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九下第课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曹刿论战》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
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
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法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
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件(共41张ppt)

积累一词多义
1.故:公问其故 故逐之
2.从: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
3.之:肉食者谋 之
小大之狱 公与之乘
积累一词多义
4.以:何以战 必以情 必以分人
5.请: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
6.信:小信未孚 必以信
7.安:衣食所安
积累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 2.一鼓作气
• 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代词,指应 战这件事。
其 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同乡的人。
吃肉的人。 指当政的人。
参与。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鄙陋,目光 短浅。
拜见。
译文
他的同乡说:“都是当政的人谋划的事 情,(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 “那些当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 虑。”(曹刿)就进宫拜见(庄公)。
2、鲁庄公认为战前能作那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 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 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 能够一战。
深入阅读,合作探究
3、为什么说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能够一战 的主要条件?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
曹刿论战
文体简介《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 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 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 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 史官左丘明所写。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 (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前468年)。《左传》是重要的历史 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也 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积累古今异义
20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曹刿论战教案新人教版

反思改进措施
1.情境教学:通过创设具体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场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理解。
知识拓展:
介绍与《曹刿论战》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曹刿论战》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曹刿论战》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二)拓展建议
1.深入研究古代战争策略: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古代战争策略,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论文,了解战争策略的历史发展和various应用。
2.搜索曹刿与齐恒公的相关资料:建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更多关于曹刿与齐恒公的历史背景的资料,了解他们的政治军事成就和影响力。
3.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建议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如诗词、散文等,培养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掌握曹刿的主要论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技巧,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和审美创造。通过学习《曹刿论战》,使学生能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词汇积累、句式运用和修辞技巧;通过分析曹刿的论战策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最后,通过欣赏文章中的文学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
九下语文 第20课《曹刿论战》优秀课件

文章归纳与总结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齐鲁“长勺之战”的记叙, 重点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 动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 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战争中取 胜的必要条件,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 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稳重果断,刻画 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 的形象,也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驱车追赶。
下车。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
车轮压出
古代车厢前用
的痕迹。
做扶手的横木。
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追赶,这里指
追击。
遂逐齐师。
译文
庄公准备驱车追击。曹刿说: “还不行。”(他)下车察看 了齐军战车轮子留下的痕迹, 又登上车前横木认真眺望敌情, (然后)说:“行了。”(庄 公)就(命令鲁军)大举追击 齐军。
20.曹刿论战
《左传》
春秋时期诸侯列国政区图
齐鲁长勺之战作战示意图
一、文体简介《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 《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 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 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 写。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 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年)。《左传》是重要的历史 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指当政的人。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鄙陋,目光 短浅。
拜见。
译文
他的同乡说:“都是当政的 人谋划的事情,(你)又何 必参与呢?”曹刿说:“那 些当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 深谋远虑。”(曹刿)就进 宫拜见(庄公)。
即“以何战”,凭借什
么作战?以,用,靠。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 曹刿论战课件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 之。刿曰:“未可。”齐
“于长勺战”,在 击鼓进军。
长勺与齐军作战。
驱车追赶。
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大败。
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副词,于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
车轮碾出的痕迹。
追赶,追击。
知识备查
公羊传 作者公羊高
春
秋
谷梁传 作者谷梁赤
三
传
左传 作者左丘明
其中成就 最高的是 《左传》
知识备查
历史散文体例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 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 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 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 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 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根据曹刿论战的过程梳理一下故事情节 。
请见
问战
参战
释疑
精读细研
通过梳理课文情节,思考一下 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 么。
精读细研
何以战?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曹刿形象
曹刿问战
肉食者鄙 取信于民
爱国热情 政治远见
合作探究 曹刿形象
曹刿参战
齐人三鼓——反击 下视眺望——遂逐
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PPT教学电子课件

