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课堂实录
《曹刿论战》教学课堂实录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及《左传》的相关常识2、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4、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教学过程: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一说历史上有哪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吗? 生:赤壁之战,巨鹿之战,长勺之战师:刚刚有位同学谈到了长勺之战,它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处于防御地位。
曹刿主动献计献策,把握战机,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和长勺之战相关的文章。
它就是《曹刿论战》。
(板书)本文节选自儒家经典之一的《左传》。
师:下面就请同学自由的放声朗读课文。
生:大声朗读。
师:同学们基本上能流畅地朗读此文了吗?生:能。
师:那就请一位同学展示一下他的朗读才能。
生:一女生读。
师:哪位同学能对刚刚的朗读做个简单评价?生:朗读顺畅,发音标准。
生:停顿较好。
师:两位同学的评价基本上代表了老师的意见。
师: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
生:大声地齐读课文。
师;通过同学们表达的形式多样的朗读,让我欣赏到了你们的朗读天赋,不过我还想看到你们精彩的思辨才能。
请同学们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师:曹刿和谁论战?生:和鲁庄公。
师:他们论的是那一场战争?生:齐鲁长勺之战。
师: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了战争的哪几个阶段?生:课文一共有三个自然段。
生:分别对应了长勺之战的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
师:曹刿为什么请见?结合课文谈一谈。
生:齐师伐我。
生:齐师伐我公将战。
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师:同学门说的很好,把你们的结合起来就能够了。
师:肉食者包括鲁庄公吗?生:包括。
师:可见曹刿认为鲁庄公也是“鄙”。
师:曹刿请见鲁庄公,那么鲁庄公接见了吗?生:接见了。
师:那他们之间又有一场这样精彩的对话呢?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曹刿和鲁庄公之间的对话。
师读旁白。
生:读。
师:朗读的很精彩。
师:请同学们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一下鲁庄公认为作战胜利的因素有哪些? 生:勾画。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一)张涛/ 执教、整理该课获2012 年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一、介绍背景,谈话导入师:曲阜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当年的鲁国国都。
2700 多年前,在曲阜北部的长勺,齐鲁两国交战,史称“齐鲁长勺之战”。
这场战役中,鲁国以三万兵力战胜齐国三十万大军,以弱胜强,《左传》中对此次战役有专门记述。
生活在鲁国这方土地的我们,对此应该倍感自豪。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与此相关的《曹刿论战》。
(师板书题目。
)二、梳理字词,理解文意(①采用齐读、自由朗读方式熟悉课文②让学生提出疑问,解决字词难点。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对文章内容已有所理解。
现在,请大家挺直腰板,捧起课本,齐读文章。
(生齐读。
)师:读得字音准确、节奏清楚,读得投入、用心。
老师听出了一种胜利者的自豪感。
这篇文章的注释非常详实,同学们理解起来相对会比较容易。
单元学习提示中特别强调要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并联系所学内容,说说发现或疑问。
(屏显。
生自由朗读,圈画字词。
)师:刚才,我发现很多同学一边画一边写,这就是批注读书法。
它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大家读书习惯真不错。
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或疑问?生:老师,“忠之属也”中的“属”是什么意思?师:哪位同学能帮助她?(生没人举手。
)师:学习文言文,要借助注释和《古代汉语词典》。
这个词语注释中没有注解,老师查阅了词典,“属”常用的义项有这样一些———(屏显。
)①连接;②通“嘱”,嘱托;③归属;④类;⑤部属。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忠之属也”中的“属”属于哪个义项?生:我认为是“类”的意思。
师:大家同意吗?生(齐):同意。
师:同学们再看一下我们学过的这些句子。
其中的“属”如何解释?(屏显。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神情与苏黄不属。
