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内容简介解说词

合集下载

《鉴史问廉》的观后感

《鉴史问廉》的观后感

《鉴史问廉》的观后感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衰。

近日来再次观看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重温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更迭,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洁文化的力量。

如今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公司一如既往的宣导廉洁正能量,学习《鉴史问廉》,第二次观看较第一次观之则感受更深,更觉震撼。

从《兴衰之思》中思考"廉则兴,贪则衰"的真谛――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从《清官之念》中感知"青天文化,清官情结"的力量,为官正直才能一心为公;从《清浊之辨》中辨识清浊是非,坚信正义可以迟到,却从不会缺席;从《道德之择》中学习"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清慎勤"的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从《文化之力》中感受民众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从《律令之矩》中观吏治清明对国家的影响,对制度心存敬畏之心;从《制度之重》中见识历朝历代的监察制度,见识历朝历代在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上做的种种努力和尝试;从《千秋之评》中领略历史的重量,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为官清廉,执法公正,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

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明,惩恶扬善。

古往今来,清正廉明是官员的政治道德理想,也是老百姓对清官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期待。

由此可见,廉洁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为官者清廉与否是兴衰更迭的直接诱因。

在CC汽车工作十余载,从入职至今,深受公司廉洁文化的影响。

学习《鉴史问廉》以来,深有对文化的传承之感。

廉洁,是CC汽车的企业文化支柱。

《廉洁体系制度》是CC汽车员工的行为准则,自2008年正式颁布实施至今已整整七年时间。

该制度严明清晰,在打击腐败维护员工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大型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观后刘海鹏清官的需求与强烈渴慕源于老百姓内心中最真实的沉闷与无奈,社会法治的不公,肆无忌惮的压榨与蹂躏,让生活在最底层的群众找不到信访上述的渠道。

官员的层层互卫,相互织就的犬崖关系让普通的群众找不到自己冤屈突破的窗口,看不到一点希望的曙光,“饿死不告状,屈死不求官”的理念便有着强烈的灰色自嘲和无奈意味。

当生命被逼到断崖的边缘,无路可走的时候,他们才会撞桴鼓,破金钟,拦轿喊冤,以声嘶力竭的最后撞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怆与血泪,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但也是在死亡前最后的呐喊。

清官是广大老百姓的信仰和精神支柱,更是老百姓在波涛汹涌的浊流中守望的那丝光亮与清风。

包拯,一个被历史不断演绎、雕刻的人物,随着时间的不断延续,愈加丰富,愈加高大,愈加神奇,其中寄予了老百姓太多的情感与希冀。

铁面无私,正大光明,白简凝霜,执法严律,他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不执一砚归的清洁无私,怒铡包勉的大义灭亲,陈州放粮的明察秋毫,阻打銮驾的公正执严,直放中门、畅通上访的爱民情怀,将他推上了清官为政的制高点。

“机关不到,有府衙包老”,辨理阴阳,除恶扬善,不仅有社会的正义,更有广大人民群众酣畅淋漓的表达与释放。

那是在久久折磨后的怅然释怀。

勾栏瓦肆的千秋评述,粉末春秋的舞台演绎,他早已不是简单的包公,而是以类化包公的群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历史舞台上。

包龙图倒坐南衙,百姓称青天。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傲然的铮铮铁骨以神圣的姿态耸立在人民的心中。

清官的标准不只是清正无私,而应该是清廉、清正、清明的集合体。

为官既要像禽鸟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珍爱官德与自己的声誉,也要夙兴夜寐,勤勉自励能够会干事、干成事。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作为循吏的狄仁杰、海瑞、董宣有的不仅是自己的清净无私,更有吏治卓著、善政能政的光辉业绩。

今天的我们几乎无法想象淳朴的老百姓为这些清官立生祭祠堂的隆盛,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也完全有理由相信老百姓内心的赤诚与崇敬。

