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讲解部分
校史馆解说词

解说词〔南风门——校史主题公园——校史馆〕南风门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现在位于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的南风门。
成龙校区目前有南风门、南云门和西岑门三个校门。
南风门宽60米,高19.46米,将门柱设计为净高19.46米寓意四川师范大学建校于1946年。
门柱造型的设计加入了传统元素,“F”形相向对立,构成繁体汉字“门”字,强调了鲤鱼跳龙门的象征意义。
门柱俯视为“><”状,如一本书的开启状,寓意知识智慧之书开启。
门柱体面相互交织的线条,是由个体汉字、字母、数字、符号、公式、定理等内容组合排列而成,寓意川师大文史艺数理化科系完备,互相关联,突出了综合类师范大学的特点。
龙湖大道南风门正对着的就是龙湖大道。
龙湖大道宽38米,长178米,是学校形象集中展示的窗口,它始于入口的铭记广场并经过一系列广场空间延伸至中心湖面,最终越过水面及中心标志以图书馆为对景。
硬质铺地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开阔的聚会场地,两侧的林荫道树荫浓密、树影婆娑,树下的草坪提供了活动、欣赏沿池风景的场所。
池水倒影周围景色,有汀步连接池水两侧。
道路左方的是第一教学楼。
总建筑面积43200平方米,共有教室186间;针对教育建筑“人流大且集中”的特色,除西侧设主要入口外,沿建筑周边还设置了多个入口,以“立体疏散”的方法,多方向、多层次地快速疏散人流。
道路右边的是第一实验楼。
总建筑面积为23503平方米,主要由物理实验室和公共电脑教室构成。
第二、三实验楼位于校园西南侧, 在第一教学楼的后面,建筑面积43200平方米;二、三实验楼由通过架空天桥和构架连接组合而成。
第一实验楼的前面是艺术大楼。
总建筑面积为12850平方米,主要由音乐学院教学楼、音乐厅和龙湖剧场构成。
其中,“龙湖剧场”的音响设施是按照高标准建设的,其音响效果在西部高校堪称一流,可与成都市锦城艺术宫以及娇子艺术中心媲美。
龙湖大道的尽头有一个湖是龙湖。
作为校园景观的核心,龙湖是在保留规划地块内自然山丘地形的前提下,利用原有水系〔东风渠南支七渠)形成的中心水面。
绵阳博物馆解说词汇编

绵阳博物馆解说词第一部分:基本陈列千年回望古绵州——绵阳历史文化陈列神奇自然美丽家园——绵阳自然生态陈列第二部分:专题陈列流淌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富乐梦想——绵阳摇钱树陈列国之大用——绵阳汉马陈列山间洞府——绵阳崖墓陈列千载回望古绵州——绵阳历史文化陈列讲解词第一单元:史前遗址绵阳是我国早期人类活动地区之一。
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万年前,去看看绵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三大遗址。
边堆山遗址。
出土了考古年代距今约4800年的陶器、石器、磨制骨器及带草茎痕和圆形孔洞的红烧土等文物数千件。
这里展示其中小部分,有陶纺轮、陶饼等器物的口沿、底部残片,还有用作砍伐、刨土的生产工具石锛,战争狩猎时用做武器的石箭镞、石弹丸、穿孔石器等。
北川是夏朝开国君王大禹故里,这尊雕塑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
蜀道。
蜀道是古代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 金牛道又名石牛道,因“石牛粪金、五丁开山”故事得名, 石牛粪金或许是神化传说,但“五丁开山”确有其事,汉代四川学者扬雄在《蜀王本纪》里有记载,李白在《蜀道难》里也有名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手势指引)这条青石板路就是由金牛道的原石铺成,这是一条人文栈道,也是一条战争要道。
这些就是金牛道上出土的巴蜀式青铜兵器,包括铜矛、铜戈、铜剑、铜钺(yuè)等。
矛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戈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为士兵的标准装备,钺则是兵器中常规的砍伐工具。
第二单元:历代文物遗址带我们走进历史现场,文物为我们还原历史情境。
接下来,我们将参观绵阳历代文物。
绵阳博物馆藏品甚丰,尤以汉代文物为最。
其原因有三:一是两汉立国时间长,国力强盛;二是汉代“视死如生”,讲究厚葬。
三是古四川最早的三郡之一“广汉郡”(梓潼郡)就在绵阳境内(另两郡是巴郡和蜀郡)。
汉代绵阳是什么样子?看看刘备怎么说。
东汉末年(211年),益州牧刘璋力排众议邀刘备入川在涪城相会,刘备一到绵阳就大发感叹:“富哉!今日之乐乎!”这场引狼入室的“涪城会”,最终成就了刘备在蜀国的霸业,也反映了当时绵阳在四川的地位。
学院校史馆展馆解说词

学院校史馆展馆解说词
以上就是我对___校史馆的介绍,希望大家能够在这里感受到学院的历史和辉煌,也希望学院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在此展厅中,您可以仔细观看我们的老校长___教授的照片和复校后师生的研究生活概况。
六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学院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发展。
历代交院人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用艰辛与奋斗书写了一段段精彩传奇,用奉献与创新铸就了一座座发展丰碑,用激情与梦想演绎了一曲曲动人乐章。
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培养优秀的交通运输人才,学院广泛吸纳八方名师才俊,着力打造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目前,学院拥有专兼职教师669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44人,博士、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教师170人。
学院培养了省级学术带头人10名,中青年骨干教
师68人,双师素质教师189名。
同时,学院聘请了知名学者、技术专家、能工巧匠375人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
学院还建成了省级教学团队3个,院级教学团队13个。
学院的师资
队伍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
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提出了“立足专业,培
养学者,创新学术,注重应用”的科研工作方针。
学院采取内
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学者和实践专家相结合,打造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
学
