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隔离技术规范78601
消毒隔离程序规范标准

消毒隔离程序规范标准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消毒隔离程序的规范标准,以确保安全和卫生。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机构、学校、办公场所等。
2. 定义- 消毒:使用合适的清洁剂或消毒剂杀灭或去除可病原、可致病的微生物。
- 隔离:将疾病患者或病原体与健康人或其他物体分开,以避免交叉感染。
3. 消毒隔离程序要求3.1 消毒程序- 根据场所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消毒程序。
-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厂商建议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 消毒频率应符合卫生标准,并确保消毒剂的浓度和接触时间足够杀灭病原体。
- 对常用接触物品和部位,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应加大消毒力度,并有明确的消毒频率要求。
3.2 隔离程序- 制定明确的隔离方案,包括隔离区域和隔离措施。
- 隔离区域应具备适当的通风条件和设备,以确保隔离效果。
- 隔离措施可以包括个体隔离、物体隔离或空间隔离等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4. 人员培训与管理4.1 人员培训- 提供必要的消毒和隔离知识培训,使相关人员了解操作规范和程序要求。
- 培训内容包括消毒剂的正确使用方法、消毒频率、隔离措施等。
4.2 人员管理- 积极组织监督和检查,确保人员按照程序执行消毒和隔离工作。
- 对于违反程序或工作不到位的人员,应及时进行纠正和培训。
5. 病毒防控措施疫情期间,应加强病毒防控措施,特别是对密闭场所和人员密集区域。
- 增加消毒频率,特别是对公共区域和高风险接触物品。
- 提供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并鼓励人员佩戴。
- 加强通风,提高空气流动性。
- 限制人员流动,控制人口密度。
6. 总结根据不同场所的需要,制定和执行合理的消毒隔离程序非常重要。
本规范标准旨在提供一种指导方法,以确保场所安全和卫生。
通过合理的消毒和隔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保护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 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消毒隔离程序规范标准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消毒和隔离技术规范培训

消毒和隔离技术规范培训一、引言消毒和隔离技术是预防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的重要措施。
为了提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消毒和隔离技术水平,确保医疗安全,本培训内容详细介绍了消毒和隔离技术的相关规范和操作要求。
二、消毒技术规范1. 消毒的定义和分类消毒是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杀灭或消除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
消毒分为以下几类:(1)高水平消毒:杀灭一切细菌、真菌、病毒和大部分芽孢。
(2)中水平消毒:杀灭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
(3)低水平消毒:杀灭大部分细菌、真菌和部分病毒。
2. 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1)选择原则:根据消毒对象的性质、污染程度和消毒要求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2)使用方法:按照消毒剂的说明书进行稀释、配置和使用。
注意消毒剂的浓度、作用时间和使用方法。
(3)注意事项:消毒剂应定期更换,防止过期失效。
使用消毒剂时,应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黏膜。
消毒剂不得与食品、药品、化妆品等混合存放。
消毒剂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对象,去除残留消毒剂。
3. 消毒方法(1)物理消毒法:包括煮沸消毒、高压蒸汽消毒、紫外线消毒等。
(2)化学消毒法:包括浸泡消毒、擦拭消毒、喷洒消毒等。
(3)生物学消毒法:如紫外线照射消毒、臭氧消毒等。
4. 消毒效果评价(1)消毒剂浓度:测定消毒剂的实际浓度,确保符合规定要求。
(2)消毒时间:确保消毒时间达到规定要求。
(3)消毒效果:通过微生物检测,评价消毒效果。
三、隔离技术规范1. 隔离的定义和目的隔离是指将传染源与易感者分开,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的过程。
隔离的目的是保护患者、医务人员和易感者,防止交叉感染。
2. 隔离技术的分类(1)接触隔离:适用于接触传播的疾病,如肠道传染病、皮肤传染病等。
(2)空气隔离:适用于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流感、肺结核等。
(3)飞沫隔离:适用于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等。
3. 隔离操作规范(1)隔离区域设置:根据疾病类型和传播途径,设置相应的隔离区域。
消毒隔离实施细则

消毒隔离实施细则标题:消毒隔离实施细则引言概述:消毒隔离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疾病传播的措施,它包括对人、物、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以及对患者进行隔离。
本文将详细介绍消毒隔离的实施细则,以保障公共卫生和人们的健康安全。
一、消毒实施细则1.1 消毒目标消毒的目标是杀灭或者去除病原体,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在实施消毒时,要根据不同的场所和物品,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