清廉建设勇毅前行第二集内容

清廉建设勇毅前行第二集内容

清廉建设勇毅前行第二集内容第二集内容:清廉建设勇毅前行在《清廉建设勇毅前行》的第二集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关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和国家治理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

本文将结合第二集的内容,展开讨论,深入探究廉政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团队和国家的积极影响,同时分享个人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观点。

1. 从根源和目标出发:廉政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关系国家政治生态的健康。

在第二集中,我们看到了为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国家治理中,廉政建设是从根源上预防腐败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达成民心相通、政通人和的目标之一。

2. 从个人和团队层面出发:廉政建设不仅仅是关乎国家的大事,也同样关系到每个个人的品德和行为。

古人云:“无德不立,无廉不治。

”在现代社会中,作为每个人,都应该以清廉的态度对待生活、工作,自觉抵制腐败、贪欲的诱惑。

而在团队中,廉政建设更是具有重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够构建起一个健康、和谐的团队环境。

3. 从实践和创新出发:廉政建设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加强监督和纪律。

在第二集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为推动廉政建设而开展的务实举措和各种务实创新。

这其中的核心精神就是要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敢于监督,使廉政建设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回顾第二集的内容,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廉政建设不仅是政治共识,更是全社会的认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之道。

对此,笔者认为,廉政建设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主动参与,需要在每一个细节上用行动诠释清廉之道。

在撰写本文时,我深感廉政建设的重要性,也坚信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必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的新高度,实现全体人民的美好愿景。

让我们共同勇敢前行,为廉政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廉政建设勇毅前行的第二集内容,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关于廉正之道、反腐兴廉之策的生动画卷。

只有通过不断地深化认识、不断地积极探索、不断地切实履行,我们才能够为廉政建设勇毅前行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实现国家治理的新跨越。

《鉴史问廉之二--清官之念》观后感(2)

《鉴史问廉之二--清官之念》观后感(2)

《鉴史问廉之二--清官之念》观后感(2)“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当深明“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的道理,当代的领导干部应该以历史上的清官为榜样,学习他们,超越他们,以清廉之身,取信于民,服务于民。

观《鉴史问廉》有感——清官之念在局纪委办的统一组织安排下,1月9日晚我认真观看了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看完后感触颇深。

看完影片之后,沉思良久,清浊之辨的标准是什么?孟子说“君为轻,民为重,社稷次之。

”我觉得这应该是明辨清与浊的标准。

君,古时候应该理解为国君,但是拿到今天来理解,应该解释为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层的百姓,今天应该解释为人民大众吧。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为官之道是要看轻自己,把人民大众看得很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为官清廉。

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其实这就是诗人总结的清与浊的结果。

也告诉了我们,对清与浊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决定于人民大众。

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

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对为官者清廉的写照。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对为官者提出的要求。

文天祥,于谦这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也是他们本人真实的写照。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得到社会的认可。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正是因为李隆基对清廉的正确的认识,才出现了大唐的开元盛世。

《清官之念》观后感-《鉴史问廉》观后感

《清官之念》观后感-《鉴史问廉》观后感

《清官之念》观后感观看了《鉴史问廉》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引人深思,让人清醒,同时也使我对历史和廉政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该纪录片回望了历史、展示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

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

纵览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对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了充分展示,内涵深厚,立意高远。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历朝历代在廉政建设上都留下了大量的经验教训,这些丰富的精神遗产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廉政文化。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随着荧屏上包拯的出现,这首歌自然地回荡在我耳边。

《清官之念》通过对历史上著名清官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的探究,解读了中国人千年“清官情结”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探寻了青天文化对于历史和当下的意义。

那就是人们对公平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包公掷砚,表现了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为民情怀;铡美案,表现了他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刚正;包公立下的家训,则表现了他治家严谨的家风。

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包拯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包青天是清廉和正义的化身。

《清官之念》里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一个个清官的故事,感动着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何为好官?答案不一而足,但好官必是“两袖清风来去”的清官无疑。

