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模拟文言文阅读训练(一)

合集下载

2019年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一)【精校Word版】

2019年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一)【精校Word版】

2019 年高三一模文言文一汇编【精校Word版】宝山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8分)大西洋(明)沈德符①①利玛窦字西泰,以入贡至,因留不去。

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往时予游京师,曾与卜邻..,果异人也。

②初来即寓香山岙,学华言读华书者凡二十年,比.至京,已斑白矣。

入都时在今上庚子年,途经天津,为税监马堂所谁何..,尽留其未名之宝,仅以天主像及天主母像②为献。

礼部以所称大西洋,为《会典》所不载,难比客部久贡诸夷,姑量赏遣还。

上不听,俾从便僦居。

③④③玛窦自云:其国名欧罗巴,去中国不知几千万里,今琐里诸国,亦称西洋,与中国附近,列于职贡,而实非也。

今中土士人授其学者遍宇内,而金陵尤甚。

盖天主之教,自是西方一种,释氏所云旁门外道,亦自奇快动人,若以为窥伺..中华,以待⑤风尘之警,失之远矣。

【注】①利玛窦(1552 —1610 ):意大利传教士,明朝万历十年来到中国。

后因病卒于北京。

②《会典》:朝廷职掌制度的书。

③琐里:古代南洋群岛上的一个小国名。

④西洋:当时将南海以西沿海各地都称为“西洋”。

⑤风尘之警:军事行动。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 2 分)(1)比.至京()(2)若以为窥伺..中华()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2 分)(1)曾与卜.邻.()A.选择邻居B.寻找住所C.占卜验证D.询问邻居(2)为税监马堂所谁何..()A.斥责B. 盘问C.何人所为D.呵护何人17.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B.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C.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D.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18.将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 6 分)19.根据文中内容推测,利玛窦是意大利人,为何自称自己来自大西洋?( 4 分)20.根据第③段内容,概括利玛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019高考语文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练习专项1(写景散文)

2019高考语文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练习专项1(写景散文)

2019高考语文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练习专项1(写景散文)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9题。

〔21分〕西湖七月半①张岱②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③,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④,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

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

②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

③昭庆:昭庆寺,在西湖东北岸。

断桥:原名保佑桥,唐代改称断桥。

④里湖:西湖分外湖、里湖、后湖。

5、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灯火优傒优良B、竹肉相发歌喉C、茶铛旋煮不久D、轿夫擎燎火炬6、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五类看之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B、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席其上C、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一一簇拥而去。

2019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模拟试题(一)含答案

2019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模拟试题(一)含答案

绝密 ★ 启用前2019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模拟试题(一)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的最高层次的文明形态。

任何文明形态都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承担者,生态文明的主体承担者是“公共人”与“生态人”组合而成的“生态公民”。

所谓公共人是指在公共领域中受公共精神驱动,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维护公共利益的行动者。

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首先应具有生态正义观念,公平地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

生态公民强烈主张生态资源合理公正的配置,损害生态环境必须受到相应惩罚,利益受损者应给予相应补偿。

其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权力观念。

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力的方式主要是言行,即生态公民通过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影响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改变不合理的环境决策,纠正不合法的环境行为。

再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合作观念。

对于公共领域而言,公共产品是群体互动的产物。

生态公民必须在复杂公共关系网中不断地与其他行动者产生联系,才能持续性地再生产生态公共产品。

生态人是指以追求人的生态性存在作为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行为准则,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人。

作为生态人,生态公民首先具有生态道德意识,将生态文明内化为精神上的自觉追求,最终外化为一种绿色生活方式。

在生态道德的指引下,生态公民无论身在何处,有没有外界监督,他们都会表现出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不随意乱扔垃圾,不损害自然环境。

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模拟试题及解析Ⅲ

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模拟试题及解析Ⅲ

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模拟试题及解析Ⅲ(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①,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注:①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B.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C.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D.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博士”,古为官名。

浙江省各地2019年4-5月高三语文模拟试卷精选及答案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浙江省各地2019年4-5月高三语文模拟试卷精选及答案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温州市5月高考适应性测试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宰相书①(宋)朱熹六月八日,具位谨奉书再拜献于某官:熹尝谓天下之事,有缓急之势;朝廷之政,有缓急之宜。

当缓而急,则繁细苛察,无以存大体;当急而缓,则怠慢废弛,无以赴事几。

均.之二者,皆失也。

然愚以为当缓而急者,其害固不为小,若当急而.反缓,则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不可以不察也。