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和生物消毒。
1.2 消毒程序消毒程序应包括准备工作、消毒操作和后续处理。
准备工作包括清洁和分类物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设备。
消毒操作要按照规定的时间、温度和浓度进行,确保消毒效果。
后续处理包括清洁残留消毒剂和设备,以及妥善处理消毒废物。
1.3 消毒监测消毒监测是确保消毒效果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物理指标监测、化学指标监测和生物指标监测。
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和分析,以便及时调整消毒措施。
二、隔离实施细则2.1 隔离分类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病原体的危害性,隔离可以分为空气传播隔离、飞沫传播隔离、接触传播隔离和全身性感染隔离。
不同类型的隔离要求不同的隔离条件和措施。
2.2 隔离设施隔离设施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和隔离措施。
通风系统应能够保持空气流通和排除污染物。
隔离措施包括隔离病房的布局、隔离床位的设置和隔离用具的使用等。
2.3 隔离管理隔离管理是保障隔离效果的关键。
隔离病房要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保持洁净和卫生。
隔离患者要进行健康监测和医学观察,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
三、消毒隔离操作规范3.1 培训和教育为了确保操作规范,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消毒隔离操作的培训和教育。
培训内容包括消毒方法、隔离措施和操作规程等。
培训后要进行考核,确保培训效果。
3.2 设备和物品管理消毒隔离操作需要使用相关设备和物品,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性。
同时,要对设备和物品进行分类管理和妥善保管,以防止交叉感染。
3.3 应急处理在实施消毒隔离时,可能会浮现突发情况,需要进行应急处理。
新版消毒隔离技术规范3篇

新版消毒隔离技术规范第一篇:引言疫情的爆发让人们对健康和安全的意识越来越高。
消毒隔离作为常见的健康措施,其准确性和有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此,建立一个全面的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旨在介绍新版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第二篇:消毒技术规范1. 消毒程序消毒程序应包括预处理、消毒和后处理。
预处理包括清洗、去除残留物和杀菌前水质检测等。
消毒时,应选择适当的消毒剂,按照正确的比例和方法进行消毒。
消毒后,应及时清洗和处理,以避免残留物的危害。
2. 消毒浓度消毒浓度应根据不同的消毒场所和消毒剂进行调整。
应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达到消毒的要求。
同时,应定期检测消毒剂的残留浓度,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3. 消毒时间消毒时间应根据不同的消毒剂、消毒场所和消毒对象进行调整。
通常,消毒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以确保消毒剂充分发挥作用。
在消毒过程中,应避免人员进入消毒场所,并严格控制进出口,避免交叉污染。
4. 消毒频率消毒频率应根据不同场所和对象的需要进行调整。
对于一些高危场所和对象,应增加消毒频率,并加强监测和记录。
此外,应根据相关标准和法规规定进行消毒,并定期对消毒情况进行评估。
第三篇:隔离技术规范1. 隔离程序隔离程序应包括隔离前准备、隔离操作和解除隔离后处理。
隔离前应进行必要的鉴定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隔离措施。
隔离操作时,应考虑隔离场所、人员和物资,严格控制进出口,并注意环境卫生和安全。
解除隔离后,应进行必要的清洁和处理,以避免遗留危害。
2. 隔离场所隔离场所应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对于一些高危场所和对象,应选择相应的隔离场所,并落实相应的防护措施。
隔离场所应具有必要的通风和排水条件,并具备消毒和清洁能力。
此外,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确保隔离场所的质量和安全。
3. 隔离人员隔离人员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确保隔离操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应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核,以提高隔离工作的水平。
消毒隔离实施细则

消毒隔离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消毒隔离措施成为防控疫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确保公共场所和个人的安全,制定消毒隔离实施细则是必要的。
二、目的本文旨在规范消毒隔离的具体操作步骤,确保消毒效果和隔离措施的有效性,最大程度地减少病毒传播。
三、适合范围本细则适合于各类公共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医院、学校、商场、酒店等,以及个人居住环境。
四、消毒要求1. 消毒剂选择:根据不同场所和物体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酒精消毒剂等。
2. 消毒频率:公共场所应每天进行至少两次消毒,个人居住环境应每周进行一次消毒。
3. 消毒区域:重点消毒区域包括门把手、电梯按钮、桌面、椅子、洗手间等常接触的物体和区域。
4. 消毒方法:采用喷洒、擦拭、雾化等方式进行消毒,确保消毒剂充分接触到被消毒物体表面。
5. 消毒时间:根据消毒剂的说明,保持一定的接触时间,通常为10-15分钟。
6. 消毒人员:消毒工作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
五、隔离要求1. 隔离区域:针对有疑似病例或者确诊病例的场所,应设立专门的隔离区域,确保病毒不会传播到其他区域。
