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全球通史读后感(通用21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通用21篇)全球通史读后感篇1有人说读史就是在读故事,其实本是如此,我们以后来人审判的视角去看待前人的生活,其实并不客观,最大程度的理性也只是保持个人逻辑上合理。
在不能完全客观的前提下,我们不应该去评判历史,以现代人的思维和眼光去对前人品头论足是没有意义的,唯一应该做的是多思考。
汲取其中的养分为己所用,对个人、时代、社会而言都是大有裨益。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给人这样的感觉,正如书中所言,每个时代都要编写自己的历史。
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世界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所以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索新的答案。
书中一直在强调历史事件发展的逻辑性。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一直在变革,而且不同的地区会有较大的差异,有的人会去计较所谓过渡的时间,用以比较各个国家甚至是民族之间的差异,但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
无论是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还是从部落文化过渡到城市文明,抑或者是从农业社会更迭为工业社会,都不是因为某个人或者是某些人的突发奇想而发生的,总之,当时发生的不是一件事,这是一个过程。
我们清楚地知道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农业革命,而农业革命反过来又支持了更大规模的人口增长。
当农业渐渐代替采集业的时候,人们开始尝试种植更多的植物来适应不同的环境。
这就是良性的循环,当简单的植物采集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的时候,自主的培育粮食就成为新的出路,创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果相生,农业的传播扩大也让不同地区的人们开始培育更多的植物,从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方法让食用植物更加具有普适性,如墨西哥的玉米,美洲的土豆,中东的芭蕉等植物。
当人们把实践中的经验运用到改良上之后,植物也因为人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间接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历史本身就是逻辑最严谨的教科书,是环环相扣,最为精彩的魔术,所有看似突然的变化,都有蛛丝马迹可循,那是一张由几十亿人的踪迹编成的巨网,没有人可以置于其外。
全球通史读后感范文

全球通史读后感范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应急预案、心得体会、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全球通史读后感范文全球通史读后感【篇1】通过读全球通史这一本书,让我对西方文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也有了深刻的反思。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六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六篇全球通史读后感篇一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难以“行万里路”,但只要不读死书,好书亦可开阔我们的视野,更能启发我们的思考。
不同往年的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今年暑假我将视野横向展开至全球,纵向延伸数万年,站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肩膀上,进行了一场思想的出游。
本以为这部长达一百万多字的通史会是一段相当枯燥的旅程,且充满了尴尬的翻译,没想到开卷伊始这本书就给我上了一课——凡事不能想当然,更不能有偏见。
这本书与我的预想大相径庭,翻译绝不生涩,生动的文字瞬间吸引了我,实在忍不住为它打call。
讲了这么多我的感受还没切入正题,毕竟历史不只是故事的延续,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鉴,将其作为辅助自身审视事物的工具。
首先从作者著书的初衷来看,他认为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是有误导性的,作者尽力以整个世界的角度,表达全球不同地区间的相互影响,且目前史学史对此观点一致认可。
这证明了从全球角度看世界才是当今趋势,不可能以某个独立的区域为重心。
回望历史,我们从近代说起,清朝自认天朝,鄙夷其他国家,最终下场就是固步自封,使这个千年来领先的国家落伍于世界发展的进程。
杠精这时可能会说了:“现在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国发展得如何谁还不知道呢?”那二战时的轴心国呢,退一步还有欧洲的传统列强呢?德国曾雄踞大半个欧洲,日本占领了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意大利风头也不可一世。
曾自居轴心国的他们可曾想到:德国一路猛攻苏联竟止于斯大林格勒,又被一路反攻;偷袭珍珠港的日本,野心被两颗原子弹彻底摧毁;意大利由于轻敌竟在希腊就已吃瘪。
二战过后十年内,亚洲殖民地纷纷独立,二十年内非洲殖民地也获得了解放,那些所谓的“高等民族”早已失去当时四处扩张领土的“辉煌”。
这些国家即使曾列世界的前沿,但从不代表是世界的霸主。
让我们将视线拉回到当今,美国所谓的美国至上纯粹与上述例子大同小异,没有哪个国家能成为世界的轴心。
美国所强调的国家利益是有悖于历史发展大趋势的。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范文三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范文三篇以前始终喜爱读有故事的史书,像《明朝那些事儿》、《大秦帝国》、《血腥的盛唐》等,前段时间第一次读西方人眼中的历史《全球通史》,它不像故事史书一样小说化,也不像教科书教条化(一般都是时间、地点、任务、大事)。
反而我认为它是一部必读的经典,我总结其3个特点。
1、《全球通史》的编写这部史书的目的是为了给解决当前时代所遇到的问题,是给现代人以启示。
正如开头所说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由于早先的历史编写得不对,而是由于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
2、这本书描述事实较客观,平心静气,娓娓道来,让读者通过了解事实,自己去求索,去思索,去求索当代我们遇到的问题。
它不同于目前市面的一些书籍,例如《胜利人士的习惯》,《互联网之独孤九剑》,这类书籍一看就是先整个哗众取宠的书名,然后以训练人为口吻,将自己观点强加给读者的书籍;再选择几个的示例证明,缺乏多次推敲和给人思索的空间。
3、对于国内的读者,这本书叙述角度、方式很新奇。
它叙史的角度不是以一个国家、地区为核心,而是以全世界的角度来观看人类历史。
它叙史的方式不是断片式的,而是以一个整体的、动态的、连续的角度叙说,前一个历史时代是后一个时代缘由,后一个时代是前一个的进展。
例如书中西欧3个不同历史阶段章节关系如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济增长、国家建设海外扩张。
另外我总结了一张表提炼下书中历史进展的阶段。
全球通史读后感优秀范文汉尼拔,大西比阿的最终归宿。
