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厂除藻技术
自来水厂气浮除藻的问题和对策

自来水厂气浮除藻的问题和对策宗兵年 上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工程学院给水排水1999-7-27随着富营养化水域面积的大幅度扩大和程度的加重,藻类已日益成为以地表缓流水域(如湖泊)为水源的自来水厂深为头疼的问题。
长期的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气浮是一种比较好的除藻工艺。
从70年代末开始,气浮除藻工艺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问题予以总结,分析其产生原因,并力图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1 气浮系统对高浊度去除效率不高这个问题主要是以下一些原因造成的。
(1) 气浮加药量可以比常规沉淀的加药量小很多(如在南方地区,用于高藻水除藻时,矾耗一般可减少6mg/L~10mg/L),因此在原水浊度变化较大时抗这种变化的能力较小。
对这种情况,要求在浊度变化较大时,相应改变加药量。
(2) 气浮除藻溶气回流比一般取为5%~8%(也有些取到12%),但是当原水浊度增加较多时,这个回流比显然不够(固体量增加时要求气量相应增加,即回流比增加)。
相应的解决办法是:在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到这种变化,并且在设备上作出安排,而在实际操作时,应根据浊度变化对溶气水回流比作出相应的调整。
当然这种做法要增加一定的投资。
(3) 在一些水厂,在气浮前没有设置反应池,或者絮凝条件不佳,造成气浮效果受影响。
一般来说,气浮对絮凝要求较低,但还是有一定的要求,特别在高浊度条件下。
(4) 一般水厂在气浮前都没有沉砂池,在高浊度条件(一般是洪水或风浪大时)下,进水中一些较大的泥砂颗粒比重较大,不易被气浮浮起。
在这种情况下,气浮池下应设置一定的沉淀区。
2 气浮除藻效率很难达到90%以上在高藻期,气浮出水中剩余的藻类含量仍很高,仍会对过滤形成障碍。
气浮在污水处理中一般都可达到一个很高的SS去除效率,如在造纸白水中,经常可达到95%,甚至99.5%以上,但在除藻中却很难做到。
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气浮对颗粒物的去除效率与颗粒物的表面性质有关。
除藻综述

二、直接过滤除藻
• 1.直接过滤除藻方法概述
• 直接过滤是指向原水中加入混凝剂后不 经过沉淀池沉淀而直接进行过滤的工艺。
• 2.直接过滤除藻方法的适用范围
• 直接过滤适用于原水中藻类和悬浮物数 量较少的情况,该工艺的关键是滤速的 大小。处理含藻量极高的水应在过滤池 前增加沉淀池或澄清池,但这样还可能 出现滤池出水含藻量>1000 个/mL的情
• 3.举例
• 上海市月浦水厂自陈行水库取水,从每年 的3月下旬开始,库中水温上层高、下层低, 藻类繁殖很快,进入水厂的藻类难以沉淀, 造成滤池堵塞(过滤周期仅为2~3 h)。该厂 采取的措施:一是减少原水在水库中的停 留时间,提高水库的换水率,使水中杂质 来不及沉淀(保持浑浊状态)而阳光难以射入, 从而导致藻类的光合作用困难;二是采用 药剂控制(向水库水中投加漂白粉)。
• 沉淀或过滤除藻是指通过藻类自身的重 力作用以及在滤料和各种填料的作用下 将水中藻类去除的工艺。
• 2.水中藻类对过滤效果的影响
• 当藻类数量<500个/mL时,不会引起滤 池堵塞;当藻类数量为500~1000个/mL 时,滤池有稍许堵塞;当藻类数量为 1000~2000个/mL时,有明显堵塞现象; 当藻类数量>2000个/mL时,会出现严 重堵塞。
• 2.微滤机的适用范围
• 微滤机对藻类的去除率随藻的种类不同而 有很大区别,越细小的藻类越难去除,有 时仅去除10%,可是这种藻类所消耗的混 凝剂量最大。又因微滤机所能去除的浊度 不多,所以应用微滤机几乎不可能降低混 凝剂投量,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需要 去除浮游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时,可选 用微滤机除藻。
• 3.举例
