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护理(研究运用)
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要点分析

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要点分析俯卧位通气(pronepositionventilation)是指在机械通气时将病人置于俯卧式体位,以改善病人氧合状态的治疗性体位措施。
近年来,俯卧位通气作为一种辅助策略,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iondysfunctionsyndrome,ARDS)病人。
近年来对ARDS病理生理的认识不断深入,治疗策略不断改进,重度ARDS病人病死率仍居高不下。
早期和足够的时间内执行俯卧位通气,可能会提高ARDS病人的生存率。
本文分析了俯卧位通气技术在ICU的护理要点及相关知识。
1俯卧位通气治疗ARDS的病理生理机制俯卧位通气时,胸腔内负压由背侧向腹侧逐渐减小,背侧胸腔内负压增大,使得背侧肺泡重新开放;腹侧胸腔内负压减小,跨肺压减少,仍能维持腹侧肺泡开放。
同时,解剖位置上位于心脏下方受压的肺组织复张,改变胸壁的顺应性,改变膈肌的位置和运动方式,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肺通气和血流灌注。
病人俯卧位通气时由于重力的作用,深部的痰液引流将更为充分。
俯卧位通气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在于改善氧合、降低肺血管阻力、降低右心室后负荷;腹腔压力升高可引起回心血量增加,增加心脏前负荷及后负荷。
2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要点分析2.1 俯卧位通气的起止与持续时间关于俯卧位通气的启动时机与持续时间没有统一认可的标准。
通常在诊断ARDS后24~36h启动俯卧位通气,可收到良好效果。
早期应用俯卧位机械通气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俯卧位通气下,复张肺气泡具有时间依赖性,因此建议重度ARDS早期病人俯卧位通气时间为每天16~20h。
但需要注意的是,肺内、外源性ARDS存在病理生理学特征差异,因此不同原因导致的ARDS,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并不一致,故临床治疗中病人俯卧位通气的具体实施时间差异较大,取决于病人对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反应。
终止俯卧位通气的指证:转换为仰卧位4h后,病人氧合指数>150mmHg(呼气末正压<10cmH2O,1cmH2O=0.098kPa),则不需要再次俯卧位通气;俯卧位实施过程中出现循环动力学不稳定或者氧合指数进行性下降,则应及时终止;同时经过1d治疗无效,建议改变治疗策略。
俯卧位通气护理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俯卧位通气护理1、注意保证病人的安全:在改变体位前先观察病人的各项生理指标,选择最适当的翻身方法,确保有足够的护理人员,保护好病人。
适当给予镇静,从而减少耗氧量,防止病人因焦虑、紧张、挣扎导致受伤或导管脱管,转换体位前后给予吸纯氧2min-5min.2、在实施俯卧位通气前护理人员要充分吸出病人气管内的痰液或分泌物,因为在实施俯卧位后在给病人吸痰时会很不方面,但在俯卧位通气过程中可以给予病人叩背护理,从而有利于痰液排出。
3、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观察病人HR、BP、RR、SPO2等。
定时监测动脉血气分析,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节。
密切观察病人意识及瞳孔对光反射情况,如果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
转换俯卧位后头下垫凹形枕,使颜面部悬空,可避免人工气道的受压,密切观察病人呼吸管道情况。
4、保持管路通畅:在实施俯卧位通气时会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因为在俯卧位开始转换体位前要先夹闭各个管路,防止反流,但转换体位后在及时放开各管路,保持通畅,整个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病人,防止病人因躁动等原因拔管。
5、要与病人或家属做好沟通解释。
重症医学科2018年3月10日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以下无正文。
俯卧位通气护理措施【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俯卧位通气护理措施
俯卧位通气护理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措施,它可以帮助病人改善呼吸,减轻呼吸困难。
由于它不需要使用任何设备,因此也被称为自然护理措施。
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基本原理是,病人将身体从坐姿或半坐姿改为仰卧位,使头低于躯干,使腹部的内容物上移,这样可以减少腹压,从而减少膈肌的压力,减少胸腔内的压力,使病人能够更轻松地呼吸。
在采取俯卧位通气护理时,有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俯卧位护理时头低于躯干,但不能太低。
病人的头应处于20-30度的角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腹部压力,从而达到最佳通气效果。
其次,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俯卧位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不宜过长。
再次,应确保病人的肢体姿势舒适,不能太紧或太松,以免拉伤肌肉。
最后,应经常检查病人的血压、心率和呼吸情况,以确保病情稳定。
俯卧位通气护理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病人的呼吸困难,但也需要遵循相关护理措施,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健康。
俯卧位通气的研究进展及护理体会

俯卧位通气的研究进展及护理体会摘要: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时采用俯卧的体位,就是进行俯卧位通气,主要应用于重症肺病患者当中,例如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症等,可以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症情况,使患者的死亡率降低,预后水平提升。