清官的核心是清正、清廉、清明,心中装有百姓。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做为一名公务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

“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我们应该以历史上的清官为榜样,学习他们,以清廉之身守住自己的节操,取信于民,服务于民,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为***事业的发展奉献我们应有的力量,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做个廉政知道分了——跟着《鉴史问廉》学习廉政文化

做个廉政知道分了——跟着《鉴史问廉》学习廉政文化

座丰碑 这种用生命和热血写就 的高 尚.已经 融入 中国人的血脉 ,直 到今 天还在感 动着我们 历 史是天下苍 生书写 的 : 每一种 文化符号 的背 后 .都有对现 实的警示与告诫 穿越历史的风雨 ,人们感受着历 史深处传 递出来的 声
音 让我们循着 《 鉴史 问廉 》的线索 。对我 国廉政 文化进行梳理 .都来做一个廉政知道 分子
状 ,解 民之忧 。史称 “ 自侯伯 至庶人 各得其所 ,无 失职者 ” 。召
孙 叔敷 在孔 子修 幸 。 《春秋 》3 00 多年 后 , 在 《 循吏列传 》 里, 记载了 出生于河南省淮滨县期思镇的楚国 历 史学家 司马迁编 撰中 名相孙叔敖的生平事迹 。春秋时期 ,流经 河南省 固始县的史河洪灾
F I R S T S HOW 2 0 1 5 年1 月号
做个 廉政 知道 分了
跟着 《 鉴史 问廉 》学 习廉政 文化
在 中国数千 年的历史 中,封 建王朝 的兴亡 更替 ,如 同一幕剧 情重复 、缺乏新 意的戏剧 ,在 中国大地上反复 上演 :一个 王朝的鼎盛与 辉煌 .转 瞬之间就化 为历 史陈迹 。穿过历 史的尘埃 .那些 面对 利诱 、黑暗和不 公,拍案而起 的浩然正 气 。已经成为 中国人精 神家 园里的
陕而治 。 《 史记 ・ 燕召公世家 》记载 :召公下乡视察 , 地方官吏要 咏之 ,作 《 甘 棠 》之 老百姓把房 屋腾出来让他休息 ,烧茶备饭招待他 ,召公说 , “ 不劳 诗 ,也 留下了 “ 甘棠遗

身 ,而劳百 姓 ,不是仁政 ”,就在甘棠树下办公 ,倾 听百姓的诉
爱” 、 “ 甘棠之思 ”的 成语典故 。
东汉时期 ,荆州刺史杨震调任东莱太
靠贪 污受贿挪 用公款来的 ,是他自己的钱 。事 后 ,他用这些钱建造 了一个 四知堂 ,就在 昌邑县的衙 门里 ,以此警示 自 己 ,也警告世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鉴史问廉》纪录片
观后感
廉政建设,似乎听起来离我们很远,只有高官才有必要看。

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廉政建设和我们密切相关,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胞中,清与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

清廉更成为一种人格的魅力,一种道德的体现。

纪录片《鉴史问廉》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示了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与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我们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

通过观看,我认识到:就一个国家而言“清正廉洁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事衰微”。

细观《鉴史问廉》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

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居安思危之心,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于千里之外。

廉如幽兰,其形虽然朴实无华,其馨久而不灭。

腐败之风若罂粟之花,虽艳丽无比,仅是一时之艳。

通过观看《鉴史问廉》,不仅要深刻地自我反省,而且要意识到自身在理想信念方面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足,并在
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尽快克服和纠正,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两个始终坚持。

一是始终坚持廉洁的理想信念。

在工作中,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

同时,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深处根绝贪图享受、拜金主义、目无法纪等错误思想,不断反省自己,防微杜渐,杜绝任何违法违纪问题的出现。

