甚至把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成二元对立的分离状态。
根据功能语言学的观点,形式是意义的体现,形式本身是可以表达一定意义的,即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
在文学翻译中的许多情况下,抛弃了形式也就是抛弃了意义,尤其是诗歌翻译。
诗歌翻译追求“形音意”三美原则,其间的辨证关系是:汉诗英译要尽最大努力争取在意、形、音三方面都尽量表现原诗之美,忠于原作,到达神似、形似乃至音似之要求。
所谓形似,就是要下最大努力使译诗的行数和每行的音节数与原诗相同或基本相同;所谓音似,就是原诗有韵律,译诗也要有韵律。
在译诗过程中,实在做不到三似兼顾,则舍音似而保意似和形似;在意、形之似无法兼得时,则舍形似而力保最重要的意似,尽量避免因韵害意,因形害意等削足适履的做法。
II 译法要点9.1译诗“形音意”三美原则9.2意美9.3音美9.4形美III 原文与译文【原文】[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译文1Autumn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译文2Withered vines, olden trees, evening crows;Tiny bridge, flowing brook, hamlet homes;Ancient road, wind from east, bony horse;The sun is setting,Broken man, far from home, roams and roams.译文3At dusk o’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withered vine fly crows;’Neath tiny bridge beside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译文4Tune to “Sand and Sky”-----Autumn Thoughtsby Ma Zhiyuan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The sun westering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译文5Tune: Tian Jin ShaBy Ma Zhiyuan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And below the bridge quiet creek running.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 wind,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IV 比较分析与译法(1)〖1〗枯藤老树昏鸦,〖2〗小桥流水人家,〖3〗古道西风瘦马。
〖4〗夕阳西下,〖5〗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1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farther away from home.译文2 Withered vines, olden trees, evening crows;/Tiny bridge,flowing brook, hamlet homes;/Ancient road, wind fromeast, bony horse;/The sun is setting,/Broken man, farfrom home, roams and roams.译文3 At dusk o’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withered vine fly crows;/ ’Neath tiny bridge beside a cot a clear streamflows;/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goes./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the heartbroken one.译文4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The sun westering/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sky’s edge.译文5 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narrow bridge,/And below the bridge quiet creekrunning./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 wind,/A lean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world.9.1译诗“形音意”三美原则关于译诗,大致有两种观点:即“诗可译”者和“诗不可译”者。
刘重德(1994:28)的观点颇有代表性,即:诗可译,但难译。
为什么说诗可译?因为第一,人互相之间存在着大同。
例如,无论是哪个民族,都有共同的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共同的表达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感情,共同的大自然、世界和宇宙。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有灵犀一点通。
诗可以理解;诗可以欣赏;诗可以互译。
第二,大量的历史事实已充分证明这种可译性。
在可译的前提下,怎样译才好,是以诗体译诗,还是以散文体译诗,也有争论。
有人主张以散文体译诗,即采用散文释义(paraphrase)的方法译诗----这一派译者即“散体派”,以翁显良为代表;有人主张以诗译诗----这一派译者即“诗体派”,以许渊冲、刘重德为代表。
“散体派”也即“表意派”或“神似派”,他们虽然主张不要因韵害意,不要因形害意,但是认为译诗主要是传达原诗意境而可以不顾音韵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