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湖南文化特色调研报告

湖南文化特色调研报告湖南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文化特色。
湖南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饮食文化:湖南的饮食文化以辣味为主要特色。
湖南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菜品种类而闻名于世。
辣椒、花椒等调料广泛应用于湖南菜中,给人们带来了辣而不燥、鲜香可口的味觉享受。
湖南的饮食文化也有其他特色,比如喜欢吃米粉、豆皮等传统面食,以及红糖酸辣水、腊肉粉等特色小吃。
二、传统节日:湖南有众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通常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和民俗习惯,以及特色的食品和民间艺术表演,使得湖南的传统节日独具特色。
比如,湖南的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举行龙舟竞赛,吃粽子,并且在湖南的一些地方,还会举行特色的龙船会。
三、武术文化:湖南是中国的武术之乡之一,拥有丰富的武术文化资源。
湖南的武术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湖南是太极拳的发源地之一,太极拳在湖南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和研究基础;另一方面是湖南有许多著名的武术家和武术团队,如杨洪武、少林寺武僧团等。
四、传统艺术:湖南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其中以湘剧、花鼓戏和木偶戏最为著名。
湘剧是湖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以其唱腔独特、表演技巧精湛而深受观众的喜爱。
花鼓戏是湖南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通常由传统的鼓、花、彝、鼓等表演形式组成。
木偶戏是湖南传统的皮影戏,通过操纵木偶在灯光照射下表演故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五、风俗习惯:湖南的风俗习惯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比如,湖南人民喜欢踩堂,即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人们会到亲属家中拜祖先。
此外,湖南人还有喜酒、葬礼、婚礼等一系列特殊的礼仪和习俗。
综上所述,湖南的文化特色丰富多样,不仅仅体现在饮食、节日、武术、传统艺术等方面,还有许多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
湖南的文化特色不仅丰富了湖南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向外界展示了湖南独特的地方文化魅力。
湖湘文化的内涵研究报告

湖湘文化的内涵研究报告
湖湘文化是指中国湖南和湖北两省的地域文化,其内涵非常丰富。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学艺术、饮食文化和传统节日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历史背景:湖湘地区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湖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湖北则是楚国的核心地带。
楚文化的特点是豪放、奔放、激昂,有着浓厚的古代传统和民族精神。
二、文学艺术:湖湘地区孕育了众多的文学艺术家,如屈原、曹雪芹、龚自珍等。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湖湘派文学,其特点是富有情感、细腻入微、意境深远。
湖湘派文学代表作有《红楼梦》《临安春雨初霁》《湘西剿匪记》等。
三、饮食文化:湖湘地区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以湖南菜和湖北菜为代表。
湖南菜以麻辣闻名,辣椒是其主要调料;湖北菜则以清淡而著称,讲究原汁原味。
湖湘地区的传统小吃也非常丰富多样,如湖南的臭豆腐和酸辣粉,湖北的热干面和莲蓉月饼等。
四、传统节日:湖湘地区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如湖南的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湖北的春节、清明节和七夕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如湖南的放花灯、舞火龙,湖北的扫墓祭扫和赏花灯等。
综上所述,湖湘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历史背景、文学艺术、饮食文化和传统节日等多个方面。
湖湘文化既反映了地域
特色,又蕴含了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湖湘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湖湘文化,又称楚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湖南和湖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为了深入了解湖湘文化的魅力,我们组织了一次湖湘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本次报告将详细记录我们的实践过程、所见所闻以及心得体会。
二、实践过程1. 实践时间:2021年10月1日至10月7日2. 实践地点:湖南省长沙市、岳阳市、张家界市3. 实践内容:(1)参观湖湘文化遗址:岳麓书院、橘子洲头、岳阳楼等。
(2)采访当地居民:了解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参与湖湘文化活动:品尝湘菜、观看湘剧、体验湘绣等。
(4)调研湖湘文化产业发展:了解湖湘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三、所见所闻1. 湖湘文化遗址(1)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书院内,我们参观了古代建筑、文物陈列,感受到了湖湘文化的博大精深。
(2)橘子洲头:橘子洲头是长沙市的标志性景点,位于湘江中心,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这里,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湘江风光,领略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3)岳阳楼:岳阳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楼阁建筑,位于岳阳市岳阳楼区。
在岳阳楼上,我们领略了岳阳楼的历史底蕴,感受到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当地居民在采访当地居民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湖湘文化在民间的传承与发展。
