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

合集下载

中国工艺美术史PPT(63张)

中国工艺美术史PPT(63张)
藏河北省博物馆。
•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美石”,经 过加工,有的可以佩戴、随葬。因此,石 器被金属器代替后,玉器工艺渐渐成为了 独立的工艺种类。
第四节 陶器工艺
• 一、彩陶 • 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
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这 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又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 以也称“仰韶文化”。
图1 北京人 图2 洛南盆地旧石器
图4 尖状器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40万年 长21厘米、宽12厘米 1988年津市虎爪山旧石器地点出土 类似于今天的洋镐或鹤嘴锄,距今40万年前远古先
民用来刨土翻地,挖取植物块茎的工具。
图3 刮削器 云南富源大河遗址
磁山文化 石磨盘与磨棒,砂岩, 1977年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出土,现
• 要求:每一个类型画一个代表器形,画一 种纹饰的演变。A4纸
• 半坡型 庙底沟型 马家窑型 半山型 马厂型
1.各 个 民 族 都 有对 星空不 同的认 识,今 天我们 似乎很 熟悉西 方星座 ,却忽 略了中 国古代 对星空 更为深 刻的思 考。 2.把 星 星 都 划 分到 不同的 星宿, 每一种 划分方 法都有 一定的 用途, 这体现 出中国 古代天 文学经 世致用 的特点 。 3.中 国 古 代 的 占星 术的占 测对象 都是军 国大事 ,并且 与皇权 关系密 切,对 政治、 军事活 动能有 很大的 影响。 4.古 代 的 占 星 家将 星宿和 国州对 应,认 为通过 对天上 的星星 的观测 ,能预 测出它 所对应 的地 5.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人文 精神, 这种现 象是社 会发展 不可避 免的事 情。 6.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极 大地促 进了欧 洲近代 的产业 革命和 技术革 命的进 步。 7.一座城市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转化 为大众 的人文 精神, 从而推 动城市 的文明 进步。 8.人文精神范畴中的道理和伦理是我 们这个 社会新 时期文 化建设 不可或 缺的重 要内容 。 9.敬老崇文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老者的 智慧和 经验, 特别是 在文明 传承中 不可替 代的作 用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一】原始社会【彩陶】: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早发现于河南仰韶村,是仰韶文化陶器的主流,图案常绘画在细泥陶衣上,色彩以红黑白为主,兼有少量棕褐色,赭和橙黄色,装饰纹样繁多,主要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也有少量的写实动物等。

【彩陶装饰类型划分及艺术特征】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

【半坡型】:写实和抽象,写实中鱼纹最多,多红底黑花,很少用曲线,结构单纯,图案严整,笔触有力。

人面鱼身纹是半坡型的典型代表。

【庙底沟型】:常用曲线,形象秀丽,构图丰富多变,富有律动感。

【马家窑型】:器表光滑,内壁图案精美,花纹主要以弧线构成,流畅而有节奏。

通体彩绘,最引人注目的是舞蹈人纹彩陶盆。

【半山型】:其制作更加精美,双耳罐,长颈壶等是常见的器形,腹部略呈扁圆形,颇有气势,装饰题材主要有网纹,凌格纹,三角纹,水波纹,垂弧纹,漩涡纹,圆圈纹等,以黑色的锯齿纹和红色的带纹相结合是其特色。

【马厂型】:造型上器体加高,肩宽,典型小口双耳罐,造型多样,纹样上人形纹(蛙纹)最有特色,由繁为简四大圈纹及其变形彩陶图案中的形式法则:对比法,分割法,开光法,双关法和多效装饰法【黑陶文化】:黑陶多数内外皆黑,器物普遍采用成形,造型规整周正,胎体一般较薄,器物多素面磨光,若干作品带细巧的刻画和镂空装饰,甚至加彩绘,端庄优美,质感细腻润泽。

【新石器时代典型玉器】:红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红山文化玉器】,呈碧绿,深绿,淡青,淡黄,黄褐,鸡骨白等颜色,作品常取动物造型是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要特征,常见的动物题材有龙鹰鸟龟蝉鱼猪头等,还有马蹄形器,玦形器,丫形器,勾形器,勾云形器,环,璧,双连璧,三联璧等。