公元前201年,第2次布匿战斗结束后,汉尼拔出任迦太基执政官,并致力于战后经济的恢复,曾经的一代强国,在经济上的飞速进展,再次引起罗马人的警惕。
他们要求迦太基交出汉尼拔,无奈汉尼拔只得自我流放以挽救祖国。
在流放途中,汉尼拔始终关心与罗马有结怨的敌对国对抗罗马,但都没有很大的成效,最终罗马忍无可忍下令通缉汉尼拔。
公元前183年,走投无路的汉尼拔最终选择服毒自尽。
他用一生实现了他少年立下的誓言,终身与罗马为敌。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全球通史读后感「篇一」《全球通史》可谓妙极。
真正的是从全球范围讲历史进程是如何缓慢发展的。
在阅读过程仿佛打通任督二脉,妙不可言。
本书有一部分看了之后明白了之前想不明白的事情,有一部分迷迷糊糊,看得云里雾里。
其一是欧洲帝国殖民扩张的历史进程。
就像一个冒险探索游戏,之前不明白为什么发现美洲新大陆是一件如此重要的事情,以及殖民扩张为何会导致英国等国家迅速富强起来。
本书讲得很透彻,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非洲大陆、美洲大陆富含资源,比如黄金。
获得其他大陆的资源简直就像开了挂一样,源源不断的黄金流入。
除此之外,还有通过贸易、原材料的加工生产和销售等,获利岂止百倍呢?所以殖民国家迅速富强起来,顺带拉动科技进步、工业革命也不足为奇。
其二,一战、二战、冷战至今的历史事件讲得飞快,看得云里雾里。
一个是因为篇幅有限,在短小的篇幅中讲清楚这么多年全球发生的大事,自然简略。
同样的理由也能用之于上文,因为整个行文结构和行文风格是一致的。
但是前半部分所获颇多,后半部分则不是很懂,是信息量造成的。
历史的前面部分,时间跨度上,事件稀少;历史进程的后半部分,时间跨度上,事件密集。
所以要理解后一半部分就更难些。
本书结构很清晰,每编每章都分了小节。
而每一事件的发生又都整整齐齐地列了原因。
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等。
使得本书看起来很清楚。
的确很适合做教科书。
综上,本书名副其实,而且写得很流畅,一点儿也不晦涩。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二」闲暇时,我翻开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虽只是几本薄薄的书册,却缮写了人类几百万年来的文明。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文化的争鸣与嬗变、帝国的兴盛与更迭等漫长历程,被作者撰写在几百张由植物纤维组成的纸叶上,以极至凝练的姿态在我眼前绽放。
书一扉扉地翻过,我仿佛聆听到了尼罗河上空盘旋的埃及子民对法老的吟诵,仿佛谛听到了争雄烽烟里传来的悠悠编钟鸣。
在这本书里,我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类所拥有的神秘且深邃的文明。
《全球通史》读后感五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五篇【篇一】《全球通史》读后感最近, 我读了一本让我感悟很深的书——《世界通史》。
世界通史, 字面的意思是记录那些具有重大意义是事情, 可是, 翻开书, 里面却大多是战争!什么“马拉松战役”“温泉关之站”“红白玫瑰战争”……一次战争要死多少人啊!如果有那么多的人力, 精力, 财力, 为什么不拿来建设我们的家园, 反而去破坏它呢?我不解。
都说战争是富人发起的, 死的却是穷人。
你们还记得在南京车站痛哭的那个小男孩吗?还记得在核战争中受到伤害的人吗?他们重则死亡, 轻则致残, 连在肚子里的胎儿都不能幸免。
可是, 我试问, 他们有什么错要遭此灭顶之灾呢?他们都是无辜的啊!战争对全人民来说, 百害而无一利。
可为什么还要战争呢?那些被权势冲昏头脑的人啊, 清醒吧!我们渴望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度, 那里有鲜花, 有欢乐, 伴随着幸福……【篇二】《全球通史》读后感思量再三, 还是决定买下这两本书《全球通史》的上下册, 原由有二, 一者想进一步能以“史”的眼光去品味全球的“恩恩怨怨”, 当然以全球的角度来出发, 这些恩怨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内部矛盾, 像邻里的打鸡骂狗。
而事实上我们又身在其中, 不能从过去跳出来, 毕竟那些欺凌实实在在血淋淋地发生了。
那是历史, 是修改不掉的, 也不能忘却;二者想看看美国历史学家眼中的全球历史, 它们眼中的中国, 国人, 毕竟, 教课书难免有一面之词之嫌吗。
迫不及待的开篇, 尽然让萦绕我脑中多年的异想天开找着一些“理论根据”, 记来博今后一笑。
由有学过一些电子、化学等相关的科学知识, 像电流的流动, 电子作为实在存在的物质在导体中流动形成电流, 但电子的流动并没有改变导体的物理化学特性。
比如银线连接金线有电流流过, 金线并没有得到银线的电子而变成银子, 原因是原子核没有被改变, 但并不能否认金接受了银的某些东西, 只是不好量化衡量而已。
人作为一个生命单位, 每天和外界发生着各种信息(能量等)的交换, 但你并没有变成我, 我也没有变成你, 但相对亲近的人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 这就是为什么有“夫妻相”一说了。
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全球通史读书报告简介《全球通史》是一本由约翰·莫瑞斯·罗伯茨撰写的畅销历史著作。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各个地区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增长对人类历史的了解,还能够对不同文明的崛起与衰落有更深入的认识。
内容概述《全球通史》由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古代历史、中世纪历史和现代历史。
每个部分又根据不同的地域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
以下是对每个部分的简要概述:古代历史古代历史部分主要涵盖了人类历史的起源和早期文明的兴起。
它包括对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和古美洲文明的介绍。
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揭示不同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以及他们对后续文明的影响。
中世纪历史中世纪历史部分关注的是公元500年至1500年的时期。
该部分主要涵盖了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的历史。
其中包括对罗马帝国的衰落、基督教的传播、伊斯兰文明的兴起、蒙古帝国的崛起和欧洲文艺复兴的介绍。
现代历史现代历史部分涵盖了从16世纪到20世纪的时期,重点关注了欧洲的扩张、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近代社会变革的发展。
此外,该部分还介绍了世界各地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现代科技的进步。
阅读体会通过阅读《全球通史》,我对人类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主要体会:文明的多样性《全球通史》深入介绍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文明发展,让我意识到人类历史的多样性。
每个文明的产生都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变革通过阅读本书,我了解到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变革对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文明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推动文明的进步和繁荣。
