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1、藤野先生教师个性批注1、藤野先生【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生字词。

2、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标陈述】加深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养成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的能力和习惯;学会体察并探究文中的思想感情及人文精神,从而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

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感知求疑(一)检查学生对生字的预习,可结合基训一二题绯(fēi)红陌(mò)生畸(jī)形不逊(xùn)匿名(nì)杳(yǎo)瞥(piē)见喝(hè)彩发髻(jì)(二)学生自读课文,独立思考之后小组讨论,班内交流1、给题目添加修饰词,感知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社戏教学目的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2.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4.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出叙事有详有略的《社戏》(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介绍写作背景: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一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3、检查字音归省:xing行辈:han g b e i惮:d a n絮叨:x u d a o怠慢:da i擂掇:c u a n d u o凫水:f潺潺:chan歌吹:c h u I蕴藻:y u n z a o家眷:Juan皎洁:jiao漂渺:p i a o m i a o纠葛:J i u g e三、听录音,理清文章结构1、听录音,2、.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复习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复习优秀教案
2/3抓住词句法
若想更好地把握主题,还可以仔细阅读文章的每一句话,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的关键词,做好记号,如有多个,串联分析或可抓住文章主题。
如《安塞腰鼓》中反复提到“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可以得出主题是作者对安塞腰鼓及它背后黄土高原的赞美。
同时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主题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也可把握文章主题。
(三)研读探究
1.阅读一篇文章,首先就要把握主题,即作者通过叙事、写人、状物过程中表现出的某种情感、认识或观点。我们阅读一篇记叙类文体,必然要把握它的主题,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
概括一篇文章的主题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1/3揣摩标题法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总能或隐或显地窥见主题。
①标题是情理类语句,或可直接表现主题。
3.人物是文章的灵魂,是构成文章吸引人的重要因素。而要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它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人物的性格在作者的笔下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是需要作者精心刻画加以渲染的,并力求使人物更加深入人心,跃然纸上。
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有五种: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简而言之,外貌重在形,语言重在话,动作重在动,心理重在内心活动,神态重在面部表情。它们或是能写出人物的状态,或是能表现人物的心理;亦或是能表明人物的品质;突出中心…;同时能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有人说学习阶段很苦,其实它本是甜蜜的,若我们可以用心发现学习中最美最真的片段,成为回忆点点,那么回首时岂不是更幸福?而阅读恰恰承载了这一功能。让我们以梦为马,在奋进的路上迎来春暖花开时,那将会是幸福的至高境界。
七、教学反思
要想使学生在阅读方面取得成绩,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准确答题的能力。只要学生持之以恒,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养成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新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新闻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新闻报道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新闻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新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新闻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新闻写作指导:提供新闻写作的指导书籍和文章,帮助学生掌握新闻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新闻采访技巧:提供关于新闻采访的技巧和策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新闻采访。
-新闻报道实践:提供一些实际的新闻报道案例,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阅读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了解新闻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拓宽自己的视野。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1.在讲解新闻基本知识时,更加注重新闻定义和重要性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的概念和价值。
2.在新闻案例分析环节,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对新闻特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在新闻写作实践环节,提前提供更多的写作指导和模板,帮助学生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结构和语言表达技巧,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闻的重要性和意义。
6.教师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新闻写作练习和采访实践进行点评和反馈,强调新闻写作的技巧和采访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复习课列夫 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教案 说课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复习课列夫 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教案 说课
③《我的第一本书》的作者,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著有诗剧《》、诗歌《》、诗集《》等。
④《列夫-托尔斯泰》作者是(国别)作家。作品有《》、《》、《》等。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2)[赏析]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地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3)[赏析]这“极大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二)传记
传记,单称“传“,属广义散文里的一种文体,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传记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记述历史事迹为主,有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等;另一类属于文学范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文学描写。
3.师生明确答案
4.班级内集体讲评。
5.学生把纠错后的字音字形写2遍。
注意:教师一定正音,找两生板演,
防止学生眼高手低。
注意:
1.对于成语填空的字形教师应重点
强调。
2.关于母爱的诗句和格言教师应多提示,加以积累。
明确:
(1)略
(2)鉴、挫、疾、覆、滥、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测试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人教部编版(河南)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河南)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河南)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河南)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主要包括了《藤野先生》、《最后一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经典课文。