许多居民表示,湖湘文化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感受着湖湘文化的魅力。
3. 湖湘文化活动(1)品尝湘菜:湘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酸辣著称。
在长沙,我们品尝了正宗的湘菜,感受到了湘菜的独特风味。
(2)观看湘剧:湘剧是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观看湘剧的过程中,我们领略了湘剧的优美唱腔和独特表演形式。
(3)体验湘绣: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湘绣博物馆,我们了解了湘绣的制作工艺,并亲身体验了湘绣的制作过程。
4. 湖湘文化产业发展在调研湖湘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湖湘文化在当代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创新。
湖湘文化调研报告800字

湖湘文化调研报告800字湖湘文化调研报告湖湘文化是指湖南和湖北两省所共同孕育的地方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和传统习俗。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湖湘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和保护传承的问题。
一、湖湘文化的历史渊源湖湘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楚文化和湘文化。
楚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之一,代表了古楚国的独特风貌和文化品格。
湘文化则是湖南地方文化的代表,以湖湘方言和湘菜闻名。
湖湘文化在宋朝时期达到鼎盛,文人墨客纷纷涌现,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和文化遗迹。
二、湖湘文化的发展现状湖湘文化的发展现状较为丰富多样。
在文化艺术方面,湘剧、湘绣、湖湘曲艺等传统艺术形式仍然流传至今,在各种演出和展览中得到广泛传播。
湖湘音乐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湖南交响乐团的演奏水平获得了普遍认可。
同时,湖南美术馆和湖北省博物馆等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机构也为湖湘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在旅游业方面,湖南和湖北两省以其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
岳阳楼、长沙橘子洲头、武汉黄鹤楼等著名景点都成为湖湘文化的象征。
此外,湖南千年古城凤凰、湖北的宜昌三峡等地也因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魅力吸引了大量文化旅游者。
三、湖湘文化保护传承的问题湖湘文化虽然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其保护传承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
湖湘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不可避免地面临转型和淘汰的问题。
其次是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衰落。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湖湘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湘剧等传统艺术形式的人才培养难、市场需求减少等问题使得这些艺术形式面临着逐渐衰落的危险。
再次是现代生活方式的浸染导致的文化传统破坏。
年轻一代对传统习俗的认同和接受程度较低,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许多传统习俗逐渐被忽视或遗忘。
为了保护湖湘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2024年湖南省文化市场调研报告

湖南省文化市场调研报告1. 背景介绍湖南省是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位于中国中部。
作为重要的文化区域,湖南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文化市场的发展对于湖南省的经济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湖南省文化市场进行调研分析,以探究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2. 调研方法为了全面了解湖南省文化市场的情况,本次调研采取了多种方法。
一方面,我们对湖南省内的文化企业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运营模式、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计划。
另一方面,我们还对湖南省的文化消费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的消费习惯和对文化产品的需求。
3. 文化市场现状分析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湖南省的文化市场存在以下几个特点:3.1 市场规模逐年增长湖南省的文化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增长。
这得益于湖南省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以及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文化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湖南省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3.2 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并重湖南省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湘剧、湘绣等。
在文化市场的发展中,湖南省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并将其作为重要的竞争优势。
一方面,湖南省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传承和培养;另一方面,湖南省也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结合,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3.3 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湖南省的文化市场在产品和服务方面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除了传统的文艺演出、手工艺品等,湖南省的文化产业还涵盖了电影、音乐、游戏等数字化内容。