器物的截面几乎均呈椭圆形,表现手法有浮雕,圆雕,镂空等,器表常光素,偶以线纹表现细部,风格刚健质朴,与装饰比较,造型显然是更重要的表现手段。

【良渚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特别精良,出土量也最大,它造型不仅更加规范,还常带繁缛神奇的装饰,装饰中,兽面纹不少,但最突出的是神人兽面纹,它以减地浮雕手法和阴线相结合刻画形象。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除磨制石器外,还有陶器。

新旧时期时代的区别彩陶(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一种绘有黑色、红色或红黑二色的陶器,因含铁烧成后可以直接成型,大型器则用泥条盘筑成型,风干后用含铁或锰的矿物颜料绘制纹样,有些在绘制前还加一层白色陶衣,然后烧制而成。

彩陶的出土以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丰富。

——名词解释。

仰韶文化的几种类型(简答题):1、半坡型:半坡型彩陶发展时期为7000至6000年前,典型代表为西安半坡村遗址。

典型器型有:圆底盆或钵、卷唇盆,其次有折腹盆、细颈大腹壶、葫芦形器等。

优点:容易成型,不易损坏,容量较大等等,同时在审美心理上容易接受。

装饰纹样:有写实与抽象两种,是彩陶文化中写实纹样较多的类型,主要有人面纹、鱼纹、鹿纹、蛙纹和鸟纹等,还有少量植物纹样。

其中以鱼纹最多。

黑白色。

2、庙底沟型:以河南陕县庙底沟的发现最为代表,发展时期距今6000至5000年前。

典型器型:“小底鼓腹钵”,有折唇和敛口两种,此外还有瓶、罐等。

造型体从单纯向复杂多变方向发展。

装饰纹饰也体现出这种趋势,并由半坡的直线发展成活泼流畅的曲线,在器腹部形成一条连贯的横向装饰带。

纹样并无一定程序,随写随成的天真自然图案。

纹样:鸟纹、蛙纹、火焰纹等。

3、马家窑型:是庙底沟型在甘、青地区的继承和发展,并将彩陶工艺推向新的高潮。

从造型看,除半坡、庙底沟已有的盆、钵外,出现了瓶、壶、翁等大型器型。

装饰纹样:在庙底沟型的运用基础上使线条更加生动并富有韵律,最有代表的是旋纹。

马家窑彩陶不仅外壁绘有纹饰,内壁也往往满饰纹样,即有内彩的特点。

4、半山型:以甘肃宁定半山的发现为代表。

典型器型:壶、罐等。

装饰纹样:进一步表现出不同部位的区别,如在腹部主要由马家窑的旋纹发展成的涡纹,涡纹的中心点发展成连续纹、线格纹、水波纹等,腹部装饰多以连孤纹或帐纹收尾,颈部装饰主要为弦纹和锯齿纹。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一、课程背景与目标《中国工艺美术史》是艺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特点及规律,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特点与传承,熟悉各类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和材料,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工艺美术风格及其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介绍原始社会时期各类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和材料,如陶器、玉器、石器等,阐述其特点和文化内涵。

2、夏商周至秦汉的工艺美术:介绍夏商周至秦汉时期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等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和材料,阐述其特点和历史背景。

3、魏晋至元的工艺美术:介绍魏晋至元时期瓷器、织锦、雕刻等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和材料,阐述其特点和历史背景。

4、明清至近代的工艺美术:介绍明清至近代瓷器、木雕、绣品等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和材料,阐述其特点和历史背景。

教学安排为每周4课时,共32课时。

其中,理论授课20课时,实践授课12课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解、图片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将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程内容。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研究,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本课程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

其中,教材是《中国工艺美术史》,参考书籍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史教程》、《中国工艺美术史图说》等。

同时,教师还将推荐一些相关的网站和学术期刊,供学生自主拓展学习。

辅助材料包括幻灯片、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五、考核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和课堂表现三个方面。