(《核舟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属引凄异。
(《三峡》)(生逐一解答。
部编版语文九下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1.一个“请”字见真章河北省唐山实验学校宋文召课堂上,讨论曹刿这个人物形象,读到“曹刿请见”,学生就这“请”字展开讨论。
生:“齐师伐我,公将战”的时候,是曹刿“请见”,一个“请”字,可以看出他很勇敢。
师:“请”是什么意思?生:请的意思是请求,曹刿主动请求庄公的接见。
师:“请”字哪里能看出曹刿的勇敢?生:本来战争可以没他什么事,他还主动“请”,说明他有责任感,我觉得责任感也是一种勇敢,是敢担当。
生:曹刿很主动,这个“请”字说明他做到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生:“公将战”,一个“将”字说明战争就在眼前了,齐强鲁弱,大兵压境,这个时候曹刿去见鲁庄公,很可能鲁庄公一怒之下会杀头,所以“请见”是需要勇气的。
师:确实,齐强鲁弱,大兵压境,关键是之前齐鲁曾经交战一次,齐打败了鲁,这时候“曹刿请见”更显得有勇气。
那,有人支持他去“请见”吗?生:不但没有人支持,“曹刿请见”,还有乡人的劝阻。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乡人这样说。
师:大家读读看,乡人是怎么说这一句话的。
(生反复读)生(读后说):应该很真诚,乡人是真心为曹刿好,自古伴君如伴虎,乡人怕他弄不好会吃亏。
生:我觉得应该有点鄙视和嘲笑。
“又何间焉”,一个“又”字就可以看出,乡人可能觉得打仗这是当大官的想的事。
你曹刿一个小百姓,就你能吗?你是当官的吗?师:读出了乡人的劝说,我们才更能理解曹刿请见的勇气和责任感。
其实,无论哪种语气,都传达出了一种信息,那就是曹刿没有必要去见鲁庄公,没有必要参与“齐师伐我”这件事。
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生:侧面描写。
师:《左传》的记叙令人称道的特色之一,就是善于通过侧面描写进行烘托。
你还能就此对“请见”说点什么呢?生:乡人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而不是说“肉食者谋之,不必间”。
这种反问的句式里,更强烈地表达出了在乡人眼里,曹刿的“请见”完全没有必要。
师:所以,不同的句式,表达效果也会有很大不同,大家试着读读这两种句式,比较一下它们表达出来的意味的不同。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师:在古典音乐中我们来复习课文。
先回答我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曹刿和谁论战?谁是主人公?全班:鲁庄公、曹刿。
师:第二,论的是哪一次战役?全班:长勺之战。
师:请一位同学回答,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几个阶段?生:战前、战中、战后。
师:很好。
战前、战中、战后又写了些什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曹刿论战,我们来作战,同学们是士兵,课文是碉堡,要攻下碉堡必须过三关,敢不敢过?全班:敢。
二、探究理解,趣味读背师:好。
过第一关。
生:最讨厌背文言文。
师:千万别讨厌。
文言文很有意思的。
我们先欣赏课文。
师:课文欣赏完了,同学们自由探究一下,找出不懂的地方,谈谈学习课文的收获。
师:哪位同学谈谈他不懂的地方?或者谈谈他的收获。
生:“肉食者”包括鲁庄公吗?师:哪位同学帮他回答?生:我认为包括。
根据注解,“肉食者”指居高官、得厚禄的人。
鲁庄公是一国之君,正是“肉食者”。
生:包括。
“肉食者鄙”,鲁庄公正是“鄙”者。
师:“鄙”是什么意思?全班:鄙陋,目光短浅。
生:这篇文章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写得好,语气有肯定、有否定、有赞成、有反对。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课后练习有这句话。
生:“彼竭我盈”是成语吗?全班:不是。
师:应该是哪一个词?全班:一鼓作气。
师:哪位同学用“一鼓作气”结合这次过关游戏造个句?生:这节课我一鼓作气过完了三关,攻下了课文。
师:课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生: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
师:刚才也有同学说这篇课文对话写得好,下面我们来读读这篇文章的对话部分。
曹刿、鲁庄公对话最多的是哪一段?共几次?全班:第一段。
三次。
师:男同学读曹刿的话,女同学读鲁庄公的话,其余我读。
师:谁读得好?师:读得好不好,关键看有没有把握好人物的语气、语速。
对话字最少的是哪一段?共几个字?全班:第二段,八个字。
师:同学们自由读这一段,注意读出曹刿当时的语气。
还可以做做动作,模仿一下曹刿的神态、动作。
《曹刿论战》课堂实录

(曹刿论战)课堂实录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放古典音乐,投影课件封面。
〕师:在古典音乐中我们来复习课文。
先答复我三个问题,第—个问题,曹刿和谁论战?谁是主人公?全班:鲁庄公、曹刿。
师:第二,论的是哪一次战役?全班:长勺之战。
师:请一位同学答复,课文三段话分别照顾了X的哪几个阶段?生〔1〕:战前、战中、战后。
师:〔课件一:板书学生答复内容〕很好。
