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要素分配

合集下载

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价值论理论基础【论文摘要】按生产要素分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对于丰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必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的.标志着我国分配制度改革触及新的领域。

党的十五大对此又有重大突破:一是提出分配制度改革要把“按劳分配制度与按要素分配制度结合起来:二是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从而提出了社会主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分配理论。

这对于丰富、充实.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必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并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在于揭示了人类的抽象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

马克思从商品的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的二重性学说.从而科学地揭示了两种财富的源泉。

一种是使用价值财富.其创造的源泉包括具体劳动与物质资源两个方面另一种是价值财富.即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价值财富,其源泉和实体就是惟一的人类抽象劳动.它是一定的体力和脑力的结晶。

所谓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指的正是后一种概念,它和前一种概念并不矛盾。

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不等于只要有劳动就能创造价值。

前者说的是价值创造源泉问题.后者讲的是价值形成问题。

如果不了解两者的区别.就可能错将价值创造”等同于“价值形成”,从而否定价值形成过程中非劳动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得出”只要有劳动就能创造价值”的片面结论。

各种物质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要素是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

没有它.劳动者就不能创造价值。

因为劳动者只有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入生产过程,才能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依据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依据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依据有人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源于马克思曾经批判过的斯密的“三位一体”公式,即资本创造利息、土地创造地租、劳动创造工资的理论,进而推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政策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因为只要我们认真体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所有制与分配的关系、关于所分配的产品的使用价值创造和价值的形成过程,就不难发现马克思早就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首先,从整个社会的生产与分配的关系来看,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关系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础。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3页)。

这里所说的生产条件本身的分配,是指物质的生产条件(自然资源、生产资料)和人身生产条件(劳动力)的归属,也就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关系。

这就是说,所有制关系与分配关系之间是因果关系,他们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所有制关系是形成分配关系的基础。

有了所有制关系,即生产要素的分配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也就自然被确定了。

生产资料所有权归资本家,资本家必然凭借这种所有权取得利润;劳动力所有权归劳动者,劳动者必然凭借这种所有权取得工资。

可见,分配关系是由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另一方面,分配关系又是所有制关系的实现。

对财产的所有者来说,他之所以要拥有财产,目的是为了得到与这种财产所有权相对应的分配权,也就是要获得一定的所有权收益。

马克思在论证剩余价值理论时,并没有否认资本主义条件下新创造的价值要在利润和工资之间进行分配,也没有否认利润要在各类资本之间进行分配,而是认为这种分配恰恰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作用的必然结果。

即使在批判“三位一体”公式时,马克思批判的也并不是它现象上所具有的价值分配形式,而是批判古典经济学家错误地把分配的表面现象当成了价值形式的本质。

其次,从创造使用价值的源泉来看,各种生产要素在物质财富生产中的贡献大小也应该是收入分配的客观依据。

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实现形式

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实现形式

我国自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来,经过近30年的艰苦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并正在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运行机制,对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产生很大影响。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在分配领域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这种分配方式、即分配的基本性质和原则并没有、也不会发生变化,因为按劳分配原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而与交换、经济运行机制没有关系。

分配的性质、基本原则不会随着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而发生变化。

但是,交换领域的改革却对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有着重大的影响。

按劳分配原则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分析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时提出来的。

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部产品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以后,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用劳动券的形式,直接按照每一个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这一设想是以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即不存在市场联系)和分配主体是整个社会(即企业仅仅是社会的一个下属单位,没有独立性)为前提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两个前提是不存在的,因此,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必然呈现出与马克思的设想不同的特点。

第一,按劳分配要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的劳动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人们提供的劳动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真正成为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社会劳动,还需要根据所生产的商品的实现情况,即商品在市场交换中能不能卖出去、按什么价格卖出去来确定。

因此,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就不可能由社会直接按照劳动者个人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以劳动券的形式把消费品分配给个人,而是一个间接的迂回的过程,即要借助于商品交换来实现。

商品交换作为连接生产和分配的中间环节,在质上检验劳动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即是否是社会必要的劳动,在量上将个别劳动量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量,使社会必要劳动量成为消费品分配中衡量劳动的尺度。

