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复习资料】林黛玉——人面桃花相映红

合集下载

红楼梦高考必考知识点

红楼梦高考必考知识点

红楼梦高考必考知识点
1.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啊?那肯定是曹雪芹呀!你想想看,他得有多么厉害的才华,才能写出这么一部伟大的巨著。

就好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用文字构建出了一个无比精彩的大观园。

2.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那可是重点啊!他们之间那缠绵悱恻的情感,哎呀,真让人揪心!这不就跟现实中那些爱而不得的恋人一样嘛。

3. 王熙凤这个人可不得了!那手段,那心机,得多厉害才能在贾府呼风唤雨呀!就跟现代职场上的女强人似的。

4. 金陵十二钗你得知道吧!那可都是各有特色的女子呀,这不就是一个女子天团嘛,个个都让人印象深刻。

5. 大观园里的那些建筑和景色描写也不能忽视呀!那描述得细致入微,仿佛能让你身临其境,就像走进了一个超级美丽的公园一样。

6. 那些诗词歌赋也是很重要的呀!多有意境呀,写作文的时候用上几句,那档次不一下就上去啦!好比给文章加了闪闪发光的装饰。

7. 封建社会的各种礼节和规矩在书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就像是给我们展示了一场古代社会的盛大演出。

8. 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不是也很值得琢磨嘛!这就好比看着一座辉煌的大厦慢慢倒塌,多让人感慨呀。

9. 还有很多小人物的故事也很精彩呀!他们虽然不起眼,但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就像我们身边那些平凡又可爱的人嘛。

总之,《红楼梦》里有太多的知识点是高考可能会考到的啦,一定要好好去研读呀!。

高中阅读《红楼梦》易考点梳理

高中阅读《红楼梦》易考点梳理

高中阅读《红楼梦》易考点梳理“整本书阅读”是高考备考其中重要一环,高中阶段需要整本书阅读的名著有《乡土中国》和《红楼梦》这两本。

其中《红楼梦》因其体系庞杂、人物众多、情节伏线千里,让不少考生倍感头疼。

但其实从应试角度,《红楼梦》这本书还是有不少易考的情节。

一、林黛玉进贾府与宝黛初会(含宝玉第一次摔玉)【第3回】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贾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宝黛初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

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好感,便问黛玉读书、姓名、表字、是否佩玉等情况,闻知黛玉无玉,他便摔玉于地,此举惊坏了黛玉。

✩补充:宝玉两次摔玉第一次:第3回,表妹林黛玉来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林妹妹很漂亮,十分有好感,但当他得知黛玉无玉时,便摔玉于地说,这玉连人的高低都不择,我不要了。

此举吓得众人争去拾玉,多方哄他才作罢。

表现宝玉平等的思想。

第二次,第29回,贾府众人到清虚观打醮。

张道士来为宝玉提亲,黛玉中暑,宝玉前去探望,只因黛玉提起“好姻缘”之事,宝玉一听,便觉“逆了己意”,心里暗语对黛玉的一片真心,但“口中说不出话来”,“便赌气向颈上抓下通灵宝玉,咬牙狠命往地下一摔”。

表现宝玉对纯洁爱情的追求。

✩补充:“木石前盟”西方灵河赤霞宫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生命,幻化人形,修成女体。

在他携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

而神瑛侍者是宝玉的前身。

正因为有这段姻缘,他们在初次见面时都有似曾相识之感。

问答题1.宝黛初次见面,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见过”,这和前文的哪个神话有关联?答:神瑛侍者曾灌溉过一棵绛珠仙草,此仙草幻化成形,承诺要用一生的眼泪还他的灌溉之恩,这两个人都下界历练,因此两个人感到熟悉。

2.黛玉进贾府,看到贾府处处与其他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思_全诗赏析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思_全诗赏析

人面桃花相映红
出自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

“去年今日此门中”,寥寥数字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生动具体,足见这个因素,在诗人心中的地位,使之铭记心中。

第二句是描写佳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人皆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足以烘托“人面”之美;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

