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译文

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译文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准备应战。
曹刿请求拜见。
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
”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
”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
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
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
曹刿说:“不行。
”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
曹刿说:“可以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大败。
庄公准备驱车追去。
曹刿说:“不行。
”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
”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一等奖创新教案_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一等奖创新教案20 曹刿论战【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曹刿论战》。
本文记述的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其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始学界推其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学常识及背诵提示本文选自《左转·庄公十年》。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此篇需背诵。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又称“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之一。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主题概述本文记叙了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2.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间隔,空隙。
3.肉食者鄙.古义: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4.衣食所安.古义:安身;今义:平安,安全。
5.牺牲..玉帛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6.小大之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7.必以情.古义:诚,诚实,文中指诚心;今义:感情,情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件(共37张PPT)

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我走到了你的面前——庄公;你是 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君王。一介草民带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 爱国情怀,来到你的前面,似乎有些张狂的提问,让你一下子 发现了自己在治国与战前准备的不足之处,你广开言路,虚怀 若谷,这等胸襟让我钦佩不已。作为一个统治者,你敢于放权 ,使得曹刿在战中尽情发挥他的才能。我敢说“长勺之战”的 胜利有你份功勋。作为君王的你本应睥睨世界,而你却不耻下 问,让我刮目相看。因为有你,鲁才越来越强大,你真的非常 “了不起”。
曹刿请见 guìjiàn 肉食者谋之 shí 又何间焉 jiàn 肉食者鄙 bǐ 弗敢专也 fú 小惠未徧 biàn 小信未孚 fú
忠之属也 shǔ 公与之乘 chéng 齐师败绩 jì 下视其辙 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 mǐ
第一段:战前准备
军队
攻打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
中考真题
古诗文阅读(1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 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 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位卑未敢忘忧国。 2、勇于毛遂自荐,承担责任。 3、做事情要一鼓作气。 4、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 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3.我眼中的鲁庄公
拓展延伸
①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②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内外对比阅读三题(含答案 课外段译文)

《曹刿论战》课内外对比阅读(一)【甲】《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⑪,不鼓不成列。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河流。
②既:尽,全部。
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
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⑥门官:国军的卫士。
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
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
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⑪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4分)(1)牺牲玉帛(2)肉食者鄙(3)门官歼焉(4)公伤股2.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指标一处)。
(2分)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曹刿论战》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曹刿论战》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鲁国名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凭借智慧和谋略,成功地劝说鲁庄公治国安邦的故事。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战争中的智谋策略,以及曹刿的忠诚和智慧。
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战争策略和智谋的理解可能较为浅显,需要通过课文学习和讨论,深入理解曹刿的治国理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曹刿的治国理念和战争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曹刿的忠诚和智慧,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曹刿的治国理念和战争策略。
2.难点: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智谋策略,理解曹刿的忠诚和智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预习,自主掌握课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战争策略和智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选取历史上的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智谋策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战争地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战争案例,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曹刿的画像,简要介绍曹刿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课文掌握情况,对生僻字词进行解释。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古人对话的语气和神态,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如曹刿为什么能够说服鲁庄公、曹刿的战争策略有何特点等。
部编版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课件 曹刿论战

【乙】鲁恭为中牟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 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 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 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 速反,以状白安。”
【答案】 (1)(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 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3.甲乙两文各有一句话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请找出来,写在下面。(2 分)
【答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
○21 忠之属也:(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
○22 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3 从:跟随。 ○24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5 鼓之: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
军队出击。之,起补足音节作用。
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指安身。 专,独自享有。
⑩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⑪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⑫遍:遍及、普遍。 ⑬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帛,祭 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⑭加:虚夸,夸大。
⑮信:实情。 ⑯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信服。 ⑰福:赐福,保佑。 ⑱狱:指诉讼事件。 ⑲察:明察。 ⑳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语段(乙)参考译文】 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来教化人民,不采用刑罚 的方式。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那个人跟随鲁恭行走 在田间小路,一起坐在桑树下,有野鸡跑过,停在他们身旁,旁边有个小孩。那个人问: “你为什么不抓他?”小孩说野鸡刚生下小鸡,不可以捕捉。那个人感到惊讶并起身,和 鲁恭告别说:“我之所以来,是想观察一下您的政绩。现在蝗虫不侵犯中牟县境,这是 第一个让人惊异的地方;您连鸟兽都能感化,这是第二个让人感到惊异的地方;小孩子 都有仁慈的心,这是第三个让人惊异的地方。我在这里住得久了,只会打扰贤明的人。 我将赶紧回去,把这些情况报告给袁安。”
2024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优秀教案