窃观今日之势,可谓当急而不可缓者矣,然今日之政则反是,愚不知其何以然也。

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

且以荒政论之,则于天下之事,最为当急而不可缓者;而荒政之中,有两事焉,又其甚急而不可少缓者也。

一曰给降缗钱②,广籴米斛。

储蓄既多,缓急足用,政使朝廷别有支拔,一纸朝驰,而米夕发矣。

此一事也;二曰速行赏典③,激励富室。

盖此一策,本以诱民,事急则籍.之,以为一时之用;事定则酬之,以为后日之劝。

旋观今日,失信已多,别有缓急,何以使众?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此二事也。

然或者之论,则以为朝廷撙节财用,重惜名器④,以为国之大政,将在于此,二者之请,恐难必济。

愚窃以为不然也。

夫撙节财用,在于塞侵欺渗漏之弊;爱惜名器,在于抑无功幸得之赏。

今将预储积蓄,以大为一方之备,则非所谓侵欺渗漏之弊也;推行恩赏,以昭示国家之信,则非所谓无功幸得之赏也。

且国家经费,用度至广,而耗于养兵者十而八九。

至于将帅之臣,则以军籍之虚数,而济.其侵欺之奸;馈餫⑤之臣,则以簿籍之虚文,而行其盗窃之计;苞苴⑥辇载,争多斗巧,以归于权幸之门者,岁不知其.几巨万。

明公不此之正,顾乃规规⑦焉较计毫末于饥民口吻之中,以是为撙节财用之计,愚不知其何说也?大抵朝廷爱民之心,不如惜一费之甚,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

盖民之与财,孰轻孰重?身之与国,孰大孰小?财散犹可复聚,民心一失,则不可以复收;身危犹可复安,国势一倾,则不可以复正。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详解及文言翻译)-高考模拟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详解及文言翻译)-高考模拟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详解及文言翻译)-高考模拟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第Ⅰ卷(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嬗(shàn)变解(xiè)数阴霾(mái)屏(bǐn)气凝神B.瑜伽轧(zhá)钢勾(gòu)当焚膏继晷(guǐ)c.庇(bì)佑悭(qiān)吝粘(nián)稠自出机杼(shū)D.脊(jǐ)椎殷(yīn)红扁(piān)舟翘(qiáo)首以待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松弛吊书袋陈词烂调失之东隅,收之桑榆B.阵角黄梁梦精兵简政人为刀俎,我为鱼肉c.厮打棉里针殒身不恤一言既出,四马难追D.修葺破天荒夜阑人静明修栈道,暗渡陈仓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日前,有关部门出台《“两基”攻坚实施计划》,提出用4年时间全面完成“两基”目标。

B.周老师经常利用节假日家访,了解孩子住在哪个房间?做作业坐在什么地方?光线好不好?晚上什么时候睡觉?一日三餐吃些什么?c.当风儿悄悄吹过,当雨点静静洒落,当鸟鸣悠悠飘来……现代的都市人,我们是否应敞开心灵,凝神静听?D.北大方正的创始人王选把科技领域里的人才喻为三类:指兔子的人,打兔子的人,捡兔子的人,他自认为是第二种人。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全书收集了汪曾祺从1941年的第一篇小说到临终前的几乎全部作品,这对众多的“汪迷”来说,真可以大快朵颐了。

B、苏轼《和子由渑池怀归》诗的前四句说明了一个哲理。

苏轼早年的经历、理想、抱负有如雪泥鸿爪,如今回忆起来令人感慨万千。

c、面对王进华同学一家的不幸遭遇,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你五十,我一百,二一添作五,不一会儿功夫,捐了三千多元钱。

2019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2019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2019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书院的精神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教育。

《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

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近年来,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是分头进行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

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

即使是知识传授,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而是教会人们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为学之方。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八岁到十五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育,“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尊师重道,这都是围绕着为人之道展开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高考语文试题第一节阅读理解(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关山月是大约唐代的著名女诗人,她刚八岁时丧父,十二岁时成了“处子”。

因家贫,便出家为尼。

她深得契丹贵族的器重,但因念佛太多,遭遇种种不如意,终归隐居。

步虚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年,和关山月相识后逐渐放下颓唐之情,潇洒的飞奔向人生辽阔的天地。