院的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和教材著作的统计表明,“科研兴校”已成为促进学院不断发展的永不枯竭的活水。
校史馆讲解稿

校史馆讲解稿走进校史馆,就仿佛走进了一条时光的隧道。
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件展品,都好像在诉说着学校的故事,就像老家的长辈在给你念叨过去的事儿一样亲切。
你看那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不就像我们小时候的旧相册吗?它们记录着学校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的辉煌时刻,那些让人难以忘怀的瞬间。
看着照片上的前辈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充满了朝气,就好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也是这般的青春年少,这般的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还有那些古老的教具、书本,它们虽然已经破旧不堪,但却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和梦想啊。
这可不就像家里传下来的老物件儿,虽然可能用不上了,但就是舍不得扔掉,因为那里面有太多的情感和故事。
再看看那些荣誉证书和奖杯,哇塞,那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这就像是我们小时候得到的小红花,只不过这些是放大版的、超级厉害的小红花。
它们是学校的骄傲,也是每一个为之奋斗过的人的骄傲。
走在校史馆里,你会时不时地发出惊叹,就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藏一样。
这里有太多的惊喜等待着你去挖掘,去感受。
你能想象得到吗,几十年前的学长学姐们是怎样在这里度过他们的青春时光的?他们是不是也和我们现在一样,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校史馆就像是学校的心脏,虽然它不会跳动,但却充满了生命力。
它让我们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它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亲切。
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浮夸的言辞,只有最朴实的故事和最真挚的情感。
这不就是我们一直追寻的吗?这不就是我们心中的那个温暖的港湾吗?当你离开校史馆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脚步变得更加坚定,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充实。
因为你已经从这里汲取了力量,找到了方向。
校史馆,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一个让你永远也忘不了的地方。
所以啊,大家可一定要好好地去感受一下校史馆的魅力,相信我,你绝对不会后悔的!。
校史馆解说词

黄冈职院校史馆解说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友们,欢迎你们来到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我是今天的讲解员某某。
我们即将参观的是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史馆,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
请跟我往里面走。
在参观之前提醒大家:校史馆是我们全校师生的智慧结晶,希望大家在观看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各项财产。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可以说是与共和国同行,走过了 65年的辉煌历程,65年春华秋实,喜育桃李十万,65年斗转星移,旧貌已换新颜。
大家请往这边看。
首先映入眼帘的这9个鲜红的大字就是我校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来的一套办学战略,我校在 树品牌,创特色,建示范 这样的办学战略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
而分列其两边的就是我校的校训了,我校在这样的校训精神指引下,已经形成了 以崇德为方向,以强能为目的,以务实为方法和手段,以创新为动力 的办学思想。
大家在理解完校训之后,请往上面看,这个圆形的图标就是我院额校徽了,大家是不是觉得很耐人寻味呢?整个校徽是以寓意着充满希望的绿色为底色,同时以黄冈两个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H和G为基本框架的,H在这里衍生成一条成才之路,是学院为学生成人成才就业创业铺就的通向社会谋求发展的阳光大道,而在我们看到H中间这一横时,是不是感觉像是看到了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鹏呢?同时它也寓意着一本翻开的书,代表着全院师生正在追求知识,探求真理。
看完这些请往这边看: 扬子江为我们欢快奔腾,大别山为我们引吭高歌。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我校的校歌了,我校校歌是由原任书记涂普生作词,胡耀武作曲的情况下共同完成的,更值得黄职学子骄傲的是,我校校徽以及校歌在2008年1月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首届 校歌、校徽、校训 展评颁奖大会上,均荣获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我们学院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李先念、江泽民、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曾来我校实习基地视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教育部以及省市级各级领导,也多次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
校史馆讲解稿(3篇)

第1篇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校校史馆,今天我将带领大家穿越时光的长河,一同回顾我校的发展历程,感受学校的精神底蕴。
在这里,我们将见证一代代师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奋斗历程,共同领略我校百年沧桑的辉煌成就。
一、校史馆简介我校校史馆位于校园内,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分为五个展区,分别是校史陈列区、校领导视察区、校友风采区、校庆活动区和荣誉展区。
