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则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词汇

古代汉语词汇
作》
单音词与复音词的辨别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册》 〈2〉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4〉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5〉赵王扫除自迎。《史记》 〈6〉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左传》 〈7〉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 〈8〉老师费财,亦无益也。《左传》 〈9〉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汉书》
这段话103个字,除“行李” “乏困”之外,99 个单音 词。可见,古汉语在大多数情况下,字和词往往是一致 的。
2、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发展方式 据统计,现代汉语中,复音词约占全部词汇
85%,这个比例正是古汉语中单音词的比例,说 明了古汉语中单音词有一个向复音词逐渐发展的 过程。其间当然有一个从文言到古白话再到现代 汉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不单纯是音节增加 的问题,而是标志着汉语构词方法的质变。 (1)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韩非子·五蠹》 (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1、单音词占多数 单音词是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在书面语中,也就
是一个字,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绝大多数情况 下,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在先秦汉语中尤为明 显。
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 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
这一段22个字,就是22个词,全都是单音词。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 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 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 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词。 参差 恍惚 匍匐 缤纷 犹豫 仿佛 荏苒
唐棣 邂逅 倜傥 崎岖 (2)叠韵联绵词:即两个音节韵相同的联绵词。

通论一 2古汉语词汇构成 4

通论一 2古汉语词汇构成 4

(2) 偏正式合成词偏正式合成词的两个语素之间,具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例如:天下、足下、陛下、先生、天子、君子、公子、童子、小人、没人(会潜水的人)、白鹭、黄鹂、太医、太史、太守、县长、县令、屯长、亭长、寡人、寡君,等等。

这类合成词是由词组凝固而来,结构稳定,整体表义。

(3) 附加式合成词是以一个实义语素为中心,在它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虚义语素组成的。

根据虚义语素的位置,可分为:前加式后加式①前加式即在实义语素前加上词头。

古汉语中常见的词头有:有、其、言、于、薄、阿等。

有,常用于专有名词、一般名词、形容词之前。

如:有周、有夏、有殷、有虞;有政、有帝;有忡、有洸、有溃。

其,一般用于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前面。

如:(诗经):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诗经):八月其获,十月陨蘀。

言,用于动词之前。

例如:(诗经):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诗经):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于,用在动词之前。

例如:(诗经):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诗经):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薄,也用在动词之前。

例如:(诗经):薄污我私,薄澣我衣。

阿,一般用于名词前,例如:阿爷、阿母、阿叔、阿姊、阿兄、阿弟、阿妹、阿子、阿公、阿姑、阿姨、阿娇(人名)、阿瞒(曹操小名)、阿蒙(人名)、阿环(仙女名)。

②后加式即在实义语素后添加词尾。

古汉语中常用的词尾有:然、乎、焉、尔、如、若一般用在形容词动词之后,带词尾的双音词几乎都是形容词。

例如:潸然、喟然、欣然、飘然、勃然、沛然、填然、焕乎、确乎、惄焉、率尔、莞尔、荣如、辱如、纷若、沃若。

◎词尾也可用在双音词之后,构成三音节的形容词,如:飘飘然、欣欣然、恂恂如、徐徐焉。

(4)其它格式合成双音词除了上述偏正式、联合式、附加式三类外,还有其他一些结构形式,如:动宾式(将军、司马、司徒、司空、执事)述补式(匡正、扑灭)主谓式(人定)………………这些数量相对较少,个别结构产生较晚。

(5)复杂格式也有少数双音词与典故有关,其结构比较复杂,难以用正常方法分类。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
1.单音节词的多样性:古汉语中存在很多单音节的词语,这些词语可
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并且可以通过组合形成新的词语或词组。

2.词义的广泛性和多义性:古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具有非常广泛的词义,一个词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含义,其具体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3.多音字的普遍存在:在古汉语中,存在很多的多音字,一个字可以
有不同的读音和发音,这增加了阅读和理解古文的难度。

4.词形变化的规律性:古汉语中的词语可以通过加前缀、后缀、修改
声调等方式进行词形变化,例如添加“之”、“者”等后缀,以及进行音
韵调整等操作。

5.字义的义项分类:古汉语中的字义通常可以分为多个义项,每个义
项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综上所述,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包括单音节词的多样性、词义
的广泛性和多义性、多音字的普遍存在、词形变化的规律性以及字义的义
项分类等。

