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小国寡民》全文详细翻译
道德经《小国寡民-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小国寡民-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小国寡民-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谈谈“小国寡民”

谈谈“小国寡民”老子第80章云:小国寡民。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御,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简单翻译,这段话的大意是:把国家变小,让人民稀少。
做到:百姓有各式各样的器具却从不使用,因为不想死亡而不远赴他乡。
虽然有车有船,却没有乘坐的机会;虽然有枪有炮,却没有摆列的所在。
需要记忆的事儿实在太少了,记个绳疙瘩就足够了。
老百姓各个吃得香、穿得美、睡得安,玩得乐。
大家比邻而居,能够相互听到对家的鸡鸣犬吠,但是,终其一生,也相互走动。
对于老子的这段话,大多数的评价或者一直以来的评价都是不切实际的自然经济思想。
但是,笔者今天却要为老子翻案。
因为,立足今天,展望明天,老子的理想完全可能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首先,“小国寡民”这四个字非常重要,是这段话的纲,也可以叫题眼。
小和寡在这里都是动词,使其小、令其寡的意思。
对于小国寡民,我们可以从政治、地理、社会和经济四个层面去理解。
从政治意义上讲,任何天子都不能认为自己的国家大、自己的国民多。
天子的胸怀应当十分宽广,国家没有最大,只有更大,再大也不嫌大;民众没有最多,可以更多,再多也嫌多。
从地理意义上讲,国家地域再宽广,也可以通过交通、通讯等方式把距离拉近;民众再多,也可以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让百姓不感到拥挤。
从社会意义上讲,不要打肿脸充胖子,超越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
从经济意义上讲,宁可自认国小民寡,也不要自认国大民多而增加税收,尽量减少百姓的税务负担。
这样看,小国寡民思想难道不是十分精辟吗?其次我们再看其他几项具体构想:一是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在机械化、智能化情况下,我们还需要自己动手吗?二是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中国过得这么好,移民美国做甚?三是虽有舟御,无所用之。
现在都网上订购、送货上门了,还要车船干啥?城市地铁很方便,还开车干啥?四是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道德经》注音版第八十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八十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音版】小(xiǎo)国(guó)寡(guǎ)民(mín)。
使(shǐ)有(yǒu)什(shí)伯(bǎi)之(zhī)器(qì)而(ér)不(bù)用(yòng);使(shǐ)民(mín)重(zhòng)死(sǐ)而(ér)不(bù)远(yuǎn)徙(xǐ)。
虽(suī)有(yǒu)舟(zhōu)舆(yú),无(wú)所(suǒ)乘(chéng)之(zhī),虽(suī)有(yǒu)甲(jiá)兵(bīng),无(wú)所(suǒ)陈(chén)之(zhī)。
使(shǐ)民(mín)复(fù)结(jié)绳(shéng)而(ér)用(yòng)之(zhī)。
甘(gān)其(qí)食(shí),美(měi)其(qí)服(fú),安(ān)其(qí)居(jū),乐(lè)其(qí)俗(sú)。
邻(lín)国(guó)相(xiāng)望(wàng),鸡(jī)犬(quǎn)之(zhī)声(shēng)相(xiāng)闻(wén),民(mín)至(zhì)老(lǎo)死(sǐ),不(bù)相(xiāng)往(wǎng)来(lái)。
【译文】“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理想的国家是,国土很小,人民很少,没有冲突和纠纷,纵使拥有兵器也用不着,没有苛邢暴政,人民也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迁移远方了。
文选05 老子-小国寡民

