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上《曹刿论战》word教案1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曹刿论战》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曹刿论战》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曹刿论战》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年级上册语文版《曹刿论战》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1八年级上册语文版《曹刿论战》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曹刿论战》的故事背景,掌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其语言特点。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判断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语言表述、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二、教学内容1. 古代典故《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特点。

2.《曹刿论战》中的名句和常用词汇。

三、教学方法1.阅读借鉴法2.课堂讨论法3.小组合作法4.语文游戏法四、教学流程1.导入教学通过讲述曹操与刘备的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讨论关于战争的话题,为教学引入做好铺垫。

2.分析段落分析引导学生分段阅读、理解段落主旨。

在听了老夫子的谈话后,曹操问老夫子:“愿闻斗智。

”曹操用了“斗智”一词,意思是相互比较技巧和智慧。

接着,话锋一转,他又问道:“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依据这个道理,您认为现在应该如何做呢?”老夫子回答:“取天下之时,时也,运也,命也,基也,乐也,治也。

”这句话是说,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掌握运势、方法、经验等,才能在战争中取胜。

学生能够理解段中重点内容,并触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

3.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分析老夫子和曹操这两个人物形象,探究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情感。

曹操是个极具权利欲的人,行事果断,口才极佳,善于谋划并运用智谋。

而老夫子则富有智慧和仁爱之心,他有耐心、和善,处理事情时常常讲求仁义道德,他认为人就应该像“选择一只形式简而神秘的玉石”,“秉性执志,守志修身”,成就心中的大事业。

4.分析语言特点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文中的名句,让学生体会原著的语言魅力,并分析其中的语言特点。

例如:“夫三军之大将,毋宁静乎,毋況饱乎。

”这句话中蕴含了一些特别精彩的修辞,如“夫”、“之”、“毋宁……而以毋況”的特殊语气,以及那“静”、“饱”等字的巧妙嵌套,都是很有意思的。

八年级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八年级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八年级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理解“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法。

4、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曹刿的战略思想和鲁庄公的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胜负的论述,体会“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战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次著名的战役,它们不仅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也留下了许多令人深思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战争的文章——《曹刿论战》,看看古人是如何在战争中展现智慧和谋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4、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指出朗读中的错误。

5、全班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1、学生分组合作,对照注释,逐句翻译课文,遇到疑难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巡视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各小组推选代表,翻译重点句子,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4、整理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小大之狱”等,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1、思考:在这场战争中,曹刿和鲁庄公分别是怎样的人?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出描写曹刿和鲁庄公的语句,进行分析。

3、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小组意见。

4、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曹刿:(1)有爱国心和责任感。

他关心国家的安危,主动请求参战。

(2)有政治远见。

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强调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在战争中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最终取得胜利。

《曹刿论战》语文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曹刿论战》语文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曹刿论战》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曹刿的形象特点,感悟曹刿的智慧和胆识。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积累文言文词汇。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曹刿的形象特点。

2.难点:体会曹刿的智慧与胆识,感悟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曹刿在战争中的智慧与胆识。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曹刿的背景。

2.课文解读我们通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注意把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下面,我们分段解读课文。

a.第一段:介绍战争背景,揭示战争的性质。

b.第二段:曹刿请见,展示曹刿的胆识。

c.第三段:曹刿论战,展示曹刿的智慧。

3.分析曹刿形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解读,我们对曹刿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曹刿的形象特点。

请同学们用关键词概括曹刿的形象特点,如:胆识过人、智慧卓越、忠诚正直等。

4.课堂讨论下面,我们来进行课堂讨论。

请同学们谈谈对曹刿在战争中的表现的认识。

5.课后作业a.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b.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

c.以《曹刿论战》为题,写一篇短文,介绍曹刿的形象特点。

6.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分析了曹刿的形象特点,感悟了曹刿的智慧与胆识。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像曹刿一样,勇敢面对挑战,智慧解决问题。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解读课文,分析曹刿形象,使学生对曹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2.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曹刿的表现有了自己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曹刿的形象特点。

语文教案《曹刿论战》

语文教案《曹刿论战》

语文教案《曹刿论战》《曹刿论战》是一篇名家散文,我根据教材要求制定了一份语文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曹刿论战》的作者及背景,明确文章主题和观点;2.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能够准确解读文章内涵;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感悟和思考,能够运用散文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曹刿论战》的精髓部分,理解文章的立意和写作目的;2. 能够准确解读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寻文章背后的人生哲理和智慧。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简短的导入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曹刿论战》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理解:带领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抓住关键词和句子,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和主要观点;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的用意和目的;4. 总结: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总结归纳,总结文章中的主题和论点,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感悟和思考;5. 提升: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散文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6. 反馈:进行教学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指导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式1. 导入采用图文结合或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理解和分析阶段采用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3. 提升阶段采用写作练习和作品分享的形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4. 反馈阶段采用评价和建议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及时总结提高。

五、教学资料1. 《曹刿论战》原文及注释;2. 课堂教学PPT;3. 学生作文材料及范文。

通过上述教学安排,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曹刿论战》的精髓,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愿每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能不断进步,探索更广阔的知识世界,展现自己的风采和才华。

愿我们的教学工作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收获和快乐!。

《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精品】

《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精品】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左传》。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3.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理解并背诵第一段。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