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

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

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

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人去楼空。

此时彼时,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

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只是留下美好的回忆在心头。

红楼梦常考知识点归纳

红楼梦常考知识点归纳

红楼梦常考知识点归纳同学们在平时的语文积累当中,老师会要求大家阅读一些名著。

四大名著,就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需要阅读的名著,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

红楼梦,堪称是四大名著中的经典。

下面就给高中的小伙伴分享:红楼梦常考知识点汇总名著之《红楼梦》常考知识点汇总:1、存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作赋十载,更动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就是曹雪芹.2、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3、《红楼梦》中,存有“大宝钗”、“大黛玉”之表示的两个人分别就是迎人、晴雯。

4、《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5、《红楼梦》中,“品格端方,容貌茂盛,犯罪行为正直,随时从分。

”说道的就是薛宝钗6、《红楼梦》中,“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如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时而有情”。

说的是贾宝玉。

7、《红楼梦》中,“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缝必主淫。

漫言不存有皆荣出,造衅开端真的宁。

”说道的就是秦可卿。

8、贾府的媳妇,稳重贤惠,本分随和,青春丧偶,统领众姐妹,曾负责海棠诗,此人便是李纨。

9、“未若锦囊交媚骨,一抔净土颇为风流”的作者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此诗的名字就是《葬花词》,此诗意在喻人,叹息自己的命运,控告社会的黑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至最低境界。

10、《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相传后40回是高鄂所作。

11、《红楼梦》中存有两句诗评论王熙凤在贾府衰败中的凄惨下场,这两句诗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1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13、《红楼梦》中,“枉自柔情和顺,空云似便宜例如兰。

堪羡优伶存有福,不料公子无缘”,说道的就是迎人。

14、“四春”之中,性格比较懦弱的是迎春,精明志高、具有管理才能的是探春,最后出家为尼的是惜春。

15、《红楼梦》中结的两个诗社分别就是海棠社和桃花社,社长就是李纨和林黛玉。

高一红楼梦必考知识点打印

高一红楼梦必考知识点打印

高一红楼梦必考知识点打印作为中国古代经典名著,《红楼梦》被称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学习《红楼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常常出现在考试的内容中。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高一高中红楼梦必考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 红楼梦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他于18世纪中叶创作了这部作品。

这部小说以官宦贵族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复杂多变。

2. 红楼梦的情节和人物《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间的婚姻联姻为主线,展现了贵族社会的道德败坏、喜怒哀乐等一系列世态炎凉的故事。

主要人物有贾宝玉、贾母、林黛玉等,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3. 红楼梦的艺术风格和意蕴《红楼梦》的艺术风格多样,既有唐诗宋词的音韵美,又有小说的敍事性,兼具诗性、画意、音乐性等多种艺术元素。

它以极高的艺术境界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其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讽刺。

4. 红楼梦的批评与评价《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但也受到一些批评的指责。

有人认为它塑造了许多草率、懦弱的贵族子弟形象,对封建制度进行了一种软性的美化;也有人认为它对女性的描写存在偏见和不公。

5. 红楼梦的主题与思想内涵《红楼梦》的主题是封建社会衰败和人性的复杂多变。

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描写,展示了权力、金钱和欲望在封建社会中的弊端,呈现了人性的软弱和封建伦理的失范。

6. 红楼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红楼梦》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极具开创性和影响力的作品,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社会人文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对后世文人的创作方法、叙事技巧和艺术追求产生了重要影响。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掌握并理解这部作品的重要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这些知识点也常常在高考和其他考试中出现。

通过深入学习《红楼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也能够培养我们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红楼梦高考必备知识点总结

红楼梦高考必备知识点总结

红楼梦高考必备知识点总结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探讨人性、社会现象的哲理巨著。

对于高考来说,掌握红楼梦的相关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助于理解文本,还能够提升对于文学的鉴赏能力。

本文将从重要人物、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对红楼梦的高考必备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重要人物1. 贾宝玉:红楼梦的男主角,才子佳人,聪明伶俐,情感丰富。

