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全球通史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

全球通史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

全球通史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全球通史的读书笔记篇1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撰写的《全球通史》是带着通过了解历史对今天的启迪的目的而读的。

读完后受益匪浅,开阔了我的眼界,重新改变了我们以前学习历史的思维和方法,不是把人类历史按照阶级史来划分,而是按照人性本质、文明进步、生产技术变革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进程而划分的。

该书的鲜明特点是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启迪今天人们应该怎么做。

单从这一点讲,这本书的现实启迪意义更大些。

下面是我读后的几点感受:一、关于人性与阶层:人类生来既不是善也不是恶。

决定人类行为的不是基因,而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教给他们的行事方法。

我们生来就具有基因所赋予的做出某种行为的潜能,但这种潜能变成实际能力的方法则取决于我们所受的训练,取决于学习。

黑人天生不是奴隶,土著人和印第安人也不是天生下来就是被人奴役的,白种人也不是天生下来就是强者和统治者,东亚人还曾经驰骋疆场打败过中东穆斯林人和欧洲白人。

之所以后来出现不同的种群和同种群人们出现了差异分化,出现了贫富差距从而出现了阶层,主要还是受社会环境、地理位置、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其实现在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刚生下来都差不多,之所以后来发生大的变化,与出生的家庭教育、教育背景、实践的社会环境、个人的人生理念及追求目标息息相关。

试想一个不明事理鼠目寸光自私自利的家长能教育出胸怀坦荡,勇于担当的孩子吗?一个没有理想,只会空想,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善于实践和学习的人,他能成功吗?社会文明进步,促进了阶层的流动,要想达到理想的阶层,只有靠自己,因为世上从来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只有奋斗才会有希望改变自己,进而强大自己。

二、关于种族与文明:民族优劣之分争论由来已久,但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明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

决定人类不同发展水平的关键是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

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那些民族,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导读: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一)喜欢买书,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买了半年了,一直并没有看过。

今天百无聊赖,取过来看看。

还是蛮有趣的。

特做笔记如下: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是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根源。

作者将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500年之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

作者在考察欧亚大陆文明的兴衰时指出:如果其他地理条件相同,那么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就在于各民族间的“易接近性”;因为易接近性既为各民族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也制造了淘汰的压力;欧亚大陆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欧亚大陆内部的游牧部落和周围的各大河流域文明区之间的历史;农业文明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种族平衡,建立起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和黑人的优势;在古代文明的数千年里,中东一直是创造力的中心,但到了古典时代,中东的优势渐渐消失,除了宗教领域外,中东不再是创造发明的重要发源地;古典时代形成的,并在许多情况下一直存续至今的新思想和新制度,都是原先从欧亚大陆诸边缘地区发展起来的文明的产物,如希腊和罗马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正是欧亚大陆的西方古典文明比其他文明遭受了更彻底的破坏,无法复原,被一种崭新的东西所代替,才使西方走在了世界的前面;西方衰落了,但西方开启的现代革命却蔓延到全世界,因而西方也是成功的。

60年代的新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殖民地革命的产物。

而90年代的新世界则正如教皇保罗六世所言,是“科技的神奇影响力”的结果。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二)今天闲来无事,随手翻看了一下以前写的读书笔记,看到《全球通史》时,觉得有几句挺不错的,整理了一下。

当穆斯林帝国与中国对外界文明不屑一顾时,欧洲人却被其他民族的文明所吸引,所着迷。

16、17世纪时,欧洲人惊讶,在掠夺时仍表现出谦卑,有时候甚至焦急地探求良知。

但之后,欧洲变得越来越粗暴、冷酷和褊狭。

对待古老文明正如曾经被对待的轻蔑,习惯于自己的领先地位。

全球通史大学的读书笔记5篇

全球通史大学的读书笔记5篇

全球通史大学的读书笔记5篇全球通史大学的读书笔记范文(1)读完《全球通史》这本书,感觉自己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世界史观。

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从西方的角度带领我们漫游史前到21世纪的历史。

虽然全书有很多西方的主观意识,但是不得不说这本书依然是现阶段最好的世界通史简介。

第一阶段,即从史前到公元元年。

史前时期即原始社会时期,此时人类刚刚由猿人进化而来,已经可以使用工具。

这个时期的世界地形已经完全成型了。

人类,开始从黄河流域,两河流域等地区开始诞生。

随后人们为了获得食物开始狩猎,采得食物,采集文化出现。

随着食物的短缺原始人类开始聚集在一起生活,自此人类部落诞生,新石器时代到来。

有了村庄和部落,人类开始长时间的定居在一个地方,但是原始的采集与狩猎满足不了因为定居而大大增长的人口。

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可是限制于生产力,不能够在一个地方一直耕作,刀耕火种的方式在部落中被广泛应用。

