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概论重点复习题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A.生态系统B.生物圈C.食物链D.生态平衡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B.食物链和食物网C.生产者D.分解者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7、旱灾,地震等( B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8、BOD 表示( A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A.氧B.碳C.氮D.磷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29、早在1957年就有学者( B )对中国政府提出应该实行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剧烈增长。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重点

考点一、科学和技术的概念一、科学的基本概念1、科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即知识生产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2、其次,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3、第三,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
科学不仅是知识生产活动和知识体系,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
科学作为实践力量,通过被人们掌握、利用而发展着,起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二、技术的基本概念1、狭义的理解,只把技术限制在工程学的范围内,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化工技术、建筑技术等;2、广义的理解,则把技术概念扩展到社会、生活、思维的领域。
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既有内在的联系也有重要的区别,从本质上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技术是利用客观规律,创造人工事物的过程、方法和手段,回答"怎么做"的问题。
二者既有原则性的区别,又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内在联系现代科学与技术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科学离不开技术,技术也离不开科学,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基础。
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表现在:A、现代科学是高技术之母,是技术的先导和发源地,科学为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开辟了新的技术研究领域,为技术创新作好了各种知识准备。
B、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新的探索手段,科学研究成果通过技术应用物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A、科学与技术的构成要素不同科学的要素是概念、范畴、定律、原理、假说。
技术的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要素,即经验、理论、技能;另一类是客体要素,即工具、机器等装置。
B、科学与技术的任务不同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揭示自然界的新现象、新规律;技术的任务是利用自然、控制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物。
生命科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生命科学概论复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生命科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A. 物理现象B. 生物现象C. 化学现象D. 心理现象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生命科学的主要分支?A. 遗传学B. 生物化学C. 生态学D. 物理学答案:D3.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以下哪个不是细胞的基本组成部分?A. 细胞膜B. 细胞核C. 线粒体D. 质子答案:D4.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其主要组成成分是?A. 蛋白质B. 核酸C. 糖类D. 脂质答案:B5. 生物进化的驱动力是什么?A. 环境适应B. 基因突变C. 自然选择D. 所有以上答案:D二、填空题1. 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个层次。
答案:分子层次、细胞层次、个体层次2. 达尔文的进化论核心是_______,它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起源。
答案:自然选择3. 细胞分裂包括两种基本类型:_______和_______。
答案:有丝分裂、无丝分裂4.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它是生物分类体系中最基础的分类单元。
答案:种5. 基因工程是一种通过直接操作_______来改变生物遗传特性的技术。
答案:遗传物质三、简答题1. 简述生命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答案:生命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数理统计法等。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生物现象来收集数据;实验法是通过控制变量来测试假设;比较法是通过比较不同生物或生物特征来发现规律;数理统计法则是通过数学方法来分析数据。
2. 描述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答案: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具有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等结构。
细胞膜负责物质的进出和细胞的保护;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控制细胞的遗传信息;细胞质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场所。