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图片、实物等资料,旨在全面展示我校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二、校史馆五个展区讲解1. 校史陈列区校史陈列区主要展示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包括学校创建、发展、壮大等阶段。
以下是该区域的详细讲解:(1)学校创建:我校成立于1912年,原名“私立XX中学”,是由一批有识之士发起创办的。
当时,学校以“培养有道德、有才能、有责任心的公民”为办学宗旨,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2)发展历程:从1912年至1949年,学校经历了多次变迁,校名也几经更迭。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影响力的名校。
(3)壮大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校秉承“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2. 校领导视察区校领导视察区展示了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等视察学校的珍贵照片和资料。
以下是该区域的详细讲解:(1)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1978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我校,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省部级领导视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校曾多次受到省部级领导的视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校友风采区校友风采区展示了学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取得突出成就的校友风采。
以下是该区域的详细讲解:(1)科技领域:我校校友中,有两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有许多校友在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担任重要职务。
(2)教育领域:我校校友中有不少人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担任教授、研究员等职务,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院校史馆展馆解说词综述

请解说员对照展厅实际情况和个人语言习惯作出修改。
学院校史馆展馆解说词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讲解员×××。
欢迎参观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3年,其前身为国家级重点中专——河南省交通学校。
2004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高等教育系列,隶属河南省交通省运输厅,是培养公路交通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013年10月,我院迎来了六十周年的寿诞,为铭记先贤教诲,发扬交院之精神,延续今日交院之辉煌,特组织建设“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全馆约774平方米,分为序厅、历史厅、现代厅、学子厅和未来厅,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示了学院六十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发展成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展开时光的翅膀,漫塑历史的长廊,追忆交院逝去的沧桑,感受交院新世纪创造的辉煌!序厅我们首先来到的是校史馆的第一部分——序厅,序厅在设计上撷取了交通文化、公路文化、交院文化等,营造了现代开阔、明朗大气的展览氛围。
大家可以先感受一下序厅厚重的艺术氛围。
序厅主要包括形象墙、学院文化和领导关怀。
序厅的左侧为“领导关怀部分”,六十年来河南交通学院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关怀。
我们所迈出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众多的关爱和期待;我们所取得的每一次成功,都辉映着各级领导的心血和汗水。
一次次亲临指导,一句句殷殷叮咛,让交院人深受鼓舞,信心倍增。
序厅中央的形象墙上篆刻的是著名诗人王怀让老师,为我校五十周年校庆而作的诗歌“一条大路”,这首诗将学院五十年代的诞生、六十年代的坎坷、七十年代的涅槃、八十年代的成长、九十年代的壮大和新世纪的辉煌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这是一条充满希望的大路,这是一条开满鲜花的道路,这更是一条不断伸向远方的大路……全体交院人将在这条大路上飞奔,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右侧在石材墙面上展示的是我院的校训、凝练我院六十年发展概况的校史馆前言、校徽和六十年校庆庆辉。
校史馆解说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史荣誉展示中心,我是解说员XXX。
【学生版】哲学上有三个很著名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
只有了解我从哪儿来,才能知道我是谁,也才清楚我应该去哪儿。
大家刚刚来到泸职院,看到的只是它今天的模样,但我们泸职院是一所有着114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是这114年的薪火相传,114年的步履铿锵,成就了现在的泸职院,而这114年的文化积淀,114年的理念传承,也将塑造现在的你们。
为了让三年后的你们不被“我是谁”这个问题困扰,今天我就带着你们去了解泸职院的前世今生,陪它一起经历沧桑,一起重走峥嵘,一起谱写未来的光辉岁月。
【领导版】时光穿越了一百一十多年,这一百一十多年里,我院经历了风雨沧桑、春华秋实。
回眸学院一百一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众多革命烈士,为民族前赴后继,无数社会精英,为国家添光添彩。
校史荣誉室如一副缤纷而厚重的历史画卷,为我们记录泸职院百年问道教化之旅。
很荣幸今天能和各位领导一起聆听如左过往,寻觅历史印记,感受仰之弥高的学府之博,领略钻之弥坚的师者之渊。
【变迁篇】首先,我们来看学院的历史变迁与沿革。
我院的前身川南经纬学堂创办于1901年。
时值光绪27年,时任泸州知州的沈秉坤约同内阁中书高楷,以及从日本考察新政归来的周善培,集资白银六千两,于10月21日正式创建“川南经纬学堂”,校址设在泸州试院。
曾任翰林院国史馆编修的赵熙为第一任校长。
