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区别 (1)

合集下载

基于分配层次性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关系的再思考

基于分配层次性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关系的再思考

基于分配层次性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关系的再思考首先,我要分别介绍一下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是指根据个人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质量等因素,按照一定比例给予相应的报酬。

这种分配方式主要强调的是个人劳动的贡献和付出,以劳动力作为分配的主要因素,实行不平等的分配制度。

按要素分配是指根据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因素)的投入和贡献来分配产生的物质财富。

这种分配方式主要强调的是资本的作用,以要素投入作为分配的主要因素,实行相对平等的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并存,二者相辅相成,起到互补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每个人的潜力,推动经济发展。

一、基于分配层次性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1.分配层次性的概念分配层次性是指在分配中,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进行分配,从而实现个体和整体的共同发展的分配理论。

其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是由国家、企业、个人和市场四个层面相互衔接和相互制衡的,各层面的分配路径和分配重心不同,说明分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不可替代性及其层次性特征。

2.按劳分配的分配层次性在按劳分配中,由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保障各种工作者的劳动报酬。

企业则按照相关劳动力市场价格,为员工提供相应的报酬。

个体则通过个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获得个人财富积累。

市场则通过竞争和供需力量,决定劳动力的市场价格。

按劳分配的分配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国家、企业和个体三个不同层面的分配模式中。

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企业按照相关劳动力市场价格,为员工提供相应的报酬;个体则通过个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获得个人财富积累,最终实现个人自我发展。

3.按要素分配的分配层次性在按要素分配中,国家通过规范市场经济的使用要素来保证公平竞争环境,企业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投入各种要素以获得收益。

个体则通过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的投入实现增值,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按要素分配的分配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国家、企业和个体三个不同层面的分配模式中。

正确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_构建和谐社会

正确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_构建和谐社会

正确理解按劳分配与按⽣产要素分配_构建和谐社会185《商场现代化》2009年6⽉(下旬刊)总第579期按劳分配与按⽣产要素分配的关系⼏乎成了经济学界⼀个“剪不断,理还乱”的永恒问题。

近期论及⼆者⼀致性的主张并不少见,各有其价值与不⾜之处。

但⼆者作为并列的经济概念,理论上不可能没有严格界定,其差别是⽏庸置疑的,但究竟差别何在呢?作此区别有何意义呢?试予分析,以作参考。

⼀、划分标准与⾓度的模糊——理解⼆者关系的误区其⼀,⽣产条件和分配标准的不同。

在⽣产之前,作为⽣产条件,劳动是⽣产的必备因素,当然是⽣产要素;⽣产之后,作为分配标准,则必须将⼈的劳动和物的作⽤分开;分配⾓度的⽣产要素应称之为“分配要素”。

其⼆,⼴义、狭义的不同。

⼴义的⽣产要素包括劳动,⽽狭义的⽣产要素则仅指物的准备。

其三,公私领域劳动的差别。

这个差别实际来⾃于我们对传统按劳分配教条理解的结果。

我们把公有制范围内的分配称之为按劳分配,⽽把私有制范围内的劳动所得称为⽣产要素分配,其分配形式⽈劳动⼒分配。

其实,由于现实条件(全社会共同占有⽣产资料;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每个劳动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社会⽽⾮企业作为分配主体)的不具备,不赋予传统按劳分配理论以时代内容,它就会⾛向末路,这已成为⼤家的共识。

“任何⼀门学科,哪怕是最深奥的学问,如果不同丰富鲜活的社会⽣活发⽣紧密的关联,就不可能有⽣命⼒”。

事实很清楚,即使在党政事业、国企这些公有制领域,各地各部门各岗位也不是同⼯同酬。

“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这种变化,不是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否定,⽽是在经济条件发⽣变化的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发⽣了变化。