1.曹刿对战争有哪些论述?你认同吗?
(1)论战前准备:
曹
取信于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论从战指挥:
刿
齐人三鼓——反击
论 战
下视探望——遂逐 (3)论战胜原因:
彼竭我盈——敌疲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文中着重刻 画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战于长勺(
下视其辙(z
登轼( 而望
望其旗靡(mǐ)
彼竭(jié)我盈 (yíng)
辨析词义
齐师伐我 指鲁国
又何间焉 参与
肉食者鄙
鄙陋。指目 光短浅
衣食所安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有“养” 指猪、牛、羊等 的意思 祭品
虚报
何以战
即“以何”, 凭什么
小信未孚 为人所信 服
望其旗靡,故逐之 故
既克,公问其故
(所以) (缘故,原因)
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 鼓: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3.忠之属也 忠:形容词用作动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公与之乘
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词类活用
5.下视其辙 下:名词作动词,下车。
6.齐师败绩 7.必以情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请见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战
战前准备:
前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评价:
备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6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曹刿论战》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曹刿论战》,这一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27课。
是一篇记事文言文。
本单元选了三篇记事文言文,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学习现代记事文掌握的有关知识,形成的有关能力来帮助学习文言记事文。
我所带的班级已经经过一年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表达习惯,尤其对文言文的句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有一定的积累。
而本篇课文着重叙述曹刿分析战争取得胜利的因素。
虽然课文字词句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别,但文章以人物谈话为主,又有一定的情节性,所以内容上不难理解。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
2、诵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述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的难点是:分析人物形象及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新基础教育提出:“教学设计应使语文课堂成为开放性的课堂,要打破教师的垄断控制,应该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打通课堂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使语文课堂成为关怀学生个体生命的课堂,关注教学进程中学生瞬间的感受和变化着的情绪,关注学生语言中每个闪光点和障碍点。
”王荣生教授也曾提出:“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学,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学的活动,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充分展开,努力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
”基于以上的理念,对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1、课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3、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曹刿论战》译文