1902年,更名为“川南师范学堂”,学校迁入水井沟川南书院。
(图中校门)这就是当时川南师范学堂的校门,现在在水井沟梓潼路小学校内。
1903到1921年,受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学校教育产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学生开始秘密传阅《新青年》等进步书籍。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川南师范学生与泸县中学等成立了“川南学生联合会”,上街游行,抵制日货,并将没收的日货堆放在澄溪口河坝焚烧。
这是当时焚烧现场的照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我们进入“走向辉煌”部分
学校精神校名是由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全国首批百位名师称号获得者、原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第五套人民币百元版
该部分分为11个板块来介绍学校从2001年9月组建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开始,到2013年学院在改革发展中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重德、精业、求实、创新”是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也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
它既是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办学理念的深化。
既要求学生技艺精湛,更注重学生不断完善思想品德,以踏实、勤奋、创新的精神上下求索。
办学理念和校训内涵相呼应,诚信、能力、特色、创新分别与重德、精业、求实、创新相呼应。
彰显出学校的办学秉承的理念:以育人为本,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领导关怀在一个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特别是近年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情切关怀。
这里展出的11副图片,着力反映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历代学人为了国家建材行业的发展,上下求索。
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地重心。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根据专业和市场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任成才培养模式。
如材料技术工程专业,选用需求定向、工学交替无缝对接模式。
学校根据企业及行业的需求,安排理论和实践专业课程,通过校内外实操和定岗实习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学校引企业入校园,引产品入实训,引工程入课堂,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推广“厂中校、校中厂”模式。
目前,学校共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2个,拥有实验实训室138个,建有校外实训基地179个。
如:学校与绵阳力道有限公司共建设计工作室,与北京欣利伟共建“校中厂”,与长虹集团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等。
同时,学校在校内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81所、国家建材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以及各类技能考核培训机构。
技能鉴定、考核、培训面向校内学生,通过建立“双证书”制度,实现了毕业生“双证书”率达90%以上。
目前,学校共开设50余个高职专业,其中国家示范性专业5个。
材料类特色专业群在全国建材类职业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电子信息、机电等一批优势专业群支撑地方支柱性产业的发展。
学校主编或参编各类专业教材150余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30余部。
学校坚持以能力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特征,校企共同构造了“能力本位+综合素质”的课程体系。
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4门、院级精品课程54门。
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立了“一个体系、两个课堂、全员参与”培训机制,弘扬“两弹一星”和“抗争救灾”的伟大精神,实施综合素质工程,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增强学习能力。
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创造能力。
在第二课堂中,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文艺表演、作品展览等活动,引入高雅艺术进校园陶冶学生情操。
在图片展示中,学校艺术系学生刘琴在2010世界华人创新设计大奖上获银奖。
右下角的图片展示的是学校机电系代表队在全国3D大赛现场的图片,该团队荣获团体一等奖。
下面我们看的两组数据,第一组数据:学校历年的招生情况,自2005年以来,招生人数始终保持在3000人以上,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这充分说明了学校所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连年攀升。
师资队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三组灯箱翔实的勾画了学校的狮子情况。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45人,副高以上职称155人,省级教育名师人(肖争鸣教授),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1人(左明扬),荣获国家建材行业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1人(杨峰),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材料技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拥有院级教学团队12个,拥