……按劳分配的实质是以劳动为尺度,按照劳动者贡献多少分配所得”,不必按公私范围区分劳动分配的原则或⽅式,不可⼀种劳动两种解释。

⼆、个⼈性,还是公共性 —— ⼆者差别的关键到底什么是活劳动?个⼈体内储存,因⽽不可剥离,并且与⽣俱在,即作为分配标准与⽣产要素相对⽽⾔的劳动只能是“活劳动”,它必须是属于分配者个⼈的,并限定在劳动者的有⽣之年。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文献综述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文献综述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文献综述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刘亚飞学号 0990202035一、按劳分配的涵义1、按劳分配在我们传统理解的涵义里是指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劳动者通过生产劳动,从雇主那里取得维持自身及家庭劳动力再生产的那部分劳动价值。

现阶段在理论的探讨上有了争论,一种看法为:“劳”指劳动量,按劳分配即为马克思理论中所指;第二种看法为:“劳”指劳动力产权,按劳分配为按劳动力产权分配;第三种看法为:“劳”指劳动力,按劳分配指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作者:刘艳摘自《价格月刊》2003年第5期)2、按劳分配是按劳动力的产权分配。

分配时具有劳动力的产权,否则就不能参与分配。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作者:侯安东摘自《现代企业》2008.6)3、按劳分配是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探析》作者:吴声功《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5期经济学研究)4、所谓按劳分配,按照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诠释,就是社会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去的等量产品,不劳动者不得食。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深层思考》作者:杨明洪摘自《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总第211期)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涵义1、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生产要素产权的广泛存在,及调动各方力量充分利用生产要素来生产社会财富而采取的分配形式,它要求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也要分享一部分剩余价值。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作者:刘艳摘自《价格月刊》2003年第5期)2、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的产权分配,离开了生产要素的产权,根本谈不上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作者:侯安东摘自《现代企业》2008.6)3、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凭借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探析》作者:吴声功《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5期经济学研究)4、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也就是社会根据各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服务过程中投入的比例和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浅析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浅析

浅谈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通过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专题研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分配”一章,与周为民、陆宁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论文,感触颇深,现就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老师的文章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按劳分配原则是指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中的劳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是指投入生产的劳动力。

第二层含义是指劳动力参加了一定长度时间的生产。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

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没有能够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差别,劳动还未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等原因,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这个原则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有重大作用.由于劳动能力不同,家庭人口不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这是一个“弊病”,但在社会主义阶段是不可避免的。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对平均主义,选择合适的按劳分配的形式。

社会主义经济中产品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旧的社会分工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而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

它包括三层含义:(1)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依据是要素所有权;(2)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价值;(3)分配的衡量标准,这涉及到按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还是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依据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其直接表现和标准是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

2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2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完整概括。

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不断提高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认识。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在我国有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从理论上说,在物质和劳务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资源就是生产要素。

它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土地、自然资源等。

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照参与生产的各种要素对生产的贡献率进行分配,要素报酬等于其边际生产率。

在我国,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首先,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而在公有制多样化的实现过程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形成的具有明显公有性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一方面适应公有制性质必然实行按劳分配;另一方面,适应财产所有者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又必然会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

目前我国城乡大量出现的以劳动者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劳动者既按劳进行分配,又按投入资本进行分配,也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正是通过按生产要素分配,公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整体实力和效益水平不断提高,公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其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意味着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生产要素作为物质和劳务产品生产时投入的资源,其配置理所当然地也就包括在市场调节的范围内。

而市场对生产要素配置的调节又主要是通过生产要素价格即生产要素提供者所获报酬的上下波动来实现的。

正是在不断地流动,不断地分化组合中,生产要素不断地按照市场的需求得到了配置。

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教程文件

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教程文件

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十五大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新的分配理论。

这对于丰富、充实、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必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两种分配方式是既有紧密联系、互相渗透,又有区别的辩证统一关系。

这里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做出贡献之后参与收益分配,而不是指生产条件即生产要素本身的分配。

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十五大报告讲的正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两种分配方式的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在一定领域或范围内,两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密不可分。