战前、战中、战后又写了些什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曹刿论战,我们来作战,同学们是士兵,课文是碉堡,要攻下碉堡必需过三关,敢不敢过?全班:〔大声〕敢。
二、探究理解,趣味读背师:好。
过第—关。
〔课件二:第—关,理解背诵〕生〔1〕:〔插话〕最讨厌背文言文。
师:〔笑〕千万别讨厌。
文言文很有意思的。
我们先观赏课文。
〔课件三:课文录像〕〔学生看录像后。
〕师:课文观赏完了,同学们自由探究一下,找出不懂的地方,谈谈学习课文的收获。
〔学生商量约三分钟。
〕师:哪位同学谈谈他不懂的地方?或者谈谈他的收获。
生〔2〕:“肉食者〞包含鲁庄公吗?师:哪位同学帮他答复?生〔3〕:我认为包含。
依据注解,“肉食者〞指居高官、得厚禄的人。
鲁庄公是一国之君,正是“肉食者〞。
生〔4〕:包含。
“肉食者鄙〞,鲁庄公正是“鄙〞者。
师:“鄙〞是什么意思?全班:鄙陋,目光短浅。
生〔5〕:这篇文章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写得好,语气有肯定、有否认、有赞成、有反对。
师:你从哪里了解的?生〔6〕:课后练习有这句话。
〔全班笑〕生〔7〕:“彼竭我盈〞是成语吗?全班:不是。
师:应该是哪一个词?全班:一鼓作气。
师:哪位同学用“一鼓作气〞结合这次过关游戏造个句?生〔8〕:这节课我一鼓作气过完了三关,攻下了课文。
师:课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生〔9〕:主要通过言语描写来刻画人物。
师:刚刚也有同学说这篇课文对话写得好,下面我们来读读这篇文章的对话局部。
曹刿、鲁庄公对话最多的是哪一段?共几次?全班:第—段。
三次。
师:〔课件四:板书对话内容摘要〕男同学读曹刿的话,女同学读鲁庄公的话,其余我读。
曹刿论战的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的教学实录曹刿论战的教学实录《曹刿论战》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曹刿论战的教学实录吧!曹刿论战的教学实录1、学生概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握两条线索:第一,人物活动的线索,即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第二,事件发展的线索,即鲁庄公迎战──备战──胜战──曹刿论战。
这样便于学生深入阅读文本。
2、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给文章确定一个题目,并阐述理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以下是根据课堂实录整理的学生发言)生a:“曹刿助战”,我读完课文后觉得文章是讲述曹刿如何帮助鲁庄公战胜齐军的,所以取了这个题目。
生b:从课文来看齐鲁长勺之战的真正指挥者是曹刿,而不是鲁庄公,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清楚地告诉了我们,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中“助”字用的并不准确。
生c:我取的题目是“谈战──长勺之战”,文章记录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而且文章主要突出曹刿关于这场战争的论述。
生d:这个题目有读后感的意味,而课文只是一篇记叙文,用这样的题目我个人觉得不是很好。
生e:从题目来看文章应是论述长勺之战的,而课文是记录长勺之战的。
生f:我取的题目是“以天下为己任”,因为这篇课文讲了曹刿能够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顾乡人的反对为国分忧。
生g:文章的确讲了曹刿的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但课文的主要部分还是讲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如何如何论述战争的,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对课文内容概述得不够全面。
生h:我的题目是“以少胜多”,这场战争的实际情况就是鲁国以少胜了齐国的多。
生J:这个题目概述了战争的性质,或者说是结果,而从课文来看,文章的意图不是揭示战争的结果而是通过记录曹刿的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来突出曹刿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3、联系曾学过的古文,分析编者是如何编加题目的。
例如《唐雎不辱使命》,课文讲了唐雎是如何与秦王斗争不辱使命的,题目也概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一等奖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一等奖作品
哎,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摆一摆那个《曹刿论战》的教学实录,看能不能整出个一等奖的味道来。
一开课,我就跟娃儿些说:“哎,同学们,今天咱们不讲那些弯弯绕绕的理论,就来实实在在摆一摆古代那些打仗的智谋。
”一说打仗,娃儿些眼睛就亮了,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
我拿起书,就开始念:“鲁庄公十年,齐国要跟我们鲁国干一架……”话音未落,底下就有娃儿小声嘀咕:“哎呀,这齐国也太不讲理了,咋个说打就打呢?”