但是因为该治疗方法过程较为复杂,需要注意完善其中的护理措施,以保障治疗过程的有效和科学。
所以本文主要探讨俯卧位通气相关的护理问题,以供参考。
关键词:俯卧位通气;治疗;护理常见的肺部重症包括急性肺部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患者普遍低氧血症严重、呼吸困难,需要提升吸入氧气的浓度,改善呼吸末正压。
治疗时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使预后水平下降。
治疗过程中采用俯卧位通气,也就是安排患者在病床上俯卧,同时进行机械通气,可以减轻心脏对于肺部产生的压迫,还能优化患者的氧合指数,提高其中的预后水平[1]。
所以开展俯卧位通气以及护理措施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要。
一、俯卧位通气的适用范围俯卧位通气治疗措施适合在重症肺病患者中使用,如果临床上患者处于积极肺复张状态,但是不能接受将吸氧浓度降低到60%以下,就应该考虑使用俯卧位机械通气,但是如果患者同时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急性出血、颅内压上升、行骨科手术治疗等情况,则不可使用俯卧位通气治疗。
二、俯卧位通气的介入时机和通气时间一般来说,在患者确诊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肺部重症之后的24~36h时,即可开始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有相关研究显示,在患者氧合指数在100mmHg以下时,尽早使用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的死亡率可以大幅度降低。
原因在于,应用俯卧位机械通气时,患者的复张肺泡时间依赖性较强,所以若患者的病情为重度,建议每日通气时间为16~20h,同时应该根据患者对于治疗的反应进行合理调整[2]。
将患者体位转换成为仰卧位的4h以后,其氧合指数超过150mmHg,不需再次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即可终止俯卧位通气。
并且,如果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氧合指数呈现出进行性下降的情况,应该立即终止俯卧位通气治疗。
俯卧位通气及护理

俯卧位通气及护理俯卧位通气是一种通过将患者置于俯卧位并结合机械通气来改善气道通畅度和通气功能的方法。
俯卧位通气的原理是通过重力作用改变胸腹部腔压,增加胸腔内的气体交换。
俯卧位通气可以提高气道清洁度、改善气道栓塞和肺不张等问题,对于重症患者和呼吸衰竭患者尤为重要。
1.确定适应症:俯卧位通气适用于有气道分泌物潴留、气道狭窄、呼吸功能不全或肺不张等情况的患者。
在进行俯卧位通气之前,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是否适合进行俯卧位通气。
2.准备设备:准备好所需设备,包括呼吸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等。
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清洁度。
3.位置控制:将患者翻至俯卧位,通常需要2-4人协助。
在翻身过程中需要小心患者的皮肤,避免划伤或压迫。
4.定位辅助:在进行俯卧位通气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定位辅助,以确保其充分获得通气支持。
调整床位的高度和角度,使患者的气道保持通畅。
5.观察监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
观察气道分泌物的变化、呼吸机参数的调整、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等。
6.高效翻身:定期进行高效翻身,以保持患者的皮肤完整和舒适度。
高效翻身应该在机械通气前后进行,避免机械通气时的异常呼吸和气道不稳定。
7.安全保护:保护患者的安全,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确保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的稳定和安全,避免意外脱出和移位。
8.疼痛管理: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并进行相应的疼痛管理措施。
合理使用镇痛药物,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9.护理交流:保持良好的护理交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了解其需求和意见。
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鼓励,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10.定期评估: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气道清洁度、通气功能、皮肤完整性等。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和护理计划。
总之,俯卧位通气是一种有效的气道管理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和气体交换。
在进行俯卧位通气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护理人员需要熟悉俯卧位通气的原理和操作技巧,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俯卧位通气及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和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体位变换 等康复训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04
并发症识别与处理策略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表现
压迫性损伤
由于患者身体重量压迫在某一部 位,导致皮肤、肌肉等组织受损 ,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破溃
等。
呼吸道受阻
