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最新4篇)

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最新4篇)

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最新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最新4篇)上学期间,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

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

曹刿论战曹刿者,鲁人也。

齐晋之战,鲁君使刿为将。

刿见齐师,曰:“彼众我寡,不可以战。

请君少待。

”鲁君从之,遂令刿待于后。

刿望齐师,见其旗靡,谓鲁君曰:“彼可以战矣。

”鲁君乃令出战。

刿谓其仆曰:“齐师已败,请君速进。

”仆曰:“未可也。

吾闻战,鼓之则进,金之则退。

今齐师已败,吾恐其后有伏兵,请君少待。

”刿曰:“彼竭我盈,鼓之可矣。

”遂鼓之,齐师大败。

鲁师遂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注释:1. 曹刿:鲁国名将,善于用兵。

2. 齐晋之战:齐晋两国之间的战争。

3. 鲁君:鲁国国君。

4. 将:军事将领。

5. 旗靡:旗帜飘扬,表示士气旺盛。

6. 仆:古代对驾车人的称呼。

7. 鼓:击鼓,表示进攻。

8. 金:击金,表示撤退。

9. 彼竭我盈:对方士气耗尽,我方士气旺盛。

翻译:曹刿,鲁国人。

在齐晋之战中,鲁君派曹刿担任将领。

曹刿见到齐军,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不能与他们交战。

请国君稍等。

”鲁君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让曹刿在后面等待。

曹刿观察齐军,见他们的旗帜飘扬,对鲁君说:“现在可以与他们交战了。

”鲁君于是下令出战。

曹刿对驾车人说:“齐军已经败退,请国君迅速前进。

”驾车人说:“不行。

我听说战争,击鼓就进攻,击金就撤退。

现在齐军已经败退,我担心他们后面有伏兵,请国君稍等。

”曹刿说:“对方士气耗尽,我方士气旺盛,击鼓就可以进攻了。

”于是击鼓进攻,齐军大败。

鲁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曹刿论战,充分体现了曹刿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他认为,在战争中,士气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当对方士气耗尽,我方士气旺盛时,才能取得胜利。

此外,曹刿还强调了观察敌情、掌握战机的重要性。

他能够准确判断敌情,抓住有利时机,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曹刿论战,成为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宝贵财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刿论战》译文及赏析

《曹刿论战》译文及赏析

《曹刿论战》译文及赏析导读:【原文】(1)十年春,齐师伐我(2)。

公(3)将战。

曹刿(读音gu&igra 一ve;)请见(4)。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读音ji&agra 一ve;n)(5)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6)入见。

问:“何以战(7)?”公曰:“衣食所安(8),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11),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读音bó),弗敢加也,必以信(12)。

”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ú)(13),神弗福也(14)。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16)。

公将鼓之(17)。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18)。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19);登轼(读音sh&igra一ve;,车前扶手的横木,全车最高处)而望之(20),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21),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22),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读音 zhé)乱,望其旗一靡一(读音mǐ)(23),故逐之。

”【注释】(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我,指鲁国。

鲁,在今山东西南部。

《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3)公:鲁庄公。

(4)曹刿(gu&igra一ve;):鲁国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

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6)间(ji&agra一ve;n):参与。

(7)鄙 :鄙陋,指目光短浅(8)乃:于是,就。

(9)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

以:凭.(10)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

(11)专:个人专有。

(12)遍: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新课标初中文言文曹刿论战翻译

新课标初中文言文曹刿论战翻译

新课标初中文言文《曹刿论战》文白对照原文:[先秦]左丘明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译文】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还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完整版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完整版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完整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完整版《曹刿论战》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师:军队。

伐:攻打。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国。

庄公准备迎战。

2.曹刿请见..。

请:请求。

见:拜见。

译文:曹刿请求进见(庄公)。

3.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谋:谋划。

间:参与。

译文: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见识)浅陋。

译文:曹刿说:“大官们(见识)浅陋,不能深谋远虑。

”5.乃入见。

问:“何以..战?”何:什么。

以:用、凭、靠。

译文:于是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靠什么作战?”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安:安定民生。