这种多元化的发展为文化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和创新空间。
4. 文化市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湖南省的文化市场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4.1 机遇•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湖南省的文化市场有望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其发展。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湖南省的文化产业有望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和商业化。
4.2 挑战•湖南省文化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市场份额分配不均。
•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的缺乏也制约了文化市场的发展。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 (1)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实习时间:二零一一年七月至八月实习目的:对湖南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与研究实习方法:走访调查,资料收集实习主要成果:对湖南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基本了解,并着重调查研究其中数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新换代,从而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并因此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所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凡是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属于人类的文化的一部分,是某个特定群体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
它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戏曲、曲艺、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商贸、副业等)、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体育与竞技和传统医药等类别。
二、湖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部,属丘陵地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土温和、气候宜人、植被丰茂,适宜人类聚落生存发展。
因此,湖南成为人口密集的多民族省份之一,共有五十一个民族,其中世居的有汉、苗、土家、侗、瑶、回、维吾尔、壮、白族等九个,大多聚居在湘西和湘南山区,少数杂居在全省各地。
在少数民族中,苗族和土家族人口最多,主要分布于湘西北,建立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湖湘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湖湘文化调查报告范文篇一:湖湘饮食文化调查报告湖湘饮食文化调查报告湖南菜的特殊原料有豆豉、茶油、辣油、辣酱、花椒、茴香、桂皮等,使湖南菜增色不少。
湖南菜以辛辣著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的辣椒。
湖南人对辣椒“宠爱有加”,几乎吃什么都放辣椒。
湖南的辣椒也特别辣。
湘菜三大流派:湘江流域、洞庭湖区以及湘西山区三大流派。
1、在湖南,“吃”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意义。
首先在人们的婚嫁丧娶这类大事中,总是以吃作为其重要内容。
结婚称“吃喜酒”;死了人,俗称“吃肉”;添了人口,一定要吃“满月”;过生日,则要吃荷包蛋,吃“寿面”。
其次,“吃”也是人们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朋友、熟人见面,第一句问候常常是:“吃了饭吗?”去朋友家做客,能够吃到10样或12样菜,就意味着受到了主人最热情的款待。
2、在湖南,由于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原因,绝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人们日常饮食以大米为主食。
但在少数山区,特别是湘北山区的一些地方,种植旱粮作物,只能以玉米、红薯、马铃薯等为主食。
近年来,这些地区经济逐步发展,生产烤烟或药材,卖给国家可以换回大米,所以逐渐也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了。
红薯、马铃薯逐渐从主食中分离出来而成为制作淀粉类食品、酿酒、晒干菜等的原料或养家畜的饲料。
在湖南,无论城市乡村,人们都是一日三餐。
所不同的是,城市中,早餐比较随便,一天之内最重晚餐,一周之内最重周末的饮食。
乡村中,一天三餐无明显差别,每逢农历节日或节气,在饮食上一般要比城市来得隆重。
一年之内,最重春节前后的饮食。
此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根据季节时令来制做一些腌菜、干菜、泡菜、酢菜、腊菜。
每逢客至,总要端上桌来显示主妇的手艺和持家能力。
3、不分男女老幼,普遍嗜辣。
无论是平日的三餐,还是餐厅酒家的宴会,或是三朋四友小酌,总得有一两样辣椒菜。
今1 饮食方面稍平淡,仍讲究辣,但,讲究辣而不伤。
在注重口味的同时,也注意身体平衡和营养的充足2 饮食日益丰富,从燕窝、鱼翅、生猛海鲜到小吃、火锅、各派炒菜,可以说天下美食应有尽有。
湖湘文化的调查报告书

湖湘文化的调查报告书"大学生对湖湘文化的认知度、认同度”----市场调查报告书学生: 09级广告一班黄潇潇指导老师: 邢彦辉2010年11月目录:<一>、摘要…………………………………………………..3-4 <二>、引言1、调查背景…………………………………………..42、调查目的…………………………………………..4 <三>、正文1、调查方法……………………………………………4-5 <1>、调查地点…………………………………………4 <2>、调查对象…………………………………………4 <3>、访问完成情况………………………………………5 <4>、样本结构……………………………………………….5 <5>、资料收集………………………………………………5 <6>、问卷的处理……………………………………………………52、调查结果…………………………………………………5-83、结论和建议……………………………………………8-10 <四>、附录 (省略)………………………………………10-11 一、摘要湖湘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独特而又非常优秀的一部分,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湖湘文化也称为“湘楚文化”。
