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公式

合集下载

常用地理公式

常用地理公式

常用地理公式实际距离(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2)在经纬网图上: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外流区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

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人口密度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人口耕地密度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人口计算公式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

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综合性指标。

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总和生育率: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

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为如果一批妇女按照目前各年龄的生育水平度过整个生育期,则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人口总负担系数指被抚养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

其中被抚养人口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

性别比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

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106:74。

中考地理公式大全(打印版)

中考地理公式大全(打印版)

中考地理公式大全(打印版)
一、地理定位公式
1. 经纬度转换公式:
- 经度 = 东经起点线 + 时差 * 15°
- 纬度 = 北纬起点线 + 时差 * 15°
2. 时差计算公式:
- 时差 = (当地经度 - 东经起点线) / 15
二、地球形状与尺度公式
1. 地球周长计算公式:
- 周长= 2 * π * 地球半径
2. 地球表面积计算公式:
- 表面积= 4 * π * 地球半径^2
三、气候与天气公式
1. 求平均气温公式:
- 平均气温 = (最高气温 + 最低气温) / 2
2. 计算相对湿度公式:
- 相对湿度 = (水蒸气压 / 饱和水蒸气压) × 100%
四、经济地理公式
1. 人口密度计算公式:
- 人口密度 = 人口数量 / 地区面积
2. 城市化率计算公式:
- 城市化率 = 城市人口 / 总人口 × 100%
五、地理环境与资源公式
1. 全球资源消耗率公式:
- 资源消耗率 = 资源消耗量 / 世界总人口 × 100%
2. 可再生资源损失公式:
- 可再生资源损失 = 可再生资源总量 - 可再生资源利用量
六、自然地理公式
1. 海拔高度计算公式:
- 海拔高度 = 气压差 / 气压梯度
2. 河流流量计算公式:
- 河流流量 = 断面流速 ×断面面积
以上是中考地理公式大全的打印版,希望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地理公式大全

地理公式大全

地理公式大全[转帖]地理公式1、极昼极夜的范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点时:(1)按照太阳照耀情形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耀情形的变化,地点时就变化)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专门地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运算:经度每相差15度地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3)公式运算:(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点时-乙地点时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

正负经度差不多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运算: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5、区时(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2)公式运算: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

正负数差不多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不。

6、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3)运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技巧:能够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运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7、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运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初中地理公式大全人教版

初中地理公式大全人教版

初中地理公式大全人教版
1. 地理基本概念公式
1.1 地球的构造
- 地球半径公式:R = 6371 km (地球平均半径)
- 地球表面积公式:S = 4πR^2 (地球表面积)
1.2 大气环流和气候
- 温度转换公式:C = (F - 32) / 1.8 (摄氏度与华氏度转换)
- 上升气流冷却率公式:LR = 10 ℃ / 1000 m (上升气流每升高1千米所降低的温度)
- 风向表示公式:风向 = 风从哪个方向吹来
2. 地理地貌公式
2.1 黄土地貌
- 物理风化程度公式:W = (V - R) / V × 100% (黄土地貌物理风化程度)
- 水蚀深度公式:D = K × H^0.6(黄土地貌水蚀深度)
2.2 水旱田公式
- 农田水分利用率公式:U = (A - w)/ A × 100% (农田水分利用率)
- 农田有效灌溉率公式:I = V / A × 100% (农田有效灌溉率)
3. 地理人文公式
3.1 人口公式
- 人口密度公式:D = P / A (人口密度)
- 出生率公式:BR = (B / P) × 1000 (每千人中的出生人数)
- 死亡率公式:DR = (D / P) × 1000 (每千人中的死亡人数)
3.2 经济公式
- 国内生产总值公式:GDP = C + I + G + (X - M) (国内生产总值)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公式:GDP per capita = GDP / P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以上是初中地理公式大全人教版的一些部分公式,供您参考。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地球表面的测量、距离、方位、面积等各种数值计算。

以下是地理计算中常用的公式大全:
1. 地球周长计算公式:C = π * d,其中C代表地球的周长,d代
表地球的直径。

2. 地球表面距离计算公式:D = 2 * π * R * (θ/360),其中D代表地球表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R代表地球的半径,θ代表两点之间的弧度差。