我笑了笑,接着说:“这时候,有个叫曹刿的哥们儿,他跑去找鲁庄公,说要跟他一起上战场。
鲁庄公就问曹刿:‘你凭啥子要跟我去打仗?’曹刿就说:‘打仗这事儿,得讲信用,还得让老百姓心里头乐意。
’”
说到这儿,我停下来,问娃儿些:“你们觉得曹刿说得对不对?”娃儿些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点头,有的摇头,还有的直接说:“曹刿是个明白人!”
我又接着说:“后来,曹刿跟着鲁庄公上了战场,他指挥若定,最后鲁国真的赢了。
曹刿说:‘打仗得看准时机,不能乱来。
’”
讲完这段,我总结了一下:“同学们,曹刿论战告诉我们,不管是打仗还是做事情,都要动脑筋、讲方法,不能蛮干。
”
这堂课下来,娃儿些听得津津有味,我也讲得满头大汗。
不过看到他们一个个若有所思的样子,我觉得这堂课还是值了。
说不定,这还真能整个一等奖回来呢!。
第20课《曹刿论战》 教学实录

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学实录一、故事导入,以疑促读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咱们山东有个别称叫“齐鲁大地”,那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地界上主要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齐国,一个是鲁国。
两个国家是邻邦,难免会有些矛盾和冲突。
这不,在公元前684年,两国就在长勺打了一仗,史称“长勺之战”。
鲁国史书《春秋》是这样记载的,我们一起来读-生: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师:《春秋》相传是孔子修订的,《春秋》记事过于简略,于是就出现了注释《春秋》的书,比较有名的一本叫《左氏春秋传》,简称《左传》。
左氏,顾名思义,写这本书的人姓左,相传是鲁国人左丘明。
《左传》是怎么记述这件事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曹刿论战》。
师:昨天我安排大家针对文章提出疑问。
经过归纳,我把大家提出的37个问题分为3类:人物形象类、时代背景类、文字翻译类。
其中人物类最热门,有31个问题;背景类的次之,有3个;文字类的,有3个。
老师看了一下,解决这些问题,都非常简单,这节课一定会让大家有所收获。
大家相信我吗?生:相信!师:下面请同桌对读,读的同学尽量字正腔圆,听的同学要注意倾听点评。
(生朗读)师:有哪些字的读音和写法需要强调一下吗?(生指出了“靡”等)师:大家注意一下“孚”,有一个成语叫“不孚众望”,这个词是一个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先是有同学认为是褒义,这说明他们对“孚”的含义理解得不够准确。
经过思考,一生非常清晰地说:“是贬义词,不被别人所信服。
”)师:大家再观察一下“辙”字,“车”字旁,俗话说“前有车,后有辙”。
由此可见,长勺之战的时候,用过战车,很先进的!二、品评题目,紧扣人物师:同学们,文章是从《左传》里节选出来的,《曹刿论战》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也有人加了个题目叫《长勺之战》。
这两个题目哪个更贴切?生:《曹刿论战》!师(指名一位学生):你怎么看?生:题目是《曹刿论战》,是要突出曹刿这个人。
师:叫《长勺之战》也很好,在长勺打的嘛!生:这个战争是因为曹刿才胜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课堂实录
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
(放古典音乐,投影课件封面)
师:在古典音乐中我们来复习课文。
先回答我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曹刿和谁论战?谁是主人公?