这些特点使得古汉语词汇具有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和适应不同
语境的能力。

学习汉字的构词法和词根词缀

学习汉字的构词法和词根词缀

学习汉字的构词法和词根词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文的基本文字。

对于初学者来说,汉字可能会显得复杂而困难,但是通过学习汉字的构词法和词根词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汉字。

一、汉字的构词法汉字的构词法是指通过组合不同的字形和意义来创造新的字词。

汉字的构词法主要包括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等几种形式。

1. 会意:会意是指通过组合两个或多个字形,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例如,“木”和“林”结合在一起形成“森”,表示“树木茂盛”。

这种构词法突出了汉字的形象特点,使人们可以从字形中直观地理解词义。

2. 形声:形声是指通过将一个字形和一个表示声音的字形结合,来构成一个新的字词。

这种构词法在汉字中很常见。

例如,“木”是表示“树”的字形,“林”是表示“林”的字形,它们组合在一起后形成了“森”,表示“树木茂盛”。

3. 转注:转注是指通过改变原有字形的含义,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这种构词法通常是根据字形的形象特点和语境来进行推断和理解。

例如,“爱”字的本义是“对父母的敬爱”,但是在后来的扩展中,它也表示对其他事物或人的深厚感情。

4. 假借:假借是指通过借用一个字的读音,来表示另一个意义。

这种构词法通常在汉字的演变中产生。

例如,“书”字的本义是表示“文化知识”,但是在后来演变中,它也表示“写字”的动作。

二、词根词缀的运用除了构词法,词根词缀也是学习汉字的重要部分。

词根词缀是指汉字中具有一定意义的字形,可以通过添加前缀或后缀的方式,构成新的字词。

1. 词根:词根是指具有一定意义的字形,它可以作为一个单词的基础部分。

例如,“人”是表示“人类”的词根,“人民”可以由“人”和“民”的词根组合而成。

2. 前缀:前缀是指添加在词根前面的字形,用来修饰或改变词义。

例如,“美”是表示“美丽”的前缀,“美食”可以由“美”和“食”的词根组合而成。

3. 后缀:后缀是指添加在词根后面的字形,用来修饰或改变词义。

例如,“性”是表示“性质”的后缀,“善良”可以由“善”和“良”的词根组合而成。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古汉语词汇是指古代汉民族使用的汉语词汇,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汉语词汇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其系统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字形规范化古汉语词汇在字形上比较规范,字的形状和结构相对固定,字形的结构和笔画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则。

古汉语中的字通常都是由左右结构组成,左边部分称为“偏旁”,右边部分称为“声旁”。

而且,字的笔画一般也比较简单,很少涉及繁复的笔划。

二、音韵系统严谨古汉语词汇的音韵系统较为严谨,音节结构相对简单。

古汉语的音节结构主要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

古汉语的声母以单辅音为主,韵母以简单的单元音为主,而且古汉语只有四个声调。

古汉语的音韵系统相对较为稳定,这也是古汉语词汇传承和演变的基础。

三、词义丰富多样古汉语词汇的词义丰富多样,一个词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意思。

古汉语词汇的词义往往是通过象形、指事、会意等方式来表示,这种方式使得古汉语的词汇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由于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古汉语词汇里也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使得词义更加深邃、抽象。

四、词法规则严谨古汉语词汇的词法规则相对严谨,词法构造基本上是通过字的组合实现的。

古汉语的词法构造主要有一字冠、两字冠、三字冠等,即一个词可以由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等组成。

古汉语的词法还有一些特殊的构词方式,如合并、借用、衍生等,这些构词方式丰富了古汉语词汇的形态。

五、句法结构灵活多变古汉语词汇在句法结构上比较灵活多变。

古汉语的句子结构一般是主语 + 谓语 + 宾语的结构,但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调整。

古汉语的句法结构相对自由,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词类和句法成分的转换,表达方式比较灵活。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主要包括字形规范化、音韵系统严谨、词义丰富多样、词法规则严谨和句法结构灵活多变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古汉语的语言特点,也体现了古代汉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素养。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
古汉语词汇是汉语的基本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形声字构词法: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主要是形声字构词。

形声字是指汉字中既有意义的“形”部分和表示发音的“声”部分的字。

在古汉语中,许多词汇是由两个或多个字组合而成,形成一个完整的词语,这种构词法是形声字构词,即通过组合不同的形和声部分来表达不同的含义。

形声字构词法为古汉语词汇的丰富多样提供了可能。

象形字和指事字:古汉语词汇的一部分是象形字和指事字。

象形字是通过对事物的形态进行简化再加以表达的文字,而指事字则是通过对事物抽象属性或概念性的描绘而得到的文字。

这些象形字和指事字构成了古汉语中丰富的词汇资源,在古代的汉字使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多音字和同音字:古汉语中存在许多多音字和同音字。

