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小脑角解剖

合集下载

脑桥小脑角综合征临床解剖

脑桥小脑角综合征临床解剖
第3讲 脑桥小脑角综合征临床解剖
脑桥小脑角是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三角形区域,该 区域的主要病变为听神经瘤、脑膜瘤和蛛网膜炎、多发性 神经炎以及小脑下前动脉综合征等。
其中听神经瘤为耳神经外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占脑 桥小脑角肿瘤的70%~80%,占颅内肿瘤总数的5%~ 10%,由于脑桥小脑角区域内诸多的神经、血管密切毗邻, 因此,脑桥小脑角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第3讲 脑桥小脑角综合征临床解剖
一、解剖特点
1. 脑桥小脑角的边界
内侧为延髓、脑桥交界处, 后方为小脑
第3讲 脑桥小脑角综合征临床解剖
一、解剖特点
2. 脑桥小脑角池
脑桥小脑角前下方蛛网膜 与软脑膜之间的蛛网膜下 隙扩展为脑桥小脑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3讲 脑桥小脑角综合征临床解剖
一、解剖特点
3. 毗邻的神经
水管导致非交通性脑积水和颅压升高所致。 前庭神经或脑干网状结构受累也可以引起呕吐。
第3讲 脑桥小脑角综合征临床解剖
二、临床与解剖联系
• 耳鸣、耳聋 蜗N受累。 • 发作性眩晕,眼球震颤 前庭N或其核受累。 • 鸭步步态,两足步行不协调 小脑或桥臂、绳状体受累。 • 面肌无力、面瘫 面神经受累。 • 复视 展神经受累。
第3讲 脑桥小脑角综合征临床解剖
二、临床与解剖联系
6.面部感觉减退、疼痛 三叉神经感觉根受累。 7.角膜反射消失、缺乏眨眼动作 面神经、三叉神经受累。 8.进食呛咳、缺乏眨眼动作 面神经、三叉神经受累。 9.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肿瘤压迫第四脑室或中脑
展N、面N运动根、中 间N、前庭N、蜗N自 内侧稍上方向外侧稍下 方沿脑桥延髓沟依次排 列,入内耳门
三叉N根在脑桥基底部 与桥臂之间出脑。

桥小脑角解剖

桥小脑角解剖

小脑下后动脉:就是椎动脉得最大分支,其近侧部有恒定得一个大襻曲,襻曲全部就是凸向外。

这种襻曲得局部位置正在桥小脑角得范围,手术时应注意。

通常从平橄榄下端附近从椎动脉发出,经9—11神经根丝之前,向后上方行。

至绳状体附近,发出脉络膜支后,再弯向后下达扁桃体内侧面中部分为内外两个二级分支。

内侧支即下蚓动脉,在正中线附近分为前后两支,前支细小,后支粗大。

沿蚓垂,蚓锥得侧面向后达蚓叶,蚓结节。

有时达山坡下缘与上蚓动脉形成明显粗大得动脉吻合。

外侧支:较大,在扁桃体内侧面先向后,再转向前外,在扁桃体外侧缘分为数支,斜向后外,远达水平裂,末梢至下半月叶与小脑上动脉吻合。

小脑下后动脉分布于扁桃体内侧面,下外侧面后部,二腹叶等得内侧部及下半月叶,还发支从下内侧面及后面穿至齿状核、以分布至下蚓部得为小脑下后动脉,未分布至下蚓部得为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还发支至延髓,供应下橄榄核以后与面神经核以外得区域。

迷路动脉:细长,多从下前动脉发出。

伴听神经入内听道,居面,听神经间,分蜗支与前庭支入内耳。

动脉血液减少时,可以引起恶心,呕吐及眩晕等平衡障碍,如同时伴失听,提示为椎基动脉系统得疾病。

脑桥动脉:为基底动脉两侧及后面发出得动脉,一般左右侧各有4—5支,沿脑桥前面向外侧行,有些在前外侧面穿入,有些在后外侧穿入。

从基底动脉后壁近脑面发出得许多细小得小动脉,从基底动脉沟缘穿入脑实质内,上端及下端还有一引起细支,分别入脚间窝,延髓脑桥沟内,分别命名为脑桥前内侧动脉,脑桥前外侧动脉,脑桥外侧动脉与脑桥后动脉、前内侧动脉与前外侧动脉属于旁正中动脉,脑桥外侧动脉属于短环旋动脉,脑桥后动脉属于长环旋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从基底动脉下1/3段发出得最多。

