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俯卧位通气及护理汇编
中华护理学会俯卧位通气团体标准

中华护理学会俯卧位通气团体标准俯卧位通气是一种重要的护理技术,它可以改善患者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氧合,缓解肺部压力和水肿,促进痰液排出,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
中华护理学会俯卧位通气团体标准旨在规范俯卧位通气实施的流程和技术,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一、俯卧位通气的适应症俯卧位通气适用于以下患者:1.重症监护患者,包括重症肺部疾病、呼吸衰竭、ARDS等;2.长期卧床的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出较差,易造成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者;3.长时间机械通气患者,需要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者。
二、俯卧位通气的禁忌症俯卧位通气适用禁忌于以下患者:1.高度危重症患者,经过医生评估认为不适宜俯卧位通气者;2.有颈椎、胸椎骨折或手术患者;3.心包填塞、室壁破裂、颅内压增高、严重低血容量等情况患者。
三、俯卧位通气的准备工作1.确认适宜俯卧位通气的患者,并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2.评估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3.做好患者皮肤护理工作,避免因长时间俯卧位造成皮肤损伤;4.准备好俯卧位通气所需的设备,包括专用头枕、护理垫等。
四、俯卧位通气的操作流程1.协助患者翻身至俯卧位,将患者头部稍微偏向一侧,使呼吸道畅通;2.定期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血流动态,确保患者血液循环良好;3.协助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提高肺部通气功能;4.定期翻身,避免俯卧位造成压疮等并发症。
五、俯卧位通气的预防措施1.定期监测患者的氧合情况,确保患者血氧饱和度正常;2.防止压疮的发生,定期给患者翻身,避免长时间俯卧位造成皮肤损伤;3.搭配合适的呼吸机模式,减少患者的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4.严格执行家庭式治疗,给予患者足够的呼吸道护理。
六、俯卧位通气的注意事项1.患者的心理护理,给予患者足够的情感支持,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2.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和症状,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3.定期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随时调整俯卧位通气方案;4.与医生、护士团队密切合作,确保俯卧位通气的有效实施。
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要点课件

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展望
进一步优化俯卧位通气护理技术
目前,俯卧位通气护理技术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如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等。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加强相关科学研究
虽然已经有很多关于俯卧位通气护理的研究,但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俯卧位通气对免疫调节的影响、对肺外器官损伤的影响等。因此,未来需要加强相关科学研究,为临床提供更多有益的证据。
预防感染
在俯卧位通气过程中,应注意预防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对使用的设备和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清洁。
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的注意事项
气胸
血压波动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并发症及处理
04
俯卧位通气护理实践分享
患者情况
患者为中年男性,因发热、咳嗽入院,诊断为新冠肺炎
适应症
对于有严重脊柱骨折、颅内高压、气胸、大量胸腔积液等患者应慎用俯卧位通气。
禁忌症
俯卧位通气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02
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现状
1
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的现状分析
2
3
俯卧位通气护理在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中的使用逐渐受到重视。
临床实践中,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应用效果得到了初步肯定。
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要点课件
xx年xx月xx日
CATALOGUE
目录
俯卧位通气介绍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现状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的要点俯卧位通气护理实践分享总结与展望
01
俯卧位通气介绍
俯卧位通气是指让患者采用俯卧姿势接受机械通气,以增加气道分泌物引流,并利用重力作用,减少肺内渗出和减轻肺水肿症状。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要点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要点俯卧位通气在ARDS患者的治疗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俯卧位通气对护理人员的操作要求较高,且患者在俯卧位通气时极易发生各种意外,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时常见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实施俯卧位通气后的护理要点进行总结。
标签:ARDS 俯卧位通气;皮肤管理;气道管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于在肺内、肺外原因单独或共同影响下,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显著特征的临床综合症,多数情况下是由于严重创伤、休克、大手术、严重感染、误吸等原因所导致,临床病死率高达40%~70%。
