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课件ppt

合集下载

雨霖铃——柳永完整PPT课件

雨霖铃——柳永完整PPT课件
第10页/共44页
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传情达意的?
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 都门、兰舟、 烟波、 暮霭、柳杨岸、 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
烘托人物悲苦的离愁之情。
第11页/共44页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 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 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 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第34页/共44页
词中描写的景物
意象
上 实 寒蝉、长亭、骤雨 片 写 烟波、暮霭、楚天

意境
情虚
凄切悲 凉 实
苍茫落寞
相 生

下 杨柳、晓风、残月 片
借 凄清孤寂 景

感情基调:凄凉哀婉
第35页/共44页
直接抒情的句子
上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心中千言万语要和 对方说,却激动地 哽咽,什么都说不 出来了。动作神态 的细节刻画是情感 的集中表现 ,真挚 动人
第17页/共44页
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景——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 作分析。
――用了“虚景实写”的艺术 手法。这两句是词人的内心独 白。“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 想像的景物,是虚写。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 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 动人的别离情景。
第6页/共44页
雨 柳霖 永铃
第7页/共44页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 /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雨霖铃》PPT教学课件

《雨霖铃》PPT教学课件

因情设景 离别后:
烟波、暮蔼、楚天 (景语)虚拟
杨柳、晓风、残月
刻画心理 好景虚设、风情难言(情语)虚拟
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
虚实相济
34
伤离恨别 《雨霖铃》:
请欣赏《雨霖铃》
35
根据画面来朗读本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36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37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38

1
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 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 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 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 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 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 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 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 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20
三种景物与词人的“伤离别”有何关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浩渺的烟波 沉沉的暮霭 辽阔的天空
黯淡的离愁 无尽的别恨
借 景 抒 情
21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22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孤清冷落的 晓风残月。
别后情景
23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9


自 更古
那伤
清 秋
堪 冷 落
离 别

10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江淹《别赋》

雨霖铃完整ppt课件

雨霖铃完整ppt课件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01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03
02
引出离别的主题,表现出作者对离别的悲伤 和无奈。
04
写出了酒醒后的迷茫和孤独,表现了离别 的痛苦和无助。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 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05
06
写出了离别后的孤独和失落,表现了作者 对离别的深深悲伤。
03 雨霖铃词文解析
CHAPTER
上片解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初歇。
描述了季节、时间和天气, 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气
氛。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 舟催发。
写出了分别的场景和情绪, 表现出离别的无奈和不舍。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通过动作和表情的描写,刻 画了离别的痛苦和难舍难分 。
下片解析
之感。
对比映衬
运用对比手法,使曲中情感更加 强烈,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中 ,通过“杨柳”与“残月”的对 比,表达出离别的哀愁 情感融入其中,如“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通过对 秋景的描绘,表达出离别的凄凉
与悲切。
修辞手法
用典
词中运用了古人的典故,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等,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
改变了词的审美风尚
雨霖铃以其婉约、柔美的风格,改变了五代以来词的审美风尚,为 后来的词人提供了新的艺术范本。
丰富了词的表达方式
雨霖铃在表达方式上具有独特性,它不仅采用了传统的“起承转合” 的结构,还融入了散文化的表达方式,使词的表达更加丰富和灵活。
后世对雨霖铃的评价
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01
雨霖铃在当代的传播
音乐会表演

雨霖铃优秀课件ppt.ppt

雨霖铃优秀课件ppt.ppt

1、景: 杨柳岸、晓风、残月 2、人物活动:
①今宵酒醒何处 ②良辰好景、千种风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清秋节更让
人难以承受离别之苦? “伤离别”
共同感受 触景生情
普遍情感
主旨
进一层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离别后: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 一舟临岸,词人酒醒
别离诗的思想感情
别离诗在思想内容上常表现 为以下几方面:
表达离愁别绪,多迷恋、伤感。
赋得古草原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写情态
感情深挚
“流泪眼看流泪眼, 断肠人对断肠人”
白描
勾画图景,传递感情。
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景——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 作分析。
-----用了“虚景实写”的艺术 手法。这两句是词人的内心独 白。
“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 像的景物,是虚写。
分析炼字
长亭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 一长亭。后被当作别离地点的通称。成为表 现离愁别绪的常用意象之一。
骤雨
雨给人以悲凉清冷之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融情入景 即景抒情
“寒”点出节令(深秋),显 出凄清,渲染气氛;
“晚”点出时间,恰又唤起 “美人迟暮”的感慨;
“雨”点出天气,暗合下文的 送别之“泪”。
宵 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