他代表了红楼梦中的痴情、才华和复杂的情感纠葛。

2. 林黛玉:红楼梦的女主角之一,贾宝玉的表妹,聪明美丽,却命运多舛。

她既是红楼梦中的悲情女子,也是女性自主精神的代表。

3. 薛宝钗:红楼梦的另一位女主角,贾宝玉的表妹,聪明、善良、才情出众。

她与黛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代表了聪明、现实的女性形象。

4. 贾母:红楼梦中的家族长辈,贾宝玉的祖母,主持着贾府的家政。

她是红楼梦中的权威代表,她的存在对于家族的命运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5. 王熙凤:贾府的贤内助,聪明、精明,有着很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她是红楼梦中家族力量的代表,经常以自己的意识和行动影响着贾府的命运。

二、故事情节1. 贾母的生日宴会:这场宴会是整个故事的开头,也是红楼梦中最经典的情节之一。

宴会上展示了贾府的荣华富贵,也揭示了其中的矛盾和冲突。

2.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故事是红楼梦中最让人动容的部分之一。

两人之间的纠葛和情感的复杂性,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爱情的无奈。

3. 宝玉入宫:贾府被皇帝召入宫中,紧接着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和命运的转变。

这一情节表达了作者对朝廷和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

4. 荣府的荣宁府之变:荣府遭到举报,导致贾琏与贾蓉一家被贬斥,而返贤庄的翠缕被以令仪之罪也离去,此情此景揭示出了社会的黑暗现实。

5. 林黛玉的生丧:黛玉日渐消瘦,最终英年早逝,这一情节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之一。

她的死象征着女性的悲剧命运,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削和压迫。

三、主题思想1. 家族式微与社会变革:整个红楼梦描绘了一个富贵荣华的家族的衰落和式微过程。

高考名著《红楼梦》情节梳理

高考名著《红楼梦》情节梳理

1探春理家

凤姐小产,家中事情由李纨和探春管理。探春理家 主要做了两方面的改革:一是“节流”,将一些哥 儿小姐重复支取的笔墨纸张钱、头油脂粉钱除了去, 还严格财务纪律,禁止破例冒领;二是“开源”, 将大观园里的田地、苗圃、花木等发包给专人管理, 这样不但大观园里的鸟食、插花等开销可免了,还 可收受租金,一年下来,足有四百两银子的进账。 (第五十六回)
7、泣残红黛玉葬花

宝钗、黛玉一先一后夜访怡红院,黛玉叩门, 晴雯正生气,借故说宝玉吩咐的,不给开门。 黛玉气得哭了半夜。次日她见了宝玉也不理 睬,宝玉还蒙在鼓里。她独自一人在幽僻处 葬花吟诗时,又被宝玉遇着。宝玉赶上去倾 吐了一番肺腑之言,才化解了这一场误会。 (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七回)
8、《葬花吟》
14、凤姐调包(钗黛调包)

宝玉丢玉之后,终日糊涂,贾府决定给宝玉 结婚冲喜。袭人得知娶的是宝钗,把怕黛玉 承受不了此事的担忧说与贾母。凤姐决定用 调包计。她一面让大家放风说将林姑娘配给 了宝玉,一面暗地里严密封锁消息。宝玉听 说娶的是黛玉,心里竟明白了许多,待洞房 之中得知不是黛玉,糊涂得更加厉害了。掉 包计被傻大姐泄密,黛玉听到,如雷击顶, 气急吐血。 (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七回)
五、丫鬟
(一)晴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 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 情公子空牵念。”
1、晴雯撕扇

晴雯给宝玉换衣时失手把他扇子跌折,便训 斥了她几句,晴雯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击 了一通,把宝玉“气得浑身乱颤”。而宝玉 赴宴回来,仍和晴雯有说有笑。听说晴雯喜 欢听撕扇子的声音,就任凭她将一大堆名扇 痛痛快快撕尽了。最后晴雯将宝玉手中的扇 子撕了,又把麝月的扇子也撕了。(第三十一 回)