向后外斜行,横过面听神经得前面/后面/穿过两神经根之间,达绒球外上方弯向下内,形成一个凸向外得襻。

最后分为内侧支与外侧支、分布于小脑下面得前外侧部。

内侧支行向内,至小脑下面再弯向外,分布于小脑下面得前外侧部,发育特别好时,可绕过绒球向内达扁桃体下面,再弯向外而分布。

桥小脑角解剖

桥小脑角解剖

之阳早格格创做小脑下后动脉:是椎动脉的最大分收,其近侧部有恒定的一个大襻直,襻直局部是凸背中.那种襻直的局部位子正正在桥小脑角的范畴,脚术时应注意.常常从仄橄榄下端附近从椎动脉收出,经9-11神经根丝之前,背后上圆止.至绳状体附近,收出脉络膜收后,再直背后下达扁桃体内正里中部分为内中二个二级分收.内侧收即下蚓动脉,正在正中线附近分为前后二收,前收细小,后收细大.沿蚓垂,蚓锥的正里背后达蚓叶,蚓结节.偶尔达山坡下缘与上蚓动脉产死明隐细大的动脉符合.中侧收:较大,正在扁桃体内正里先背后,再转背前中,正在扁桃体中侧缘分为数收,斜背后中,近达火仄裂,终梢至下半月叶与小脑上动脉符合.小脑下后动脉分集于扁桃体内正里,下中正里后部,二背叶等的内侧部及下半月叶,还收收从下内正里及后里脱至齿状核.以分集至下蚓部的为小脑下后动脉,已分集至下蚓部的为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还收收至延髓,供应下橄榄核以去战里神经核以中的天区.迷路动脉:细少,多从下前动脉收出.伴听神经进内听讲,居里,听神经间,分蜗收与前庭收进内耳.动脉血液缩小时,不妨引起恶心,呕吐及眩晕等仄稳障碍,如共时伴得听,提示为椎基动脉系统的徐病.脑桥动脉:为基底动脉二侧及后里收出的动脉,普遍安排侧各有4-5收,沿脑桥前里背中侧止,有些正在前中正里脱进,有些正在后中侧脱进.从基底动脉后壁近脑里收出的许多细小的小动脉,从基底动脉沟缘脱进脑真量内,上端及下端另有一引起细收,分别进足间窝,延髓脑桥沟内,分别命名为脑桥前内侧动脉,脑桥前中侧动脉,脑桥中侧动脉战脑桥后动脉.前内侧动脉战前中侧动脉属于旁正中动脉,脑桥中侧动脉属于短环旋动脉,脑桥后动脉属于少环旋动脉.小脑下前动脉:从基底动脉下1/3段收出的最多.背后中斜止,横过里听神经的前里/后里/脱过二神经根之间,达绒球中上圆直背下内,产死一个凸背中的襻.终尾分为内侧收战中侧收.分集于小脑底下的前中侧部.内侧收止背内,至小脑底下再直背中,分集于小脑底下的前中侧部,收育特天佳时,可绕过绒球背内达扁桃体底下,再直背中而分集.中侧收细小,沿脑桥臂背中止,经小脑边沿达火仄裂.其起初段还收出一些小收至脑桥,延髓,及678对于脑神经根.正在小脑前中侧缘还收出小收绕过脑桥臂至齿状核.小脑上动脉:内侧收,较大,背后内止,正在小脑上缘内侧部与上丘正里之间分为2-3收,最内侧的一收喊上蚓动脉,正在山顶前缘分为前后二收.前收背前至小脑舌及中央叶,后收背后,普遍再分为二个小收,一个小收至中线的一侧沿山顶,山坡,蚓叶,与下蚓动脉之收产死明隐的符合,另一小收,沿上蚓与半球之间背后止.内侧收的其余分收,分集于中央叶,前后圆叶及上半月叶的内侧部.中侧收:较小,止于三叉神经根的后中侧,经小脑前上缘中侧至小脑底下的下半月叶,二背叶的中侧.大脑后动脉:正在脑桥上缘由基底动脉收出后伴动眼神经战小脑上动脉的上圆,绕大脑足背后止,越过海马沟经海马裂背后,再横过海马回后端深进距状裂.再背后分为距状裂动脉与顶枕动脉.大脑后动脉分出后,背中止一短距离,即与后接通动脉符合,产死动脉环.普遍以与后接通动脉的符合面为界,把大脑后动脉分为接通前段与接通后段.从爆收历程去瞅,大脑后动脉是颈内动脉收出的分收,椎基动脉收育后,血液改形成由基底动脉而去.果此大脑后动脉接通前后段与后接通动脉的关系里为搀纯.大脑后动脉皮量收:1颞下前动脉.正在海马回沟处以独力搞从大脑后动脉收出,止背前中,越过海马回前部,分为前后二收,达颞上回前部绕至背中正里.其根部收出一些小收进海马裂.2颞下中间动脉:正在海马裂中部以独力搞从大脑后动脉收出,经海马回中部进侧付裂.3颞下后动脉:正在海马裂后部的以独力搞从大脑后动脉收出,越过海马回及侧付裂后部,斜背后中达梭状回后部及舌回,并绕至枕叶背中侧.4距状裂动脉:为大脑后动脉的终收.多正在海马裂后部越过海马回,深进至距状裂底部至顶枕裂汇合处,分为距状裂动脉与顶枕动脉.距状裂动脉沿裂背后止,绕至枕极表里,达月状沟或者枕中侧沟以去部分而分集.5顶枕动脉:为大脑后动脉终收之一.沿顶枕裂底部进与中止,分收于顶叶及楔前叶后部,并绕至背中正里.大脑后动脉的中央动脉:普遍从接通前段收出,经足间窝脱进的属于后内侧中央动脉.从接通后段收出的属于后中侧中央动脉.后内侧中央动脉:也喊后脱动脉,普遍从大脑后动脉接通前段收出3-7收小的中央动脉,总的喊足间窝动脉.进灰结节,乳头体,丘脑的,属后内侧中央动脉,其中1-2收最大,喊丘脑脱动脉.另有一些小收背下至中脑,为中脑前内侧战前中侧动脉.丘脑脱动脉:从大脑后动脉接通前段根部收出,是后内侧中央动脉中较细大的一收.出后脱量进脑真量后,分出一个小收,仄丘脑底部止背后上圆.原搞正在仄丘脑下部沟处背中止,经中间量块后下部转背中上圆达内囊.后中侧中央动脉:从大脑后动脉接通后段收出,也有从接通前段收出的,包罗以下几收:1丘体动脉:多从大脑后动脉接通前段收出,伴小脑上动脉绕大脑足背后止,分集于四叠体及紧果体.2脉络膜后中动脉:恒定天正在大脑足中正里从大脑后动脉接通后段收出.背中止,正在海马回钩附近加进脉络膜裂至侧脑室下角,产死脉络膜丛.由丛收收至尾状核及丘脑.正在已加进脉络膜裂前收出膝状体丘脑动脉.大脑后动脉制影的解剖分段:P1:正在前后位片是火仄背中的一段.P2是盘绕中脑上止的一段.侧位片那段微凸直,并收出脉络膜后内动脉.P3段:从P2段背中收出的颞收.P4段:为从P2段进与收出的顶枕裂动脉战距状裂动脉.1)前后位片,P2战P4接界面是二侧大脑后动脉最靠近的场合,正佳是小脑幕切迹的后缘.2)大脑后动脉:普遍正在侧位片C-L线(前床突到人字缝尖的连线)之下,颅后窝肿瘤时,大脑后动脉不妨上移至C-L线上.大脑后动脉的应用解剖:1动眼神经正在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所有一收爆收动脉瘤时,大概压迫动眼神经,引导眼球疏通障碍.2由于颅内压删下爆收海马疝时,大脑后动脉不妨爱小脑幕游离缘的压迫,引起枕叶的梗死,爆收单关性偏偏盲.如二侧枕叶梗死,将引导皮量性得明,然而瞳孔对于光反射存留.3丘脑膝状体动脉阻塞,截止是丘脑概括症,即痛温感觉消得,并伴伴随特殊的没有舒畅感觉.听神经瘤脚术:听神经瘤为颅内罕睹的良性肿瘤,收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8%一12%.占小脑桥脑角肿瘤总数的75一95%.肿瘤起源于第8颅神经前庭收的神经踩,位于内耳孔处.按肿瘤死少目标.大小与临床表示将肿瘤分为四期.第1期:肿瘤小,仅乏及听神经、出现头昏、眩晕、耳呜与听力减退.第2期:肿瘤直径约2cm,引起里神经与三叉神经益伤症状.第3期:肿瘤直径达3cm以上,乏及9、10、ll颅神经,出现吞吐艰易,呛咳、收音嘶哑,共时可乏及小脑,引起共济仄衡.第4期:肿瘤已压迫脑搞,或者使脑搞移位,引起脑积火、颅内下压及脑搞症状.CT、MRI扫描、脑搞听觉诱收电位等.可早期确诊.脚术要收的矫正与隐微脚术技能的应用,常能达到肿瘤齐切.共时死存里神经,并争与死存听神经.早期脚术尚有大概使听力部分回复.然而是,肿瘤巨大者偶尔易以达到齐切.认识小脑桥脑角的局部解剖与采用适合的脚术要收,对于普及脚术乐成率格中需要.小脑桥脑角:前界是岩骨、岩上窦、三叉神经;中正里是岩锥反里、内耳孔战乙状窦:内上圆是小脑幕及裂孔,内里前是脑搞.内后里为小脑半球的正里.底下是舌吐、迷走、副神经,并有小脑下后动脉收出的小动脉收伴止.此区内有里,听神经斜止通过.里神经少约2cm,听神经瘤时,将里神经背前下挤压,可推少达4—5%;前内正里为桥脑与延髓.肿瘤死少历程中,背前推压里神经与三叉神经.偶尔肿瘤巨大,可通过裂孔进与进颅中窝.背内挤压脑搞,超出中线.背下压迫舌吐、迷走神经,尚可伸进枕骨大孔,各别者可少进颈内静脉孔.内耳孔与内听讲多受益伤而夸大.肿瘤的血供去自小脑下前/小脑下后/内听动脉/基底动脉.肿瘤的引出静脉汇进岩上窦、岩下窦.时常使用为枕下乳突(乙状窦)后进路,经迷路进路与经小脑幕上进路.经枕下乳突后进路:于乳突后直切心.由项上线上5cm下至颈4仄里,切启皮肤,皮下战肌层.