• 采用网眼孔径为10~45μm(多数为35 μm) 的微滤机,除藻率约为50%~70%,但浊 度只能减少5%~20%。采用孔径为25~ 35μm的布筛处理开罗的尼罗河水时,藻类 平均去除率为40%;处理巴黎塞纳河水时 为55%,处理湖泊和蓄水库水时为50%~ 65%。德国的Slipplingen水厂在向原水中投 药之前用微滤机去除原水中大部分藻类等 颗粒物。
反渗透超滤设备除藻方法及工艺流程介绍

反渗透超滤设备除藻方法及工艺流程介绍反渗透超滤设备除藻方法及工艺流程介绍现在水中的污染物越来越多,易受日照影响的较浅和流动缓慢的水体(如湖泊),在富营养条件下水中藻类易于大量繁殖,特别是在水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水中的含藻量将很高。
反渗透超滤设备可以达到除藻。
常用的反渗透超滤设备除藻方法有如下3种。
⒈反渗透超滤设备除藻微滤机是一种截留细小悬浮物的筛网过滤装置。
除藻用的微滤机多采用孔眼20~40μm的滤网,它对藻类的去除效率在40%~70%,对浮游生物的去除率可达97%~100%。
此法主要用于处理低浊高藻的湖泊水。
⒉气浮法除藻在含有较多藻类和一定浊度的水中投加混凝剂,反应生成絮凝体,再用反渗透超滤设备气浮法把絮体浮升到水面除去,可以取得远比沉淀为快的分离速度。
⒊加药灭藻法在取水湖泊或原水存贮池中定期投加硫酸铜(2~3mg/L),可以杀灭藻类或控制其繁殖。
但此法对鱼类有毒害作用。
在净水工艺中采用预氯化法,可以控制藻类在净水构筑物中的生长。
水中的藻类除了会使水产生令人厌恶的味和嗅外,还因为它们的比重接近于水,混凝沉淀的效果不好,易于堵塞滤池,影响水厂的正常运行。
因此在处理藻类含量较多的湖泊水时,应考虑反渗透超滤设备除藻问题。
【反渗透超滤设备的工艺流程】反渗透超滤设备应用膜分离技术,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带电离子、无机物、胶体微粒、细菌及有机物质等。
是高纯水制备、苦咸水脱盐和废水处理工艺中的最佳设备。
广泛用于电子、医药、食品、轻纺、化工、发电等领域。
反渗透是一种借助于选择透过(半透过)性膜的工力能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当系统中所加的压力大于进水溶液渗透压时,水分子不断地透过膜,经过产水流道流入中心管,然后在一端流出水中的杂质,如离子、有机物、细菌、病毒等,被截留在膜的进水侧,然后在浓水出水端流出,从而达到分离净化目的。
反渗透超纯水设备典型工艺流程为:1预处理-反渗透-纯化水箱-离子交换器-紫外灯-纯水泵-用水点2预处理-一级反渗透-二级反渗透(正电荷反渗膜)-纯化水箱-纯水泵-紫外灯-用水点3预处理-反渗透-中间水箱-中间水泵-EDI装置-纯化水箱-纯水泵-紫外灯-用水点4预处理→紫外线杀菌装置→一级RO装置→二级RO装置→中间水箱→EDI装置→脱氧装置→氮封纯水箱→除TOC UV装置→抛光混床→超滤装置→用水点水质符合美国ASTM标准,电子部超纯水水质标准(18MΩ*cm,15MΩ*c m,2MΩ*cm 和0.5MΩ*cm四级)一般包括预处理系统、反渗透超滤设备装置、后处理系统、清洗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等。
水厂常规水处理工艺藻类去除初步研究

水厂常规水处理工艺藻类去除初步研究1 前言藻类问题一直是供水行业人们关注的一大热点,由于现代工、商、农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生活污水的乱排乱放,导致淡水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水体受氮、磷等营养物质污染后水质恶化[1,2],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大大加速致使藻类生长旺盛[3],因此每年夏秋季藻类的大量繁殖都加大了水厂的水处理难度。
由于水质监测工作中大多只对水源水藻类进行显微计数,对经过常规处理后的出厂水藻类监测关注不够,同时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水表中常有一些绿色微型植物覆盖,影响了人们对供水水质的信任度。
因此,对水源水、出厂水藻类及水表中“绿色污染物”的鉴别跟踪是完全必要的,我们以某水厂为例,对三者进行藻类监测,以期为常规水处理工艺改进以及更好的保障人们的安全用水提供参考和依据。