同时,不同文明的接触也会引发文化的融合和变革。
技术进步与社会变革《全球通史》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精选4篇)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精选4篇)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篇1《全球通史》读书心得《全球通史》是一本由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经典教材,从全球的角度讲述了人类的历史。
阅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对全球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思考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被书中对全球历史的全面覆盖所吸引。
从最早的人类起源到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发展,再到全球性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作者都将它们纳入到历史的框架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历史。
这让我了解到,人类的发展是一个协同的过程,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发展都是相互关联的。
其次,本书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描述,作者采用了深入浅出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性。
例如,在讲述罗马帝国的衰落时,作者不仅阐述了罗马政治制度的弊端以及外族入侵的因素,还探讨了环境因素和经济发展对罗马帝国的影响。
这让我认识到,历史事件的背后是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我们需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历史,以避免重蹈覆辙。
此外,本书还强调了全球性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作者认为,全球性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这让我意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的发展。
最后,本书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历史不仅仅是一堆过去的事实,更是我们今天生活的基石。
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发展轨迹,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挑战,为未来做出明智的决策。
总之,《全球通史》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让我了解到全球历史的复杂性,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人类发展的未来方向。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篇2探索世界的历史进程:读《全球通史》的启示我手握这本沉甸甸的《全球通史》,仿佛能感觉到历史的厚重和丰富。
这是一本全方位展现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书籍,它带我游历了各个文明、社会和思想的变迁,同时也深入探讨了人类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前景。
阅读《全球通史》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让我对世界历史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通史》读书报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本《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
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讲述史前人类,从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食物的采集再到种族的出现以及农业的出现都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向读者大致勾画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指出了当今种族分布的根源。
作者尤其高度评价了农业出现对人类的影响: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转变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由于史前离当今时间相去甚远,众多问题皆无定论,作者对众多问题并未妄下结论,而是尽量顾及多种观点,让读者自己裁决。
随着农业的产生,文明也随之而生。
在第二章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这大概是受到前人(指汤因比)以文明为单位研究世界历史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首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总述。
接着分别对各个文明(包括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国文明)进行说明,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论述得相对详细,而对印度、中国文明的很多问题则未作说明。
例如,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的形成作了清晰地说明,分期也相对明确,而对印度和中国文明的形成几未提及,分期也甚为模糊。
这大概与作者的知识构成有关吧。
令笔者困惑的是,作者对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亚文明仅是简要带过,而不曾给予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初文明足够重视,这一困惑时至今日仍不得其解。
在接着的第三章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世纪欧亚大陆的文明作了阐述。
包括伊斯兰教的兴起,突厥和蒙古人的征服,传统的拜占廷文明以及儒家文明。
作者认为,在这个时期“只有西方完成了向近代思潮的重大转变。
”而其他文明要么被征服,要么因为封闭而趋于停滞。
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入侵具有深远的意义——欧亚大陆联系的紧密以及中国技术发明的大批西传,促进了欧洲新文明的形成。
在谈及儒家文明时,作者认为中国在6世纪到16世纪的这1000年中,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正是由于稳定而使中国趋于保守,最后被西方势不可挡的扩张主义弄得四分五裂。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同样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
此外,作者还分析了在19世纪面对西方的入侵时,日本之所以能够做出比中国积极、有创造性地反应,是因为日本没有形成像中国那样强大的帝国结构。
