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上海文化产业统计数据、文化进出口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发布日期】2009.02.13【实施日期】2009.02.1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
面对外部严峻复杂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和上海自身发展转型的严峻考验,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克难前行,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13698.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8亿元,增长0.7%;第二产业增加值6235.92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7350.43亿元,增长11.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图1上海市生产总值与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431.48亿元,比上年增长8.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266.67亿元,增长11.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5.1%提高到45.7%。
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3116.49亿元,增长13.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8%。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的各类市场主体12.9万户,比上年增长4.4%。
其中,企业8.21万户,增长5.4%;个体工商户4.61万户,增长0.7%;农民专业合作社846户。
在新设立企业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3928户,比上年增长1.9%;外商投资企业6374户,下降15.7%;私营企业71787户,增长8%。
文化事业统计工作大事记(1978-2008)

文化事业统计工作大事记(1978-2008)1978年建国后的十七年,文化事业统计工作是有成绩的;但“文革”期间,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文化事业机构被撤销,队伍被遣散,制度被破坏,大批统计资料散失,全国文化统计工作中断达十二年(1966-1977)之久,严重影响了各级领导了解情况、制定政策和编制文化事业计划及指导业务工作的需要。
1978年8月中旬,文化部计财司在北京和平里文化部招待所召开的“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区、市)文化局计财处长座谈会”上,讨论恢复全国文化事业统计工作问题,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为了适应新时期总任务的需要,文化事业统计工作必须加强,同意计财司恢复全国文化事业统计报表制度的建议及所附“1978年文化事业统计年报和1979年定期统计报表”表示。
1978年11月3日,文化部以(78)文计财字第642号文件,下达“关于布置1978年文化事业统计年报和1979年定期统计报表的通知”,随文颁发“1978年文化事业统计年报试行制度”和“1979年文化事业定期统计报表试行制度”。
要求各省(区、市)文化局(电影局)填报文化事业机构、人数、电影制片、电影发行放映和艺术、群众文化事业等16张表(表号为国文1至16表),其中国文16表为一次性的“艺术表演团体基本情况调查表”。
1979年1979年3月12日,文化部以(79)文财字第163号文件,下达“关于布置整理文化事业历史统计资料的通知”,要求各地系统整理三十年的文化事业统计资料,并按年列出“一条龙”的数字。
为补齐中断的十二年统计资料,特制订“1966-1977年电影事业、艺术事业和群众文化事业历史资料”等3个表,随文颁发,要求各地尽可能设法将漏缺的十二年统计数字补齐补全。
1979年4月16日至26日,文化部与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市宣武门外向阳第二招待所,联合召开“1978年全国文化、文物事业统计年报会审汇编会议”。
文化产业共分为两个部分

文化产业共分为两个部分、九大类。
第一部分是“文化服务”,是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其中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等七类;第二部分是“相关文化服务”,是文化产业的补充部分,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两类。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了《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报告》根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利用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对文化产业2008年的发展状况及近年来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
《报告》显示,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文化产业现有法人单位46.08万个,从业人员总数达1182万人;实现增加值7630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2.43%。
其中,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7166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93.9%。
2004年至2008年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现价)达到了22%,其中法人单位的增加值年均增速为23.3%,分别高于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3.6和4.9个百分点。
2004年、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数据对比提示,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文化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达到74.5%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按照《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文化产业共分为两个部分、九大类。
第一部分是“文化服务”,是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其中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等七类;第二部分是“相关文化服务”,是文化产业的补充部分,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两类。
据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司长马京奎介绍,在实际统计工作中,我国根据单位执行的会计制度可以将调查对象分为经营性单位、非经营性单位和其他三类。
上海市2008年度经济态势(2008.01-2008.12)

1 28 ' 0 .0
1 0. 0 40
95。 OO
9.O 7 8.O 1
6. 5 38
03. 60 O2 1 0
832 .
1 . 79
;
每
1% 表 示 本 月 累计 增 长 ,下 同 。
2数 据 来 源 .上 海统 计 局 月 度 数 据库 。
j 蛹. s
E | ≯j o
一 _ l l
如
" 5 O
8 1
上海市20年度经济态势 08
剪刀差”进 步扩人 二业生产增幅回落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保持适度增 长 外贸 各类价格涨幅冲高回落 生产价格 “ r = 进出口大幅回落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 5 %,涨幅呈前 . 8
74 . 1 . 74 1 . 77
1 7.O O 1 1 7.O O 1 1 7.O O 1 1 5_O O 5 0 80 4. 04.0 1
1 2 O_9
1 9 3.O
1 2 .
5 60 . 6 5O .