达枕鳞,用自动牵启器牵启切心(2)启颅:正在上项线下圆做枕骨钻孔,视肿瘤大小夸大骨窗,普遍产死4X4cm骨窗.上界达横窦下缘,中达乳突气房(没有挨启气房),背下至枕骨大孔,肿瘤巨大时尚可切启寰椎后弓,内侧达中线或者超出中线.搁射状切启硬膜,丝线悬吊.用脑压板将小脑半球背内侧牵启,撕启小脑延髓池及桥池蛛网膜,排出脑脊液.使颅内压减矮.沿岩骨中侧背内探查,可创制肿瘤.听神经瘤多呈灰紫色或者灰褐色,肿瘤有退变,囊性变者呈黄褐色.偶尔肿瘤表面与蛛网膜粘连或者由脑脊液积蓄产死囊肿.先电凝肿瘤包膜,纵切,用吸引器、活检钳或者刮匙止囊内肿瘤切除.如切除肿瘤时出血较多,可先从肿瘤周边游离,加进肿瘤下段.电凝供瘤血管后,再继承囊内切除肿瘤.切除瘤构制愈多.肿瘤包膜陷落愈佳,有好处肿瘤切除.将肿瘤下段自9.10.11颅神经分启.再游离肿瘤内正里与上极.游离下极时必须先电凝供应肿瘤的动脉分收.而后将肿瘤自三叉神经分散,如肿瘤已进与突进小脑幕裂孔,留神将肿瘤背下牵推.以便分块切除.将肿瘤包膜牵背中侧,瞅浑位于肿瘤前下圆的里神经,使里神经包膜游离至靠拢内耳孔处.再将肿瘤由内耳处切断,戴除肿溜.残留于内耳孔内的肿瘤构制,可用下速微型钻磨启内耳退后壁,隐露内耳讲内的肿瘤部分,将其切除,勿益伤里神经.囊内基原切除后,由于其内正里与脑搞粘连稀切或者嵌进脑搞内时.偶尔极易分散,如强止剥离,将加沉脑搞益伤.脚术可做到大部切除,而采与单极电凝将肿瘤残存部分电凝,益伤瘤构制.留神止血、冲洁伤心.缝合硬脑膜,逐层缝合肌层、皮下及皮肤层.(7)如肿瘤巨大,超出中线,做颅后窝中线切心,止广大颅后窝减压.从侧切心切除肿瘤,有好处肿瘤的充分隐露与切除.术后亦便于减压,使术后通过较搞稳.术中注意重心:(1)探查与游离肿瘤时切勿撕断肿瘤供血动脉,果动脉撕断后回缩,由于脚术家深,止血非常主动,且易误伤要害的构制结构.(2)勿益伤脑搞及脑搞供血动脉,免得术后爆收脑搞梗塞、脑搞火肿,制成脑搞功能衰竭等宽沉成果.(3)注意呵护5.7颅神经勿受益伤.正在瘤下极将后组路神经用棉片覆盖呵护.(4)止血真足免得并收术后血肿.术后加强照顾护士,有三叉神经、里神经共时益伤时,用眼罩呵护患侧眼球,以防爆收表露性角膜炎与角膜溃疡.舌吐、迷走神经益伤时,预防误吸制成的肺炎战窒息.并收症:(1)脑膜炎术后局部压迫包扎没有敷.产死假性囊肿,继收熏染,(2)里神经益伤.(3)脑搞益伤益伤其供应动脉.(4)第9、l0颅神经益伤.(5)第5、7颅神经益伤引起角膜溃疡.经小脑幕听神经瘤切除术:(1)听神经瘤体积巨大.经裂孔背前上死少进颅中窝. (2)听神经溜经一侧枕下乳突后进路脚术,已能达到齐切,靠小脑桥脑角上部及小脑幕裂孔处尚残留底结节压迫脑搞.脚术步调:搞颞顶枕瓣;头皮切心起自颈后.进与绕过顶结节,沿矢状线转背忱部,再沿上项线达乳头上圆.皮瓣背枕下翻转,靠切心钻5—6个钻孔,产死骨辩,翻背颈侧.沿岩骨将颞叶后部与枕叶抬起,用蛇形牢固牵启器牵启脑构制,背深部沿小脑幕加进小脑幕裂孔区.小脑幕偶尔包罗夸大的静脉引背岩上窦、直窦.有桥静脉与枕叶通连,后者应电凝.裂扎区普遍皆能创制听神经瘤的上极.肿瘤呈结节状,用丝线将小脑幕游离缘缝线做牵引,于岩骨嵴后1cm处将小脑幕切启.关关小脑幕裂孔,可睹到听神经瘤的前极战肿瘤的主体.中脑、桥脑被肿瘤背后背内惟压.探明肿瘤与三又神经根.中展神经、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的关系.挨启环池蛛网膜,加进环他与桥池,分出肿瘤前极及其供应动脉收,于加进肿瘤处将其一一屯凝切断.游离肿瘤内正里、使之与三叉神经根及晒搞分散.正在肿瘤的上头电凝包膜战血管.而后将肿瘤切启,由包膜内切除大部分瘤构制.肿瘤量天较硬者,易于刮除或者吸除,用单极电凝或者棉片压迫止血(图3).若肿瘤硬韧,需用尖刀分块切与.待肿瘤体积缩小,包膜部分陷落后.继承游离肿瘤下极,留神电凝切断加进肿瘤的供血动脉收,使肿瘤大部分游离.终尾游离肿瘤到内耳孔部徽…徽位.正在游离历程中.将肿瘤问后中沉沉牵引.探查位于肿瘤前线的里神经,普遍该神接受压呈弧形,留神将里神经自肿瘤前里分启.并给予呵护.将游离出的肿瘤分块切除(图4).内耳孔内残存的瘤构制可磨除内耳孔后壁给予切除.池内搁置引流管做关式引流.缝合颖顶枕部硬脑膜并悬吊止血,逐层缝合切心.[术中注怠重心] (1)勿伤及脑搞及其供血动脉. (2)注意呵护里神经与三叉神经,勿将神经撕断. (3)周到止血.小脑桥脑角脑膜瘤切除术小脑桥脑角是颅内脑膜瘤多收部位之一,约占颅内脑膜瘤的10%左有.肿瘤的基底附着搞乙状窦、岩上窦、岩下窦或者颈内静脉孔附近.其部位揭近小脑幕,位于小脑桥脑角前上或者中侧.肿瘤删大常乏及相近的颅神经并压迫小脑与脑于.有的脑膜瘤进与经小脑幕裂孔背颅中窝死少至鞍背之后圆.此类脑膜瘤血运格中歉富.一部分供血动脉由硬脑膜加进肿瘤基底部,一部分间接去自椎基底动脉的分收.由于肿瘤部位很深,瘤体较大并附着搞硬脑膜窦的部位,脚术切除偶尔相称艰易,必须隐露良佳,留神收配战止血.临床表示多有典型的小脑桥脑角概括征,类似听神经瘤,然而前庭功能与听力障碍常常较听神经瘤为沉,内耳孔也没有夸大.[脚术步调] 颅后窝启颅共枕下乙状窦后进路听神经瘤切除术.然而肿瘤较大者,骨窗应尽管夸大,并挨启枕骨大孔及寰推后弓,以利夸大脚术隐露战减压:辩形或者搁射状切启.按听神经瘤切除术的步调.从正里将小脑半球背中线牵启,隐露肿瘤.脑膜瘤呈结节状,瘤体大小纷歧.表面血管很歉富.尽大概天正在切除肿瘤之前将加进瘤体的供血动脉电凝、切断.以缩小出血. (3)肿瘤切除:肿瘤体积较小者.正在肿瘤的脑膜基底部逐步电凝与分散,使其肿瘤由硬脑膜摆脱.用丝线缝吊肿瘤,背中侧沉沉牵引.瞅浑位于肿瘤前里与内正里的供血动脉.勿益伤静脉窦,共时将肿瘤附近的三叉神经、里神经给予呵护.将肿瘤所有游离切除. 处理较大的肿瘤正在电凝切断供血动脉后,切启肿瘤包膜.做瘤内分块切除,使肿瘤体积缩小,再游离肿瘤举止齐切.如肿瘤巨大.已经与脑搞或者要害颅神经稀切粘连,没有克没有及盲目天强供将肿瘤齐切.残留的瘤构制用电凝烧灼处理. 如脑膜瘤体积巨大,尚可采与颅后窝单切心的脚术要收.做颅后窝中线切心.止广大的颅后窝减压,由侧切心止肿瘤切除.有好处肿瘤隐露、切除战术后减压. 肿瘤共时背颅中窝死少的,采与小脑幕上、下共同进路切除肿瘤. (4)留神止血、冲洁伤心,硬脑膜没有缝合.瘤床部位搁置引流管止关式引流.逐层缠合肌肉、皮下与皮肤层.术中注意重心(1)术中统制出血,预防爆收易以统制的深部出血,没有克没有及盲目用脚指创除肿瘤.免得制成深部大出血战宽沉益伤脑搞. (2)呵护5.7.8与9.10颅神经与脑搞: (3)勿益伤收内静脉孔部位.预防静际窦大出血. [主要并收证:共4,3.5“听神经瘤脚术”.小脑桥脑角胆脂疤切除术:胆脂瘤较多睹于小脑桥肋角,有完备的肿瘤包膜,内含银屑状上皮祥构制,又称上皮样囊肿或者称珍珠瘤.肿瘤多位于小脑桥脑角的前上部与较背,常乏及5.6.7.8颅神经.肿瘤巨大时压迫脑搞,尚可背小肠幕上死少.广大伸少至颅中窝与丘脑底部.符合证:(1)位于小脑桥脑角的胆脂瘤.(2)肿瘤已通过小脑幕裂孔背颅中窝扩弛.禁忌证:无特殊禁忌.术前准备:共枕下乙状窦后进路听神经瘤切除术”.[脚术步调]共枕下乙状窦后进路听神经瘤切除术.由—侧小脑半球上圆及小脑桥脑北中侧部探查肿瘤.冲北包膜呈灰红色.表面光润,血管稠稀.冲瘤包膜常与颅神经、晒搞及惟基底动咏粘连挨启囊肿表面蛛网膜.正在囊肿最隆起处,电凝切启包膜,用刮匙或者活检镊将囊内的银屑状真量物真足扫除搞洁.分次用少量死理盐火做囊内浑洗,预防囊真量物流集至相近胞池(图2). 肿瘤褒壁陷落后,用小剥窝器与钝剪或者小剪将包膜从颅后窝底、颅神经、动脉收及脑搞游离后牵起,留神底给予真足切除,肿里包膜切除后,即可隐出该天区内的三又神经、听神经以及中脑与桥脑,并可瞅浑斜坡上部. 当那类肿瘤已少到很大,切除一部分囊壁之后.尚有部分囊壁与脑搞战惟动脉等结构稀切粘连或者动脉与颅神经贯脱于褒内,常易以将囊壁真足切除.可死存一小部分囊壁然而需要用单极电凝强电流电凝益伤囊壁构制.死少到颅中窝的部分可通过共十足心给予切除.(4)冲洁伤心,缝合硬脑膜,逐层缝合肌肉、皮下构制及皮肤.[术中注意重心] (1)留神收配,勿益伤脑搞及颅神经. (2)术中预防褒真量物扩集到脑池蛛网膜F腔,引起无菌性脑膜炎.[术后处理] 共4.3.5d听神经瘤脚术”.[主要并收症1 (1)大概引起第5.7.8颅神经益伤与脑搞益伤. (2)并收无菌性脑膜炎.。