四、论述题1. 论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其保护措施。
答案: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它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提供生物资源和保障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科学概论复习考试题及答案

1、 人类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银C 、铜2、 提出燃烧作用的氧化学说和确定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波义耳 B、拉瓦锡C 、门捷列夫维勒3、 对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的是: 波义耳B 、拉瓦锡 C、门捷列夫维勒4、 研究无穷维抽象空间及其分析的数学理论( 数理统计 B、运筹学C、泛函分析、数理逻辑5、 用数学方法研究推理的规律, 研究正确思维所遵循的规律的学科, 亦称符号逻辑的是()6、 数理统计 B、运筹学地球的形状确切的是说是(球形、椭球体、泛函分析D、数理逻辑、梨状体D 、苹果形《自然科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填空1、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 _____ 和 ____ 的科学,是人类在认识自然、 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 自然科学的特点有: 1 _____ ,2 _____ ,3 _____ ,4 ______ 。
3、 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 _____ 、 ____ 、 _____ 三大阶段。
4、 现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一般认为是由 ______ 科学、_科学、 ____________ 科学所构成。
5、 电子计算机的硬件主要有哪五部分组成: _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 。
6、 现代天体物理认为:一般恒星的演化都经历--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个阶段。
7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 ___________ 。
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 __________ ,核酸可分为 禾廿 __________________ 两大类。
二、选择7、“第一类永动机是可以制成的”这句话违背了()A、牛顿第一定律 B 、机械能守恒定律C热力学第一定律 D 、分子运动论8、绵羊有白色的和黑色的。
白色由显性基因(B)控制,黑色由隐性基因(b)控制。
地球科学概论 习题 与部分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及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天体、星际物质、总星系、天球、潜水面、莫霍面、古登堡面、软流圈、地壳、地幔、地核、地温梯度、克拉克值、丰度值、矿物、岩石、结构、构造、表层地质作用、部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变质作用、侵入作用、喷出作用、成岩作用、正断层、逆断层、褶皱、震源、震中、震中距、平行不整、角度不整合、天文地质、陨击作用12. 风的沉积作用产物主要有和。
13.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8元素依次为、、、、、、和,他们占据了98~99%的地壳重量。
14. 火山喷出物包括、和。
15.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和。
16. 风的搬运方式有、和三种。
三、判断题1.太阳系行星可分为类地和类木两类,前者半径小、密度大,自转速度相对较慢;后者半径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
()2. 相对于年代地层单位宙、代、纪、世的地层单位是宇、界、系、统。
()3. 出现在晚志留世后期的最早陆生植物是真蕨植物。
()4. 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属逆断层。
()5. 冲积物的磨圆度比冰碛物高。
()7. 酸性岩浆的流动性大于基性岩浆。
()8. 花岗岩中常含橄榄石等次要矿物。
()9. 产状为315°∠60°的断层为北东向断层。
()10. 背斜总是形成山地,向斜总是形成谷地。
()11. 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含义相同,都可以表示地震的强烈程度。
()12. 远处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地震,地震台首先接收到的是P波,其次是S波,这说明 P波传播速度比S波快。
()13. 陆壳下的莫霍面深度随地面高程的增加而增加。
()14. 海沟、岛弧都是聚敛运动的结果。
()15. 大陆漂移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漂移机制问题,但大陆漂移说却是海底扩说和板块构造理论诞生序曲。
()16. 河流阶地是由河流的下蚀作用造成的。
()17. 冲积物的分选性比冰碛物好。
()18. 心滩是河流双向环流作用下形成的();19. 冰碛物的磨圆度比冲积物高。
现代科技概论复习

名词解释:1.科学P1:1. 科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即知识生产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
2.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3. 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
2.计算机网络技术P148:是指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利用因特网把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相互独立的计算机、数据库、存储器和软件等资源连成整体,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为用户提供一体化信息服务。
3.生物技术P157:利用生物体系,应用先进的生物学和工程学技术,加工或不加工底物原料,以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新型的跨学科技术。
4.黑箱方法:P137就是在尚未了解的物质系统内部结构和运动细节的情况下,通过人为地对黑箱系统施加作用(即输入),观察和记录其输出,找出输入和输出关系,由此研究黑箱的整体功能和特性,并推断其内部结构的一种研究方法。