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 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2.相关背景《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遍(biàn) 玉帛(bó)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4.词语的特殊含义(1)词类活用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公将鼓之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2)一词多义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 (所以)以:何以战 (凭借)可以一战 (凭借)必以信 (按照)必以分人 (把)之:肉食者谋之 (代词,代这件事)公与之乘 (代词,代指曹刿)故克之 (代词,代指齐军)小大之狱 (结构助词,的 )公将鼓之 (助词,无实义)(3)古今异义词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肉食者鄙 (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或放弃一方的利益)必以情 (古义:实情;今义:感情)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5.重点句子翻译(1)十年春,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教案集合六篇

《曹刿论战》教案集合六篇

《曹刿论战》教案集合六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__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__大意。

导入新课: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

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又何间焉小信未孚下视其辙望其旗靡(四)读文欣赏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

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

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八年级曹刿论战教案

八年级曹刿论战教案

八年级曹刿论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学习他深谋远虑的品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剪裁得当、详略有序的叙事特点。

4、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2)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体会其以民为本、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

2、教学难点(1)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

(2)学习文章在叙事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文章的详略安排。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著名的战役。

今天,我们将走进一场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战役——长勺之战,去感受一位智者在战争中的非凡智慧。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刿论战》。

(二)文学常识介绍1、《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

2、背景介绍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是邻国。

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

公元前684 年,齐国向鲁国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鲁国以弱胜强,打败了齐国。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再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1、重点字词(1)肉食者鄙鄙:目光短浅(2)衣食所安安:养(3)弗敢专也专:独自专有(4)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5)牺牲玉帛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6)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7)小大之狱狱:案件(8)虽不能察虽:即使(9)必以情情:实情(10)忠之属也属:类(11)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12)战则请从从:跟随2、一词多义(1)故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2)信必以信(实情)小信未孚(信用)(3)之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他,指曹刿)(五)精读课文,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1、思考:曹刿是在什么情况下请见鲁庄公的?明确:“十年春,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通用8篇)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通用8篇)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通用8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刿论战》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篇1教材分析:1、本文记录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把握时机,这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详略得当,语言简练,充分体现了《左传》的特点。

2、课标对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能使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等,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

这在本单元的字词掌握有一定难度。

第二是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中的深厚文化底蕴。

本文是一篇很好的素材。

学生学习经验分析:九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卷基础,但分类总结积累文言知识的意识还比较弱。

从历史的角度和现代观念理解评价文章方面易流于表面。

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赏析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2、理解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正确地翻译课文。

2、了解本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分析认识曹刿、鲁庄公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目标:学习曹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华。

教法:情境创设法示范朗读法讲解点拨法学法:圈点勾画法诵读法交流探究法预习设计:1、查阅读资料,了解《左传》;2、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在历史上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可谓何其的多呀?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砝码一定决定于军事实力的强大吗?你知道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吗?(若学生答出本文,则请说出了解的具体情况)检查预习,介绍《左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曹刿论战》课型:新授
执笔人:李蕾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以弱胜强的原因。

(重)
2、能理解人物的语言体现的人物性格。

(难)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重)
4、背诵课文。

(重)
一、自学、预习
(一)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小信未孚登轼而望之吾视其辙乱夫战望其旗靡小惠未徧
(二)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齐师伐我肉食者鄙小信未孚大小之狱可以一战
齐师败绩登轼而望之吾视其辙乱夫战望其旗靡小惠未徧
肉食者谋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弗敢加也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公将鼓之彼竭我盈
(三)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①伐( ) ②将( ) ③请( ) ④谋( ) ⑤惠( ) ⑥必( ) (四)指出下面加点字古今意义的区别。

1.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 ) 2.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 ) 3.弗敢加也(古义: 今义: ) 4.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 ) (五)一词多义:
1.请:曹刿请见战则请从
2.从:战则请从民弗从也
3.故:公问其故故克之
(六)虚词:
1、以:何以战必以分人必以信必以情可以一战
2、之: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与之乘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七)翻译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八)指出下列句子是哪种特殊句式。

1、乃入见
2、何以战
3、忠之属也
4、可以一战
(九)文学常识。

介绍作者左丘明及《左传》
(十)翻译课文
第一课时
一、各组交流预习内容,将答案规范并提出难点教师帮助解答。

二、背诵巩固。

三、达标测试。

第二课时
学习研讨。

(一)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1、本文有几条线索?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二)读课文,思考并回答如下问题。

1、第一段写曹刿与庄公的对话,重点说明了什么?
2、作战过程中,曹刿与庄公的对话与下文论述相照应的是什么?
3、“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
5、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为何能战胜强大的齐国?
6、你认为:曹刿和鲁庄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
(以上问题由小组先研讨,然后班内交流,共同解决。


(三)达标测试。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列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本语段选自课文(),相传作者是。

2.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写在文中的括号内。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3)小惠未偏()
(4)神弗福也()(5)
4.跟“何以战”中的“以”意思不相同的是()
A 必以情B.可以一战C.必以分人
5.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本语段论述的能体现他这种思想的句子是哪句?
6.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和。

(2分)
7.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1. 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语音停顿,并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遂逐齐师
3. 下列句子“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 公与之乘
B. 公将鼓之
C. 公将驰之
D. 登轼而望之
4. 选段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通过________________描写和
________________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3分)
5.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6. 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2分)
答:
答案:
11政治上取信于民
12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答案:
38.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分)鲁庄公与曹刿共坐一辆战车,(齐鲁两军)在长勺交战。

(2分)
39. 在击鼓驱车(追赶)于是
40. B
41. 记叙语言、动作
42. 长勺之战鲁庄公十年长勺
43. 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答到一点即给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