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的心理学研究概述
嫉妒与羡慕心理学:复杂的情绪

嫉妒与羡慕心理学:复杂的情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体验到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情绪——嫉妒与羡慕。
这两种情绪都是人类情绪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且它们的产生原因和影响也大不相同。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嫉妒与羡慕这两种复杂的情绪,分析它们在心理学中的含义和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些情绪。
嫉妒是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它源于对他人的成就、财富、地位或外貌的羡慕。
嫉妒者往往在看到他人的优势时感到不安,这种不安的情绪会引发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挫折感。
嫉妒情绪的根源在于自我价值感的矛盾,即人们常常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自己所羡慕的东西。
这种自我贬低的观念会导致嫉妒者产生一种不安全感,他们渴望通过贬低他人来获得自我认同。
相比之下,羡慕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情绪,它源于对他人优势的欣赏和渴望。
羡慕者看到他人的优点时,会感到自己也有能力达到同样的成就。
羡慕者通常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但他们对他人所拥有的东西感到向往。
这种情绪可以帮助羡慕者找到自己的目标,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嫉妒和羡慕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嫉妒通常会导致负面后果,如产生敌意、恶意竞争、孤立和破坏性行为等。
而羡慕则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动力,促使人们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并推动社会进步。
因此,理解和处理这两种情绪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应对嫉妒和羡慕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康的自我价值感。
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潜力,而且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我们需要学会欣赏自己的价值和成就,而不是将自己的价值与他人的标准相比较。
此外,我们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而不是压抑或否认它们。
当我们感到嫉妒或羡慕时,我们可以向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倾诉自己的感受,寻求支持和建议。
另外,我们需要学会接受现实并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我们不能改变过去或预测未来,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欣赏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人际关系、健康、家庭和工作等重要方面,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人所拥有的东西上。
羡慕嫉妒恨的心理学分析

羡慕嫉妒恨的心理学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羡慕嫉妒恨”这一情感组合常常被提及。
它似乎是一种复杂而又常见的心理状态,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情感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又有着怎样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呢?首先,我们来谈谈“羡慕”。
羡慕往往是当我们看到他人拥有我们渴望但目前尚未拥有的东西时所产生的情感。
这可能是物质财富,如一辆豪华汽车、一座大房子;也可能是某种品质或能力,比如出色的沟通技巧、卓越的艺术天赋。
羡慕的产生通常是基于对自身不足的认知和对他人优势的欣赏。
当我们处于羡慕的状态时,内心更多的是一种向往和渴望,希望自己也能拥有类似的东西。
这种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我们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从而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然而,如果羡慕没有得到恰当的处理,就可能会升级为“嫉妒”。
嫉妒是一种更具负面性的情感,它包含了不满、怨恨和敌意。
当我们嫉妒他人时,不再仅仅是渴望拥有他们所拥有的,而是开始对他们的拥有感到不满,甚至希望他们失去这些东西。
嫉妒的产生通常与比较和竞争的心理有关。
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如果觉得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而且认为这种差距是不公平的或者是自己无法通过努力来弥补的,就容易产生嫉妒的情绪。
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会感到痛苦和焦虑,因为他们总是关注着别人的成就和幸福,而忽略了自己所拥有的。
而“恨”则是这一情感组合中最为极端和危险的部分。
当嫉妒发展到极致,就可能演变成恨。
恨是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包含了愤怒、仇视和报复的欲望。
产生恨的人往往会失去理智,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来伤害他人或者破坏他人所拥有的。
这种情感不仅对他人造成伤害,也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后果。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产生“羡慕嫉妒恨”的情感呢?从个体心理的角度来看,自我认知和自尊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不够清晰,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缺乏准确的评估,就容易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不平衡的心理。