俯卧位时,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和呕 吐物不易排出,可能导致呼吸道受 阻,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急促、 发绀等。
挑战
在实施俯卧位通气过程中,如何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如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仍是未来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
制定个人行动计划,提升专业能力
持续学习
关注俯卧位通气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参加相关学术交流和培训 课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实践探索
积极参与俯卧位通气患者的护理工作,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 操作技能水平。
俯卧位时,患者的膈肌位置下降,胸 腔容积增大,有利于肺泡的扩张和氧 气的吸入。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俯卧位通气适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炎、肺不张等导致严重低氧血 症的患者。
禁忌症
存在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颅内压升高、面部创伤或手术无法耐受俯卧位等 情况的患者禁用俯卧位通气。
02
俯卧位通气操作方法与步 骤
使用辅助器具
使用气垫、枕头等辅助器具, 减轻患者局部压力,提高舒适 度。
加强沟通和协作
医护人员之间加强沟通和协作 ,共同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
05
案例分析:成功实施俯卧 位通气经验分享
案例背景介绍和诊断过程回顾
患者信息
一名65岁男性患者,因慢 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急性加重入院。
俯卧位通气的应用现状与护理进展

三、结论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有效的呼吸治疗技术,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 的认可。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和相关研究的不断开展,俯卧位通气的护理技 术和方法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 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同时需要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 征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二、护理进展
随着俯卧位通气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相关的护理技术和方法也不断得到发 展和完善。以下是近年来在俯卧位通气护理方面的主要进展。
1、舒适护理
为了提高患者在俯卧位通气过程中的舒适度,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舒 适护理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使用柔软的支撑物,如泡沫垫或记忆棉垫,以减少 对患者的压迫;适当调整患者的体位,以避免身体局部受压;使用适当的镇静剂, 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不适感。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大大提高患者在俯卧位 通气过程中的舒适度。
然而,清醒俯卧位通气并非没有并发症。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不适、焦虑和 睡眠障碍等症状。此外,清醒俯卧位通气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进行指导和监测, 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四、结论
总的来说,清醒俯卧位通气在ARDS治疗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然而,对于清 醒俯卧位通气的最佳应用方式、患者的最佳体位以及如何预防和解决可能出现的 问题,仍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探讨。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 地理解和应用清醒俯卧位通气技术,以更好地治疗ARDS患者。
二、清醒俯卧位通气的作用机制
清醒俯卧位通气是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氧合,从而 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这种通气方式在ARDS患者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以改善患 者的氧合,降低肺内分流,减轻肺水肿,缓解呼吸窘迫。
三、清醒俯卧位通气的临床应用
俯卧位通气的护理常规

俯卧位通气患者护理常规一、定义俯卧位通气是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人工徒手操作,让患者在俯卧位状态下进行机械通气。
二、护理关键点1.预防并发症(误吸、压力性损伤、管路滑脱低血压心率失常)2.镇静镇痛三、评估要点1.评估患者年龄、体重、肌力、血糖、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等情况。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意识、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和气道压,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评估气管插管的深度,患者咳嗽、咳痰情况和气道分泌物的颜色、性质、量。
4.评估有无呼吸困难、缺氧症状。
四、护理措施1.操作前护理(1)向患者说明俯卧位通气的意义和方法,做好必要解释和沟通,取得配合。