弗:不。

专:专有。

以:把。

译文:衣食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同遍,普遍。

从:听从。

译文:小的恩惠不能普遍分给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8.“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牛、羊、猪等牲畜。

加:虚夸。

信:诚信。

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译文:祭祀用的牛羊、玉器、丝织品之类,我从不敢(向神)虚报数字,一定对神说实话。

9.“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孚:受到……信任。

福:降幅。

译文:小信不能得到神灵的信任,神是不会降幅给您的。

10.“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了解清楚。

情:实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11.“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属:类。

可:可以。

以:凭借。

请:请让我。

从:跟随,跟从。

译文:这是尽职、尽力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一条件)作战。

作战时请让我跟随前去。

1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在。

译文: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13.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鼓:击鼓,这里指击鼓进军。

翻译曹刿论战文言文

翻译曹刿论战文言文

曹刿,鲁国人也,有智谋,善言兵。

一日,鲁庄公问曰:“吾欲与齐战,何以取胜?”曹刿对曰:“战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臣闻兵者,诡道也,故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今吾欲与齐战,必先审其虚实,察其强弱,然后可图之。

”鲁庄公曰:“然则,吾当如何审其虚实,察其强弱?”曹刿曰:“审虚实,须观其国政,察其民心。

若国政修明,民心向背,则其国必强;若国政败坏,民心离心,则其国必弱。

至于强弱,则观其兵力、器械、将帅、士卒,此四者,强弱之所在也。

”鲁庄公曰:“吾知之矣。

然则,吾当如何用兵?”曹刿曰:“用兵之道,在乎计谋、勇敢、仁义、信实。

计谋者,兵家之秘也;勇敢者,士卒之气也;仁义者,将帅之心也;信实者,士卒之望也。

此四者,用兵之要也。

”鲁庄公曰:“吾闻兵者,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吾欲攻心,当如何为之?”曹刿曰:“攻心者,先要知己知彼。

知己者,知吾之所长,知吾之所短;知彼者,知彼之所长,知彼之所短。

吾之所长,用以攻彼之短;彼之所长,用以攻吾之短。

如此,则攻心之道,可得矣。

”鲁庄公曰:“善。

吾欲与齐战,当先攻心乎?”曹刿曰:“然。

攻心之道,先要察其君臣之情,然后可以破其国。

吾闻齐君好色,其臣多贪。

吾若能以美女、珍宝诱之,使其君臣离心,则齐可破矣。

”鲁庄公曰:“善。

吾当如之何?”曹刿曰:“吾闻齐将田忌,勇猛善战。

吾若能使其退避三舍,然后可战。

吾闻田忌之母,有贤德。

吾若能以金帛贿之,使其助吾,则田忌可败矣。

”鲁庄公曰:“善。

吾当如之何?”曹刿曰:“吾闻齐之南鄙,有鲁国之地。

吾若能使其归附于我,则齐之南鄙可得。

齐之南鄙既得,然后可以图其北鄙。

齐之北鄙既得,然后可以图其国。

”鲁庄公曰:“善。

吾当如之何?”曹刿曰:“吾闻兵者,诡道也。

故能以奇制胜。

吾若能以奇兵袭其不备,则齐可破矣。

”鲁庄公曰:“善。

吾当如之何?”曹刿曰:“吾闻兵者,有备无患。

吾若能以兵威震之,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则齐可制矣。

”鲁庄公曰:“善。

吾当如之何?”曹刿曰:“吾闻兵者,胜败乃兵家常事。

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

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

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还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追击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六上册文言文翻译答案

六上册文言文翻译答案

一、《曹刿论战》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遂入见。

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准备迎战。

曹刿请求去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那些吃肉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插手呢?”曹刿说:“吃肉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他就去见鲁庄公。