全班:鲁庄公、曹刿。
师:第二,论的是哪一次战役?
全班:长勺之战。
师:请一位同学回答,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几个阶段?
生(1):战前、战中、战后。
师:(课件一:板书学生回答内容)很好。
战前、战中、战后又写了些什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曹刿论战,我们来作战,同学们是士兵,课文是碉堡,要攻下碉堡必须过三关,敢不敢过?
全班:(大声)敢。
二、探究理解,趣味读背。
师:好。
过第一关。
(课件二:第一关,理解背诵)
生(1):(插话)最讨厌背文言文。
师:(笑)千万别讨厌。
文言文很有意思的。
我们先欣赏课文。
(课件三:课文录像)(学生看录像后)
师:课文欣赏完了,同学们自由探究一下,找出不懂的地方,谈谈学习课文的收获。
(学生讨论约三分钟)
师:哪位同学谈谈他不懂的地方?或者谈谈他的收获。
生(2):“肉食者”包括鲁庄公吗?
师:哪位同学帮他回答?
生(3):我认为包括。
根据注解,“肉食者”指居高官、得厚禄的人。
鲁庄公是一国之君,正是“肉食者”。
生(4):包括。
“肉食者鄙”,鲁庄公正是“鄙”者。
师:“鄙”是什么意思?
全班:鄙陋,目光短浅。
生(5):这篇文章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写得好,语气有肯定、有否定、有赞成、有反对。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6):课后练习有这句话。
(全班笑)
生(7):“彼竭我盈”是成语吗?
全班:不是。
师:应该是哪一个词?
全班:一鼓作气。
师:哪位同学用“一鼓作气”结合这次过关游戏造个句?
生(8):这节课我一鼓作气过完了三关,攻下了课文。
师:课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生(9):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
师:刚才也有同学说这篇课文对话写得好,下面我们来读读这篇文章的对话部分。
曹刿、鲁庄公对话最多的是哪一段?共几次?
全班:第一段。
三次。
师:(课件四:板书对话内容摘要)男同学读曹刿的话,女同学读鲁庄公的话,其余我
读。
(朗读完第一自然段)
师:谁读得好?
(男女生互不相让)
师:(笑)读得好不好,关键看有没有把握好人物的语气、语速。
对话字最少的是哪一段?共几个字?
全班:第二段,八个字。
师:(课件五:板书对话内容摘要)同学们自由读这一段,注意读出曹刿当时的语气。
还可以做做动作,模仿一下曹刿的神态、动作。
(学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来表演读。
(一生举手,一边读一边做着摸胡须、挥手等动作。
全班笑)
师:很好。
课文第三段共几次对话?
全班:一次。
师:(课件六:板书对话内容摘要)全班齐读一遍。
(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读了课文,我们就来背诵。
刚才有同学说讨厌背古文,其实是没掌握方法。
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三种方法。
(课件七:背诵方法)一,熟读是基础。
二,按课文线索背。
如本课可按人物活动线索、战争进程线索背。
三,抓住关键句子背。
比如板书的这些对话。
好,大家按这种方法自由背诵第二段。
(学生背诵,2分钟后声音渐弱)
师:好,检验一下。
就用类似二重唱一样的“二重背”方法来背。
左边两组为一声部,右边两组为二声部。
哪边先背二个字?
(左、右两边争抢。
教师随意指定左边快两个字,右边慢两个字。
)
师:看哪边能不受干扰,自己背自己的,真正背出来。
(第一遍,先乱后合为“一声部”。
第二遍,交换“声部”,学生整齐有节奏背完)
师:请一位同学单独背一背,2分钟内背完。
(课件八:计时钟)这里有一个钟,一按开
始计时,站起来的同学在钟走完一圈之前背完了课文,就迅速上来按下面的成功键。
如果钟走完了一圈你还没背完并上来按这个成功键,时钟就会“爆炸”,这一关就过不了。
谁敢背?(一生背,按成功键,课件传来掌声和话外音:顺利过关。
课件九:第二关,评析人物。
学生也鼓掌)
三、辩论人物、竞答总结。
师:鲁国取胜,谁的功劳最大?
