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

合集下载

(文言知识)中考文言文《孔子世家》全文详细翻译

(文言知识)中考文言文《孔子世家》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孔子世家》全文详细翻译文言知识孔子世家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

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

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纥。

叔梁纥和颜氏的女儿在野外媾合而生下孔子,他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

防山在鲁国都城的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他父亲的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

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

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

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

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

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服丧腰间系着麻带,这时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同前往。

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宴请的是士人,没敢请你啊。

”孔子因此退去。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

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孔子由是退。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

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

由此出任司空。

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

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

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史记 孔子世家 原文 注释 翻译

史记 孔子世家 原文 注释 翻译

孔子世家【说明】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

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

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

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

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

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

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正文】【原文】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先宋人也(1),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2),祷于尼丘得孔子(3)。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4)。

生而首上圩顶(5),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6),姓孔氏。

【注释】(1)先:祖先。

(2)颜氏女:据《礼记·檀弓》说,名征在。

史记_孔子世家(原文,注释,翻译)

史记_孔子世家(原文,注释,翻译)

孔子世家【说明】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

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

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

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

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

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

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正文】【原文】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先宋人也(1),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2),祷于尼丘得孔子(3)。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4)。

生而首上圩顶(5),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6),姓孔氏。

【注释】(1)先:祖先。

(2)颜氏女:据《礼记·檀弓》说,名征在。

《史记 孔子世家》原文、索隐、集解

《史记 孔子世家》原文、索隐、集解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索隐、集解索隐孔子非有诸侯之位,而亦称系家者,以是圣人为教化之主,又代有贤哲,故称系家焉。

□正义孔子无侯伯之位,而称世家者,太史公以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於夫子,可谓至圣,故为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集解徐广曰:“陬音驺。

孔安国曰‘陬,孔子父叔梁纥所治邑’。

”○索隐陬是邑名,昌平,乡号。

孔子居鲁之邹邑昌平乡之阙里也。

□正义括地志云:“故邹城在兗州泗水县东南六十里。

昌平山在泗水县南六十里。

孔子生昌平乡,盖乡取山为名。

故阙里在泗水县南五十里。

舆地志云邹城西界阙里有尼丘山。

”按:今尼丘山在兗州邹城,阙里即此也。

括地志云:“兗州曲阜县鲁城西南三里有阙里,中有孔子宅,宅中有庙。

伍缉之从征记云阙里背邾面泗,即此也。

”按:夫子生在邹,长徙曲阜,仍号阙里。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索隐家语:“孔子,宋微子之後。

宋襄公生弗父何,以让弟厉公。

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

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罒幸}夷。

{罒幸}夷生防叔,畏华氏之逼而奔鲁,故孔氏为鲁人也。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正义括地志云:“叔梁纥庙亦名尼丘山祠,在兗州泗水县五十里尼丘山东趾。

地理志云鲁县有尼丘山,有叔梁纥庙。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索隐家语云“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

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於颜氏徵在,从父命为婚”。

其文甚明。

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

故论语云“野哉由也”,又“先进於礼乐,野人也”,皆言野者是不合礼耳。

□正义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

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

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

故家语云“梁纥娶鲁施氏女,生九女,乃求婚於颜氏,颜氏有三女,小女徵在”。

据此,婚过六十四矣。

祷於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及翻译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及翻译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与翻译【原文】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於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白话翻译】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按: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境鄹城)。

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做孔防叔。

(按:孔防叔为孔氏自宋迁鲁的第一代。

)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

叔梁纥与颜姓女子野外交合而生孔子(按:一说“野合”意为不合婚配常理,指结婚时叔梁纥年老而孔子母亲年轻),而且是到尼丘山去向神明祈祷才怀上孔子的。

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诞生。

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是凹下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

字叫仲尼,姓孔。

【原文】丘生而叔梁纥死,葬於防山。

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

郰人輓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後往合葬於防焉。

【白话翻译】孔子生下不久,叔梁纥就死了,葬在防山。

防山在鲁城的东边,自此孔子没法确知自己父亲的坟墓所在,因为母亲没有告诉他。

孔子小时候玩耍,常摆起各种祭器,学着大人祭祀时的礼仪动作。

母亲死了(按:钱穆《孔子传》认为在孔子十七岁以前),就暂时浅厝在鲁城街道五父衢的路旁(以便以后为父母合葬),可能是他行事谨慎吧!后来同邑人挽父的母亲,指点出孔子父亲的墓地,然后孔子才把母亲迁去防山和父亲合葬在一起。