3. 地球表面上两点之间的方位角计算公式:α = atan2(sin(Δλ) * cos(φ2), cos(φ1) * sin(φ2) - sin(φ1) * cos(φ2) * cos(Δλ)),其中α代表方位角,φ1和φ2代表纬度,Δλ代表经度差。

4. 地球表面上两点之间的面积计算公式:A = R^2 * (θ - sin(θ)),其中A代表两点之间的面积,R代表地球的半径,θ代表两点之间的弧度差。

5. 地图比例尺计算公式:S = L / D,其中S代表比例尺,L代表地图上的实际距离,D代表地球表面上的距离。

6. 地图上的面积计算公式:A = S * (L^2),其中A代表地图上的面积,S代表比例尺,L代表地球表面上的面积。

7. 地图上的点的真实距离计算公式:D = S * d,其中D代表地图上的距离,S代表比例尺,d代表地球表面上的距离。

8. 线性插值公式:y = y1 + ((x - x1) / (x2 - x1)) * (y2 - y1),用于在已知两个点(x1, y1)和(x2, y2)之间进行线性插值,求得中间点(x, y)。

以上是地理计算中常用的公式,通过它们可以计算地球的周长、距离、方位、面积等各种数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地球。

史上超全地理计算公式

史上超全地理计算公式

史上超全地理计算公式地理计算是指在地理学研究中通过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技术。

随着地理学的发展,地理计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介绍几个史上超全的地理计算公式。

1.经纬度转换公式经纬度是地理坐标的核心,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纬度表示南北方向。

经纬度之间的转换经常运用到地理计算中。

对于经度的度分秒(DMS)表示法,可以用以下公式将其转换为十进制度(DD)表示法:DD=D+M/60+S/3600对于纬度同样可以使用相同的公式进行转换。

2.距离计算公式地球表面上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是地理计算中常见的问题。

根据地球的形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两个点之间的距离:Distance = arccos(sin(Lat1) * sin(Lat2) + cos(Lat1) *cos(Lat2) * cos(Long2 - Long1)) * R其中,Lat1和Long1是第一个点的纬度和经度,Lat2和Long2是第二个点的纬度和经度,R是地球的半径。

3.等距线计算公式等距线是地理学中描述地形高度的重要工具。

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等距线的间距:Contour interval = (Max elevation - Min elevation) / Number of contour lines其中,Max elevation和Min elevation分别是最大和最小高程值,Number of contour lines是等距线的数量。

4.地形剖面计算公式地形剖面是描述地表形状变化的图表。

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地形剖面:Gradient = (Change in elevation) / (Distance between points)其中,Change in elevation是两个点之间的高度变化,Distance between points是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5.热量平衡计算公式热量平衡是研究地理系统温度分布的重要方法。

高中地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高中地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高中地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1. 地理位置公式
- 经度:表示地球上一个点相对于本初子午线的东西方位置- 纬度:表示地球上一个点相对于赤道的南北位置
2. 大气圈层公式
- 对流层:高度为0-10km
- 平流层:高度为10-50km
- 中间层:高度为50-80km
- 热层:高度为80km以上
3. 内外力平衡公式
- 等效质量:物体所受到的惯性质量
- 内力:物体内部各部分相互作用的力
- 外力:物体受到的外部作用力
4. 人口地理公式
- 人口密度:某一地区的人口总量除以该地区的面积
- 总生育率:某一年内平均每个女性生育的婴儿数
5. 气候公式
- 温度计算公式:C = (F - 32) × 5/9
- 温度差计算公式:C = (F1 - F2) × 5/9
6. 冰川地貌公式
- 冰川流速公式:v = k · h · i
- 单位负荷: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冰川负荷
- 冰川平衡线:冰川上下移动的分界线
7. 人口迁移公式
- 人口流动率:某一时期人口流入或流出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与该地区人口总数的比率
- 迁移率:人口从一个地区流向另一个地区的比率8. 市场经济公式
- GDP计算公式:GDP = C + I + G + (X - M)
- C:个人消费支出
- I:投资
- G:政府支出
- X:出口
- M:进口
以上是一些高中地理常见的公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1.地理坐标转换:常见的坐标转换方法有经纬度与平面坐标的转换以及大地坐标与空间直角坐标的转换。