其实是这个关山月的一生中最痛疼最真挚的话。

这大概就是一见钟情来得如此之快,而写作却要动几百次笔墨,几十年光阴成为佳话吧。

1. 文中出现的“一见钟情”指的是男主人公对关山月的哪种情感?A. 同情B. 爱恋C. 欣赏D. 感兴趣2. 下列事实描述中错误的是A. 关山月在十二岁时成了“处子”B. 她是唐代的著名女诗人C. 步虚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年D. 她深得契丹贵族的器重B有人曾给我们这样的婚姻打过定义。

其实他们的爱情情怀没有了,然而为了生计,为了孩子,为了社会的眼光和责任感,他们互相依偎。

于是有了如下的定义:蜗居,是因为接受了一种非常庸俗又恶俗的婚姻。

但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像那普通人一样去向“天涯”前行。

3. 文中“蜗居”一词的含义是A. 隐居幽深之处B. 低矮狭窄的屋子C. 羁绊于婚姻中的生活D. 不为外人所知4. 文中作者认为婚姻是“非常庸俗又恶俗”的表现是A. 为了生计,为了孩子B. 为了社会的眼光和责任感C. 蜗居无法摆脱社会的约束D. 人们对“蜗居”生活的态度C当我们用智能手机刷微博,搜索网络时,我们并不能得知背后操纵者的一举一动。

而他们在不经意间就影响了我们的思想与行为。

当我们高举着“自由”的旗号来陈述自己对一些事物的审视时,我们恐怕并未意识到自己所受的“外部刺激驱使”。

在这个视觉的时代,我们的脑海正日渐试图忘记那些并不完全符合现代审美的审美。

5.作者认为现在人们的审美有何变化?A. 完全符合现代审美B. 不完全符合现代审美C. 没有变化D. 难以判断6.从文中了解这些信息最能支持的是A.智能手机的使用对我们的影响B.当代审美标准C.自由观念的影响D.现代传媒对审美的影响D天宫二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空间实验室,为全国人民所鼎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模拟文言文阅读训练(一)一、(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宁字武子。

少笃学,多所通览。

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

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

乃著论曰:“王何叨海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

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

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

期年之后,风化大行。

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

征拜中书侍郎。

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

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

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

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刀相驱扇,因被疏隔。

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

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磐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

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

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

又起学台,功用弥广。

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

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藉。

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

私立下舍七所……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

”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

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

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

会赦,免。

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

年六十三,卒于家。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节选自《(晋书•宁传》,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B.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C.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D.初/宁以春秋谷粱氏未有善释/遂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1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解褐”,义与“释褐”相同,指开始担任官职,“褐”是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B.“庠”“序”二者皆为古时候学校的名称,后来“庠”“序”连用,泛指学校。

C.“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加《论语》为“六经”。

D.“太常”,官名,称“奉常”,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意,改名为“太常”。

12.下列对于原文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宁崇尚儒学。

宁认为王弼、何晏二人的玄理之说导致儒学衰微、其罪孽超过了桀纣,于是专门写文章斥责他们。

B.宁热心教育。

宁崇尚儒学、重视教化,任地方官职时都积极兴办学校,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资助求学之人。

C.宁正直无私。

宁敢于直言指斥朝臣的不端行为,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亲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

D.宁勤于治学。

宁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免官闲居于丹阳,也仍然勤于经学,毫不松懈。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5分)(2)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

(5分)二、(省2019届高三毕业生上学期阶段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周迪,南城人也。