这样便在人口的不断迁移中传播农业,发现各种各样的种植物。

扩大生产,人口也得到了极大的增长这是最初的部落文化。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转动,文明之火出现了。

公元3500年左右,在两河流域一个部落完成了从石器时代部落文化到文明的转变。

城市中心,制度,文字,社会阶级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标志。

在文明条件下,人类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各种新的生产技术的出现,灌溉技术,冶金技术,风力,水力的利用,车轮的出现文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被称作古典文明,即我们所知的四大文明古国。

这些古典文明国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之后,他们便不在满足自身范围的地方?开始向外探索,这样丝绸之路出现,各个文明古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商业上的,文化上的交流。

例如佛教便是在这一时期从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

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前三千年,人类社会的大体已经形成了,国家,制度,文化,宗教都已经诞生了,这是人类从野蛮到开化的一次飞跃。

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人口对技术与制度的推动,技术和制度对人口的反作用下。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通用6篇)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通用6篇)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通用6篇)《全球通史》读书笔记(通用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全球通史》读书笔记(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1读这本书是受了《未来简史》的打击,觉得三观需要修正一下,805页厚厚的上下两册,断断续续看了大半年。

主要以前是学理科的,世界史更加已经完全没印象了,看完了《全球通史》其实也搞不清楚那些名字都读不顺的国家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我留下的大概印象便是以下这个流程:自给自足——宗教为王——打来打去——技术变革——海外扩展——谁都不服——握手言和——不要自己灭了自己就好。

胡乱总结的,但是史书一读,还是觉得人类现在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因为技术进步的发展速度太快,导致在社会形态和人的精神层面的参差不齐也日益严重。

引申到教育和个人成长,古人一辈子做的事情,以现在的信息量,也许一年甚至一个月一个星期都不用就可以做好了。

但是技术领域的日新月异,与精神层面的进展并没有很好地同步,我们在社会观念上的进步是非常缓慢的,比如男女平等的口号喊到现在,之所以还在讲,是没有解决。

读后感。

三观的形成应该并不能归结为生物学的问题,或许物质基础不可避免,偶然性和必然性也肯定存在,但我仍然认为人类是有自己的灵性的动物,不管这种灵性以什么命名,是永远不可能被机器完全替代和模拟的,所以我们对意义的追求也是一种本能,一个不会问为什么的人是没有灵性的。

我们现在对哲学的思考和教育相当的谨慎,怕思想入了歧途,所以宁可不讲思想,先讲技术,所以STEM如火如荼。

即便讲思想,也是政治目的大于思考的诉求,我原先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技术的领先才是实力的体现。

但是当技术进步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思想体系跟不上,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我们以后所有的知识信息都可以芯片植入并且实时更新,那么要怎么思考呢?大脑的沟壑是芯片可以形成的吗?今后的社会或许需要精英们去消除或减缓矛盾,考虑技术革新的同时如何同步更新思维能力和观念,以使人类这个物种在这个星球或者其他星球上存在的时间更长一点,如果人类还在追求意义的话。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大全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大全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大全(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学习总结、教学总结、活动总结、实习总结、军训总结、工作计划、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learning summary, teaching summary, activity summary, internship summary, military training summary, work plan, debriefing report, experience, other model essays, etc.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大全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大全(4篇)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精选16篇)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精选16篇)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全球通史》读书笔记(精选16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全球通史》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篇1《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

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

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

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示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

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

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

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世界通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00字(精选3篇)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00字(精选3篇)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00字(精选3篇)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00字篇1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我花了两个星期读完了,不过读的有点囫囵吞枣。

因为看的入迷,以至于我迫不及待想翻开下一页历史,到翻完最后一页我还想再看下一页。

这本《全球通史》被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选为教材。

也是自90年代起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教学的首要教材之一。

以前我读《史记》《资治通鉴》没觉得写得好的。

虽然历史上对这两部书,评价是很高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资治通鉴》毛泽东更是一生都在研读。

不过我觉得《史记》、《资治通鉴》就是一本帝王书,都是阴谋、权术、人治、治人那一套。

利用权术驾驭群臣、奴役人民、愚昧人民、控制人民的思想。

这样的书不看也罢,也只有在现在的中国和一些落后地区还有市场。

而《全球通史》描绘的是人类历史从诞生到现代一系列几次大的飞跃。

随着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史前社会到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水准大幅提高的现代社会。