平时作业包括读书报告、研究论文等,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占总成绩的50%;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小组讨论参与度等,占总成绩的20%。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第一章: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定义与特点掌握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国工艺美术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1.2 教学内容中国工艺美术的定义与特点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工艺美术的分类与代表作品中国工艺美术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工艺美术的定义与特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对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历程的梳理第二章:陶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陶器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陶器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陶器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2.2 教学内容中国陶器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陶器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陶器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陶器制作,提高对陶器工艺的理解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陶器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三章:瓷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瓷器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瓷器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瓷器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3.2 教学内容中国瓷器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瓷器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瓷器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瓷器制作,提高对瓷器工艺的理解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瓷器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四章:金属工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金属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金属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金属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4.2 教学内容中国金属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金属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金属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金属工艺制作,提高对金属工艺的理解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金属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五章:纤维工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纤维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纤维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纤维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5.2 教学内容中国纤维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纤维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纤维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纤维工艺制作,提高对纤维工艺的理解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纤维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六章:玉器工艺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玉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玉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玉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6.2 教学内容中国玉器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玉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玉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玉器工艺制作,提高对玉器工艺的理解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玉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七章:木工艺让学生了解中国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7.2 教学内容中国木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木工艺制作,提高对木工艺的理解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八章:雕刻工艺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雕刻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雕刻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雕刻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8.2 教学内容中国雕刻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雕刻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雕刻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雕刻工艺制作,提高对雕刻工艺的理解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雕刻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九章:漆器工艺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漆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漆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漆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9.2 教学内容中国漆器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漆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漆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漆器工艺制作,提高对漆器工艺的理解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漆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十章:现代工艺美术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与现状掌握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势认识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10.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与现状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势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与现状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对中国现代工艺美术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势的梳理重点解析重点:1. 中国工艺美术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发展脉络3. 各类工艺美术的分类与制作工艺4. 代表性工艺美术作品的识别与艺术价值5. 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与现状难点:1. 各类工艺美术制作工艺的详细理解与掌握2. 对中国不期工艺美术风格的辨识和比较3. 对现代工艺美术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和理解4.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与评估。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

宋代装饰多系缠枝、折枝的各类花卉。色彩则注重和谐单 纯。
质地、造型、装饰、色彩的种种特征造就了两宋工艺美术 典雅优美的风貌,典型的作品虽然精工细作,但绝不炫耀卖 弄,而是追求含蓄天然,期望能够达到淡中见浓、浅中显深、 平中寓奇的理想境界。这也应合了“道尚取乎返本,理何求 于外饰”(《文忠集》欧阳修)中所诠释的道理。
宋代丝织物
刻丝山茶图
牡丹纹罗背心
刺绣瑶台跨鹤图
二、辽夏金
(一)辽
辽代丝织的发达,是建立在侵扰、掠夺中原的基础之上的。 华北工匠始终是辽地丝织生产的基本技术力量。辽代丝织以实 用品居多,这同其游牧民族的特性有关,此外联珠纹在辽织物 中多有出现。
罗地刺绣联 珠人物纹袱
(二)西夏
西夏的丝织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西夏织 物图案中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较多。此外西夏的制毡业尤为发 达。
(三)金
金立国后,黄河下游的广大地区已被纳入其版图,其得到 不仅是广阔的土地,还有发达的中原织造业。在金的丝织业 中,刺绣发展较为突出,喜好用各种吉祥图案。
第三节 金银器
一、辽
契丹人在建国后拥有着发达的贵金属加工业,制作者多以 汉工匠为主,工艺技术受五代和宋的影响很深,但许多器具 的造型和装饰透露出浓郁的契丹风格。
钧窑月白釉出戟(ji)尊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七)磁州窑
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一带,是典型的民间窑场。磁 州窑产瓷以白瓷和黑瓷为主,也烧制三彩瓷器。磁州窑瓷 器的瓷面装饰丰富多彩,其中以白地黑花最为典型,所用 图案往往是民间精彩的绘画资料。
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罐 磁州窑珍珠地花人物纹瓶
(八)吉州窑
通常人们把官窑:定、汝、官、哥、钧称为宋代的五大 名窑,这是不确切的。宋窑中的官窑的确工艺精美,但民 间的北方磁州窑,南方的吉州窑和江西景德镇瓷窑等都有 着很高的烧瓷技术,并创造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工艺美术史(高度浓缩)

中国工艺美术史(高度浓缩)

中国工艺美术史前言:工艺美术史的概念:工艺美术是艺术的一种,也是和社会生产有直接联系的物质文化之一。

它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双重属性。

装饰纹样上看:商代的兽面纹,周代的窃曲纹,战国的蟠螭纹,汉代的四神纹和云气纹,六朝的莲花,唐代的牡丹,元代的松竹梅,明代的串枝莲等,都是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