近年来,湖湘文化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我们通过这次外出去各大学校访问大学生,了解大学生对湖湘文化的认知的和认同感,并总结数据得出结论,为湖湘文化的发扬光大收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二、引言1.、调查背景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
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
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湘文化调查报告范文篇一:湖湘饮食文化调查报告湖湘饮食文化调查报告湖南菜的特殊原料有豆豉、茶油、辣油、辣酱、花椒、茴香、桂皮等,使湖南菜增色不少。
湖南菜以辛辣著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的辣椒。
湖南人对辣椒“宠爱有加”,几乎吃什么都放辣椒。
湖南的辣椒也特别辣。
湘菜三大流派:湘江流域、洞庭湖区以及湘西山区三大流派。
1、在湖南,“吃”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意义。
首先在人们的婚嫁丧娶这类大事中,总是以吃作为其重要内容。
结婚称“吃喜酒”;死了人,俗称“吃肉”;添了人口,一定要吃“满月”;过生日,则要吃荷包蛋,吃“寿面”。
其次,“吃”也是人们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朋友、熟人见面,第一句问候常常是:“吃了饭吗?”去朋友家做客,能够吃到10样或12样菜,就意味着受到了主人最热情的款待。
2、在湖南,由于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原因,绝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人们日常饮食以大米为主食。
但在少数山区,特别是湘北山区的一些地方,种植旱粮作物,只能以玉米、红薯、马铃薯等为主食。
近年来,这些地区经济逐步发展,生产烤烟或药材,卖给国家可以换回大米,所以逐渐也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了。
红薯、马铃薯逐渐从主食中分离出来而成为制作淀粉类食品、酿酒、晒干菜等的原料或养家畜的饲料。
在湖南,无论城市乡村,人们都是一日三餐。
所不同的是,城市中,早餐比较随便,一天之内最重晚餐,一周之内最重周末的饮食。
乡村中,一天三餐无明显差别,每逢农历节日或节气,在饮食上一般要比城市来得隆重。
一年之内,最重春节前后的饮食。
此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根据季节时令来制做一些腌菜、干菜、泡菜、酢菜、腊菜。
每逢客至,总要端上桌来显示主妇的手艺和持家能力。
3、不分男女老幼,普遍嗜辣。
无论是平日的三餐,还是餐厅酒家的宴会,或是三朋四友小酌,总得有一两样辣椒菜。
今1 饮食方面稍平淡,仍讲究辣,但,讲究辣而不伤。
在注重口味的同时,也注意身体平衡和营养的充足2 饮食日益丰富,从燕窝、鱼翅、生猛海鲜到小吃、火锅、各派炒菜,可以说天下美食应有尽有。
口味多样化~~~~3 环境格调高雅、注重健康养生,更多的人开始讲究吃健康,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
调查显示,当今一半以上的都市人都把水果纳入每日健康必备品。
篇二:调查报告寻找文化根源下堡坪乡民间故事蕴藏量大,普及面广,传讲人多。
故事种类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民间笑话五大类。
这里的故事特点鲜明,尤其是故事形式上,带有诗文对联的故事多,传讲手法上说唱结合,谜语间夹,演示助讲。
这里的故事大都具有教育、娱乐、启示、传播知识等多方面的功能。
导论中国地方文化并不是很受重视,许多文化外流,许多文化没落。
在这里,我要将自己家乡的文化——民间故事介绍给大家,并竭力宣传它,出一点微薄的力量去挽救这文化史上正走向没落的璀璨之星??关注地方文化寻找文明根源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
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环境、资源风水、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诸如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湖湘文化、蜀文化、巴楚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
在这里,先说说我家乡的基本情况。
我的家乡在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下堡坪乡处于位于长江西陵峡北岸的崇山峻岭间,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北省民间故事之乡”。
全乡国土面积 2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万亩,其中林地面积 26.7万亩。
全乡下辖8个村7343户22063人。
现有5个党总支,17个党支部,党员906人。
近年来,我乡紧紧围绕新“三乡”(中国天麻之乡、湖北高山名优茶之乡、宜昌生态环境优美之乡)建设目标,大力实施“稳麻攻茶、生态兴乡”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全乡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民间故事下堡坪故事是三峡民间文学的缩影。
这里民间文学历史悠久,经历了古代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融合期。
下堡坪乡,流传着XX多个民间故事,乡里几乎所有的人都能讲故事。
据调查,下堡坪乡及周边流传的民间故事有两千多个。
这里能讲50个故事以上的有一百多人,其中能讲100个故事以上的有二十多人,能讲200个故事以上的有4人。
现年67岁的谭家坪村农民刘德方能讲四百多个故事,且能传唱一百多万字的山歌、薅草锣鼓歌、丧鼓歌、花鼓戏和皮影戏,被授予“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
XX年6月8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他命名为“中国民间故事家”,我乡先后荣获于XX年12月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于XX年6月获“湖北省民间故事之乡”。
XX年5月,国务院将下堡坪民间故事纳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下堡坪乡民间故事原生态作品多,大都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故事的文化品位较高。
下堡坪乡民间故事是三峡坝区民间文学的缩影,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经济、文化和历史条件,构成了极适宜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环境。