2 研究方法2.1 仪器与试剂CH-30型显微镜(附带Pstudio软件成像系统);鲁哥氏液固定剂:称取4g碘及6g碘化钾,溶于100mL纯水中。
2.2水源水中藻类的测定[4]2.2.1水样的采集采样每月2次,连续采集两个月(分别为五、六月份),采集工具用分层水质采样器。
对水深3~10m的水体,同一取水点分别在距水面0.5m及底层0.5m 处取水,两层水各取500mL混合成一个水样;水深大于10m的水体,采样点采用分层取样(每1m一水样),各层等量混合成一个水样(采样时间在同一天的相近时间)。
本实验水源水采集水样量为1L,出厂水为10L,水表打开表盘后直接取样,用少量无菌蒸馏水稀释镜检。
2.2.2水样的固定测定藻类用的水样应立即加以固定,即杀死水样中的浮游植物和其他生物。
固定剂用鲁哥氏液,固定剂用量为1L水样中加15mL鲁哥氏液,使水样呈棕黄色即可。
2.2.3沉淀和浓缩沉淀和浓缩在筒形分液漏斗中进行,因为一般浮游藻类的大小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再经过碘液固定后,下沉较快,所以静置沉淀时间一般需用48h。
然后用细小玻璃管以虹吸方式缓慢地吸去上层的清液,注意不能搅动或吸出浮在表面和沉淀的藻类。
给水厂中处理高藻水常用的方法

商
给水厂 中处理 高藻 水常用的方法
何 晓 梅 古 字 力 (珠 海 水务 集 团有限公 司 珠 海华金 开发 建设 有 限公 司 广 东珠 海 519000)
一 摘 要 国 内外 对 给 水 厂 处 理 高 藻 水 源 水 的 方 法 和 改 进 工 艺 有很 多研 究 和 应 用 系 统 介 绍 给 水 厂 处 理 高 藻 水 源 水 所 常 用 的 物 理 法 (超 滤 膜 法 、气 浮 法 、活 性 炭 吸 附 法 )和 化 学 法 (预 氧 化 法 、强 化 混 凝 法 )。 关 键 词 给 水 厂 除 藻 方 法
活 性 炭 具 有 比 表 面 积 大 和 吸 附 性 能 强 的特 点 .对 水 中 的 色 、嗅 、味 和 有 机 物具 有 良好 的 去 除 效 果 .是 目前 去 除 水 中 有 机 物 的 首 选 工 艺 活 性 炭 吸 附 法 对 水 中 的 藻 类 和 藻 毒 素 也 有 较 好 的 去 除 效 果 .特 别 是 对 水 中藻 细 胞 分 泌 物 产 生 的 低 分 子 量 DOC 的 去 除 尤 为 有 效 粉 末 活 性 炭 投 量 较 小 时 .对 水 中 的 藻 类 和 藻 毒 素 的处 理 效 果 并 不 佳 珠 海 市 唐 家 水 厂 采 用 混 凝 前 投 加 粉 末 活 性 炭 .通 过 生 产 经 验 得 出 ,投 加 量 为 6mg/L时 , 对 水 中 嗅 和 味 的 去 除 效 果 毫 无 作 用 活性 炭 价 格 较 贵 .再 生 困难 .因 此 采 用 活 性 炭 吸 附 法 的 净 水 成 本 较 高 .从 节 约 净 水 成 本 角 度 分 析 .此 方 法 并 非 长 久 之 计 2 化 学 法 2.1 预 氧化 除藻
给水处理中藻类的去除(一)

给水处理中藻类的去除(一)论文作者:彭海清1,谭章荣2,高乃云1,孟长再3摘要:原水中的藻类会产生异臭、异味,影响净水厂出水水质。
针对这些问题,总结了国内外一些除藻方法和经验,并介绍了部分工程实例。
关键词:除藻氧化澄清气浮1混凝除藻投加硫酸铝作为混凝剂可同时去除浊度和藻类,出水中藻类数量<1000个/mL时所需混凝剂量远大于浊度<3NTU时所需的量。
原因是粘土类胶体在ζ电位=-5mV时即可完全脱稳,而藻类必须在ζ电位=0时才能脱稳。
若同时投加聚丙烯酰胺或阳离子型助凝剂则可减少硫酸铝用量。
采用混凝法除藻时应根据藻的种类选择药剂。
去除硅藻时可单独投加硫酸铝,例如番禺市沙弯水厂在硅藻高繁殖期的投铝量从平时的1.2mg/L增加到3.0mg/L,可使沉淀池出水的浊度降至1~2NTU以减少进入滤池的藻类数量。
去除绿藻一般需要预氧化,预加氯时其去除率约为95%~98%,无预氯化时其平均去除率为85%(如果考虑到预加氯会产生三卤甲烷,也可以用其他氧化剂)。
蓝、绿藻会产生臭味,甚至含有毒素,并且会分泌黏液造成配水管网中出现后絮凝现象,此种分泌物又可能转化为三卤甲烷母体,因此是水处理中较难去除的藻类,也是多数富营养化水体中主要生长的藻类,它对混凝剂投量的调整极为敏感。
