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高中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高中化学离子方程式大全

合集下载

《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整理(超全)(K12教育文档)

《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整理(超全)(K12教育文档)

《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整理(超全)(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整理(超全)(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整理(超全)(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高三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知识清单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一、焓变、反应热要点一:反应热(焓变)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来描述,叫做反应热,又称焓变,符号为ΔH,单位为kJ/mol,规定放热反应的ΔH为“—”,吸热反应的ΔH为“+"。

特别提醒:(1)描述此概念时,无论是用“反应热”、“焓变”或“ ΔH”表示,其后所用的数值必须带“+"或“—”。

(2)单位是kJ/mol,而不是kJ,热量的单位是kJ。

(3)在比较大小时,所带“+"“—”符号均参入比较。

要点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放热反应的ΔH为“-"或ΔH<0 ;吸热反应的ΔH为“+”或ΔH >0∆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H=E(反应物的键能)- E(生成物的键能)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①放热反应: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②吸热反应: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3.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4.通过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用来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如C(石墨,s) C(金刚石,s)△H3= +1。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章节知识点梳理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的实质:反应物化学键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形成。

其中旧键断裂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会释放能量。

(2)化学反应的特征:既有物质变化,又有能量变化。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热能、光能和电能等,通常主要表现为热能的变化。

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

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H.单位:kJ/mol ,即:恒压下:焓变=反应热,都可用Δ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或△H <0,表示的时候“-”,“kJ/mol”不能省略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 为“+”或△H >0,表示的时候“+”,“kJ/mol”不能省略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判断方法①能量图像左图反应物总能量大于产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第 1 页共74 页第 2 页 共 74 页右图为反应物总能量低于产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注意:a.图中可以得知物质的能量越高越不稳定;b.一定是所有物质的能量之和,而不是某一个物质的能量高于产物或者低于产物的能量②通过键能的计算△H也可以利用计算△H 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

△H=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不建议大家死记硬背公式,应当理解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和产物成键时所放出的能量相对大小,如果断键吸收能量大于成键释放能量则为吸热反应,如果成键释放的能量大于断键吸收的能量则为放热反应)根据键能计算反应热的关键是正确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含共价键的数目,注意晶体结构中化学键的情况。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doc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doc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全册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依据新课标理念,教育改革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我对本册书作如下说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是高中化学八大课程标准之一,是在高一必修课基础之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所设置的课程模块。

重在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从理论上认识一些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知识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绪言绪言作为全书的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一开头就对本书的基本内容,学习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简要的介绍有效碰撞理论、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以及催化剂对化学科学和化工生产的巨大作用,以起到提纲挈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兴趣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了解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学习方法—概念模型法;2、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教学方法通过列举事例;逐步抽象,揭示本质,概念模型法。

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章属于热化化学基础知识,其中常涉及的内容有: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或判断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有关反应热的计算;比较反应热的大小等。

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3、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从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的概念;2、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运用盖斯定律等方法求有关反应热的计算;教学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先思后教——及时训练相结合。

课时安排总课时 6 课时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2 课时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1 课时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2 课时复习 1 课时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平衡和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等化学反应原理,是在学习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有助于加深以前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反应的学习,同时,为下一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在中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精选课件)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精选课件)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复习第一章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 △H(2)。

单位:kJ/mol 3。

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H 为“—"或△H〈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ﻫ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文档交流仅供参考...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三、燃烧热1.概念:25℃,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101 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ΔH〈0,单位kJ/mol)四、中和热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 +OH—(aq)=H2O(l) ΔH=—57。

(最新整理)《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最新整理)《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的全部内容。

一、焓变、反应热要点一:反应热(焓变)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来描述,叫做反应热,又称焓变,符号为ΔH,单位为kJ/mol,规定放热反应的ΔH为“—”,吸热反应的ΔH为“+"。

特别提醒:(1)描述此概念时,无论是用“反应热”、“焓变”或“ ΔH”表示,其后所用的数值必须带“+"或“-”.(2)单位是kJ/mol,而不是kJ,热量的单位是kJ.(3)在比较大小时,所带“+”“—”符号均参入比较。

要点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放热反应的ΔH为“—”或ΔH<0 ;吸热反应的ΔH为“+”或ΔH>0∆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H=E(反应物的键能)- E(生成物的键能)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①放热反应: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②吸热反应: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3.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4.通过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用来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如C(石墨,s) C(金刚石,s)△H3= +1。