谈谈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谈谈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谈谈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分配制度的改革,这是一个引起长期激烈争议的话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造性地、灵活地掌握马列主义理论、现代经济学理论、政策学理论和根据人们的认识水平循循善诱地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提高改革意识的策略。

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调整、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比较研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在8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这是一个富于创造性智慧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重要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马列主义经济学理论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早在改革初期,通过对中外企业管理体制的反思,已经得出结论:产权制度改革[2]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然而,在当时这一观点是极为敏感的。

考虑到当时人们可能接受的程度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1984年在承担国家体改委企业改革项目时,提出了一种从分配关系入手,既能促进产权改革,又能为当时人们接受的,兼顾国家、经营者和职工三者利益的方案:应当从明确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出发,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使用权分开,兼顾国家、经营者和职工三者利益。

经营者应从竞争性的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上产生,其收入应当与企业实绩挂钩,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分工协作,三位一体。

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进一步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将分配关系改革深化到产权制度改革,提出应当从中国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改革[3]的具体国情出发,从理顺所有权和经营权以及劳动权的辩证关系出发,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吸取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发展的合理因素,将出资人原始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权分散化和人力资本等等理论融为一体,创造性地提出“全要素资本化”,将“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的原则建立在所有制关系的改革基础上。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4]认为: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和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

马克思明确说过: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泉源,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泉源,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分析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分析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分析党的十五大提出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并把这两者的结合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呢?下面我们对其理论依据依次进行分析。

一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分析1.两个基本定理定理1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并且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动力。

证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假如我们想知道什么东西对狗有用,我们就必须探究狗的本性。

这种本性本身是不能从‘效用原则’中虚构出来的。

如果我们想把这一原则适用到人身上来,想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69页原注)就是说,什么东西对人有用不取决于事物本身的特性,而取决于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

马克思认为,人们之所以进行生产,是为了生活的需要:“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32页)。

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角度说明人的本质。

他们在书中指出,人类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而人必须投身于生产满足需要的活动中去。

人的需要是人的历史活动的前提。

其次,作为现实的人必有其内在的规定性,这种内在规定性是由于他的需要及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所产生的。

在现实世界中,人有许多需要,这些需要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决定了他们的本质,因此,“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4页)。

马克思指出,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生命力,是能动的;另一方面又是受动的,他的欲望与需要的对象是不依赖于他而存在的,“但这些对象是他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2~163页)。

试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

试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

试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试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摘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种形式。

二者都是平等的原则和效率的要求统一的产物,各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按劳分配注重人的尊严和平等,但是忽视了效益激励和个人能力的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注重效益激励和公平公正,但是忽视了人的尊严和平等。

因此,将两种分配方式结合起来,既能满足人的尊重和平等的要求,又能激发效益和公平的需求。

本文将分别从实质和具体方式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实质1. 按劳分配的实质按劳分配是指根据个人的劳动贡献来分配收入,是一种推崇平等的分配形式。

按劳分配的实质是尊重人的尊严和平等的要求,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逻辑。

2.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根据生产要素的贡献来分配收入,是一种推崇效益的分配形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是激发效益和公平公正的要求,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目的。

3. 实质的结合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相对独立但又互为补充。

二者都是基于平等原则和效率要求的,但各自偏重不同的方面。

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彼此的不足。

二、具体方式1.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比重结合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比重结合,是将两种分配方式运用在不同的情境下,权衡其比重的最佳方式。

对于那些重视人尊重和平等的行业和职业,可适当增加按劳分配在总分配中的比重;对于那些重视效益激励和公平公正的行业和职业,可适当增加按生产要素分配在总分配中的比重。

具体比重的制定需要根据各个行业和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调整。

2.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进一步细化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进一步细化,将产生贡献的因素具体化并进行量化。

比如,将人的劳动贡献分为时间贡献、技术贡献、智力贡献等,将土地、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别计算。