2. 隔离设施:隔离区域应具备相应的隔离设施,包括独立的洗手间、通风设备、医疗器械等。
3. 隔离措施:隔离人员应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等,避免与他人接触。
4. 隔离期限:根据疾病传播特点和病情严重程度,确定隔离期限,确保病毒彻底清除。
六、监督与检查1. 监督机构:相关部门应建立监督机构,负责对消毒隔离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2. 检查内容:监督机构应对消毒剂的选择、消毒频率、操作规范等进行检查,确保符合要求。
3. 处理措施:对于发现的消毒隔离不达标情况,监督机构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警告、罚款等。
七、宣传与教育1. 宣传活动: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消毒隔离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
2. 教育培训:针对从事消毒隔离工作的人员,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操作能力。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修订稿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消毒隔离处理规范一、定义1.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2.灭菌:是杀灭或清除外环境的一切微生物的处理.消毒剂:杀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剂.根据杀菌作用的强弱分为:1.高效消毒剂: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制剂。
主要有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戊二醛、等。
2.中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主要有碘伏、乙醇等。
3.低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如苯扎溴铵等。
医院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及用法1.2%碱性戊二醛:主要作用于不耐热、怕腐蚀器械消毒灭菌的首选消毒剂,灭菌作用10小时。
2.含氯的消毒剂为高效、广谱消毒剂,广泛用于医疗污染物品浸泡消毒及物体表面的擦拭消毒,使用浓度范围一般为250-1000mg/L,作用时间为30-45分钟。
如非感染性疾病病人使用后的物品可用有效氯浓度为250-500mg/L mg/L的消毒剂浸泡30分钟,感染性疾病病人使用后的物品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1000 mg/L的消毒剂浸泡30-45分钟,对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可用500mg/L有效氯常规擦拭地面,湿布可用500 mg/L有效氯浸泡30分钟后洗净,晾干备用。
3.含碘消毒剂:包括碘及以碘为主要杀菌成分的各种制剂, 碘伏是碘与表面活性剂及增溶的剂形成的不定型络合物, 属中效消毒剂,适用于皮肤、黏膜等的消毒。
4.乙醇:属中效消毒剂,主要用于皮肤消毒,医院也可用75% 的乙醇浸泡体温表。
5.过氧乙酸: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优点,缺点是稳定性差,对金属及织物有腐蚀性,使用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等。
对一般污染物品的消毒,用500mg/L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钟。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消毒隔离技术规范第一篇一、前言隔离消毒是目前疾病控制领域中最基本的防控措施之一,它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为了确保隔离消毒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技术规范,以保障隔离消毒的正确实施。
二、消毒隔离技术规范的定义和内容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是指针对卫生和劳动保护等领域中,通过对个体、环境等进行消毒或隔离的技术要求规范。
该规范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 消毒技术规范:包括消毒剂的选择、浓度计算、杀灭细菌的时间和方法等相关要求。
2. 隔离技术规范:包括隔离条件选择,隔离期限,隔离区域划分等相关要求。
3. 个人防护规范:包括个人防护设备的选择、正确佩戴的方法、更换、销毁等相关要求。
4. 废物处理规范:包括各类污染废物的分离、收集、贮存等相关要求。
三、消毒隔离技术规范的实施要求为了确保消毒隔离工作正确实施,需要遵守以下要求:1. 严格实行消毒技术规范:隔离期间,需要对隔离区域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剂的选择和杀灭细菌的时间和方法等都需要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操作。
2. 严格实施隔离技术规范:对可能有病毒、细菌等污染物质的区域或者个体进行隔离处理,隔离区域的划分、隔离条件的选择等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操作。
3. 个人防护要严格按照要求:在隔离和消毒期间,需要提供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隔离衣、鞋套等,佩戴方法需要按照相应规范进行操作。
4. 废物处理要规范:在隔离消毒期间,产生的各类污染废物需要进行分类、收集、贮存处理,以保障环境卫生和公共卫生的安全。
四、消毒隔离技术规范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在实施消毒隔离技术规范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 消毒技术规范操作不当:由于操作员技术不熟练或者不耐心,经常会出现消毒剂浓度不当、杀菌时间不够等问题,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