柳永《雨霖铃》PPT课件

柳永《雨霖铃》PPT课件
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 是写别后的情景.。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 清晰,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 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 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离情 别绪。
整首词情景兼容,往复铺叙,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 含蓄深永,十分感人。“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 名句。
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⑾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⑿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⒀风情:情意。情,一作“流”。
5
原文释义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 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 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 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 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 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 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 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 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酌低唱”中 寻找寄托。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 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 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并且创造了大 量的慢词。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 语言通俗,音律诙谐,在词史上有较大 影响。其中《雨霖铃》、《八声甘州》、 《望海潮》等颇有盛名,但作品中时有 颓废思想和庸俗情绪。
字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
词 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解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
后用作船的美称。
释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⑦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雨霖铃》ppt课件(15页)

《雨霖铃》ppt课件(15页)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多想再留 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互相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低落,楚地的天 空辽阔无边。
鉴赏课文 下阕 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悲伤。离别之时假设能有个好 天气,或许能略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 如何承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或许我的小船停泊在岸
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开封〕 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 的痛苦心情。通过这种描写,十分真 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离别给予青年 男女的爱情以多么繁重的打击。这首 词正是爱恋歌妓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感 情交织着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品 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 曲〞之一。
注释:
7、暮霭:(ǎi)黄昏的云气。 8、沉沉:深沉。 9、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 湖 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 方天空。 10、经年:一年。 11、便纵有千种风情:就算是有多少风情。风情, 深情密意。
听音频材料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 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怎样理解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设 想作者与爱人分手次日酒醒的景况。词句勾画出 拂晓江岸的秋景,把词人激烈的思想感情融化在 景物描写中。“杨柳〞、“晓风〞、“残月〞这 些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想思的味, 用以描述凄清孤寂的秋景,和词人此时此刻的境 况、心情,都非常恰当。景物的凄清、寂寥,正 好烘托出人物形只影单的孤零心境。因此,这两 句的写景,景中含情,情景相辅相成,发人深省, 妙不可言,历来被广为传诵。

高中语文《雨霖铃》PPT课件33张

高中语文《雨霖铃》PPT课件33张
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 时作。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在 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 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此际宸游,凤辇 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 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 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 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 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别。宦途失意的压 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 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
寒蝉 时令 “孟秋之月,寒蝉鸣。” 长亭 送别之地 “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 骤雨初歇 离别的天气
典型意象,营造凄凉的氛围
品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注释: [寒蝉]秋天的蝉,叫声微弱,然人倍感凄凉。 [长亭]古人送别之地
何时?何地?何音?
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停,秋蝉微弱地悲鸣,我们 正在长亭边。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 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 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 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来, 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 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 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 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 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 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 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 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雨霖铃》(寒蝉凄切)PPT课件