全班:曹刿。
师:看来大家都很欣赏曹刿。
那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你怎样评价曹刿?请大家思考。
(课件十:欣赏曹刿、批评鲁庄公的同学坐左边,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坐右边)
师:想好了吗?想好了就迅速换位。
(学生换位)
师:左边为正方,右边为反方,现在开始进行小型辩论。
可以互相讨论、帮助。
正方请先陈述理由。
生(正1):我欣赏曹刿,因为他有远谋,而鲁庄公鄙陋,什么都问曹刿。
生(反2):对方辩友,鲁庄公为一国之君,不懂就问,有什么不好?如果你有问题不懂,
难道不问老师?
生(正3):我不同意。
鲁庄公既是一国之君,却一点军事才能没有,鲁国也是个弱国。
曹刿细心、谨慎、善于指挥战斗。
生(正4):曹刿还是个爱国的人。
生(反5):对方辩友,鲁国是弱国,但可能经过这次战斗后就不再是弱国。
你们以偏概
全,用老眼光看人。
生(反6):鲁庄公善于纳贤,用人不疑。
……
(辩论约十分钟后,教师介入暂停)
师:好。
(笑)我再不说停,可能会没完没了。
我很赞赏同学们的口才、气势,也很赞同同学们全面看问题、看人物的思维方法,我也总结了曹刿、鲁庄公的一些性格特点,投影出来供大家参考,可能不如同学们的全面。
(课件十一:曹刿、鲁庄公性格)(学生看。
课件十二:四个炸药包图形)
师:现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鲁国取胜原因,尤其是军事上、政治上的原因。
讲出一条原因,就可拆除一个炸药包,总结出四条原因就可过关,否则不予过关。
看正反方哪方更厉害。
生(7):战前得到人民支持,获得民心。
生(8):作战时抓住了时机。
生(9):凭借了勇气、智慧。
生(10):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地点——长勺。
(课件十三:顺利过关)
师:再看看毛主席的总结。
(课件十四: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关评论。
学生看)
师:佩服毛主席吗?
全班:佩服。
师:我也佩服你们,因为你们又过了一关。
(课件十五:第三关,写作训练)
四、互改互评,合作提高。
(课件十六:请展开想像,再现长勺之战场面,200字左右)
师:请同学们拿出昨天写的这篇作文。
(随意读一位学生的作文)这篇文章有何优点、缺点?
生(1):叙述得很清楚。
生(2);我觉得想像不够,没有描绘出战争场面。
师:你们的文章描绘战争场面如何?先看一段录像,看能不能多写一些战争的场面。
(课件十七:战争场面录像。
学生兴致勃勃地看)
师:好,请同学们自行修改。
修改好了,互相交换着修改、分享。
(学生修改)
师:有没有写得好的?请推荐一篇好文章读给大家听。
生(3):我推荐我同桌的。
(朗读作文。
学生鼓掌)
师:你是伯乐。
你认为好在哪儿?
生(3):战争场面写得很生动、具体。
生(4):我念一篇。
前半部分写我乘“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变成了一位鲁国士兵”,是我写的。
后半部分是我同桌写的。
(全班笑,并听。
读完后,教师给予高度评价)
师:有没有毛遂自荐的?
(生5读,学生鼓掌。
仍有许多学生举手)
师:时间关系,就不念了。
问问大家,自己觉得修改后的文章确实比上节课写的文章有进步了吗?
全班:(响亮)是。
师:可以过关了吗?
全班:(高兴)可以。
(课件十八:战斗胜利结束,奖励歌一首)
(学生听《打靶归来》歌曲。
课件十九:课后拓展练习。
书目推荐;网站推荐)
师:课后拓展练习,有兴趣的同学任选一题,用电脑完成,把软盘交给我。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