第一段总述了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以及曹刿对战争取胜条 件的看法;第二段叙述了长勺之战的经过;第三段通过曹刿与 鲁庄公的对话,阐明了曹刿对战局的分析和取胜的原因。
9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关键语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是曹刿对当权者的评价,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和爱国热情。他认为当权者目光短浅, 不能深谋远虑,因此他自荐请求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和决策。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引导学生理解曹 02 刿的战争观和军事思想。
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 03 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
2024/1/28
17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01 让学生阅读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文 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02 提供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分组 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表达能力。
语句赏析
文章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前准备阶段,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中,他提出 了“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强调了民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在战时指挥方面,他善于把握战机,果断采取“敌疲 我打”的方针,成功地击败了敌人。这些描写都展现了曹刿的智勇双全和卓越的领导才能。
2024/1/28
10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2024/1/28
11
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 生对《曹刿论战》中的人物形象、 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进行深入 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
判性思维。
创设历史情境
通过讲述相关历史背景、展示历 史文物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春季上学期部编版
曹刿论战《左传》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历史学家)·讲述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是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
伐:进攻。
齐师:齐国的军队。
2.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将要应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将:将要。
3.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间:参与。
谋:谋划。
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
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远谋:深谋远虑。
5.乃入见。
问:“何以战?”
于是他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和齐国作战?”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凭、靠。
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臣子。
”衣:衣服。
食:食物。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个人专有。
7.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
徧:通“遍”普遍,遍及。
惠:恩惠。
从:听从,服从。
8.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必须对神说实话。
”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指猪、牛、羊等。
玉帛,玉和丝织品。
加:虚报。
信:实情。
9.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曹刿回答说:“小信用不能被人所信服,神不会保佑(你)。
”
孚:为人所信服。
福:赐福,保佑。
10.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必:一定。
以:根据。
情:(以)实情判断。
11.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类。
可以:可,可以;以,凭借。
请:请允许。
从:跟从。
1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鲁庄公和曹刿共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鼓:击鼓进军。
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战。
之:此为助词,补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13.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曹刿说:“(现在)不行。
”齐军擂过三通战鼓。
14.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曹刿说:“可以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追击齐军。
驰:驱车(追赶)。
败绩:大败。
之:齐军(也有一些教材译为“补足音节”同“公将鼓之”的“之”,两个解释都可以用,或者听老师的要求。
)
15.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
曹刿说:“(还)不行。
”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
下:下车。
视:察看。
其:他们的。
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16.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又登上车,手扶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了。
”于是追击齐军。
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遂:于是,就。
逐:追击。
望:瞭望,眺望。
17.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既克:战胜齐军后。
既,已经。
克:战胜,攻下其:其中的。
故:原因。
18.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
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
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
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鼓:击鼓作:振作。
再:第二次。
衰:衰弱。
竭:枯竭。
彼:他们的。
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旺盛。
故:所以克:战胜。
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是)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我)恐怕在那儿有埋伏。
测:估计,推测。
惧:恐怕。
伏:埋伏。
焉:“于之”,语气助词。
2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迹杂乱,望见战旗倒下,所以才追击齐军。
”
靡(mǐ):倒下。
故:所以。
之:代词,指,齐军。
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一词多义
1.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逐之)所以
2. 从:(民弗从)跟从
(战则请从)跟随
3.其:(其乡人曰)代他的,这里指曹刿
(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
4.以:(何以战)(可以一战)凭借
(必以信)按照
(必以分人)把
5.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允许
6.之:(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与之乘)代词,代曹刿
7.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戴上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
8. 间:(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暗地,私自
(颓然乎其间(jīan)者)中间,当中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参与
(安得广厦千万间)表示房屋的量词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顷刻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与外人间隔)间断
(奉命于危难之间)时刻
(时时而间进)偶尔
9.焉:(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