有教学名师13人,拥有结构比较合理的兼职教师资源400余人,其中聘请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西南自动化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勇等为客座教授。
科学研究学校先后建立了科学技术协会、陶行知研究会、社科联,牵头组建绵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科研学术管理机构和学术委员,搭建了建筑材料生产技术研发中心等一批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
如:与成都蓝玻集团共建四川玻璃研发中心,与四川亚科智能集团合作共建印刷创意设计研究基地等。
到2012年底,学校先后承担各类科技项目200余项,取得国家专利15项。
右边的柱状图反映了学校建院以来的科研学术成果。
社会服务学校坚持对接行业和区域经济,以中小微科技型、成长型企业为重点,开展技术创新、改造和咨询服务,主动承担国内技能竞赛、师资培训、技能培训等,对口支援北川七一职中等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去的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先后被列为四川省劳务开发培训基地、绵阳国家科技城职业技能鉴定基地等。
左边最下得一幅图,是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到我校教室汤世友领办的企业教研。
合作交流学校坚持以科技城建设和行业发展为依托,走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之路,积极开展合作平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研究,努力构建“政校企研四方联动”的开放合作机制,开展集团化办学探索实践。
下面这些图生动地展现了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的情况。
下面是我们学校的国际交流合作情况。
几年来不断选派教室到香港、德国、澳大利亚考察交流,先后与10多个国家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机制。
前不久,学校与韩国东国大学(庆州校区)建立合作关系,在跨国“专升本”上实现了飞跃。
第一张图片真实地描述了学校党委书记文晓章教授赴韩国东国大学签约仪式现场。
随着学校知名度的提升,省内外企业、高职院校考察团赴学校考察、合作。
如:江苏宜兴经济开发区、深圳泰科电子有限公司、汉中市、中山市、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等来校合作交流。
两大建设2008年,学校进入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时期。
显示“5.12”特大地震给学校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紧接着学校进入四年的国家示范性项目建设时期,灾后恢复重建与示范建设同步推进,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先看下国家示范建设的有关情况。
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被誉为高职高专教育的“211”工程,学校2008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2013年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
下图、表所展示的就是示范建设的内容、建设过程当中的指导和学校的各项专题会议以及国家示范建设成果。
2008.5.12.汶川特大地震对学校造成了严重损失。
地震发生后,学校第一时间成立了抗争救灾指挥部,启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抗争救灾过程中,全院师生众志成城,捐款捐物,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赢得了社的一致好评。
有图的是学校承担地方群众的转移交接安置任务。
完成抗争救灾阶段性工作后,学校被列为国家灾后重建规划,实施灾后重建项目于新区建设相结合,先后建成崇实楼、敬业楼、图书馆、行政楼等规划新建项目,总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新增各种教学实训设备621台套、纸质图书70000册。
下图为学校新区建设、各级领导视察的图片。
党的建设学校以“创先争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广泛开展党建活动,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校风和学风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了欧丽丽的思想政治保证。
下面,灯箱的最上面的两张照片,记录的是第一届、第二届党代会的大会情况,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额纪委。
校友会目前,共建有27个校友会。
第一张图片展现的是2012.6.16第一届校友总会召开后,校友代表的合影。
下面的图片是按校友会成立的先后顺序一次展现的。
校友风采193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宿迁玻璃科职业技术学校,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画家雅号“苏葡萄”。
庞中华165年毕业于重庆建筑材料专科学校,著名硬笔书法家,被海内外誉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
曾详伟1965年毕业于重庆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是中国第一代非职务专利权人和第一代获得海外发明专利权的中国人。
想这样的在各行各业取得杰出成就的校友还有敖志平、陈静、刘锐、蒲晓红、陈启朝、李华胜、邹昆明等等。
憧憬未来,锐意求索。
学校正以“后示范”建设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为契机,继续做好对接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和国家建材行业进步“两篇文章”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加快实施“8138”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努力探索集团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这分远景规划的指引下,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师生正在与时俱进,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姿态和坚定的信心迎接新形势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