二、《岳阳楼记》原文:昔闻洞庭之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翻译:以前听说洞庭湖的水,浩浩荡荡,横无边际;早晚的阳光和阴影,景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观。

三、《桃花源记》原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花草鲜美,落花纷飞,渔夫对此感到非常惊奇。

四、《小石潭记》原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托。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五、《出师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先帝开创的事业尚未完成就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疲惫不堪,这确实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六、《论语》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七、《孟子》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行得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偏离正道的人会得到很少帮助。

帮助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通过以上文言文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内涵丰富,翻译时要注意字词的准确性和语境的理解。

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要不断积累词汇,理解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领略古人的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曹刿论战作者:左丘明十年春(1),齐师伐我(2)。

公将战(3)。

曹刿请见(4)。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6)?”公曰:“衣食所安(7),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9)。

”对曰:“小惠未徧(10),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

”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15)。

公将鼓之(16),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17)。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18),登轼而望之(19),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

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

”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

曹刿说:“还不行。

”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被打得大败。

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

”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

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曹刿论战文言文注释(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我,指鲁国。

鲁,在今山东西南部。

《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3)公:鲁庄公。

(4)曹刿(guì贵):鲁国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间(ji àn件):参与。

(6)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

(7)衣食所安: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8)专:独自亨有。

(9)人:这里指一些臣子。

(10)徧:同“遍”,遍及,普遍。

(1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指猪、牛、羊等。

玉帛,玉石、丝织品。

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2)孚(fú浮):诚信感人。

(13)福:作动词,赐福,保佑。

(14)狱:诉讼案件。

(15)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6)鼓:作动词,击鼓进军。

(17)驰:驱车(追赶)。

(18)辙(zhé哲):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19)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20)盈:充沛,旺盛。

曹刿论战作品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

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

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

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6] 曹刿论战作品鉴赏文学赏析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这一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

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第一段的重点。

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

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

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

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

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

但和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6]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是主动请求晋见庄公的,作者记了他与“乡人”的一番对话。

乡人善意地劝说他不要去参与“肉食者”的事,曹刿却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肉食者”是相对于“藿食者”而言的,显然,这是以饭食精粗对执政贵族和平民所作的简单划分。

与乡人所表现出来的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相反,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

“肉食者鄙”已为乾时之战所证明,那一次“公丧戎路,传乘而归。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

[7] 如今齐军压境,不能再让国家败在他们手中。

接下去,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

鲁庄公心无成算,对曹刿郑重的询问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

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

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

[8]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

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

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

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

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6]写两军交战的实况。

这一部分作者笔墨不多,但是鲁军如何进攻、追击,齐军如何败绩、溃逃的情形历历在目。

曹刿适时选择出击、追击的时机,他采取了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

当齐军未动鲁庄公急于抢先攻击时,曹刿制止道:“未可。

”直至齐军三鼓之后,军士勇气衰竭,他才表示:“可矣。

”鲁军一鼓作气挫败了齐军。

在追击的问题上,曹刿确察虚实而后动,制止了庄公的鲁莽,待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的轨迹、登轼瞭望齐军麾帜旌旗之后,才果断地表示:“可矣。

”此战鲁军大获全胜。

[8]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

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

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

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

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

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6] 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

这部分实际是全文的重点,它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

“夫战,勇气也。

”在此,曹刿所说“勇气”,是战时士气的集中表现,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

齐军三鼓,鲁军并不应鼓而动,齐军激发起来的勇气没有得到相对的呼应,反而很快由亢奋转为衰惫。

曹刿抓住了这种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

此外警惕“大国难测”,不忘实地侦察,确证齐军是败溃而非诈退,也是扩大战果、稳操胜券的重要原因。

这段文字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

[8]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

它着重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

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毛泽东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军事学的评论。

[8]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

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

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

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

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

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于战斗中两置可否……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辞技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