二是始终坚持用职业道德和法律约束自己,以实际行动影响周围的人,做一个清清白白的普通工作者。

2015年8月6日。

组织观看《鉴史问廉》历史文化记录片

组织观看《鉴史问廉》历史文化记录片

组织观看《鉴史问廉》历史文化记录片
收到县纪委关于组织收看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的通知后,6月8日下午又组织机关站所党员、干部职工在会议室集中收看8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的《清官之念》记录片。

大型廉政纪录片《鉴史问廉》共8集,名称依次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

该纪录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生动形象地宣传了“廉则兴,贪则衰”的不变规律,解读历史,古往今来,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展现了坚贞不屈的道德持守和清浊分明的立身之道。

通过观看纪录片,进一步强化干部职工的廉洁意识,大家一致认为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要牢记使命、恪守职责、依法切实履行职责,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在工作和生活上不过红线、不越底线、不碰高压线,用实际行动营造清风正气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内容简介解说词跨越历史的长河,在数千年的时空中,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著名清官,在他们的传奇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人绵延数千年“青天情节”。

《清官之念》将通过对这些历史上著名清官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的探究,解读中国人千年“清官情结”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那就是对公平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包公是中国清官廉吏的符号,青天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和延续,反映了在君主专制时代底层民众对清明政治的期待和对主持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的祈盼。

中国青天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封建道统为核心,清官廉臣虽有缓和社会矛盾,为巩固帝制服务的一面,但他们刚正不阿、惩恶扬善的道德人格却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清官情结”和“青天文化”对现实社会仍具有启示价值,《清官之念》将通过对中国人“清官情结”的解读,探寻青天文化对于历史和当下的意义。

解说词(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初一、十五,焚香礼拜,祈求丰年和平安,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每逢这两天,家住开封西坡街的常四改都会早早起床,收拾停当,拿上早已准备好的贡品,来到附近的包公祠拜祭包公。

位于包公湖畔的包公祠,是开封最有影响的建筑物。

一千多年来,开封包公祠一次次毁于黄河水患,又一次次被人们重新修建起来。

每天无数的人们在这里瞻仰包拯的风采,更有一些虔诚的百姓在这里焚香跪拜,在他们心中,包拯就是执法如山,清正廉明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代明臣包拯,早已经成为清官的化身。

千百年来,包拯一直被尊称为包青天。

人们对清官的尊崇和期盼,已经凝聚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就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长盛不衰的青天文化和清官情绪。

那么,在清官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文化密码呢?(片名):第二集清官之念解说词:今天,老艺人李志强要做一方端砚。

做一方好砚,选一块好的砚石尤为重要。

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而闻名于世。

广东省肇庆市,在古代这里叫端州,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就产自这里。

经过半个月的纯手工精雕细刻,一方精美的砚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方砚的名字叫做“包公掷砚”,它讲述了一代名臣包拯在端州为官时的一个民间传说。

被历代中国视为青天的包拯和端砚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公元1040年,42岁的包拯来到端州担任知州。

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当时端砚是献给皇帝的贡品。

过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进贡的名义层层加码,肆意索取砚台,用来贿赂上司和权贵。

包拯到任后,要求工匠严格按照进贡的数目制作砚台,不允许多做。

民间传说中,当包拯离开端州的时候,感念包拯清廉的下属,将一方端砚愉愉藏在了包拯的行李中,以作纪念。

包拯发现之后,径直将砚掷于水中,于是包拯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初到端州,包拯就在州衙的清心堂墙壁题下了一首诗,“书端州郡斋壁”,作为他为官和做人的座右铭。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首诗的意思是,居心清正是官员为政清廉的根本,正道直行是做人做事的准则。

好木终成栋梁,好钢宁折不弯,历史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教训,为官者千万不要做出让后人感到羞耻的事情。

包拯用这首诗告诫自己,为官者当谋正直之道,去除贪欲。

这是包拯流传下来唯一一首诗,可谓吉光片羽。

但却成为包拯一生为官做人的光辉写照。

包拯在端州为官三年,离任时不带一方端砚的故事,很快传了出去,成为朝野上下的美谈。

一时间,清正廉洁的包拯一举成名,包青天的传奇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每天上午,开封府内,一出大戏准时开演,这出戏的名字叫《铡美案》,讲述的是北宋时期包拯将负心人陈世美送上龙头铡的故事。