另外,藻类代谢产生的有机物对絮凝和过滤也有影响,其原因是该有机物中的酸性物质与混凝剂(铁盐或铝盐)的水解产物发生反应,生成的表面络合物附着在絮体颗粒表面,阻碍了颗粒相互碰撞,因此必须增加混凝剂的投量,补偿由于表面络合物的形成对颗粒脱稳和絮凝造成的影响〔1〕。
2直接过滤除藻直接过滤不适宜处理含藻量极高的水,这时应在过滤池前增加沉淀池或澄清池,但这样还可能出现滤池出水含藻量>1000个/mL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处理。
沉淀或澄清构筑物的类型很多,可除藻率却不相同。
例如用静沉池处理泰晤士河水时,平均除藻率为59%,可是它处理衣阿华河水时,除藻率为37%(硫酸铝混凝)~97%(石灰软化)。
水体藻华应急削除技术

精品整理
水体藻华应急削除技术
一、技术详情
该技术通过药物杀灭蓝藻、水绵水藻,药物氧化分解水体有机物,絮凝水体有机物,降低水体富营养化指标,消除水质恶臭,捕捞漂浮蓝藻、水藻水绵,控制水藻水绵密度,降低水体富营养化指标,达到改良水质的目的。
二、技术优势
药物配方,杀藻剂,氧化分解有机物,喷洒机械使用方法,使用药物时机,水藻捕捞技巧,蓝藻捕捞技巧。
三、适用范围
该技术适用于城市、乡村、景观水等地表水质改良治理,主要有蓝藻水华爆发、水绵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有机物等过多引起的地表水变质发黑、发臭等,影响周边居民生活,该技术通过药物杀灭蓝藻,水绵藻类,控制藻类密度,絮凝、氧化分解水体有机物,降低、降解水体富营养化指标,捕捞漂浮蓝藻水华,水绵水藻等水生植物,消除水质恶臭,恢复水面洁净,达到改良水质的目的,优化水域环境。
四、治理方法
杀藻剂杀灭藻类,选择时机杀灭控制蓝藻生长繁殖,使其一不能成为优势藻类种群,形成蓝藻水华;使其二蓝藻不能形成胶质鞘硬化,而无法溶解于水中,影响治理效果;灭杀水绵活体,防止水绵孢子大量繁殖扩散;氧化分解剂氧化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使用絮凝剂絮凝络合吸附离子,形成沉淀,脱离水体表层,使生物营养盐减少,达到降低水生微生物生长的目的;治理过程中采用不锈钢定制船拌药喷洒,对杀灭藻类使用藻类捕捞网具及真空泵等设备清理水面。
供水水源水华爆发时的应急除藻措施

供水水源水华爆发时的应急除藻措施杨文进;雷培树;王早文【摘要】当供水水源发生高浓度藻(水华)时,水厂的滤池极易被藻堵塞,水处理不能继续运行,对此应从速采取水源除藻的应急措施.每天一次向含藻水体水中投加0.5~1 mg/L CuSO4,连续投加2~3 d后,除藻有效且能使水厂水处理工艺正常运行.投加高锰酸钾0.5~2 mg/L或加入游离性余氯0.2~1 mg/L,亦可有效除藻.%When water supply source has large concentrations of algae (algal bloom), the filters of water works are clogged very easily and water treatment operation can not work normally. Excessive algae in water source should be removed immediately in case of emergency. If 0.5-1 mg/L CuSO4 once a day for two to three days is used, algae can be effectively removed. Then water works can operate normally. 0.5-2 mg/L potassium permanganate or free 0.2-1 mg/L chlorine residual can be also effectively to remove algae.【期刊名称】《净水技术》【年(卷),期】2012(031)006【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供水水源;藻类;除藻剂;硫酸铜;高锰酸钾;氯【作者】杨文进;雷培树;王早文【作者单位】中国市政工程中南市政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0;中国市政工程中南市政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0;中国市政工程中南市政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91.25当水厂进水中含有高浓度藻时,沉淀池不能有效沉淀,导致大量藻类进入滤池,其中大部分滞留在滤池的表层滤料之中,致使滤池过滤周期严重缩短,水厂产水量大幅度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来水厂除藻技术某水厂于1995年建成投产,以黄河三门峡库区水作为供水水源。