水渠种田、驯养动物、利用牲畜耕田、铁的发明、火药的发明、蒸汽机、铁路。

每一次大的技术变革都对社会才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总是不遗余力的带我们去通过远古的历史、来如何看待我们今天社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新的问题。

而他对这些新的问题也总是不下定论,让我们自己去思考。

世界未来是会变得更好,还是毁灭呢?环境问题、人口急剧增加和资源匮乏、核扩散危机、基因工程、社会不公平和贫富悬殊、青年的反叛,异化、犯罪和吸毒、恐怖主义、地缘政治和宗教争端、贸易保护主义、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社会到底是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坏呢?历史也正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创造、探索,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都将见证这段历史,也都要参与到这段历史当中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21世纪不仅面临着巨大危险,而且还拥有巨大潜力。

虽然历史学家们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确定无疑地预知未来,但是,他们能比较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正文:《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全球通史》读书笔记1思量再三,还是决定买下这两本书《全球通史》的上下册,原由有二,一者想进一步能以“史”的眼光去品味全球的“恩恩怨怨”,当然以全球的角度来出发,这些恩怨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内部矛盾,像邻里的打鸡骂狗。

而事实上我们又身在其中,不能从过去跳出来,毕竟那些欺凌实实在在血淋淋地发生了。

那是历史,是修改不掉的,也不能忘却;二者想看看美国历史学家眼中的全球历史,它们眼中的中国,国人,毕竟,教课书难免有一面之词之嫌吗。

迫不及待的开篇,尽然让萦绕我脑中多年的异想天开找着一些“理论根据”,记来博今后一笑。

由有学过一些电子、化学等相关的科学知识,像电流的流动,电子作为实在存在的物质在导体中流动形成电流,但电子的流动并没有改变导体的物理化学特性。

比如银线连接金线有电流流过,金线并没有得到银线的电子而变成银子,原因是原子核没有被改变,但并不能否认金接受了银的某些东西,只是不好量化衡量而已。

人作为一个生命单位,每天和外界发生着各种信息(能量等)的交换,但你并没有变成我,我也没有变成你,但相对亲近的人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这就是为什么有“夫妻相”一说了。

另如果人死亡了,那么人那些记忆的最小物质载体呢,它会不会飘荡起来,形成“魂魄”。

而这一记忆的物资载体会不会因为被活的生命体(人)交换而体现原生命的部分特征。

这样说来,魂魄附体就不是一个迷信话题,而是一个科学课题。

我们的五千年典籍中,这样的记载何其多也。

书中美国这位老先生讲道:“电子、质子和中子相互结合形成各种原子,各种原子相互结合组成各种分子,各种分子在组成有机化程度不等的聚合体,其中有一类有机聚合体形成了生物。

”[4页]也就是说把人微观了分,人无非是一堆有机聚合体,或说是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只不过是它们有的人的排列方法。

另“地球在宇宙中小的就像太平洋上的一粒尘埃”[4页],如此应证了我的另一格想法,世界的极限,在我看来,宏观世界外还有宏观,没有尽头,微观世界内仍可微观,无穷尽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10历史一班王珮1012200025利用这个暑假时间我读完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一书,感触颇深。

在此写下我的一些感受并整理成读书笔记,由于此书章节甚多,因此选取部分章节进行整理。

第一编史前人类·第一章:人类-食物采集者地球形成于50亿年前,在40亿年前由无机物自然进化出有机的单细胞生物(争议很大,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根源,很多人说是不可能的,只能理解为上帝创造或外星球带来,有关无机物进化有机物实验室应该也一直在模拟环境中进行着实验,但还没有成功),然后继续进化从微生物-原始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3亿年前适应陆地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最后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在生物界统治地位已经达到6000万年。

在经历了几次恶劣气候-冰河时代的循环之后,在400万年前产生了相对聪明直立行走的原人,又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在大约40000年前(或许更早)在非洲出现了有语言、会使用火和工具的真正意思上的人类。

虽说也有一些个别证据试图证明人类是在各个大陆单独起源,但现在主流的观点还是整个人类都起源于非洲。

我们以前学习历史时说中国在几十万前年的北京人和元谋人什么的,根据DNA和Y染色体分析,跟我们现代的中国人毫无关系,可以理解为自然进化的原人又自然灭绝了。

从最宏观的角度来看,地球的发展有几大转折点。

第一大转折点是生命从非生命物质中进化出来,第一大转折点之后所有生物都通过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来适应生存环境,这也就是后来达尔文所提出的进化论(可惜当时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给利用了,孪生出了社会达尔文)。