心理学揭秘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嫉妒

心理学揭秘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嫉妒嫉妒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当我们看到他人拥有我们所渴望的东西或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时,嫉妒常常会产生。
尽管嫉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嫉妒的心理机制。
本文将揭示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嫉妒,并探讨如何应对和管理这种情绪。
一、社会比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是解释嫉妒现象的重要框架之一。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倾向于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当我们感到嫉妒时,实际上是在承认他人的优势和我们自己的不足。
这种比较主要基于外在因素,如财富、地位、外貌等。
我们往往会与那些在这些方面取得成功的人进行比较,从而导致嫉妒情绪的产生。
二、自我评价和自尊心另一种解释嫉妒的心理机制是与自身的自我评价和自尊心相关。
当我们看到他人比自己更有才华、更成功、更受欢迎时,我们的自我评价和自尊心可能会受到威胁。
嫉妒就是一种保护机制,它使我们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不足,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三、认知偏差与心理上的不公平感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存在一些偏差,这些偏差可能导致嫉妒的产生。
比如,我们倾向于高估他人的优点和成功,低估他们的困难和挑战。
这种认知偏差使得我们对他人的成就感到心理上的不公平,从而产生嫉妒情绪。
四、文化因素和社会期望文化和社会期望也对嫉妒的产生起着重要影响。
一些社会对于功成名就或拥有特定财富地位的期望非常高,这些期望意味着人们对于成功的渴望也会更强烈。
当我们感到自己未能达到这些期望时,嫉妒就会产生。
此外,一些文化也鼓励竞争和比较,这进一步加剧了嫉妒情绪的发生。
对于嫉妒情绪的管理,以下是一些建议:1. 自我反思和认知重建:意识到嫉妒情绪的存在,并进行自我反思。
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尝试通过积极的认知重建来减轻嫉妒的负面影响。
2. 增强自尊心:通过培养个人优势和自我价值感,提高自尊心。
接受自己的不足,并寻找自身的优势和成就,以此来减轻嫉妒产生的压力。
3. 养成感恩的习惯:关注自己拥有的东西,培养感恩之心。
大学生嫉妒心理研究综述

据和科 学参考。 关键词 : 大学生; 嫉妒 ; 人 际关 系; 影响因素 中 图分 类号 : G 4 4 4 文 献标 志 码 : A
对嫉妒的定义是 : “ 与他人 比较 , 发现 自己在才能 、 名誉 、 地 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 由羞愧、 愤怒 、 怨恨 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 嫉妒是人的一种主观 、 消极 、 甚至 抱有敌意的情绪 , 是人在对 自己与他人 的主观距离( 价值的 认知) 比较中, 感到受威胁时产生的体验 。大学生心理健康 质及语言表达能力 的志愿者可以安排带队导航 ,其他志愿 者可以安排在阅览室的检索机或者 自助借还体统做引导 。 活 动开 展前 ,对 每一位 志愿 者 发放 导航材 料 和志愿 者 统 一 文化衫 , 并对其进行操作培训 , 活动结束后对优秀志愿者发
2 014 年 4 月 第 14期
教 育 教 学 论 坛
E DU C ATI ON TE AC HI N G F OR UM
Apr . 2 01 4
N 0. 14
大学 生嫉 妒心理研究综述
封洪敏
( 山东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 山东 济南 2 5 0 0 1 4 )
摘要 : 嫉妒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 的且十分复杂的消极情绪, 嫉妒 心理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调适和疏导, 具有很强的破
荣 誉证 书 。 六、 开展 入馆 教育 的后 续工 作—— 文 献检 索课 程 入 馆教 育 培训 的 内容十 分很有 限 ,对 于读 者入 馆后 所 遇到的问题和学习中需要具备的检索能力只有在后续工作 中才能得到解决和提高 。因此 , 应将人馆教育开成系列课
嫉妒心理学:复杂的情感

嫉妒心理学:复杂的情感嫉妒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它既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又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情绪。
嫉妒是指对他人的成就、财富、地位、外貌或其他方面的优势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常常伴随着自卑感和自我否定,是一种对自己缺乏自信和自尊心的表现。
嫉妒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于自身价值的认知和评价。
人们往往容易将自己的价值和成功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上,当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时,就会产生嫉妒情绪。
此外,人们也容易将自己的成功建立在他人失败的基础上,当看到他人的失败和挫折时,也会产生一种幸灾乐祸的情绪,这也是嫉妒的一种表现。
嫉妒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情绪,它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还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嫉妒者往往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他们不断地关注他人的优点和成就,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自卑,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嫉妒情绪的滋长。
而这种情绪又会导致他们更加关注他人的优点和成就,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然而,嫉妒并不是无药可救的情感。