(2)在持续生命体征监测下进行,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方可变换体位。
(3)俯卧位通气前2h暂停肠内营养的供给,操作前回抽胃内容物,避免过多胃残余量致反流误吸;重度ARDS患者早期置入鼻肠管。
(4)检查各种管路是否打折,留出足够的长度并妥善固定,保持管路通畅。
(5)充分镇静,必要时给予肌松剂。
(6)操作前充分吸痰,清理口鼻咽腔分泌物。
(7)将减压贴预先贴于胸部、髂嵴、会阴等俯卧位压力性损伤好发部位。
(8)准备好中单、软枕、U形垫、约束带等器具。
(9)使用隔帘保护患者隐私。
2.操作中护理(1)妥善分工:指挥者位于床头负责呼吸机管路和人工气道固定、头部安置发出号令;第二人位于左侧负责固定监护仪导线及同侧其他管路;第三人位于右侧负责同侧管路(颈内静脉导管、同侧胸腔闭式引流管、腹腔引流管等);其他人负责协助。
夹闭可以暂时夹闭的引流管等,以防反流。
(2)协同操作:指挥者发出号令,其他操作者同时将患者移向床的一侧,翻转俯卧。
操作时将患者稍向上抬,避免拖拽。
(3)用软枕、水袋等支撑患者的重要部位,包括头部、胸部、髂部及小腿,并注意避免膝关节受压。
3.操作后护理(1)操作结束后再次查看各种管路是否在位,检查是否通畅,打开夹闭的管路。
(2)正确摆放肢体位置,避免牵拉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应用
24
小结
• 一个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团队 • 选对合适的患者 • 尽早实施俯卧位通气 • 延长俯卧位通气时间 •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小潮气,合适的PEEP)
专业应用
25
Thank You
专业应用
26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June 6,2013
专业应用
7
专业应用
8
俯卧位通气的应用指征
• 中重度ARDS
– PaO2/FiO2<150mmHg, FiO2>60%和PEEP≥5cmH2O – 尤其是PaO2/FIO2≤ 100 mm Hg的ARDS患者
ARDS与俯卧位通气
周婷 2016-06-01
专业应用
1
不同体位时的呼吸生理
跨肺压(Ptp)=肺泡压(PA)-胸膜腔内压(Ppl)
• 直立位:Ppl按重力作用自上而下负值逐渐 减小,跨肺压随之逐渐减小,因此肺泡直 径亦逐渐减小。
• 仰卧位:肺通气主要集中在胸腹侧。 • 俯卧位:不同区域的通气较仰卧位时均匀,
• 有效指标
– PaO2或SpO2改善
• 无法耐受俯卧位
– SpO2下降 – HR上升 – 心律失常
专业应用
21
俯卧位通气治疗效果与以下因素相关
• 肺部受伤面积 • 胸廓顺应性的好坏 • ARDS的诱因 • 肺部的形状(三角锥状体) • 肺纤维化
专业应用
22
俯卧位通气禁忌症
• 绝对禁忌症
– 脊柱不稳定 – 未检测的颅内压升高
– 死腔样通气:胸侧部分肺泡过度通气,血流灌注不足
专业应用
4
俯卧位通气可改善氧合
• 1976年Piehl予5例ARDS病人施行俯卧位通 气,显著地改善了病人的氧合状况;
• Chatte报道32例急性呼吸衰竭病人,仰卧 位、转俯位1h、4h及复转为仰位1h时的 PaO2/FiO2值分别为103±28、158±62、 159±59和128±52;
料; • 评估病人的镇静指数,可予适当肌松剂及镇静剂,稳定10 min。 • 分离心电图导线和电极,决定好翻身的方向,夹闭引流管,将所有
的管道置于床的对侧
专业应用
11
俯卧位通气的临床实施
专业应用
12
俯卧位通气的临床实施
专业应用
13
俯卧位通气的临床实施
专业应用
14
俯卧位通气的临床实施
专业应用
15
• 相对禁忌症
– 开放性腹损伤 – 多发创伤伴不稳定骨折 – 妊娠 – 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 气道与血管通路高依赖
专业应用
23
俯卧位通气的并发症
• 意外脱管 • 暂时缺氧、低血压 • 压疮-前额、眼、面颊、鼻及下颌、双侧耳廓、双侧肩
部、双侧髂前上棘、双肘关节、膝关节髌骨面及足趾
• 面部水肿 • 镇静剂的用量增加
重度:
PaO2/FIO2≤ 100 mm Hg
均伴PEEP or CPAP ≥5 cm H2O
专业应用
3
ARDS的病理生理
• 肺泡水肿肺-容积明显缩小 • 肺不张-肺顺应性明显降低 •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 肺内分流:仰卧位通气时,背侧不张的肺组织更多而 血流灌注则在背侧肺组织占优势,因此背侧肺组织只 有灌注而无通气
专业应用
5
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机制
• 通气血流比改善,分流减少
– 血流更多分布于通气较好的区域? – 通气更多分布于血流较好的区域? – 两者都存在?
• 改善通气的过程
– ↓胸膜腔压力梯度
– ↑跨肺压
• 促进分泌物的排出
• 减少心脏、腹部对肺的压迫,促进重力依赖
区肺复张
Crit Care Clin 27 (2011)
• 轻度ARDS不推荐应用俯卧位通气
专业应用
9
俯卧位通气应用时机
• 中重度ARDS早期应用
– 符合ARDS标准后12-24小时内开始
专业应用
10
俯卧位通气前准备
• 准备好软垫或枕头,充分吸净口鼻腔和气管内分泌物 • 通气前停止鼻饲约30 min,夹闭胃管,防止误吸; • 检查并固定中心静脉管或外周静脉置管; • 必要时更换胸腹部伤口敷料,气管插管固定带或气管切开口的敷
专业应用
16
俯卧位通气的临床实施
专业应用
17
俯卧位通气的临床实施
专业应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8
俯卧位通气的临床实施
专业应用
19
俯卧位通气注意事项
• 避免呼吸机管路、深静脉置管、监护线、 胃管、尿管脱落;
• 有经验的团队协作,5分钟内完成; • 经常改变患者俯卧位的姿势,防压疮。
专业应用
20
俯卧位通气后观察指标
511–523
专业应用
6
早期俯卧位通气可显著减少严重急 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死亡率
• 多中心、前瞻、随机对照:466例严重ARDS 患者,俯卧位通气至少16小时或左仰卧位 通气。
• 结果:237例入俯卧位通气组,229例入仰 卧位通气组,28天死亡率分别16.0%、 32.8%,90天死亡率分别23.6%和41.0% , P<0.001,并发症无明显差异。
肺通气主要集中在背侧。
专业应用
2
ARDS的柏林定义
• (1)时程:一周内已知的病因导致的新发/恶化的呼
吸衰竭
(2)影像学:斑片影累计>3/4肺
(3)水肿来源:不能完全由心力衰竭或者液体负荷
来解释的呼吸衰竭;
(4)低氧血症:
轻度:200 < PaO2/FIO2 ≤300mm Hg
中度:100 < PaO2/FIO2≤ 200 mm 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