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不同生产要素和个人的贡献,并更好地实现效益激励。

按要素分配要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

按要素分配要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 一 , 该 承认 我 国现 阶段 私 有制 经 济 中依 靠 应
资本所 获得 的剥 削 收入具 有双 重的 历史功 能 。一方
和社会 主 义 市场经 济条件 下 , 劳分 配和按 生产 要 素分 配可 以在全 社会 范围 内 , 按 企业层 次和个人 收
入 分 配层 次有机 结合 起 来。 结论是 : 劳分 配和 按 生产 要 素 分 配相 结合 是 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 固有 按
的 分配制度 , 为社 会主 义经 济制度 的基本 特征 。 成
劳动 过程 角度 , 劳动过 程 的生产 要素 划分 为 劳动 、 把
劳动 资料 和劳 动 对 象 。如 果 从 劳 动 过 程 的 结 果 来 看, 劳动 资料 和劳 动对象 表现 为生 产 资料 , 劳动 本身 表现 为生 产劳 动 。这样 可把 生产 要素归 结 为生产 资
料和 劳动 两 大 类 , 即人 的要 素 和 物 的要 素 。 ( ) 2 从 劳动 生产 率 的角度 , 马克 思 将 劳 动 过程 的生 产 要 素
维普资讯
羹 西北大学学报 ( 学社 会科 学版 ) 哲
20 0 8年 5月 , 3 第 8卷第 3期 , y 20 , o.8 N . Ma ,0 8 V 13 , o3
Ju a o N  ̄ w s U i r t( h oo h n oi cecsE io ) o r l f o h et n esy P i spyadSc l ine dtn n v i l aS i
区别 : 生产要 素 划 分 反 映 的生 产 关 系 是 不 同 的。西 方 经济 学把 生产 过程 仅看 成是 生产 要素 的投 入和产 出的物 质技 术关 系 , 单 纯 的生 产 力 要 素 。马 克思 是 不 仅将 生产 过程 看作 是投 入和 产 出的物质 技 术关 系 的劳动 过程 , 而且 将 生 产 过 程看 成 是 价 值 形成 和价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其次,应该正确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不等于要素价值论。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于资本家对资本、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的所有权,基于这种法律上的财产权,他们享有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但并不能因此认定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

与此相反,要素价值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是土地、资本、劳动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现在还有人提出企业家作为第四大生产要素,把前三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价值。

他们提倡按贡献分配,他们认为,资本、土地也要参与分配正是因为它们也参与了价值的创造。

要素价值论把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生产、价值的形成过程和价值的增殖过程混为一谈。

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一、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实质上已经指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原则。

目前,我国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资本、技术、知识产权、信息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由我国的经济组织形式决定的。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迄今为止最进步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的本质要求是劳动者为社会和集体提供了一定量的劳动,经过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后,按照其本人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得等量消费品。

这种分配方式确认只有劳动才能获得分配,只有劳动才是按劳分配的唯一尺度,其前提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经济制度的确立。

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组织就决定了分配方式上的公平性,排除了剥削他人收入的可能性,也确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实际上是按劳动效益分配,按劳动的社会价值分配。

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对劳动者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这是由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成为全体劳动人民或部分劳动者的公共财产,劳动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不劳动者不能占有生产资料,劳动是社会成员获得计量报酬的统一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体形式:
在我国,目前主要有以下形式:
1、按资本要素分配。
从目前看,居民的按资本要素分配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形式:一是将资金用于银行储蓄,获取利息收入:二是将资金用于购买各种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获取利润、红利、股息以及有价证券买卖收入;三是将资金以独资、合资等形式从事实业投资以获取投资利润;四是将自有房产、车辆等出租获取租金收入。
在我国,按技术要素分配主要包括以专利权的形式获得专利收益和以技术入股的形式获取利润分红两个方面。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大力提倡并鼓励按生产要素分配,对于我国发展高科技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4、按管理要素分配。
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要表现为组织协调和指挥运筹才能。在分配形式上,主要包括承包制、年薪制。津贴制等。
2、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即劳动者依据自己的劳动力状况获取要素报酬。劳动力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市场经济国家已得到普遍的认同。劳动者还可根据其人力资本大小获得派息和分红。
收入=工这是指技术要素所有者将自己所拥有的技术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并据此取得报酬。
按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使用者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的贡献的大小,按照一定比例,对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支付相应的报酬的一种分配方式。
它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相适应,按生产要素分配对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5、按信息要素分配。
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竞争中,谁拥有足够的信息,谁就能掌握生产经营的主动权,占据生产经营的优势。因此,信息要素所有者提供信息时则根据该信息对生产经营的贡献来给予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