小、寡:使国小;使民少--形容词使动用法 魏源引王雱(pānɡ)曰:“国小民寡,则人淳厚; 国大民众,则利害相摩,巧伪日生。” 什伯之器:什,十倍;伯,通“佰”,百倍。“什伯 之器”,泛指很多或各种器具。 用:《說文· 用部》:“可施行也。”杨树达《积微 居小学述林· 释用》:“用者,桶之初文。”(按: 即古甬字。)“观甲文用字之形,皆以三直画为干”, “横画第示为饰之横栏。”“凡可以受物之器皆可名 桶。”引申为使用。“甬”再加木成“桶”。
古代车马结构
虽:即使。
甲:古代军人打仗穿的护身衣服,用皮革或金属 叶片制成。 “装~车”、“~板”、“龟~”。 兵:武器。~器、~刃、~不血刃(兵器上面没 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 復:《说文· 彳chì 部》:“往来也。”(来了又 返回)引申为“再、又”。文中此处可释为重新。 甘、美、安、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老子(4)--〖译文〗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 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热 衷于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 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 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 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 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 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自给自足的桃花源
老子
小国寡民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 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 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题记〗
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 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 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 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 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 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 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 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翻译与解读《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翻译与解读小国寡民01,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02,使民重死而不远徙03。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04;虽有甲兵,无所陈之05。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06。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07。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今译小国少民,有各种器具皆不使用。
人民重视死亡而不迁徙异邦。
虽然有车船,而无须乘坐;虽然有甲兵,无须布阵演练。
使人民还是使用结绳记事的方法。
人民过着甘食美服、安居乐俗的自由生活。
邻国能举目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却不相往来。
评议“小国寡民”社会,是老子不满现实所绘制的理想社会蓝图。
老子向往此等“小国寡民”的国家,虽然国小民少,但却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争,人人过着甘食美服、安居乐俗、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
显而易见,这是老子目睹我国春秋末年,奴隶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人民,为一己私欲,不断发动兼并战争,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情景,所以才出于反对不义战争,同情人民疾苦,不满残酷剥削压迫,因而才设制出此等“小国寡民”的社会蓝图。
这是老子进步思想的表现,不能说是老子主张开历史倒车、回归原始部落社会。
此其一。
其二,老子向往“小国寡民”的幸福社会,也是受先民向往没有剥削压迫的“乐土”、“乐国”的美好社会的启迪而绘制的。
《诗经· 硕鼠》这首诗,即反映了奴隶们不堪忍受剥削压迫而对“乐国”美好生活的向往。
援引如下,供读者参考。
这首诗曰: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肯我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01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肯我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肯我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02其三,老子设制“小国寡民”的社会,是上承祖先向往“乐土”,“乐国”的理想,下启东晋诗人陶渊明向往“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因此,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悟读述杂【80】

《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悟读述杂【80】展开全文01—原文小国(使国变小)寡民。
使(既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重视死亡)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布列阵式)之。
使人复结绳(结绳记事,即返璞归真)而用之。
至治之极。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02—诗解月有圆缺缺还圆,人有福祸祸福转;世之不惬常八九,何求一二总圆满;但有简单心一颗,凡尘处处有桃园。
03—悟读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杭州灵隐寺的对联朴素直白,哲理深刻。
渴求万事如意是人人最美好的愿景,但现实生活中,求“半称心”之人却更容易得到幸福与快乐,他们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自然舒适。
这种生活态度,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本章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小农社会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
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首先,没有战争。
其次,人民物质丰富。
第三,民风淳朴敦厚,精神简单快乐。
一村一天堂,这是追求一种简单的幸福。
晋朝时陶渊明写了一篇传诵至今的名篇《桃花源记》,也表达了他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反映了人们摆脱离乱渴求桃园的美好愿望。
在这一点上,陶渊明的理想与老子的思想有一定的相通点。
老子的理想社会,以清心寡欲、知足常乐为前提。
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物质文明不断发展,可现代人的幸福感并没有随之增加。
归其根,是人类物欲横流,丢失了简单的幸福。
科学越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就越强。
但是,人类切切不可逆天而为之。
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因毁坏自然而受其惩罚。
工厂排放CO2,造成温室效应,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气温变暖;澳大利亚捕杀狼等高等食肉动物,破坏了原有的食物链,造成野兔横行,庄稼严重受害;大肆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沙尘暴肆掠。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是正道。
我们的生命要存续,必须要有生命的元素,这些远胜我们生命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生命之神”。
《老子·小国寡民》章解读