9kJ/mol,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比金属石稳定。

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除了遵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的数值和符号可能不同,因此必须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用s、l、g分别表示固体、液体和气体,而不标“↓、↑”.2.△H只能写在热化学方程式的右边,用空格隔开,△H值“-” 表示放热反应,△H值“+”表示吸热反应;单位为“kJ/mol"。

人教版高中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1—4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1—4章知识点总结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1—4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反应热焓变1、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反应的焓变。

2、符号:△H3、单位:kJ·mol-14、规定:吸热反应:△H > 0 或者值为“+”,放热反应:△H < 0 或者值为“-”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燃料的燃烧C+CO2, H2+CuO酸碱中和反应C+H2O金属与酸Ba(OH)2.8H2O+NH4Cl大多数化合反应CaCO3高温分解大多数分解反应小结:1、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化学键生成,放出能量2、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放热反应,体系能量降低,△H为“-”或小于0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吸热反应,体系能量升高,△H为“+”或大于03、反应热数值上等于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之差二、热化学方程式1.概念: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2.意义:既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又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总结]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1)反应物和生成物要标明其聚集状态,用g、l、s分别代表气态、液态、固态。

(2)方程式右端用△H 标明恒压条件下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放热为负,吸热为正。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4)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 也不同,即△H 的值与计量数成正比,当化学反应逆向进行时,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三、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焓变(ΔH)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总结规律:若多步化学反应相加可得到新的化学反应,则新反应的反应热即为上述多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课件高二化学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课件高二化学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2)实质:利用能自发进行的__氧__化__还__原___反应把化学能 转化为电能。
知识衔接
分析下图装置的工作原理,回答问题
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
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无傲骨
寄言燕雀莫相唣,自有云霄万里高。
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
鸭仔无娘也长大,几多白手也成家。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
要点二、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例如:在锌与稀硫酸反应时加入少量CuSO4溶液能使产生 H2的速率加快。 2.寻求和制造干电池和蓄电池等化学电源 3.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例如:有两种金属a和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到稀硫酸中, 观察到a极溶解,b极上有气泡产生。根据电极现象判断 出a是负极,b是正极,由原电池原理可知,金属活动性 a>b。
负极
盐桥
正极
(2)电路中电子、离子移动方向
电子流向: 锌极产生→导线→铜极 负极产生→导线→正极
离子流向:
Zn A
Cu
ZnSO4 CuSO4
盐桥中阴离子→锌极;阳离子→铜极
负负移、正正移
(3)盐桥的作用:
Cl-向锌盐方向移动,K+向 铜盐方向移动,使Zn盐和Cu盐 溶液一直保持电中性,从而使 电子不断从Zn极流向Cu极。
学习目标: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2.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3.能书写原电池的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
知识回顾: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电子(或离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化学反应, 表现为化合价的变化。
一、原电池原理
1.原电池的概念和实质 (1)概念:将__化__学__能___转化为__电__能___的装置。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章末归纳与整理-高二化学(人教版选修4)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章末归纳与整理-高二化学(人教版选修4)

<7
c(H+)<c(OH-)
c(H+)<10-7mol·L-1
>7
pH=-lgc(H+) 常温下:①pH相同的酸(或碱),酸(或碱)越弱,其物质的量 浓度越大。②pH相同的强酸和弱酸溶液,加水稀释相同的 倍数时,强酸溶液的pH变化大。
2.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的溶液的pH变化规律:在中和反应中,溶液
pH发生很大的变化,在滴定过程中会因pH突变而使指示剂发生颜色变
中和滴定
1.溶液的酸碱性规律:取决于溶液中c(H+)和c(OH-)的相对大小:
溶液 类别
中性 溶液 酸性 溶液 碱性 溶液 定义
规律
c(H+)与c(OH-)的 关系
室温(25 ℃)
数值
pH
c(H+)=c(OH-) c(H+)=c(OH-)=10-7mol·L-1 =7
c(H+)>c(OH-)
c(H+)>10-7mol·L-1
2.电离平衡的移动与电离平衡常数K、离子浓度的关系
实例 改变条件 加水稀释
CH3COOH CH3COO-+H+ ΔH>0
NH3·H2O
NH4++OH- H+)
c(OH-)
移动方 向
平衡常 数
c(OH-)
c(H+)
向右 不变 减小 增大 向右 不变 减小 增大
加HCl 加NaOH
盐的类别 溶液的酸碱性
原因
强酸 弱碱盐
强碱 弱酸盐
呈酸性, pH<7
呈碱性, pH>7
弱碱阳离子与H2O电离出的OH-结 水解实质:盐电
合,使c(H+)>c(OH-)
离出的阴离子、
弱酸根阴离子与H2O电离出的H+
阳离子与H2O电离 出的H+或OH-结
结合,使c(OH-)>c(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资料可编辑高中化学离子方程式大全练好这些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以说再解此类题所向披靡。