其主要处理工艺为:预沉→预加氯→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是地表水处理的常规工艺流程。
随着该水厂的投产供水,市区居民对自来水存在腥味等口感问题的反映也越来越强烈。
通过对该水厂各个水质监测点的跟踪监测,可发现其水体腥味随着该厂调蓄池藻类数量的变化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是由于调蓄池内藻类的大量滋生引起的。
藻类产生的原因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的排放量也急剧增加,加之天然来水量逐年减少,从而使黄河的污染日趋严重。
由于水体营养盐的大量富集,造成黄河水的富营养化。
据2002年以来黄河三门峡段污染指标的监测数据统计:80%时段的黄河来水为IV类、V 类或劣V类水质,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
而该水厂的调蓄池又有以下特点:(1)蓄水深度浅,水位最高时水深约5.5米,最低时水深仅为0.7米,且受条件限制,低水位运行时间长,属典型的浅水位蓄水池;(2)原水在调蓄池停留时间长,特别在每年7~9月三门峡库区调水调沙阶段长达三个月不能补充新水。
这就从客观上形成了水质富营养化的基础条件。
虽然该厂调蓄池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却是有限的。
在引黄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丰富,以及春、秋适宜的水温、充足的阳光作用下,藻类就会大量滋生,总数有时呈爆发式增长,高发期藻类总量曾超过1亿个/L,优势藻种主要是蓝藻、绿藻、硅藻等。
藻类的特性藻类通常是指一群在水中以浮游方式生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其种类繁多,均含叶绿素。
在显微镜下观察,藻类是带绿色的有规则的小个体或群体。
由于藻类是水体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故在整个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藻类在一定数量时,对水体水质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但若水中的藻类超过一定数量时,特别是过度繁殖形成水华时,不但会产生臭味,其产生的毒素也能影响人体健康,并且对自来水厂的制水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
藻类中的蓝绿藻、小颤藻等在新陈代谢及藻尸腐烂分解的过程中能释放出有腐败气味的化合物MIB和土臭素,从而使水体带有土腥味。
藻类对制水生产的影响藻类的滋生直接影响制水生产,藻类的分泌物及降解产物中含有四氯乙烯、二甲基二硫化物等毒性物质,能引起人、动物中毒,其产生的霉味、腥味,也使人在饮用时不能接受。
藻类的大量繁殖给净水厂后续的混凝降浊和加氯消毒带来较大的困难。
在高藻期,原水水体感官质量变差,对常规的水处理工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严重降低了水处理的效果,增加了水处理的成本,影响了正常的生产运行。
藻类物质在滤池中也会大量繁殖,致使滤料层堵塞,使过滤周期缩短,减少产水量,增加冲洗水量并影响出水水质。
随着饮用水标准的不断提高,如何能够有效地防治和去除藻类对制水生产过程和水质的影响,是制水厂要致力解决的难题之一。
去除藻类物质的方法选择治理藻类泛滥是当今国内外正在探索着的难题。
诸多专家学者历经多年的辛勤摸索,还没有找到一套理想的治理方法。