第二大转折就是人类的出现,人类不再改变自身去适应环境(当然也会有一定改变,也就是下面我说的人种的起源,不过改变很小,远达不到物种的改变),而是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

现在随着人类的科技不断发展和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第三大转折的到来,到时候人类不但可以改变环境,同时也能改变自己的基因。

只有人类能改造环境,这一人为化的环境被称为“文化”(这么难定义的词这么简单就说明白了)。

人类的文化包括工具、衣服、装饰品、制度、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和习俗。

已知的旧石器时代成就有:制作丰富的劳动工具和武器;制作利用毒药;对食物的防腐、利用灶和石板加工;利用夹板处理断肢、止血带、绷带、放血疗法、灌肠疗法;分辨星座;航海技术。

与我想象中的艰苦生存在世上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不同,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原始人生活得也相当快乐,以沙漠中的布希曼人为例,成年人平均每周只花15个小时去狩猎和采集食物,其它时间都是幸福的光阴。

再看我们现在的生存压力,看看蜗居,看荥阳几千块一平方的房价,看我们高昂的教育医疗成本……话说回来,之所以说原始人的快乐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确压力很小,他们不考虑过去,不考虑将来,因循守旧,偶尔有不遵守部落传统的人也会被杀掉,除此之外还是很残酷的,由于这种狩猎和采集效率非常低,所以单位面积能养活的人口就很有限,这样多胞胎一般只留一个,前一个小孩断奶前出生的婴儿也会被杀掉,食物短缺时老人、儿童、身体虚弱的都会被杀掉,加上缺医少药,只有约为10%的人能活过60岁。

由于女人采集的植物并不比男人狩猎得来的食物少,所以女人的地位也并不比男人的地位低,两者是平等的,但是否存在母系氏族社会即女人支配男人我在这本书里还没有发现。

种族的出现:尽管部落一直在限制人口的发展,但到旧石器末期为止人口还是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就出现了人口的迁徙,在向各地迁徙的过程中,开始有了种族的差别,这是各个地区的人类为了适应当地自然气候进化并相互隔绝造成的,但这种人种上的分化发生的很晚,是在完全意义上的人类形成之后才开始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各个地区各个种族可以通婚,还有现存的种族在智力方面没有很大差别。

在10000年前最后一个冰河期的末期,地球出现了六大种族,各种族大致分布如下:高加索人分布在欧洲、北非、中东,并正在深入到印度和中亚;黑种人分布在撒哈拉沙漠和沙漠以南;俾格米在今天的喀麦隆、加蓬、刚果一带;布希曼布满了非洲的其它地方;澳大利亚种人分布在印度中南、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蒙古人种分布在东亚、南北美洲。

第一编史前人类·第二章:人类-食物生产者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划分的标志除了工具的升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转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

在旧石器时代,由于采集的效率较低,在物产富饶的地区2、3平方公里也仅仅只能养活1、2个人,在贫瘠地区可能要50平方公里才会养活1个人,这样的话单位面积养活的人口就很有限。

尽管原始人已经努力不让人口增长超出食物来源,但在长年累月的积累中,人口还是逐渐提高,人口的增加造成了人类的迁徙,经过了上万年的增加-迁徙,终于让全球除了南极洲之外的各大洲都住满了人(当然,密度很低)。

人类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一部分人早就发现和懂得如何种养植物,但却缺乏改变的动力,因为轻轻松松的采集就够吃了,何必费事。

但是当地球再无空地可迁,人口继续增长造成人口压力越来越大时,原始人不得不自己种植物补充采集的不足,就单位养活的人口而言,农业远远超过了采集。

农业首先在那些少数拥有可驯化的动植物的地区成为主业,在驯化、改良的过程中,野生动植物能提供越来越多的食物,这样本来是半捕猎采集半圈养耕种的原始人就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去做食物生产者,直到变成了居住在村庄中的农民。

这一转变的过程是渐进的,各地区时间不同大都需要2000年左右。

小麦大麦猪牛羊都起源于中东,玉米蚕豆南瓜番茄花生土豆起源于美洲,中国也是非常重要的农业发源地,主要有水稻、小米、高梁、大豆、茶叶、桑树、漆树。

早期的原始农业非常落后,耕种的土地失去肥力之后就要休耕8或10年(刀耕火种),这样造成休耕的土地与正在种植的土地比例总处在5:1或是10:1,加上人口的持续增加,耕种者需要不断推进,农业就是这样从发源地传播向四面八方。