《曹刿论战》译文《曹刿论战》出自春秋时代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主要记叙了著名的长勺之战,表明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前提条件,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突出了曹刿强烈的爱国热情,英明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现入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是第20课的课文,现整理分享原文及译文如下:曹刿论战先秦·左丘明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一、教案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左传》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的有关背景。
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及精彩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知识。
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剪裁详细得当的写法。
借助文中简洁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的点拨提示及学生查工具书掌握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通过自读、对话、评读等方式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体会曹刿高超的政治远见及卓越的军事才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学生对“忠于职守”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
二、教案重点、难点1、重点用辩证法观点分析曹刿及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及精彩句子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从创作《孙子兵法》的孙子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
可今天,我们要走近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指挥的风范……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关于左传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的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文学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著,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初年根据各国史料编撰而成。
多用史实解释《春秋》,与用义理解《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有很大的不同。
所记史实起于鲁隐公(公元前77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比《春秋》多17年,叙事更至悼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史料,文字优美,叙事说明,有很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左传》长于写战争,雄辩地显示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语言简练、精严贴切。
《左传》的泛本较多,其中著名的有晋代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唐代孔颖达的《春秋左传正义》、清代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和刘文淇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止于襄公五年),以及今人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等。
2、背景资料通过对学生上网查询、查找书籍等收集方式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以及通过老师的补充介绍了解长勺之战。
结果如下:春秋时期,齐鲁两国邻国。
齐国占有今山东中部地区,是较强大的诸候国;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是较弱小的诸候国。
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是怕遭牵累,想出奔他国。
公元前686年,公子小白出奔莒国(今山东莒县一带);齐国大臣杀了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公子纠避往鲁国。
第二年,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鲁国军队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将要抵达边境地的时候,先期到达齐国的公子小白已经夺得君位,即齐桓公。
齐桓公派排球队攻打护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
鲁军被打败,公子纠被逼死。
当是齐桓公刚当上国君,很想显示自已的威风,建立威信,便函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再次进攻鲁国。
鲁国军队出兵抵抗,战于鲁之长勺。
3、指导学生积累生词曹刿(gui)鄙(bi)又何间焉(jian)玉帛(bo)小信示孚(fu) 遍(bian)夫战(fu) 其辙乱(zhe)彼竭我盈(ying)旗靡(mi)jian 中间 fu 大夫 jiang 将军间夫将jian 间隔 fu 夫战 jiang 将领间: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安:养。
遍:遍及、普及。
专:独自占有。
牺牲:猪、牛、羊等祭品。
加:虚夸、谎报。
信:诚实。
弗:不。
孚:使人信服。
福:赐福、保佑。
狱:案件。
鼓:击鼓。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
靡:倒下。
肉食者:吃肉的人。
文中指当政的人。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
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
彼竭我盈:对方的士气耗尽而我方士气正旺盛。
4、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并思考: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点拨】本文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全过程。
通过人物的对话及动作描写,着力刻画了一个深谋远虑、有着高超的战略思想及卓越的军事才能的“平民军事家”——曹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订正读音。
5、梳理结构这篇文言故事十分精练,刻画人物却生动形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想像,将故事完整地复述下来,讲给同桌听,好吗?【学生活动】两人一组自由复述课文,并将说得好的推荐出来。
【点拨】文章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录了曹刿与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讨论,即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第三段:战后(论战胜的原因)阐明了在敌强我我弱的情况下应采取的战略战术的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治人等。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译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解答学生翻译有困难的字词。
【学生活动】:译读课文,通过阅读文下注释、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查工具书、向老师求救等方式,读准确字音,疏通文意。
【点拨】归纳结果如下:(1)重点字音间(jian) 帛(bo)孚(fu)辙(zhe)轼(shi)夫(fu)靡(mi)(2)古今异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间接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
狱古义:指诉讼案件,罪案;今义:指监禁罪犯的地方。
忠古义:尽力做本分的事今义:忠诚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行,表示同意(3)词类活用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公将鼓之:击鼓,名词作动词用(4)一词多义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克之所以从民弗从也听从战则请从跟随以何以战凭、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按照,根据之忠之属也的公将鼓之语气助词可不译登轼而望之指齐军2、不知同学们是否发现,文中的有些句子要通过调换顺序(称“倒装句”)、添加成分(称“省略句”)等方法才能译读顺畅,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
【点拨】讨论结果如下:倒装句:何以战本应为“以何战”,意思是:凭什么打这一仗省略句:乃入见应为“(曹刿)乃入见(鲁庄公)”可以一战应为“可以(之)一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为“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3、列句子的停顿,你能读准吗?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四)课堂小结齐鲁长勺之战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对本文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同学们,你们还能举出你所知道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吗?(五)课堂跟踪反馈夯实基础(1)巩固资料内容《曹刿论战》选自( ),《左传》相传是()时期()国史官()所作。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曹刿()玉帛()未孚()弗()辙乱()旗靡()夫战()登轼()又何间焉()⑶依照例句,以“朋友”为喻体,另造两句使之成为排比句(2分)例句:小鸟是我的朋友,它给了我生活的无限快乐。
①②⑷请写出你喜欢的一则广告,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A:广告词B:理由能力提升1、翻译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小惠未遍,民弗从也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专:2、翻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小信未孚,福弗福也。
翻译:3、文章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开放探究阅读课文下列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2004年中考题重庆)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于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又何间焉 B. 公问其故立有间并驱如故C. 肉食者鄙D. 何以战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翻译: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夯实基础】(1)《左传·庄公十年》《春秋》鲁左丘明(2)gui bo fu fu zhe mi fu xhi jian(3)(4)略【能力提升】1、参与遍及,普及独自占有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不一定按实情处理。
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减,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不会保佑您的。
3、略【开放探究】1.D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4.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