多音字是指一个字具有多种不同的读音,而同音字则是指不同的字具有相同的读音。

这种多音字和同音字的存在使得古汉语词汇在表达和理解上更加灵活丰富,同时也增加了词汇的复杂性。

字义的延伸和演变:古汉语词汇的字义具有延伸和演变的特点。

许多古代的词汇在语义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延伸和演变,这种现象在古文献和古典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种延伸和演变現象使得古汉语词汇的含义更加复杂和深刻,也为文学创作和语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第四课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第四课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 3.支配结构 ❖ 两个语素之间有支配和被支配关系的复合词,又叫
动宾结构。例如: ❖ 执事 将军 当道 持戟 败绩 ❖ 知府 司寇 司马 拾遗 稽首 ❖ 4.主谓结构 ❖ 两个语素之间有说明和被说明关系的复合词。例如: ❖ 地震 日食 霜降 夏至 月食
❖ (二)偏义复词
❖ 联合式复合词中有一种偏义复合词。这种复合词由两 个意义相关或反义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有意义, 另一个是陪衬,只用来凑足音节,词的意义偏落在一个 语素上。
❖ 例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这个复句 用十一个字记录,也就是由十一个词组成。
❖ “朝令夕改”,四个词构成一个短语,也就是由四个 字记录。也就是说,在一般和多数情况下,字和词在 单位上是统一的。
❖ 古代汉语词的分类:词的构成可以从词的形式和内容 两个角度来认识。词的形式是语音,内容是语义。从 语音角度,可以把词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 节词;从语义结构的角度,有单纯词和复合词。
❖ (二)联绵词的语音特点
❖ 两个音节有双声迭韵的关系。
❖ 双声联绵词:指两个音节古音声母相同的联绵 词。例如:
❖ 参差 仿佛 憔悴 踌躇 仓促 流连 忐忑 伶俐
❖ 迭韵联绵词:指两个音节古音“韵”相同的联 绵词。例如:
❖ 从容 烂漫 逍遥 蹉跎 彷徨 窈窕 辗转
❖ 迭韵的“韵”,与“韵母”不同。韵母包括一 个音节除去声母的所有部分——介音、主要元音和 韵尾,而“韵”则只包括只要元音和韵尾,不包括 介音。
❖ ③ 甲: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王风·硕 鼠》)
❖ 乙:唯闻女叹息。(《木兰诗》)
❖ 异词同字,有不同的原因:

一是同形字。造字时不约而同地取同一形体表
示 不同的词。如“姥”,一是表示老妇,音“母”

古代汉语大二总结

古代汉语大二总结

古代汉语大二总结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使用的汉语,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时代。

古代汉语的主要发展阶段包括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古汉语。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的大二课程进行总结,主要包括语法、词汇和阅读。

一、语法1.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主谓宾结构构成,但动词和名词的变化较多。

2. 古代汉语的动词有时态、语态、人称、数和性别的变化,并且存在形声动词和副词。

3. 古代汉语的名词有性、数和格的变化,名词作宾语时要加“之”。

4. 古代汉语的代词有人称、数和格的变化,并且有专用的女性代词。

5. 古代汉语的形容词、副词和连词变化较多,有性、数和程度的变化。

二、词汇1. 古代汉语的词汇主要由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组成,单音节词主要来自古汉语,双音节词主要来自中古汉语。

2. 古代汉语的词汇具有丰富的义项,一个词语可以表示多个意思。

3.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汉字的异体字,需要了解不同的写法和发音。

4.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文言虚词,如“乃”、“畀”、“予”等,需要了解其用法和含义。

三、阅读1. 古代汉语的阅读主要以古代文献和诗词为主,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

2. 阅读古代文献时,需要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等背景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3. 阅读古代诗词时,需要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规律,以便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词的艺术之美。

4. 阅读古代文献和诗词时,需要注意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特点,可以通过阅读注释和参考资料来加深理解。

总结起来,古代汉语大二课程主要包括语法、词汇和阅读三个方面。

语法方面需要掌握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动词和名词的变化规律;词汇方面需要了解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和义项;阅读方面需要能够阅读古代文献和诗词,理解其中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通过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的发展,对于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複音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音節構成的詞。 【單純複音詞】只含有一個語素的複音詞。
關關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詩經·關雎》