桥小脑角区面神经的显微解剖

桥小脑角区面神经的显微解剖

桥小脑角区面神经的显微解剖Ξ王金平,王孝文,高培福,鞠学红,蒋吉英,鞠晓华(潍坊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山东潍坊261042)[ 摘要] 目的解剖观察桥小脑角面神经的显微解剖,研究面神经在桥小脑角的空间定位。

方法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蛛红明胶的成人尸头22 具(共44 侧)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并测量有关数据。

结果①桥小脑角区面神经运动根发出部位在展神经根外侧平均8. 92mm ;中间神经发出部位在展神经根外侧平均10. 97mm。

②面神经自脑干表面至内耳门平均长度14. 40mm。

③面神经自脑干发出部位至交汇角的距离平均为40. 02mm ;至三叉神经脑干端平均为5. 60mm。

④面神经内耳门处至交汇角的距离平均为31. 56mm ;至三叉神经节平均为11. 03mm ;至弓状下窝平均为7. 18mm ;至岩静脉注入点平均为7. 66mm。

⑤面神经与矢状面所成的夹角为62. 89°;与冠状面所成的夹角为18. 51°;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35. 55°。

结论桥小脑角区面神经与周围结构解剖关系复杂,本研究对于桥小脑角区的显微外科手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关键词] 桥小脑角;面神经;显微解剖[ 中图分类号] R 322. 823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423101 (2003) 022*******Microanatomy of the Facial Nerve in Cerebellopontine AngleWANG Jin2ping ,WANG Xi ao2wen , G AO Pei2fu ,JU Xue2hong ,J IANG Ji2ying ,JU Xi ao2hua( Department of Hu m an A n atomy , Weifa n g Medical College , Weifang 261042 ,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i croanatomy of the facial nerve in cerebellopontine angl e (CPA) . To study the microsurgical anatomy of the facial nerve in cerebelloponti ne angle (CPA) . Methods The facial nerve were studied on 44 sides of 22 adult head specimens with surgical microscope. Results ①The origins of the m otor root and the nervus i ntermedi2 us were lateral to the abducent nervu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m otor root and the abducent nerve averaged 8. 92mm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nervus intermedius and the abducent nerve 10. 97mm. ②The facial nerve from the brain stem to the internal acoustic pore ,the meeting point of the transverse and si gmoi d sinuses and the trigeminal nerve origin averaged in length 14. 40mm ,40. 02mm ,5. 60mm ,respectively. ③O n the average the facial nerve at the site of internal acoustic pore was 31. 56mm , 11. 03mm ,7. 18mm ,7. 66mm away from the meeting point of the transverse ,sigmoi d sinuses trigeminal ganglion inferior arc2 uate fossa and the meeting point of the petrosal vein ,respectively. ④ The angle of the facial nerve to the sagi ttal plane ,coronal plane and horizontal plane averaged 62. 89°,18. 51°a nd 35. 55°,respecti vely. Conclusion There i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cial nerve and the surroundi ngs which are si gnificant to the microsurgy in cerebellopontine angle.[ KEY WO RDS ]Cerebellopontine angle ; Facial nerve ;Mi croanatomy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它主要支配面肌及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及鼻腭的粘膜腺。

小脑脑桥角区内镜下的显微解剖

小脑脑桥角区内镜下的显微解剖

J】.CNS Neurosei
Ther.2014.20(6):515_520. a1.Idiopathic(“congenital”)
diagnosis and
纠 叫
Gortvaip P.Extradural cysts of the spinal Neurosurg Psychiatry,1963.26:223-230.
canal
J I.J Neurol
spinal arachnoid diveaicula.Clinical
SU哂cal results
[J].Mayo
Clin
Proc,1981,56(2):93—101.
TG,Kim HS,et a1.Symptomatic isolated Med lumbar
[2]Lee JH,Jung
cm
的显微解剖及手术范围展开讨论。 材料与方法 1.材料:采用经10%甲醛固定的成人带颈头颅湿标本
枕下乙状窦后开颅,暴露横窦和乙状窦移行处的边缘,以 “Y”形剪开硬脑膜,并向前上方翻向窦缘。然后逐步用内镜 沿小脑岩裂与岩骨后表面之间推进。随着蛛网膜逐渐被解
DOI:10.3760/cma
j.issn.1001—2346.2015.08.017
剖,用脑压板轻拉小脑,在活体上表现为蛛网膜被解剖后脑 脊液逐渐释放出来,在合适的体位下小脑由于重力作用下垂 回缩,小脑岩裂与岩骨之间的自然间隙将被打开,第一个暴 露的手术标志物是面听神经束。然后利用CPA区各个神经
基金项目:江苏省无锡市医院中心技术重大协作项目(YGZXI 108) 作者单位:214023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通信作者:羊正祥,Email:wuxiyangz@1 26.eom

管理资料桥小脑角相关解剖PART 1汇编

管理资料桥小脑角相关解剖PART 1汇编
?三叉神经感觉核 ?前庭耳蜗核
?孤束核
上:
? 小脑上动脉 ? 中脑 ? 小脑上脚 ? 小脑幕面 ? Ⅲ Ⅳ Ⅴ颅神经
中:
? 小脑前下动脉 ? 脑桥 ? 小脑中脚、绒球 ? 小脑岩面 ? Ⅵ Ⅶ Ⅷ颅神经
下:
? 小脑后下动脉 ? 延髓 ? 小脑下脚、小脑扁桃体延髓沟 ? 小脑枕下面 ? Ⅸ Ⅹ Ⅺ Ⅻ颅神经
?三叉神经运动核(脑桥) ?面神经运动核(脑桥)
?疑核(延髓)
?脊副神经核(延髓+脊髓)
Column :3 (C1 外侧) 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平滑肌和腺体 ? 动眼神经副核(上丘