红楼梦判词、唱词解析ppt课件

红楼梦判词、唱词解析ppt课件

编辑版pppt
19
编辑版pppt
20
贾迎春——乱分春色到人家
菱洲亭畔水萦洄, 泪湿阑干空自哀。 底事闲愁挥不去, 一篇感应却疑猜。
编辑版pppt
21
后面忽见画
着个恶狼,
追扑一美女, 欲啖之意。
黄花 志 子 粱柳 便 系 。质 猖 中
,狂山 一。狼 载金, 赴闺得
编辑版pppt
22
编辑版pppt
势败休云贵,
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 巧得遇恩人。
编辑版pppt
31
编辑版pppt
32
李纨——时有幽花一树明
抱得松筠操,青青耐 早霜。鸾飞孤月影, 桂花一枝香。 爱雪邀开社,追凉玩 插秧。教儿知稼穑, 妇德自流芳。
编辑版pppt
33
画这一盆茂兰,旁有 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
桃李春风结子完, 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 枉与他人作笑谈。
宜室宜家,多籍闺中弱息; 无违夫子,何殊林下高风。 庭间鹤梦,知午睡之初长; 锈并鸳衾,感霜翎之忽铩。
编辑版pppt
6
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玉 带林中挂,金 簪雪里埋。
编辑版pppt
7
编辑版pppt
8
贾元春——满城春色宫墙柳
窈窕淑女,宜君宜王。 归宁父母,鸾声锵锵。 终允兄弟,不可弥忘。 永言配命,鼠忧以痒。
编辑版pppt
34
编辑版pppt
35
秦可卿——无力蔷薇卧晓枝
香案篇前使,瑶台月下逢。 卿卿本是许飞琼,争被芳名 唤起梦魂中。 露冷珠悬落,人遥豆不红。 低枝怎奈五更风,一点幽情 还逐晓云空。
编辑版pppt
3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黛玉——人面桃花相映红《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小说,女主人公林黛玉的人生与爱情更是小说中的重头戏。

她是曹雪芹倾情打造的新型美女,“秉绝代姿容,赋稀世俊美”,又具博雅多思的内在气质,脱颖于红楼裙钗之中。

黛玉的咯血之病和她的相思之愁,呈现出的腮红让她的情态“压倒桃花”。

黛玉葬花时落红成阵,映衬着她的惊世之才和倾城之貌,洋溢着“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意。

黛玉身份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

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

“诗礼名族之裔”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

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

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

不久父亲病故,她便常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

黛玉进贾府时到底几岁?有六七岁和十三岁两种说法其实不同版本出现的矛盾在黛玉成长过程中是可以统一的。

在曹雪芹心目中的爱情理想,有三个重要因素:两小无猜、一见钟情、互为知己。

作者写六七岁,是要强调两小无猜;写十三岁,是要强调一见钟情,甚至一见如故。

两者都不愿意割舍,所以出现了不同阶段修改稿中的矛盾现象,由此可见作者构思宝黛爱情时的良苦用心。

黛玉的生日在二月十二花朝节,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红楼梦》中曾写袭人和黛玉是同一天生的,袭人恰好姓花,也补充说明了黛玉生日的含义。

大体看来,古人在花朝节的活动主要是在“百花争望之时”游玩、赏花、扑蝶等。

小说前八十回中并没有正面写黛玉如何过生日。

要了解曹雪芹对黛玉生日的描写,可到第二十七回去找。

作者似乎把花朝节要做的事,赏花、扑蝶,都移到了芒种节,而芒种节应该是宝玉的生日。

把黛玉生日花朝节这天的风俗,拿到宝玉生日芒种节去写,且第二十七回安排的回目构成钗黛对峙,即“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可见,曹雪芹在宝玉和黛玉故事的构思上是综合考虑的,情节的安排也有所调整。

由此也可看出,《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饯花会”,是黛玉和宝玉两人的生日组合。

《红楼梦》中最精彩的两个情节“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是花朝节的习俗和芒种节的时令糅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经典。