【合成複音詞】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語素的複音詞。
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孟子·離婁》 楚師敗績。《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左傳·宣公二年》




夏至
秋分
霜降
民主
地震
海嘯


動賓式
昔者晉有六將軍。《墨子·非攻中》
東有啟明,西有長庚。《詩經•小雅•大東》
法本令執事准備,紅娘辭去。《西廂記諸宮調》
而荀卿三爲祭酒焉。《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龔自珍娶于山陰何氏,實知府裕均從女孫。《江南安慶府知府
何公墓誌銘》

司令
稽首
攝政
食言
當道
杜扃望羊待於朝。《晏子春秋·內篇諫上》 文王四乳,武王望陽。《論衡·骨相》



形容抬頭仰視的樣子,而不是望著海洋。


形式:同一個聯綿詞往往有多種寫法。
【匍匐】匍伏 【仿佛】彷佛 【徜徉】倘佯 扶服 髣髴 常羊 扶伏 方物 尚羊 蒲服 放物 尚陽 蒲伏 放茀 相佯 相羊 襄羊


【逶迤】逶迤
字與詞的單 位並不對應
• 古漢語中並非所有詞都是單音節 的。蜘蛛 琵琶 • 先有詞,後有字;先有獨體字, 後有合體字,詞並非如此。牧 而 • 文字的發展既受語言的制約,也 有其獨特的發展規律。孳乳 假借 • 由於文字通假和造字異體,形成
字與詞的產 生並不同時
字與詞的發 展並不等同 字與詞的使 用並不平衡
韓,天下之咽喉。《戰國策•秦策》 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方圓 眉目 尺寸 風浪 筆墨 反正 矛盾 始終




主謂式
淹淹黃昏後,寂寂人定初。《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非爲人口吃,不能道説,而善著書。《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冬至之日蚯蚓結,又五日麋角解。《逸周書·時訓》 日食則天子素服,而脩六官之職,蕩天下之陽事;月食則 後素服,而脩六宮之職,蕩天下之陰事。《禮記·昏義》
單音詞
聯綿詞 單純複音詞 疊音詞
詞 彙
複音詞
合成複音詞
同義複詞 偏義複詞 轉義複詞 加綴複詞
雙聲 疊韻 雙聲兼疊韻 非雙聲疊韻 摹狀詞 摹聲詞 並列式 並列式 並列式 主謂式 動賓式 偏正式 前加式 後加式


【單音詞】由一個音節構成的詞。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學而》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史記·項羽本紀》 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楚辭•漁父》 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戰國策·齊策》 婉貞於是率諸少年結束而出。《馮婉貞》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偏正式
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戰國策·趙策》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過秦論》 慶曆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活板》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孟子•滕文公上》 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夫子不遠千里,將有爲乎?《柳毅傳》 宇內 黎民 百姓 天子 小人 先生






【加綴複詞】由詞根加詞綴構成的合成詞。
调节语气,就在原單音詞的基礎上,再加一個音
義相關的字,組成一個雙音偏義複詞。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



原因
为了修辭上的諱飾。把好壞兩方面合在一起說,
比单说坏的方面要婉轉含蓄,使聽者易於接受。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记·刺客列传》 生子不生男,有緩急,非有益也。《史記•文帝本紀》

【聯綿詞】兩個音節連綴成詞,只表示一個語素 的意義。又稱連言、連語、聯綿字、連綿字。

【疊音詞】兩個相同音節重疊構成的雙音單純詞,
一般是用來摹擬聲音或描繪狀貌。又稱重言、疊
字、重言形況字。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
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曐,維以不永懷。《詩經·卷耳》

【聯綿詞】兩個音節連綴成詞,只表示一個語素的

音譯:翻譯外來詞的語音而成。 【苜蓿】來自大宛語。古書又作目宿、牧蓿、木粟。

(大宛)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 蒲陶肥澆地。《史記·大宛列傳》


【喇嘛】來自藏語。古書又作剌麻。
【胡衕】來自蒙古語。古書又作胡同。


【達魯花赤】來自蒙古語。古書又作達嚕噶齊。
【巴圖魯】來自滿語。
【葡萄】蒲桃
逶佗
蒲陶
逶虵
蒲萄
逶蛇
逶移
委它
蜲蛇


【猶豫】猶與
【徘徊】盤桓 【踟躕】躊躇
猶預
伴渙 躑躅
由豫
方皇 首攝
猶夷
房皇 首施
由夷
裴回 首鼠 徬徨

語音:兩字或雙聲、或疊韻、或雙聲兼疊韻。
類 雙 別 聲 例 詞
參差 憔悴 仿佛 陸離 坎坷 猶豫 唐突
躊躇 倜儻 琵琶 蕭瑟 邂逅 首施 慷慨 霹靂 蹉跎 徘徊 龍鍾 崢嶸 逍遙 依稀 纏綿 窈窕 彷徨 從容