2. 隔离技术规范操作不当:由于操作人员缺乏规范化培训,隔离条件选择不当、隔离期限不合理等问题经常出现,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并对相关规范进行督促检查。
消毒灭菌与隔离规范

消毒灭菌与隔离规范第1条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病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第2条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
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
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
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选化学方法。
第3条化学灭菌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规定定期监测。
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第4条甲醛气体灭菌参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自然挥发熏蒸法的甲醛熏箱不能用于消毒和灭菌,也不可用于无菌物品的保存。
甲醛不宜用于空气的消毒。
第5条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第6条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应达到以下要求:一、洗手设备:1.病房及各诊疗室应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开关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
2.肥皂应保持清洁、干燥,有条件的医院可用液体皂。
3.可选用纸巾、风干机、擦手毛巾等擦干双手。
擦手毛巾应保持清洁、干燥。
每日消毒。
4.不便于洗手时,应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二、洗手指征:1.接触病人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粘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
2.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时,戴口罩和穿隔离衣前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一、定义1.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2.灭菌:是杀灭或清除外环境的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消毒剂:杀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剂.根据杀菌作用的强弱分为:1.高效消毒剂: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制剂。
主要有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戊二醛、等。
2.中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主要有碘伏、乙醇等。
3.低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如苯扎溴铵等。
医院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及用法1.2%碱性戊二醛:主要作用于不耐热、怕腐蚀器械消毒灭菌的首选消毒剂,灭菌作用10小时。
2.含氯的消毒剂为高效、广谱消毒剂,广泛用于医疗污染物品浸泡消毒及物体表面的擦拭消毒,使用浓度范围一般为250-1000mg/L,作用时间为30-45分钟。
如非感染性疾病病人使用后的物品可用有效氯浓度为250-500mg/L mg/L的消毒剂浸泡30分钟,感染性疾病病人使用后的物品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10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45分钟,对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可用500mg/L有效氯常规擦拭地面,湿布可用500mg/L有效氯浸泡30分钟后洗净,晾干备用。
3.含碘消毒剂:包括碘及以碘为主要杀菌成分的各种制剂, 碘伏是碘与表面活性剂及增溶的剂形成的不定型络合物, 属中效消毒剂,适用于皮肤、黏膜等的消毒。
4.乙醇:属中效消毒剂,主要用于皮肤消毒,医院也可用75% 的乙醇浸泡体温表。
5.过氧乙酸: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优点,缺点是稳定性差,对金属及织物有腐蚀性,使用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等。
对一般污染物品的消毒,用500mg/L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钟。
对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用1000mg/L过氧乙酸溶液浸泡5分钟,灭菌时浸泡30分钟,15%过氧乙酸用于熏蒸消毒,2%过氧乙酸用于喷雾消毒,作用时间为30-60分钟。
6.环氧乙烷: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气体,不损害灭菌的物品且穿透力很强,是目前最主要的低温灭菌方法之一。
7.双氧水:适用于创面的清洗.消毒灭菌的方法:1.物理消毒法2.化学消毒法
物理消毒法:1.热力消毒和灭菌法:主要包括干热、湿热方法,为医院消毒的首选的方法。
干热灭菌适用于不怕高温但怕湿物品的灭菌,主要
用于玻璃器皿、油剂和粉剂的灭菌。
湿热灭菌医院广泛使用的压力蒸汽灭菌法,可分为下排式和预真空式压力灭菌器。
2.紫外线消毒:紫外线对细菌、病毒、真菌、芽孢和衣原体均有杀灭作用,但紫外线穿透力弱,不适应物品的灭菌。