1、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 : 2NaOH + CO ==== 22NaCO+ HO2232、在标准状况下2.24LCO通入1mol/L 100mLNaOH溶液中:2CO+NaOH NaHCO 323、烧碱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硫: NaOH +SO==NaHSO 324、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Ca(OH)+ 2CO═22═Ca(HCO) 232NH?HO+CO== 5、氨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NH)4322CO+ HO2326、用碳酸钠溶液吸收少量二氧化硫: NaCO+ SO223NaSO+ CO↑2327、二氧化碳通入碳酸钠溶液中:NaCO+CO +HO══2 NaHCO 322238、在醋酸铅[Pb(Ac)]溶液中通入HS气体:Pb(Ac)+HS=PbS2222↓+2HAc9、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 CO+HO+CHONa→5226CHOH+ NaHCO 35610、氯化铁溶液中通入碘化氢气体:2FeCl+2 HI 2Fe 3Cl+ I+2 H Cl2211、硫酸铁的酸性溶液中通入足量硫化氢:Fe(SO)+HS==22234参考学习试题试卷word资料可编辑FeSO+ S↓+ HSO 42412、少量SO气体通入NaClO溶液中:2NaClO +2SO+ 2HO═222═Na SO+ 2HCl+HSO442213、氯气通入水中:Cl+HO HCl+HClO 2214、氟气通入水中:2F+2HO 4HF+O↑22215、氯气通入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Cl+2 NaOH══2NaClO+NaCl+ HO216、FeBr溶液中通入过量Cl: 2FeBr+ 3Cl══2FeCl+2Br 22322217、FeBr溶液与等物质的量Cl反应:6FeBr+ 6C122224FeCl+2FeBr+ 3Br 23318、足量氯气通入碘化亚铁溶液中:3Cl+2FeI 2FeCl+2I 222319、在FeI溶液中滴入少量溴水:FeI +Br FeBr+ I 2222220、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入溴水:6FeCl+ 3Br══4FeCl+2 32 2FeBr 321、钠与水反应: 2Na+2HO 2NaOH +H↑2222、铝片投入氢氧化钠溶液:2Al+ 2NaOH +6HO 2 Na [Al2(OH)]+3H↑2423、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2FeCl+ Fe3 FeCl 2324、FeCl溶液与Cu反应:2FeCl+ CuCuCl+2FeCl232325、硫氢化钠溶液与碘反应:NaHS+IS↓+ HI+NaI 226、过氧化钠和水反应:2NaO+2HO=4NaOH+O↑222227、铜与浓硝酸:Cu+4HNO(浓)Cu(NO)+ 2NO↑+2233参考学习试题试卷资料可编辑wordO2H2+ 2NONO)3Cu+8HNO(稀) 3Cu(28、铜与稀硝酸:233O↑+ 4H2O ↑+ 2H稀硝酸除银镜:3Ag+4HNO 3AgNO+NO29、233)(NO3Fe+8HNO(稀) 3Fe30、稀硝酸与过量的铁屑反应33O↑+ 4H+ 2NO22↓+S)NO+NO↑FeS和稀硝酸反应:FeS+4HNO══Fe(31、333O+2 H2+2NaOH↑ C1↑32、电解饱和食盐水:2 + HNaCl+2HO222电解↑O O、用石墨电极电解硫酸铜溶液:2CuSO+2H33224SO+2Cu+ 2H42COOH+NH·HO CH、醋酸加入氨水:CHCOONH+HO 3422343335、氢氧化镁加入醋酸:Mg(OH)+2CHCOOH (CHCOO)323Mg+2HO2236、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CuSO+ Ba(OH)══Cu(OH)↓+ BaSO↓422437、石灰乳与海水制取氢氧化镁:MgCl+Ca(OH)══Mg(OH)22↓+ CaCl2238、少量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氢钙溶液混合:w.w.w.k.s.5.u.c.o.mCa(HCO)+ Ca(OH) 2CaCO↓+2HO 2232339、向Ca(HCO)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23参考学习试题试卷word资料可编辑Ca(HCO)+ 2NaOH══CaCO↓+ NaCO+2 HO23323240、少量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Ca(OH)+ 