艺术风格上看: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如商代的威严庄重,周代的秩序,战国的清新,汉代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代的丰满华丽,宋代的理性美,元代的粗壮豪放,明代的敦厚,清代的纤巧。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一、概说:母系氏族社会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父系氏族社会:制陶工艺的技术也更为提高,采用封窑技术和轮制是其突出的成就。

原始装饰:具有普遍意义的是“图腾”,图腾原为印第安语,意为“他的家族”。

二、石器工艺:石器的制作,先是采用打击的方法,以后发展为“作窝”的办法,使断面能更整齐,符合所需形状和用途的要求。

(旧石器时期:打制新石器时期:磨制)钻孔的技术,创造了“管钻”的方法,即运用管状工具进行钻孔,它的特点是孔眼直,加工快而且省力。

两面对钻则是石器工艺的一种技术改革。

(后来在玉器中运用多)三、陶器工艺: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小型的器皿用捏制,较大的器物用泥条盘筑。

陶器表面加工方法:压磨,压印,堆贴,刻划。

彩陶:新石器石器晚期,能够制作出非常优美的“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红色是赤铁矿颜料,黑色是锰化物颜料。

彩陶装饰图案产生原因:编织的模拟、劳动的节奏感、图腾的表号化、自然物的抽象化彩陶装饰图案的形式法则:对比法、分割法、开光法、双关法、多效装饰法黑陶:新石器时期晚期,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兴起了另一种文化。

以出现较多的黑色陶器为特征,所以称为“黑陶文化”;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所以也叫“龙山文化”。

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

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

1.人面鱼纹盘是原始社会仰韶文化中的原始彩陶半坡文化遗物,红陶质地,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人物和鱼的结合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具有"寓人与鱼"的特殊意义,也有男女相合之义,这人面鱼纹也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兴旺的涵义。

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体现了他们的图腾崇拜。

其表现了中国远古的文明源远流长,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从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其中彩陶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成为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范例,这件彩陶盆便是其中代表之作。

2.尖底瓶主要出土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遗址中,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之一。

制作材质以泥质和陶制居多。

其主要特点是:小口、长腹、尖底。

尖底瓶为古代盛贮器,用以从河水中取水。

其工作原理为:将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动下沉,注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朝上竖起,再用绳将瓶吊出水面,从而实现取满水而滴水不漏。

3.玉琮新石器时代,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造型是内圆(孔)外方,饕餮纹,玉琮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

4.黑陶黑陶产生于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特点:黑如漆、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黑陶与彩陶相比,采用轮制等技术,造型更复杂精致,表现出挺拔的的阳刚之美。

典型器型有高足杯。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黑陶蛋壳高柄杯,以其高超的制作工艺和优美的造型,被誉为"中国古代陶器的颠峰之作"。

5.原始彩陶原始彩陶艺术是中国艺术的母体 ,它在造型、纹样、色彩三个方面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和装饰特点。

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多为以矿物颜料绘画的泥质红陶,装饰绘画于烧造之前,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其着名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6.玉猪龙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物龙体卷曲如C形,首尾相连,器体厚重,造型粗犷。

猪首形象刻划逼真,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猪在远古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既代表财富,又显示勇猛,猪首被安在龙的身上,说明猪的形象逐渐抽象和神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1.原始玉石的出现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品形成。

2.器物的富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富有审美情趣的装饰,构成了原始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

3.陶器制作的方法有手制成型、轮制成型和模制成型。

4.彩陶是指新石器时代一种手制,用红、黑、白等色绘有花纹的陶器。

第二章商代的工艺美术1.青铜是指用红铜加锡的一种合金,因颜色灰青,故名青铜。

2.制作青铜器,必须经过炼矿、制范、烙铸等几个过程。

3.青铜器的优点:1.熔点比较低2.硬度可以增高3.由于质地原因,铜液膨胀性加大,可减少气孔,得到清晰花纹。

4.失蜡法: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

用蜡制成铸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

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

5.偶方彝是一件青铜酒器,它高60厘米,长88.2厘米,重71公斤,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6.装饰纹样的象征阐述:1.图腾标记2.神灵崇拜3.驱神辟邪4.装饰作用第三章周代的工艺美术1.《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着作,它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点,至今仍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