黛玉生日与祭饯花神的关系表明,作者对她的构思是一位花仙子。

“绛珠仙草”和“阆苑仙葩”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后四十回中从正面写了黛玉的生日。

第八十五回“贾存周报升郎中任”中,写了贾政荣升“郎中”,加之黛玉生日,凤姐说:“不但日子好,还是好日子呢。

”贾母对黛玉说:“你舅舅家就给你做生日,岂不好呢。

”随后写“黛玉略换了几件新鲜衣服,打扮得宛如嫦娥下界,含羞带笑的出来见了众人”。

又写王子腾和亲戚家送过一班“新戏”来贺喜。

出场的第三出戏“众皆不识”,听见外面人说:“这是新打的《蕊珠记》里的《冥升》。

小旦扮的是嫦娥,前因堕落人寰,几乎给人为配,幸亏观音点化,他就未嫁而逝,此时升引月宫。

不听见曲里头唱的‘人间只道风情好,那知道秋月春花容易抛,几乎不把广寒宫忘却了!’”这里的《蕊珠记》,经考证是根据元代吴昌龄的杂剧《辰钩月》改编而成,是特为黛玉的生日花朝节而“新打的”。

联系第二十二回宝钗的生日宴上,众人眼中的小旦与黛玉长相酷似。

而此回,黛玉的打扮“宛如嫦娥下界”,而戏中也是小旦扮嫦娥。

因而,黛玉形象的艺术构思,在前文“绛珠仙草”和“阆苑仙葩”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嫦娥仙子“堕落人寰”,且“未嫁而逝”的悲剧意蕴。

黛玉的判词是与薛宝钗写在一处的。

小说第五回写宝玉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画面中“两株枯木”,暗指“林”字;“木上悬着一围玉带”,谐音“黛玉”。

四句诗交叉写钗黛,表现黛玉的是“堪怜咏絮才”和“玉带林中挂”。

“堪怜”是值得怜爱,堪即可、能。

“咏絮才”,指林黛玉的诗才。

作者对林黛玉敏捷的诗才,以“咏絮才”作比,同时以“堪怜”来感叹,如此有才华的女子,又有谁能不怜爱她呢?黛玉之貌林黛玉有能让“落花满地鸟惊飞”的美貌,比传统美女的沉鱼落雁更富有情韵。

曹雪芹在西施、飞燕等古代美女基础上,赋予她“绛珠仙子”的神话,使她融古往今来之秀美,集仙界凡间之灵慧。

首先看她的容貌体态。

林黛玉的体态是娇弱、袅娜、风流、标致的。

在众人眼中:“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在宝玉眼中则是“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见礼”。

在第五回对太虚幻境中可卿的描写中,也间接提到黛玉的形容:“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小说第二十五回当宝玉和凤姐遭魔法暗算而中邪,众人乱作一团时,薛蟠却被黛玉的美貌所吸引:“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以上关于黛玉体态的描写中,作者从各个角度展示给我们的是柔弱但又娇美的形象。

所谓“袅袅婷婷”“风流袅娜”“风流婉转”该怎样理解?在宝玉看到黛玉时,作者用了一句比喻,即“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娇花”和“弱柳”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形象,同时后边的两个词组“照水”和“扶风”,展现出黛玉的体态有水的滋润、风的抚慰,也就是有一种灵动之美。

就五官而言,林黛玉容貌俊美。

她的眼睛是水汪汪的,脉脉含情又盈盈含露;眉毛弯弯的,像一缕轻烟,眉头微微蹙起,带动如烟云缭绕的神情。

小说第二十六回对林黛玉的容貌有一句概括:“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又第三回,宝黛初见,宝玉眼中黛玉的眉眼“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如何理解黛玉的眉毛?有的版本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而程甲本(乾隆五十六年刊本)作“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罥”是挂的意思,“笼”是绕的意思,两个动词都很传神,综合考察,联系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的诗句,我们不难想象到一缕轻烟缭绕于黛玉眉间。