《老子·小国寡民》章解读作者:郭伦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01期《老子·小国寡民》章原文如下: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其中马王堆帛书甲本“小国”、“邻国”之“国”作“邦”,乙本作“国”。
作“国”,乃避汉高祖刘邦讳。
又“不远徙”,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无“不”字。
而历来对这两句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本文主要谈这两句的问题,并略谈全章主旨。
“小国寡民”是这一章的关键,历来对它有四种解释,这四种解释是:一、认为“小”和“寡”是“国”和“民”的定语。
照这一解释,“小国寡民”的意思是指“小的国家,少的人民”。
二、认为“小”和“寡”是“国”和“民”的谓语。
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是指“国家小,人民少”。
三、认为“小”和“寡”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是指“使国小,使民少”。
四、认为“小”和“寡”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是指“以国为小,以民为少”。
以上四种解释没有语法上的错误,但哪种解释比较符合老子的本意呢?对此,我们应当从文本的校对以及结合全书的整体思想来考虑。
首先,我们试着透过字面来透视“小国寡民”。
在此,要提出的是,古代的“国”和现在的“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说文·口部》:“国,邦也。
”《广韵·德韵》也说:“国,邦国。
”《周礼·春官·职丧》:“凡国谓诸侯国”。
《周礼·天官·大宰》:“大曰邦,小曰国。
邦之所以居亦曰国。
”可见,古代的“国”指的是诸侯国。
《韩非子·内储说下》中说:“国之利器。
”王先慎集解:“喻老篇国作邦,此作国,汉人改也。
”也就是说,汉代为避汉高祖刘邦讳,改“邦”作“国”。
帛书甲本中则称“小邦寡民”,故“小国寡民”中,“国”的真正内涵与现在的主权国家有本质区别,其含义为“邦”。
小国寡民原文及翻译

小国寡民原文及翻译在世界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有些是大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强大的经济实力,而另一些则是小国,人口寡少且经济相对薄弱。
小国寡民这一词汇用于形容人口较少而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也意味着这些国家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困境。
小国寡民这个词源于中国,最早使用于古代的文献中。
在那个时代,中国划分为多个小国,这些小国之间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小国和寡民的概念在当时被用来描述一些小国家和地区相对较少的人口和相对较弱的经济实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被引入到其他地区,用来描述类似的情况。
小国寡民所面临的问题首先体现在人口方面。
由于人口数量较少,小国的人口结构通常不够完善,可能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
缺乏足够的劳动力资源会对小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此外,人口少也意味着国内市场规模小,消费需求有限,限制了经济增长的潜力。
与人口相关的问题之一是教育。
小国往往面临着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
由于人口少,小国很难拥有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和完善的教育设施。
这可能导致教育水平相对较低,限制了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另一个与小国寡民相关的困境是经济依赖。
由于资源有限,小国的经济可能高度依赖少数几个产业或出口市场。
这使得小国的经济非常脆弱,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和市场变化的影响。
一旦关键的产业受到冲击,小国的经济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小国寡民需要寻找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些困境。
其中之一是通过国际合作和外交努力来促进经济发展。
小国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贸易关系,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从而扩大市场规模和提高经济实力。
此外,小国还可以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机构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以推进自身的发展。
除了经济方面的合作,小国还可以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来提高国内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学术机构合作,小国可以分享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教育和研究水平。
同时,小国还可以通过文化交流来推动自己的文化产业,提高国际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考文言文《小国寡民》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小国寡民》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小国寡民
选自《老子》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
即使有效率高达十倍百倍的机械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不向远方迁徙。
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地方要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陈列它。
使人民再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
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
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