这些课文既有文学作品,也有叙事散文,涉及到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训练。

此外,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文学作品和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但仍然存在对文本细节理解不深、写作表达能力不足、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训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教学难点: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和解读,写作表达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音频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的学习。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词和难以理解的地方。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理解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教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教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①由学生课前演讲《我家乡的风俗》引入本节课的学习;②解读三条学习目标,解读的 过程中突出重点和难点;③解读活动的要求;④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展示;⑤教师的点拨 引领;⑥当堂整理好笔记 三、课前准备:
①学科班长组织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资料,带领大家下大声诵读《回延安》诗歌,注意 读出感情和节奏。②课前演讲的同学做好演讲的准备(声音洪亮、思路清晰、自然大方)

小组的同学掌握活动 作者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情景,表
⑤《灯笼》结合着关 现了中国旧时代所特有的农村风俗,流露出作 内容;②分散到比较
键语段来概括民风民 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同时,追忆历史,审 弱的小组帮助他们解
俗(第 7、9、10、11) 视现实,表达了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要 决问题,能够结合本
重点和难点
重点:研读文本,梳理出文章的行文脉络,说出作者笔下的民风民俗。 难点:精读文章结合着 271BAY 上的资源从景、事、物的角度归纳出民俗的 特点,并说出作者的情感,在对比自己家乡民俗中感知民俗文化的价值意义。
学习过程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文章涉及小说、诗歌、散文,主要围绕民风民俗展开,初二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
②检查学生的学程进 行二次批阅,检查他 们完善修改情况,检
测课堂掌握情况。
课后反思: 1. 目标达成情况:①学生能自主梳理文章思维脉络,读懂文章结构,通过文章的初步感知, 能够说出作者笔下的家乡风貌。②A 层同学能够准确找出文中的民风民俗,抒发作者的感情。 BC 层同学能找出一部分民风民俗来分析其文化价值。 2. 问题分析:12 班学生课堂有些死板,师生之间互动比较少,思维的开阔性还有待发掘。 3.改进措施:创新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发言,主动探究,落实好课堂个人评 价和小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一、单元内容: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

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

二、复习目标1. 了解课文的相关文学常识及课文的大致内容。

2. 重点语句分析感知3. 相关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课文回顾复习藤野先生一、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首次使用“鲁迅”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先后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

本文选自他唯一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二、课文回顾1. 未识藤野——与藤野相识、相处、离别——怀念藤野2. 中心: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为中心选材3. 线索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爱国情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憎恶,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途径的日墓里的水户(爱国思乡,学医的主要动机)仙台的职员对自己的优待(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衬托。

)日本“爱国青年”寻衅(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4. 以事写人——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添改讲义——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尊重科学关心解剖实习——诚恳热情、热情无私了解裹脚——认真求实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5. 人物描写外貌、动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生活俭朴、治学严谨6. 情感:感激(无私的帮助、学术的影响);敬重(伟大);怀念(收集讲义、挂照片、写文章);愧疚三、重点语句回顾1.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地表现上野的樱花鲜艳而美丽的特点。

2.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盘辫子的丑态,表现作者对他们的厌恶、鄙夷、反感之情。

3.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解散辫子的丑态,暗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之情。

4.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在全文起了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与“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相呼应。

5. 作者写1—3段的用意是什么?追述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见到藤野先生埋下伏笔。

同时,活画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揭露其腐朽灵魂,表达作者的憎恶之情与爱国之情。

6. 作者写清国留学生庸俗不堪的生活,主要抓住看樱花、盘辫子的细节来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其描写角度,除视觉外,还从听觉角度进行,如“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7. 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用很多篇幅写清国留学生的生活,写了到仙台途中想到的事,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的事件,这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写途径的日墓里的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这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写仙台的志愿对自己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衬托。

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8.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厌恶失望——爱国(忧国忧民——痛苦根源)9. “爱国青年”:运用反语手法,讽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与藤野先生形成对比10. “正人君子”:运用反语手法,讽刺了走狗11. “物以稀为贵“:自嘲——强烈的民族自尊心12.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双重否定表强调,突出了中国人精神的麻木不仁,反映了作者的爱国(痛苦根源)13. 如何表现爱国情?二3+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把怀念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写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4. 我看到先生改讲义吃惊的原因是什么?藤野先生是医学教授,批改讲义上的专业知识是他的职责,而他还帮助订正文法上的错误,所以我“吃一惊”,这更能突出先生高度负责的精神15.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能否删去?不能。

一来它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来也表达我深深的自责之情。

删去不能达到这种效果16. 改讲义事件中,我对“过了一个星期,大约是星期六”的时间还记得这样清楚,原因是我尊重先生,被他的没有民族偏见的精神所感动,所以对藤野先生给我修改讲义的印象非常深刻17.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对作者后来弃医从文有什么影响?“匿名信事件”写弱国人民受歧视,作者希望祖国强大。

“看电影事件”写中国老百姓愚昧麻木,不觉悟,这正式造成我们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