《雨霖铃》(寒蝉凄切)PPT课件

心灵寄托
将个体情感与大自然相结合, 形成内心寄托的表达方式。
篇章段落解析
1
第一至第四首
以描绘秋天的景色为背景,展现游子思
第五至第七首
2
乡之情。
游子表达了归隐山林的愿望和对世俗纷 扰的厌倦。
名家点评和影响力
王国维
《人间词话》中评价《雨霖铃》"情与景交融,虽无丝竹之乐,而毫无可乐而进可悲者矣。"
陈季常
《雨霖铃》(寒蝉凄 切)PPT课件
凌霄芝麓,宜其秀也。
作者简介
柳永
明代文学家,才情出众,擅 长诗词曲赋,代表作《雨霖 铃》成为千古绝唱。
生平
生于公元1574年,卒于公元 1623年,辗转于浮沉,一生 辛酸苦楚。
文学成就
柳永的作品情感真挚,语言 优美,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雨霖铃》的背景和起源
《雨霖铃》是柳永创作于明代的一首抒发离散之思的词作,以歌咏思乡、告 别离愁的方式表达了人们游子心中的乡愁情结勾勒出七首, 每首句数五言,并且全詩行满十句。
2 风格特点
激昂豪放的情感,质朴简洁的语言,以及平 淡中流露出的深情,成为柳永作品的显著标 志。
诗意解读和主题分析
乡愁
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和离 别之情。
离散之思
反映了游子失去家园的痛苦以 及对归隐山林生活的憧憬。
将《雨霖铃》列为晚唐诗歌的代表之作,并称赞其"节俭淋漓,柔婉词美,意境深远。"
影响力
《雨霖铃》作为柳永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至今仍广为流传,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 响。
结论和要点
1 《雨霖铃》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才华与情感,也流传着千百年来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李白《忆秦娥》) (杜甫《登高》)
风: 秋风带来的是凉意和凄凉。
残月:多表离愁别恨,寂寞凄凉。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杜牧《寄扬州判官》)

此去经年,应是良 辰好景虚设,便纵有 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
这一去,经年累月, 再难相见,再好良辰 美景,也应是形同虚 设,即使心中有千般 情意,又能与谁诉说 呢?
•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相济)
• 1.实写: •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 2.虚写: • 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 体味出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 • 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 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 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 联想:由此及彼
——《词话丛编》
《雨霖铃》与《念奴娇》比较鉴赏, 体味豪 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
赤壁怀古 意 象 人 事 情 感 大江乱石 惊涛峭壁 指挥若定 谈笑却敌 壮志难酬 之恨 壮 美 豪 迈 悲 愤 雨霖铃 寒蝉烟波 杨柳残月 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 清秋离别 之恨 凄 美 缠 绵 凄 凉
名句赏析
• 1.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2.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3.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 • 赏析思路: • 手法+依据+作用 • 借景抒情+意象+意境+感情


相聚之日,每逢良辰 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 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 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 欣赏的兴致。

知音已远 良辰不再
以后的岁月
下阕
主 旨
想象别后的情景
伤离别 清秋节
今 宵 杨柳 晓风 酒醒伤情
残月
情 景 交 融
经 年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惨不成欢
思 念 苦
整首词写了哪些离别情景
饯别时暗淡 低落的心情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 白 —— 李 李清
‚醉不成欢惨将别‛
居易
‚举杯消愁愁更愁‛
白 照
‚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潦倒新停浊酒杯‛