2.点与线的距离计算:点P到直线AB的距离计算公式为d=,(Ax-By+C),/√(A^2+B^2),其中A、B、C分别为直线AB的方程的系数,(x,y)为点P的坐标。

3.点与面的关系判断:通过求解点P到面ABC的垂直距离,判断点与面的位置关系。

4. 大地测量中的三角高程计算:根据班氏(Bessel)公式,通过已知边长和角度,计算三角高程。

5.测地线问题: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称为测地线,根据椭球体的参数和两点之间的经纬度计算测地线距离。

6.等角投影:根据地图投影的方式,将地球上的三维空间转换为二维平面上的等角投影。

7.等积投影:根据地图投影的方式,保持地球上各个区域面积的相对不变,实现地球表面到二维平面的投影。

8.等距投影:根据地图投影的方式,使得地球上两点间的距离在对应的地图上也相等。

9.坐标简化算法:通过一定的算法,将地理空间中的坐标点进行简化,减少存储和计算的数据量。

10.数字高程模型的计算:通过提取地形数据和测量数据,构建数字高程模型,用于地形分析和计算。

11.地形曲率计算:根据数字高程模型,计算地表曲率,用于地貌和地形分析。

12.地形开凸度计算:根据数字高程模型,计算地表开凸度,用于地貌和地形分析。

13.地形湿度计算:根据数字高程模型和降水数据,计算地表的湿度状况。

14.地貌指数计算:通过对地貌参数的计算和分析,得出地貌指数,用于地貌分类和评价。

15.地表覆盖分类:通过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对地表的不同覆盖类型进行分类。

16.地表植被生物量计算:基于遥感数据和地理统计方法,计算地表植被的生物量。

17.地表蒸散发计算:基于地表温度、蒸发潜热和气象数据,计算地表的蒸散发量。

18.水动力学计算:根据水文数据和地理信息分析方法,计算水体的流速、流量和水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公式
一、时间的计算
1、求时区:
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2、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3、求地方时: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
二、太阳高度的计算
1、求正午太阳高度:
H=90°-︱纬度差︱(纬度差指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的差)2、求子夜太阳高度:
H=︱纬度和︱-90°(纬度和指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的和)3、求南北两楼的楼间距:
L=h•cotH (h为楼高,H为该地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
三、昼夜长短的计算
1、求昼长:
(1)昼长=昼弧∕15°
(2)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3)昼长=24-夜长
(4)昼长=(12-日出地方时)×2
(5)昼长=(日落地方时-12)
2、求夜长
(1)夜长=夜弧∕15°
(2)夜长=24-昼长
(3)夜长=(24-日落地方时)×2
(4)北半球某纬度的夜长=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
四、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1、求日出时刻:
(1)日出时刻=当地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
(2)日出时刻=12-昼长∕2
2、求日落时刻:
(1)日落时刻=当地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2)日落时刻=12+昼长∕2
五、球面距离的计算
(1)赤道和经线上的距离111Km×度数
(2)纬线上的距离=111Km×度数•COSθ(θ为当地的纬度)
(3)对趾点的计算:经度互补,一东一西;纬度相等,一南一北。

六、比例尺的计算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缩放图幅面积=原图幅面积×比例尺缩放的平方
七、相对高度的计算
(1)陡崖相对高度:(n-1)d≤H<(n+1)d (n为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2)H=T∕6°×1000米 (H为两地相对高度,T为两地温差)
八、有关人口的计算
(1)人口密度=人口数∕总面积
(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3)生育率=出生人口数∕育龄妇女数
九、地理坐标的计算
(1)利用正午太阳公式求当地纬度
(2)当地纬度=北极星的仰角
(3)当地经度=已知经度±1°∕4分钟×时差
十、地球自转速度的计算
(1)角速度=360°∕24小时=15°∕小时
(2)线速度=周长∕时间=2∏RCOSθ∕24小时 (R为地球半径, θ为当地纬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