(同期声):包龙图打座在开封府……解说词:京剧《铡美案》自诞生以来,大概是人们最喜爱的京剧剧目之一。

这出戏之所以久唱不衰,就是因为它道出了人们心中的清官情结,将善良平民告倒作恶权贵的畅快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千多年前,开封是北宋王朝的首都,包拯曾在这里长期为官。

那么,历史上的包拯和舞台上的包青天,又有着怎样的不同之处呢?公元1057年,包拯担任开封府尹。

刚一上任,他就下令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百姓可以直接向他递交状子,陈述冤情,不再受衙役的刁难和欺骗。

此时,年逾六旬的包拯早以清正廉洁,判案公正严明,铁面无私而闻名全国,他已经成为百官的楷模和百姓心中公平正义的化身。

出任开封府尹4年之后,包拯与世长辞,仁宗皇帝赵祯亲自上门吊唁,并宣布停止视朝一天,以示哀悼。

包拯临终前,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按例律将门荫入仕,便留下了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的遗嘱。

包拯在去世前留下的遗嘱,成了包拯后世子孙必须恪守的一条家训。

在包拯的严格要求下,他的儿子和孙子都成为清廉贤明,享誉一方的模范官员,而这条家训在包拯去世后,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成为后人景仰和学习的对象。

这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包拯画像,这幅珍藏在故宫的画像,就是当时人们为缅怀包拯而作。

画像上的包拯与人们熟悉的舞台上的黑脸包公的形象截然不同,包拯是如何由白脸变成了黑脸呢?河南省曲剧团导演李杰:“戏曲的脸谱,它有自己特殊这个寓意,颜色有寓意,形状有寓意。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祯:“那么包公这个黑脸,其实这个黑,是象征着一种正义。

”南京大学教授董健:“黑颜色就表示他第一个强,第二个坚定啊,刚正不阿。

”河南省曲剧团导演李杰:“实际上他的脸儿真正的勾画呢,是黑里透红,白色的月牙,一轮清月。

”(同期声·导游讲解员):“所以包大人在大家心中的地位攀升速度非常之快,后人见了这个碑的时候,大家都喜欢用手去触摸一下包大人的名字,那么久而久之呢,硬是在他的名字上面……”解说词:在今天的开封包公祠内,还有一块仿北宋时期的题名碑,上面刻着北宋时期历届开封府尹的姓名。

这里原来刻着包拯两个字,由于经常被后人抚摸,石碑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指痕,包拯两个字今天已难以辨认。

作为能臣廉吏的包拯告别了人世,但是包拯作为包青天的传奇故事才刚刚开始。

在南宋时期,包拯的故事就被民间艺人搬上了艺术舞台,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说唱节目。

从那时起,包公铁面无私,断案公正的故事,开始被人们广为传颂。

在漫长的岁月中,包公的故事不断地被加进各种神怪和奇案的元素,在民间流传越来越广,后来人们将这些被搬上舞台的包公传奇统称为包公戏。

包拯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廉吏,开始成为民间崇拜的精神偶像。

在人们的心中,包拯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心智过人,执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

在中国,只有为数极少的官员能够像包拯那样跨越古今,在历朝历代的艺术舞台上被不断演绎。

2013年,一部以唐朝宰相狄仁杰为主角的电影《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票房突破5亿,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国产电影之一。

近年来,许多以狄仁杰为主角的影视剧播出后,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无论是在徐克的电影中,还是在《神探狄仁杰》等电视剧中,狄仁杰都被塑造成了能文能武,英俊倜傥的能臣廉吏。