? 上泌涎核(延髓)
? 下泌涎核(延髓)
? 迷走神经背核(延髓 )
脑干内侧列:运动核 脑干外侧列:感觉核
Lateral Columns(sensory nuclei)
手术入路(surgical approaches)
手术入路(surgical approaches)
degree of posterior fossa exposure
内镜解剖(endoscopic anatomy)
内镜解剖(endoscopic anatomy)
内镜解剖(endoscopic anatomy)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颞骨(temporal bone)
枕下肌肉( suboccipital muscles)
小脑&枕骨&后颅窝
小脑幕(tentorium of cerebellum):
?? 硬脑膜,呈帐篷状架于颅后窝
上方 ? 分隔端脑与小脑的结缔组织
? 后外侧部:枕骨横窦沟和颞骨 岩部上缘

左侧桥小脑角区环形强化及DWI高信号占位病变--表皮样囊肿合并小脑脑脓肿、中耳炎症

左侧桥小脑角区环形强化及DWI高信号占位病变--表皮样囊肿合并小脑脑脓肿、中耳炎症

左侧桥小脑角区环形强化及DWI高信号占位病变--表皮样囊肿合并小脑脑脓肿、中耳炎症病史:患者,男,24岁,中耳炎病史10余年,因间断发热、头痛,走路不稳一周入院。

如图1-11(1-2为T2WI轴位,3-4为FLAIR轴位,5为T1WI轴位,6为T1WI增强轴位,7-8为T1WI增强矢状位,9为T1WI增强冠状位,10为DWI,11为ADC)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基础影像解剖:图12图13图12-13为所示病例同层面轴位及矢状位正常T2WI图片,黄色箭头所示为正常耳蜗长T2信号,棕色箭头所示为正常听神经稍长T2信号,MRI图像中骨质因不含自由水呈低信号,无法显示内听道骨质结构,蓝色箭头所示为桥小脑角池长T2信号,其内无异常信号影,其内线形低信号为听神经及小血管流空信号影。

白色箭头所示颞骨乳突内气体及骨质均呈低信号。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11所示左侧内听道未见异常(绿色箭头)。

左侧颞骨乳突骨质破坏(黄色箭头),左侧颞部乳突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边界清晰,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呈等高信号,信号欠均匀,增强无强化,DWI 高信号,ADC低信号,提示弥散受限。

左侧桥小脑角区可见多发类圆形异常信号影(棕色箭头),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呈等高信号,内部信号不均,病灶似见分隔及包膜,增强呈子母灶环形明显强化,内外壁光滑,临近硬脑膜强化,DWI呈高信号,ADC低信号,提示弥散受限。

病灶周围见大片水肿信号影(蓝色箭头)。

黄色箭头:左侧颞骨乳突区骨质破坏,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增强无强化,DWI高信号,ADC低信号。

棕色箭头:左侧桥小脑角区可见多发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呈T1长T2信号,信号欠均匀,其内似见分隔,增强呈子母灶环形明显强化,内外壁光滑,临近硬脑膜强化。

DWI呈高信号,ADC低信号。

蓝色信号:病灶周围见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DWI 呈低信号,ADC呈高信号,提示血管源性水肿。