现在已有的处理方法大体可归结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这些方法虽各有所长,但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专家认为:靠单一的方法,去治理一个极其复杂的水生生态系统,往往得不出理想的效果。
应采用标本兼治的综合控制除藻法:一是控制污染源的排入;二是调整水环境结构;三是局部应急除藻。
这三种措施应该并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前两种措施属于宏观性的规划管理对策,技术上相对容易解决,但牵涉面广,见效慢,需要政府行政解决,往往会拖延很多年,有时历经多届政府。
而局部应急除藻抑藻,能有效地解决当前的藻类爆发,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救急手段。
作为城市的供水企业,所用原水的污染问题并不是自身能够解决的,也只能采取应急的局部除藻措施。
局部应急除藻方法的选择应用强化常规净水工艺除藻在遇到藻类对制水生产影响的初期,该水厂采取强化常规工艺处理混凝的措施来去除藻类。
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1)折点加氯除藻。
把反应池前的加氯量增大,以氧化水中的有机物,杀灭藻类。
折点加氯能杀灭一定的藻类,并能去除水中的一部分异味。
(2)加助凝剂高锰酸盐(ppc)复合药剂除藻。
高锰酸盐(ppc)复合药剂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助凝剂,在生产上配合净水剂一起投加,经过试验和生产试用证实,在一定范围内ppc 的投量和它的除藻效率成正比关系。
ppc投量越高,沉淀水和滤后水中的藻类去除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但ppc对低浊、低藻的原水处理效果并不理想。
在调蓄池投加硫酸铜除藻(1)硫酸铜除藻的作用机理是铜离子可以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结合生成蛋白盐,使蛋白质变性、沉淀,使酶失去活性而达到灭活的目的。
(2)该水厂的水质检测中心每周都对调蓄池藻类进行监测,和色度、浊度、pH值、CODMn 等指标的检测数据一起作为启用原水预处理的依据。
当调蓄池藻类达到3000万个/L时,开始在调蓄池投加硫酸铜,控制投量在0.3~0.5mg/L(以无水硫酸铜计),经过8个小时的接触后,藻类去除率可达40%~50%.(3)投加硫酸铜前后水质比较:投加硫酸铜后,可使色度降低10以上,浊度降低约4NTU,藻类去除约50%,缓解了后续常规工艺水处理的压力。
(4)硫酸铜除藻的主要问题是:在硫酸铜灭活藻体的同时,其他生物体也受到了影响,比如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植物的死亡,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
为将硫酸铜灭活藻类的同时对生态的影响降至最低,需严格控制硫酸铜的用量。
运用活性炭吸附去除藻类及其代谢产物(1)用常规工艺的强化混凝除藻,需要消耗大量的净水药剂,原水藻类过高时,形成的絮体较松散,不易下沉,不利于后续去除;而用硫酸铜杀藻,不但会破坏水体生态系统,还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这就需要选用更适合的除藻方法。
(2)活性炭是用烟煤、褐煤、果壳或木屑等多种原料经炭化和活化过程制成的黑色多孔颗粒,其主要特性是比表面积大和孔隙构造,活性炭的强吸附性能就主要发生在这些孔的表面上。
一般情况下,用于水处理的活性炭应具有适当比例的孔,以去除水中分子量(或分子直径)较大的吸附质。
活性炭表面具有微弱的极性,不仅可以去除水中的非极性吸附质,还可以去除极性吸附质,甚至某些微量的金属离子及其化合物。
水华期间,藻类大量繁殖,水源带有色、臭、味。
活性炭吸附是除色、臭、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此外,活性炭用于有铁、锰及植物分解产物或由于污染而使水体带有的颜色的去除也是十分有效的。