2 3 3. 215 :
百 分 点
1 0 1
23 9
,,
川
1u, Z… .
一 1 /1 " .
1 ,1 U .
23 — 23 2 3 3 2
\1 。 =
一
17 . . 1s 5
.
; = 、 l = 96 1 I 5 . 。
± ± i - l :
l 6 0
。 -_---.一 5 0 ^… ! ・. --・. : -・ _-._ : —I 。 1。n ・ 41 1 5 8
2 5 O.
9. 8
1 46 0 .0 1 48 0 .0
2008年上半年上海经济形势分析及全年走势预测

2008年上半年上海经济形势分析及全年走势预测内容提要:在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下,今年以来上海经济运行发生了几大趋势性变化,总体表现出“增速放缓”和“通胀压力加大”的特征。
下一阶段,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支撑上海经济增长的动力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具体体现为四个“预期下降”,但全年经济增速仍可能维持在10%以上。
考虑到外部环境影响的滞后性及不确定性因素的深化, 2009年上海经济运行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下半年到明年,上海面临的外部环境形势更加严峻,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加。
评估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加强下一阶段上海经济运行风险预警,做到防患于未然是当前的主要工作。
一、上半年上海经济运行发生趋势性变化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经历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及通胀压力加大宏观调控难度的背景下,上海经济在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总体经济和结构上都发生了一些趋势性变化,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变化一:总体经济呈现“增速放缓,通胀抬头”的特征。
今年以来,上海国民经济增速基本呈现逐月放缓的态势,1-5月,实现GDP 5152.6亿元,同比增长10.5%,增幅同比回落2.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物价水平继续快速上涨。
1-5月,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同比上涨7.1%,涨幅同比提高5.4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分别上涨2.4%和8.7%,均处于持续上涨的通道中。
在内外部综合因素的作用下,现阶段上海国民经济已由近年来“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向“增速放缓、通胀抬头”的新局面转变。
变化二:产业结构呈现“二产稳定,三产疲软”的态势。
今年以来,第二产业保持平稳增长,但第三产业增速持续低于第二产业。
1-5月,第三产业同比增长9.2%,已连续第二个月低于10%,增幅同比下降4.3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增速低2.8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速回落主要是受到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长疲软的影响。
1-5月,受股市大幅震荡调整影响,金融业同比仅增长8.1%,增幅同比回落18.4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已连续三个月下降,且降幅持续扩大。
2008上海经济分析

上海2008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状况评估下半年经济形势分析2008年 08月14日今年上半年,全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宏观调控难度明显增大,经济增长也出现了放缓的迹象。
上海经济运行总体上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并且呈现出投资触底、消费提速、出口平稳、增长趋缓等主要特征。
同时,宏观经济形势偏紧、微观经济运营压力偏大的情况仍在继续显露出来,保持全市经济朝着又好又快方向发展的任务仍相当艰巨。
一、主要经济变数对上海经济影响的动向与分析自2006年起,我们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开始聚焦于对影响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变数进行研究与判断。
应该看到,这些经济变数在今年上半年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集中表现为投资下滑、股市受挫、房市徘徊、汇市上升、物价激扬,这就需要给予高度关注并进行跟踪分析研究,以便更好地把握上海经济发展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1、投资:从保持稳定增长到明显跌落我们根据1992年至2004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轨迹分析,认为上海固定资产“低投入平稳增长安全区”的阀值在22%以下,安全区的底部在10%左右。
据此分析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幅,2005年为14.8%、2006年为10.8%和2007年为13.6%,均处在安全区域内,并且呈现出贴近安全区底部运行且增速均低于全国增速的迹象。
今年1-6月,上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物价的因素,实际上是处于负增长的态势。
显而易见,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仅创出了历史新低,而且几乎已经触底运行。
如此态势表明:一是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陡然回落迹象明显。
不仅没有形成投资“过热”的态势,而且还反映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弱化。
二是持续的低投资极有可能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产生滞后影响。
应该看到,当与世博会有关的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之后,可能使得投资继续走低,其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震荡可能会进一步显现出来。
三是产业投资增长依然乏力。
2008年上海市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上海市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海市静安区统计局2008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和区委八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国际静安奋斗目标,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区域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实现了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国际静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区域经济发展量质并举、总体保持又好又快。
全年实现增加值133.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见图一)。
区域经济结构更趋优化,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4.9%;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8.05亿元,增长13.1%。
全区商贸流通业、专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宾馆会展旅游业和文化生活服务业五大产业集聚度和能级不断提升,全年实现增加值112.61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95.4%,分别比上年增长12.9%、19.3%、6.3%、3.8%和11.2%。
- 1 -2003 - 2008年静安区区级增加值与增长(图一)单位:万元财政收支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全年完成区级财政收入51.44亿元,比上年增长26.5%。
区级财政收入在全市9个中心城区中,总量排名第4位,增幅居第2位。
全区税收总收入149.64亿元,增长49.6%。
其中,增值税2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营业税26.25亿元,增长9.8%;企业所得税44.85亿元,增长1.5倍;涉外企业所得税23.47亿元,增长91%;个人所得税26.15亿元,增长31%;房产税2.41亿元,下降3.5%;消费税0.26亿元, 增长23%;其他各税2.88亿元,增长17.3%(见图二)。
2003 - 2007年静安区区级财政收入与增长(图二)单位:万元- 2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凸显公共性。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也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近年来,上海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不仅在规模和产值上持续增长,还在创意创新、品牌建设、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以下是对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详细分析。