2.战国《考工记》所记周代有“六艺”分为32个工种。

3.西周时期的青铜工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继承商代的艺术风格,成康以后形成周代自己的特点。

4.窃曲纹是周代具有标志性的纹饰。

5.周代制作青铜器的目的主要是:A.祭祀祖先的祭器B.歌颂周王的美德C.对贵族的赏赐D.描述交换、婚嫁、诉讼等事情6.六器为:壁、琮、圭、璋、琥、璜。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1.青铜莲鹤方壶产于春秋战国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容器中对于动物形象的模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

3.春秋战国时的装饰纹样已从西周时期的二方连续发展到了更加复杂的四方连续。

4.曾侯乙墓青铜尊足失蜡法制作的杰作。

5.铜镜的发展演变,曾出现过几次较兴盛的时期,我们称之为战国镜、汉镜、唐镜和宋镜。

6.战国铜镜的工艺特点是:1.薄胎 2. 卷边 3.川子纽4.双层纹7.带钩是古人扣接腰带或随身佩挂小件物品的器具第五章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1.汉代的棉织图案主要有:1.云气纹2.动物纹3.花卉纹4.几何纹5.文字2.中国的棉织物起步较晚,约在东汉时才出现。

3.汉代的漆器多为木胎和夹纻(Zhòu)胎,还有少量的竹胎。

4.青铜艺术的颓势已无可逆转。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漆器和陶瓷的发展大量挤压青铜器的适用空间;其二,社会的进步致使青铜器所象征的礼乐制度步入没落也是其式微的重要原因。

5.虹管灯:其灯体没有吸烟管道,能将烟气导入灯身,而灯身常贮水,以使得烟气溶入水中,从而解决古灯烟气污染的问题。

6.汉代铜镜的特点是:体薄、平边、圆纽、装饰程式化。

7.汉代的工艺美术风格,可以用质、动、繁、味四字来概括。

第六章六朝时期的工艺美术1.动物纹向植物纹过度说明了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变化;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变化;人的精神世界变化;人的自觉。

2.陶与瓷的区别:原料:陶器用粘土,瓷器用瓷土。

烧窑火候温度:陶器低,800度左右;瓷器高,1200度左右。

物理性质: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漏水,敲击有金属声。

瓷器是人们不断改进制陶技艺和生产条件的结果。

3.夹纻行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

作为漆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后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称。

有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质地很轻,因此又称“行像”。

4.斑漆:斑漆是两晋南北朝漆饰的一种技法,古时用它作为车乘的装饰。

此法系用用两种以上色漆,互相交错,呈现各种花纹,犹如动植物上的斑纹而得名。

5.绿沉漆:绿沉漆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绿沉漆”之由来是因石绿入漆后颜色灰暗而起。

它是一种暗绿色漆。

如物沉在水中,其色深沉静穆,故名“绿沉”。

第七章隋唐工艺美术1.隋唐工艺美术的特点:表现出开放、舒展、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意匠;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浓艳的色彩、丰富的品种。

2.隋唐的妇女的服饰花样繁多,具有艳丽、自由、洒脱的风格。

3.越窑代表了唐朝青瓷的最高水平。

4.“秘色瓷”是越窑烧制的供御之物,是越窑青瓷中的上品。

5.越瓷类玉,邢瓷类银,越瓷类并,邢瓷类雪。

6.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多色釉陶器,是唐代驰名中外的重要陶瓷产品。

因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形成色彩斑斓的色釉装饰,称为三彩,实际上色彩丰富,变化无穷,不只是三种颜色。

7.隋唐铜镜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实用。

第八章宋代的工艺美术1.沈括的《梦溪笔谈》被认为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2.宋代是我国瓷器工艺的高峰时期,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称,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着称。

3.“覆烧”是定窑发明的烧制碗类器物的先进的装烧技术,即把过去的一个匣钵里装一件碗坯,变成多件器物扣叠在一起,形成一个筒形的组合式匣钵。

4.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

——形容的是末代汝窑的青瓷。

5.“紫口铁足”——由于宋代官窑的器胎体中含铁量较高,大部分的器物的口、足沿等釉层较薄的部位泛出铁红色,古代文献称为“紫口铁足”。

6.“开片”:哥窑瓷器釉圆布满龟裂的纹片,就是“开片”。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7.窑变:主要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