目前临床针对ARDS患者较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一般为保护性的机械性通气和充分的肺复张治疗,同时采取俯卧位通气辅助治疗。
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俯卧位通气在改善ARDS患者氧合情况方面具有较强的意义。
然后由于缺乏特殊的翻身床,在临床上实际进行俯卧位通气时仍存在较大的困难。
为进一步明确俯卧位通气的操作流程,实施有效护理,现就ARDS患者的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要点综述如下。
1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意义ARDS患者通常会出现肺泡塌陷、肺不张、肺容量减少、分泌物引流不畅等病理生理学改变,而在患者取仰卧位时,ARDS患者存在的肺泡塌陷、肺不张、肺容量减少及分泌物引流不畅等情况在肺底部将更为严重,从而导致患者肺部功能残气量减少,上部死腔样通气及下部解剖样分流增加,使通气血流比例严重失调,最终导致患者出现顽固低氧血症。
在采取俯卧位通气后,ARDS患者的功能残气量相对增加,通气血流比好转,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改善,引流变得相对容易,同时也减少了纵隔和心脏对肺部的压迫,使ARDS患者的氧合情况得到改善。
2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要点2.1俯卧位通气前准备首先评估患者是否能够进行俯卧位通气,是否存在俯卧位通气的禁忌症,在俯卧位通气前应向患者家属和意识清醒的患者说明俯卧位通气治疗的目的、方法、作用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俯卧位通气及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和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体位变换 等康复训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04
并发症识别与处理策略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表现
压迫性损伤
由于患者身体重量压迫在某一部 位,导致皮肤、肌肉等组织受损 ,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破溃
等。
呼吸道受阻
俯卧位时,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和呕 吐物不易排出,可能导致呼吸道受 阻,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急促、 发绀等。
挑战
在实施俯卧位通气过程中,如何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如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仍是未来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
制定个人行动计划,提升专业能力
持续学习
关注俯卧位通气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参加相关学术交流和培训 课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实践探索
积极参与俯卧位通气患者的护理工作,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 操作技能水平。
俯卧位时,患者的膈肌位置下降,胸 腔容积增大,有利于肺泡的扩张和氧 气的吸入。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俯卧位通气适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炎、肺不张等导致严重低氧血 症的患者。
禁忌症
存在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颅内压升高、面部创伤或手术无法耐受俯卧位等 情况的患者禁用俯卧位通气。
02
俯卧位通气操作方法与步 骤
使用辅助器具
使用气垫、枕头等辅助器具, 减轻患者局部压力,提高舒适 度。
加强沟通和协作
医护人员之间加强沟通和协作 ,共同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
05
案例分析:成功实施俯卧 位通气经验分享
案例背景介绍和诊断过程回顾
患者信息
一名65岁男性患者,因慢 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急性加重入院。
俯卧位通气护理应急预案

一、目的为了确保俯卧位通气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护理质量,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所有进行俯卧位通气护理的患者。
三、组织架构1. 成立俯卧位通气护理应急小组,负责预案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2. 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呼吸科护士、医生、护士、护理助理等。
四、应急流程1. 评估患者情况(1)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呼吸功能等。
(2)了解患者既往病史,排除禁忌症。
2. 准备工作(1)准备呼吸机、氧气面罩、呼吸机管路等设备。
(2)准备软枕、床单、防护用品等。
3. 实施俯卧位通气(1)将患者从卧位翻转到俯卧位,注意保持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避免压迫颈部血管。
(2)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呼吸机参数,如呼吸频率、吸气压力、PEEP等。
(3)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呼吸功能等,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4. 监测与记录(1)定期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2)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变化、护理措施及治疗效果。
5. 应急处理(1)若患者出现低血压、肺水肿、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2)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紧急情况,立即停止俯卧位通气,采取抢救措施。
五、注意事项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 加强患者沟通,确保患者配合。
3. 定期评估患者病情,调整护理措施。
4. 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情况,预防压疮。
5.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护理技能。