狄仁杰之所以能够如此频繁地出现在世人面前,还要归功于一名荷兰人,他叫高罗佩。

上世纪40年代在重庆时,高罗佩读到了《武则天四大奇案》,他对小说中的主人翁狄仁杰屡破奇案大为折服,于是高罗佩开始着手翻译这本书。

后来高罗佩又以狄仁杰为主角写了一系列断案小说,编写成《大唐狄公案》出版。

这篇小说面世后,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发行了100多万册,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狄仁杰很快成为西方家喻户晓的人物,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

历史上的狄仁杰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以至于今天仍然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狄仁杰这个人呢,在历史上是被归为叫能吏,也就是说非常有才干,同时呢,这个人还是一个很廉洁的人。

”中国唐史研究会原会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他的仕途呢,一直还走得比较正。

当个地方的、中央的司法监察方面的官吏。

”南京大学教授钱大群:“他依法办事,他不冤枉一个好人。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当地方上官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都给他树立生祠,用来纪念他。

”解说词:据史书记载,狄仁杰担任大理寺丞之后,仅用了1年的时间,就将历年积压的案件全都清理干净,涉案的17000多人都得到了公正处理,没有一个人鸣冤告状。

断案数目之多,质量之好,在当时传为佳话。

狄仁杰断案如神的名声,迅速传遍了全国,成为朝野上下备受推崇的大法官。

公元676年的一天,唐高宗得到了这样一个消息,武卫大将军权善才不小心砍了唐太宗陵墓的柏树。

砍伐皇家陵园的树木,这在当时是大不敬的罪行,朝野上下有人主张将权善才等人处死。

但是,主审此案的大理寺丞狄仁杰却认为,根据律法,权善才等人不应被处死,而应该免官,最终权善才等人被依律免官,唐高宗还命令史官把这件事记入史书,并将狄仁杰提升为侍御史。

为官正直,才敢一心为公。

明察秋毫,方能断案公道。

直到今天,狄仁杰的传奇故事还在被人们不断演绎。

戏曲、电影、小说里的包公、狄仁杰,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清官形象。

事实上,历史上的包拯和狄仁杰能力和职权并不像戏曲、电影和小说里那么夸张。

但是在他们的身上,却凝聚了中国老百姓对清官有着强烈的期盼,在这种集体心理的背后,是历朝历代的百姓们对政治清廉和社会公正,法纪严明的向往,中国人的清官情结就这样产生了。

随着历史的前行,这种寄托着中国人对公平正义强烈期盼的情结越来越强烈,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中华5000年文明史中,能臣廉吏可谓灿若星辰,他们名垂千秋的人生足迹,丰富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到底什么样的官员才能成为清官呢?清官的标准是什么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清官,是要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

第一是清廉,清廉就是不贪。

第二就是清正,清正就是要直。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杰:“清官往往能够做到不徇私情,大义灭亲,执法如山,刚正不阿。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那他还必须有清正、清洁、清明。

清明在古代又叫循吏,这种循吏呢,就是能造福一方百姓。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杰:“也就是说呢,清官往往代表着老百姓的一种愿望,也代表了老百姓的一种民心和民意。

”解说词:2014年9月1日,一部根据东汉名清官董宣的故事,重新创作改编的曲剧《洛阳令》,在洛阳新区歌剧院上演。

作为洛阳曲剧团的保留剧目,这部戏在舞台上已经连续演出了半个多世纪,一直是洛阳老百姓最喜爱的传统剧目之一。

2011年,洛阳曲剧院根据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开始对这部传统剧目进行新一轮的改编和排演。

河南省曲剧团导演李杰:“董宣,洛阳令的形像,可以说是深入民心。

50年来,洛阳市曲剧团一直换了几代演员在演出这出戏,可见老百姓对这个人物,对这出戏的喜欢。

”解说词:在今天的洛阳市东面,有一座巨大的古代城市遗址,东汉时期的洛阳城就在这里。

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这里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但是这里也是当时全国治安最为混乱的地区,居住在城里的皇亲国戚,豪门贵族骄横跋扈,横行街市,就连他们的奴仆也仗势欺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