如在农村大包干中,按劳分配与按产分配、按股分红并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才能也是生产要素,在他的收入中既有按劳分配,也有按管理才能分配等等。

(2)按生产要素分配从内涵上看,它包括按劳分配。

因为生产要素中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房地产、知识、信息、专利、商标、管理才能、信誉等等。

而劳动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二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是不能等同的。

显而易见,按劳分配只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形式之一。

( 3 )两种分配方式的作用与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当前在这两种分配方式的关系上有几种观点值得商榷。

其一是两种分配方式等同论。

有的观点认为,从性质上看,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劳分配”还有的认为按劳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无论是从外延上还是内涵上都难以说通。

外延上,生产要素的范围远远大于劳动力要素的范围,两者是不能等同的。

从内涵、性质上看,按劳分配方式是由公有制决定的,劳动者之间相互是平等的,不存在剥削关系。

而建立在非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不能称为按劳分配的,企业老板与雇工之间雇佣关系,存在剥削关系。

知识清单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知识清单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知识清单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1)按劳分配原因是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直接原因基本内容和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意义①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③能有效防止收入差距过大,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体现公平原则注意:①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②按劳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

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

③按劳分配并不意味着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

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必然涉及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企业的效率问题,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这些效率密切相关。

(2)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也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内涵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所有者根据对生产要素的占有参与收入分配,获得相应的报酬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有利于调动各种要素所有者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典题精练某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员王某购买了内部职工股,年终按股分红获得3 000元,他还将自己的专利技术入股,年终又获得17 000元,全年他共得工资款36 000元,岗位津贴960元,奖金12 800元,一年之中他缴纳各种税款4 500元,向困难职工捐款1 000元。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周为民老师的比较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周为民老师的比较

在阅读了周为民、陆宁老师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从马克思的逻辑来看》与杨欢进老师的观点,我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不同点一、对“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概念的定义不同。

周为民、陆宁老师认为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要素所有者提供生产要素所获得报酬(收入)由要素市场价格决定,是为按要素分配。

在市场关系中,人们的收入总是由要素报酬构成的,所以按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分配方式。

也就是说按生产资料分配是指按照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

就是说生产前,你所拿出来用于生产的“东西”,譬如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愈多,将来生产后形成的利润中,你就能分得愈多。

杨欢进老师的观点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要从质和量这两个方面来论述,从质的方面讲,分配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素的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要素的所有者将自身的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中必然包含这些生产要素的贡献,而要素的所有者在分配中必然可以获得某种利益,所以从质的方面来看,按要素分配就是要素的所有者之间进行的分配。

从量的角度看,分配的多少也就是获得利益的多少,是由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决定的。

某一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相应产量就会越高,分配的就越多。

在某些情况下,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时不一致的。

由于每一种生产要素对生产过程的贡献及生产成果的贡献很难精准判断,所以显示生活中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的数量与质量分配往往是同时并存的。

所以总的来看不能只考虑某一方面的因素还要综合两者来考虑。

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定义:从质的方面说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从量的方面说是生产要素的数量与质量的分配,也可以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

二、对按生产要素分配存在的条件理解不同从周为民、陆宁老师对按生产要素的定义可以看出,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是在生产要素有定价以后才能按照生产要素进行分配,而一种产品如果有价格他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商品,所以一个有商品有价格存在的条件必须是市场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区别
1、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里面,在非公有制经济里面是不存在的。

按劳分配要抓住"劳"这个词,也就是只有在公有制企业里面的劳动收入才算是按劳分配,其他非劳动所得就不是按劳分配了。

2、按生产要素分配:既存在于公有制经济里面,也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里面。

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等。

除了按劳动要素分配会跟按劳分配混淆之外,其他几个生产要素都不会跟按劳分配混淆。

但按劳动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是很容易区分的,只要是在非公有制经济里面的劳动,就是是按劳动要素分配,在公有制经济里面的劳动,就是按劳分配。

其它的以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不管是在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里面,都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