桥小脑角微血管减压手术入路解剖

桥小脑角微血管减压手术入路解剖

!论著!桥小脑角微血管减压手术入路解剖韦永祥!梁维邦!倪红斌!蒋健!摘要"!目的!为桥小脑角微血管减压手术提供针对性的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具甲醛固定尸体标本#模拟侧卧手术体位#经乙状窦后入路#行解剖测量#测量双侧共计&’侧"结果!手术入路中深部相关结构距骨窗$乙状窦横窦移行处%的距离&面听神经出脑干区为$<[!!^’[%#%1;#三叉神经入脑干区为$<[<#^’[<&%1;#两者间距为$’[()^’[!(%1;#小脑水平裂中点与前方骨壁的距离$代表桥小脑角池的宽度%$’[&(^’[!’%1;#小脑绒球最高点的垂直高度$’[%<^’[’"%1;#岩静脉在手术入路中与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密切关系#小脑腹侧面与神经根关系密切的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和小脑下后动脉"结论!在桥小脑角微血管减压术中#骨窗的位置#桥小脑角蛛网膜下腔的宽度#小脑绒球的大小#岩静脉的位置等为入路中重要的解剖学标记"脑神经周围的动脉’静脉等结构与脑神经的位置关系与脑神经的压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关键词"!!微血管减压术(桥小脑角解剖(乙状窦后入路F >/B 3B 72E A 2@E 4C 92D B 0C 86B 9:/C 2E 19/0042321/9B 7423B 1192B C >!=>;?/’(9&1’(#2;)*+=4&@1’(#*;"/’(@&’#4716O <4G 1.7J 4’7/A *4B ./Q B .(4.C #<.B J K /E 4."/Q G &716#%4P &M 16H /664(4/A *1’I &’($’&S 4.Q &7C #*1’I &’(&!’’’)#H ";*))#5079B C 7*!-5T/C 74D /!G 4,64V .S 8+*8687/+.V 8/2/+4;.1/O ,81+O Q 46+*8O 56U .1/7/,,64/1*4Q ;.16V /O 157/6S 814;,68O O .42$=K M %4,86/+.420(/7>2:0!G 821/S /V 86.1O ,81.;82O4Q (;82/2S<\4;82\868/2/+4;.‘8S /2S;8/O 568S .2/2/74U 58,/6F R 821*4,86/+.42,4O .+.42R .7/+86/77-0./08670!M .O +/2184Q +*8Q /1./7286V 8Q 64;+*8R 6/.2O +8;+4+*8;88+.2U,4.2+4Q +*8+6/2O V 86O 8/2SO .U;4.S O .25O 8O /V 86/U 8S $<[!!^’[%#%1;#R 8+\882+6.U 8;.2/7286V 8644+82+6-‘428$<[<#^’[<&%1;0E 2S +*8S .O +/218R 8+\882+*8;/V 86/U8S $’[()^’[!(%1;0G *8S .O +/218Q 64;;8S ,4.2+4Q *46.‘42+/7Q .O :O 5684Q +*81868R 8775;+4/2+86.46R 428\/77$+*8\.S +*4Q +*81868R 8774,42+.28/2U781.O +862%\/O $’[&(^’[!’%1;0G *8V 86+.1/7S .O +/2184Q Q 7411575O /V 86/U8S $’[%<^’[’"%1;0G *8,8+64O /7V 8.2*/S /174O 8687/+.42O *.,+4+*8+6.U 8;.2/7286V 8644+82+6-‘4280E 2S +*8O 5,86.461868R 877/6/6+86-$?A E %#/2+86.46.2Q 86.461868R 877/6/6+86-$E >A E %#/2S+*8,4O +86.46.2Q 86.461868R 877/6/6+86-$C >A E %*/S/174O 8687/+.42O *.,+4R 6/.2286V 8644+0+23C 680423!G *8O F 577R 428*478#\.S +*4Q +*81868R 8774,42+.28/2U781.O +862#*.U *4Q +*8Q 7411575O /2S ,4O .+.424Q ,8+64O /7V 8.28+10/68V 86-.;,46+/2+/O ,81+O .2+*8=K M4,86/+.42/,,64/1*0G *8,4O .+.424Q /6+86-/2S V 8.2/6452S +*8R 6/.2286V 8644+O .O 687/+8S +4+*8,/+*4U 828O .O 4Q R 6/.2286V 814;,68O O .42O -2S 64;80)J /A I 29:0*!!=.164V /O 157/6S 814;,68O O .424,86/+.42(E 2/+4;-4Q 1868R 8774,42+.28(B 8+64O .U ;4.S /,,64/1*+3&1’(Q B%4P 3#3B 6C &’’(#%&$#%&(!’R (!&O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本世纪(’年代#T /22/++/应用微血管减压术$;.164V /O 157/6S 814;,68O O .42#=K M %治疗桥小脑角$1868R 8774,42+.28/2U 78#A C E %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取得满意效果"手术入路中#个体差异大#解剖结构相对复杂#随着手术的开展#已有的相关研究不足以提供针对性的内容#我们为进一步明确与此类手术相关的解剖学内容进行了详细观察"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具甲醛固定尸体标本#男(具#女<具#普通解剖工具#头架#显微镜#显微解剖工具#游标卡尺"二’方法标本模拟侧卧手术体位#头颅以头架固定#使乳突后三角区位于最高点#以耳屏后&1;作一纵切口#切开头皮#皮下各层#暴露颅骨#钻一骨孔#逐步咬除局部颅骨#上达横窦下缘#前达乙状窦后缘#完全到达横窦乙状窦移行处#形成&[$1;大小方形骨窗"星形打开硬脑膜#显露小脑表面"将小脑向后方牵拉#显露桥小脑角#观察桥小脑角的结构#并测量#可适当切除少部分小脑组织"观察岩静脉与三叉神经入脑干区!644+82+6-‘428"B9Z#的关系"小脑绒球与面听神经出脑干区的关系"测量乙状窦横窦移行处至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的距离"面听神经出脑干区与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的间距"测量小脑水平裂中点与前方骨壁的距离"同法处理对侧"最后水平自眉弓和枕外隆凸上缘水平锯开并移去颅盖骨"去除大脑"打开小脑天幕"下方至第一脊神经前根处下方离断"游离并断开前方血管神经"观察脑干腹侧血管神经的关系"测量小脑绒球最高点的垂直高度$此外"观察到弓状下窝下有一骨嵴"位置与内耳门关系相对固定"测量弓状下窝下骨嵴的高度$最终获得!’具标本计&’侧相应数据$结果入路中面听神经出脑干处与乙状窦横窦移行处的距离!<[!!^’[%##1;%三叉神经B9Z与乙状窦横窦移行处的距离!<[<#^’[<&#1;%桥小脑池宽度!’[&(^’[!’#1;%小脑绒球的高度!’[%<^’[’"# 1;&岩静脉指注入到岩上窦的小静脉"起源于脑桥小脑角池"接收脑干来的脑桥横静脉%小脑半球上静脉%水平裂静脉%第四脑室外侧隐窝静脉等"岩静脉在手术入路中与三叉神经根B9Z关系密切见表!&小脑腹侧面与神经根关系密切的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和小脑下后动"这些动脉的主干或分支形成袢"与神经根的关系密切见表&$表N!岩静脉与三叉神经B9Z的关系解剖指标支数比例!d#岩静脉单主干!(岩静脉双主干或三主干"三叉神经背外方&%"&三叉神经腹外方&)主干或分支与三叉神经根有接触或压迹$&’阻碍三叉神经B9Z与乙状窦横窦移行处连线的岩静脉支数!&<)表U!脑干腹侧血管神经的关系脑干腹侧血管神经的关系例数百分比!d#小脑上动脉及其分支与三叉神经接触!’$’小脑下前动脉及其分支与三叉神经接触!$小脑下前动脉及其分支与面神经接触"<$!!小脑绒球在面听神经外侧方"在入路上恰由外上方遮挡面听神经出脑干处$在其高度较高的情况下"暴露面听神经出脑干区有困难$另外观察到弓状下窝下方%内耳门的外侧方有一骨嵴"在!’具标本中有)具!!(侧#出现"出现率!)’d#"高度为!’[&%^’[&%#1;"该骨嵴内侧方即为内耳门"为面听神经出颅处"两者相对位置固定$讨论=K M经乙状窦后入路"骨窗的选择是手术重点之一"有研究认为"手术时在乳突嵴中点水平向后!&([%)^%["$#1;可确定为骨窗中心"再以中心向周围画出半径为&1;的圆形区"即可确定乙状窦后入路骨窗的范围$骨窗大小一般为方形或类圆形骨窗"边长在&$%1;左右"为达到良好暴露"一般要求骨窗前抵乙状窦"上达横窦下缘"前上方要达到乙状窦与横窦移行处’!($本组研究中观察到"三叉神经B9Z位于骨窗内的视野的头侧方"乙状窦横窦移行处距三叉神经B9Z处!<[<#^’[<&#1;$我们认为"在三叉神经=K M中"为了显露和最短距离的接近三叉神经根B9Z"必须做到这一要求以利于手术操作$在面神经及后组脑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处位置本身偏下"且小脑绒球在外上方遮挡面听神经出脑干处"由稍尾侧接近面听神经出脑干区更为合适"故在面神经=K M时骨窗上方不必完全达到横窦下缘"可减少损伤横窦及横窦与乙状窦移行处的机会$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骨窗边长&1;以上"相对比较容易操作"这与临床手术中情况一致$由于桥小脑角区内结构重要且相互关系复杂"虽然有提出用内镜辅助手术"但我们认为仍不能过度追求过小的骨窗"&1;边长应为下限$有人在研究乙状窦后入路应用解剖中测量了面听神经"三叉神经在桥小脑角区的行程长度’&("结合临床手术操作"我们认为在=K M中"桥小脑角池的宽度可能更能说明问题$对于桥小脑角池过窄的病人"由于脑神经的行程短"操作空间小"小脑向后牵拉受限"岩静脉易损伤等原因"手术的困难程度明显增加$本组研究未见桥小脑角池狭窄的标本"可能与例数有限及标本固定后对其宽度有所影响所致$岩静脉为桥小脑角池内重要回流静脉"有资料证实岩静脉压迫神经根是三叉神经痛的原因之一’%($相关研究表明"岩静脉大多位于三叉神经的背外方"亦有少数位于腹侧"岩静脉与三叉神经根B9Z关系密切$本研究表明"岩静脉与三叉神经根B9Z密切相关"且经常!<)d#位于外侧阻挡手术入路中对三叉神经根B9Z的暴露"临床上在三叉神经=K M中"有时需要切断三叉神经外侧方的岩静脉以显露三叉神经根$另外"由于术中将小脑组织牵拉向后方!岩静脉往往较紧张!容易因牵拉过度或不适当的分离而断裂!造成出血!且由于血管回缩而止血困难!对岩静脉的处理!有研究认为"#!$阻挡视线!影响操作%#&$粗短!怒张明显!影响小脑下陷!有破裂危险%#%$肿瘤患者!防止取瘤时误伤%#<$岩静脉为责任血管%#$$蛛网膜粘连增厚明显!强行牵拉可能撕破岩静脉等&<’(我们的临床经验是锐性分离!避免扯断岩静脉!必须切断的岩静脉可分次电凝)切断!以免电凝不充分切断后出血!尤其对粗短的岩静脉更适用(小脑腹侧面的动脉血管!为压迫脑神经根产生脑神经压迫症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发现小脑腹侧面诸多血管与脑神经根的关系密切!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小脑前下动脉与面听神经关系尤其密切!动脉易形成血管袢接近并压迫脑神经!这一结果与其它研究相符&$!(’(本研究结果与临床上所见三叉神经痛病人多为小脑上动脉搏动性压迫三叉神经根!面肌痉挛病人术中所见多为小脑下前动脉压迫面神经相一致!这也提示我们!在典型病例中!术中应当注意寻找相应责任血管!尤其要注意因为术中桥小脑角池开放造成血管神经移位!责任血管不易确认的情况(这时仔细辨认相应神经根周围的血管!注意神经根上的压迹!往往有益(本研究发现!小脑绒球位于第四脑室侧隐窝外侧!向前下方遮挡面听神经出脑干区!如绒球体积过大!在手术入路中会造成明显的阻挡!影响手术进行(本研究测量了绒球的高度!其变异较大!在高度过高的情况下对观察面听神经出脑干区的血管神经的关系!对手术操作均十分不利!有人应用内窥镜辅助手术!可达到满意观察面听神经出脑干区的效果!但对操作仍是一个较明显的影响!较易发生过度牵拉脑组织形成损伤(本研究证实!绒球高度是影响手术的一个重要因素(提示部分病人可能需要选择非手术治疗为主(在)具#!(侧$标本中观察到弓状下窝下方)内耳门外侧方骨嵴!出现率较高#)’d$!为内耳门形成的外侧偏上方骨性隆起!高度为#’[&%^’[&%$1;!该骨嵴内侧方即为内耳门!为面听神经出颅处!两者位置关系较固定(这一骨嵴在较权威的解剖学参考书中未见描述&#’!有文献报道磨除内耳门上方的骨嵴!称为*道上结节+&)’或*内听道上结节+&"’!切除岩斜区肿瘤!但对于其外侧方的这一骨嵴未见有报道!我们考虑为其出现率不恒定!在常规解剖中与其它结构相关性不著所致!在乙状窦后入路=K M中!首先要分辨脑神经!由于受动脉)静脉或其它结构的压迫!或者由于作过#:刀等治疗!脑神经往往变得菲薄如纸样!该骨嵴的存在可作为手术中确认面神经的一个重要标志!在=K M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其它乙状窦后入路如听神经瘤等桥小脑角占位手术中!由于占位效应!也往往较难分辨神经的位置关系(有人提出由脑干侧作分辨方法!我们认为也可根据这一骨嵴与面听神经穿硬脑膜区的关系来辨认(其实际的应用价值!有待相关研究进一步证实(本研究表明!在=K M这一微创手术中!骨窗的位置!A C E蛛网膜下腔的宽度!小脑绒的大小!岩静脉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等方面为入路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与手术的难易程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密切相关!在手术操作中有其重要的实际意义(A C E中脑神经周围的动脉)静脉等结构与脑神经的位置关系与脑神经的压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K M仍然是当前治疗脑神经压迫症的最佳手段&!’’(目前手术的有效率在"<d左右!部分病人并不能从中获益!因此!在术前)术中仔细分析)观察)处理这几个方面!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效果(参考文献!!王金平!鞠学红!王岱君!等[乙状窦后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0解剖科学进展!&’’%!""%)0&!王金平!王孝文!高培福!等[桥小脑角区面神经的显微解剖[潍坊医学院学报!&’’%!&$")&0%!吕福林!陈援朝!郑鲁!等[桥脑旁三叉神经微血管与临床关系的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0<!李光华!梁继锋!王美荣!等[岩静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0$!朱晓江!夏春林[小脑动脉的临床解剖研究[苏州医学院学报!&’’’!&’"!!!(:!!!#0(!江红群!张剑!文三立[桥小脑角解剖的内镜观察[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0#!张朝佑!主编0人体解剖学0第&版#上册$0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0)0)!张岩松!惠国桢!常义!等[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江苏医药!&’’&!&)")<%:)<<0"!赵卫东!周良辅!毛颖[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的相关显微解剖研究[中国临床神经科学!&’’%!!!"!#’:!#&0!’!梁维邦!倪红斌!陈明基!等[锁孔手术微血管减压治疗颅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江苏医药!&’’&!&)"%&":%%!0#收稿日期"&’’$:!&:!"$#供稿编辑"王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脑下后动脉:是椎动脉的最大分支,其近侧部有恒定的一个大襻曲,襻曲全部是凸向外。