少居山谷,有膂力,能挽强弩,以弋猎为事。

侯景之乱,迪宗人周续起兵于,梁始兴王萧毅以郡让续,迪召募乡人从之,每战必勇冠众军。

续所部渠帅,皆郡中豪族,稍骄横,续颇禁之,渠帅等并怨望,乃相率杀续,推迪为主,迪乃据有之地,筑城于工塘。

周文育之讨萧勃也,迪按甲保境,以观成败。

文育使长史陆山才说迪,迪乃大出粮饷,以资文育。

勃平,以功加振远将军,迁江州刺史。

高祖受禅,王琳东下,迪欲自据南川,乃总召所部八郡守宰结盟,声言入赴,朝廷恐其为变,因厚慰抚之。

世祖嗣位,进号安南将军。

熊昙朗之反也,迪与周敷、黄法抃等率兵共围昙朗,屠之,尽有其众。

王琳败后,世祖征迪出镇湓城,又征其子入朝,迪趑趄顾望,并不至。

豫章太守周敷本属于迪。

至是与黄法抃率其所部诣阙,世祖录其破熊昙朗之功,并加官赏,迪闻之,甚不平,乃阴与留异相结。

及王师讨异,迪疑惧不自安,乃使其弟方兴率兵袭周敷,敷与战,破之。

天嘉三年春,世祖乃下诏赦南川士民为迪所诖误者,使江州刺史吴明彻都督众军,与高州刺史黄法抃、豫章太守周敷讨迪。

初,侯景之乱也,百姓皆弃本业,群聚为盗,唯迪所部,独不侵扰,并分给田畴,督其耕作,民下肆业,各有赢储,政教严明,征敛必至,余郡乏绝者,皆仰以取给。

迪性质朴,不事威仪,然轻财好施,凡所周赡,毫厘必钧,讷于言语,而襟怀信实,人皆德之。

至是并共藏匿,虽加诛戮,无肯言者。

世祖遣都督程灵洗击破之,迪又与十余人窜于山穴中。

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

因使腹心勇士随入山中,诱迪出猎,伏兵于道傍,斩之,传首京都。

(选自《书•周迪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B.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C.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D.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B.“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一般奉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

C.“阙”是指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诣阙指赴朝堂或指赴京都。

D.“王师”指天子的军队、国家的军队。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王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迪作战勇敢,被拥为主。

侯景叛乱时,周迪跟随周续作战,每次战斗必定勇冠三军;后周续对部下严加约束,被部下怨恨而杀,大家推举周迪为主。

B.周迪明辨局势,受到封赏。

周文育讨伐萧勃时,周迪按兵不动观望成败;后来周迪主动提供大量粮饷来资助周文育,平定萧勃后他因功加封为振远将军。

C.周迪心有不平,怒而反叛。

世祖因周敷、黄法抃等打败熊昙朗的功劳,对他们升官赐赏,周迪知道后甚感不平,就和留异勾结,并派弟弟领军袭击了周敷。

D.周迪体恤民情,受民保护。

侯景叛乱时,周迪保境安民,政教十分严明;世祖讨伐周迪时,百姓感念其德,虽遭诛戮,也无人说出他的踪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迪欲自据南川,乃总召所部八郡守宰结盟,声言入赴,朝廷恐其为变,因厚慰抚之。

(2)然轻财好施,凡所周赡,毫厘必钧,讷于言语,而襟怀信实,人皆德之。

三、(省眉山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袁滋,字德深。

强学博记。

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结重之。

建中初,黜陟使赞荐于朝。

累辟伯仪、何士干幕府。

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

刑部、核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

韦皋始招来西南夷。

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

赐金紫,持节往。

逾年还,使有指,进谏议大夫。

求外迁,为华州刺史。

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日义合。

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

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

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

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以于陵代之。

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

”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

宪宗监国,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安抚大使,半道,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

是时,贼方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未几,徙义成节度使。

滑,用武地,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师道等畏服之。

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

以户部尚书召,徙荆南。

吴元济之反,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滋揣天子且厌兵,自表入朝,欲议罢淮西事,道闻萧俯、钱徽坐沮议黜去,滋翻其谋,更言必胜,顺可天子意,乃得还。

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

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

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

薄居处衣食。

(节选自《新唐书•袁滋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B.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C.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D.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辟,指由中央官署征聘,向上推荐,任以官职,与“察”“举”等词意思接近。

B.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C.尚书,是我国古代六部的长官,地位仅次于侍郎,属于封建时代国家的高官。

D.表,是我国古代臣下向帝王述、请求、建议、议论朝政时使用的一种文体。

9.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袁滋聪颖善学,屡受重用。

无需他人帮助,他读书,自己便能领悟其意义,后受到赞举荐入朝,并曾在很多人的幕府中工作过。

B.袁滋公正守法,为政仁厚。

他曾为官员伸冤,拒绝有关部门不道义的请求;为政期间,他善待流民百姓,对犯法者常法外施恩。

C.袁滋敢于担当,积极效命。

治理滑州时,他严密戒备又采取怀柔政策,让师道等人畏服;吴元济造反后,他两次进言,兴兵伐贼。

D.袁滋为人直厚,平易简朴。

曾与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耿直厚道,与他交往的人都很难看见他的极端情绪,同时,他居处简陋,衣食俭朴。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

(4分)(2)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

”(4分)一、10.B11.C12.C(C项,“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亲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到宁指斥王国宝。

)13.(1)简文帝做丞相时,想要征辟宁做属官,被桓温劝阻,于是这件事就被搁置不办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