六、预案演练1.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开展俯卧位通气护理应急预案演练。
2. 演练内容包括:患者评估、准备工作、实施俯卧位通气、监测与记录、应急处理等。
3. 通过演练,提高护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七、预案修订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遇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俯卧位通气及护理课件

问题2
患者出现皮肤压疮。
处理方法
应定期检查和更换支撑物,保 持皮肤清洁干燥,局部可使用 防压疮垫或气垫床等辅助器具
。
03
俯卧位通气护理要点
患者准备
01
评估患者情况
了解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 生命体征等,以便确定是否适
合进行俯卧位通气。
02
准备物品
准备必要的护理物品,如软垫 、枕头、床单等,确保患者舒
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应用范围广泛,适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患者, 如COPD、哮喘、肺炎等。
俯卧位通气护理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 要意义,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 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 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 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 ,俯卧位通气护理将会有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重症哮喘
在COPD急性加重期,俯卧位通气可以改 善患者的氧合状况,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在重症哮喘发作时,俯卧位通气可以缓解 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降低呼吸机使用频 率。
02
俯卧位通气实施方法
俯卧位通气操作流程
准备物品
准备俯卧位通气所需的物品,如软垫、枕头、床单等。
评估患者
俯卧位通气及护理课件
目录
• 俯卧位通气介绍 • 俯卧位通气实施方法 • 俯卧位通气护理要点 • 俯卧位通气临床应用案例 • 总结与展望
01
俯卧位通气介绍
俯卧位通气定义
01
02
俯卧位通气:指在医疗监护下,患者被置于俯卧位状态,进行一定时 间的呼吸治疗。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呼吸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改善患者的氧合状况,缓 解呼吸窘迫症状,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要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要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和各地频繁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指南/专家共识都指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适当的氧疗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基本措施,并强调对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应当给予规范的俯卧位治疗,以改善氧合,提高救治成功率。
无论是接受氧疗(包括无创呼吸支持)还是有创通气的患者,均应创造条件给予清醒俯卧位或经典俯卧位治疗,前者可在普通病房进行,后者一般需在ICU内实施。
什么是俯卧位通气? 1974年,Bryan首次提出俯卧位通气(pro 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V)的概念,是指通过改变患者体位使塌陷的肺泡复张,从而改善肺重力依赖区的通气/血流比例,减少无效腔而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膈肌运动方式和位置,利于分泌物的引流,进而改善氧合和廓清气道、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减少患者因氧合障碍导致的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和病死率的一种治疗手段。
该经典俯卧位治疗作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一种经济、符合病理生理特征的肺保护通气策略重要技术之一。
当前,实施俯卧位治疗被广泛推荐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症或危重症在内伴有中、重度ARDS和重症肺炎患者的治疗。
实施该治疗时应针对不同患者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实施场所,制订目标方案,权衡利弊,加强监管,以取得最佳临床效果。
对于在普通病房接受氧疗的普通型或部分重型患者,若持续存在SpO2<94%,且无禁忌证,应积极采取清醒俯卧位治疗;对于重症或危重症伴有中、重度ARDS患者,应在ICU内实施经典俯卧位治疗,以确保安全。
本公众号综合国内外文献,近期将连续推出俯卧位通气护理系列,包括:一、成人重症非人工气道患者清醒俯卧位通气护理要点;二、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的重症或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俯卧位通气护理要点;三、特殊人群俯卧位治疗注意点。
俯卧位通气-护理

准备物品
准备必要的护理物品,如 软垫、枕头、床单等,确 保操作过程中舒适安全。
沟通解释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操作目 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消 除其疑虑和紧张情绪。
操作过程
安全转移
将患者从平卧位转为俯 卧位,动作轻柔,避免当调 整头部、胸部、四肢的 位置,确保舒适自然。
重症哮喘
对于重症哮喘患者,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 肺通气和氧合,缓解支气管痉挛,降低机 械通气风险。
肺炎、肺栓塞等其他呼吸系统疾 病
在某些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俯卧 位通气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帮 助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02 俯卧位通气护理操作
操作前准备
01
02
03
评估患者情况
了解患者病情、意识状态、 生命体征等,评估是否适 合进行俯卧位通气护理。
远程护理