这种襻曲的局部位置正在桥小脑角的范围,手术时应注意。

通常从平橄榄下端附近从椎动脉发出,经9-11神经根丝之前,向后上方行。

至绳状体附近,发出脉络膜支后,再弯向后下达扁桃体内侧面中部分为内外两个二级分支。

内侧支即下蚓动脉,在正中线附近分为前后两支,前支细小,后支粗大。

沿蚓垂,蚓锥的侧面向后达蚓叶,蚓结节。

有时达山坡下缘与上蚓动脉形成明显粗大的动脉吻合。

外侧支:较大,在扁桃体内侧面先向后,再转向前外,在扁桃体外侧缘分为数支,斜向后外,远达水平裂,末梢至下半月叶与小脑上动脉吻合。

小脑下后动脉分布于扁桃体内侧面,下外侧面后部,二腹叶等的内侧部及下半月叶,还发支从下内侧面及后面穿至齿状核。

以分布至下蚓部的为小脑下后动脉,未分布至下蚓部的为小脑下前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还发支至延髓,供应下橄榄核以后和面神经核以外的区域。

迷路动脉:细长,多从下前动脉发出。

伴听神经入内听道,居面,听神经间,分蜗支与前庭支入内耳。

动脉血液减少时,可以引起恶心,呕吐及眩晕等平衡障碍,如同时伴失听,提示为椎基动脉系统的疾病。

脑桥动脉:为基底动脉两侧及后面发出的动脉,一般左右侧各有4-5支,沿脑桥前面向外侧行,有些在前外侧面穿入,有些在后外侧穿入。

从基底动脉后壁近脑面发出的许多细小的小动脉,从基底动脉沟缘穿入脑实质内,上端及下端还有一引起细支,分别入脚间窝,延髓脑桥沟内,分别命名为脑桥前内侧动脉,脑桥前外侧动脉,脑桥外侧动脉和脑桥后动脉。

前内侧动脉和前外侧动脉属于旁正中动脉,脑桥外侧动脉属于短环旋动脉,脑桥后动脉属于长环旋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从基底动脉下1/3段发出的最多。

向后外斜行,横过面听神经的前面/后面/穿过两神经根之间,达绒球外上方弯向下内,形成一个凸向外的襻。

最后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

分布于小脑下面的前外侧部。

内侧支行向内,至小脑下面再弯向外,分布于小脑下面的前外侧部,发育特别好时,可绕过绒球向内达扁桃体下面,再弯向外而分布。

外侧支细小,沿脑桥臂向外行,经小脑边缘达水平裂。

其起始段还发出一些小支至脑桥,延髓,及678对脑神经根。

在小脑前外侧缘还发出小支绕过脑桥臂至齿状核。

小脑上动脉:内侧支,较大,向后内行,在小脑上缘内侧部与上丘侧面之间分为2-3支,最内侧的一支叫上蚓动脉,在山顶前缘分为前后两支。

前支向前至小脑舌及中央叶,后支向后,一般再分为两个小支,一个小支至中线的一侧沿山顶,山坡,蚓叶,与下蚓动脉之支形成明显的吻合,另一小支,沿上蚓与半球之间向后行。

内侧支的其他分支,分布于中央叶,前后方叶及上半月叶的内侧部。

外侧支:较小,行于三叉神经根的后外侧,经小脑前上缘外侧至小脑下面的下半月叶,二腹叶的外侧。

大脑后动脉:在脑桥上缘由基底动脉发出后伴动眼神经和小脑上动脉的上方,绕大脑脚向后行,越过海马沟经海马裂向后,再横过海马回后端深入距状裂。

再向后分为距状裂动脉与顶枕动脉。

大脑后动脉分出后,向外行一短距离,即与后交通动脉吻合,形成动脉环。

一般以与后交通动脉的吻合点为界,把大脑后动脉分为交通前段与交通后段。

从发生过程来看,大脑后动脉是颈内动脉发出的分支,椎基动脉发育后,血液改变为由基底动脉而来。

因此大脑后动脉交通前后段与后交通动脉的关系里为复杂。

大脑后动脉皮质支:1颞下前动脉。

在海马回沟处以独立干从大脑后动脉发出,行向前外,越过海马回前部,分为前后两支,达颞上回前部绕至背外侧面。

其根部发出一些小支入海马裂。

2颞下中间动脉:在海马裂中部以独立干从大脑后动脉发出,经海马回中部入侧付裂。

3颞下后动脉:在海马裂后部的以独立干从大脑后动脉发出,越过海马回及侧付裂后部,斜向后外达梭状回后部及舌回,并绕至枕叶背外侧。

4距状裂动脉:为大脑后动脉的终支。

多在海马裂后部越过海马回,深入至距状裂底部至顶枕裂汇合处,分为距状裂动脉与顶枕动脉。

距状裂动脉沿裂向后行,绕至枕极外面,达月状沟或枕外侧沟以后部分而分布。

5顶枕动脉:为大脑后动脉终支之一。

沿顶枕裂底部向上外行,分支于顶叶及楔前叶后部,并绕至背外侧面。

大脑后动脉的中央动脉:一般从交通前段发出,经脚间窝穿入的属于后内侧中央动脉。

从交通后段发出的属于后外侧中央动脉。

后内侧中央动脉:也叫后穿动脉,一般从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发出3-7支小的中央动脉,总的叫脚间窝动脉。