一、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现状1.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上海文化产业在近年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2019年上海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43.71亿元,同比增长8.0%,占全市GDP比重为6.5%。
其中,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3535.55亿元,同比增长7.9%,占全市GDP比重为6.2%。
2.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主导力量文化创意产业是上海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涵盖了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艺术品交易等多个领域。
其中,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数字内容和信息技术服务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具竞争力的领域。
3.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上海在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例如,“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动漫展”等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品牌活动。
同时,上海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如“喜马拉雅FM”、“猫眼娱乐”等。
4.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其文化产业也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
上海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化方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国际知名文化企业和机构的合作,如迪士尼、二十世纪福克斯等;二是参与国际文化产业交流和合作,如举办国际电影节、艺术节等。
二、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1.数字化和智能化成为发展新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上海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基础,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应用和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2.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上海文化产业统计数据、文化进出口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在8月26日举行的市政府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市统计局副局长朱章海介绍了上海文化产业2008年统计数据。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上海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作为上海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上海文化产业继续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文化产业的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对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进一步显现。
一、上海文化产业的总量规模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分类目录》标准测算,2008年,上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56.98万人;实现总产出33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实现增加值780.1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1%,增幅高出同期地区生产总值1.3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见图1),对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
图1:上海文化产业总产出、增加值及所占比重(2005-2008年)二、上海文化产业的结构分布文化产业由文化服务业和文化相关产业两部分组成。
其中文化服务业主要由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组成,是文化产业的主体。
2008年,上海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7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占全市文化产业的61.3%。
在文化产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快速增长的带动下,文化相关产业实现了较快的增长。
2008年,上海文化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30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占全市文化产业的38.7%。
三、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带动文化相关产业实现较快增长2008年,在国内消费市场保持强劲增长的大环境下,以居民家用视听设备为主的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加快更新换代。
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实现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文化相关产业实现了较快的增长。
2008,上海文化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实现增加值增长20.6%,均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2、网络文化服务成为文化产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应用的全面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市民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工具。
以互联网内容服务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业由于受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成为上海文化产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
2008年,上海网络文化服务业实现总产出250.46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实现增加值107.8亿元,增长26.5%(见表1)。
表1:2008年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情况3、大众型、商务型文化服务业成为上海文化服务业的主要支撑行业上海是一个拥有1888万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特大型城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市民文化消费密切相关的大众型文化服务行业,如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业,以及以广告和会展服务为主的商务型文化服务业成为上海文化服务业的主要支撑行业。
2008年,上海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7.13亿元,占全市文化服务业的26.6%,是文化服务业中总量规模最大的行业;其次为以广告会展为主的其他文化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26.61亿元和107.8亿元,占26.5%和22.6%。
三个行业相加,共占全市文化服务业的75.7%(见图2)。
图2:2008年上海文化服务业行业构成情况4、文化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显著高于文化相关产业从反映行业经济活动效率的评价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来看,文化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显著高于文化相关产业。
2008年,上海文化服务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71万元/人,比文化相关产业(12.34万元/人)高19.2%,也高于全市13.96万元/人的平均水平。
文化产业已经开始日益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发展产业,产业的规模总量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越来越高,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也日益显现。