人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来克服嫉妒情绪。
首先,要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要将自己的价值和成功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上,而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次,要学会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不要过于关注他人的缺点和失败,从而避免产生幸灾乐祸的情绪。
此外,要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安慰,当发现自己处于嫉妒情绪中时,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寻找一些能够让自己感到愉悦和放松的事情去做,如阅读、运动、旅行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文化因素来减少嫉妒情绪的产生。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让人们了解嫉妒情绪的危害性和调节方法,从而帮助人们克服嫉妒情绪。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社会文化因素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如树立榜样、推广平等和尊重的社会价值观等。
总之,嫉妒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它既有破坏性的一面,也有可克服的一面。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调节、教育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来克服嫉妒情绪,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
嫉妒心理学

理解并应对人性的阴暗面
作者:xx 汇报时间: 2024/02/03
目录
01 嫉妒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03 嫉妒心理的表现形式 05 如何正确处理嫉妒心理
02 嫉妒心理的产生原因 04 嫉妒心理对个人的影响 06 嫉妒心理的研究前景
01 嫉妒心理学的基本概 念
嫉妒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1 嫉妒心理的定义
嫉妒心理的外在表现
嫉妒心理的外在表现多种多 样,如过度关注他人的动态 ,频繁比较自己与他人,甚 至可能出现攻击性的行为, 这些都是嫉妒心理在无意识 中寻求平衡的表现。
嫉妒心理的影响和应 对
嫉妒心理如果处理不当,可 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 负面影响,如焦虑、抑郁等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理解 和接纳自己的嫉妒情绪,通 过积极的方式去应对和调整 ,如提升自我价值感,增强 自信心等。
嫉妒心理会对个体的心理健 康和社交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 理问题,同时也会影响人际 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面对嫉妒心理,个体可以采 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如增强 自我认知、培养感恩心态、 寻求专业帮助等,以减轻嫉 妒情绪对自身的负面影响。
谢谢大家
04 嫉妒心理对个人的影 响期处于嫉妒心理状态下,可能导致焦虑、抑郁
嫉妒心理对个人社交关系的影响 2 等心理问题,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
嫉妒心理可能让人产生偏见和误解,影响人与人
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破坏社交关系。 3 嫉妒心理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
需要引起重视并妥善处理。
02 嫉妒心理的产生原因
嫉妒心理的产生原因
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社会比较的压力
不公平感的产生
当个体对自身的价值和能力 缺乏足够的认同,他们可能 会通过比较自己与他人来寻 找自我价值,从而产生嫉妒 心理。
嫉妒心理学

爱情嫉妒心理
自然嫉妒
三种类型
变态嫉妒 浪漫性嫉妒
爱情的快乐如同人类所有的快乐一样 ,需要一定的刺激——愉快的对立面 ,如果没有不快乐作陪衬,快乐也会 显得平淡——瓦西列夫
自然嫉妒
必要性 普遍性
猜疑 敌意 报复
变态嫉妒
2、嫉妒心理产生的前提条件 共同需要 个体差异 比较 心理平衡失衡 引发嫉妒的直接根源
• 人的差异 自然差异 社会差异 个体差异
比较心理产生的客观前提
比较中处于劣势者容易生嫉妒心理是普遍 的,但并不能说明处于优势者就不会产生嫉妒 心理
然后,他又朝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助理身上开 了两枪。此时,在场的众多人士刚刚有所醒悟 ,纷纷逃离现场,这时卢刚又瞄准了当时在场 的另一位中国留学生,27岁山林华博士,接连 向山林华的的脑部和胸膛连开数枪。随后,卢 刚离开了第一现场到达二楼系主任办公室,一 枪射杀了系主任。在确其死亡之后,又返回第 一现场,发现几个学生正在抢救奄奄一息的史 密斯教授,于是又朝史密斯的脑部补发了致命 的一枪。
4、嫉妒心理产生的诱因 名誉 地位 钱财 爱情 表现形式 嫉德 嫉能 嫉才 嫉名 嫉情 嫉财
5、嫉妒心理产生的几种相关的心理因素 (1)参与心理 指人们都有参与社会活动,并在其 中展示自己的才能,不甘人后的心理需 求
负向作用
皮革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曾在一所学校随意抽 取了部分学生,请教师暗示他们是最有发展潜 力的。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要比其 他未经暗示的学生进步快很多。
期望值过高,脱离实际基础,出现负向效 应,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嫉妒心理
1、恋爱的双方应该完全平等 2、铲除爱情中的自私观念 3、用理智战胜情感
妒忌的心理研究概述

—
—
争者夺走是一个相当重要 的能力。 犯罪 , 并且这种情况多见于男性 。它 的影响是十分可怕的, 包
明显。从而证明了先前研究中, 认为妒忌情绪属于 , 至少在最 有研究发现人们 的妒忌的唤起程度与潜在被妒忌的对象
这样对妒忌近于歌颂的描述之于科学研究而言显然并不
2妒忌的产生和研 究的意义
同时也伴随有痛苦和悲伤。足什 么让我们 的爱情如此丰 富多 精准, 但也很好地说明了人类情感复杂和纠结的特 点。
彩 ,惊心动魄而又永不疲倦地上演 ?爱与妒忌是对立的吗?