借助远程医疗技术,实现患者与医 护人员之间的远程交流和指导,方 便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护理服务。
机器人辅助护理
研发适用于俯卧位通气患者的护理 机器人,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人才培养展望
专业化培训
针对俯卧位通气护理需求, 开展专业化的培训课程,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 和技能。
结果
经过两周的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的呼吸功能得到显著改善,肺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最 终成功脱离呼吸机,康复出院。
失败案例及分析
患者情况
患者是一位年轻男性,因重症哮喘导致呼吸衰竭,需要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
护理措施
在俯卧位通气治疗期间,护理团队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未发现明显异常。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心跳骤停 ,经抢救无效死亡。
分析
该患者死亡的原因可能与自身病情严重、基础疾病较多、年龄较小等因素有关。此外,也可能与护理团 队的应急处理能力不足有关。因此,在俯卧位通气治疗过程中,应加强患者的监测和护理,提高护理团 队的应急处理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俯卧位通气的应用指征
中重度ARDS
PaO2/FiO2<150mmHg, FiO2>60%和PEEP≥5cmH2O 尤其是PaO2/FIO2≤ 100 mm Hg的ARDS患者
轻度ARDS不推荐应用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应用时机
中重度ARDS早期应用
符合ARDS标准后12-24小时内开始
俯卧位通气方法
早期俯卧位通气可显著减少严重急 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死亡率
多中心、前瞻、随机对照:466例严重ARDS 患者,俯卧位通气至少16小时或左仰卧位 通气。 结果:237例入俯卧位通气组,229例入仰卧 位通气组,28天死亡率分别16.0%、 32.8%,90天死亡率分别23.6%和41.0% , P<0.001,并发症无明显差异。
俯卧位通气前准备
准备好软垫或枕头,充分吸净口鼻腔和气管内分泌物 通气前停止鼻饲约30 min,夹闭胃管,防止误吸;
检查并固定中心静脉管或外周静脉置管;
必要时更换胸腹部伤口敷料,气管插管固定带或气管切开口的敷料; 评估病人的镇静指数,可予适当肌松剂及镇静剂,稳定10 min。
分离心电图导线和电极,决定好翻身的方向,夹闭引流管,将所有的下负值逐渐减 小,跨肺压随之逐渐减小,因此肺泡直径 亦逐渐减小。 仰卧位:肺通气主要集中在胸腹侧。 俯卧位:不同区域的通气较仰卧位时均匀, 肺通气主要集中在背侧。
俯卧位通气可改善氧合
1976年Piehl予5例ARDS病人施行俯卧位通 气,显著地改善了病人的氧合状况; Chatte报道32例急性呼吸衰竭病人,仰卧位、 转俯位1h、4h及复转为仰位1h时的 PaO2/FiO2值分别为103±28、158±62、 159±59和128±52;
中大ICU俯卧位
双侧髂前上棘、双肘关节、膝关节髌骨面及足趾
面部水肿 镇静剂的用量增加
俯卧位通气禁忌症
绝对禁忌症
脊柱不稳定 未检测的颅内压升高
相对禁忌症
开放性腹损伤 多发创伤伴不稳定骨折 妊娠 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气道与血管通路高依赖
小结
一个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团队 选对合适的患者 尽早实施俯卧位通气 延长俯卧位通气时间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小潮气,合适的PEEP)
俯卧位通气及护理
2017.03.25 吕成伟
ARDS
定义:是指肺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
通透性增强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的病理
变化,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 吸衰竭综合症。
临床表现:出现突发性、进行性呼吸窘迫,呼吸频率增快、气
促、紫绀、常伴有烦躁、焦虑表情、出汗等。
的对侧 避免呼吸机管路、深静脉置管、监护线、胃管、尿管脱落;
有经验的团队协作,5分钟内完成;
经常改变患者俯卧位的姿势,防压疮。
俯卧位通气时间
通气时间:俯卧位病人通气持续时间取决于病人耐受程度、
生命体征变化及氧和指标,最短0.5h,最长3h,平均1.5h,2h-8h
变换为仰卧位,每天两次或三次,通气过程中护理人员因守护 在病人床前,以便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ARDS的病理生理
肺泡水肿肺-容积明显缩小
肺不张-肺顺应性明显降低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肺内分流:仰卧位通气时,背侧不张的肺组织更多而 血流灌注则在背侧肺组织占优势,因此背侧肺组织 只有灌注而无通气 死腔样通气:胸侧部分肺泡过度通气,血流灌注不足
不同体位时的呼吸生理
跨肺压(Ptp)=肺泡压(PA)-胸膜腔内压(Ppl)
1.病人、物品准备 2.位置于分工:第一人位于呼吸机床头,负责呼吸机管道的妥善固定、头部安置和发 出口令; 第二人位于床头左侧,负责监护仪导联线,保留胃管;
第三人位于左侧床尾,负责保留导尿、股静脉置管、输液管道;
第四人位于右侧床头,负责颈内静脉置管,该侧的胸腔闭式引流或腹腔引流 第五人位于右侧床尾,负责骨牵引等。人员分配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上的 管路情况确定。 3、操作步骤:第一人发出口令,其余四人同时将患者托起,先移向床的一侧,然后将 患者转为侧卧,再将患者双肩部、胸部、髂骨、膝部、小腿部及骨隆突处垫上柔软的 敷料,并使患者的腹部不接触到床垫,敷料需要1-2小时更换。 4、翻身后处理:把头部垫高20-30°左右, 头下垫软枕,也可垫马蹄形枕,使颜面部 悬空,可避免气管插管的受压。患者的双手可平行置于身体两侧或头顶两侧。将心电 电极及导线安置于背部,放置位置与仰卧位时一致。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June 6,2013
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机制
通气血流比改善,分流减少
血流更多分布于通气较好的区域 通气更多分布于血流较好的区域 两者都存在
改善通气的过程
↓胸膜腔压力梯度 ↑跨肺压
促进分泌物的排出 减少心脏、腹部对肺的压迫,促进重力依赖区 Crit Care Clin 27 (2011) 511–523 肺复张
俯卧位通气后观察指标
有效指标
PaO2或SpO2改善
无法耐受俯卧位
SpO2下降 HR上升 心律失常
俯卧位通气治疗效果与以下因素相关
肺部受伤面积 胸廓顺应性的好坏 ARDS的诱因 肺部的形状(三角锥状体) 肺纤维化
俯卧位通气的并发症
意外脱管 暂时缺氧、低血压 压疮-前额、眼、面颊、鼻及下颌、双侧耳廓、双侧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