22NaHCO══CaCO↓+ NaCO+2 HO2333241、碳酸氢镁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Mg(HCO)+ 2Ca(OH)══2CaCO↓+ Mg(OH)↓+ 2HO22322342、氢氧化钡溶液和碳酸氢镁溶液反应:Mg (HCO) + Ba(OH) Mg(OH)↓+ BaCO↓+2HO 22332243、向碳酸氢镁溶液中加人过量氢氧化钠:Mg (HCO)+ 4NaOH Mg(OH)↓+2 NaCO+2HO 22233244、NHHCO溶液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34NHHCO+2NaOH(过量)══NaCO+ NH↑+2 HO 22433345、向NHHSO稀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稀溶液至刚好沉淀244完全NHHSO+ Ba(OH)══BaSO↓+ NH·HO+ HO 223424446、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钡溶液:NHHCO+ Ba(OH)══BaCO↓+ NH↑+ 2HO22343347、在亚硫酸氢铵稀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稀溶液:NHHSO+ 2NaOH NaSO+ NH·HO+ HO223324348、硫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溶液pH=7:2Na HSO+ Ba(OH)══Na SO +BaSO↓+2 HO 24224449、硝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l(NO)+ 3NH·HO ===2333Al(OH)↓+ 3NHNO334参考学习试题试卷word资料可编辑50、明矾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2KAl(SO)+ 6NH·HO 2Al(OH)↓+ K SO+ 34233422(NH) SO 44251、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氢氧化钡溶液与明矾溶液混合:6Ba(OH)+6KAl(SO) 6BaSO↓+3K SO+ 4Al (OH)444222↓+ Al(SO)342352、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CO气体:CaCO+ 2HCl══ 2CaCl+ 223CO↑+ HO2253、碳酸钙中滴入醋酸溶液:w.w.w.k.s.5.u.c.o.m CaCO+ 2CHCOOH==(CHCOO)Ca +CO↑+ HO 23322354、乙酸溶液中加入少量碳酸氢铵溶液:CHCOOH十NHHCO CHCOONH+CO↑+HO224334355、硫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 NaS+2HCl 2NaCl+ HS↑2256、碳酸氢钙溶液和盐酸反应:Ca(HCO)+ 2HCl CaCl+ 2322CO↑+2HO 2257、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与之等物质的量的盐酸:NaCO+32HCl NaCl+ NaHCO 358、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的乙酸:NaCO+ CHCOOH== CHCOONa +NaHCO3233359、适量的稀硫酸滴入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中:2Na [Al(OH)]+ HSO 2Al(OH)↓+NaSO+2HO2324424参考学习试题试卷word资料可编辑60、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硫酸:CuSO+ HS === CuS↓+ HSO 442261、NaCO的水解:NaCO+ HONaHCO+ NaOH 322233HS+NaOH62、硫氢化钠的水解:NaHS+ HO2263、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FeCl+3HO Fe(OH)(胶332体)+3HCl64、氯化铝溶液中加足量碳酸氢钠溶液:AlCl+ 3NaHCO Al33(OH)↓+3NaCl+3 CO↑2365、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2FeSO+ HO+ HSO42242══Fe(SO)+2 HO243266、NaNO溶液中加入酸性KMnO溶液:5NaNO+ 2KMnO+ 