或许你会认 为, 爱一个人 , 便不会 妒忌他 。然而弗洛伊德 的门
关键 词: 妒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两性 认知加工
中图分类号: B 8 4 2 .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3 9 7 3 ( 2 O 1 3 ) O o 2 . 0 9 3 . 0 2
1 引言
一
我肯定的表现 。
段浪漫 的爱情 , 不仅能让人感受到幸福、归属和亲密,
进化 心理学认 为,妒忌就是唤起一种在保护 自身伴侣不
生之一 , 美 国心理学家狄奥多则认为: 一个人爱另一个人 , 是 被异性竞争者 夺取而背离与 自身的关系的警告 。其产生源于 出于妒忌 。他还强调 , 爱情一 旦出现 , 嫉妒便会消失。心理学 守护住伴侣, 满足 自身生存繁衍需要 , 影响其对竞争者产生妒
认 为: 妒忌心 强的人 , 自我价值感很脆弱 , 一旦发现别人在某 忌情绪取决于竞争者身上存在的唤起妒忌程度 的特征 。对于 些方面超越 自己, 便感觉 受到威胁 。因此, 容易妒忌的人 一定 人类而言,拥有一个长久的伴侣不仅意味着增加其 自身生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嫉妒的心理学研究概述论文导读:嫉妒是一种消极的、负面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人心理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具有相当高的普遍性,一直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心理现象。
以上就是这六种主要的嫉妒理论在理论趋向上的分歧,我们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用更加综合的观点去寻找各个理论对嫉妒心理及行为的实际研究与治疗过程中的契合点,使其更具实际意义。
现在在美国和西欧研究并广泛使用的嫉妒评估量表有七种,它们分别是Mathes人际嫉妒量表、Bringle自我报告量表、Bringle投射嫉妒量表、Hupka爱情嫉妒量表、White习惯性和关系嫉妒量表、Rosmarin人际嫉妒反应量表、Bunnk嫉妒量表。
关键词:嫉妒,嫉妒理论,嫉妒评估量表嫉妒是一种消极的、负面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人心理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具有相当高的普遍性,一直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心理现象。
1 基本概念嫉妒(Jealousy)一词源于希腊语“zelos”,意为争胜、热情和强烈的情感。
嫉妒是指个体和另一个人(指伙伴)之间已有的某种重要关系面临丧失,而被第三者(通常是人)得到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Mathes,1985)。
这种关系的丧失,如果不涉及其伙伴与第三者建立类似关系时,个体就不会产生嫉妒。
最为常见的嫉妒现象往往出现在恋情关系中,但其它类型的关系中也会有嫉妒发生。
总的来说,嫉妒常常涉及一种三角关系,三角关系的一边代表着两者之间的关系,嫉妒者和伙伴;另一边代表着伙伴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边代表着嫉妒者对第三者的态度。
英文中的嫉妒和妒忌(Envy)常常让人混用,对于嫉妒的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明确了嫉妒与妒忌的区别。
嫉妒必须发生在人际关系情景中,嫉妒这个术语涉及到第三者,即便是这个第三者也许只是存在于嫉妒者的想象之中。
而妒忌发生在一个人缺乏另一个人所拥有的高人一等的能力、成就或者某件物品时的情绪体验,妒忌者既羡慕别人,又希望别人也和自己一样缺乏那些东西。
它发生在这种缺乏存在于自我定义的范畴之内,它会增强自我的不满足感。
2 理论趋向在国际嫉妒研究方面,近几十年来,围绕着嫉妒的发生机理,发展和影响因素,内部心理反应及外部行为表现规律,调节和治疗,形成了一些理论。
概括起来,能够代表现代嫉妒研究和应用主流的理论有六种:1、心理动力学理论;2、系统学理论;3、社会生物学理论;4、社会心理学理论;5、行为理论;6、认知--现象学理论。
这六种理论彼此间存在启示性和互补性,也存在分歧甚至矛盾。
论文大全。
嫉妒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组成部分,他把成人的嫉妒看作是童年创伤经验的复现,由于每个人都会在童年经历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这些经验沉积为潜意识,并在适当的情境下有深层潜意识向意识表层过渡。