不过这只是原因之一,作者没有就此问题进行个更深入地分析。
在以往的世界史著作中,对地理大发现以前的美洲和澳洲以及非洲都鲜有描述。
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在本书第四章中专门给读者展示了地理大发现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的历史。
斯氏认为一部世界通史应该包括全人类的历史,美洲、非洲以及澳洲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不能被忽略。
不仅如此,作者还高度评价了非洲人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和美洲人为全人类培养的大量农作物。
第五章中作者试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研究世界史应从公元1500年开始?为什么偏偏是西方人在16世纪的巨大发现和惊人探索中起了主要作用?第一个问题斯氏并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甚至在读完他的书后仍然不知道答案所在,作者称在第18章已做出回答,但笔者实不知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上述问题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第二个问题倒是回答得简单明了:中东和中国的高度发达和富足使得他们自鸣得意、自我满足,以至没有适应变化的世界;而与此同时西欧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与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现代文明,从而开始了所谓现代化的进程,并决定了当代世界的发展。
这一编是本书的过渡环节,现代文明的出现,预示着西方崛起时代的到来。
西方的崛起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势必伴随扩张而来。
在第六章中,作者论述了西方崛起时的扩张,分为伊比利亚阶段,荷、法、英阶段以及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斯氏认为伊比利亚扩张主义的根源是传播宗教,而后,控制香料路线就成了扩张的首要目的,而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则是他们在经济上对西北欧的长期依赖。
这也就导致了荷兰、法国、英国后来居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
与此同时,俄罗斯人则在大陆上进行横贯亚欧大陆扩张,并最终造就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
这些扩张,使全球统一性开始了。
第七章作者论述是西方具优势地位时的世界(公元1763-1914)。
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洲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以及政治革命,不但论述了各革命的原因、历程,而且对其意义和影响作了详细地分析。
以工业革命为例,作者不仅考虑到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财富的增长,新的消费观念和妇女社会角色的变化等),也认识到对欧洲世界的深远影响,促进了美洲、澳洲的欧化。
作者的视角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西方,斯氏对这一时期的非西方社会(包括俄国、中东、印度、中国和日本、非洲等)也给予了足够关注。
本编最后,作者通过对比,令人信服的接受了这一时期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的优势。
随着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扩张、渗透和传播,全球统一性进一步得到巩固。
在最后一章中,作者讨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西方诸帝国的终结以及冷战及其后果。
斯氏在写这本书时力图跳出“西方中心论”的束缚,然而他在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仅对欧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作了描述,而对有重大意义的中国战场只字不提,只在谈论二战的影响时轻描一句:中国伤亡1500万人。
这恐怕使中国读者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也与他试图跳出“西方中心论”这一框架相矛盾。
不过作者认为在冷战问题上美国应负主要责任,杜鲁门是冷战的始作俑者。
另外一点让笔者感到新鲜的是,作者将二战后的科技革命视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与我们将这一革命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传统看法不同,不知作者是出于何种考虑。
在笔者看来,以电力广泛的应用为标志的科技革命的影响大大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也不亚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于今日人们。
最后,作者既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对人类的未来表现出担忧。
看完这本书后我感触良多,作者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
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一、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
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
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
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们在对比1500年以前的历史特别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是否有点夸大了呢?二、《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
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
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屈从地去挖掘我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我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我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历史。
时间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
民族、国家乃至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
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
”我们承认,我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
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
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