5.核能:又称原子能或原子核能,它是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时发放出的能量。
6.风能:它是地球表面大量空气运动产生的动能。
7.非晶态金属:又称为“金属玻璃”,它是采用现代尖端冶金技术工艺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金属。
8.空间技术:也称航天技术,它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同样也是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技术。
9.太空轨道:人们通常把离地面100-200千米以外的空间叫做外层空间,而把发射到外层空间轨道上的飞行器称作航天器。
航天器在空间运行的路线轨迹叫轨道。
10.控制论方法:是指研究各种物质系统中的控制过程的规律性和实现控制过程的一般方法。
11.宇宙:1. 宇宙就字面意义而言是指空间和时间的总和。
2. 今天科学上所谈的宇宙是指时间尺度为200亿年,空间直径为200亿光年的总星系。
12.纳米材料:指粒子平均粒径在100纳米以下的材料。
13.局域网:P151它的连接距离一般在几千米到十几千米的范围以内,是处于同一建筑物,同一厂区,校园或方圆几千米地域内的专用网络。
14.系统功能分析法:是从分析系统与要素、结构、环境的关系来研究系统功能的系统科学方法。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复习参考答案

1、社发展进程(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空想社会主义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早起,平均和批判空想社主三个阶段;2)19世纪30-40年代。
马恩创立科社3)从科社诞生到1917年,在马恩的领导下,许多国家建立了社政党,制定纲领和政策(2)从理论到现实的发展:1)列宁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地理论,理论指导俄十月成功2)1917年十月,推翻资产政权,建新社制度。
1921年列宁提出逐步建设社(3)社会主义各国通过改革开放,建设本国特色社,使社制度得到完善。
1)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社国认识到苏弊端,改革2)当今世界,以中国为代表社国,不断探索,突破传统苏联模式,不断创新,2、科社在马的地位。
马恩创立哲和经不是目的,而为探讨和研究人社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产生发展和建设规律提供依据。
科社在哲和经础上研究社会尤其是资社发展趋势所得出的关于社的结论原理1)马由哲学、政经、科社组成2)马哲辩唯历唯,自然界社会思维3)政经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4)科社是以马哲和政经,唯观和剩值为础依,论证无产人类解放发展规律,为无产和广大劳动群众指明并使其认识到变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的条件和正确途径。
5)三部分是整体不可分,没有哲础,没有政经科学依据,不会有科社;而哲、经以科社为落脚点和归宿点。
起点哲,中介经,终结科社。
科社核心。
科社指导,哲和经成为认世和改世的思想武器。
3、空社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空社是随资生产方式的出现及矛盾暴露产生,随资生产方式发展及矛盾激化而发展。
资生产方式的发展经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阶段。
空社经历初、中到高。
1)16-17世纪的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揭露资弊端:思想与传统反封建压迫区别;文学游记的形式2)18世纪的平均共产主义私有制罪恶根源;理性主义和人性论,法律条文,暴力革命;工场手工业生产,绝对平均和禁欲3)19世纪初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三大空想家唯物论证了社取代资的必然。
提出了实现道路和方法,大工业基础,资制度4、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1)空社历史功绩:第一,对资制度深刻揭露和批判,提供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地研究资的材料。
人文科学概论复习题

人文科学概论复习题1.如何从“人”的研究出发来区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共同点是他们都研究人。
但对于人的生命存在与生命活动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目的出发,由此而产生了不同的学科。
首先,可以把人的自然生命与人的文化生命加以区分,把人与自然的联系与人与社会的联系加以区分。
对人的自然生命、对人与自然的联系的研究,就形成了自然科学。
而对人的文化生命、对人与社会的联系的研究,则形成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再看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
对人的文化生命的研究,与对人与社会联系的研究,是不相同的。
前者所探讨的,是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的本身,即人的本质,这是人的内在世界;而后者所探讨的,则是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在人与社会联系中不同方面的表现,即人的行为,这是人的外部世界。
对于前者的探讨,形成了人文科学;对于后者的探讨,形成了社会科学。
2.人文科学具有哪些基本作用?人文科学的基本作用,是对于人的文化生命,对于人的生命存在与生命活动展开研究,有三方面内容:一探讨人的本质。
人的文化生命规定了人的本质,人文科学以人的文化生命为研究对象也就是对人的本质进行探讨。
人们常说人文科学是“人学”。
所谓“人学”,即是对于人的本质进行探讨的学问。
人文科学的各分支学科———哲学、文学、史学等,正是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对人的本质进行思考、探讨、揭示。
二、建立价值体系。
人的生命存在,由于具有文化生命,因而与动物的生命存在相区别。
这种区别首先在于人的生命存在是有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的。
人文学科研究人的文化生命,探讨人的本质,就在于揭示和确立具有历史合理性的价值取向,批判和解构已经过时的价值取向,从而建立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体现着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价值体系和理想追求。
人文科学中的文学、史学、哲学各分支学科,都以各自的方式,担负着这一任务。
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