—— 杜
柳屯田永者,变旧声做新声,出《乐章集》 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李清照《词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 表明别后冷落凄清之感,写出一种典型的怀 人境界,足以与诸名家的“雅词”相比。可 谓雅不避俗,俗不伤雅,显出柳词的特色。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秋季,景已 萧瑟;且值天晚, 暮色阴沉, 而骤 雨滂沱之后,继之 以寒蝉凄切。
烘托凄冷沉郁的气氛
基调“凄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城门外帐内饮 酒饯别,却黯然 心伤,正难分难 舍之时,船夫催 促着要开船。
处: 时候 兰舟,船,代指船夫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饯别时的心情
寒蝉 长亭
无绪催发
骤雨 (实)
融 泪眼无语(实)情 入 景
楚天 (虚)
此去行程 惆怅伤感
烟波 暮霭
离 别 难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 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就为 离别而伤怀, •何况是这冷落凄凉的深 秋时季,更难以忍受!
•那 :怎么
“伤离别”
主旨
进一层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多么难以忍受!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指出下列诗歌那些事“实”,哪些是 “虚”。 •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3.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 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 • 同意。 • 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 词人吧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 杨柳、晓风、月影 • 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 • 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 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 • 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别绪,抒情含蓄, 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 意,心情十分压抑,决 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 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 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 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 复杂的心情。
朗读课文
寒 蝉 凄 切
点明时令
寒蝉鸣声凄凉急切
对长亭晚
点明时间和地点
面对着长亭,暮色渐 起
骤雨初歇
点明气候
一阵暴雨刚停, 四周显得格外清 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
今夜酒时我将身在何方? 也许是在那杨柳青青的 岸边了,晨风习习,天 空挂着一钩残月!
想象
情景交融
一舟临岸,词人酒醒 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 拂萧萧疏柳,—勾残月 高挂杨柳梢头。
杨柳 在作品中带有主观感情的物象。
“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柳: 柳有 “留”意, “柳岸霸桥”
欲饮无绪 欲留不能 依依不舍 难舍难分
委 婉 曲 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手拉手,泪眼相望, 千言万语,竟一时 哽咽。
“流泪眼看流泪眼, 断肠人对断肠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语言通俗
感情深挚
写情态
缠绵凄恻
白描手法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想到这次要一程又一 程离别远去,那千里 烟波朦胧,傍晚雾霭 笼罩的南方天空,多 么辽阔深远!
•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 • 回忆你所知道的送别诗:
教学目标
• 1.体会词中情感 • 2.把握两种抒情方式: •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 • 3. 学习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雨霖铃》词牌的由来
贵妃死后,玄宗入蜀, “行至扶风道,„„又至 斜谷口,属霖雨涉旬,于 栈道雨中闻铃声,隔山相 应。上既悼念贵妃,因采 其声为《雨霖铃曲》。 象征:离愁别恨
出发时难舍 难分的痛苦
设想中今宵 酒醒后的凄 凉怅惘
日后良辰好景 不再的孤独
缠绵悱恻 凄清清丽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 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 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 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 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绰铁板,唱 ‘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苏轼 豪放
阳刚之美
粗犷豪迈雄伟刚劲,给人惊心动魄 崇敬景仰之情 得阳刚之美者如霆如电如重山峻崖 如长风出谷如决大河如奔骐骥
柳永 婉约
阴柔之美
秀雅恬静安适柔媚,给人心旷神怡轻 松愉悦之情 如升初日如云如霞如烟如清风如幽 林曲涧如珠玉之辉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 头。 ----(李煜《乌夜啼》) •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孔雀东南飞》) •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白居易《琵琶行》)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 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 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 到了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 朝朝暮暮! —秦观



题:
• 1. 下列著名词作家均属于婉约派的是: A.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姜夔

• • •
B.李煜、苏轼、陆游、辛弃疾
C.苏轼、陆游、温庭筠、李煜 D.柳永、李清照、陆游、辛弃疾 答案:(A)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 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 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境,是 想象之景,是虚写。 •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 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 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自古以来,多愁善感的人离别时都会很伤心 • 更何况在这让人不能承受的冷清凄凉的秋天 •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 这一次分开,经过的将是一年或更多年的 分离,我料想即使有好天气、好风景,也会因无 人共赏而形同虚设。 • 离别了恋人,丛然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 像谁诉说呢
• 1.赏析: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这一句给我们点出了别离得季节 (萧瑟凄凉的秋天)、地点(汴京城外的 长亭)、具体时间(雨后阴冷的黄昏), • 寒蝉、长亭、日暮、雨歇, • 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 氛围, • 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 2.赏析: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这一句运用了借景抒情,虚景写实请 的手法, • 词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 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 • 营造了一个迷蒙辽阔的意境, • 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 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对别后情境的想象 , 前途渺茫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行人消逝在烟雾弥 漫的江面上,傍晚 时分,浓重的雾气 使人透不过气来, 极目南望,令人不 胜惆怅伤感。
无 边 无 际 的 离 愁 别 恨
承上启下
开收 启束 写写 心情 情景
上阕
离别环境 冷寂幽清
离别场面 缠绵凄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