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18.“我的意见”指学医救国,变化的内容指弃医从文,变化的原因是指要救国,先要救治人们的精神,唤醒麻木的人们,而善于改变精神的,首推文艺。

19.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中国人”前面加上“所以”,后面用“当然”强调,表达了作者什么也的情感?这是议论的话。

“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并无关系,用“所以”表示因果关系说明这种逻辑的荒谬性。

“当然”在平静语气中显示了作者的气愤和心痛。

“也无怪他们疑惑”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被诬蔑的愤怒与国弱受欺的悲伤心痛20. 结尾最能表现我对藤野先生怀念之情的词语有“总、时时、长长、永久、至今”21. “良心发现”指爱国思想和与反动文人的斗争精神受到触动。

22. 对藤野先生进行高度评价的句子是: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23. 藤野先生的精神可用文中的六个字概括:为中国、为学术24. 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为:收藏讲义;悬挂照片;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我的母亲一、文学常识胡适,原名胡洪馸,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诗人、学者二、课文整体回顾1. 我对母亲的感情:怀念、敬爱、感激2. 母亲其人——慈母、严父、恩师三、课文内容分析回顾1. 文章的过渡段是第四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 课文写了母亲三方面的事:对我的管教严而有方;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性子好,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有刚气3. 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意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

前三段既写了自己的惋惜,也为后文写母亲的教诲、母亲是我的恩师这一中心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4. “我听了羞愧的面红耳热,觉得太失了“先生”身份!”“我”羞愧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觉得这样大失“先生”的身份5. 在“组织戏剧班”一段中,用“居然”一词写出作者怎样的心态?“居然”写出儿童天性的不可泯灭,终于能够冲破层层束缚“活泼”一回的惊喜之情。

6. 第二段说“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可后文又写到十一二岁时做戏的情景,这样写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前句中“可算是”并不表示绝对,是“可说是”的意思,而且“我”做戏通常也只是文角,所以不矛盾。

7. 为什么花大篇幅写家庭琐事:母亲以身作则的身教8. 极大极深的影响——学习努力、守时;做人要仁且刚9. “严父”和“慈母”是否矛盾?不矛盾。

作为母亲,她首先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料我,父亲死后,她不得不也担任起父亲的指责教育我。

这更能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爱与关怀。

10. 如何理解第七段中的“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以及深深怀念之情。

11. 第六段和第七段的关系:总分关系。

第六段说母亲对我影响之大及教育态度,第二段举具体的事例12. 母亲对我的态度是“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用一个词来说明母亲对我的管束:严厉。

13. 母亲责罚我却不让我哭出声音来,说明母亲有刚气的性格。

我的第一本书一、文学常识牛汉,原名史成汉,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华南虎》,他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

二、课文回顾1.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父亲是一个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的人。

2. “人不能忘本”的“本”在文中指什么?“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既指课本,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作者主要指后者。

3. “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对你有什么启发?说明乔元贞从此失学了,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

我们对生活在苦难中的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4. 父亲弄清课本的原委后,没有批评我,只是深深地叹气,父亲的叹气包含什么含义?父亲是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深表同情5. 谈谈你对“弄不成”这位教师的看法:“弄不成”的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有好淳厚的情义。

而且他尽自己的努力为孩子们找课本,是个负责的老师6. 从与狗玩乐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我”是个怎样的人:我是一个与狗建立了深厚感情的小孩子,是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小孩子,在当时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仍不忘寻求一份乐趣7. 与狗玩乐的事件在全文所处的位置不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来编排,有什么作用:这一段是补叙,能突出作者念念不忘的情趣。

8. 读了“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来历后,你能从中感受到哪些感情?对童趣、自然之趣的怀念之情;朋友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生活的辛酸;父爱的温情9.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既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追忆。

10. “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

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犹太人,评论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他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代表作《成功的秘诀》托尔斯泰,俄国作家,出身名门贵族,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二、课文回顾先抑后扬、夸张、比喻1. 面部特征(1—5)(1)须发—多毛(像摩西与天父)【最大特点】——(2)脸部—粗劣、失调、崎岖、平庸、粗鄙(像田野村夫)}先抑后扬——比喻(3)表情—忧郁、消沉、愚钝、压抑}对比反衬、突出眼睛——(4)长相—平平、普通大众脸(像俄国普通大众【与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夸张(5)形象—矮小敦实(像侏儒)【对比】2. 眼睛(6—9)表层(1)犀利(2)富于感情、观察力、敏锐性(有一百只眼珠)深层(3)才气、清醒、无情(4)幸福又不幸三、课文分析感知1. 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他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