目前上海正处在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今后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如果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业的内在发展动力,如何进一步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何结合上海文化特点进一步探索创新产业的发展模式,将成为影响上海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在8月26日举行的市政府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市商务委巡视员刘锦屏介绍了上海2008年文化进出口信息。
2008年8月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导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形势十分严峻。
但在服务贸易、特别是文化贸易相关领域,文化贸易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下“逆市上扬”。
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08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158.40亿美元,是2001年的4.5倍,同比增长22.6%;文化服务进出口48.16亿美元,同比增长29.5%。
上海市商务委一直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在全国商务系统第一个设立服务贸易处,推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工作已持续了十一年。
2008年7月5日,上海市政府和商务部共同签署了《商务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上海市服务贸易发展的合作协议》,明确了将优先发展包括文化贸易在内的六个重点领域的服务贸易发展。
在工作层面,市商务委会同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影视局和市新闻出版局等部门,不仅组织本市文化出口企业圆满完成申报2007-2008年度以及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工作,还联合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统计体系,有利于摸清本市文化贸易“家底”,寻找并解决文化企业出口的“瓶颈”问题,进一步促进文化贸易的发展。
根据国家商务部统计口径,2008年,本市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进出口总额20.07亿美元,同比增长20.25%。
其中,进口5.81亿美元,出口14.2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5.98%和12.12%,实现贸易顺差8.44亿美元。
2008年,上海核心文化服务进出口额为16.69亿美元,主要包括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两类。
其中,广告宣传实现进出口额15.89亿美元,同比增长26.51%;其中出口11.99亿美元,同比增长17.55%,进口3.90亿美元,同比增长65.25%,实现贸易顺差8.09亿美元;电影音像实现进出口额7952.40万美元,同比增长22.02%,其中出口2420.11万美元,进口5532.29万美元,贸易逆差为3112.18万美元。
2008年,上海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3.38亿美元。
在具体产品分类中,印刷品实现进出口总额2.90亿美元,同比增长29.33%,贸易顺差0.66亿美元;其中图书、报纸和期刊的进出口额分别为6367.65万美元、492.22万美元和597.66万美元。
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实现进出口总额1487.55万美元,同比下降84.52%,贸易顺差358.01万美元;其中磁带、光盘和唱片的进出口额分别为24.44万美元、1329.85万美元和0.28万美元。
视听媒介实现进出口额2290.46万美元,同比增长2.82%,贸易顺差470.26万美元;其中摄影、电影和新型媒介的进出口额分别为12.93万美元、26.77万美元和2250.76万美元。
文化遗产(古物)实现进出口额297.26万美元,同比增长234%,贸易逆差为296.82万美元。
视觉艺术品实现进出口额783.66万美元,同比增长74.37%,贸易逆差为558.7万美元,其中绘画和其他艺术品进出口额分别为317.47万美元、466.19万美元。
(三)在8月26日举行的市政府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止静对2008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作了深入分析介绍。
2008年,是面临雪灾、地震、金融风暴严峻考验的一年,也是上海文化产业领域同心协力、积极应对,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一年。
2008年,上海文化产业领域,在党的十七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示精神的引领下,按照中央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具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的上海要建设“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着重以创新为引领,聚焦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相关性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领域,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能级,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扶植骨干优秀企业、加强品牌内涵建设,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2008年,在面对自然灾害和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中,上海文化产业仍然呈现平稳、快速发展态势。
2008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统计数据呈现出一些鲜明特点:1、上海文化产业继续呈现国际贸易顺差2008年,上海文化产品和服务实际国际贸易顺差57.19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56.01亿美元,其中进口49.41亿美元,出口106.60亿美元)。
其中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文化服务业也是顺差,进出口总额20亿美元,顺差幅度比较大的产业门类是:书报刊出版、音像电子出版、广告会展等。
在实际发展中,上海已经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数字娱乐等领域涌现了一批肩负中华优秀文化海外传播责任、具有较强的“走出去”能力的文化企业,其中16家企业和10个项目在2007-2008年度获得商务部、文化部等四部委命名的“全国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称号。
2008年,上海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落实“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为全国优秀文化企业、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提供一揽子服务的“外高桥文化服务贸易平台”各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2、上海文化产业与高新科技紧密结合有新的进展2008年,增长最快的产业门类是网络文化服务(增长26.5%)和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增长26.4%)。
这几年,全市传统文化产业与高新科技密切结合,转型升级进一步加速,不同行业间依托技术进步带来的互动合作机会日益增多,文化产业在关键技术支撑下加快了跨行业、跨媒体发展。
2008年,网络书店、数字出版、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IPTV、网络游戏、网络社区、文化电子商务、电子艺术等新兴文化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3、上海文化产业与金融服务融合发展取得突破这几年,上海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针对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投融资难题,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积极推动文化企业上市融资、设立专项基金为文化企业质押担保、创设风险投资基金扶持文化创业发展,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融资担保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和信贷产品,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
2008年又筹备、组建文化产权交易所和版权交易中心,疏通文化创意、文化项目、文化产权交易通道,在文化产业与金融服务融合发展方向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这对于推动上海文化产业长期快速发展也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