在农闲时,几乎每个村子都要自发举办故事会。
一个农家小院内,几十个村民围坐一起,各自讲自己听来的故事。
讲得好的,大家一起鼓掌,讲得不好也没人笑话。
并且讲完后,大家再一起进行评论,或发纪念品。
渐渐地,各个村子涌现出一批"民间故事家"。
这些人大多都没读过多少书,这些故事都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也有些是后人根据以前的故事梗概进行了改编和再创作的。
就算在农忙时,下堡坪乡的人也不忘讲故事消遣消遣。
比如在采茶时,累了,人们就会要求"故事家"给大家讲一段故事。
在谈笑声中,疲劳不知不觉消散了。
下堡坪乡民间故事蕴藏量大,普及面广,传讲人多。
故事种类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民间笑话五大类。
这里的故事特点鲜明,尤其是故事形式上,带有诗文对联的故事多,传讲手法上说唱结合,谜语间夹,演示助讲。
这里的故事大都具有教育、娱乐、启示、传播知识等多方面的功能。
过去,下堡坪民间故事凭口耳相传,无专用器具及物品,主要靠传承人维系着故事的"兴衰"。
如今,随着老一辈故事家陆续去世,接班人又难以培养,故事乡面临着断代的危险。
为了不让这丰富的民间文化消失,近几年来,有关部门先后整理出版了刘德方民间故事集《野山笑林》、刘德方民歌集《郎啊姐》,长篇刘德方传《奇遇人生》和DVD光牒《刘德方笑话馆》。
另外,文化部门还编纂有杨万洲民间歌谣集《野山鼓词》和《下堡坪民间故事集粹》等,使民间文化得到了保护。
下堡坪乡民间故事原生态作品多,大都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故事的文化品位较高。
如在刘德方传讲的故事中,就有100多个含有诗词对联,高雅而精致。
长工董国天的故事系列、陈瓦匠的故事系列,分开讲是数百则小故事,合起来看是两部鸿篇巨制,实为罕见。
近几年,由中国社科院、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及省、市文联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先后8次调查和开展学术研讨。
一致认为,以刘德方民间故事集《野山笑林》为代表的下堡坪乡民间故事,是三峡坝区——宜昌市夷陵区以及整个三峡地区民间文学的缩影,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然而,下堡坪故事会的发展前景堪忧,形势不容乐观。
民间故事传承人趋于老龄化,50岁以上的人居多,50岁以下的居少,50岁左右则为民间故事鼎盛时期,但目前我乡大部分骨干传承人年龄则在60岁以上,全乡能传讲200个故事以上传承人30人之中60岁以上达21人,60岁以下只有9人,这说明一个问题:下堡坪民间故事这朵全国的瑰宝,如果不采取抢救和保护,将会濒临灭绝。
不仅仅是下堡坪故事,许许多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遗产都应当大力宣传,重视起来,发扬起来。
近两年来,我国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不断遗失. 在我国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已被蒙古国申报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为该国的文化遗产;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这一切的一切都值得国人去反思。
敦煌,对大家来说都很熟悉吧。
然而有个事实我们不得不面对:敦皇在甘肃,而敦皇学却不在中国。
美国有人在研究中国的《山海经》,日本有派来扎在云南的学者研究少数民族文化,韩国比中国人更像中国人地学习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前所未有地“不属于”我们自己,有人比自己更心疼自己的孩子??关注地方文化,拿稳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让我们更加强大,文化上的强大是精神上的强大!不可轻视!篇三:湖湘文化是啥湖湘文化是啥?湖湘文化的定义与内涵学者们普遍认同湖湘文化不是一个学派,而是长期来在现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
但如何确定湖湘文化的内涵,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科学文化等的总和。
一种认为从文化的层次上看,湖湘文化可划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方面;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大部分。
第三种认为科学和广义的划分法,湖湘文化应是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社会心理)的三个层次在内的地域文化,三个层次中都含有“雅”和“俗”的内容,也包含着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内。
湖湘文化的源流和发展关于源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湖湘文化发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它的直接源头;另一种认为湖湘文化不能与楚文化划等号,一是楚的地域比湖湘要广阔得多;二是楚文化没有理论的哲学体系,这种观点认为湖湘文化是以宋代讲究义理之学的湖湘学派为其源头的。
第三种认为从广义上说,湖湘文化起源于楚文化,它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现在的和先秦、秦汉的文化在内;而狭义上的湖湘文化则是个学术概念,形成于宋代,这种狭义的湖湘文化现已消失。
关于发展,有的学者认为经历了四个阶段:南宋时期的第一次大融合形成了古代湖湘文化;洋务运动时期的第二次大融合,使以经世致用为特征的湖湘文化兴盛于一时;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第三次大融合,使湖南省风气大开;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第四次大融合,是湖湘文化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时期。
有的学者指出近代湘军的崛起,堪称湖湘文化重要的发展阶段,湘军深远的影响成为弘扬湖湘文化的动力。
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传承起了重大作用。
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如下四种表述:第一种从湖湘人物的个性上,认为湖南人政治上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勇于投身政治洪流的献身精神;思想上具有上下探索、敢为人先、富于开拓与创新的意识;行动上具有脚踏实地、刻苦而劳、勇于任事的实干精神;行为准则上,刚正不阿、讲求气节、一以贯之。
第二种从湖湘学派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一是重视心学;二是反对佛教;三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四是“不定一门,不私不说”,具有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