【原文】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

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孔子由是退。

【白话翻译】孔子腰间系着孝麻(还在守丧),(鲁国贵族)季孙子设宴招待士人(按:士有二说,一说文学之士,一说军役之士),孔子前往参加。

季孙的家臣阳虎拒斥他说:“季氏招待士人,不是要招待你的。

”孔子于是退了回来。

【原文】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後,灭於宋。

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

高中语文文言文《孔子世家》原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孔子世家》原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孔子世家》原文
孔子贫且贱。

及(等到)长,尝为季氏史,料(管理)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牲畜)蕃息(繁殖增多),由是(因此)为司空。

己而(不久)去(离开)鲁,斥(排斥)乎(相当于,被)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返回)鲁。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感到奇异)之。

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到,往)周。

”鲁君与(给)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童仆)俱,适周问礼,盖(大概)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状后,以财送人), 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窃(偷)仁人之号,送送子以言,曰:聪明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

使告鲁为好会(友好会晤),会于夹谷(状后)
”定公曰:“诺。

”具左右司
“请
“吾两
请命有司!”有司却(拒
视晏子与景公,
“请奏宫中之乐。

”景公曰:
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
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

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如),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
文(花言巧语)
(悔过)(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第9课 孔子世家

第9课 孔子世家

第9课孔子世家《孔子世家》是中国最早的孔子传记,记述了孔子一生所从事的种种活动。

本文节选内容介绍了孔子的身世、早年从政、好学善学、穷且益坚、整理古籍、教书育人的相关内容。

概括起来,就是“两简”“两繁”:孔子的从政情况、整理文献及教书育人两方面内容记述得简练,要言不烦;孔子的好学和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两方面的情况写得详细,生动具体。

学习本文,重点放在这“两繁”上,潜心玩味,深入思考,可以深切地感受他的“为人”,感受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体会他用知识、用学习改变自己“贫且贱”命运的精神,更叹服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情操。

其次,要积累文中词汇,了解文言语句,增强文言语感。

最后,可适当扩大学习范围,多背背《论语》名句,读读当今学者于丹、李零介绍孔子著作的文章。

一、人物名片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

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

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

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

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书》《春秋》等,教授门徒。

二、背景资料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学说,影响极大。

他的思想和学说,他所提倡的伦理和道德,许多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之中。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

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具有渊博的知识和美好的修养,他整理和编纂过《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之作为课堂讲授内容的重点,从而为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世家知识点归纳总结

孔子世家知识点归纳总结

孔子世家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孔子的家世来历孔子的家世来历非常高贵,堪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世家之一。

他是鲁国国君季武子的后人,同时也是周文王的后裔,可以说是显赫的贵族家庭。

他的祖先孔子亚父孔皆是姬姓,是周朝的会计长官,享有显赫的贵族地位。

孔子的父亲孔鲤同样也是资格最高、享有最高地位的官员之一。

从家世来看,孔子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这也为他的学术和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孔子的生平经历孔子出生在鲁国(今山东曲阜)一个贵族家庭,他的出生给家庭增添了喜悦,家中的人都很看重他。

孔子少年时代勤奋好学,立志成为一名有德之人。

后来孔子游历列国,学习各地的文化和风俗,广泛结交朋友,思考国家治理和人之道。

他的一生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孔子的一生可以分为少年时期、中年时期和晚年时期三个时期。

在少年时期,孔子勤学苦练,广交朋友,立志成为有德之人;中年时期是他放逐流亡的时期,他在这段时间里游历列国,思考着国家政治和人之道;晚年时期则是孔子创建了自己的学校并传授弟子。

三、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的儒家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几个方面。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仁”是一种人的道德修养,而且孔子把“仁”和人的政治地位联系起来,认为只有有德之人才能成为国家的政治统治者。

孔子提倡忠、信、孝、悌等美德,认为这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

他强调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提倡了以礼节社会、节约为主的伦理观念。

他强调智慧和知识,认为只有具有智慧和知识的人才能在社会中取得成功。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