人所创造的文化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但要使人的文化生命真正得到安顿,使人能真正安身立命,还在于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是人的文化生命的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环境问题的概念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的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的成分。
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
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的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µm的颗粒物。
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µm的颗粒物。
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的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的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的反应。
水体: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的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与海洋。
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的用途受到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的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的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的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化学需氧量(COD)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的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
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的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的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功能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以至在植物体内积累,使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下降,最终影响人体健康。
农药半衰期:指施入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噪声: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凡是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人们不需要的声音。
干绝热递减率:干空气块或未饱和的空气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通常取100米),所造成的温度下降数值,用rd表示。
rd=0.98K/100m酸沉降:pH值小于5.6的天然降水和酸性气体及颗粒物的沉降,包括湿沉降和干沉降。
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危险性废物:除放射性废物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或其他对动植物和环境有害的废物。
静态储量指数:当前储量同当前消费的比例来预测某资源的使用年限.环境自净:环境受到污染后,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步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一、填空题1、水俣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甲基汞Hg,富山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镉Cd。
2、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客观事物的整体,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
3、在人类发展历史的不同时期,人类遇到的环境问题依次是生态平衡失调、环境污染、污染的转嫁。
4、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活动空间和各种自然资源,而人类在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将资源转化为污染物排放到自然环境当中。
5、环境的组成分为三部分: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
6、资源从自然环境中提出利用,然后以“三废”的形式,即废气、废水、废渣再排向自然环境。
7、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是: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SO2)、米糠油事件、水俣病事件、痛痛病事件。
8、大气按组成成分可分为:恒定成分、可变组分、不定组分。
9、不是所有的光都能引起光化学反应,只有波长为290—430nm能量较大的太阳短波紫外辐射,才能使NO2分子激发产生光解。
10、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一次污染物是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
11、臭氧浓度升高是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标志。
12、通常微观粒子处在能量最低的能级称作基态,原子较稳定。
13、SO2在大气中氧化作用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光化学氧化作用和催化氧化作用。
13、大气污染的人为来源按行业分类有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
14、光化学烟雾的日变化曲线表明:NO2推迟3小时,O3滞后5小时出现峰值,同时NO和CO的浓度随之相应降低。
15、基态的原子受到光照射后,如果能够吸收电磁辐射,吸收了一定能量的光子,就会跃迁到较高的能级上,称作激发态。
16、酸雨属二次污染,它的主要一次污染物是NOX和SOX。
17、五种典型的烟型分别为爬升型、平展型、漫烟型、波浪型和锥型,漫烟型污染最严重。
18、形成光化学烟雾前提是大气中存在NOx和HC,汽车尾气和石油化工是主要来源。