人口的增长导致了农业革命,农业革命又导致了更大规模的人口增长,从新石器时代初期到新石器时代末期,人类总人口从500多万增加到了13000多万。

第二编,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第3章: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先说一下历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前文说的“人为化的环境”,这是广义的文化,这样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称作文化,历史学上为区别后来更先进的文化,把文化限定在石器时代时期,城市、文字、青铜器兴起之后的时期称为文明。

文化到文明的改变就如同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一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说某个文明在公元前XX年产生也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大概推测的年代,不可能太精确。

西方又把文明划分为古代(古典)文明、中世纪文明、近代文明,这本书虽然标榜打破的西方三分法,其实基本上还是这么分的,对我们中国是很不公平的,不过无奈的是,一是中国的整个文化、文明概念,历史、考古学体系都是源自西方,二是三分法在欧亚大陆文明史上来讲最具有代表性,中国文明虽然成就很大,但在整个欧亚大陆文明史上影响很有限。

还是接着说几个概念。

古代文明是指最初的自然形成的几个大河文明大概在“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000年”,古典文明是指前两次蛮族入侵后的文明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500年”,然后是中世纪文明,从500年到1500年,以前被称为黑暗时代,后来婉转一点称为中世纪,意为古典与近代中间的文明,最后就是近代文明,从1500年之后都是。

值得骄傲的是中国起码在古典和中世纪时期的文明成就是站在这世界的顶端的(之一)。

刚说了文明和文化和区别,现在说下文明的特征。

文明相对于部落文化而言有如下特征:城市成为社会的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政治权力,纳贡或交税,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

、已知的地球第一个文明是公元前3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文明,昨天在网上查了很久也没查是苏美尔人是什么语系、人种,有人说苏美尔不属于任何语族它是独特的,还有小部分人根据苏美尔自称“黑头的人”猜测是黄种人还与华夏文明有某种联系可信度不高。

苏美尔人最伟大的成就是发明了楔形文字,这种不好保存的烂泥板现在竟然有大量出土,真是没天理。

之后经常内斗的苏美尔人在公元前23世纪被闪族阿卡德人征服,建立起了美索不达米亚第一个帝国,再之后的又一个帝国就更有名了,就是在公元前17世纪创立的巴比伦,以前学历史提到两河流域的第一个文明就是它,把两河流域的文明少说了近2000年。

再一个伟大的文明是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这个我们了解多些,金字塔、木乃伊、狮身人面像,至今还有人不相信在5000年前的埃及人会有那么大成就,还以为金字塔是外星人造的,由此可见埃及有多么伟大。

值得一提的是埃及的草纸,一部分人说5000年前的埃及才是纸的发明者,在我看来他们只是草纸的使用者,跟我们以前在竹简上刻字是一个道理,不能算是通用意义上纸的发明者,不过在4、5000年前埃及已经在草纸上记录数学、医学文献了,这种文明程度真是不能比啊。

再往后是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包括印度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这段历史,以为自己的文明是从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开始的,直到20世纪几百处遗址被发现。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高度的模块化,城市都经常统一规划采用火烧砖建造,砖的尺寸只有两个标准,从文明诞生到被雅利安人摧毁都没有变化,甚至有些城市遭到洪水破坏后在原址上新建的城市也造得跟原城一模一样。

与后来没有留下有形的遗物但留有大量文字资料的雅利安人不同,古代印度文明留下了大量城市遗址却没有可读文字资料。

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跟古代印度一样,别说米诺斯了,包括后来的迈锡尼文明在被发掘前也一直被当做神话传说看待。

米诺斯是个独特的文明,除了米诺斯的其它文明都是在大河流域上自然发展出的农业文明,只有米诺斯是商业文明。

由于商业活动女人的作用并不低于男人,所以米诺斯和其它文明另个不同是这里男女更为平等,不象大河文明下妇女已经沦为附庸。

中东地区第一次蛮族入侵在公元前1500年平息,形成小亚细亚地区的赫梯、两河流域的亚述(一部分闪族阿卡德人与当地印欧胡里安人结合)、还有埃及(下埃及被闪族联盟喜克索人征服,以色列人正是在这个时期随喜克索人离开了巴勒斯坦去埃及享福了,结果100多年后埃及人翻了身,以色列人都沦为奴隶,忍无可忍之下了有了著名的“出埃及记”,但再回到巴勒斯坦时这里已经有了新的民族居住,现在巴以的矛盾根源就在此处)。

公元前1100年第二亚述帝国凭借强大的军事技术开始扩张,在公元前700年最终征服了整个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埃及。

盛极而衰,在公元前612年被统治地区组织的联盟终结。

之后波斯人用亚述的军事技术征服了从尼罗河到印度河的整个中东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