8.钧窑最为名贵的红、紫色,被称为“钧红”、“钧紫”。

9.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由半透明的釉,发展到半透明的胎,这在我国的瓷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飞跃。

10.剪纸贴花和木叶贴花装饰仅见于吉州窑,是风格独具的装饰。

11.白地黑花”是磁州窑的典型产品。

12.兔毫是建窑名器。

13.瓷具有以下特点:1)突破了唐朝“南青北白”的局面,呈现出天下名窑遍布的盛况。

2)品类繁多,器形多样。

最受欢迎并极具特色的有“梅瓶”、“玉壶春”等。

3)釉色优美,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流,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第九章元代的工艺美术1.织金锦——本为波斯特产,元代蒙文中称为“纳石失”,以金缕或金箔切成的金丝作纬线织成的锦。

2.釉里红——釉里红瓷是元代中期景德镇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

它是以氧化铜作着色剂,于胎上绘画纹饰后,罩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

因红色花纹在釉下,故称釉里红瓷。

3.青花——是在白色瓷器上绘有青色花纹的一种瓷器。

青花的原料是一种钴盐类的金属元素,成色性很强,鲜明而稳定。

在元代以后形成一个主要品种。

4.元代染织工艺的丝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材料上多用金线2)由于当时中外交通的发展,许多着名的外国染织品,如回回锦、缅甸锦等传入我国,因而使我国的染织工艺的艺术风格为之一变,而多采用西法。

5.元代的毛织极为发达从制作用途看,可以分为毡和罽两类。

6.元代着名的棉纺织工艺家黄道婆,对我国棉织工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改进了“用手剖去其子”的去棉子的原始方法,运用了轧车,进入半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工效。

2)改进了用“线弦竹弧”的弹棉工具,运用了新式弹弓,比用手指拨弦的小弹弓省力省时。

3)提高了纺纱效能,由过去的一个纺锭,增加到三个纺锭。

4)发展了棉织的提花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率,而且也使棉织工艺成为了一只新花,使实用和美观结合起来。

7.元代的漆器曾有过较大的发展,着名品种有雕漆、戗金、螺钿等。

第十章明代的工艺美术1.明式工艺美术的总体特——精致。

2.明式家具的特点:⏹造型优美⏹选材考究⏹工艺精细3.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已成化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杰作,它表明了当时制瓷业高超的技术水平。

4.“极其精致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着”形容的是宣德清花瓷器。

5.斗彩又称逗彩,是中国古代陶瓷历史中的一支奇葩,是由江西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彩瓷。

斗彩装饰方法,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一同装饰于同一件瓷器面上,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互争奇斗艳。

6.“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形容的是明代的薄胎瓷。

7.青花玲珑:是把青花与玲珑在工艺制作和艺术处理上巧妙加以揉合的产物,在瓷胎上选择与青花图案相配合的部位,镂出若干一定形状的玲珑眼,使两面洞透,然后绘以青花,再内外上釉,使镂空部分透亮,后高温烧成,玲珑眼和青花花纹相映成趣。

8.景泰蓝: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制作时光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

这道工序完成后再反复烧结,磨光镀金。

明代景泰年间极为盛行,又因当时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

9.明代刺绣以顾绣最为有名,其代表人物是韩希孟—“针圣”。

10.补服——又称“补子”,是从我国的明朝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清王朝灭亡时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补子用飞禽代表文官;用猛兽代表武官。

11.四方平定巾——是以黑色纱罗制成的便帽,因其造型四角都呈方形,所以也叫“四角方巾”,明代以此来寓意“政治安定”。

第十一章清代的工艺美术1.康熙时期瓷器的特点:①整体上看,康熙瓷器造型古拙、凝重而质朴。

②胎体由时代发展由厚变薄,胎质坚硬细密,胎土淘炼的极为纯净细腻,如糯米般细白。

③器足有平足、圈足、璧形足、双圈底、二层胎底等。

④康熙瓷器纹饰丰富,山水、人物是最具特色的纹饰题材。

2.郎窑红:是我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

郎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用1300度的高温烧成。

由于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

3.五彩: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钒红勾线,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再在800 - 900度之间烧成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

4.雍正时期出现了唐英那样的督陶官和景德镇有大批技艺高超的匠师。

5.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着名的品种之一。

6.珐琅彩瓷器是乾隆时期最着名的品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