四、孔子家庭教育观念孔子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家族和社会的根本所在。

他提出了“教化之道”,认为教育不能离开道德和仁爱,家庭是孩子性格养成和道德修养的最重要场所。

他认为父母要身教重于言教,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最好地教育孩子。

孔子强调了孝顺的重要性,认为父母对待子女要有爱心和严格要求,子女也要对父母孝敬尊重,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世家教学目标:1. 了解孔子《孔子世家》。

2. 积累文言实词与常见虚词的用法,疏通课文,通过文章所述事迹了解孔子性格特点及其高尚人格。

3. 了解孔子对司马迁的影响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与常见虚词的用法,疏通课文。

2.通过文章所述事迹了解孔子性格特点及其高尚人格。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孔子对司马迁的影响2.如何理解文中孔子与弟子关于“吾道非邪?何至于此?”的不同对话。

第一课时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孔子,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居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

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前484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

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

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

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

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

72岁时,突然得知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

次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

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1.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思考:课文是原文的节选,请概括内容并分层。

3.明确:课文可以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

第二部分:叙述孔子求学的事迹。

1.适周问礼、2.适齐闻《韶》、3.在鲁学琴第三部分:叙述孔子师徒被困陈、蔡的经过情形。

第四部分:叙述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

第五部分:孔子去世及其影响。

第六部分太史公论赞,表达其对孔子的仰慕崇敬之情。

三.文本研读第一部分1.文意的了解与文言字词句的积累。

野合祷圩息反有异之为:①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②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③由是为司空乎: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2. 本段内容: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

四.小结五.作业:预习3-5段,疏通课文。

第二课时一.研读文本第二部分:1.文意的了解与文言字词句的积累。

适窃通鼓益数有间志为人远志望羊几辟2.文章内容的理解:思考:“孔子自周反于鲁”,为何“弟子稍益进焉”?读了这三节文字,你从孔子身上学到了什么?3. 小结:孔子好学善思的品质:①孔子适周问礼: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学,也是为了通过老子之口说明孔子是“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而正直的人,还用以强调孔子在与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②孔子适齐闻《韶》:主观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会反响——“齐人称之”③孔子在鲁学琴:“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以师襄子的不断催促和后来的折服来衬托孔子的行为和品质。

4.相关链接柔者长存老子已经奄奄一息的时候,孔子去看老子。

老子说,仲尼,你是我所有学生中最优秀的学生。

孔子说,老子,你是我所有老师中最优秀的老师。

老子说,我对你还有些放心不下,还有句话想对你说,但是,你看,我的牙齿都已经掉光了。

孔子看了下老子的口腔,说,老子,你的牙齿虽然掉光了,但是你的舌头还在啊,你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

老子沉默了一会儿,说,难道你现在还不知道我想说什吗?孔子想了想,说,我知道了:舌与牙,刚者易逝,柔者长存。

二.研读文本第三部分:1.文意的了解与文言字词句的积累。

2.文章内容的理解:思考:①“子路愠”“子贡色作”反映了什么问题?孔子的表现和回答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②孔子为何要问子路与子贡同样的问题?对于他们的回答孔子为何要予以批评?③颜回的回答为何令老师特别欣慰?3.小结:孔子被困陈蔡之间: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导师风范①子路——坦诚直率、敢于质疑子路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导致众叛亲离。

子路质疑孔子之道的内涵,这是对孔子之道的正确性提出了怀疑,孔子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而用伯夷叔齐和王子比干的事实从反面提醒子路思考——仁与智的有与否并不是“吾道”是与非、穷与达的要害。

②子贡——小心谨慎、讲用务实子贡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过于迂阔而不切实际,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

子贡从能否为社会接受、能否为世所用的角度出发,暗示孔子之道不切实际,这是对孔子之道的实用性表示了怀疑,孔子对他进行了直接的批评,告诫子贡——应当多考虑如何完善自己的理想和主张,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否则就会犯眼光短浅的错误,最终会丧失了自己的“道”。

③颜回——信念坚定、能言善辩颜回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不能得到社会认可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求美向善。

子路、子贡主张对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调整,颜回却主张坚持,决不改变决不动摇。

颜回笃信孔子之道,认为“天下莫能容”恰恰证明孔子之道的先进性和正确性,而且道之“穷”正好可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能坚守自己信仰和主张的真君子,孔子对他这种审时知世而又坚守其道、“一以贯之”的君子风范和品质人格十分欣赏,不仅表示赞同,而且感到欣慰,在谈话的最后,还是忍不住开了一个玩笑。