19、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其递减率平均约为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20、山谷风发生在山区,以24小时为周期的局地环流。
21、低层大气中SO2的吸收光谱表明,在294nm处为强吸收,SO2吸收此波长的光后转变为1SO2(单重态SO2);在384nm处为弱吸收,SO2吸收此波长的光转变为3SO2(三重态SO2)。
23、水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大气。
24、按水循环不同途径与规模,将全球水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25、胶体的吸附作用是使重金属从不饱和的溶液中转入固相的主要途径。
26、有氧条件下,有机酸可进行彻底氧化,其最终产物是CO2和H20。
28、湖泊是全球水体富营养化发生频率最高、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水域。
29、污染物在水体的运动形式有三种:推移、分散、衰减。
30、在自然情况下,天然水体的水质也常有一定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属于水体污染,称为水质异常。
31、通常所说的“五毒”物质,是指重金属汞、镉、铅、铬和类重金属砷,其中汞的毒性最大。
32、农业缺水、城市缺水及生态缺水是中国水资源短缺的三个主要问题。
33、水库是人工形成的湖泊,一般为淡水湖性质。
34、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总体上来说可以从三个大方面来解决:开源、节流、治污。
35、DO变化状况可用氧垂曲线表示,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净化的过程,可把其作为水体自净的标志。
36、碳水化合物的降解过程:多糖→二糖→单糖→丙酮酸→氧化或者发酵。
37、由于污水中的有机物降解消耗水中的氧,污水排入后,水中的DO(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
38、脂肪的降解过程为:脂肪→甘油、脂肪酸→丙酮酸→有氧氧化或无氧发酵。
39、影响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按释放的污染种类可分为:无机无毒物、无机有毒物、有机无毒物、有机有毒物、生物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石油类物质。
40、日本学者研究指出,湖水总氮与总磷的浓度比为12∶1~13∶1时,最适宜藻类增殖。
41、土壤是由固态、液态、气态等三相物质所组成的。
42、有机农药按化学组成可分为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等三大类。
43、有机氯类农药以六六六、DDT为主,具有脂溶性,易溶于脂肪,并在脂肪中蓄积。
44、1962年美国出版了R-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指出杀虫剂(农药)造成的生态危机,震动了欧美各国。
46、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强;反之,稳定性就越差。
47、废弃物的排放量和种类越来越多,最终超过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导致环境的恶化。
48、各营养级生物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是逐级增加的。
51、生态系统中第一能量流是以太阳能作为初始能量的;第二能量流是以化学能作为初始能量的。
54、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56、引起臭氧层破坏的主要污染物是氟利昂和氮氧化物,它们在臭氧层中的浓度并不因臭氧的减少而减少。
57、酸沉降指PH值小于5.6的天然降水和酸性气体及颗粒物的沉降。
58、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全球的气温升高并不是均等的,由赤道向两极气温的变化幅度是递增的,即南北两极的气温变化更大。
59、我国有三大基本国策依次是保护耕地、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
60、自然资源分为恒量资源、可更新资源、耗竭性资源三大类。
二、选择题1、“三次浪潮”出现的环境问题表现一次为生态平衡失调、环境污染、污染转嫁。
7、博帕尔惨案属于污染的“转嫁”。
8、在大气组成中,含量变化最明显的是CO2。
9、在大气结构中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层是对流层。
10、在大气环境中,诱发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化学物质是CH化合物及NOx11. 造成大气环境中,CO2浓度增加的人类活动是化石燃料的燃烧13、大气圈中,污染最严重的是出现在对流层14、对人的眼睛和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的污染物是光化学烟雾15、地面空气污染最严重的烟型是漫烟型16、我国的兰州容易发生光化学烟雾17、城市污水二级处理目的是消除耗氧有机物18、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主要方法是生物-化学法19、引起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的主要污染物质是有机物20、合成藻类原生质时,所吸收的N、P的比例是16:121、自然水体对有机污染物净化完成后的恢复期,溶解氧含量异常的主要原因是藻类生物量异常23、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物质是氮N、磷P。
27、土壤淹水还原有利于农药分解29、在南极企鹅体内新发现的化学物质是DDT31、土壤溶液中,活性酸度的大小取决于H+的浓度、因为土壤潜在酸度是由胶体吸附的H+水解引起的32、土壤是由三相物质有机组合在一起的特殊物质33、有机氯类属于脂溶性农药、属于禁止生产及使用的农药、属于高残留农药36、与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形成有关的主要污染物分别为SO2、CO2、氟利昂、CH化合物及氮的氧化物40、下列可能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是②干旱及洪涝灾害④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⑤土地盐碱化⑥臭氧层破坏及酸雨污染41、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污染物是氟里昂和NOx42、世界上的第三大酸雨区出现在我国的西南地区43、危险性废物越境迁移的走向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四:简答题简述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条件?(1)形成过程①NO2光解导致O3生成②有机HC化合物的氧化生成了活性自由基,尤其是HO2、RO2、RC(O)O2等过氧自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