由于童年的焦虑和恐惧人皆有之,所以嫉妒是普遍的、不可避免的。
系统学理论研究嫉妒的整体关系,认为嫉妒是一个比个体更高级的关系系统问题,个体只是整体关系的一部分。
它不问“为什么”(嫉妒者为什么嫉妒),而问“什么?”(是什么引发嫉妒?)通过提出理论模式和具体意见,扰乱或中断引起嫉妒问题的破坏性关系,建立积极的关系。
社会生物学理论起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它的理论基础有两个:嫉妒进化论:嫉妒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保护性本能反应,人和动物都有嫉妒行为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性别差异演化论:随着男性和女性进化层次的上升,他(她)们在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差异日渐明显,因此两性在表达嫉妒的方式上显示出差异。
嫉妒差异的根源除了性别进化因素之外,还有影响群体和个体的社会进程及生存条件。
社会心理学理论以社会文化为基础,论证不同文化中的人有不同的嫉妒反应方式,意在证明嫉妒与其生活的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规范有关。
行为理论认为嫉妒是后天的习得行为,并把可观察的嫉妒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重点。
论文大全。
行为学家认为,嫉妒常常是不恰当的学习结果,嫉妒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应该从当前的环境中去寻找。
认知--现象学理论是在嫉妒现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者是最古老、最普遍、最流行的嫉妒研究方法。
它注重对嫉妒现象及其危害的描述和鞭挞。
嫉妒的认知--现象学理论是现象学和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中心论点是强调对嫉妒事件的认知评估,即刺激―评估―反应模式。
拉扎罗斯(Lazarus)“情绪的认知--现象学理论”是这一理论的代表。
中国台湾哲学家陈康德“嫉妒分析”一文,也堪称是嫉妒的认知―现象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以上就是这六种主要的嫉妒理论在理论趋向上的分歧,我们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用更加综合的观点去寻找各个理论对嫉妒心理及行为的实际研究与治疗过程中的契合点,使其更具实际意义。
论文大全。
3 嫉妒评估嫉妒曾一度被认为是羞耻的情绪反应,往往和脆弱、狭隘联系在一起,由此就导致了嫉妒研究的一个难处,被试因此对嫉妒存有防御,否认自己存在嫉妒心理,即使明确感到自己确实存在这种心理感受,考虑到社会文化赞许性,也容易掩盖其嫉妒感受,所以对于嫉妒的评定存在困难。
现在在美国和西欧研究并广泛使用的嫉妒评估量表有七种,它们分别是Mathes人际嫉妒量表、Bringle自我报告量表、Bringle投射嫉妒量表、Hupka爱情嫉妒量表、White习惯性和关系嫉妒量表、Rosmarin 人际嫉妒反应量表、Bunnk嫉妒量表。
Bryson定义嫉妒行为范畴的研究;Hupka界定激起嫉妒的文化情境的研究;Bunnk特定文化背景中的嫉妒因素研究均采用这些量表作为研究工具。
Bryson在嫉妒反应风格的研究中,证明了这些量表具有较高的效标关联效度。
White指出,采用效标测量,可以得到嫉妒的一般结构。
Bryson在五个不同文化的国家中使用White习惯性和关系嫉妒文卷和Mathes人际嫉妒量表,证明嫉妒有明显的跨文化反应一致性,可看作是效度的验证。
Mathes 检验了7种量表的信度,证明其信度指标符合测量要求。
在中国,王晓钧对这7种嫉妒评估量表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研究,其结论为:这7种嫉妒量表具有较高的分班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能够满足中国被试者的使用要求;量表内容重复性较大,适用范围限于爱情及关系嫉妒,并不适合评估其他嫉妒类型。
近年来,在嫉妒心理的研究中,更多地使用了嫉妒感受伴随的各种情绪进行主观量化评定。