用活性炭去除微量有机氯及其产生的异臭味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粉末活性炭的粒径一般为10~50um,因其颗粒小,比表面积大,吸附速度快,一般情况可与混凝过程相结合,该水厂就是把活性炭直接投加到原水中,经混合吸附水中的有机和无机杂质后,粘附在絮体上的炭粒大部分在沉淀池中成为污泥后排除,常应用于季节性水质恶化时的间歇处理以及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不高时。
粉末活性炭吸附效果非常显着,同时可增加絮凝矾花的核心作用,提高悬浮颗粒的碰撞机会,可提高混凝工艺的处理效果,并有利于浮渣的去除。
运用生物(鲢鱼)除藻鲢鱼控藻机理鲢鱼,又名白鲢、鲢子等,属鲤科、鲢亚科。
鲢鱼常栖息于水的中上层,以食浮游植物为主(包括粘附在藻类上的细菌)。
鲢鱼摄食的方法比较独特,它的鳃耙相邻之间有骨质小桥,其外面覆盖着海绵状的筛膜。
因此,微小的浮游植物(藻类)不能随水滤出体外而成为其食物。
所以,鲢鱼是摄取藻类的典型鱼种。
而且某些浮游植物贫乏的池塘,鲢鱼整个夏季都以池底蓝藻腐屑为食,腐屑占其食物重量的90%~99%.鲢鱼控藻技术正是利用鲢鱼喜食藻类的生活习性,对水库等易生长藻类的水体进行藻类控制的原水处理技术。
该技术通过对鲢鱼的合理投放(适当时间、地点、鱼体、密度),利用其对藻类的摄食,来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去除水体藻类、改善原水水质的目的。
第一批鲢鱼投放根据该水厂调蓄池历年的蓄水时间、蓄水量、蓄水深度及运行情况,在每年的12月份到来年的2月份水体较深,且水位、水质都比较稳定,此时投放有利于鱼类的成活及生长。
该水厂于2005年1月份投放第一批鲢鱼2.3万kg,单尾鱼重(200±25)g,此时调蓄池存水量约300万t,放养密度约7.6g/m3,随着调蓄池水量的变化,放养密度最高达到约46g/m3.第一批鲢鱼投放以后,经过一年的试运行,取得了以下效果:(1)藻类短期爆发式增长的情况已消除,数量大都控制在3000万个/L以下,水体腥味明显减少,净水厂后续处理也趋平稳,没有出现往年浊度长时间持续难以处理的现象。
经该水厂现有的地表水常规处理工艺+活性炭吸附工艺联合运行后已完全能够处理合格,出厂水腥味已基本能够被人接受。
(2)处理药剂的用量也有大幅削减:2005年和2004年相比,节省硫酸铜约20吨,节约聚合铝约82吨,节约活性炭34吨,减除投放鲢鱼的费用,实际节约资金约33万元。
第二批鲢鱼投放根据2005年的试运行情况,该水厂又于2006年1月份第二批投放鲢鱼1.6万kg, 单尾鲢鱼重(166±35.2)g,放养密度增加到18g/m3(包括第一批投放鲢鱼的增长量)。
后来随着调蓄池水量的变化,放养密度最高达到96g/m3.第二批鲢鱼投放后,经过2006年及后续几年的连续运行,不但取得了更为满意的除藻效果,又节约了大量水处理费用。
鲢鱼除藻效果利用鲢鱼对原水水体进行除藻,能使水体蓝绿藻含量大幅下降,并有效降低了藻类总量,达到了减少水体腥味、改善饮水口感、并为净水厂后续处理降低难度、减少药耗的目的。
其特点为:除藻效果明显,二次污染小;投资少、见效快;操作简单、管理费用低;不产生有害副产物,是对水厂高藻原水进行预处理的较为理想的方案。
(1)用鲢鱼除藻时投放鲢鱼的大小应适宜,太小成活率较低,太大使用不了几年就得出库。
另外,浅水位水库鲢鱼的放养密度不宜太大,特别是原水调度困难的地方,在水位较低而不能及时充库时,生物体密度会成倍加大,造成鱼类夜间缺氧浮头甚至死亡。
(2)由于鲢鱼有逆流而上的习性且耐氧能力极差,当有进水暗管和水库相连时,一定要在管口加防护网,以防在充水时大量鲢鱼逆流钻进暗管不能回游而导致缺氧死亡。
(1)对于藻类的去除,采用改进净水厂常规工艺除藻,以强氧化剂和杀藻剂为除藻手段的化学方法优点是除藻效率高,但不足是这种方法以投加药剂达到除藻目的,在处理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副产物,特别是氧化剂的使用可引起有毒蓝藻藻体破裂从而导致胞内毒素释放;采用活性炭吸附对色度、臭味可以有效去除,但在藻类过量繁殖时也不能根本控制藻类的数量,且运行的成本较高;但这两种方法都属于被动除藻。
(2)采用生物控制技术作为传统水处理工艺的前处理,主动控制原水的含藻量,为净水厂水质处理创造条件,运行成本较低,而且不产生有害副产物,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是藻类处理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