42423HSO══2Mn SO+5NaNO+KSO+ 3HO2442324相应离子方程式答案-2--- HCOHO 2、CO+ OH+ 1、COOH CO+ 32232---、CO+ OH3、 OH +SO HSO 422 3 -HCO32-2-++ SOO 6、CO+ SO?5、2NHHO+CO==2NH +2H33432222↑CO2-2-S=PbSPb(Ac)+HCO+ +HO══HCO 8、7、CO223232+2HAc↓-++3-- HO+C、CO+HHO→COH+ HCO 10、2Fe+2H2I+93252665 ++22Fe + I+2 H2-++2+3O+ +2SOH↓+ H2Fe、+ S== 2Fe S+2 12、2ClO2H11222参考学习试题试卷word资料可编辑-+2-+-2-+HClO O H+Cl══SO+ 2Cl+2 H+SO13、Cl+H2424↑2F+2HO4HF+Ow.w.w.k.s.5.u.c.o.m14、222---O+ H、Cl══ ClO + Cl+ 2OH1522-++-32 6Cl++2 Br 2Fe16、+══+4 Br2Fe+ 3Cl22--2+ 4Cl+Br+2Br + 2Cl17、2Fe +══22+3+-2 +2I4I 2Fe18、3Cl+2Fe +22--+ I、Br2I 2Br+1922-++322Br2Fe20、+2Fe + Br══2-+↑2OH +HO 2Na+21、2Na+2H22-- +3H↑、222Al+2OH(+6HOH)]O [Al224+ 23+ Fe 23、3 Fe 2Fe+++23+2++、2FeCu Cu2Fe 24--↓+I+2I25、HS S2-+↑+4OH、2Na +OO+2HO=4 Na262222+2+-O + 2H+2NO Cu+ 2NO↑27、Cu+4H223+2+-O 2NO+ 4H+ 2NO↑、283Cu+8H 3Cu+23++-O ↑+ 2H 3Ag29、3Ag+4H+ NO +NO233+—+O+4H=3Fe30、3Fe+8H+2NO+2NO↑23+3+- O+S↓+2 H Fe+NO FeS +4H31、↑+2NO23-- + 2OH↑+2HO C1↑32、2Cl+ H222++2 O 2Cu+33、2Cu+4H +↑2HO22+-O+HCOOCH、O CH+NH·COOH+NHH34233342参考学习试题试卷word资料可编辑-2+O COO+Mg+2H35、 Mg(OH)+2CHCOOH 2CH2323-2-2+2+ Cu(OH)══↓+ BaSO↓36、Cu+SO+ Ba +2OH424-2+w.w.w.k.s.5.u.c.o.m ↓37、Mg+2OH══Mg(OH)2--2+O ══CaCO↓+H38、Ca+ HCO+OH2332-2+--O ↓+H+CO39、Ca+ 2HCO+2OH══CaCO33322-2-+- CO+HO +↓Ca+ 2HCO+2OH══CaCO40、3233-2+-2++ ↓+2CaCO ↓2Ca41、Mg+2HCO++4OH══Mg(OH)332O2H2-+2-2+O ↓OH)+ BaCO↓+2HBa42、Mg+2HCO++2OH ══Mg(22332--2+- 43、Mg+2HCO+O+CO2H══Mg(OH)↓+4OH33222---+↑NH══、44NH+HCO+2OHCO+ 2HO+33423-+2-2++O + NH══+45、NHH+SO+ Ba+2OHBaSO ↓·HO+ H243442-+-+2O BaCO BaHCO++2OH══↓+ NH+ 2H↑+46、NH233342--+-O + NH++47、NHHSOOH══SO·O+HH233342-2++2-O ↓2OH══BaSO + 2H++48、2HSO+ Ba244++3+ 3NH(↓OH)H+49、Al3NH·O === Al 3324++3+ 3NH (·3NHAl50、+HO === AlOH)↓ 3324-23+2-+51、3Ba+6OH+3Al+3SO══3BaSO↓+ 2Al(OH)344↓+2+O+ H+ 2H══Ca+CO↑52、CaCO223+2-O + H+、53CaCO+ 2CHCOOH==2CHCOOCa+CO↑23233--OCO↑+H+ CHCOOH54、CH十HCOCOO22333参考学习试题试卷word资料可编辑2-+ S+2H HS↑55、2+-O +H CO56、HCO+H ↑223-+2- HCO、CO+H5733-2--HCO+58、CO+CHCOOH CHCOO3333+-O +H↓+]H Al(OH)59、[Al(OH)234+2+ S === CuS+ H↓+ 2H60、Cu2-2--61、COOHHCO+O+H332-- HS62、+ HOHS+ OH22+3+63、Fe+3HO Fe(OH)(胶体)+ 3H 323+-+3 CO ↑3HCO+ Al(OH)↓64、Al233++32+O ++65、2Fe HO+ 2H══2Fe 2 H222--+2+- + 5NO+5NO66、2MnO+ 6H 2Mn + 3HO 2342参考学习试题试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