4 其他相关研究在嫉妒的相关研究中,比较重要的研究有嫉妒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在这一研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人格是否对嫉妒产生影响以及哪些人格因素对嫉妒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表现产生实质影响?近20年来,国际同类研究的现状可归纳为以下3种观点:第一,认为人格对嫉妒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研究者将此类嫉妒称之为特质嫉妒(Trait Jealousy)。
Clanton指出:“特质嫉妒不涉及产生的问题,因为它是已定型的,具有烙印特定的个人嫉妒。
”他援引Bringle等人的研究作为证据,Bringle等人研究了跨年龄阶段被试者的嫉妒反应,发现在纸笔测验中,不同年龄阶段被试者的反应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相隔两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73。
据此他得出结论“特质嫉妒是深层次的、不可克服的嫉妒”。
不仅如此,Clanton进一步指出,特质嫉妒与那些稳定的社会人格有关,它是一种用于分析嫉妒性质的透视性概念,应当在更大的范围进行研究。
第二,认为人格对嫉妒又影响,但不赞成把人格看作是嫉妒的原因。
Bringle指出:“人格只能看作是分析嫉妒的变量之一,而且不是唯一的变量。
为了对嫉妒现象提供理性的和有效的分析,未来的经验性和概念性研究需要维持在个人、关系、情境三方面的平衡。
”第三,否定人格对嫉妒产生决定性影响。
Pines指出,一些人格心理学家认为,像‘爱嫉妒的人格’这种东西真的存在,而我自己的经验使我相信,给某个人贴上诸如‘爱嫉妒的人格’这样的标签,不仅对他无益,甚至有害。
那么嫉妒与人格的关系究竟如何?在众多人格变量中有没有一些人格维度或人格因素对嫉妒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的王晓钧通过实证方法系统研究人格是否对嫉妒产生影响以及哪些人格因素对嫉妒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表现产生实质影响。
其研究通过对4种嫉妒量表和达5人格量表施测结果的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大5人格量表中所包含的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顺同性河沿进行5种人格维度中,只有神经质维度与嫉妒呈现一致性密切关系;外向性维度与嫉妒的一致性关系尚不明确;开放性维度、顺同性维度和严谨性维度与嫉妒关系并不密切。
在大5人格量表中所包含的30种人格因素中,焦虑、自我意识、正性情绪和信任4种人格因素与嫉妒呈现一致性密切关系。
结果表明:在5种人格维度中,神经质人格维度在嫉妒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要影响作用;在30种人格因素中,焦虑、自我意识、正性情绪和信任4种人格因素是影响嫉妒心理和嫉妒行为的重要因素。
5 结语对于嫉妒的心理学研究,国外学者认为,一方面需要开展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嫉妒产生的内在机理进行探讨,需要从行为层面、认知层面、社会文化层面进行深入探讨,并且开展嫉妒的跨文化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嫉妒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一种社会情感,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都会涉及到嫉妒的问题,因此,关于嫉妒对于人们身心健康、动机系统的影响,乃至于如何克服嫉妒的负面影响,都是很重要的课题。
6 参考文献 1 史占彪、张建新、李春秋,嫉妒的心理学研究进展,Chinese Journal ofPsychology,2005,13(1)。
2 王晓钧,现代嫉妒理论的分歧与契合研究,心理科学,1999,22。
3 王晓钧,7种嫉妒评估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心理科学,2001,24(5)。
4 王晓钧,嫉妒与人格的关系,心理学报,2002,34(2)。
5 王晓钧,嫉妒研究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分析,心理科学,2000,23(3)。
6 赫尔穆特舍克,嫉妒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