入灰结节,乳头体,丘脑的,属后内侧中央动脉,其中1-2支最大,叫丘脑穿动脉。

另有一些小支向下至中脑,为中脑前内侧和前外侧动脉。

丘脑穿动脉:从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根部发出,是后内侧中央动脉中较粗大的一支。

出后穿质入脑实质后,分出一个小支,平丘脑底部行向后上方。

本干在平丘脑下部沟处向外行,经中间质块后下部转向外上方达内囊。

后外侧中央动脉:从大脑后动脉交通后段发出,也有从交通前段发出的,包括以下几支:1丘体动脉:多从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发出,伴小脑上动脉绕大脑脚向后行,分布于四叠体及松果体。

2脉络膜后外动脉:恒定地在大脑脚外侧面从大脑后动脉交通后段发出。

向外行,在海马回钩附近进入脉络膜裂至侧脑室下角,形成脉络膜丛。

由丛发支至尾状核及丘脑。

在未进入脉络膜裂前发出膝状体丘脑动脉。

大脑后动脉造影的解剖分段:P1:在前后位片是水平向外的一段。

P2是围绕中脑上行的一段。

侧位片这段微凸弯,并发出脉络膜后内动脉。

P3段:从P2段向外发出的颞支。

P4段:为从P2段向上发出的顶枕裂动脉和距状裂动脉。

1)前后位片,P2和P4交界点是两侧大脑后动脉最接近的地方,正好是小脑幕切迹的后缘。

2)大脑后动脉:一般在侧位片C-L线(前床突到人字缝尖的连线)之下,颅后窝肿瘤时,大脑后动脉可以上移至C-L线上。

大脑后动脉的应用解剖:1动眼神经在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任何一支发生动脉瘤时,可能压迫动眼神经,导致眼球运动障碍。

2由于颅内压增高发生海马疝时,大脑后动脉可以爱小脑幕游离缘的压迫,引起枕叶的梗死,发生双关性偏盲。

如两侧枕叶梗死,将导致皮质性失明,但瞳孔对光反射存在。

3丘脑膝状体动脉阻塞,结果是丘脑综合症,即痛温感觉消失,并伴随有特殊的不愉快感觉。

听神经瘤手术:听神经瘤为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8%一12%。

占小脑桥脑角肿瘤总数的75一95%。

肿瘤起源于第8颅神经前庭支的神经踏,位于内耳孔处。

按肿瘤生长方向.大小与临床表现将肿瘤分为四期。

第1期:肿瘤小,仅累及听神经、出现头昏、眩晕、耳呜与听力减退。

第2期:肿瘤直径约2cm,引起面神经与三叉神经损害症状。

第3期:肿瘤直径达3cm以上,累及9、10、ll颅神经,出现吞咽困难,呛咳、发音嘶哑,同时可累及小脑,引起共济失调。

第4期:肿瘤已压迫脑干,或使脑干移位,引起脑积水、颅内高压及脑干症状。

CT、MRI扫描、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

可早期确诊。

手术方法的改进与显微手术技术的应用,常能达到肿瘤全切。

同时保存面神经,并争取保留听神经。

早期手术尚有可能使听力部分恢复。

但是,肿瘤巨大者有时难以达到全切。

熟悉小脑桥脑角的局部解剖与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十分必要。

小脑桥脑角:前界是岩骨、岩上窦、三叉神经;外侧面是岩锥背面、内耳孔和乙状窦:内上方是小脑幕及裂孔,内面前是脑干。

内后面为小脑半球的侧面。

下面是舌咽、迷走、副神经,并有小脑下后动脉发出的小动脉支伴行。

此区内有面,听神经斜行通过。

面神经长约2cm,听神经瘤时,将面神经向前下挤压,可拉长达4—5%;前内侧面为桥脑与延髓.肿瘤生长过程中,向前推压面神经与三叉神经。

有时肿瘤巨大,可通过裂孔向上入颅中窝。

向内挤压脑干,超越中线。

向下压迫舌咽、迷走神经,尚可伸入枕骨大孔,个别者可长入颈内静脉孔。

内耳孔与内听道多受破坏而扩大。

肿瘤的血供来自小脑下前/小脑下后/内听动脉/基底动脉。

肿瘤的引出静脉汇入岩上窦、岩下窦。

常用为枕下乳突(乙状窦)后入路,经迷路入路与经小脑幕上入路。

经枕下乳突后入路:于乳突后直切口.由项上线上5cm下至颈4平面,切开皮肤,皮下和肌层.达枕鳞,用自动牵开器牵开切口 (2)开颅:在上项线下方作枕骨钻孔,视肿瘤大小扩大骨窗,一般形成4X4cm 骨窗。

上界达横窦下缘,外达乳突气房(不打开气房),向下至枕骨大孔,肿瘤巨大时尚可切开寰椎后弓,内侧达中线或超过中线。

放射状切开硬膜,丝线悬吊。

用脑压板将小脑半球向内侧牵开,撕开小脑延髓池及桥池蛛网膜,排出脑脊液.使颅内压减低。

沿岩骨外侧向内探查,可发现肿瘤。

听神经瘤多呈灰紫色或灰褐色,肿瘤有退变,囊性变者呈黄褐色。

有时肿瘤表面与蛛网膜粘连或由脑脊液积蓄形成囊肿。

先电凝肿瘤包膜,纵切,用吸引器、活检钳或刮匙行囊内肿瘤切除。

如切除肿瘤时出血较多,可先从肿瘤周边游离,进入肿瘤下段。

电凝供瘤血管后,再继续囊内切除肿瘤。

切除瘤组织愈多.肿瘤包膜塌陷愈好,有利于肿瘤切除。

将肿瘤下段自9.10.11颅神经分开.再游离肿瘤内侧面与上极。

游离下极时必须先电凝供应肿瘤的动脉分支。

而后将肿瘤自三叉神经分离,如肿瘤已向上突入小脑幕裂孔,小心将肿瘤向下牵拉.以便分块切除。

将肿瘤包膜牵向外侧,看清位于肿瘤前下方的面神经,使面神经包膜游离至靠近内耳孔处。

再将肿瘤由内耳处切断,摘除肿溜。

残留于内耳孔内的肿瘤组织,可用高速微型钻磨开内耳退后壁,显露内耳道内的肿瘤部分,将其切除,勿损伤面神经。

囊内基本切除后,由于其内侧面与脑干粘连紧密或嵌入脑干内时.有时极难分离,如强行剥离,将加重脑干损伤。

手术可作到大部切除,而采用双极电凝将肿瘤残余部分电凝,破坏瘤组织。

仔细止血、冲净伤口。

缝合硬脑膜,逐层缝合肌层、皮下及皮肤层。

(7)如肿瘤巨大,超过中线,作颅后窝中线切口,行广泛颅后窝减压。

从侧切口切除肿瘤,有利于肿瘤的充分显露与切除。

术后亦便于减压,使术后经过较干稳。

术中注意要点:(1)探查与游离肿瘤时切勿撕断肿瘤供血动脉,因动脉撕断后回缩,由于手术野深,止血非常被动,且易误伤重要的组织结构。

(2)勿损伤脑干及脑干供血动脉,以免术后发生脑干梗塞、脑干水肿,造成脑干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

(3)注意保护5.7颅神经勿受损伤。

在瘤下极将后组路神经用棉片覆盖保护。

(4)止血彻底以免并发术后血肿。

术后加强护理,有三叉神经、面神经同时损伤时,用眼罩保护患侧眼球,以防发生暴露性角膜炎与角膜溃疡。

舌咽、迷走神经损伤时,防止误吸造成的肺炎和窒息。

并发症:(1)脑膜炎术后局部压迫包扎不够.形成假性囊肿,继发感染,(2)面神经损伤。

(3)脑干损伤损伤其供应动脉。

(4)第9、l0颅神经损伤。

(5)第5、7颅神经损伤引起角膜溃疡。

经小脑幕听神经瘤切除术:(1)听神经瘤体积巨大.经裂孔向前上生长入颅中窝。

(2)听神经溜经一侧枕下乳突后入路手术,未能达到全切,靠小脑桥脑角上部及小脑幕裂孔处尚残留底结节压迫脑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