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高尚人格困于陈蔡之间,情况险急,身边的弟子们了都病饿得“莫能兴”,而孔子却处变不惊,“讲诵弦歌不衰”,以致引起子路和子贡的反感和怨愤。

这也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孔子的坚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孔子回答子路和子贡的话,既袒露了自己的心境和为人做事准则,也含教育弟子之意。

4.相关链接别太认真话说春秋战国时,孔子一行被困于陈蔡,饿得要死。

得知附近有家餐馆,孔子就让弟子仲由去找点吃的。

不想,那掌柜的见圣人门徒来,狂言道:“我写个字,你若认识,就免费招待,包吃包喝。

”然后写了一个“真”字。

仲由一看不禁乐了:这不过一个“真”字,有何难的?谁知那掌柜的听了,竟骂圣人的门徒为白痴,还令手下人将仲由乱棒打出。

学生逃回,向老师禀告一切,孔子便出了面。

掌柜的也太小看圣人,仍写一“真”字考孔老先生。

圣人一看说:“这是‘直八’。

”那个掌柜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连称赞:“果然名不虚传,学问大得可怕。

”一顿酒足饭饱,仲由忍不住问老师:\”明明是真字,你怎么认\’直八\’?\”圣人长叹一声:“不能认‘真’的地方,你偏要认‘真’,只有活活饿死眼见不为实孔子懂得因材施教,发现仲由不是讨饭的料,就叫颜回去讨饭。

结果颜回饭讨不着,讨了点米回来。

于是就回到孔子避难的破庙里给孔子煮稀饭吃。

在颜回煮稀饭的时候,孔子偷偷地看了一眼,结果发现颜回用勺子刮了点稀饭往自己嘴巴里送。

孔子心想,颜回这个贱人,一直以来看错他了,他居然自己先偷吃独食。

但孔子毕竟是圣人,也不好意思当场揭发他,以免尴尬。

孔子等了好久,颜回终于把煮好的稀饭端上来了。

此时,孔子的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了,但还是装作正经地说,还是先用它祭祀吧。

颜回连忙拒绝说:“不可以,这个稀饭不太干净,煮饭的时候掉进去很多脏的东西。

”孔子朝碗里看了下:“哪里有什么脏的东西?”颜回答道:“我把它刮出来了,又怕浪费,就自己吃掉了。

”贤者回也子曰: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一点心得:在今天,听到这样的言论,我们的心里也应该是挺温暖的,因为我们受的困顿太多了。

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我们又会越来越不满了,因为我们总会看到周围还有乍富的阶层,总会有一些人让我们感到心里不平衡,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一个人的视力是有两种功能的,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一个是向内无限深刻的去发现内心。

在这里,孔夫子能够交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坚定信念,淡泊物质追求,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青蛙爬铁塔有一大群小青蛙,有一天在外面玩着玩着,看到一个高耸入云的铁塔。

小青蛙们就在一起忽发奇想,说我们能不能爬到塔尖上?大家都很受这个理想感召,说爬呀爬呀,于是大家呼朋唤友开始爬了。

爬着爬着,便都气喘吁吁了,又有太阳晒,就开始有人怀疑,有人质疑说我们傻不傻,咱们干吗去啊,为什么要爬啊,这是谁说的啊。

说着说着,有一个停下来就有三个停下来,就有五个停下来,就有十个停下来,逐渐逐渐,大家不仅停下来了而且都在嘲笑自己的想法,说真是挺傻的,干吗呀。

这个时候大家发现,很奇怪呀,有一只最小的青蛙它还在爬。

它的速度也不快,就一点一点的往上爬,后来大家瞠目结舌,都不说话了就看着它爬。

终于看着它以缓慢的速度到达了塔尖。

等到它下来以后,大家都敬佩得不得了,就上去问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它终于上去了。

听了这只小青蛙的回答,大家恍然大悟。

这个答案大家听了也许是出乎意外的:这只小青蛙是个聋子。

它当时只看到了所有人都开始行动,但当大家议论的时候它没听见,所以它以为大家都在爬,它就一个人在那儿晃晃悠悠在那爬呀爬,最后就成了一个奇迹,它爬上去了。

一点心得: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做一个有信念而不太聪明的人也许是一种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