至于黛玉的眼睛,有的版本作“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而列藏本作“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一“喜”一“泣”,看似矛盾,却皆可统一于黛玉的多种神态。

另外,庚辰本对黛玉的眉眼作了比喻:“两湾半蹙鹅眉,一双多情杏眼”。

写美女的眉毛,用天鹅的“鹅”应属于笔误,蛾眉、娥眉都可以。

早在《诗经·卫风·硕人》篇曾写一位美女:“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里的“蛾眉”指蚕蛾的触须,弯曲而细长,如人的眉毛,以此比喻女子长而美的眉毛。

后来直接用“蛾眉”代指美女或美貌,如辛弃疾词“蛾眉曾有人妒”。

“蛾”也可以写成女字旁的“娥”,有美好的意思。

把黛玉的眉毛写成“两湾半蹙蛾眉”,又弯、又细、又长;把黛玉的眼睛写成“一双多情杏眼”,“杏”是圆形的,若按杏的常规大小与人的眼睛相比是偏大的。

这个版本用比喻告诉读者,黛玉的眼睛又大又圆,且含情脉脉。

从对黛玉容貌描写上存在的差异,我们更可以看出作者对林黛玉容貌的描摹是煞费苦心、反复修改的。

其次看她的气质情态。

林黛玉的气质和情态可以说集仙女的神韵、西施的病容,以及淑女的气派于一身。

仙女的神韵。

林黛玉是一位“世外仙姝”。

西施的病容。

黛玉有病西施的外形美。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而黛玉在宝玉眼里不仅像西施,更胜过西施。

小说多次借助宝玉的眼睛和诗句,写到黛玉与西施的相似。

第三回宝玉初见黛玉,觉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三十七回宝玉《咏白海棠》,用这样两句分别写宝钗和黛玉:“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一句“捧心西子玉为魂”,生动地描绘了黛玉的情态。

不仅宝玉如此,在众人眼里黛玉也被看成西施。

第六十五回兴儿对二尤介绍黛玉说:“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

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他‘多病西施’。

”还有通过晴雯的长相,间接可以看出黛玉像西施。

第七十四回王善保家的陷害晴雯:“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

”王夫人听了忙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

”因此,当王夫人提审晴雯时,冷笑着说:“好个美人!真像个病西施了。

”晴雯是黛玉的影身,说晴雯其实是从侧面说黛玉。

黛玉本人是否喜欢西施的比附呢?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林黛玉写了五首诗,赞美古代的五位美女,分别是西施、虞姬、明妃、绿珠和红拂,第一位便是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可见黛玉对西施的仰慕。

《红楼梦》中谈到黛玉或晴雯像西施时,都没有离开“病”字:“病如西子”“捧心西子”“多病西施”“病西施”。

西施,也称西子,是春秋末年越国美女。

《管子·小称》:“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相传西施“捧心而颦”,心口疼时皱着眉头的样子增加了她的美丽。

宝玉称黛玉为“颦颦”,小说对她与西施相似之处的描写,意在强调其病态的美丽。

黛玉有人面桃花的病态美。

从黛玉咯血来看,她的病大概是肺病,又因相思之病,午后发烧,呈现出一种艳若桃花的病态美。

第三十四回“黛玉题帕”中有这一病容的描述:林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真合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一时方上床睡去,犹拿着那帕子思索,不在话下。

黛玉“压倒桃花”般的腮红,洋溢着“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意。

细节中提到了“病”,提到了惹人思索的“帕子”。

冯梦龙《山歌》中有一首可用来诠释宝玉派晴雯送来的两条半新不旧的帕子:“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

心知拿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

”以“丝”与“思”的谐音双关,告诉读者黛玉的“病”正是由相思所起的。

清代富察明义的《题红楼梦》组诗中有一首也写到黛玉的“病容”:“病容愈觉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

犹恐意中人看出,慰言今日较差些。

”可见,当时人已看到黛玉病中的“情思”成分,以及她的病态之美。

淑女的气派。

林黛玉是仕宦之家的掌上明珠,不仅知书而且达理。

小说第三回借王熙凤口说:“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