适用于病房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处理,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消毒房间,照射时间一般大于30分钟,消毒有效区为灯管周围1.5-2. 0米处。
使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消毒,人不得在室内。
化学消毒法:分为醛类、卤素类、烷基化气体类、过氧化物类、酚类、醇类、季铵盐类、胍类、杂环类等消毒剂。
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或血管系统的物品,接触受损皮肤、黏膜的物品。
所需消毒水平:灭菌中度危险性物品:接触人体黏膜的物品。
所需消毒水平:高水平消毒中水平消毒低度危险性物品:仅于完整皮肤接触的物品。
所需消毒水平:低水平消毒。
什么是医疗废弃物?什么是医疗废弃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医疗废弃物的分类•
一、需特别处理的医疗废弃物,必须用黄色袋垃圾盛装•1、化验室病菌的培养基、保存液、标本与器材•2、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3、手术、病理废弃的组织器官•4、过期、淘汰、变质的药品和血液制品•5、含有细胞毒性的药物及污染的废弃医疗用具•6、来自传染病区患者所有废弃物。
二、可一般处理的废弃物,应用黑色垃圾袋盛装•1、一般废物•2、家居及行政废物•3、包装纸、纸手巾•4、瓜皮果壳、食物残渣。
三、放射性废弃物,应用红色垃圾袋盛装•指被放射性核素污染的物品。
医疗废物处置:医疗废物处置:•1、医疗废物应按《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规定分类收集,严禁与生活垃圾混放。
医疗单位应设立专用的医疗废弃物集中存放设施,并加锁保管,有警示标识,禁止露天堆放。
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使用毁形后装入黄色垃圾袋统一回收处理。
其他医疗废物如换药后的敷料、棉球、棉签、一次性口罩、帽子等应放入黄色垃圾袋统一回收处理。
医疗废物的移交应有详细记录备查,资料保存3年。
2、医疗废弃物采用防渗漏、防刺透的包装物或容器收集。
非锐器可采用黄色塑料袋收集。
注射针头等锐器应盛放在耐刺容器中,如利器盒,也可采用小口塑料桶(如使用过的盛装消毒剂的塑料桶)盛放,并一次性使用。
手术器材的灭菌:手术器材的灭菌:手术器材应用压力蒸汽灭菌,尽量不用化学消毒剂浸泡处理。
•(1)耐热耐湿的手术器器材如手术刀、缝针、
持针器、止血钳、探针、牙钳、牙镊、针灸针、扩阴器等器材应彻底去污清洁后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压力蒸汽灭菌后无菌包存放在清洁干燥的器材柜中,有效期7天。
•(2)不耐热的器械可采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2 2% 浸泡时间必须达到10小时,使用前必须用无菌用水充分冲洗。
敷料的灭菌:敷料的灭菌:•敷料可用贮槽或包布包裹,采用121℃、30 分钟压力蒸汽灭菌。
敷料灭菌后的保存有效期7天,开包后的有效期为24小时。
常用的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灭菌。
消毒工作中的个人防护
•1、热力灭菌: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紫外线: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化学消毒、灭菌剂: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粘膜的损伤。
其他消毒管理要求
•1、消毒剂使用时应有标识,标明消毒剂名称、浓度、更换日期、有效期和更换人姓名。
•如:4:1 施康消毒液•10.4—10.7 汪雨萍•2、待消毒物品必须彻底去污清洁,擦干后放入消2 毒剂中消毒,以防稀释消毒剂浓度。
•3、酒精瓶、碘酒瓶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在更换消毒剂时更换,清洁后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处理再使用。
4、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5、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6、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
•7、空气的消毒:通风换气,注射室、换药室、治空气的消毒:空气的消毒疗室、急诊室、化验室等环境,采用紫外线消毒. •8、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
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实验、护理工作中意外被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病毒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粘膜,或者是被污染的针头及其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
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盖帽,如需盖帽只能用单手盖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3、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3 员。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中,以防刺伤。
5、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
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者手消毒•6、在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7、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袋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8、所有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均焚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