摹聲詞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詩經·伐檀》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詩經·風雨》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
磨刀霍霍向豬羊。《木蘭詩》 車轔轔,馬蕭蕭。《兵車行》 所所 潺潺 淙淙 丁丁 嚶嚶 關關 彭彭 喈喈



範 圍
重疊
意 義
例 詞
疊音詞
單純詞 疊音詞 構詞法 詞素



辨別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上》 以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穀;二曰園圃,毓草木。
《周禮•天官•大宰》

無羽毛以禦寒暑。《列子•湯問》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列子•湯問》 大夫不得造車馬。《禮記•玉藻》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飲酒》


原因
為了語音上的和諧。为了凑足音节、和谐韵律、
聯綿詞[(聲母A+韻母a)+(聲母b+韻母B)]


韻母a多為入聲韻或陰聲韻,聲母b多為來母。
茨——蒺藜 團——突欒 孔——窟籠、窟窿 筆——不律 風——勃纜 團——團欒
瓠——壺盧、壺蘆、葫蘆、瓠蘆
睢景臣《般涉哨遍·高祖還鄉》:“一面旗白胡闌套住個迎霜兔,一 面旗紅曲連打著個畢月烏。”
胡闌——環 曲連——圈


摹聲:摹擬自然界的聲音而成。

摹擬自然爆破聲:霹靂
摹擬動物鳴叫聲:蟋蟀 摹擬物件撞擊聲:鋃鐺 摹擬人類情緒聲:唏噓
轟隆
知了 叮鈴 嗚呼





音譯:翻譯外來詞的語音而成。
【玻璃】來自梵語。古書又作波梨、頗犁、玻黎。 【浮屠】來自梵語。古書又作浮頭、佛圖、浮圖、佛陀。 【單于】來自匈奴語。 【駱駝】來自匈奴語。古書又作橐托、橐它。 【可汗】來自突厥語。古書又作可寒、合罕、汗。 【箜篌】來自突厥語。古書又作空侯、坎侯。 【葡萄】來自大宛語。古書又作蒲桃、蒲陶、蒲萄、葡陶。
詞 彙
字词
词法
词义
词变
第一节:字词
古代漢語中的字詞關係
詞 語言中能夠獨立
字 記錄語言的書寫 符號體系 音、義、形
定義 運用的最小的音
義單位 要素 音、義
漢字與詞基 本切合 漢字參與並 推動構詞 漢字是古漢 語的媒介
• 漢字是音節文字,詞是單音節詞。
朝令夕改
• 義自音衍的孳生造詞與孳乳造字
同步發展。坐—座 孰—熟 • 通過漢字識詞析句,古人把一個 字當作一個詞。古代注釋書、字 書、韻書上的字指詞,詞指虛詞。


約定:約定人名地名國名而成。
於是使祁午為中軍尉,羊舌赤佐之。《左傳•襄公三年》 避兄離母,處於於陵。《孟子•滕文公下》


鬥榖於菟為令尹,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左傳•莊公三十年》

【疊音詞】兩個相同音節重疊構成的雙音單純詞, 一般是用來摹擬聲音或描繪狀貌。又稱重言、疊 字、重言形況字。

描繪事物的狀態
依依墟裡煙。
《歸園田居》
疊音詞
描摹動作的聲音
嚶嚶成韻。
《與朱元思書》
名詞疊用 合成詞 重疊式 構形法 詞
表示事物的全部
夜夜不得息。
《孔雀東南飛》
動詞疊用
表示動作的重複
行行重行行。
《古詩十九首》

分類

同義複詞
偏義複詞 轉義複詞



加綴複詞

【同義複詞】由兩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語
素構成的複合詞,這兩個語素仍保留其原
有意義。

焚燒 斷絕 方法
問遺 罪過 朋友
逃亡 聲音 斟酌
珍寶 膏腴 嫉妒
技巧 干戈 正直
疾病 途徑 純粹




举例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

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
《莊子•逍遙遊》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異字同詞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木蘭詩》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將軍身被堅執銳。《史記•陳涉世家》 公受珠,內所著披襖中。《記王忠肅公翱事》 遂開門納眾。《赤壁之戰》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戰》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黃生借書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